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世界,The World

主演:赵涛,成泰燊,黄依群,王宏伟,梁景东,王小帅,韩三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日本,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晋语,俄语,英语年份:2004

《世界》剧照

世界 剧照 NO.1世界 剧照 NO.2世界 剧照 NO.3世界 剧照 NO.4世界 剧照 NO.5世界 剧照 NO.6世界 剧照 NO.13世界 剧照 NO.14世界 剧照 NO.15世界 剧照 NO.16世界 剧照 NO.17世界 剧照 NO.18世界 剧照 NO.19世界 剧照 NO.20

《世界》剧情介绍

世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身为北京世界公园民俗村的一名舞蹈演员,赵小桃(赵涛)对身边微缩的世界早已厌倦,渴望有天同也在民俗村做保安队长的男友成太生(成泰燊)一起坐飞机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前任男友的到访,令赵小桃想起她同成太生刻骨铭心的初遇以及目前两人过的平庸日子,明白昔日的理想早被粉碎,而刚结识的一见如故的俄罗斯姑娘安娜的突然离去,加深了她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怀疑,认识到她和成太生对彼此的忠贞,是生活里所剩的唯有美好。 然而人心是最能琢磨的,成太生悄无声息地把心给了另一个即将去巴黎的女人,但他显然没有领会民俗村以外的现实世界里流行的情感游戏规则,只能黯然回归自己的卑微身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广东十虎铁桥三之王者归来局内人2未来杀手每一天公子独宠瓦匠妻希布停下噬亡村第二季糟糕的爱霹雳娇娃2人类之子王牌校草偶活学园Friends!第二季美丽的田野街区大作战当时间越来越大声远在韩国的儿子本地人记忆森林婚词离曲第三季赎罪巷麻醉风暴福祸双至花神咖啡馆八万里祷告天罡奇门阵愿此刻永恒NextSeason我的医妃不好惹3

《世界》长篇影评

 1 ) 世界之大,无法触及

北京的世界公园,似乎不出国门便能游览全球,真是完美适配贾樟柯电影的取景地。

有一份歌舞团工作的小桃在熙攘的北京,倚靠着同是山西人的保安太生。

两个异乡人在微缩世界中获得缥缈的满足感:“我们那什么都有,埃菲尔铁塔也有”,但现实是其实并无所得的,无尽的虚幻迷茫。

在这种空虚中,太生勾搭上代表着南方、国外的温州女人廖阿群,但所谓的暧昧陪伴也终究是敌不过在巴黎有房的对方丈夫;小桃在陪酒中守住了底线,却发现团里的知心之交安娜早已沦落。

科长顺着千禧年代的流行风潮,加入多段粗糙的flash动画,赵小桃的思绪简单纯真地飞舞出去,飘向远方,现在看来抽象又贴切。

小魏和老牛似乎总是在争吵,喋喋不休地追问,“你去哪了?

”亲密感情中的掌控欲望可见一斑。

在无数次的封闭、逃避之后,反而是敞开心扉的怒骂,见到绝望自残后的焦急:情绪的流露,让欲碎的关系有了一丝转机。

再次出现,已经走进看似圆满的婚姻殿堂 二姑娘怀着简单的谋生心理,默默加班赚钱,发生事故,不声不响地死去,临终前忘不了的是尚未偿还的欠款;来京奔丧的父母首先想的也是买包烟好办事。

在他们眼里只有谋生,所谓尊严、公理都是太遥远的事。

最后出轨事件暴露,小桃躲藏,太生追寻,无言对峙。

时间直接跳转第二天,两人因煤气中毒被抬出,并排躺在雪地上。

那一夜是妥协和解还是绝望破裂,太生疑问他们是死是活。

可以回答的是,他们终究是要纠缠着,相爱相杀开启下一段旅程

 2 ) 世界

一开始是赵小桃风骚地走进化妆间,身姿摇曳地边走边喊“谁有创可贴?

”那一刻我以为这次的角色是个朱影一样的神奇可人儿,可我很快纠正了这个想法,只有普通的卑微的草根人,才属于贾樟柯的“世界”。

赵小桃是北京世界公园歌舞团的演员(比上几次她演的草台班子艺人强点),她男朋友是公园保安,两百多一个月,倒腾点假身份证的买卖。

他们从各自的老家出来闯荡北京,和老乡在一起时说家乡话,跟温州人、山西人、俄罗斯人在一起时说普通话。

住集体宿舍,上公用厕所,从保温瓶里倒出热水洗脸洗衣服。

有趣的是赵小桃身处一个微缩世界,大笨钟、金字塔、巴黎铁塔、自由神像,缩小了在她面前,任她来回穿梭,边走边打手机:“喂,我在印度,你在哪?

