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的迷宫

El laberinto del fauno,魔间迷宫(港),羊男的迷宫(台),潘的迷宫,奇幻迷宫,Pan's Labyrinth

主演:伊万娜·巴克罗,塞尔希·洛佩斯,玛丽维尔·贝尔杜,道格·琼斯,阿里亚德娜·希尔,亚历克斯·安克吕罗,曼诺罗·索洛,罗杰·卡萨马杰,伊万·马萨格,干沙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墨西哥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6

《潘神的迷宫》剧照

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7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8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9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0

《潘神的迷宫》剧情介绍

潘神的迷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2岁女孩子奥菲丽娅(伊万娜•巴克尔洛 饰)有一个凶暴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塞吉•洛佩兹 饰),维达的任务就是镇压反抗者,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奥菲丽娅每天都目睹让人不愉快的事件。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作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身怀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扰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一天,奥菲丽娅遇到了迷宫的守护者,潘神(道格•琼斯 饰)。潘神告诉她,她其实是奇幻王国失踪的公主,要想恢复身份,必须通过三个危险的考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合奏大清十二刑男孩克里斯蒂娜·帕茨斯基:妈妈基因鬼使神差2LoveLive!Superstar!!第三季爱在今天龙门驿站之生死阁潘尼沃斯第二季厨子戏子痞子柑橘味香气皇室冬日梅露可物语犯罪现场调查第七季雨之町单恋美食家日记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咒乐园爱你午夜凶铃(美版)谎言游戏第二季沉默与谎言心动千年钝感之爱拥有神之舌的男子白狮奇缘上锁的房间SP居家男人吸血鬼侦探甜蜜海风

《潘神的迷宫》长篇影评

 1 ) 你若相信,它便在。

头痛的状态下看完《潘神的迷宫》,说不出的无力感。

两个小时,画面持续的灰暗昏沉,油画一般的凝重感,在整个屏幕上蔓延。

从一开始的地下王国,到林中颠簸行驶的车辆,再到军队的驻扎地……当然,还有迷宫,潘神的迷宫,甩不开的都是一种灰败的气息。

我们看多了“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指环王”等等,我们脑海里对于精灵和鬼魅毫不讶异,所以,当奥菲丽娅在地上捡到那块刻有眼睛的石头并把它镶嵌到石像中去,我于是想,呵,又一个魔幻故事要开始了。

所以奥菲丽娅对身边的人说起精灵时,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她。

对啊,露西当初发现衣柜可以通向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相信她不是么,可是纳尼亚毕竟存在的,你不能否认。

潘神于是出现了。

“Pan,潘神,古希腊神话中的农牧神,专门照顾牧人和猎人、以及农人和住在乡野的人。

他有人的身体,头上长角,长耳朵,下半身及脚长的像是羊的脚。

”我就像信任纳尼亚中的小鹿一样,信任了这个丑陋的长着羊角和羊腿的家伙。

在这类的魔幻故事中,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不是么,小孩子遇到了一个指引者,指引者引导孩子完成使命,最后,不出意料的happy ending。

我错了。

错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导演的意图吧。

失去父亲的小孩子,母亲懦弱而渺小只能依附残暴的上尉。

终日面对冷漠和暴行。

所以,在所有观影者的眼中,多么希望出现一个救星,能带来奥菲丽娅一些慰藉和安慰啊。

于是我们相信了精灵,相信了地下王国的故事,相信了潘神。

谁能想到,这一切都只是奥菲丽娅的幻想呢。

无花果树下的巨蟾、三颗魔法石、金钥匙、手心长着眼睛的食人魔……这一切,带着诡异的美,带着我们走进奥菲丽娅的内心世界。

为了逃避狰狞的现实,亲爱的奥菲丽娅给自己编织了一个多么迷人的童话,在童话里,她是公主,只要完成任务便能回到幻想中的地下王国,再也不用畏惧和不安。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

潘神的曼德拉草并不能拯救母亲的生命,而没有按照潘神的指令完成任务的奥菲丽娅也失去了进入冥国的资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现实中的变故已经干扰了奥菲丽娅的幻想,她已经无力维系自己的设想,而此时潘神变成了上尉的化身,把她丢弃在现实世界不予理会。

“潘神的迷宫”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以为我看懂了。

再写出这些东西时,我发现我没有完全懂。

某一瞬间觉得整个故事像极了“美丽心灵”,关于在困境中的一些美好的想象。

但同时,这个故事更加残酷而直接。

在影片最后,奥菲丽娅临死前将自己的幻想画了完美的句号。

画面陡然一亮,从灰色调变成金黄的暖色调。

她回到了她的王国,皇位上是她的爸爸妈妈。

痛苦终于结束。

然而,这正是故事最悲凉的地方。

不过,好吧,还能怎么样呢。

不妨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吧。

王阳明老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奥菲丽娅的幻想,便是那样的一朵花。

你若相信,它便存在了吧。

 2 ) 血腥童话,魅惑迷宫

Le Labyrinthe de Pan潘神的迷宫潘神告诉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魅惑迷宫血腥童话,魅惑迷宫Pan——是什么?

字典上说——〔希腊〕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嘈杂、混乱。

现实世界中,一个孤独敏感的女孩奥菲莉娅,步入魔幻世界,偶遇潘神。

潘神说她是月亮的女儿,一个不小心走失的公主。

从此,小女孩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冒险旅程。

一月一次我作“荐碟”。

这次与闺友去碟店,奥斯卡的获奖片我们照单全收。

通天塔,绝代艳后,女王,末代独裁都一一看过了,只留下一座“潘神的迷宫”。

对于这部R级电影,心理早有准备,但是几处骇人的画面,看的时候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部色调宛如西班牙画家戈雅黑色系列油画的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

童话,儿童不宜谁的童年没有童话?

