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世间难题,唯逻辑可解”。
第一个场景,由于女主角是个见不得别人死的人,因此她说不想再见到神秘人,于是神秘人死了,最终他们都走不出来。
错了,因为女主角的见不得别人死,她又怎么会忍心排除神秘人在外而死,她明明知道受到辐射会死,而且神秘人杀人是为了留出10个位置,他已经没有杀人的必要了,为什么剩下的9个人要置神秘人于死地?
归结到底,第一个场景的失败,不是理性和逻辑的失败,而是感性和喜恶的失败。
第二个场景,由怀孕事件和一女多男所引起的悲剧。
首先,男女之间假如没有所谓的爱,是否就一定不会怀孕?
我敢肯定不是。
假如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能怀孕,完全可以出来再怀孕呀。
因此,在神秘人提出“一女多男”方案时,剩余的9个人应该用逻辑进行反驳,而非像漂亮mm那样,纯粹从个人喜恶出发进行抵触。
再者,神秘人的存在本来是基于逻辑的,他的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为何在受到攻击临死/受伤时,选择同归于尽?
因此,第二个场景的失败,同样败在了感性和个人喜恶,而非逻辑。
第三个场景,基于逻辑化身的神秘人首先被排除在外,这就决定了这次的选择是基于感性和个人喜恶的。
女主角只对前面9个人进行正面评判,就选了前面9个人,却没对后面几个人进行评判。
那个愿意将自己的位置让出的男子也是为了短暂的快感。
接着,存在的10个人开始了一年的纵欲,任意的生活。
出来后,居然说10个人由于不懂得生存之道,因此提出不畏生死和活在当下的大道理聊以自慰。
试问,连什么都不懂的原始人都活过来了,更何况说有智商超200的现代人存在的情况下,还生存不下来?说不畏生死,却在面对不会爆炸的炸弹,选择急促结束生命。
这是何道理?
因此,第三个场景的失败,败在导演的意淫。
好吧,喷了这么多,说说这部电影的亮点吧。
那就是电影开始时的唯美对视。
这部片,其实可以拍成一部爱情片的,但是在第三个场景再次出现男女对视+对白时,以及最后居然出现所谓的师生恋时,所有唯美都毁于一旦,这部片注定只能拍成一部垃圾片。
最后,重归正途。
什么是哲学?
你有答案吗?
本片就是哲学和道德的碰撞,但是这两者都是只对人有作用。
主流认识是:哲学是道德的哲学,道德是哲学的道德。
如同物理边界实验,末日基本上使这两者都归于零,在此种情况下,我认为过分强调拉一方面都是不对,因为现行的根本不适用于末日,这些都必须推到从来,生存应该被提到第一位,哪怕泯灭人性!
领袖,独裁还是民主,领袖都是不可或缺的!
前两次领袖是导师,他,独裁,冷血,暴君可以形象形容他,嬴政是一个恰当的模板。
第一次,在没有他的第一次,领袖是一种必需品,就像空气,你感觉不到他,但是他是必须的,贴别是一个团体,他不好,但不可或缺;第二次,一个坏的领袖会引起内部的崩解。
第三次,领袖成了女主和薯条男,前者过于理想,后者随遇而安,在我看来他们也不是好的领袖,因为没有希望!
他们走向了不同的极端!
就我来看必须是三者的混会才是一个好的领袖,理性,需要牺牲时能够舍弃,理想,对未来有憧憬,随遇,懂得适当的调节!
李世民是一个不错的模板!
我设计了第四次实验:导师决定随机二选一,他是规则制定者,所以将一对恋人分开,鉴于他们的爱,必然会空出一个位置,这时替补的自然是导师自己,这是他理所当然成为领袖,鉴于他能独立生存一年,说明他的能力足以胜任领袖并带领大家以避难所为中心生存下来!
之后是对泯灭的人性重建的时候了!
老师为主导的前两次实验,大家在悲观压抑中做选择,努力生存,结果死了。
第三次,女主角为主导的实验中,大家用“爱”的感性做选择,快乐生活,结果还是死了。
所以说,老师就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主义者,女主角就是一个宣扬“爱”的圣母傻白甜。
NO!