”事实上这不过是导演设置的无聊比喻,世界和你,渺小的终究是你。

贾樟柯从头到尾展现的不是“人”,从《小山回家》、《小武》、《任逍遥》、《站台》到这部《世界》,他表现的(甚至可说逼我们凝视的)全都是“现实”,这个“现实”远远大于“人”,远远重于“人”的尊严、理想和生命。

你记得他的电影里给过谁的清晰脸部特写吗?

他的人物里有过性格张扬或坚韧或主动反抗或无所畏惧的吗?

我记得都没有,他们都是沙子,都是蚂蚁,他们的走向取决于风和食物。

因为讲的是现实,所以他的故事没什么情节。

或者说,因为现实里充满的就是这些情节,所以你看不出这是个什么故事。

很多环境声,很长的长镜头,平庸的模糊的人的脸。

这不像电影的电影,像我们的日常记忆。

看上去这些人物的日子我仿佛经历过,确切来说是没有,但我知道怎么回事。

这是我的痛处,我不想坚持把碟片看完,我说了我知道怎么回事。

“世界”这个名字我喜欢,比起“现实”两字它的指意更广阔些。

楼下菜场卖杂货的肮脏小铺是一个世界,小铺里摆放的电视机,播映着玉兰油女郎无瑕的脸,那里面又是一个世界,除了yy和被yy的关系,两者永无交集。

赵小桃在夜总会洗手间里重遇已经离开歌舞团的俄罗斯女人安娜,她惊讶于安娜的堕落,抓住对方的手臂,说不出话,安娜也羞愧难过得说不出话,最后用中文说了一句“你好吗”。

“我很好”,一张嘴,小桃的眼泪就止不住掉下来——我只坚持看到这里。

--又及:从看第一遍《小武》开始,我就非常喜欢贾樟柯。

深刻的洞察力不唯独他这个导演有,但把洞察的对象冷静且有力地表述出来,如此做到的,中国只有贾樟柯一个。

很奇怪他会出演一个“我能”的广告。

“我能把握世界”、“我能改变境遇”这种理念和他电影中一贯的意思完全背道而驰。

后来才看了《三峡好人》的故事简介,也看了他得大奖后的一些访谈,发现他的新故事里,“人”的自主性比以前强了,还是人在现实生存下的境遇,但这次有“人”主动去寻找的主题设置,千山万水寻找的过程里女人和男人完成了自己真正的愿望——如今他会构思这样的故事,也许多少和他事业越来越顺有关吧,这大概是好事。

真的这样,“我能”广告也顺理成章了。

有机会我要去电影院看《三峡好人》,看看贾渐渐改变后说出的话。

 3 ) 世界刚刚开始

我在等贾樟柯,看看你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第一新的是片头多了大量制片主任摄影指导之类的头衔,提醒这是一部很想“通过”的电影。

第二新的是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影片和孔雀之流分开,向罗拉快跑靠拢。

第三新的是音乐是新的,忽然间听到乌兰巴托的时候,有点傻。

贾樟柯当然也保留了很多个人的色彩,他的粉丝最喜欢的色彩。

首先这是一个有关山西人的故事,其次是用背景声参与叙述,再次是周涛的表演,总是那么放松。

还有不冷不热的中景,爱死他的不冷不热了。

最后是跳跃的叙事,前面大半贾樟柯都在规规矩矩地铺陈,我以为要看不到最欣赏的时间哲学了,结尾一个大跳跃提醒大家这还是贾樟柯。

有很多细节都很好,最爱的有:1,岔路口,大生开的车向另一个方向远去。

一前一后一共两个,更喜欢前面那个。

2,二姑娘的父亲从母亲手中接过钞票,一叠一叠塞进衣服。

紧接着那个烧纸的场景,个人以为如果配傍晚的电台声将会更强烈。

3,巴黎铁塔,在河边的树影中穿梭。

北京郊区的巴黎,比巴黎更加迷离。

4,再见安娜时,匆匆而去的眼泪。

不足之处,缺少了大跨度的时间,贾樟柯最迷人的跳跃叙事无法尽显。

男主角的表演也还不错,但是缺乏交待。

有些配角太不专业,演的痕迹太重。

 4 ) 20年后再看贾樟柯的《世界》,社交网络就是我们的世界公园

贾樟柯导演曾说,“人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他们只能从亲身体验的角度来观察生活,以至于我们对生活的印象仅仅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印象,而我们对世界的印象只是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环境的印象。

