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

Inside Out,玩转脑朋友(港),脑筋急转弯(台),头脑大作战,大脑环游记,脑中小小人,大脑内外,由内而外,头脑总动员

主演:艾米·波勒,菲利丝·史密斯,理查德·坎德,比尔·哈德尔,刘易斯·布莱克,敏迪·卡灵,凯特林·迪亚斯,戴安·琳恩,凯尔·麦克拉克伦,波拉·庞德斯通,鲍比·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头脑特工队》剧照

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2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3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4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5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6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3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4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5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6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7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8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19头脑特工队 剧照 NO.20

《头脑特工队》剧情介绍

头脑特工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可爱的小女孩莱莉(凯特林·迪亚斯 Kaitlyn Dias 配音)出生在明尼苏达州一个平凡的家庭中,从小她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脑海中保存着无数美好甜蜜的回忆。当然这些记忆还与几个莱莉未曾谋面的伙伴息息相关,他们就是人类的五种主要情绪:乐乐(艾米·波勒 Amy Poehl er 配音)、忧忧(菲利丝·史密斯 Phyllis Smith 配音)、怕怕(比尔·哈德尔 Bill Hader 配音)、厌厌(敏迪·卡灵 Mindy Kaling 配音)和怒怒(刘易斯·布莱克 Lewis Black 配音)。乐乐作为团队的领导,她协同其他伙伴致力于为小主人营造更多美好的珍贵回忆。某天,莱莉随同父母搬到了旧金山,肮脏逼仄的公寓、陌生的校园环境、逐渐失落的友情都让莱莉无所适从,她的负面情绪逐渐累积,内心美好的世界渐次崩塌。 为了保护这一切,乐乐只有行动起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宅1927女特警之暗战学警狙击宝岛西米乐路迪克银楼金粉武动天地我最好的朋友会驱魔余生,请多指教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一季:我和诗圣做搭子小英格兰战金刚伟大的遗产奔跑吧,鲭鱼守卫者·浮出水面刺猬索尼克3仕女图惩戒小妞求职保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变身国王2:高刚外传公牛骑士基因危机:天才科学家的五日美女与野兽想入飞飞血色将至新白蛇传之龙吉公主老妈操碎心

《头脑特工队》长篇影评

 1 ) 我本以为Wall-E已经是最伟大的,直到有了它

就当看到头脑特工队的海报的时候,实在是比较难以有兴趣去看这个片。

还好我在进入影院之前,没有看过这个片子的海报。

否则我也会错过这个难以言说得伟大电影。

当我记起来自己沉浸在皮克斯当年Well-E的经典镜头和完美的情绪曲线安排的时候,我只是想,如果有一个片子,因为它是皮克斯出品,只要能够接近Wall-E的话,那么一定是值得去看的。

但是头脑特工队完全出乎意料的,他竟然用视觉来呈现了最不可能视觉化的东西——思维。

从设定来说,整个片子从头到尾简直可以算是心理学读本,包含了各种心理学的最新共识,但是那里面的人文关怀,和里面充满的,对那种造物或者存在的崇敬,却是胜过任何言语表达。

谁能想到,我们的大脑中有那么多的彩色记忆,我们的内心有那么多种纠结与冲突。

而又有谁能想到,记忆中的朋友,记忆的回收,概念的抽象,还有成长的忘却,是这么的让人痛心,却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谁能想象,我们头脑中的控制台,是从一个按钮,最后升级成了各种复杂的操纵杆,甚至还有各种话语字典。

如果不是这部片,我真的难以想象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有多么艰难,以致于人们的头脑,必须要用这么复杂的机制,才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

而就算是这样,我们自己在生存中,都感觉到挣扎。

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或者进化的伟大。

每天你睡着的时候,头脑中有各种颜色的球在整理,同时,我们在尝试着记住一些事情,忘记一些事情,坚固我们脑中的岛屿,抛弃掉那些有可能非常珍贵,但是和现在生存无关的冰棒们。

很多人都哭在冰棒带着Joy驾着彩虹车飞上悬崖的那刻,但我只想说的是,这部片我从头哭到尾。

如何言说呢,当看到Joy是那么珍贵的捧着一个快乐的核心记忆,那么小心翼翼的放在长期记忆中,飞翔着跨越各个岛屿上黑夜的天空,就不由自主的感动起来。

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珍贵,每一个人都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

谁能想象,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摧毁身边的人头脑中的一座岛屿。

可能一个漠视的眼神,就会把一个快乐的核心记忆球变蓝。

而且在现今的社会中,为了自我保护,为了远离危险,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我们把自己变得冷漠,我们甚至关闭了内心的岛屿,我们封存了自己的记忆,我们甚至忘记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是多么的感性,而我们内心的复杂,是多么的纤细而值得称颂。

 2 ) 论如何开出一个华丽而科学的脑洞

开脑洞这件事,对皮克斯来说从来就不是个事儿,从《玩具总动员》的万物有灵,到《海底总动员》的鱼水情深,到《怪兽电力公司》的友谊万岁,到《机器人总动员》的末世爱情,再到《飞屋环游记》的关爱空巢老人,脑洞开得一个比一个大气,到了《头脑特工队》这里,皮克斯终于放出了终极大招,他们开了一个脑洞的样板间,超大尺度超大空间,装修一新敞开了随便看,他们居然编了一个片,就讲脑洞本身!

于是我们看到了脑洞之华丽,实时3DIMAX全景巨幕的超豪华中控室外带全智能操作台,占地面积N个鸟巢的巨大存储空间,堪比迪斯尼乐园的梦幻游乐场外加离岛主题公园,吸力超强无敌广袤的垃圾填埋场,外加一大堆勤勤恳恳忠心为主的小人,简直是——完美!

可是,脑洞中看不中用可不行,光华丽不够,还得科学运转,方能不使脑洞变黑洞。

于是真正厉害的来了,皮克斯这次制造的脑洞之旅堪称大脑功能的教科书,完全可以作为孩子们了解大脑及大脑功能的入门科普,既有趣又专业。

总结总结大概有这么几条吧:1、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功能人其实有六种基本情绪:快乐(joy)、悲伤(sadness)、害怕(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以及惊讶(surprise)。

所谓基本情绪指的是具有进化意义且文化一致的情绪。

可能是惊讶不好演吧,电影里只具象化了前五个。

五个小人各司其职,掌管着小主人的情绪。

快乐(乐乐)通常主导,悲伤(忧忧)不受欢迎。

谁的人生不想笑口常开,郁郁寡欢自然不受待见。

然而没有经历悲伤,快乐又有何意义?

从进化角度来说,每种情绪都有着有利于我们生存的独特功效。

快乐令我们爱这个世界,悲伤提醒我们丧失,害怕让我们远离危险,厌恶帮助我们避开威胁,愤怒激励我们勇敢战斗,缺一不可。

适度的悲伤,让我们得以体察别人的低落,愿意倾听并抚慰他人。

适度的悲伤,也让我们得以示弱来敞开心扉,赢得他人的关怀和安慰。

快乐痛苦交织,悲伤喜悦交加,失去获得共存,才会成长,最后乐乐明白了这一点。

所以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等于多的积极情绪加上少的消极情绪,而并非没有消极情绪,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居然可以用一个这么生动的故事来讲,大开眼界。

2、长时记忆的储存和消退人脑确实有一个容量无限的长时记忆库,留存着证明我们在人世间留下过痕迹的证据(那些记忆球们看上去真是鲜嫩可口好想吃啊哈哈)。

可惜的是长时记忆虽然容量无限但会发生遗忘,很久没有提取复习过的记忆可能消退,最后进入“垃圾填埋场”,春梦了无痕。

3、抽象思维和认知捷径冰棒带着乐乐和忧忧抄近道赶火车那段非常精彩,抽象思维的四个步骤说得异常生动。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使用抽象思维的时候有时候还真的是在“抄近道”,比如我们在加工一个人的时候将其抽象思维成“律师”“医生”“韩国人”“日本人”,然后用相应的刻板印象去知觉他们,就是在走认知的捷径,以求最快速地对其有所了解和认识,只不过有时候偏见也这么造成了。

4、关键事件与性格塑造影片里小主人的核心记忆成为了其性格塑造的主要支撑,核心记忆崩塌,性格也相应瓦解。

现实中虽然没有这么玄乎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我们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发生在早年的一些关键事件,确实会对我们的性格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这些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

5、快速眼动睡眠和造梦造梦工厂那段很好笑,小主人一快速眼动睡眠(即正在做梦),造梦工厂就开工了,编剧会根据当天经历的生活事件和主要情绪夸张歪曲然后改头换面粉墨演出,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正确的啦。

6、关起来的潜意识小主人的潜意识仓库是一个幽暗可怕的地方,还有重兵把守,里面藏着一些她恐惧的害怕的不敢面对的东西。

这也符合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理论。

7、冰棒的牺牲和快乐的递进最让我感动的是,冰棒为了帮助乐乐重返大脑中心而牺牲了自己。

冰棒是小主人幼年时幻想出来的玩伴,他不真实,甚至已然过气。

他选择永远被遗忘默默消失在记忆的深谷,就好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会享受下一阶段的快乐时,总要放弃上一阶段的快乐。

总之,皮克斯这次又开了一个极华丽且专业的脑洞,讲了一个极简又极深的道理:有笑有泪那才是人生啊!