如此理性的老师会认定女主为最聪明的学生,为认为她是这世界上唯一可以懂他的人,会成为情人,可真的不是因为他缺爱啊。
一个极端理性主义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个人拙见,不是老师那样,而是女主角那样的。
老师的理性主义可以说成是一种信仰,而女主角却完全有了所谓的上帝视角——不仅认定这个东西,而且玩弄这些东西。
她的第三次实验,所起到的角色想什么?
所有人都相信她,精神领袖有没有,而最后,所有人都愿意为“爱”献身有没有,生命的利益都在这种伟大的“爱”之下显得无关轻重了。
如果真的是要宣扬爱,影片的结局会是大家一起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毕竟留下的人智商能力都不错,鲁滨逊原本也不是什么野外生存专家来着的啊。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女主角其实和老师一样,早就看到了最后的结果,而且看得更远。
她选择欺瞒,不把那些理性的真相给揭露,转而用“爱”这种听上去特别高大上的思想影响所有人。
大家沉浸在一片祥和快乐之中,置生死与度外。
尤其是最后一段”地下情“曝光的戏份,理智如老师情绪是失落与难过的,而女主角冷静得如此冷漠(那个内心充满爱的圣母是这个样子)。
他们彼此认定是最适合彼此时,女主能够冷静说出他们不适合。
那个恋爱中的女人能如此冷静分析——不适合的原因是他们都太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所以男主角那种”不够聪明“的人才适合她。
所以前面说绝对的理智主义者是女主角那样的,她看透了一切,足够冷漠的享受着”善美“,而不去捅破那个”真“。
薯条哥那种纯属YY的幻想被大家所认可的时候,谁还有理性。
于是大家面带鄙夷和同情的留下课本,对学了一年的哲学表示”哲学之于生活,就像手淫之于性爱“的无所谓的态度。
大家面带笑意的离开,像是单纯的孩子终于用自己的爱证明了大人的理性只是偏执的错误。
而带领他们领略了这一切的女主角,却对那个强硬逼迫他们学会理性思考的老师说”You trouble me(你妨碍我了)“最后的最后,老师三次上楼的迷之结局,不仅仅是画面,背景音乐都有了明显且刻意的不同。
当最后,老师闭上眼睛的画面,接着是女主睁开眼睛的画面时,是不是说明,最最顽固的分子,也被”爱“所”教化“了呢?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人感受,所以可能真的只是我内心比较阴暗,想太多吧!
影片开头的性爱画面,制作和拍摄的太唯美了,比后来的男欢女爱制作的都要好看,是可以瞬间吸引人看下去的那种好电影片头,但是电影在接下来设置出现电影名字的片段和环节部分有点太····我想半天都不知道男主角跑来跑去寓意着什么,不会是单纯的为了凑时间吧!
电影设置了三个选择题,三次选择,三次不一样的结局,最有意思的是三次环节下来教师的桌次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摆放,从零散,到平行,最后的环绕,这是说明什么了呢?
人与人需要团结才能生存下来?
还是相互配合才是生存下去的关键。
关于这个避难所,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发现的人类末日避难所最简陋的一个了,门口防辐射什么就靠一个玻璃门,然后竟然不是地下室,而是有阳关照进来的那种高科技避难所,超越了我的想象范围,然后关于哲学中的电影,他到底要展现什么呢?
一个永远左右别人生死的老师,扮演这上帝的角色?
一群平凡的人们扮演着现实中不同职业的人员,西方的哲学不是宣扬人人平等吗?
为什么最后的哲学就是非要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呢,这次的区分则是相对的高级从原生态最原始的家族和血缘到直接这部电影中的综合选择,如果这些人中碰见一个选择恐惧症患者怎么办?
是不是注定了要第一个出局?
死的是不是就不是那个总被枪毙的诗人了?
电影的最后结尾太离奇了,已经超越了想象空间,这关门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要重新审视整合复数一边选择的过程呢,结果竟然······这老师心也成大了,面对自己情敌竟然那么坦然,难怪导演最后设置的结尾是那个样子······补充:概率学找弯的,是一个亮点。
然后一个男的对六个女的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没明白为什么一个白人老师带着一帮纯正的欧美中学生(其中有一个亚裔女生)在印尼雅加达的一个漂亮唯美的教室上课。
是为了制造穿越感?
