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类型的电影,很小清新,虽然不排除有些情节看起来很老套,但是青春的魅力是深远而持久的。
看的时候,我笑着,哭着,至少在这里我看到是在高中时候,在高考的标版下,一颗颗活力想奋进的心,一段想追到自己梦里情景的步伐,我感叹校园爱情的美好,有时应该说是短暂,但是不管是他人的自己的,那种甘甜是纯粹的。
喜欢里面的友情部分,朋友就是这样,即使有时候无法相互承担,但是想说的是,至少你需要的时候,力挺到底,宁愿自己伤点,也不愿看着朋友难过。
这是最单纯的友情,只是现实中还会剩下多少。。。。
青春年华,不必感伤,走过了,不管以后会不会有,但是记住这些陪你一起经历的人,这样就足够了。
青春片小浪潮里的一朵小浪花。
与赵薇的“致青春”同年上映,故事人物比《同桌的你》高一个年级,97届高中。
故事是最后半年高中生活,具象精小的指向,通篇没有展开更远,也没有展开更深,除了篇尾以一句台词从小我关注到大我关注转变为女主角加冕了成长。
那么以记叙文而言,简短的故事区间正好可以饱满展开主题,记述了18岁青春可能有的一切——高考、闺蜜、兄弟、与父母的争吵、似有若无的初吻、一次为义气奋不顾身的流血、第一次穿高跟鞋、对梦想朦胧的表达与起步……影片是18岁青春的通史,亦是一个时代青春的独立传记,比如那些年那些少年们的walkman、张雨生、修正液、香港、飞碟唱片、会出雪花的电视机……那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青春通感是什么?
时代是什么?
可以感觉到电影在很努力提升立意,场景很生动(1997年的家居布置的简朴且具有时代感,女主母亲在流水线工作一不小心就会受伤,女主洗完头发披在肩膀上防止潮湿的毛巾,满大街的张惠妹的音乐,拥挤小道上小贩的叫卖声与美食,无处不在的重庆方言……),bgm很美妙,但是总觉得故事性不太强,想表述得太多(香港回归,股票诈骗,乐坛繁荣时期,古惑仔情节,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友情,初恋,青春,梦想等等)反而显得有些松散。
张含韵很好看,另外几个主角也都很青春的样子,演高中生完全不违和,但是表演有点生硬(可能跟故事情节设立不紧凑有关系),比如女主角的几场哭戏,给亡父烧衣物的哭戏,男主被退学的哭戏,听到男主录在随声听里心声的哭戏等,给人的感觉其实并没什么差别,很可惜呀。
反观女主之后的影视作品(比如《兰陵王妃》)表演就生动自然许多,希望她继续加油吧,毕竟又可爱,唱歌也很好听(她唱的片尾曲真是动人),应该许多人都对她很有好感。
总之真的是一部很可惜的作品,一分给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一分给音乐,一分给可爱的女主角。
希望能看到她更好的作品,加油少女。
如果说《致青春》是对“70后”青春的致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描述了“90后”青春的清新,那我们这些“80后”泛黄的青春就要交给《初恋未满》了。
近两年华语电影圈似乎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从《那些年》开始,到《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的热映;从台湾的小清新,到“帅哥美女才有青春”、“有梦想的人才有青春”、“有钱人才有青春”的热议,已经审美疲劳的我们仿佛已经无法再去定义什么叫“青春”,直到看完《初恋未满》,我对“青春”有了自己的理解:青春就是一场没有结局的表演。
影片采用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六个人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我大胆的猜测导演是想要告诉我们:自己的青春自己写,我们的表演没有结局,你们的青春永远留在你们的脑海。
虽然电影最后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董啾啾和夏静寒的恋情结束了,但是四兄弟和两姐妹的感情又找回来了;寒的歌神梦想还在继续,但是所有人的未来都还渺茫着......就是这看似不完美的结局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感动,也许只有曾经不完美的青春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回忆的。
用80年代经典的流行音乐穿插整部电影,是一个很冒险的做法,用不对地方对影片的节奏会有很强的冲击,不过恰恰这部影片使用的比较得当,给人一种很强的带入感,让你能够身临其境重回那个泛黄的年代。
董啾啾父亲的葬礼上,并不哀伤的唢呐声早已在她心中“静音”,一首张雨生的《大海》带上了一个女儿对父亲所有的思念和歉疚......《初恋未满》作为刘德华新星导演计划的第二部诚意作品,我认为算是成功的,虽然没有宁浩《疯狂的石头》那种无厘头黑色幽默的冲击力,没有那些经得起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经典台词,没有塑造出像“道哥”那样让人记忆犹新的典型角色,但是它还是为我们这些迷失在每天两点一线生活和工作的80后找到了当年的回忆,仿佛又置身在那个没有发达的通信工具和娱乐设施的学生年代,是纯真的友情和懵懂的爱情伴随着我们成长,相信那段时间也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无虑快乐的时光,也是我们脑海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电影是以一句话结束的——“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与你一起追梦的人。
”而我却想到的是另一句歌词,“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因为伴随我18岁一起成长的“歌的神”是——周杰伦。
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带着记忆再回到18岁,你会选择再重新来过么?