极赞!

 3 ) 关于成长的“残酷”真相

首先电影假定,观众们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What's going on in your head?虽然事实是像我这种心已经一百万年没有小鹿乱撞过的人真的不是很感兴趣别人在想什么,但是把人的情绪拟人化,把大脑变成一个实体的巨大的控制中心,这脑洞还是蛮令人佩服的。

主宰大脑的五个情绪,除了joy,其他都是负面情绪:sadness,disgust,fear,anger——这也是残酷的现实啊。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而电影告诉我们,对于这些负面情绪要理解、要接纳,要明白没有难过就不会有开心,这种最简单的道理。

况且Joy虽然只有一个人,却是掌控者,调控着各种负面情绪:大概是人生虽常常不如意,但为了这少量的快乐倒还是得忍着所有烦恼,因为她值得。

光看人物的话Joy这个人物真是无聊透了,平时生活里我也有点受不了这样的人,但是又很需要他们——凡事都要用积极地态度去想,烦不烦呐,很多事情根本就是很不“积极”好吗;但是一边烦又一边很需要她在身边鼓励我。

而其他的四个负面情绪倒是各有特点,尤其是Disgust小姐,好想被她吐槽。

Riley的童年imaginary friend Bing Bong也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我好像没有这种朋友,或者说曾经有过但是像Bing Bong一样风化在记忆深处了... 他的自我牺牲当然狠戳了一把我的泪点,和大白一样(迪士尼同一个梗至少要玩两年...),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必然:十二岁的Riley当然不再需要他了,他被忘记也是迟早的事,不过他为了把Joy送回总部做出的牺牲让我想到——有那么一些我们爱过、拥有过、或者陪伴过我们的东西,即使再也想不起来了,但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他们会拯救我们呢。

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会留下痕迹,这些经历都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推我们一把。

所以,不要太在意消逝的东西,其实他们都在啊。

电影里Riley成长的时刻就是当她产生第一个bittersweet core memory,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时候。

美好的回忆里也会有遗憾,不堪回首的记忆里也有可能有值得怀念的点滴。

当Riley的core memory从统一的快乐的黄色变成五彩斑斓的各种情绪,这就是成长。

终于能体会到人的感情的细微之处,开始思考某些意义,很难捉摸,很烦,但也很有趣。

所以啊,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东西都会被摧毁再重建。

就像Riley的personality islands——对朋友发脾气的时候,友谊岛会倒塌;对妈妈撒谎的时候,诚实岛会倒塌;放弃冰球的时候,冰球岛当然也倒塌了。

但是只要人还没有精神崩溃,这些岛屿就会被重建,而每一次成长,都会带来一个更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最后我们也能看到Riley的岛很不一样了,所有的岛屿连成一片,变成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容纳了更多的东西的整体世界。

而电影里没有明说而我这颗憔悴的心也能想到的是,有些东西或许还是永远消失了,比如纯粹的诚实,比如没有遗忘没有隔阂的友谊... 事实是,诚实会和谎言连在一起,我们越长越大然而也并不会停止撒谎;最初的友谊会被遗忘,一起长大的伙伴会有隔阂,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看电影的下午场也是爆满,电影院很多小孩,有点小吵,但也不烦。

我泪点如此低,想来一定是全场哭最凶的,很想嚎啕大哭但是有忍住只默默啜泣,用袖子擦了不少鼻涕。

出门被太阳一晒想到我自己曾经倒塌的无数personality islands,简直又开始新一轮哭。

最近几年我对美国动画片一直都是一边佩服而且欣赏他们的脑洞一边嫌弃他们太赤裸地想直戳人心,简直太不微妙。

只希望inside out不要拍续集,脑洞开一次很新鲜,开两次就好容易俗套,就像驯龙高手哈哈哈哈。

==

 4 ) Pixar Island

我们这代人,是看着皮克斯长大的。

但皮克斯的故事却没有遭遇《玩具总动员》里的玩具们一样的结局:长大成人的我们依然深深地喜欢着这些电影。

因为简单的孩子式冒险故事里面,总还有一只手,悄悄伸到成年人的心里,轻抚那个住在里面的没长大的孩子的头。

皮克斯电影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就是上一秒陷入哀愁,下一秒卻又能捧腹大笑。

电影看完,嘴角还保持上扬状态,却尝到了淡淡的苦涩。

但上一次从皮克斯的电影里体会到这种感觉,还是“Up”,而且开头的惊艳之后却陷入了完全低龄的俗套。

真的害怕这过程会成为皮克斯的一个缩影,因为在那之后的皮克斯作品如《勇敢传说》、《怪物学园》都算可以一看,但却没了那双伸到你心里的温柔的手。

直到这次的”Inside Out”,之前看到戛纳电影节好评如潮,尤其诸如这样的评语:“有趣,而又有深刻的忧伤,有关于世界和自身的深沉思考”。

这正是我想从皮克斯的电影里得到的。

结果,这部电影给了我更多。

故事有一个脑洞大开童话色彩浓郁的设定,仔细一想却合情合理甚至有科学基础。

那些Riley生活中与大脑里的种种情状,孩子们看来津津有味,但经历了些许沧桑的大人看起来,稍稍一细想,就有了无穷的酸涩与甜蜜并存的回味。

从Riley面对新环境的情绪变化,到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的运作,再到成长伴随着一些记忆的永远失去这种精妙的剧情自不用提;而“我们需要悲伤,悲伤甚至可以是快乐的底色”,这样的表述就让人击节了。

故事的结尾,随着Riley的成长,所有的记忆都不再是非黑即白,不再是不是快乐就是悲伤,而是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混合颜色。

这是我见过最棒的动画片结尾,把成长、生活那种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迷人却又让人怅惘的复杂变化成功地外化了。

电影本身就像一个七彩的记忆球,没有乐呵呵的大团圆,也没有惨兮兮的悲剧,就像生活本身,就像成长本身。

散场后站在影院门口,那种复杂却愉悦的感受久久不能散去,我想,我的内心中一定正在流淌着一条七彩的记忆球的瀑布吧。

影片里有个概念,核心记忆球支撑着一座座回忆之岛。

这样一想,在我们的内心里一定也有一个皮克斯岛,里边放着我们颜色渐渐暗淡的记忆。

以及像goofy island这样,所有曾经存在却最终消失的岛的复制品。

如inside out这样好的电影,就能让这座载满我们最美妙,最不可言,以及最复杂情绪和记忆的岛运行起来。

pixar island会有一天也掉入填埋区吗?

我的答案是,即使未来皮克斯这家公司消失了,我也会努力保留心里的这座岛的。

我们是孤岛,但pixar island不是。

 5 ) 一部给grownup观看的动画片

两周前听广播,就说到一部广受neuroscientists 好评的动画片要上映。

预告片其实麻麻嘚,比起同期看到的小黄人,吸引力差远了,但是因为好奇一个动画片如何科学的阐述对情绪和记忆的解读,还是进了电影院。

电影一开始正好午饭过后,犯困。

前半截都是铺垫,看的挣扎在睡过去边缘。

从Goofball island崩溃开始突然被紧紧抓住。

成长一点都不容易,伴着天真的逝去,那些傻傻童年,纯粹的不自知的欢乐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

所谓成长的代价。

Bing Bong眼神闪过想出办法来送joy回到记忆大陆的时候我开始揪心的悲伤。

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有多少曾经亲密的,视为珍宝的独一无二的陪伴,不管是物还是人,分开了,远离了,才释放我们更轻松的往前走。

那些物件,或者曾经亲密的朋友,看着渐行渐远的我们,像Bing Bong一样释怀么?