水晶鞋,小红帽,大灰狼,还有white snow,一个个耽美的故事,滋养了孩子的童稚与纯真。

在形容《潘神的迷宫》时,导演托罗也用了“童话”二字。

作为童话,《潘神》无疑是另类之另类的。

他发掘的不是王子公主式的浪漫故事,而是弥漫整部影片的幽暗氛围,残忍人性和变态的气息。

故事里穿针引线的角色“潘神”是罗马神话里山林和畜牧之神,既是掌管森林大地的精灵也是欲望的化身,同时又是指引奥菲丽娅逃避内心孤独的人。

影片带我们来到了1944年的西班牙,法西斯独裁和内战狼烟阴霾四布。

12岁的女孩奥菲利娅Ofelia随母亲卡曼Carmen和继父弗兰西斯科•弗兰考上尉Francisco Franco来到西班牙北部的乡村。

继父是一个混蛋,粗鲁、残暴,这个法西斯军官,唯一的乐趣是残害杀戮被抓来的民主分子和异见之士。

冷酷的继父,患病的母亲。

可怜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童话世界才是女孩子该去的地方。

一天奥菲丽娅被一只蜻蜓一样的精灵吸引,跟着精灵竟在军队总部的地下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迷宫。

迷宫的守门人——长着山羊犄角和透明眼珠的半兽人潘神,正在等待她的到来,幻想中的秘境原来确实存在。

潘揭示了奥菲利娅真正的身份,她其实是一个不小心走失的公主,是月亮的女儿。

在那个走失的国度里,她的父王与母后在等着她。

但要回到自己的王国,必须在月圆之前完成三个挑战,在奥菲丽娅接过任务的时候,恶魔继父也在地上以恐怖虐杀为乐为欢。

地上的梦魇,地下的童话,一时相拥无间。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中指引奥菲丽娅,这个“走失的公主”重返幻界的是潘神。

其实让女孩的幻想越走越远的不是这个半羊怪物——月亮王国丑陋的守门人,而是现实世界和女孩的内心。

焦虑与孤独,是人间的梦魇,血腥与冷酷是继父的形容。

导演吉列莫•德•托罗,这个人称从墨西哥出口到好莱坞的“迷幻派”--《刀锋战士2》和《地狱男孩》的导演,打造的是比惊悚系列的《黑皮书》更加邪气灵异的恐怖类型。

托罗的异像世界与《魔戒》、《龙骑士》、《黑皮书》不同,不靠磅礴震撼取胜,全在于阴森气氛的营造和细节的怪戾骇人。

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造型、画面的质感都很讲究,透出迷人的邪气之美。

现实+魔幻,还有结尾的道德谕旨,让《潘神的迷宫》可能成为另类“童话”的经典。

邪恶与善良的对峙、死亡与生存的问候,现实与逃避的结构,让我想起《通天塔》,一部同样出自墨西哥导演手笔的影片。

《通天塔》的结尾字幕上打出这一行字——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这句话同样可以作为《潘神的迷宫》的注脚,难道不是异曲同工?

两部影片都来源于圣经故事和古代传说,都在讲述人们在在绝望中的希望,在暗夜里的温暖光亮。

独到的文艺气质与顶级的悬念制造,再加上考究的视觉感,终于粉碎了我一贯的“奥斯卡”歧视。

什么是能让我们在暗夜里保存希望的光芒?

是通天之塔,是童年故事,还是奥菲丽娅不肯让无辜者受伤害的童心?

每个人内心都有童话,每一个暗夜都有亮光。

 3 ) 理想主义的革命——关于《潘神的迷宫》的过度诠释

理想主义的革命——关于《潘神的迷宫》的过度诠释淮之夷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寓言,问题仅仅在于,它在隐喻什么?

我上网看了一些评论,大多数人津津乐道的,都是那三个任务,以及上尉与潘神的象征意义。

很奇怪,居然没人提及那个刚出生的孩子。

是的,孩子毫不起眼,仿佛只是一个推动情节的道具,他甚至都没有名字,人们随便叫他“儿子”、“弟弟”、或者直接就是“孩子”。

但罗曼-罗兰最清楚他的名字,在影片结尾,当孩子落入游击队的手中时,你会忽然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结尾:圣者克里斯朵夫渡过了那条河,他问肩上的孩子:“孩子,你究竟是谁?

你为何这样沉重?

”孩子答道:“我是未来的日子。

”一模一样,“未来”便是孩子的名字。

孩子有三个亲人,父亲维达尔上尉,现世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的那个人,坚信“他将继承我和我父亲的家业。

”姐姐奥菲莉亚,那个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许诺“让你在我的王国里当王子”。

倒是母亲卡门,直接给他血肉、赋他人形、真正的生命创造者,对他一无规划,毫无想法,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平安出世,讨取父亲的欢心,显然,她就正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如果让观众投票,评选“最爱那个孩子是谁”,维达尔肯定会高票当选。

没谁比他更关心自己的血脉了,他不仅要维护现世的统治,更要将统治传之万世,哪怕牺牲孩子的母亲也在所不惜。

在他眼里,妻子是无用的,软弱的,依附于他的,虽然生孩子离不开她,但她的价值也就仅此而已,牺牲一下也无所谓。

反正,只要统治住了 “未来”,“沉默的大多数”是永远不缺的。

他的愿望本来是可以实现的,他的祖先也正是这样薪火相传的,虽然山里有些游击队,身边还有几个卧底,但都不算大麻烦。

真正的麻烦出在妻子身上。

妻子除了帮他孕育儿子以外,还带来一个爱看童话的小女孩,这个奥菲莉亚从不承认维达尔的地位,更不承认维达尔的世界,她认为还有一个地下王国,在那个王国里,她像公主一样生活。

说起来,地下王国还是妈妈告诉她的,妈妈也很憧憬那个王国,可是妈妈却从不相信它真的存在。

孤独的奥菲莉亚只能一面屈服于维达尔的统治,一面在幻想中寻找安慰,直到潘神出现。

潘神的身份很有趣,他自称是奥菲莉亚的仆人,可却握有考察主人的大权,如果主人不能完成任务,他可以把她毫不客气地关在门外。

他更像一个先知,一个高高在上俯瞰人类的精神导师,他坐实了人们关于天堂的梦想,并且指出了通往天堂的具体道路。

只不过,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样,天堂如同一个迷宫,而公主又在尘世中迷失太久,你走得进去,却不一定走得出来。

第一步是福音传播:怎样通向天堂?