”20年后再看《世界》,我觉得那就是我们的世界,异乡打工人的世界。

社交网络就是我们的世界公园。

世界公园里有一句标语,“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

”互联网也有这样的口号,“足不出门走遍世界。

我们像小桃一样,生活在大城市的世界公园里。

世界公园里是封闭的生活和不稳定的爱情,世界公园外是与我无关的繁华。

异乡的打工人,那些高楼大厦与我们无关,只有工作与我们有关,以及下班后的网络世界。

我们被网络上的东西吸引,觉得新鲜和刺激,但时间久了也像小桃一样,只觉得要憋死了,想要去公园外看看。

可小桃每一次离开公园,面对的都是失去和危险。

小桃很羡慕安娜可以出国。

安娜难过的时候,小桃说没事,圣诞节公园里放了烟花就好了。

直到后来,小桃看到安娜的伤痕和无奈。

二姑娘问小桃,飞机上都是什么人呢?

小桃说不知道,她认识的人都没有坐过飞机。

虽然安娜就在飞机上,但我们也知道,安娜不是二姑娘说的那种坐飞机的人。

小桃坐在公园游览车上,从一开始的活泼,快乐,到迷茫,无趣,到失望,无望。

北京的世界公园1993年开园,深圳的世界之窗1994年开园。

我能想象到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那是什么样的意义,那是国人想要看世界的一个窗口。

最近我也查过网上对世界之窗的评价,很多人说没意思。

我们对世界之窗兴趣小了,因为我们知道,那都是假的,甚至很low。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变高级了,我们的见识更广阔了呢?

曾经,那些假的世界名胜,是中国人不能走出世界,但又怀有好奇心的替代品。

而在我看来,如今这种替代品不是没有了,而是通过另外的形式。

社交媒体和网络就是现在的世界公园。

网上隔一段时间就会爆火一个模板,大家都用这个模板做同样的事。

这和在世界公园里用同样的姿势推“比萨斜塔”,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红书上的很多分享,何尝不是以白女白男的生活为蓝本。

假的不重要,体验不重要,打卡最重要,照片最重要,社交属性最重要。

这也是网络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照骗。

这何尝不是世界公园里的“魔毯飞世界”。

你只需要坐在那里挥手,露出微笑,表现快乐,景色可以技术手段加。

重要的只是最后那张刻好让别人看的碟。

虽然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但我相信现在也有很大部分人没有去过世界公园、世界之窗。

他们不去也不是因为觉得没意思。

我同样相信,20年前,真正的有钱人也不会去世界公园、世界之窗。

因为它们是普通人不能走出世界的平替,需要替代,是因为没能真正走出去。

如今的社交媒体互联网同样是这样。

看起来我们在共用一个互联网,享受同样的信息。

我们沉迷其中,误以为掌握了世界动态,觉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

还有一点是,世界公园代表中国对外界的好奇与向往,如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与国家发展有关,但也要警惕。

短视频领域有个流量密码是,外国博主狂夸中国。

我想,观看者必定觉得自己连入了世界,甚至是世界主动连入了我们。

最后,我想起公众号【拾遗】的一篇文章《穷人占领网络,富人走入生活》。

「穷人把快乐寄托在线上的虚拟空间,富人则热衷于追求线下的实体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穷人的线下空间被压缩了,线下的生活是昂贵的,昂贵的线下生活,导致穷人的生活空间越来越逼仄,所以他们只好把生活转移到了线上。

”」

 5 ) “一天”与“世界”

您給我一天,我給您一個世界。

——贾樟柯电影,《世界》 睡一百年是值得的,如果醒来以后发现,正确的答案已经被真地找到了。

——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l850-1898),《回顾:2000-1887》(Looking Backward,2000—1887) 回顾百年以前的历史,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各种可能性在晚清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举个例子说,上海将会在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人所共知的。

然而,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在整整一百年前的1910年,清朝政府在南京举办了为期六个月的“南洋劝业会”。