但是最打动我的,确是电影对sadness的珍视。

Bing Bong的小车被丢入遗忘深渊,他坐在悬崖边哭泣,joy一如既往的给他鼓励,逗他开心,然而无济于事。

而sadness笨笨的挪过来,在Bing Bong身边坐下,听他说,告诉他这确实是很伤心的事情,他明白。

“共情”才是更好的药。

Joy最后寻找sadness,她说“让我想想看,如果我是sadness, 我会在干什么“, 于是躺下来,像sadness一样感伤,甚至也把小腿翘起来晃悠,像sadness一样等待别人来拽着她走。

再一次,把自己放在别人的鞋子里,借由此去和对方连接,去寻找对方。

最感动的,是Joy明白唯有和sadness一起,她们才能找到回去的路。

之前她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护那几个关键记忆的玻璃球,生怕让sadness碰一下,怕玻璃球沾染了蓝色的伤感。

然而直到最后,她看到关键记忆里的画面,悲伤曾经在欢乐之前出现。

她突然明白,唯有面对,接纳,拥抱悲伤,才可能真正的拥有更丰富的情感,更多层次的快乐。

成长是越来越懂得眼泪可以让欢笑更甜,黑夜让日出更光亮,争执可以让两个人更亲密。

一切都互相依存不可缺少,就像Jason mraz的life is wonderful里唱的一样。

It takes a night to make it dawnAnd it takes a day to make you yawn brotherAnd it takes some old to make you youngIt takes some cold to know the sunIt takes the one to have the otherAnd it takes no time to fall in loveBut it takes you years to know what love isIt takes some fears to make you trustIt takes those tears to make it rustIt takes the dust to have it polishedIt takes some silence to make soundIt takes a loss before you found itAnd it takes a road to go nowhereIt takes a toll to make you careIt takes a hole to make a mountain这让我想起来前七天看的一个TED演讲, http://www.ted.com/talks/laura_carstensen_older_people_are_happier?language=en . 演讲这是Laura Carstensen, 斯坦福长寿中心的教授,她说她们研究发现,老年人更快乐。

这并不是因为她们真的就比年轻人容易快乐,而是,他们为生命更值得,更深入地关系花时间,他们知道生命力什么更值得珍惜,更容易感受到, 并记忆生命里积极的地方。

而看淡悲伤,她们可以拥有更复杂的情感,她说, 是 “tear in the eye when you’re smiling”。

是的,懂得悲伤之后的快乐,多动人。

制作这部电影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探险。

因为市场和其他商业动画片也许完全不能媲美,他像是动画片里的严肃片。

没有其他动画片里永恒的英雄和恶人,没有神萌造型,炫酷场景,跌宕情节。

科学对一些人是卖点,对更多人也许是毒药。

然而对于我,这是一部可以堪称“伟大”的,成年人拍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

 6 ) 成长与失去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头脑特工队》( Inside Out )挺感人的,尤其适合情感丰富、心思细腻的观众。

我完全理解有的人会从头到尾一直在哭。

他可能是在电影院里突然觉得孤单,因为发现了自己成长的事实。

家庭与朋友的欢乐,好像都变成了过去式时间。

在那一刻,他想念着他们。

他可能是突然发现了身上的责任,于正在成长的孩子,对为人父母的身份。

《头脑特工队》在本质上,还是跟《玩具总动员3》( Toy Story 3 )的成长与失去一道理,不同玩具,变成了颜色不同、 Home Video 性质的记忆球。

快乐,忧伤,恐惧,愤怒,厌恶,它们变成了拟人化的情绪操盘手。

这部电影其实真的没什么大事,无非一个搬家、转校,一个阳光少女突然觉得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或许,这连中二的忧伤都还算不上。

可是孩子天性纯真,他真的会以为那一刻,世界真的抛弃了他。

正如伊朗电影里,不交一个作业本,明天就会是世界末日,要被老师追杀。

许多人被那只想象的乒乓还是冰棒之类的粉红大象整哭了。

它的感人之处是失去的深渊,那就是遗忘,被一个人彻底的遗忘。

那些欢乐记忆球,谁不喜欢人生金光闪闪呢。

但人生并不是单纯的 Joy Story ,混合球才是成长标志物。

正如一滴泪可以当它微不足道,但如果你记得那滴泪,它就会变得很重很重。

这些道理,大家听起来好像都懂,但皮克斯就是用花花绿绿的糖果色,包装出一套青少年版的盗梦空间,心灵大风暴。

我敬佩的并不是皮克斯讲述了什么人生大道理,比如自由啊叛逆啊抗争啊,它只是讲述童年的欢喜和忧伤,玩具或者记忆球,它未必有没有电影里说的那么重要,但它们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想起了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的《童年之歌》(Lied Vom Kindsein):当孩童仍是孩童,爱在走路时摆动双臂,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河流就是大川,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童仍是孩童,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当孩童仍是孩童,尚未有成见,没有养成习惯;爱在座椅上交叉双腿,想到什么就突然跑出去,头发打着卷儿,照相时从不特意摆表情。

当孩童仍是孩童,爱提这些问题: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儿,不在那儿?

时间从何时开始?

空间在何处终结?

阳光下的生命,不是一场幻梦吗?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不是面前这个世界的幻象吗?

鉴于恶与人的事实,真有恶这回事吗?

为什么,我这个人,在来到人世前并不存在?

为什么,我这个人,总有一天不再是我?

当孩童仍是孩童,嘴里塞满菠菜、青豆、米饼,还有蒸菜花,难以下咽。

现在,也吃这些,却不再是因为被迫所以去吃。

当孩童仍是孩童,睡在陌生的床上,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现在,只会彻夜难眠。

那时,许多人看上去都很美;现在,美丽的只是少数,全凭运气。

曾经能清晰地看见天堂的样子;现在,至多只能猜测。

曾经无法想象虚无为何物;现在,空虚让他害怕。

当孩童仍是孩童,在玩耍时积极热情。

现在,仍然积极热情,却是在攸关饭碗时才如此。

当孩童仍是孩童,对他来说,苹果、面包,就能吃饱。

甚至现在,也是这样。

当孩童仍是孩童,手里抓满了浆果,并且满足于满手的浆果,现在,依然如故。

生核桃会把舌头涩痛,现在,涩痛如故。

站在每一座峰顶,向往更高的山峰;置身每一个城市,向往更大的城市;现在,向往如故。

够到最高枝条上的树果,兴奋异常;现在,兴奋如故。

面对生人,羞赧怯懦;现在,羞怯如故。

一直期待第一场雪,现在,期待如故。

当孩童仍是孩童,把大树当作敌人,拿木棍当标枪,投向大树。

现在,它还插在那里,振颤不已。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7 ) 我们热爱的皮克斯

周四晚间提前场,看完了之后直到现在周五下午了都觉得心情不错。

(当然可能也是因为今天原以为麻烦的事儿干的比较顺利,囧)作为眼睛脆弱不堪3D折磨的弱鸡,感动的表示片子3D效果做的舒服极了。

已经等不及想要二刷刷细节。

先导票房粗报370万,成绩很不错,如果说要讲句题外话的感想,那就是请让票房来的更猛烈些吧!