去找大腹便便的剥削者吧,他们是一切苦难的根源,让他们吐出民脂民膏就行了。

让大蛤蟆反刍的那三块水晶,可以叫做自由、平等、博爱,也可以叫做民有、民治、民享,还可以叫做民主、民生、民族,甚至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随你的便,反正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这是福音的传播,思想的启蒙,革命的酝酿阶段,此时的社会是活跃开放的,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奥菲莉亚轻松完成了任务,作为理论指导意义的象征,她获得了钥匙。

潘神还额外送给她曼德拉草,只要给它一点牛奶与鲜血,新生命的诞生就有惊无险了。

理论启蒙之后,开始具体实现,第二个任务就复杂得多了。

摆在奥菲莉亚面前有三个小门,精灵指示开取中间的那个,奥菲莉亚犹豫之后,却打开了左边的那个,注意,是左边,她从左边取出一把短剑。

那一霎间奥菲莉亚暴露了自己的名字,在法国,她叫雅各宾派,在俄国,她叫布尔什维克,在《潘神的迷宫》,她叫游击队。

这场戏真是盛演不衰啊,先知早就指出了一条中间道路,可是热血沸腾的革命者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宁愿用剑,用火,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打通一条天堂之路。

紧接着,她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上次任务里的民脂民膏,大蛤蟆吐出的那堆恶心浆糊,到这里化成了一桌鲜艳的美味佳肴,仅仅由一个有眼无珠的僵尸看守着(顺便说一下,僵尸的造型毫不新奇,我们早在《封神演义》里就有杨任了)。

统治者是不难打倒的,古人早就说过,那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身处汹涌的权力漩涡和免费的财富盛宴,革命者能不能纯洁如初呢?

作为历史后人,我们知道,考验的结果令人绝望。

诚然,有些单独的人无愧于“不粘锅”的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没有一支革命组织能够“万花丛中过,片花不粘身”。

仅仅偷吃两棵葡萄,就足以唤醒沉睡的僵尸,最后的结果,不管是僵尸吞噬革命,还是革命消化僵尸,总之,大家对立统一,螺旋前进,携手入席,共享盛宴。

先知的小门关上了,公主在尘世逗留太久,已经腐化变质了,潘神愤怒地咆哮道:堕落的人类不配享有高尚的王国!

可是,在后世的我们看来,奥菲莉亚又是多么无辜啊,天堂既然不能到达,那就等于不存在,既然注定不能立地成佛,那又何必拿什么天堂来诱惑人,拿什么任务来考验人?

在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只有让人死得更快。

所谓先知,实际就是个骗子。

转眼之间,奥菲莉亚被所有的人都抛弃了。

潘神抨击了一通人心不古之后,消失在角落的黑暗之中。

继父维达尔呢,早就把她看成异类了,恨不得给她一脚踹出家门去。

卡门,奥菲莉亚最热爱最想帮助的母亲,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女儿的好意,直接把那一套斥为巫术,一把火烧了曼德拉草,可是单靠她自身,又实在不足以分娩未来,在一场剧烈的难产之后,耗尽元气死去了。

奥菲莉亚孤独地坐在弟弟身旁,理想主义的所有道路都走到了尽头,她太爱幻想,不能容于现实,她又不能舍弃欲望,也不能进入地下,她想要帮助别人,可最终往往是害了人家。

她一定会怀念那颗曼德拉草,一辈子都梦想变成人形,却从来没能美梦成真。

此时,在奥菲莉亚的世界之外,政府军和游击队乒乒乓乓打得正热闹。

影片里的游击队实在谈不上有多正面,他们跟维达尔一样残暴,一样无情,仿佛不是为了正义,而仅仅是一场改朝换代。

就在决战前夜,潘神又一次出现了。

潘神这次的出现可真是一个谜,既然公主已经变质了,那又何必再来拯救她?

就算是要拯救她,天堂又怎么能够接纳她?

当奥菲莉亚穿过激烈的战斗把弟弟抱进迷宫,潘神却指示她用孩子献祭时,谜底恍然揭开:理想者有理想者的天堂,变质者有变质者的天堂,只要舍得牺牲“未来”,一样可以有一个堕落天堂。

奥菲莉亚拒绝了,她把孩子交给维达尔,然后被毫不留情地一枪打死。

在幻想的余晖中,奥菲莉亚升入了天堂,不是理想天堂,也不是变质天堂,只是她自己的幻想天堂。

在那里,苦难深重的母亲高高地坐在王座上,接受所有人的欢呼与崇尚。

潘神从王座后面蹩出来,说:“你的选择是对的,你没有选择牺牲弟弟,而是牺牲自己。

”盖棺定论。

牺牲不足以救赎革命,却足以救赎她自己,我们终于知道了她的最后名字:切-格瓦拉。

理想主义者死了,对未来的争夺却仍在继续。

到影片的末尾,孩子离开了所有的亲人。

当维达尔发现被游击队包围时,他并不慌张,虽然他将失去未来,可他毕竟拥有过过去,他们的血缘传承无可抹杀。

他把孩子交给敌人,留下父亲遗传的怀表,理直气壮地说:“告诉他父亲死去的时间。

”游击队答道:“不,我们不会告诉他,他甚至都不知道你的名字。

”随即以一颗直中头颅的子弹,打断了他和孩子的全部联系。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4 ) 形式大过内容