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青春,有过,就好。
嗯最近中了现男友的毒,相比于他近两年担任男主的影视剧,我更喜欢观察他在配角时期的表演,今天的第一篇豆瓣影评分享的是2013年上映的《初恋未满》。
是少年的样子啊整个故事还是校园青春片的风格,带着上世纪末的年代感,李现饰演的大伟是四位男生中最邻家的一位,夏静寒忧郁帅气,罗凡霸气内敛,小胖子搞笑可爱,而大伟在他们之中似乎没有什么闪光点。
但他是明明知道对方有刀,明明跑远了,却知道回头而发现小胖子在危险之中而奋不顾身跑去营救的人;是明明跟对手打架一点都没在怕,而在罗凡和小胖子打架时极力拉架的人;他看起来痞里痞气不好欺负,却甘心在需要的时候担任起“自行车看护者”的角色。
四个人的组合中,夏静寒和罗凡各自骄傲,小胖子也是会为了兄弟义气而丧失自控能力的人,而大伟就像四人之间的调和剂,他阳光义气,打架就上,吵架就劝,他喜欢跟哥们待在一起,一起参加罗凡妈妈的婚礼,一起跟隔壁学校干架,一起骑着车奔驰在重庆南山的小道上,与你们一起倒数,看华灯初上的渝中半岛。
死胖子,我来了
这一定是南山!
这该死的令人心动的皱眉大伟黄色球衣的造型心动而熟悉,让我想起了19岁时在球场与18岁的River先生的见面,黄色kappa卫衣,手里抱着一个篮球,他也有相似的脸型,相似的小腮帮,相似的川普,这汗水裹挟着荷尔蒙的味道把我带回了那个19岁的夏天。
青春三连拍
痞气的、阳光的、单纯的大伟,青春中有过你真好
青春里是不是总有不能走到婚姻殿堂的爱恋,总有不能陪伴一生的挚友,总有不能实现的梦想?
因为这些遗憾,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想象将它们一点点填满。
无数种结局,无数种完美,可惜最残缺的就是现在这落幕。
很多时候想想回到过去你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你还是你。
圈圈圆圆圈圈兜兜转转又是回到最初的起点。
不属于他的人,就永远不会是他的 。
青春就是用来犯错的 ,即使负伤累累还是一脸的笑容,每一个伤疤都是这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的烙印,就是年轻的勋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每个年代也都有属于每个年代的青春记忆。
由刘德华监制的电影《初恋未满》讲述的是80后的青春,六个拥有梦想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前夕为了各自的梦想而执着努力,其中充满了阻碍、充满了伤感,这不排除影片的戏剧化要求,但是真实不变的是那破旧的录音机、那一首首90年代的伤怀音乐、那带着青涩的笑脸和若即若离的初恋。
导演想要用一种充满了朦胧、梦幻的感觉描绘这段青春回忆,不得不提及的是影片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来营造一种唯美、含蓄的氛围,让初恋多了一丝幻想,让青春多了一丝憧憬。
或许这就是女性导演对于那段美好时光的留恋,即便酸涩、即便伤痕累累,但是那段不可替代的青春仍然充满了甜蜜,这份甜蜜来自兄弟情深、姐妹情谊,来自欲求未满的初恋。
一、细节彰显梦想的激情昂扬六个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每个人都在为了心中的梦而努力奋斗,即便有过退缩的念头,但是在朋友的鼓励下都顽强地撑了过来。
影片的英文名叫《Singing When We`re Young》,在我们年轻时请尽情歌唱。
唱歌是男女主人公共同的梦想,影片的核心也是为了要参加港台新星的选拔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谓是经历了千难万险。
导演用如梦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充满热血的台词和具有年代感的音乐向观众展现了一幅美学画卷。
在影片开头,渐起渐浮的画外音便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1997年,这是一个拥有了国民回忆的一年:香港回归、三峡治水、邓小平去世、重庆成为直辖市。
导演选择在重庆拍摄这样一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勾起了观众对于那一年的回忆。
90年代正是掀起追星热潮的一年,女主角董啾啾则是那个时代中学生的典型代表。
影片中有一段她在卫生间模仿阿梅的镜头,导演用很精细的特写记录啾啾的换装过程,捕捉她模仿阿梅演唱时的细节。
接下来的情节有点戏剧化,啾啾想象自己像阿梅一样站在了舞台上,她开始像阿梅一样自信地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她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导演用蓝色的强光、空明的音乐来表达女主角梦想的展现,母亲的敲门声又再一次将女主从幻想中拉回到现实。
导演意在对比梦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
本片不同于《怦然心动》、《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这样的青春电影,导演想要表现的不单是男女主人公的初恋情愫,相反,导演重点表现的反而是不散的友谊、努力追寻的梦想和忘不了的青春。
罗凡想要劝夏静寒参加歌唱比赛,夏静寒毫不领情,在一番劝说之下激怒了罗凡,他点着自己的胸口对夏静寒说:“夏静寒我告诉你,这比赛你就得给我去!