因为看片之前扫了眼豆瓣上的评分才6点多,所以对影片没抱太大希望,只是纯粹对影片题材感兴趣。
影片前半部分都是比较吸引人的,不仅情节紧扣,而且画面、节奏和台词都拍出了高大上的科学感和唯美感,教师和学生们的外表都健康漂亮,学生们也因为场景的不同有多次更新装扮的机会。
但是,后面的结尾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从女主角最后一个交出教科书后没有走出教室放学而是关上门后,我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果然紧接着的一段节奏缓慢、长时间脸部特写、台词庸俗暧昧的感情戏让我有了关上电脑和骂一句“买了个表”的冲动。
虽说最后教师被女学生拒绝后的三段可能结果也算有启发性和有特色,但是因为个人不喜欢女主角的长相,所以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要忍受她自认为是女神的表情特写(开头还是个早晨阳光洒在白床单上的唯美版的床戏),这一点算是我给影片减分的一个原因。
影片开头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是个非常好的题材,能拍出这种真实感强的思维实验现场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是,却让人到最后有种影片白白落入俗套的失望感。
第一次实验在教师的带头指导下(毫不犹豫地枪杀了他认为对人类生存毫无意义的诗人),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用“人类在有限条件下生存一年”的标准仅仅通过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来选择有资格进入避难所的幸存者,因此看似没用又有残酷属性的统治者的教师被学生们残忍抛弃。
但是按照这个逻辑剩下9名最后在氧气和补给快要用完的时候应该出现互相残杀的现象,可是唯美的影片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学生们最后绝望地对打不开的一扇玻璃门进行最后的抗争的画面都被拍得很唯美。
最后这个为了集体利益而筛选出的团体居然是因为错误地放弃了一个人(唯一知道出口密码的教师)而集体毁灭。
在这里还是有个问题,教师作为建造避难所的人是唯一知道枪和密码的人,他作为个人操控了整个过程,那他就是这个团体的绝对统治者,所以学生遗弃他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了说明这个统治者是多么的失败啊,作为实验发起人的教师不是应当引导学生怎么来选择“有资格的人”吗?
而因为他个人因素导致的实验结果的改变我认为意义不大。
第二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发掘每个人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加上这些属性,学生们发现职业并不能作为判断标准,虽然教师仍然毫不犹豫地残忍开枪杀害了诗人。
于是有人从“没资格”转到“有资格”,同时有人又从“有资格”转到“没资格”。
情况似乎好转了一些。
但是为了人类逃出避难所后能顺利发展和种族延续,繁衍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于是团队中的矛盾冲突也来自这个具有历史使命的问题。
最后仍然由于统治者受挫打开大门,所有人瞬间化为乌有。
这里我的问题同第一次实验中教师的角色。
第三次实验由慢慢掌握游戏主动权的女主角主张由她来选择幸存者。
其他人居然对这个个人霸权主义的提议和她选择的结果没有任何异议、除了教师。
当女主角对她选择的个人一一作出诠释时,教师不断用成绩来威胁她的行为让我震惊,影片何不把教师塑造成精通哲学又参透东方佛学智慧的引路人呢?
学生的主动行为和合理解释应当受到鼓励,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实验,尝试各种思路和结果,通过头脑风暴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按照教师设计的集体主义原则来规定学生写出答案,实验应该是不知道答案的,这才是实验的意义。
这次女主角用“有意义地活在当下”的标准来选择幸存者,肯定每个人隐藏的闪光点,甚至宁愿牺牲个人来把位置让给别人。
在这里,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释然地放下,至少会活的精彩。
但是,因为没有技术和不会种植庄稼就要选择用从天而降的导弹来自杀吗?
教师从深洞中爬出拿枪威胁的情节也很无厘头,不知道这样同归于尽有何意义,为什么大家不试着像鲁滨逊那样顽强地生存呢?