  看过之后果然印象深刻。

但多是留恋于暴力血腥的影象,并没有太多共鸣和回味。

又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就在网上找来很多评论看,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见解。

  魔幻和现实、美好和残酷的结合和交替,在影片的最后一刻以死亡和重生(或者说是幻想)达到高潮。

黑暗和暴虐的沉重,是影片的风格,也是最吸引人的精彩之处。

而回顾影片的时候,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唯一突出的地方,而其他如叙事和人物的刻画则显得有些笼统和单薄。

  现实这条线上,笔墨集中在表现上尉的独裁和残暴,这一点大家都关注的较多说的也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游击队和反抗者的存在,似乎也是为了表现上面一点,而本身的意义却没有具体的体现。

其中的厨娘一角,开始让我觉得应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但到最后却有些失望,除了割破上尉的嘴带来视觉的冲击外,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对小女孩的关怀,也没有达到一种互动的精彩。

  而魔幻方面,作为主角的女孩奥菲利娅,似乎总感觉缺少一种气质,或者说是一种主动性。

而遇到看上去并不慈祥的潘神,一下子就相信他说的话,也有些简单和太过戏说。

关于三个考验,应该代表着勇敢、禁欲(对诱惑的抵御)和奉献(牺牲精神),在影片中是对公主的考验,其实也可以就看作是对人的考验。

本来关于考验的设置应该是可以很出彩,但具体到影片里,却有些形式大过内容了。

特别是第二个,奥菲利娅似乎是无论如何都要拿桌上的东西吃的,又是明显的为戏而戏。

而禁不住诱惑的结果,似乎只是两个精灵当了牺牲品,而对奥菲利娅并没有什么影响。

  潘神的迷宫,指的应该就是潘神的考验(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那个走进去就很难再走出来的迷宫,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和作用),通过考验便是找到了出口。

可惜的是导演沉迷的是画面和特效,是气氛和暴力,除了视觉的力量外,并没有更深的触动。

而魔幻和现实的交织,也没有看上去的那般美妙。

 5 ) 失望

可能是因为获奖的缘故,期望过高。

这一点点失望和巴别塔的冷遇,让我对奥斯卡的口味更加怀疑。

imdb给了8.5分,我会打个6分。

觉得可能魔幻神秘一点的片子,看起来意外地血腥。

好些场面,是看着看着把头别过去了。

简单的残酷下,没有看出其他什么地方有鲜明的美好。

连最后的神界也不过而而(神的仆从也会鼓掌的)。

手掌里塞眼睛的怪物,想起来这个设计比较有创意。

这个大羊男,看起来好像是披了皮的人。

它出现的时候,画面很黑暗。

大情节都在意料之中,你知道那三个任务一定会完成,但是一定要有意外。

比如沙漏光之前妹妹是绝对不会回到自己世界的。

比如羊男让妹妹不要吃任何东西她就一定会吃。

你知道游击队员一定要受到拷打,酷刑,但是群众是必胜的力量。

那个口吃,仅仅是腿受伤,倒在被杀光的兄弟尸体里,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呢?

如果是中国片片,定要拿了剩余的枪反击几个的。

不是不明白对手的凶残,好歹也可以自杀,一定要怯懦地躺着被拉出来施酷刑后泄密。

这个面孔精致简单的妹妹频频让人产生疑问。

吃葡萄那个情节,可以想象羊男的警告一定会被忽略,但觉得挥打小精灵的无情,脸上冷漠的神态实在是突然。

皮皮解释说,可能受到了食物的蛊惑。

这个妹妹,在面对大青蛙(不得不想说一下,这只青蛙做得很傻)时是英勇有耐心的。

二面对怪物的追逃时她的思维和动作如此缓慢,粉笔画了一半还要断掉。

另外,如果粉笔可以再画一扇门的话,那个沙漏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么?

在羊男告诉她无法去到神的世界时候,她抽抽搭搭地哭得那么伤心,我会想,做一个人怎么这么不值,亦或是神的花园有如此大的诱惑?

这种伤心的背后既然有那么大的盼头,为什么又要吃葡萄?

小姑娘出了纰漏后的羊男一脸凶恶,怎么也不像公主卑贱的仆人。

我理解为恨铁不成钢的失落。

在那么绝对地表达无望之后又很神奇地要再给她一次机会,我理解成她父母还毕竟是为神父母,还是想见见女儿的。

她对妈妈肚里的小孩说好话,为了救难产的妈妈,相信羊男的她拿树根小人放在床下,被父亲扔出来烧后,眼睁睁看着离去的父亲、在火焰中扭动的小人和开始大出血的妈妈,她又开始坐在那里哭,俺原本是很期望她能做一点什么的。

另外,不过是女儿出于良好愿望放了个数根在床下,妈妈为什么要激动到哭泣着讲大道理?