你还得去台湾出专辑,开千万人的演唱会。
老子这辈子办不了的事你就得替老子办了!
你是夏静寒,我兄弟!
”这段话看似平凡,但是每一个字都戳中泪点。
这就是兄弟之情,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只是那一句“我兄弟”就让观众再也承受不了。
兄弟就是在你想要放弃梦想的时候拉你一把的那个人,兄弟就是那个永远在你背后默默支持你的那个人。
僻静的街道、昏暗的灯光、被水洼侵泡的海报、两个干瘦的少年,这样的画面不失违和感,但是压抑的冷色调让观众怨气无法释放,只能与主人公们一起黯然神伤。
二、音乐释放年代的青涩记忆影片中最经典的是那一首首充满了80后、90后青春记忆的歌曲,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也是导演用来表现年代感最完美的选择。
影片开头电视上就播放着郑伊健的《友情岁月》,相信这个旋律对于80后来说是相当熟悉的,然而这首歌曲也表达了导演对于高中时代友谊的解读。
忘记对错,怀念过去,不管曾经朋友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在哭笑间都会过去。
就像啾啾和韩霞的矛盾,在肩靠肩的谈话间便烟消云散。
就像寒和罗凡的矛盾,在一翻热血沸腾的激励中变成了相拥而泣。
这首《友情岁月》或许可以看成是后续情节的铺垫。
几个小伙伴在歌厅K歌的情节更是展现友谊的最佳时刻,紫红的色调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让整个影片的基调得到了缓和。
然而此时的平静也是为了突出后面啾啾家着火的紧张与痛心。
一首小虎队的《爱我就跟我走》彰显了青春活力,彰显了年轻人冲动的性情。
音乐戛然而止,罗凡因为醉酒而晕倒,所有人的情绪变得紧张而担忧,这样的缓冲才不会让砂锅爆炸事件显得突兀。
然而,音乐的戛然而止伴随着晕倒、爆炸等激烈事件的发生,更加喻示着青春的释放需要限度,任何不顾一切的激情都需要付出代价。
导演在此表达了一种对青春的伤怀之感,但是在用镜头语言来表示这种情怀的时候却不带有任何悲伤的情绪,而是用火灾现场的激烈和出租车中的温情形成对比。
啾啾的爸爸为了买walkman而出了车祸,热爱音乐的啾啾每天都要带着随身听,而放在里面的磁带不是张惠妹就是梅艳芳。
在婚礼上,幻想过自己无数次站在舞台上的啾啾终于站在了麦克风前,但是从未有过的紧张感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一阵刺耳的耳鸣声过后,啾啾的脑海里浮现出阿梅演唱《歌之女》的画面,她重新找到自信,并且用天籁般的嗓音完成了演唱。
导演直接用阿梅MV里的画面剪接,并与啾啾演唱的画面呼应对接,这样的处理手法将啾啾这个平凡的女孩与阿梅对等,表现了导演对于梦想实现的美好祝愿。
歌词中的“她是我,当天的她今是我”也与影片情节相呼应,可以说影片中的背景音乐都不是凭空加进去的,而全部承载了导演的意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给观众带来了感官上的美学享受。
三、镜头凸显人物的悲喜情绪导演刘娟作为一个女性,并不像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导演喜欢用霸气、宏伟的色调和音乐来表现一种情绪,在镜头的运用方面也不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而是在镜头中融入一种细腻的情绪,有条不紊地展现80后的青春、90年代的记忆。
啾啾家里着火的时候,啾啾母亲因为担心女儿而不顾一切地冲进了屋里,但是出来的时候,灰头土脸的母亲手里只抱着丈夫的遗像。
导演特写了已经碎了的镜框玻璃和母亲受伤的手,透过破碎的玻璃可以看到父亲安详的微笑。
母亲冲过去给了啾啾一个耳光,玻璃碎片掉落在地上。
导演拍摄了玻璃掉落在地上的镜头,就好像母亲的心也碎了一地。
这组镜头可以理解为是一组隐喻蒙太奇,碎了一地的玻璃隐喻了母亲破碎的心,也暗含了家庭的破裂。
在表现啾啾和夏静寒的初恋时,导演总是用一种平缓的态度去对待。
寒拉着啾啾的手在街上奔跑,画面放慢速度,就好像在他们的世界中时间是静止的,他们都希望对方在彼此心中多逗留那么一刻。
导演近景拍摄寒的笑,拍摄两个人不小心分开又紧紧相握的手,更是展现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
在寒和啾啾练歌之后,他们互生情愫,在两人的唇瓣将要碰触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昏黄的灯光呈现出了温暖的色调,让两个人的嘴形成了一个剪影,音乐、灯光、镜头共同营造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我和寒初恋就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画上了休止符。