东方的佛学智慧教会大家要放下,但是西方人如果这样理解放下我认为就是放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这部影片能引发人思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虽然题目颇为大气和大胆地直接叫做“哲学家”,但是作为哲学剧情片仅供不懂哲学的人观看;作为科幻片具有离奇的情节和末日的画面描画;作为偶像片有众多俊男靓女和唯美的画面(就不说那个三角恋了),所以还是值得观看的。
有人说影片最唯美的画面是chips描绘的在海滩建造六座房子,每座房子站着一名漂亮的比基尼美女,他每天陪一个美女过夜,周日休息!
嗯我赞同。
首先,这是一个思想实验,简单来说,就是Yi Yin,这已经在电影里说得很清楚了,也就是“哲学之于现实,就如……”电影里的哲学老师,当然就是代表哲学了,准确来说是流行的西方哲学,因为一开场提出的什么猴子、什么火车都流行得不能再流行了,大家都听腻了但是代表哲学的他,花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毁灭了地球三次,就是为了让女主离开男主和他在一起,这是为何?
先来看看男主是个什么角色,很多影评都说男主是屌丝,这是屌丝逆袭的电影,其实也差不多,这里的男主代表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按照世纪末日的设定来说,就是农民。
而女主一开场就跟他搞在一起,搞完还不忘提醒他不要迟到,但是他还是迟到了,男主就是这样一个上课迟到,考试拿D,毫无特长的普通人。
那成绩A+的女主可以在火车死5人还是死1人的问题中清晰意识到这不是数学问题,不管拉杆还是推人都是谋杀,这么优秀的女主就是这名普通人一种觉悟。
这种觉悟是聪明的,所以老师会说女主应该跟他在一起,意思是这名普通人可以继续往哲学深入研究,一定能有更高的成就。
但是女主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归平凡的人性,原因很多,下面详细分析。
首先解释末日是什么意思,末日会挑选10个人在避难所躲一年,然后出来开创新世界,寓意也很清楚了,也就是说:如果让你选10个人从零开始建造世界,凭这10个人能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抽象之后的含义就是:如果世界只剩你一个人了,你会挑哪十项技能去创造世界;更加实在的说法就是 :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在乎发展自己哪十项个人特性。
来看第一场末日,男主作为一名农民,这种开场真的平平无奇,但是基于实用性的目的,大家还是挑选了农民、医生、工程师等一系列“有用”的职业。
女主虽然作为工程师,但是她还有另一重身份,也就是”觉悟“,女主意识到老师的神秘身份,专门跑去看了一眼,这时老师说他是唯一知道密码的人。
其实这也是代表哲学的老师的一个圈套,因为这个是个关于哲学的思想实验,是老师自己设定的场景,对于老师来说,哲学才能证明人是人,如果没有哲学,就算你有实用的技能,也和会扔石头的猴子差不多,所以老师认为他才掌握了创造新世界的钥匙,他们没有哲学连门都出不来。
然后哲学老师怕大家不服,开始了第二场末日的检验,这是的职业跟之前一样,但是增加了一些变数,好职业可能存在风险,比如医生是个好职业,但是医生也会有风险,就像电影说的到非洲染了埃博拉病毒。
有的职业虽然看起来比较差,但是可能也有好处,比如地产中介会接生(这就离谱了)。
其实这也代表着一个人成长过程的选择,你认为的好的职业,不一定一直是好的,你认为差的职业,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优势。
反正最后选了一堆人,当然少不了代表哲学思想的老师了。
老师在避难所里一直非常理性,提出了很多很有可行性的方案,比如增加交配什么的。
但是这种提法还是遭到了人性的质疑,可能哲学认为人性就是天生愚蠢的,总是固执去坚持一些没必要的东西,不能理性地分析问题,面临末日这么严重了,和多几个男人睡怎么了???。。。
反正最后哲学被打败了,至于为什么老师要去开门自杀,这是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如果创造的新世界大家不认同理性的哲学,那这个世界存在也没什么意义了。
两次实验之后,这个老师很失望,觉得世俗离真正的理性还很远。
但是男主不服,提出了第三次末日挑战,这次就算当个花匠也无所谓,后面由女主自己挑人,挑了一大堆对世界毫无帮助的人,老师都觉得她疯了,但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赶跑了老师。
这种做法可以看作为”反理性“的行动,后面的确也是,天天打牌、喝酒、飞叶子,开开心心过了一年。
结局就是被幸存的哲学骂了一顿,然后开心地伸手按了导弹。
最后老师和女主的谈话,看起来是偷情,但是还是表示了哲学想挽留聪明的觉悟,但是聪明的觉悟感觉自己除了理性更应该追求人性,然后就走了,剩下哲学孤零零一个人,可能哲学的未来是一个人吃着三文治,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忍受不了孤独就自杀了。
后话:如果按鸡汤文来说,本片就是想说:年轻人不要只追求对的事,更应追求想做的事。
但是按照哲学来说,就是说:什么是绝对的对,为了世界就应该抛弃人性吗?