共吸引数十万中外人士前来参观和贸易。

这个清末宣统年间“走向世界”的“热点”新闻,在当时的重要报刊《东方杂志》和《时报》等上面均有报道。

上海的英文月刊《远东评论》曾以“中国之首次盛大国家展览”为题进行报道。

美国的《评论之评论》上,也以“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博览会”为题进行评述。

把这一百年前西学东渐的“源”和今天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放在一起思考,不难发现,百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有一个大主题,那就是如何从自己固有的历史中“突围”,以对自己最有利的姿态来改变这个迄今为止依然被西方所主宰的现代世界。

这不仅是当代国人的热门问题,也曾经让百年前的中国人苦苦思索。

本文的题目来自于贾樟柯的电影《世界》里的广告词:“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

世界公园一类的东西在现今的中国大都市如北京深圳等很流行。

它通常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微缩陈列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性建筑。

从这部电影的取景来看,选取了很多西方最具有标 志性的人文景观,如艾菲尔铁塔,伦敦塔桥,比萨斜塔,悉尼歌剧院等等。

微缩世界景观公园以“微缩”的方式去解决“立足本土”与“走向世界”的矛盾。

它满足了中国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就能享受和拥有国际化,特别是西方化的欲望。

在一个公园里面,浓缩了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最表面化的浮光掠影。

这是一个经过微缩、简化之后,想象中的世界图景。

尽管逛一回公园并不等于就拥有了每一处景观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沉淀,但并不妨碍人们在短暂的一天内将“世界”尽收眼底,获得“恶补”式的满足。

镜头里的霓虹灯广告“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正是一语道出了卖点和主题。

卖点是“一天”,主题则是“世界”。

“微缩世界景观”是一个以“世界”为主题的梦幻公园,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美梦成真,拥有世界。

“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已然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修辞。

它的涵义 是用最短、最快、最廉价的历史进程来换取梦寐以求的现代性世界空间。

贾樟柯这个“主题公园”的寓意不仅表述了当代中国的潜意识,也道出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主题──“世界”。

笔者把贾樟柯的“世界”放在引号里面,还因为另一层寓意。

做为生活空间,它是外来务工人员真实生活的地方。

他们选择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是因为生存的实际需要。

这个由毫无实际用处的陌生建筑微缩而成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既枯燥又真实,时间长了就感受不到对观众所“宣传” 的那番靓丽和新奇。

夜晚游人散去之后,长住这里的是外地打工者。

在人造的假景中,“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赖以生存的角落。

贾樟柯在电影《世界》里数次呈现了公园里的“艾菲尔铁塔”。

其中有一个场景:男主角,“世界”的保安队长成太生,开车送女主角赵小桃的前男友,也是俩人共同的山西老乡,去北京火车站。

老乡此趟来北京,是来和赵小桃告别,然后就从北京启程,坐火车去蒙古人民共和国──做廉价的国际劳工。

去火车站的路上,成太生把复制的埃菲尔铁塔指给老乡看,并不无骄傲地说:“不出北京,走遍世界”。

此情此景,加上另一个场景里给出的一行字幕“大兴的巴黎”总让人觉得些许反讽的意味:复制了一个原样三分之一大小的铁塔,并不等于就把法国巴黎的格调也搬来了。

“大兴的巴黎”下面还有另一行的英文字幕:“Paris in Beijing suburb”。

把它翻译回中文,勉强可以称之为“北京郊区的巴黎”。

然而,中文里的“郊区”不等同于英语的 suburb。

中国大都市外围的郊区是落后于城区中心的边缘地带,是城与乡的过渡。

Suburb的含义则相反,是房地产资本主义特地避开市中心而在外围开发的舒适居住区,是占国家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生存繁衍的地方,是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家园和堡垒。

可见,英文的Suburb和中文的“郊区”相差甚远。

语言概念的不对应,又反映了现代性所依存的具体“国情”不同。

埃菲尔铁塔能在巴黎屹立百余年并在当今世界家喻户晓,自然有其“卖点”。

这样的 “卖点”也是随着时间一层一层地交织起来的。

大铁塔最初是一个临时性景观,为了1889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建,用来展现法国的工业成就。

尽管设计师亚历山大.古斯塔夫.艾菲尔(1832-1923)煞费苦心地罗列出了铁塔可能的若干长久性用途──军事制高点,气象观测应用等等──它原本是要在世博会之后就予以拆除的。

世博会之后,法国人没有舍得把大铁塔拆除。

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发现它可以留着做为标志性景观,担当起向全世界展示巴黎的宣传任务。