钥匙的那个就不多说了。

最后,她抱着弟弟逃跑,羊男要求弟弟的血,坚定地说不行的她,接着面对追来的凶煞父亲交还了孩子,然后被一枪打死,终于可以去见神。

总体看起来,觉得笨拙。

这显然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纯粹童话,但是又把观众看得过于简单。

 6 ) 人间曾见

“那些古老的名字 只有风和森林才能叫得出来,我就是高山...森林和泥土,我是...我是法翁。

”“很久以前,当这片森林还很年幼的时候,这里是那些满是魔力,充满神奇的生物的家园。

”“通往上帝之路是难以预测的,在他的言语和神迹中……所显露出的仁爱之心,尽管上帝给我们以启示,但我们仍需细细解读。

当我们张开双臂投入它的怀抱,大地收留的仅仅是我们虚无的躯体。

而不朽的灵魂早已远去,在痛苦中我们体会到生命 的意义……重拾早已失去的仁慈之心。

上帝,用他无尽的智慧将答案交予我们,只有远离躯体,他在我们灵魂中所占据的地位才会在一次被证实。

”“——告诉我儿子……告诉他他父亲死去的具体时间……告诉他……   ——不。

他连你的名字都不会知道。

 7 ) 女孩心中的黑色城堡--《潘神的迷宫》

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源于去年5月的戛纳,无论是那张魔幻味道十足的海报还是导演Guillermo del Toro过去作品的一贯风格,都预示着这又将是一部充满着魔幻风味电影。

虽然在戛纳毫无斩获,但是之后却是一路凯歌,奥斯卡提名,戈雅多项提名,票房大卖,并且成功挤入IMDB前一百名。

一切的赞誉都吊足了我的胃口。

与美国另一位知名的黑色魔幻导演蒂姆•波顿一样,Guillermo del Toro电影的也始终坚持着的黑色魔幻风格,导演承认自己受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系列油画影响颇深。

所以在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满着黑色和邪恶的魔力。

本片将这种黑色魔幻童话植根在充满神秘拉美风情的西班牙土地上,使得电影本身就透着不凡的魔力。

而故事的背景是1944年的西班牙,掺杂了大量法西斯与游击队的战争情况,赋予了影片更多现实主义味道。

而这部电影正是在这种超现实魔幻风格,和清冷的现实风格之间交叉行进的。

一、恶梦一般的可怖现实:一般设置在二战后期的电影,都预示着电影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因为这时德意两国节节败退,欧洲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对法西斯国家的最后反击,胜利曙光就在眼前。

而对于西班牙人民来说,却将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这时的西班牙,独裁统治者佛朗哥及其长枪党对其他党派进行着疯狂的屠杀和镇压活动,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一直出于独裁统治之下。

在这个背景下,影片在对现实法西斯暴政的描写中,力求还原出一种独裁统治下的压抑氛围。

电影大多采用夜景拍摄,带来沉重的内心压力。

同时添加很多雨天的场景,也更多暗示了佛朗哥独裁统治对人民内心造成的恐惧。

而这种恐怖氛围的营造更是集中体现在女孩Ofelia的继父法西斯上尉Vidal身上。

在童话电影里,善恶也是极其分明的,在本片中,Vidal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邪恶形象,他身上集合了坏人的很多特点,凶残、自私、冷酷、邪恶以及专横的统治,这也正是对当时佛朗哥独裁政府的种种形象的概括。

在性格塑造上,不但有他用瓶子击烂平民面部的血腥段落及在审讯时的自言自语显出对暴力的崇拜,导演还在之前设计了一个对着镜子刮胡子的戏,其邪恶的表情更是变态十足。

而最后自己用针把嘴上的豁口缝合甚至带些CULT的味道。

而正是在如此邪恶形象下,恐怖的气氛也被很好的营造出来,显出当时西班牙现实在高度集权下的可怕。

二、未必邪恶的黑色梦境:基于导演的喜好,影片中所有超现实的魔幻段落也呈现出一种邪恶的味道。

童话故事中的神不再是美丽的女王或是和祥的老人,而是这个半人半羊的潘神。

潘神在传说中不但是畜牧之神,同时也是噩梦的象征。

这种本身亦正亦邪的形象设置也给超现实段落带来了极强的邪恶氛围。

而潘神的迷宫则是一个阴森的地下洞穴。

其他场景中,满是泥泞的地下道,满身黏液的大蛤蟆,以及那个恐怖的白色妖怪,都把那个魔幻世界装点的极其恐怖。

不过在这种黑色梦境中,女孩Ofelia却显出了少见的冷静和坚强,无论是与潘神的对话,还是对癞蛤蟆的质问,都显示出了在现实段落中少有的自信和冷静,因为这是她的世界,准确的说是她他梦想的世界,虽然邪恶但也是自己的梦中花园。

而对梦境的向往则源于对现实的逃避。

结尾段落对地下王国的再现,也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梦想。

三、游走于梦境与现实间。

再诡异的超现实段落在现实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在我看,人们对童话世界的向往,也多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意造成的。

本片也是如此,失去父亲的女孩Ofelia和母亲一起去找那个法西斯军官继父。

第一次见面的不愉快就预示着两个人是不可能很好的生活在一起的,女孩也是更加沉迷于梦境之中,梦境虽然邪恶,却可以暂时避开现实的一切。

而且,还有个美好的目标等待着她,就是和潘神一起回到向往的地下王国,成为永远幸福的公主。

在女孩的梦想中,影片反复在梦境和现实的段落中跳跃,尤其在女孩第一次做任务时,将女孩与军队行进进行平行剪辑,以树的遮挡作为剪辑点,产生奇妙的魅力。

而我始终不满意的也恰恰是这一结合,不是结合不够,而是交叉太少,梦境中的事件与现实中的事件缺少更多的交流。

为什么要去斗蛤蟆,为什么要取金钥匙,为什么取匕首,超现实段落很多环节设置过于牵强,缺少现实情节的支撑。

有人说钥匙是现实钥匙的象征,美食是政府的诱惑,可是这种类比实在是牵强。

而在这种现实与梦境平行发展的影片中,两者之间的交叉和互文才应是影片的亮点。

而缺少了这种联系和交融,使得两条线索相对独立行进,影片的魅力也就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超现实段落与现实的连接也单单是女孩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把这个超现实段落放在任一恐怖时段下,比如二战的波兰,比如伊拉克,比如前南,等等,甚至可以放在一个自幼贫困的少女家庭中。