我在歌声里找到了真正属于我的未来。
后来才知道其实那一年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们的故事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我们每个人都还是那么努力地飞扬。
谁叫那一年我们十八,正直青春年华。
”女主角在影片结尾的这一段独白敲击了很多观众的心,影片中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我们的记忆里。
导演用最微不足道的故事讲述了80后的青春,也用最美妙的艺术手段展现了唯美的画面。
当主角们将书页抛向天空,当四个帅小伙对着天空大声说出梦想,相信所有人的心都颤了。
伴随着90年代的流行音乐,伴随着变幻莫测的光影律动,伴随着追求梦想的青春步伐,导演用一种美学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梦想。
青春就是用无数个遗憾堆砌而成的,青春就是用千万个不完美组合而成的,青春就是想抓抓不住、想得得不到。
这就是初恋未满,青涩、伤感。
最后用一句描绘青春的经典名言作为结局,青春不老,我们不散。
电影有故事,可是没有主线。
有时代的痕迹,却没有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影片基调昏暗沉闷,剧情零散,有一搭没一搭,情绪刚上来点,又泄了气。
这部烂片在中国电影这个屡创烂片新境界的特殊环境中,多少算是讲完了故事,勉强算是一部诚意之作。
每次看这类青春片,我总是感到惭愧。
与片中人物相比,我的经历实在过于苍白。
我的青春记忆中,初恋、爱情的部分是那么可怜,多数还夹杂着很多不愉快。
我更多的时间是消耗在无可计数的自习、应考、实习、找工作之类的事情里。
闲暇时光的兴奋多数是网吧中通宵游戏的疯狂。
人的生活很丰富,感情也很丰富。
个人经历中,青春时代的感情更多是对同寝室的兄弟情、对日益衰老父母的亲情,对大城市的迷惘,对家乡怀念。
爱情是青春的最有魅力的主题,可是青春电影没有必要过度聚焦于那点可怜的小爱情。
应该多拍一些像《中国合伙人》这样的励志片。
更多关注平凡人的青春,记录平凡人的喜怒悲欢,这样才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6月的腾冲,正逢雨季的降临。
我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静静地观看了这部电影,对,就是静静地,一切都是静静地。
十几年前,大概就是小学,张含韵刚刚参加超级女声出道,稚嫩的嗓音,甜美的外形,15岁的年纪。
当时,对我来说,15岁是一个想都没有想过的名词。
十几年后,大学将要毕业,也是一个毕业季,入职与毕业的衔接,我出意外的没有选择旅行,而是就像闲一下,看看这几年因为忙于学业而错过的电影。
这部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直接记录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的。
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不同,毕竟那里隔了我们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些故事,不可能那么相似的接近我们的生活;也与《致青春》不一样,因为这部电影讲诉的是美好的高中年代。
张含韵在影片中甜美可爱,突然就想起了那个时候的我,只是和她不一样,我并不是被父母逼着要考名牌大学,而是被班里的班主任,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升学率,重点率,说句难听的,就是为了那点可怜兮兮地奖金。
反到是父母,一向很支持我的成长,尽管最后的我只是考上了一个省重点,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责怪过我,现如今看见省外名牌大学的同学,有的还找不到工作,有的还没有我的好,顿时觉得人生很长,什么东西都无法觉得你的一生。
啾啾貌美如花,爱唱爱笑,就像那个时候的我们,单纯而美好。
总觉得世界就在我们面前,弹吉他的少年,爱打架的男生,是青春期荷尔蒙躁动的产物,只是我,因为有着摩羯座的理智,从没有和这些人有过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也未曾有过遗憾。