这真是事半功倍,没用之中反而藏有大用了,让人想起《庄子》里的介于“材与不材之间”。

巴黎大铁塔的轮廓,成为了各国人等一代代崇拜、描摹和复制的由头和原本。

其中的一个复制品就位于《世界》里的世界公园。

在保安队长成太生的眼里,世界公园的铁塔已经足以让他骄傲得淡忘了自己实际生存空间的狭小。

对特定时空的时空复制,来自于象征性占有的欲望,也导致了简化、缩略,和幻想式的满足。

这样的满足是以牺牲实际用途的代价换来的。

似是而非的西洋景与本土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搭不上界,反而把有限的可利用空间挤压了,也不能使原居住者受益。

男女主人公的工作告诉了我们支撑这个“世界”靠什么:秩序和宣传。

男主角成太生代表了准军事化的秩序,他是保安队的头目。

女主角赵小桃则是歌舞演出的台柱,通过把各种服装展示在自己的身体上来演铎“多元化”, 为“世界”进行魅力“宣传”。

一天晚上,女主角在纸醉金迷的表演厅里表演,与此同时身着制服皮靴的男主角则牵着白马走过黑暗中孤零零、微缩的古希腊“帕德嫩神殿”。

此时此景,表演厅外面巨大的霓虹灯标语“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显得格外显眼。

这是时空错位的荒诞和悲凉。

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过是舞台加道具而已,毫无历史与文化的内在合理性。

如果有经营不善的一天,它就会倒闭,“世界”会变成历史。

想到这里,我的思路不禁凝滞在电影《世界》的结尾。

此时,男女主角已经在北京郊外因煤气中毒而窒息了。

严冬,忙乱中围观的众人,连同他们的嘈杂,都从屏幕和音响中消失了。

许久,画外音想起,是男女主人公的声音。

我们不知道这番对话来自何时何地,何方“世界”。

这是亡魂的一问一答,还是两人已经被抢救过来,“复苏”了?

…… 成太生:我们是不是死了?

赵小桃:没有。

我们才刚刚开始。

此文发表于“今天视野”,《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2008)。

http://www.jintian.net/pinglun.html

 6 ) 漂浮的《世界》

贾樟柯的新片《世界》公映过已经很久了,我一直等着大讲堂什么时候放,昨天终于忍不住了,花了20元买了一张dvd(盗版的都买不到了),就算是为自己喜欢的贾导做点奉献吧。

看完后,不知为什么心里堵得慌。

不能说不好,但说实话我没有很强烈地被它打动,感觉在情感的强度和力度上比起“汾阳三部曲”来要差很多。

《小武》和《站台》的优秀不仅在于其准确地把握和再现了中国城镇日常生活的氛围,人物与现实以及人物自身之间的情感张力是其更有力量的地方,贾樟柯对此非常敏感,自然这和他对城镇生活的熟稔是分不开的。

因而叙事才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动力,人物也是充分行动着的。

像《站台》这样历史跨度如此之大的作品,除了后半部分有一段有点脱沓以外,整个影片叙事的推动力是非常强劲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饱满的情感张力,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过于饱满了,有点影响影片的结构和节奏。

但是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几乎要冲决而出而又小心翼翼不动声色的气氛,所以我更喜欢《站台》,虽然它在节奏感比《小武》要弱一些。

那么《世界》呢?

《世界》显然有更大的野心,以赵小桃、成太生为线索,贾樟柯似乎想把北京所有的边缘和底层生活都一网打尽:歌舞演员、保安、民工、妓女、黑社会、时装店老板,等等。

然而事实上,影片似乎并不能深入到任何一个群体的生活中去。

对于喜欢贾樟柯电影的观众来说,平面式的记录所谓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一个朋友说得好,只有原生态的生活,没有原生态的电影)这些片断化的“生活”是漂浮在影片中(“北漂”就是这样?

),像是靠一些偶然的人事关系(所谓“相识是缘”?

)才拼贴在一起的。

人物之间的关系倒真是“萍水相逢”,换句话说从影片中拿掉一个人或者加上一个人并无大碍。

人物也缺乏充分的行动能力,你不知道他们下面会做什么,难道无所事事对生活不抱期待就真的是现实中的他们吗?