言归正传说片子,近两个小时充满密集的点子和想象。

惊喜之余,时不时的还能recall以前的动画诸如怪物公司的场景设定什么的。

这里倒不是说类似或雷同,就是每每忍不住联想然后会心一笑。

其实主线的亲情温馨情感主题并没有怎样与众不同,甚至还挺俗套的,但是万能皮克斯让一切都闪闪发光。

哪怕心里一边儿高冷的想着“哼哼,幼稚” 还是一边儿忍不住又哭又笑。

神来之笔层出不穷,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年幻想中的好朋友有着棉花糖身躯还能cry candy的Bing Bong,还有天才一样降维攻击……额 不是,降维度…那个…降解。

之前很多人评论过inside out出色的人物性格的全面剖析,我完全同意。

并且表示这种剖析在最后彩蛋部分达到高潮,欲罢不能,简直被玩儿坏了。

每个表情都可圈可点,轻描淡写的就抓住了精髓。

个人最期待,也是事后最喜欢的人物sadness作为自我厌弃的瘟神型抑郁症患者,跟马文一样又萌又搞还有技能点。

而且还穿了个拖鞋!

同学们要看一眼啊 我觉得特别有范儿啊!

最高潮从Bing Bong助攻开始,坐在那里整个人完全陷进去成了傻逼, 再到逗比男朋友出来做炮灰,阿姨我激动得心都跟着飞起来了555555我们热爱的皮克斯终于回来了,热泪盈眶…

 8 ) 给想象力跪了~评《头脑特工队》

看了影片简介后直奔电影院,冲着特工队三个字,心里已经作了类似头脑风暴画面的准备。

然而皮克斯总是那么机灵,总是交出意想不到的画面。

没看之前觉得这几种情绪之间肯定是斗得你死我活,然而并没有,它们相亲相爱分工合作;没看之前觉得肯定有很多挥舞着三叉戟来侵略的小细胞敌人们,然而并没有,只有人脑内部矛盾,还是无心的;没看之前觉得会用很多房间来展现人脑内部,然而并没有,用的是各种欢快的游乐园,还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各种设置。

当清扫工扫掉存储电话号码的记忆水晶球时,我瑟缩了一下,自从有了手机电话簿,光凭记忆力,我已经很难想起十个以上完整的电话号码了;当那些背过的历史地名和人名记忆被丢弃时,我也是拒绝的,好歹也是可炫耀的知识点,对吗?

当那些被扫掉的记忆被彻底灰飞烟灭时,我也在使劲回忆,我童年有没有想象出来的玩伴,我不愿意它们真的完全消失,就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当社会的一个个磨难坍塌了每一座岛时,谁还能完全记得那时的初心?

在各种情绪里,快乐一直占领导地位,甚至主导一切,决定一切,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最强大的正能量,而且是唯一的,人生只有快乐是不可或缺的。

但到最后,快乐终于认可了所有情绪的作用。

大长今说没有一种药是绝对的毒药,头脑特工队说没有一种情绪是绝对的负能量,当我们还不能放下情绪的时候,至少要学会和情绪和平相处。

另外中文译名又犯老毛病了,虽然此片的英文名Inside out ,逼格可比iphone的Bigger than bigger,但不至于又用上特工队三个字省事吧!

还有此片虽一贯的温情走心,但笑点少了一点,然而对人脑内部的各种想象,完全超乎水准,绝对值得观摩,简直是给跪了。

从影院出来后,我认真摸了一圈自己的头,决定从此之后善待每一份记忆、每一片区域、每一种心情,努力记住每一件事、记住陪伴过我的每一个人,希望我脑里的清扫工别这么勤快,然后别总让我记住那些植入广告,谢谢。

 9 ) 翻转大脑体悟成长的烦恼——北美最新动画片《头脑特工队》漫谈

翻转大脑体悟成长的烦恼这部皮克斯公司五年磨一剑的动画片,故事的核心出发点来源于导演对自己孩子的疑问,同时也是无数人对孩子,对彼此间的疑问,有的时候:“真不知道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而《飞屋环游记》的导演:彼得.道格特,就花了五年半的时间,试图用一部动画片来回答这个悬在世人脑袋里的问题。

故事核心围绕一个11岁小女孩的成长,这个年纪,正是儿童时期步入青少年阶段的转型期。

通常大人开始发现,跟孩子沟通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孩子有时候也不会直接的将情绪表达出来。

这时如果家长的沟通方式落后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就爆露出来了。

故事中的一家人,11岁的Riley由于父亲的工作变动,从明尼苏达举家搬迁到旧金山,于是一切都不同了,在搬家后的几天里,Riley经历了一段适应新环境和内心成长的过程。

这是一个契机,在每个人成长的阶段,都会因为一段经历,而让我们迅速的蜕变,可能是搬家,可能是升学,可能是亲人的离去,也可能是初恋,总之在这后,我们成长了,开始学会面对现实,不再活在内心的童话世界里,逐渐迈入了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当然众所周知,在成为成年人之前,我们还会用变扭的青春期,表示抗议。

影片中故事的导火索,爆发于搬家后Riley第一天放学回家。

母亲点燃的这一句:“新学校的第一天怎么样?

”,通常这个问题下,是没有好结果的,尤其对青少年,他们会本能的觉得,你在拿他们当孩子看,并且新学校的第一天,又怎么可能好过呢。

谁又会因为这个而兴奋?

又不是幼稚园第一天。

而接下来,随着Riley情绪的恶化和失控,影片开始逐渐的从几个层面,层层的翻转颠覆了我们的大脑,内心和认知。

让荧幕前的观众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跟着皮克斯动画师们根本停不下来的想象力,彻底的被由内到外“ INSIDE OUT ”。

第一个层面,对大脑物理感官的翻转。

故事的开篇,就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一个一个基本情绪的诞生和相互合作,展开了对我们情绪变幻的解析。

首先,导演简化了我们复杂的情绪感官,最终将各种各样的情绪,归结为:开心,愤怒,悲伤,恐惧和厌恶,五个情绪小代表,并用形象的卡通设计表现出来。

“开心”给人直观的感觉像个闪闪发亮的星星,“愤怒”是块红色的砖头,“悲伤”是一滴眼泪,“恐惧”是一根敏感的神经,“厌恶”来自于小朋友讨厌的西兰花。

影片的前奏,Riley在这五个情绪小人的通力合作下,与父母搬家来到旧金山,度过了还算开心的第一天。

而当Riley闭上眼睛,开始入睡时,影片开始为我们展现记忆的形成,一天之内,人们会留下很多开心的瞬间,悲伤失望的瞬间,或者气愤的记忆,而电影中这样的记忆片段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个不同颜色的记忆球,每天亮闪闪的黄色开心记忆越多,一天过的越完美。

而在入睡之后,我们的短期记忆,都会进入大脑更深层次的地方,在那里记忆将被分门别类,有些永远的记住了,有些就被遗忘了。

而导演为了更深入的解析我们大脑内部的工作,用了一个意外情节,让“开心”和“悲伤”两个小情绪,为了保护Riley的核心记忆,从情绪控制室的管道被吸入了大脑内部。

在后续的这段旅途中,观众跟着“开心”和“悲伤”两个小人,一起展开了一次脑内大探险,彻底的把我们复杂的大脑,翻来倒去,转了个遍。

长期记忆区域,抽象思维区(Abstract Thought),想象力乐园(Imagination land),梦境制片厂(Dream productions),潜意识山洞(Subconscious),记忆垃圾场(Memory Dump)。

在这里,几乎把每一个我们似乎有点认知的大脑区域,都进行了具象化,形象化的趣味解析。

真正的大师,总是能把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化,让小朋友都能明白,亦如《星际穿越》里对虫洞和时间旅行的解析。

而在这样奇幻乐趣的脑内乐园,还充满了趣味横生的脑内工作者(Mind Worker),想象中的朋友(Imagination Friend)和潜意识里的小丑巨人。

故事在这样的情节牵引下,一次又一次击中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如果说,开始的一切是将每个人的大脑刨开,让记忆,思维,梦境等等都变得言之有理,让人感同身受。

而这一次,当你发现脑海中那首挥之不去的神曲:“送礼就送脑白金”或者“我的滑板鞋,摩擦摩擦”,到底为什么老是脱口而出,原来是被我们大脑中的工作者私藏起来了,当他们闲暇之余,不时拿出来回味的时候,我们就莫名的跟着唱了起来。

这个桥段真的是神来之笔,不需要什么科学理论,只需要让观众感受到那一刻的共鸣,每个人都会付之一笑。

而“儿时想象中的朋友”则更是触及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相信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很难想起自己幼年时期,那个凭空想象出来的小伙伴了,因为他们已经消失在你的记忆深渊里,当你成年,你已经不再需要他的陪伴,他已经永远的被遗忘了。