香港回归,中英交接,嘉陵江畔载货的邮轮,还有曾经陪我们一起成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也许吧,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色彩,每个人在最美的年龄,都有过最美的事情。
当看到“刘德华监制”的字幕时,我仿佛对影片多了几分信心,不过看完后,还是觉得普普通通。
感觉有点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女主角张含韵的感觉还是挺好的,有几分像林依晨,好像几乎所有的女主角都是“少女型”人。
可惜啊,台湾版火了男女主角,这内地版的看完后,除了能分辨出哪个是胖子,其它三个小伙伴特征太模糊了,应该找长相和性格差别大一点的,否则真的很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还老是撞脸,名字也没记住一个。
哦,不,啾啾这个名字我记住了,现在老喜欢叫什么“丢丢”、“啾啾”、“爱爱”,怪里怪气的,若不是当年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估计张含韵的脸也会是一片模糊。
但估计也正是因为刘德华,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亮点的,那就是对上个世纪末港台流行音乐的重现,作为当年的四大天王之一,他自然是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之一。
虽然我也是80年代末的人,但我总觉得我错过了那个美好的时代,因为那时我还小,可以说还没到参与的年龄,几乎所有当下经典的影视、歌曲、帅哥美女都在那个年代诞生,而且垄断似的不再延续,美好不复存在,如今多数的都是牛鬼蛇神。
因为内地的戏,所以也会有很多在港台学生剧中感受不到,其中很多场景非常熟悉,但又模糊地在脑后重现:穿新鞋的人要被踩,走在路上会有几个痞子莫名围上来,会买随身听和复读机而且觉得很霸气,会收到情书但从来不回复,会遇到大中小型各种群斗,听着老师念分数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讲台领自己的卷子……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和你一起经历过一切的人。
青春是没有结局的。邓公仙逝那一天我记得江南阳光明媚,村办小学放了半天假。我在乡村的小路上流连到12点才回家午饭。奶奶却在家偷偷抹眼泪,我问她为啥哭。她说毛爷爷走了她也哭,邓公是好人所以要哭。我还记得当时小卖部的电视机前围了一群中年人红着眼观礼。PS女主用的毛巾和我现在的一样哎~穿越了
故事不算好,拍的也乱糟糟的,但是比起致青春这剧能给我带来的共鸣感更多,给三星以示鼓励,因为青春最美的就是那些曾经和你一起追梦的人,我想你们。
如果抄 用心抄 (PS:水军真多)
缺点多也掩不住我的爱
也就那样。。张含韵的声音跟王子文好像额。。
真心不知道这个点应该真么看 也就看看枪版就得了
觉得在前半部分的节奏没把握好。有点该快不快,该慢不慢。导演是编剧出身,虽然女性。但是把两个男主性格处理很好。相比起来,更有内地版「那些年」的感觉。但是把「致青春」甩出N条街。值得去电影院看。
真的是来看李现真的是浪费时间
乡村版那些年?
豆瓣6.2分是怎么出来的,我真好奇
韩霞可爱多了
剧情比较烂,一开始董啾啾老爹莫名其妙就死了,我完全没搞清楚是怎么挂的?接下来上课,小平也挂了,真是让人无力吐槽!还有家里被火烧了,第二天董啾啾好像没事发生过似的,家里很快就装修一新了,这太假了吧……
假
读书时期的梦~张含韵。为了她。我一个去电影院看。 看到张含韵我感觉我的青春扑面而来。好多年以前一个中午,我还在看比赛时候。初中,和同学讨论 安又琪 张含韵还有王缇。~ 电影部分,我觉得电影想叙述太多事情,但这是电影不是电视剧。最后没有把所有事情都说圆。但完胜小时代!!
质朴、怀旧、又带那么一丝残酷,青春虽好,但不要过度矫情,使劲的将结尾悲情化,似乎已成为内地导演拍青春题材电影一通病,好在情感雕刻够细腻真挚主打初恋,不过和用力过猛的《致青春》、浮夸至死的《小时代》比起来,这片宣发太烂了。
中规中矩
高中校园生活,大抵也就这样吧,除了学习就是异性,还有坏学生的兄弟情。打架比打球更释放荷尔蒙哇。不过怀旧元素拼凑得很幼稚,也不不够写实也不够清新梦幻,还有夜场的镜头都太黑了吧,也不是拍黑色电影。。。
真是忍不住才因为李现同学才打了三星的啊,其实槽点满满的啊!
太苦大仇深。
已经不错了,支持国语片,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没白浪费时间看完一遍。值得看,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