都是逃避而已。

四、梦境抑或现实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

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

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五、不适合儿童的童话本片在美国定为R级,大部分国家也都是15或16岁以上观看,都说明这并不是一部适合儿童观看的童话故事。

而电影本身确实涉及很多血腥暴力场面,常常是子弹击穿身体的飚血镜头,而刀子划开嘴唇,锯子锯腿,瓶子砸烂脸孔等画面更是有些CULT了。

导演对这些画面的偏爱,也印证了这是一部属于成年人的黑色童话,而对儿童,还是怎么都不会合适的。

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常有的极主观的推拉镜头,诡异的魔幻造型,孩子的梦想世界,成了这部――《潘神的迷宫》。

 8 ) 现在的童话都走阴暗路线

刚看的《潘神的迷宫》,强烈建议各位文青观摩。

什么机位镜头我自是不懂,那些起码要看了2、3遍才能有所总结,我就简单说说看了一遍后的想法。

首先千万别把这片子当成童话或者魔幻什么的去看,你会失望的。

虽然中途有一些貌似很能吸引人的特效制作,但是本质上这是一部很阴暗很沉重的电影啊。

在我们看过《哈利波特》《纳尼亚》等等之后,我们自然愿意相信奥菲丽娅是真的看到了潘神,愿意相信是潘神的曼德拉草根使她妈妈逐渐恢复,愿意相信有一只神奇的粉笔可以让石墙变成门……但是一切都只是我们愿意去相信而已。

妈妈伤心的把曼德拉草扔进火炉,也把我的一相情愿烧毁。

最后出现在镜头里那依然存在的粉笔印记;华丽宫殿后奥菲丽娅轻轻的停止了呼吸;依然枯萎的无花果树……其实一切都只是她的幻想而已。

是的,就只是她的幻想,从一开始她就编织起自己的世界起来。

要叫一个陌生的人为爸爸;要离开生活已久的城市去到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军营中。

她害怕面对这些事情,她开始想象起会有一个没有烦恼和战争的国度,于是在路边随意踩到的石头就是她幻想的开始:奥菲丽娅回到车里告诉妈妈她看到了一个精灵。

随着对上尉的恐惧感增加,妈妈显得越来越虚弱,她的幻想就更疯狂了:潘神出现了,告诉自己其实自己是地下王国的公主,自己有一个是国王的父亲。

地下王国是什么意思?

她不想去了解,她只要让自己逃离现在这个可怕的环境,有一个不那么可怕的父亲,于是奥菲丽娅决定接受潘神的挑战,去完成3个任务。

仔细看看前两个任务,其实就是电影中,梅塞德丝这个卧底的行动投影:奥菲丽娅一开始用虫子骗过了大蟾蜍,成功的把三个魔法石放进了它的嘴里然后拿到了钥匙,而这个钥匙,就是仓库的钥匙:梅塞德丝获取了上尉的信任,使自己能够继续为游击队提供帮助。

而后,奥菲丽娅用钥匙找到了匕首,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被专吃小孩的恶魔发现了。

于是梅塞德丝的卧底身份被揭穿。

一如奥菲丽娅逃脱了恶魔,梅塞德丝也获救。

梅塞德丝走后,奥菲丽娅已经没有谁可以信任,妈妈因为生产死了,绝望之际潘神再次出现,答应再给她一次机会。

其实这也只是她自己给自己机会:把刚出生的弟弟带进迷宫。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弟弟?

因为在她看来,弟弟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了。

全片我唯一的疑惑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奥菲丽娅不让潘神取两滴血呢?

难道只是为了拖延一点时间好让上尉发现她?

期待专家解答。

奥菲丽娅被上尉一枪打在肚子上,奄奄一息时,仿佛看到了地下王国,一个慈祥的父亲,还有自己去世了的妈妈。

潘神走出来,告诉她其实她没有做错,她通过了考验……我真希望一切就停止在这里。

可是导演没有给观众一点机会:镜头切换,在做完临死前的这些幻想后,奥菲丽娅微笑着停止了呼吸。

而她曾经钻进去过的枯树,依然毫无生机。

导演让两线并行,只让残酷的显得更残酷,美好的更不堪一击。

说一下片子的几个特色第一是色彩:现实军营中,阴暗、阴冷、阴郁……反正和阴字有关的都可以上,而在奥菲丽娅的幻想世界里,则是温暖的金黄色,就连丑陋的蟾蜍窝,也是暖暖的感觉。

第二是暴力特写:相信看过的人不会忘记下面几个镜头:用铁棍在人脸上乱戳;被打变形的手;快腐烂的腿;还有最经典的用针线缝合自己脸上的伤口……所以说啊,这怎么能带小孩子一起看呢?

你们还真以为是小女孩大战魔王最后胜利的烧钱特效片啊?