故事中Riley想象中的小伙伴叫BingBong,它有着棉花糖的身子,大象的鼻子,猫的尾巴,是小女生喜欢的各种事物的集合体,让人倍感亲切。

每个人一定有着类似对着空气自己玩过家家或者士兵大战的回忆,而那个陪我们玩耍的小伙伴或者假想敌,它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朋友,只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而故事中的BingBong为了帮助“开心”回到Riley的情绪主控区,选择了自我牺牲,永远的留在了Riley的记忆废墟里。

其实从他一开始与“开心”相遇,强烈的要求一定要让Riley再次想起他,已经揭露了可怜的BingBong其实早已经知道,随着Riley的长大,已经不曾再想起他了,而最终BingBong也消失在了记忆深渊中,他知道其实Riley也已经不需要他了。

这里也是影片中的泪点之一,每个人的成长伴随着童年的遗忘,你不可能记住所有,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而感伤过后,导演又带领我们来到了可怕的潜意识区,让我们去探究自己内心那个沉睡着的恐惧。

在睡梦中,我们的潜意识会更容易浮出水面。

而影片中把西方人潜意识里的大怪兽具象为“恐怖的小丑”叔叔,确实麦当劳叔叔也不为过,看豆瓣上“末药煎肉塔”的影评提到,很可能每个国内的年轻人潜意识里都藏着一个“冯远征叔叔”,这点简直让我也躺枪啊。

那些儿时不经意间,不知道怎么就被吓到的记忆,其实深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时不时的你们会在梦里相见,当然还是相见不如不见。

最后故事的大脑探险,终于在Riley的个性岛屿全部坍塌之前,赶在家庭亲情岛屿摇摇欲坠的时刻,“开心”和“悲伤”将Riley的核心记忆重新带回了情绪控制室。

影片这里对我们每个人幼年时期,与家人的欢乐时光,第一次运动会得奖,与朋友玩耍的回忆,都形成了一个个组成自我个性的岛屿,让我们的人格中充满了亲情,友情,运动,搞笑等等元素。

这里是对每个人通过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性格的一次解析,而我们的无限未来都是以此为起点,因为性格又决定了命运。

到此为止,这部动画片已经做到了史无前例的,将人类大脑扒开,从内到外,翻出来展示给大家,让观众即理解了大脑内神奇的运作模式,又感受到了那些温馨,有趣的瞬间。

然而皮克斯又怎会停止在,仅用想象力和动画设计呈现大脑的神奇。

接下来才开始揭示故事的主题,大脑的复杂,映射着我们繁复的情绪,而人们试图对情绪的控制,才常常是灾难的关键。

第二个层面,对内心情感认知的翻转。

让我们回到影片的故事开始,故事的主人公Riley是个积极乐观的小女孩,情绪中的“开心”试图主控她每天都过得积极向上,欢乐无比。

即便搬家之后,看到老旧的新家,Riley仍尝试寻找快乐的一面,不希望陷入失落和悲伤中。

到了入夜,母亲的睡前寄语也是关于分担父亲的压力,让母女二人都要保持开心的微笑度过每一天。

而Riley的脑内情绪们,也都是阻拦着悲伤去触碰一切记忆,从外界到自身对情绪的抑制扑面而来。

看似悲伤总是带来灾难,让人感到自己的无能和脆弱,但其实往往,忽视悲伤,并不能解决问题。

影片中随着“开心”从严令禁止“悲伤”接近任何Riley的记忆,到慢慢的,“开心”在那些回忆中,看到了伤感和快乐并存的两面性。

一个记忆球,一面是悲伤,翻转过来,就是开心。

因为一件事情,有时候可能既让人感到悲伤,又会由于悲伤而得到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从而又感到欣慰和开心。

这样的经历,只有在心智日渐成熟后,才会慢慢的体悟到。

就像年初的动画片《Home》里,外星小怪人O发现,原来人类朋友小零有时候不是真的生气,而是悲伤的生气一样。

人们的情绪本来就很复杂,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生气或者悲伤,而快乐里也会带着伤感。

影片最后,“开心”放手让“悲伤”主控了Riley的情绪,这才终于化解了危机,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每一个情绪的必要性,与如何正视并接受他们的过程。

这一次,轮到我们的情绪观念被翻转,从简单的认为,快乐越多越好,悲伤越少越好,到变得开始了解悲伤情绪的必要性和存在价值。

悲伤并不一定是脆弱的表现,直面自己的情绪,将他们表达出来,尤其是对最亲近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又有谁会因为你的悲伤,而大发雷霆的生气呢。

如果真的有那样的人,我们反而应该去质疑,他们强加于自己的情绪是否是合理的,当然有时候身边的人也是无意识的。

当一个小朋友,从儿时的爱哭鬼,变成一个要强的小大人,之后体会到,自己的情绪从简单的喜怒哀乐,成长为复杂的悲喜交加,又怕又爱的时候,他的成长才又进了一步。

第三个层面,对外界彼此理解的翻转影片的故事在Riley一家三口的相拥下,落下帷幕。

而影片带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片尾彩蛋中,掀起了又一轮脑内大翻转。

除了Riley脑内的五个性格迥异的小人物之外,爸爸妈妈的脑子里五个情绪小人是什么样子呢?

你的街坊邻居,披萨饼店员,小丑的表演者,他们的脑内都是怎样的情形呢?

最后除了人类,汪星人和喵星人的脑子里有没有情绪控制室呢?

他们的情绪控制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吗?

最后那个喵星人的控制室揭秘,真的是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才是人类永远无法理解喵星人的原因。

影片结束后,让每个观众都不由得开始思索,坐在我身边的家伙,此时脑子里是什么样的呢?

影片从一个问题的开始,给了我们对身边人彼此了解的可能性和思考方式。

而整部动画片翻转脑内的旅程,就像打开了你尘封已久的儿时写字台,将其中抽屉柜子里的东西一股脑的倒出来,再重新拾起每一份回忆,将他们分门别类的放回去一样,过程伴着重拾记忆的欢乐,也伴着痛苦回忆的悲伤,最后还有一些我们怎么都想不来的零件和记忆碎片,不知道从何拾起或者无处安放,而这些就是我们成长的烦恼。

最后附上几句情绪主控“开心”的口头禅:We can fix this! 我们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Think positive! 凡事都要往好处想!

You can’t focus on what’s going on, 你不能只盯着当下发生了什么,There is always a way to turn things around . 总有办法让事情峰回路转的。

此时,让我在脑海中播放一百遍:“小田切让对我说,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又可以花痴的活下去了呢。

2015年6月22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10 ) 从节拍拆解分析《头脑特工队》

这篇稿子从我看完《头脑特工队》就开始着手写了,在被加班地狱拖住快两个月后……我终于写完了。

【长文预警:全文word统计8824字,怕长的同学可以考虑退散了】【剧透预警:包含全片剧透而且基本上透了个罄尽,怕剧透的快点右上角的叉叉】同样采用斯奈德的节拍分析法进行拆分,如果有涉及相关的专业名词,我也会尽量在分析节拍的时候顺便解释一下。

由于是节拍分析,必然存在海量剧透……所以前方高能剧透预警,非战斗人员请尽快撤离。

P.S. 由于中文译名实在是太低幼化,念起来违和感满点,我选择保留英文版的五位情绪的原名,但其他人的名字我会使用译名……在进行节拍拆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仍然是判断故事类型。

《头脑特工队》核心的故事,是发生在女孩莱莉大脑中的基本情绪的历险故事,莱莉的成长经过、她经历搬家和转学、她遇到了适应障碍、她试图离家出走但最终在长途客车上高速的前一秒选择下车回家……等等这一系列现实中肉眼可见的事件和情境,只是她头脑中情绪们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历险故事的舞台而已。

作为莱莉11岁以前的主导情绪,Joy毫无疑问是整个故事的主角,而《头脑特工队》的故事也围绕着Joy和一直被她认为在妨碍自己的Sadness展开,这个设置注定了这个故事将是一个“同伴之情”的故事。