而等到“我们才刚刚开始”,影片已经结束了。

浮在生活表层,贾樟柯似乎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他的情感力度,丧失了他对日常生活的穿透力,他对细节的敏感。

比起《小武》中小武和阿梅在宿舍里的那段,比起《站台》中崔明亮对尹秀娟欲语还休又装作若无其事的场景,《世界》中小桃和太生单独在一起的几个镜头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啊。

我尤其不能忍受的是,“二姑娘”临死前写在纸上的遗言,竟然和前些年某地矿难中一名矿工写在帽子里遗言如出一辙,这个在新闻媒体上早就报道过。

这未免太取巧了,否则就是贾樟柯丧失了对生活的感受力。

有些人认为贾樟柯只应该去拍“县城”题材,这当然是一种偏见。

这与贾樟柯拍的是什么题材没有关系,但是的确,《世界》表明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世界》有一个很好的故事素材,文化研究者可以从中提炼出许多话题(自从看了陈晓明写的那篇《张艺谋的还童术》后,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对理论的迷恋可以让人丧失基本的审美判断力),但是这些和电影本身无关。

当然,《世界》在场景的切换和镜头的调度上已经非常熟练了,从第一个场景开始我就发现了这一点,贾樟柯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我更希望那些曾经打动我的东西能够再次回来。

 7 ) 四重世界

《 世界》贾樟柯的第四部长片,同他的前三部作品,即所谓故乡三部曲是有巨大的不同。

故乡三部曲普遍用非职业演员,聚焦于导演熟悉的山西省的汾阳和大同,用的是胶片拍摄。

《世界》的男主角是拥有专业训练的成太生,拍摄的地点脱离了小镇与走下坡的工业城市而是到了地处北京郊区,由领导人亲自题写名称的北京世界公园,使用的是数字摄影。

制作方式的改变自然改变了影片的风格,新现实主义将景框视作“窗户”的要义被贾樟柯抛弃,而是以“更概括的方式拍摄生活的印记”。

但同贾樟柯以往的影片一样,《世界》也从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之前是个体存在或欲望与时代的进程的矛盾):个体的迁徙意愿与客观限制的矛盾开始。

北京世界公园就是个滑稽的解决方案,人们可以在此去巴黎,去罗马,去曼哈顿,去东京......世界公园与真实的世界形成了二重世界。

护照有了象征意义。

赵涛老师和俄罗斯舞女对乌兰巴托的美丽幻想与公园中的世界奇观,和有足够财富能够去法国的廖姐,形成了三层对比。

《世界》无疑是更现代化的电影,在《任逍遥》里只出现了一次的手机,在本片里成为了母题。

中国移动在本世纪初在上海上市,手机上网时代悄然开始,电话开始变得更智能也更占据人们的生活,手机开始创造一个虚拟世界。

出彩的动画形式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对影片人物欲望的感受,而这的一切皆借助手机这个新兴的物件。

拥有手机的人可以在瞬间进行一种情感的迁徙,可以将以往见面才能倾诉的爱意立马送到。

现实世界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手机造就的虚拟世界,而最终也造就了男女主角的悲剧。

但这种虚拟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

本世纪初的中国,正是劳动力迁徙的高峰,数亿农民组成的劳工,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只能出卖自己力气与生命,买不起手机也无法使用。

虚拟世界与他们无关,他们能署名留在现实世界的东西也只有烟壳上对自己欠款的记录。

多种层次的对比具有难以置信的复杂性,既根本又抽象,为了解决此事,贾樟柯在本部电影里建构了一个手机(虚拟现实)—现实—(假)世界—世界的虚拟与现实的四重世界,而世界对人的展开程度随其身份,金钱的多少而增加,很多人没有虚拟世界,只有一小撮的特权阶级才能出国。

“世界”这个概念不需要再多加阐释,就像新现实主义对拍摄对象般忠实展现,作为有身份相别的个体的我们只需要直观这个概念对我们的意义,便超越了所有的讽刺。

所以,看着这个词语: 世界 你拥有什么世界?

 8 )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

当影片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听到了那首歌,没错,就是那首《乌兰巴托的夜》,多年前的那种熟悉到骨髓里的感觉像暴雨一样突如其来,我坐在4个人的办公室里,眼睛有点酸涩。

如同山西人的老实,贾樟柯的电影涂满了五彩斑斓的生活本色,真实如一张未经PS的照片,脸上的痦子清晰可见,每根汗毛都那么真实,这让我多少有点不适应,我心里明白其实这是艺术,生活本身就是件艺术品,真实的艺术,可现实中的生活却越演越假,反倒需要艺术来还原生活原本的真实了就像站在满目名胜的世界公园,用15分钟的时间游览整个世界,真是天才的创意,一个自欺欺人的玩笑,从照片上看不是更美更真实么?