第三是两线并行:很多评论说这两线交叉太少,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其实有些时候现实和幻象也不一定非要一一对应吧。

反正我觉得如果真的很精确的对应的话,那实在是太傻气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看完后让我想起两个事情。

第一个是安徒生的《卖女孩的小火柴》(反过来,谢谢),三根火柴就是三个任务,最后她去了最幸福的地方,然后第二天人们发现她冻死在街头。

第二个是Terry Gilliam的Tideland,同样也是很不童话的童话,大家可以比较收看。

 9 )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我个人看来,将魔幻现实主义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便是墨西哥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于2006年的杰作:《潘神的迷宫》。

影片在技术层面上的优秀这里不用赘述,单纯表达一下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Guillermo del Toro的突破性究竟在哪。

《潘神的迷宫》在叙事结构上基本有两条线索平行前进:小女孩Ofelia的瑰奇想像世界与她所身处的灰暗现实世界。

Ofelia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是将两条本不想交的平行线连接起来的桥梁,每当场景从一个现实进入另一种现实之时,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假转换要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幻像愈美好,现实就被凸显得愈加残酷。

如果电影一直照以上思路行进,那么只能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延伸,而并没有突破创新;但Guillermo del Toro在叙事过程中将本来都应自成一体的两线都加入了明显的漏洞,比如Ofelia被关禁闭后在有看守的情况下进入继父的房间抱走弟弟,只有用“粉笔门真的发挥了作用”的童话逻辑才解释得通;但倘若相信是潘神给Ofelia的人形醉仙桃树根固住了母亲的气血,后面继父从床下找出那干巴巴的普通树根就是对先前神话的迎面痛击;可Ofelia之母刚把树根扔进壁炉焚烧,那人形的醉仙桃根竟然发出了痛苦的嘶叫,让观众自己也弄不清是应该相信Ofelia的“幻觉”,还是“更为正常”的现实逻辑。

幻觉与现实这两条线的漏洞都只有用另一条线的逻辑才能解释得通,可“运用完全相对立的另外的逻辑”这一行为本身,不就是对自身逻辑的否定吗?

在这种情况下,真与假,虚与实,幻与实的对立状态完全被融合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魔幻与现实彻底成为了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无法解说。

电影的结尾,Guillermo del Toro让Ofelia在被害后进入了潘神描述的童话王国,这简直就是故事的神来之笔。

正因为这个最明显的暗示,才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上传统的魔幻为现实服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魔幻的比重被大大提高,第一次站到与现实同等的地位上自成一体,甚至可被解释为故事的主线,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

以往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魔幻的比重再大,结尾也无一不是幻像回归现实,美好归于残酷;《潘神的迷宫》具有反传统的解读可能,魔幻可以真正的平行于现实发展,既可以按照幻想归于现实来解说,也可以按现实为幻想服务来分析,这便是此片结尾引起无数针锋相对讨论的最大原因。

Guillermo del Toro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上的突破,抬升了魔幻要素的地位,证明了即使进一步减轻现实暗示的作用,哪怕是用残酷向美好归拢,也仍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化这两种要素的对比,凸显深刻而苍凉的主题。

节选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ea38201008uws.html

 10 )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潘恩的迷宫》

如果你对现实有所抱怨,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如果你心怀童心,想重温一下小时候听故事的感觉;如果你相信黑暗和神秘的力量,总是企图发现新的东西;如果你曾经通宵达旦的与兽族、精灵族诛死搏斗过;如果你已满十八岁,对离奇的暴力影像心怀期待,那么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 墨西哥导演德尔托罗在这部影片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极端残酷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存在于小女孩奥菲利娅内心的魔幻世界。

这两个世界就像两株藤蔓植物,因为距离太近,枝与叶已经完美的生长在了一起。

二战期间,12岁的奥菲利亚跟着苦命的母亲来投靠他的继父Vidal——一名残暴的法西斯军官,当然Vidal不爱这个虚弱的妻子也不爱这个整天沉浸在神化故事当中的不听话的奥菲利亚;他把自己当作世界的统治者,他只想让妻子把肚中的孩子生下来以延续他的残暴统治。

在黑暗和孤独中生活的奥菲利亚遇到了化身为螳螂的引路仙子,仙子把他带到潘神的身边,潘神告诉她自己本是黑暗世界的公主,只要在月圆之前完成三个任务,她就可以重返属于自己的世界。

奇妙的魔幻世界对于奥菲利亚来讲无疑一种避难所,影片在情节上的构思类似于安德鲁·亚当森的《纳尼亚传奇》,不过在我看来《潘恩的迷宫》要比这部中规中矩的美式童话要高明的多。

《纳尼亚传奇》中的战争背景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故事讲的还是童心、勇气、信任这些老套的东西;而德尔托罗不同,战争与魔幻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使电影拥有了一个双元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相依相生。

不过这还不是最高明之处,这部影片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影片的黑暗基调。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

所以德尔托罗的做法是放弃童话的纯洁烂漫,代之以亦正亦邪的魔幻色彩,所以他塑造出来的潘神的形象不是一个慈爱的和善的老人,而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

这么分析可能太过理性,或者换句话说,德尔托罗着迷于这种黑暗基调,所以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创作。

璀璨、离奇、怪诞的形象创作 Pale man 几个月前在《看电影》上看到 Pale man 这个形象的时候就对它非常之着迷,据说德尔托罗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他的妻子的一个想法,她把它想象成一个衰老的肌肉松弛的老妇人,我在电影中看到它的时候,它正面无表情地端坐(沉睡)在一桌丰盛的晚餐中间,而它的两粒眼珠放在自己面前的盘子里;当奥菲利亚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偷吃了餐桌上的两颗葡萄之后,他开始苏醒。

他首先将眼珠放在手心里的窟窿里,然后慢慢的张开手,睁开眼。

而当你以为它是一个无力的可笑的怪物时,它却抓住了引路仙子把它放在嘴里撕扯下它的脑袋并吞了下去。

我之所以这么有兴致的解说这个叙述这个过程,是因为这实在是太棒了。

虽然这个角色的表现不足五分钟,但足够让整部电影焕发神秘之光。

潘神 刚才说过这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其实它真的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他给了爱菲利亚一些神奇的宝贝:一个是能够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书,能看到过去与未来;一个是一根看似普通的粉笔,它能够在任何地方打开一扇门,去你想去的地方;还有就是一个想成为人的树根,只要把它泡在牛奶里他就像个臃肿的婴儿一样动起来。