因为它的核心内容完全满足了“同伴之情”的设置需要:一个“不完整”的主人公:长久以来一直在莱莉脑海中占据主导地位的Joy,然而她在面对搬家转学以后的种种情境却时常捉襟见肘,更糟糕的是她越试图控制和隔离Sadness,遇到的麻烦就越多。

一个使主人公变得“完整”的伙伴:毫无疑问,在这故事里就是一开始总被Joy认为“坏了好事”,然而却能领着她穿行于长时记忆迷宫之中,甚至让Joy最后心甘情愿交出主导权,让莱莉在离家出走的最后一秒回心转意跳下大巴飞奔回家的Sadness。

一个主人公和伙伴需要共同面对的困境:在《头脑特工队》的故事里,就是Joy和Sadness被意外丢出大脑主控室,跌入长时记忆迷宫,令莱莉因主要情绪和核心记忆的缺失而罹患适应障碍这件事了。

更进一步细分的话,由于这里Joy和Sadness的共事关系,以及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她们俩“如何返回大脑总部”做文章,所以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属于“同伴之情”中的“同事之情”故事。

即两个人彼此需要、彼此扶持,为达成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故事。

---具体拆分节拍的分割线---开场画面:新生的莱利,刚刚睁开双眼看到双亲,从她的头脑中诞生了第一个主导情绪——Joy,紧接着是第一个记忆球的诞生,莱莉尚属简单的大脑开始运作。

【关于记忆,一般很少人会记得自己在襁褓中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初生的婴儿就完全没有记忆。

恰恰相反,也许一个人不会记得自己在襁褓中时具体发生过什么,但那时候情绪却可能奠定了一个人命运脚本的最初底色。

莱莉很幸运,她的父母感情笃深,而且非常爱她,因此从她的大脑中最初诞生出的情绪是喜悦(Joy),尽管只维持了33秒。

】铺垫:随着33秒后令莱莉嚎啕大哭的Sadness的出场,第二位主角也就登场了,而且一开始两位主导情绪就开始争夺大脑操作台的主导权。

之后大脑指挥室里的主导情绪逐渐增多,控制台也变大了,从让莱莉避开危险的Fear,到疑惑审视西兰花并且坚决拒绝进食的Disgust,再到为了吃不到甜点大吵大闹头顶喷火的Anger,五种主导情绪依次就位。

居于他们主导位置的无疑是最早诞生的Joy,莱莉大脑里的记忆球几乎全是金色的快乐记忆。

但Sadness总是对Joy如影随形,我们“二人转”的另一位主角显然并不受Joy这个当仁不让的主角欢迎。

【“人格岛”这个说法在心理学上并没有确切与之对应的专业术语或者概念,但确实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是有关键作用的,所以核心记忆球其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过的重大的生活事件的记忆。

】主题呈现:莱莉逐渐长大,不过她的记忆球几乎全是金色,只偶尔掺杂一两个红色或者蓝色。

一天结束,莱莉进入梦乡之后,她一天的记忆就被管道输送到每一座“人格岛”上去,进入长时记忆库加以保存。

志得意满的Joy在表扬过每一位同僚后,心满意足地看着闪着灯光的五座人格岛。

她向我们介绍了莱莉的五个金光闪闪的核心记忆球,每个都维系着一座人格岛。

Joy自问道:“她有着可爱的朋友、幸福的家,一切都尽善尽美。

再说了,莱莉都11岁了,又会有什么坏事呢?

”本片的主题是情绪的作用和意义,Joy原本无忧无虑以为只要开心就不会有问题,但我们和她一样需要知道,真的是这样吗?

【噔噔!

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术语登场:长时记忆。

根据识记与保持的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就是在感知事物后极短时间内(如一秒钟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就是经过识记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如几秒至几十秒)的记忆;长时记忆则是在较长时间内(如以日、月、年计的时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由瞬时记忆转化而来的,而长时记忆则又是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的。

不过,这些转化都有一定的条件:瞬时记忆的材料必须经过适当的复习才能转化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就更离不开复习了。

正如影片中所表述的那样,除了有意识地进行复习之外,很多的短时记忆都会在人睡着以后,经过大脑的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所以经常熬夜或者睡觉不规律的人,记忆力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智力表现——对,这个意思就是熬夜会变笨。

】【另外一个关键信息点:11岁。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11岁正好处于从具体运算思维到形式运算思维的转换发展阶段。

换句话说,11岁是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的人开始逐渐形成稳定的抽象思维,也开始要告别傻乐傻哭的单纯童年期,面临着丧失,也面临着未知……这个特殊的年龄为后面Joy和Sadness在大脑深处的冒险故事奠定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推动(催化剂):正当Joy认为一切都会安好下去时,不容辩驳的事件到来——老爸卖掉了在明尼苏达的房子,莱莉举家搬迁到了遥远的旧金山,莱莉迎来了有生以来情绪最混乱糟糕的一天:各种情绪纷纷登场,莱莉的头脑中乱做一团,Joy第一次发现有的时候情况可能会超出自己的控制(虽然最后大家还是把主导权交给了她,但她保证“明天一定是完美的一天”这件事,真的可以做到吗?

)【Sadness说“哭泣能让我慢下来,不被生活的逆境压垮”,事实上,这正是悲伤之于我们的作用。

当我们遇到了逆境时,适度地悲伤表达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当下的困境,也会令我们能够慢下来沉入思考,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自己。

整个《头脑特工队》的故事都在通过Joy和Sadness的冒险让我们理解负面情绪特别是悲伤的作用,我们可以慢慢地继续往下看。

】争论:莱莉进入新学校的第一天,一切真的会如Joy昨晚许诺的那样,成为完美的一天么?

Joy是否真的能像她要求的那样一整天地把握控制台,而且把昨天已经几次惹祸的Sadness拘束在一个地上的小圆圈里,让莱莉度过愉快的一天么?

【Joy试图将Sadness隔离于情绪的控制台之外,以为如此就不会有问题,这其实是“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比喻。

很多人都会以为只要自己不感到悲伤,或者把那些悲伤的体验都隔离起来,自己就会变得开心……但事实上,正如电影中表现的那样,Sadness越是被隔离,越是可能做出一些出乎人想象的举动,在大脑里到处刷存在感。

而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那些我们所不愿意接受的悲伤情绪,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第二幕衔接点:第24分钟,随着一个蓝色核心记忆球的诞生,Joy开始惊慌失措地想要阻止这个核心记忆的归档,却在和Sadness的争执中打翻了所有的核心记忆球。

而她试图把蓝色核心记忆球扔走的行动,却反而把她自己和Sadness以及维系所有人格岛的核心记忆球一并吸入了大脑深处——人格岛屿开始停摆,而Joy和Sadness被抛出了大脑主控室,被迫开始一段新的冒险之旅。

【由于Joy和Sadness带着所有的核心记忆被甩进了长期记忆区,莱莉的所有人格岛都停止了运作。

对应到现实中,实际上是莱莉在过去生活中所建立的所有心理应对机制,随着她遭遇了应激性生活事件——搬家转学——而失效,从而引起了情绪失调,并且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行为改变。

在电影中,这一系列的改变被压缩在了一两天之内,不过实际上,在现实中,这种改变有可能会延迟到一个月甚至半年,这被称为“适应障碍”。

通常适应障碍发生在遭受重大生活事件之后的一个月内,如果没有转化为其他精神障碍的话,它会在六个月内逐渐缓解。

莱莉的适应障碍带有青少年的特有特征,即以品行障碍(逃学、盗窃和离家出走)为主,但同时也伴有一定的抑郁和焦虑特征(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易激惹)】B故事:留在大脑主控室的三个主控情绪现在不得不开始处理Joy不在的问题,他们尝试模仿Joy的反应态度,但毫无疑问,效果非常糟糕。