总的来说:就是问观众,你想孤独理性地活着,还是没心没肺地死去?
当严肃的哲学遇上生动的生活,剧情推进,大家欣喜的发现鲜活的生活完美胜出,但影片的结局又给了你一个惊喜,原来哲学的卫道者老师才是真正生活的俘虏……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
如果现在是世界末日,世界所有地方都会毁灭。
现在,有一艘诺亚方舟摆在所有人类的面前,但承载力有限,你愿意选择什么人登上方舟???
在纳粹时期,为了培育所谓的有种人,就进行过类似的实验。
然而,在影片中,女主角对这样的所谓选优、选育进行了批判,这样的选择真的会让我们的未来更好地持续下去吗?
如果我们连目前的爱与人性都不能保存,我们还要什么未来。
第三个实验中,十个人在一年后出来,发现世界并没有毁灭,而且单单他们这座岛屿没有毁灭。
但是,他们抛弃了最优秀的一批人,即最基础的真正能帮助生存的人(吃穿用等)。
剩下的是个人都是一群艺术家(诗人、音乐家、舞蹈),这时,他们选择了死。
其实这三个实验都意味深长。
第一和第二个实验,是同学们在哲学老师的引导下最做的选择。
这个时候的人类,仅仅只是生存、仅仅只是繁殖。
所有人都背负着人类延续的使命。
但是,这样的生活,同几千年前的人类先祖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繁殖而繁殖,为了生存而生存。
这时候,我们没有了美学,没有了哲学,没有了艺术,所有一切的文化,所有一切带有人类独特属性的元素都小消失了。
人类还是人类吗???
人何动物有什么区别???
再有,动物发明文化是不是也能成为人类??
显然,哲学家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两个实验的结局,都不太好。
第一个是人们抛弃了哲学家以后失去真正能让人生存的密码。
没有哲学家生活的可悲与绝望。
第二个是没有其他娱乐,人只有生育一个功能。
为了有限的资源(生育),人类的自私自利导致的内乱,最终导致人类走向毁灭。
第三个实验则是学生自己思考设计的,进入安全区的人都是艺术家。
本来这样的生活很好,人们每天唱歌跳舞,你耕地来我织布,每天都活得很开心。
看似很好很完美,但为什么最终也走向毁灭呢?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悬空的艺术灿烂不了多久。
一年,对于历史来说,是短暂的欢愉,根本留下不了什么印记,更何况这样的短暂还使人类走向毁灭。
再想想,这个时候的大家似乎与平日的普通自娱自乐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开心,剩下什么呢?
甚至是最初的艺术也没有了。
有创造吗?
没有物质基础的艺术家们,不过是自娱自乐,再也没有更多的璀璨的艺术诞生了。
人类毁灭。
所以,这是不是一个倡导阶级平等的片子?
这里面有逻辑吗?
我看到的更多是职业、地位、阶级、技能、性格等带给人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艺术、哲学等知识如何与基础学科相容才更好,学科如何霸权主义。
所谓,“哲学之于现实,就像手淫之于性爱。
”
一开始,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电影,因为片名实在是太直白了;看了简介,又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末世的灾难片,只是以哲学为主线;看到男猪女猪都在课室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一群人一块探讨哲学的电影。
直到结尾,才知道这是老师打破醋瓶为了让情敌难堪而不惜拉上全班同学做道具的一种幼稚行为,我可以说这是一个坑吗?