不过既然它是潘神,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谁知道呢。

暴力影像的惊叹号 提到暴力,我们大可不必反感或者恐惧,在荧幕上观看适当的暴力是大部分人心灵上的需要。

正如《一条安鲁达狗》中剃刀划过眼球这样的暴力一样,高明的暴力并不是盲目的血腥和奇怪的杀人手段,它应该是电影中一个恰如其分的惊叹号。

如上文所言,为了保持电影的黑暗基调,德尔托罗把童话写成魔幻,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他也塑造了一个魔鬼。

他可以面无表情的像拍黄瓜一样把一个无辜的村民的鼻梁用酒瓶砸烂,砸到面部血肉模糊;他也可以不假思索的对自己的女儿开枪,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围绕着这个人物的暴力当然不止这些,开始反抗的厨娘用小刀戳进了他的嘴巴,划开了他的脸,并且更加可以称之为影像奇观的是,他对着镜子,张开嘴,观察这个脸上的豁口。

微信公众号:柴林

《潘神的迷宫》短评

嗯,不要叫什么羊男的迷宫好伐...小loli游走现实与奇幻的双重王国,古怪的钥匙,左派和右派..还有那个芝加哥小丑微笑..从题材和细节上看,实在是极好的隐喻片,但是拍摄技法上,以及选角上,除了西班牙军官这个反角之外,皆稍有些令人感到遗憾。

1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重看,德尔托罗在这部里真正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现实与幻想的切换十分纯熟,到最后甚至会令人产生去相信那个地下世界真正存在的想法。

1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讨厌一切恶搞希腊神话的电影

13分钟前
  • 阿拉是魅影骑士
  • 很差

残酷背景的黑暗童话,带有一丝惊悚色彩。童话与现实,现实与虚幻的交融。弗朗哥时期的西班牙,毒菜统治使人民恐惧,关押异己,打压政治犯,但左翼游击队也在不断反抗。而左与右的选择,也在影片镜头中不断提醒,小女孩想要与军官握手却伸出来左手,而被告知伸错了手,开箱任务中精灵选择中间,而她选择左边,雕像缺失的右眼与游击队员被打瞎的右眼,看上去是幼稚的童话,却处处在隐喻西班牙黑暗的现实,主人公始终在选择“左”但却死亡,“就算死也要左”,而迷宫正是因为无法选择而迷失方向,弗朗哥在二战中选择了中立,法西斯的余孽,迷失了方向,极为讽刺的弗朗哥的政权却维持三十多年。

17分钟前
  • Goldstein.MoT
  • 推荐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

20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影院 #墨西哥大师展(8.4/10)重看,童年的“两个世界”,应该是他最好的电影。非常直观的感受是童话感:勾连的意象拒绝了直白僵硬的隐喻;有很多玩乐的剪辑(翻过书籍纸张般的横移转场、在两个世界随意来回的相似性转场);当然还有怪诞的美术,精灵和怪物都很可爱!不满之处可能还是过于扁平单义,当然可以用童话本就“简单”来辩护,但还是期待一些跳脱出来的时刻。

21分钟前
  • 绘枫
  • 推荐

跟我期待的完全不一样!但是却格外喜欢!能看到宫崎骏的影子。战争的残酷之下看到童话,照出希望,却又在黑暗中摇摆。两次面对恶魔,前一次为童话的恶魔,后一次是现实的恶魔,现实的残酷是童话中的侥幸不可及的,但现实与童话又是交融的。在这出魔幻现实之中,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能有自己的思考

26分钟前
  • YQY-Vader
  • 推荐

童话故事夹杂法西斯镇压,一个个精灵造型有够恶心。愚蠢的女孩愚蠢的大妈愚蠢的故事发展。你不吃会死啊?!你捅死他傻X啊!

29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很差

居然只有7.8分,太奇怪了。

34分钟前
  • conjee
  • 力荐

亦真亦假,童话部分的暗喻性好强

39分钟前
  • HH
  • 还行

不喜欢这个女孩,面瘫不说,还不听话,她表现出的勇敢总感觉是无知者无畏。

4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把残酷年代的悲惨故事包装成美好温暖的童话。立意不错,遗憾的是没有喜欢的人物,全员智商掉线花样作死。

42分钟前
  • nciel
  • 还行

这种魔幻片不说英语真奇怪,两个主题结合的也有点别扭,女孩见到怪物比见到人淡定得多

47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没想到会是如此不堪一击

51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小女孩不是分不清现实和幻想,而是比起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还是她的那个王国更让她心安,就算面临死亡时,她也依然憧憬着那个世界。这电影有什么不好的,让人看清虚幻比现实更美好哪里不对了

56分钟前
  • YWCJ
  • 力荐

童话 色彩太强烈 看样还是只适合在书里面

1小时前
  • 电影和生活
  • 较差

看完以后觉得这绝对不会仅仅是一部讲儿童冒险的童话电影

1小时前
  • 子皿与舟
  • 还行

20240525@墨西哥大师展,7/10。当战争混搭奇幻题材,注定整个片子的基调都无法明快起来,血腥暴力镜头的过多也与儿童片的氛围不搭。情感上更愿意接受那个温暖的结局,但理智却强调一切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幻想。

1小时前
  • 海右客
  • 推荐

全片最嗲的地方就是第二个任务里内个怪物。球科普!

1小时前
  • bear.07
  • 较差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而这些又是孕育民族特性的土壤,当我被学校西班牙小帅哥迷得五迷三道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OK我和你一起回到你的传说中开始奇幻的旅行。

1小时前
  • cozylee有好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