结果莱莉在这些情绪的主导下第一次顶撞了老爸,被老爸的情绪们放了大杀器——回房间去闭门思过。

趁此机会,我们也得以一窥老爸和老妈头脑里的情绪们处理这一家庭事件的整个讨论和应对经过。

Joy和Sadness必须尽快回到大脑主控室里,然而,Sadness也提醒了我们另外一个潜藏的危机——遗忘深渊。

爸爸试图唤醒莱莉捣蛋岛的行为却导致了捣蛋岛整个儿地跌入了遗忘深渊,过去一切调皮捣蛋的记忆恍如隔世,Joy和Sadness必须加快速度了。

【这里第一次提到了遗忘深渊,也就是我们大脑的遗忘功能。

尽管很多人希望自己什么都不要忘记,不过实际上遗忘使得人只保留重要的、相关的信息,从而减轻大脑空间压力,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个事件会否被遗忘,跟与其联系之事件的数目、它所唤起情感和时间,还有和身体状态有关。

在这里,由于强烈的适应障碍引发的抑郁状态,莱莉无自觉地忘记了和爸爸妈妈捣蛋耍宝的那些过去。

当然,接下来记忆工的遗忘解释时间会进一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忘掉很多东西,包括曾经学过的钢琴曲、美国历任总统还有芭比娃娃的名字……遗忘既跟时间有关,也跟情感有关。

猛然跌入遗忘深渊的捣蛋岛就是和情感有关的遗忘,而渐渐在长期记忆架子上褪色变成黑白最终被抛入遗忘深渊的记忆球就是跟时间有关的遗忘了。

】游戏时间:莱莉沉入梦境,Joy决定就算拖也要把Sadness拖走找到回大脑主控室的路,毕竟一旦莱莉入睡,就不会再有外来事件刺激她了。

Joy试图强行找一条路出来,但只有读过大脑使用手册的Sadness才知道究竟怎么走能把她们带出巨大的长期记忆迷宫。

一番绕路之后,Joy发现她们刚刚要走到的友谊岛也随着Anger的爆发而坍塌,不过她们也找到了另外一个能帮助她们回到主控室的人——莱莉曾经的幻想伙伴,冰棒。

【关于“幻想朋友”,很多孩子在7岁以前都会给自己创造出一个或者更多个“幻想的朋友”。

有的成人会对此感到忧心忡忡,然而实际上,根据皮亚杰的研究,4-6岁的儿童正值泛灵论阶段,他们不仅会把天地万物都视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也会随着丰富的想象力为自己组合出一个“幻想的朋友”。

正如影片中的莱莉为自己幻想出的“冰棒”结合了糖果、大象、猫和海豚的特征一样,这种“幻想朋友”仅仅只是想象力蓬勃发展的结果而已。

根据一些研究统计,有“幻想朋友”的孩子不仅精神正常,而且可能拥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沟通能力和更强的表达能力。

】【借由不识字的冰棒带领,我们跟着这一行三人闯入了抽象思维焚烧厂,认识了大脑如何将一堆具体形象和事件逐步抽象成一个概念(比如“孤独”)的过程。

第一步是拆解,这是分析的一部分功能,在这一步里三个角色变成简单的多面体组合;第二步是解构,这是分析的另一部分功能。

分析能够让我们用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从而形成各个概念或便于确定概念间的关系。

第三步在电影中表现为二维化,在现实中当我们考察逻辑思维过程时,这一步被称为归纳,也就是找出各个事物具有共性的部分,因此需要进一步简化非特征的部分。

到了第四步,也就是综合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各个部分用形成的各个概念加以表述,因此Joy的最抽象概念就成为一个发光体,而总是想要哭的Sadness抽象概念就是一颗泪珠。

】中点:第43分钟,冰棒、Joy和Sadness终于成功逃出了把他们变得面目全非的抽象思维焚化厂,但他们还是错过了思维列车。

冰棒表示不必担心,思维列车会在幻想世界里略作停留,他们还是有机会能赶上思维列车从而返回主控室。

而且这一次,他们要穿过的是冰棒最熟悉的幻想之地,各种想象的环境令Joy和冰棒开怀大笑——熔岩,还记得莱莉小时候在沙发间跳来跳去假装避开熔岩的那一幕么?

留在主控室的三个情绪试图稳住场面,用任何一个他们能找到的关于冰球的金色记忆球来暂时代替核心记忆球,保住摇摇欲坠的冰球岛。

但一切的努力并没有用,强烈的抑郁状态毁掉了第三个人格岛,冰球岛也坠入了遗忘深渊,莱莉在冰球队的选拔比赛上表现得一塌糊涂,她恼怒地放弃了选拔转身逃回了家。

A故事和B故事在这一点上交汇,莱莉的想象之地里遭遇大拆迁,连同冰棒的火箭车也一并被大脑的工作人员们丢入了遗忘深渊。

冰棒因为失去了火箭车而一蹶不振,Joy平生头一次发现她无法hold住所有的场面——至少她无法让冰棒立刻重新振作起来。

然而与此同时,Sadness破天荒地第一次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她让冰棒振作起来找到了停靠的思维列车,看起来她们马上就能回到主控室了!

【Joy无法理解为什么她绞尽脑汁想让冰棒快乐起来的一切努力,都不如Sadness坐在冰棒的身边和他一起哭泣一起感受悲伤来得有效。

事实上,Sadness对冰棒的回应,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重要概念——共情。

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恰当的共情可以使对方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体验。

Joy的一切努力其实都建立在对悲伤情绪的不接纳和不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对陷入悲伤的冰棒产生任何效果;而Sadness的陪伴却恰好形成了共情,因此冰棒才会在痛哭一场之后表示我好多了,并且立刻带着Joy和Sadness登上了思维列车。

】【影片进展过半,第一次让我们体验到了悲伤的力量。

事实上,悲伤是一种伴随丧失而产生的情绪,而且是对我们有益的情绪。

关于这个话题,武志红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很详尽的文章:《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2ej44.html)》,因此在这里也不再赘述,只摘取最重要的一句话与大家分享:“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真相。

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

”】坏人逼近: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反派”存在,但莱莉面临的人格岛坍塌危机确是实实在在的。

在中控室面临的重大危机面前,Anger掏出了一个灯泡——象征着一个新点子,他准备怂恿莱莉独自逃回明尼苏达。

虽然Fear的建议暂时生效,但还留在思维列车里的Joy和Sadness可不希望莱莉就此睡着,她们在造梦工厂里大闹一番弄醒了莱莉,却又让Anger成功地把灯泡拧入了控制台。

醒来后的莱莉在Anger的主导下,决定离家出走,并逐步付诸实践,硕果仅存的诚实岛随之坍塌,坠入遗忘深渊。

【大闹造梦工厂这一段可真涉及了不少跟梦境相关的心理学概念,这都是精神分析最喜欢涉猎的部分。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做梦主要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期间,那是发生在睡眠后期的一种浅睡状态,其特色为快速的眼球水平运动、桥脑的刺激、呼吸与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暂时性的肢体麻痹。

梦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睡眠阶段中,不过这时的梦并不真切也难以记忆。

根据被吓醒以后的莱莉的表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场梦并没有发生在她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因为她压根不记得梦的内容了。

】【扰乱梦境的冰棒被拖入了潜意识区,这里关押着所有扰乱莱莉内心世界的东西。

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弗洛伊德最早意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并将这个概念引入了心理学的世界,彻底影响了整个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常来说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

】【“小丑恐惧症”:这是一种在中国非常不常见但是在欧美社会的孩子们身上非常常见的恐惧症。

小丑恐惧症是一种精神病症,特征为发病者对小丑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并且即使当事者明知不会受到伤害,他也无法控制恐惧的情绪。

据推测,这种恐惧症的来源也许是流行文化中“恐怖小丑”形象,但也可能来源于对面具恐惧或者“像人又有着和人完全不一样特征”的恐怖谷效应。

】【Deja vu:在思维列车上,冰棒一连四次指出了deja vu区,可见“似曾相识”这种感觉确实是非常常见。

Deja vu通常翻译为“既视感”,但更准确的称呼是“幻觉记忆”。

脑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把刚刚得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

所以这种情况多半是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或是被不熟悉事物环绕的情况下出现,因为此时大脑无法一一处理接收来的资讯量。

相较于老年人,年轻族群比较容易出现“幻觉记忆”;一来是年轻人的行程比较飘忽不定,周遭常出现陌生的东西,二来则是年轻人的生活较为忙碌,大脑常常会“打结”。

】一无所有:尽管还有召回管道一条路可用,但Joy依然无法容忍Sadness的影响,尤其是不能接受她“污染”那些快乐的核心记忆球。

她推开Sadness,独自进入召回管道。

然而管道突然断裂,Joy失控地摔进了遗忘深渊,想要去帮她的冰棒也一同掉进了遗忘深渊。

对于记忆和情绪而言,这是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意味着他们将在这里彻底消散(冰棒的一只手已经开始消散了)——这是“死亡气息”来临的时刻。