电影打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去阐述了一场三角师生恋(姑且算三角吧),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
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能把观众骗去看,但肯定也会引来吐槽。
不过本片聪明的地方是,用的是以哲学为主线。
既是哲学,便是以逻辑为基础,而这种逻辑又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套路,所以一些对于哲学认识不深的观众,想吐槽又无法找到吐槽点。
对哲学了解的观众,也知道本片就是个坑,也懒得去跟你较真。
"哲学对于现实,就像手淫对于做爱"---我只是个搬运工,工人阶级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第一个思想实验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上帝,因为他蕴含了所有的可能,人类拒绝了上帝,也就使自己走向了末日(柏拉图的思想在中世纪被神学家用来维护神学);第二个思想实验中,教师代表的理性,学生们依靠理性而生活,并在理性严格的指导下排除了理性,最终理性毁灭了世界(自牛顿以来,科学占据了绝对的位置,但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开始危险人类社会);第三个思想实验,大家以生活的方式生存,但是生活的方式已经被理性(即教师)绑架,随时都可能被理性毁灭(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就倡导参与到生活中)。
教师自己做的思想实验其实可以看作是以上三个思想实验的结果:第一个思想实验,人们在上帝的关照下生存,有吃但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第二个思想实验,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获得了新世界,但是,人类的精神却陷入了危机,面临着种种问题;第三个思想实验,人们获得了自己的精神自由,在按照生活的方式生活。
Haha
一开始按人的实用性来分,最后直接按感性的筛,不得不说,我赞同最后一种~因为人不是机器,需要各种喜怒哀乐的表达释放。前一种让人生活得压抑,看看自己和周边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当有各种才艺的人在身边的时候,虽然实用性不强,但欢声笑语不断,生活也快乐得多。
总的来说就是扯。。。。。。开始还以为21个人10个对10个剩下一个很重要,要玩博弈神马的呢,没想到从头扯到尾,怎么作死怎么来。
我承认我以前都是看文艺片的来着~科幻口味不错~结局意味深长
本来还是三星+的,但是看到最后果断减一星。老师这个角色处理的不爽。我剧透下吧:这是个三角恋的故事!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洗钱专用片吗
有很多漏洞和缺陷,但不代表不是好片子。其实就是life and death decision,生存和生活的区别。我以为老师是故意在做恶人头头,到头来竟被学生上了一堂大课。牛逼的角色设定,加上好音乐和雅加达版人间仙境,足以弥补屎一样的画质了。
虽然想努力讲点啥,但不过是刚入门的学生对哲学的YY,以及最后太狗血了。
之于人类个体,在严密得逻辑也取代不了情感
形式很独特创新的一部电影,很惊艳,喜欢这种特别构思的电影。
我是诗人……啪
总的感觉是一部白左的片子。同性恋,政客,玩牌的都活着,工程师死了,渣老师骗了女学生,总的就是人渣存活了,有用的人全死了,情节漏洞,要挑可以挑出一大堆。 结局没看懂,要是我还是挑选生存下去,而不是玩牌。。。。这片跟哲学好像关系也不大。
思想内核太肤浅,剧情仅是花样作死
2022-12-21/天天影视 人性2/教师喜欢女主,而女主喜欢男主。教师毕业前最后一堂哲学课设计末日生存游戏,为证明男主是个蠢蛋,只有高智商的教师自己才配得上女主。女主回应了教师的表白:生活并不可能全是逻辑。两个逻辑犯虽然匹配,但是却不能共同生活。
我对人类文明也没什么价值😂
感觉有些地方不符逻辑不符常规略微牵强,不过整部电影都是头脑风暴,认真你就输了。
本以为是哲学论题,看着看着变成了非诚勿扰,结果来个琼瑶狗血师生恋。。。。这是闹哪样啊,那些想要表达的科学理性重要还是人文感性重要的悖论早被女主圣母女神光环给秒没了好么。。。。PS:画面拍的挺美
理智和情感的博弈而情感终将战胜理智
末日审判的头脑风暴,第一波不知道密码,团灭;第二波老师主动开门,团灭;第三波老师在洞里等伏击……兜了一圈原来是因为师生恋?只好把三星再减一星。
一群面瘫青少年在一个面瘫老湿的带领下用半死不活的语气脑洞大开讲述了自己脑补的一段又一段不切实际的不知神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