搞不清楚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兴奋地跑过去看一个大兴的埃菲尔铁塔,在不及一棵树高的比萨斜塔旁拍照留念,是想纪念来过北京世界公园还是想制造自己去过意大利的假象?

去年十一的时候,二哥告诉我说他所待的工地砸死一个人,他们用了整个晚上的时间来处理这件事,还说不让我告诉家里,怕家里担心。

他看到那个死去的工友了,打心底里感到寒冷,为别人惋惜的同时在心的另一侧为自己庆幸,但谁能保证下一个躺下的不是自己?

过了不到半个月,二哥还是回家了,他说心里有阴影,一想到那个人的脸就感到心里发麻。

当我看到二姑娘写给他的同乡好友的那张字条的时候,心里突然很难过,他只是想多挣点钱而已,高工资的代价就是高危险,他心里很明白,但他还是去了,看到那几行字我回想到前面的那个镜头,推着自行车,在夕阳照射下的尚未浇注完工的水泥柱子旁边跟小桃说话,那个场景多美!

几天后,他变成了父亲上衣内口袋里的三叠钞票,我不知道他父亲把那三叠钞票一沓一沓放进口袋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从他的目光中什么都看不到。

那个俄罗斯女人,好像叫安娜吧,为了去看望她在乌兰巴托的妹妹,努力的攒钱,可她讨厌在这个公园的工作,从她在电视上看到天气预报里报到乌兰巴托的时候的眼神,我想起了我妈,当我在遥远的南方读书的时候,她每天都坐在电视前看天气预报里遥控那个她只能靠想象去理解的远方某个城市的天气阴晴,其实,她的目光尽头不是那里的天气,而是我。

当小桃在一个醉生梦死的地方“偶遇”到安娜时,她的心里在想什么?

很喜欢她们在小饭馆里说着对方都听不懂的语言对话,安娜说小桃是她在这个地方唯一的朋友,她们却好像从来没听懂过对方说了什么,有时候,在朋友面前,语言都是多余的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字是卑微,卑微的名字,卑微的生活,卑微的工作,卑微的理想,卑微的爱情,偶尔触碰一下高贵,还要把头赶紧缩回来想想那应该不是在做梦吧。

他们无法想象生活在他们建筑好的写字楼里的白领金领们端杯茶水猫在电脑前逛豆瓣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跟一个时髦女友上街心里会是什么样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他们虚拟出来的,就像那群婚宴上的普通女子,共同以美女麦当娜们的名义为了没有雀斑干杯时的心态,就像太生跟那个打算去巴黎的温州女人躺在一个被窝里的感觉,我想他那个时刻一定是怀有一种骄傲的心理的,看吧,一个穷保安队长也能睡有钱的漂亮女人,他心里一定高高的得意了好一阵,但当生活的雾气蒸发完以后,他依然还是那个卑微的保安队长,他的女友依然是卑微的外地打工女孩儿赵小桃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微缩的世界上生活,演着一出自己的喜剧或悲剧贾樟柯让我迷惑,究竟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

 9 ) 世界公园永远不变

  那些玩具——  铁塔、城堡和游乐园  ——继续缩小。

  但是树长高了,  山楂果结得比别处茂盛,  并且更红。

  来参观的都是新朋友,  中央舞台的表演按照  二十五年前的节目单上演,  只是跳舞的人在变化;  在整个世界公园的保安中,  还有八九个旧面孔,  纪念品商店中衰老的  阿姨用中英文兜售商品,  斑驳的荆条恐龙,  翻新的木马……  从前的孩子将会回来寻找缩小的回忆,  也许在昨天,今天,或者明天。

  世界公园,  一九九三年摆好的积木,  像顽固的老人,永不改变:  小城堡大门不开,  小金字塔没有秘密泉水,  阿拉丁的眼角纹——  我女儿说:  方向不对。

  但,这就是回忆,就是回忆;  电影胶卷,过去的景观。

 10 ) 印度的旁边是乌兰巴托,天安门的对面是布达拉宫

昨晚我独自一个人去学校电影院看了《世界》。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看贾樟柯的电影。

第一次认真看赵涛。

那种出身贫苦的人身上能看到人类真正的毅力。

那种非知识性的没有任何包袱的智慧。

自小磨练出来的生存力。

落实于生活的勇气。

这种东西,在大厨身上也能看到。

我最感动的是赵小桃和安娜的友谊。

她们告别的时候,我哭了。

电影的结尾是模仿《坏孩子的天空》的。

“我们都死了吗?