掉入遗忘深渊的Joy第一次觉察到了悲伤的存在,她开始重新反思和Sadness的关系,以及情感的流转变化——悲伤的莱莉让爸爸和妈妈来设法安慰她,也得到了球队的支持,一个悲伤的情绪转变为了快乐的记忆。

灵魂黑夜:Joy从冰棒“我们或许在另一个星球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想到了通过冰棒的火箭车回到长期记忆区的办法。

在反复的实验中,冰棒意识到火箭车无法把两个人都送上去,他毅然牺牲自己让Joy离开遗忘深渊,随即与遗忘深渊中变灰的记忆球一起消失了。

第三幕衔接点:Joy在长期记忆区拼命寻找Sadness,而与此同时,新的危机降临到了留在主控室的三人组头上——他们无法解除Anger插进去的那个灯泡,甚至整个控制台也陷入了瘫痪,这意味着他们无法消除莱莉离家出走独自返回明尼苏达的想法,硕果仅存的家庭岛摇摇欲坠,即将彻底摔入万劫不复的遗忘深渊。

这两组人的问题都指向了同一个人,能够面对丧失,寻求帮助的Sadness。

【当莱莉踏上大巴的时候,她的大脑控制台开始逐渐变黑,几个情绪无论如何也无法唤起回应,最终Fear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莱莉此时此刻已经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了。

事实上,莱莉已经处于“抑郁发作”的症状之中。

很多人都会以为抑郁是单纯的无法开心或者始终悲伤,但实际上,真正的抑郁发作是伴随着麻木而来的。

抑郁发作的人丧失的是活力,是对自身情绪的感受能力,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笑容或者流泪,但他们的内心可能已经毫无任何波澜,仅仅只是行尸走肉一般地活动而已。

】结局:Joy造了一大堆莱莉想象中的男朋友,然后搭人梯,跳到家庭岛仅存的蹦床上然后拽着飘在云朵上的Sadness一起回到了大脑主控室——的外面。

Disgust成功地激怒了Anger,然后用他头顶的火焰切开了主控室的玻璃,让流浪了两天的Joy和Sadness回到了主控室。

Joy果断地把处理“离家出走危机”的主导权交给了Sadness。

在众人一片惊讶中,Sadness踌躇着上前拧下了Anger塞进去的灯泡,让控制台重新恢复运作。

莱莉如梦初醒,在大巴即将开上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刻跳下车,一路跑回家。

Joy终于把一直珍藏的五颗金色核心记忆球交给了Sadness,金色的球变成了蓝色,象征着悲伤和丧失——莱莉需要跟她过去无忧无虑的童年彻底告别了。

在一家人的拥抱中,Sadness拉着Joy的手一起按动控制台上的按钮,莱莉的大脑里诞生了第一颗双色核心记忆球——蓝金双色,这意味着她开始拥有更加复杂的情绪了。

终场画面:莱莉的大脑里重建了新的人格岛屿,她的大脑控制台也变得更大了,还拥有了更多的双色核心记忆球。

我们随着莱莉的脚步再一次浏览了她身边人的大脑,包括一个看到女生就紧张得整个大脑死机的男生。

Joy终于懂得了Sadness存在的意义,并且豪情万丈地表示“莱莉都12岁了,还能发生什么呢”……【嗯,我们得说Joy真是插得一手好旗子啊,也许这部电影还会继续开出新的篇章来呢。

青春期(又稱青少年期)是儿童期至成年期的过渡时期,体格、性徵、内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人体生长发育是继婴儿期後出现的第二个高峰,各组织器官由稚嫩走向成熟,由能力不足趋向功能健全,世界观及信念逐步形成。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有:独立意向及求知欲强;想摆脱父母的监管,结交伙伴结成小群体;情绪多变不稳定。

在性心理上,青春早期会表现出困惑、不安、害羞,对异性疏远和反感,青春中期后则对异性转为好感,喜欢与异性朋友交往。

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需要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在这时候,青少年会非常留意自我形象,心理会出现反叛情绪。

一些青少年会对性幻想或好奇,或渴望恋爱。

所以我们会看到莱莉的人格岛里多了“和平争论”、“男孩乐队”、“悲惨的吸血鬼言情故事”(黑一把《暮光之城》?

)和“时尚”等等新的岛屿,扩建的控制台也表明了莱莉正式进入了青春期。

《头脑特工队》短评

3星,或者勉强给到3星半。创意满分,前两分钟可能还云里雾里,后面立刻进入状态,把5种情绪拟人化,有趣;快速眼动期、长时记忆等名词成功达到给低龄观众群体科普的目的。缺点也明显,矫情,中间一大段有炫技之嫌。另,说看完泪流满面的真想一巴掌把你打醒 2015-10-5 18:31

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当有天我们会为快乐的回忆流下眼泪,那种笑中有泪的感觉就是长大啊。本质上只是一个儿童故事,但皮克斯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构造出一个妙趣横生而又严谨有序的脑洞世界,看完后好想扒看每个人的脑内呀!!!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10.07@南京和平影城 Pixar+Disney强强联手,结果却差强人意。基本就是心理学里关于情绪,感知觉,记忆,梦的加工,正负反馈之类的简化+动画化。故事略呆板,教育性重过可看性,全程偏闷。Disney擅长的音乐也并无用武之地。造型丑哭。

14分钟前
  • mecca
  • 较差

这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贩卖的元素小孩子根本不会理解,但核心故事对大人又太过低幼,作为一个观众我感到无所适从。

18分钟前
  • 吮指原味田鸡
  • 较差

被高分给骗了。越看越无聊,觉得小孩看不懂大人看又太弱智

21分钟前
  • Mr.Hungry
  • 较差

虽然很丑但是重点也很爱呢

25分钟前
  • 幸运遇见你
  • 还行

剧情有点散漫,我来拉低评分

30分钟前
  • Mina
  • 很差

总觉得开头joy对sad有点bully了…

33分钟前
  • 可爱的小土狗
  • 推荐

一出简单的喧闹的心理剧而已。一想到我的大脑如果被这五位呱噪的家伙统治,并且头目是号称乐观的控制欲极强的话痨傻大姐,那我肯定精分。。。

36分钟前
  • 长星照耀十三州
  • 很差

感觉巨无聊……

39分钟前
  • 樱花与海
  • 较差

把我们小时候的幻想具象化到这种地步。惊艳!

41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15.10.6 这不是动画,这是抽象的科普电影。模式上几无新意,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皮克斯输送了一组适于所有人去读懂自己的心理密码,并以此为基深入到其中感性而华丽的奥妙:从来就不存在快乐才是最好的这回事,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甚至享受的,跟着感觉走就是铺就五彩生活的王道。

42分钟前
  • Ocap
  • 力荐

要不是我这顿饭吃的太慢了……我绝对看不下去好几十分钟的这个不说声傻逼都对不起帝国主义 伟大的美式解构

46分钟前
  • 海泊河潜艇
  • 很差

被情绪控制的大脑,这样揭示出来的生命体,真是虚无啊。这帮无赖虚无主义无政府藏得深。#and人家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蛮好蛮搭配的

51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较差

啊?怎么分这么高啊??我记得自己的观影体验极差啊???天啊 是和我一起看的人太尴尬了吗当时??

53分钟前
  • licydervin
  • 较差

你的生命真的很爱你❤️❤️❤️

54分钟前
  • 青黛
  • 力荐

对我来说,创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完成的略微幼稚和混乱。一种强行套迪士尼优质动画模板的感觉~~

58分钟前
  • 无状态
  • 还行

我觉得内容可以再丰富一点,有些太程序化了。

59分钟前
  • 阳光新事
  • 还行

当知道皮克斯又有新动画的时候很期待,结果辜负了期待

1小时前
  • 慕名豆瓣FM而来
  • 较差

皮式五相情绪分析法。

1小时前
  • Lies of Lies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