”“我们才刚刚开始呢!

”由山西话念出来,非常搞笑。

贾樟柯还真是一个好玩的家伙~~~这电影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光亮的地方很多,但是整体总觉得有缺憾。

故事到中部渐渐懈怠,失去了开始的张力。

结尾我不是非常喜欢。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世界》选在世界之窗是一种荒诞的投机,但是我却很喜欢。

我看完《世界》出来,大厨给我短信说:“我路过天安门。

你知道吗?

天安门对面建了一个布达拉宫!

”是瓦,这就是我们比电影更荒诞的当下的世界。

《世界》短评

科长最好的作品之一,反复出现移动拍摄的艾菲尔铁塔,这是属于贾樟柯的浪潮。庞大而虚伪的世界景观和渺小如工蚁般的人类群像,垄断财权买办人命的老大哥们和受困于生活而被观赏被愚弄的底层人民,极与极的反差,欲望却在终点汇聚、碰撞、挤压,产生巨大却难以名状的眩晕感,谎言与作戏由此诞生,荒谬与真实联袂而至。表面热闹,底色悲凉。言语不通的异邦人可以结为挚友,言语相通的姐妹亲眷却能反目成仇。身穿婚纱的不一定是新娘,身骑白马的不见得是王子。总渴望着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做着关于远方的蜃梦。每天都在扮演别人,何时才能成为自己?梦碎了终于发现,不过是换了个圆点继续原地打转。“我们已经死了吗?”“不,我们才刚开始。”

7分钟前
  • 泽利格
  • 力荐

A / 或许创造了一种将图像置入图像、将电影置入电影的最不空洞的方法。谁能想到我会在科科这里为小津安二郎流泪呢……

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加油

13分钟前
  • 徐一
  • 推荐

5.0/10 线索太多,情绪没有有效地积累,仅仅浮在表面。景观的概念没有很好地利用。大陆电影的原罪:普通话,一开始我还摘下耳机来确认音源是不是来自电影,一种被联通的感觉。

15分钟前
  • dull bull
  • 较差

不算是贾樟柯精心制作的电影,满满的粗糙和漫不经心,虽然题材很好,即一个微缩公园对全球化的世界景观的复制或者认知“测绘”,也许他想用拍摄手法本身的山寨感和粗陋来作为主题的形式表征?

18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很差

欠:刘书和35元、志刚18元、王建军7元、老邵50元、六子40元、丽玲15元、小学门口买挂面的3元。陈志华“二姑娘”。。。。干柴烈火,果然能真的烧起来。。。以杨贵妃潘金莲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一切美女的名义,为世界和平妇女解放脸无雀斑,干!

2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贾樟柯能把赵涛带起来。

22分钟前
  • 小甜鹿
  • 还行

没有意思.

24分钟前
  • alpstein
  • 很差

题材突出,但处理得“减法不够”,太多凌乱散碎的细节与无必要的“填充镜头”。《世界》是一种connection,但贾的这部尽管投资上去了,技巧与中心disconnected的地方却太多,个人感觉应该再压缩。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看过,不想评论,反正不会去那种世界乐园

27分钟前
  • H.W.X
  • 还行

你的世界 她世界

32分钟前
  • 边说边学的小涛
  • 还行

他虽然变俗了,但是不那么闷了~还蛮喜欢

36分钟前
  • 木卯小姐
  • 推荐

我也需要“创可贴”

37分钟前
  • りょう
  • 力荐

压抑的小世界, 重复枯燥的生活.

40分钟前
  • SilentTyler
  • 还行

6.5/10

45分钟前
  • 陈牛
  • 较差

感觉本片想要表达什么又不够彻底。动画的运用、情节的设计上,不仅毫无惊喜还有点莫名其妙。导演似乎想要反映某种中国的现实,然而仅仅反映现实又是不够的(还不论这种现实的反映成功与否)。

46分钟前
  • 没完没了的呓语
  • 较差

一部特别文艺的片子,我发现贾樟柯比姜文他们还文艺,影片一股说不出来的忧伤感。

48分钟前
  • 谢耳朵是大奇葩
  • 推荐

背后。

53分钟前
  • mmm
  • 推荐

真没看出什么好

58分钟前
  • 较差

本片中的涛先后穿了印度纱丽、空姐制服、透明雨衣、白色保暖内衣、日本和服、婚纱、军大衣,我觉得这绝对是贾樟柯的性幻想大合集……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