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

El Castigo,The Punishment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雅伊尔·尤里,卡塔利娜·萨韦德拉,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2

《惩罚》剧照

《惩罚》长篇影评

 1 ) 真的乐意成为父母还是仅仅因为世俗的绑架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2 ) 看不见的绝望

有幸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绝望。

妻子向丈夫求救,被毫无同理心的指责丢孩子是妈妈的错,妻子向母亲求救,被指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忽视妻子过敏事实,妻子向警官求救,被指责不是个好母亲(这里的求救是指人在崩溃前发出的各种信号暗示)。

而事实呢,在家庭中长久的被无视的付出,在面对adhd儿子背后无数的牺牲,都在被配偶、家人、社会是为理所当然后由这个事件引起绝望的爆发,妻子向丈夫长达十几分钟的控诉,是千千万万女性内心的剖白。

影片卡在孩子找到了为终点,但实际上,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丈夫依旧并没有多理解妻子,后续的压力和指责依然压向这个母亲。

 3 ) 爱的惩罚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缓慢地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里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却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一份爱,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

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不是你的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4 ) 惩罚

一镜到底,实则却是三幕剧的结构,换幕完全依靠台词的力量实现。

场景只有一个,但观众的心理却跟随电影立场不断改变。

影片最初,我们看到的是父亲的焦急、温和,母亲的冷漠、极端,我们不知道小男孩为何会被丢下,在慈父严母的分明特征下,会更多地站在理性的父亲和失踪的孩子一边,产生母亲是否过于严苛的质疑。

随着刹车印被警察发现,母子冲突的真相被揭开,以客观视角来看,孩子的行为确实会令很多人头痛,我们的立场随之偏移,母亲的行为变成了“事出有因”,我们会更多与父母共情,思考如何面对叛逆的孩子,他们是否真能有更妥善的解法。

而随着母亲的崩溃和独白,她的人生隐痛终于浮出水面,表面善解人意的父亲实际是父母中更加轻松甚至时常缺位的那一个,而母亲早已为孩子辞掉工作,付出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陪伴与照料,在与孩子的纠缠之中愈发失去自我。

最致命的是,因为并不能感受到其他母亲一样的温暖,她开始怀疑自己的牺牲是否值得。

正因如此,她才会说出“我心中有一部分希望永远找不到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在看到自己送给儿子的书被撕坏涂改之后会以近乎于悲愤的姿态说出“他恨我”这样的论断。

孩子最终出现时,与父亲的如释重负相比,母亲的神色要复杂太多,对她而言,儿子的存在究竟是福是祸已经很难清晰界定,我们甚至不知道她能否感受到一丝喜悦,还是感受到更深层的绝望袭来。

惩罚一词的多义性也随剧情不断展开:父母用丢在森林中惩罚孩子,孩子的失踪反过头来惩罚了父母。

而最后我们知道,在母亲的视角里,孩子的出生从最初就是一场针对自己的“惩罚”。

影片当然是女性主义的,它用最极致的冲突、最直观的情景再一次探讨了生育对于女性人生境遇的影响。

它最大的勇气在于剥离了母爱的神圣光辉,当我们把伟大、无私这样无法容错的标签撕掉,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对于每一个成为母亲的个体来说,孩子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可能并不是上帝的礼物,而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5 ) 互相惩罚的家庭不幸得特立独行

2025.4.26卢米埃侨福芳草地 2025北影节第二部前期铺垫很长,漫长反复的情绪发酵,那些残酷伤人的话终于说出了口,开始真实面对自我的时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结局很灵,值得一个最佳影片。

惩罚这个片名确实抓住了故事的灵魂,在这个特殊情境下,惩罚是双方的,一是父母故意把小孩抛下,用丢弃的惩罚让小孩学会乖顺,算是一种不够完善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失踪对父母丢弃的反惩罚,用失去引起父母的愧疚,愧疚可以操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让父母社会性死亡。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母亲从强硬-委屈-脆弱-歇斯底里的情绪一路走来,撕下母亲的面具,一个真实的女人浮出水面,孩子对母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

是对母亲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对母亲个人时间的侵占,是对母亲职业发展的挤压,在一个家庭里,总是会有付出者、享用者,但是在社会、传统、习惯对母职的全面要求下,母亲不得不成为付出得更多的那个。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对冲辛苦劳作和放弃自己的痛苦,但是母亲作为一个职业已经被送上神坛,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献祭自己的全部去托举下一代,殊不知这些母亲本身也是被上一代女性托举起来的,在她能选择的时候,最安全的,顺应社会潮流的选择就是继续托举下去,那么多人的辛苦培育造就的女性,为什么不去享用世界,为世界创造新的高峰,而是回归家庭,寄希望于下一代享用世界?

这种“本该如此”的规训已经内化为一种自驱力,成为了刻在女性DNA里的魔咒。

当然,也有女性喜欢成为母亲,乐于养育下一代,但是也一定有不乐于此,有被“爱”和“责任”困家庭中的女性,但是她们不敢说自己不爱孩子,从来没有在养育这件事上获得过快乐,她们羞于承认自己在其中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仿佛那是对母亲这个名词的亵渎,让一个女人说出这些看似残酷又无比真实的话:她根本不想找到失踪的孩子!!!

这一段简直是这部电影伟大的成就,但是就在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其杀伤力的时候,消失的孩子突然出现了,失控的情绪瞬间冷却,一切仿佛还要回到轨道上,但是母亲没有凑上前去关心孩子,她只是苦笑着,冷漠地看着孩子,或许她也没想好要怎么继续这来之不易的真我,大概率这份母职惩罚即将继续…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当然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服管教,但是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不爱,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关注,或许一切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所以一切问题还是回到源头,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爱和甘愿都必不可少,不要让惯性成为人生中环环相扣的惩罚的开始。

 6 ) 被母职绑架的母亲和丧偶式育儿的父亲

从冷漠的母亲和懦弱的父亲中看见疲惫的母亲和失职的父亲只需要孩子走丢一个小时,孩子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母亲忘记了她自己,看似母亲当家作主说一不二是一种权利转移,其实是父亲一方对家庭的无能而逼迫母亲放弃一切禁锢在家庭里,这种挟持性的权利绑架把妻子变成了丈夫孩子的母亲,淡化底色。

温水煮青蛙,被迫爱上自己全职妈妈的身份,用自己的未来换家庭的未来,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自我感动。

正常的孩子不会激起风浪,但是问题孩子的降临能把“成为父母是否后悔”这一根本命题摆在台面上。

没有人会想有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问题孩子困住,更是,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自己的孩子困住。

父亲的角色看似宽厚和蔼孩子王提供了情绪价值,实际上把面对问题孩子的困难与解决措施扔给了妻子,这种和事佬唱红脸的行为在心理上把母亲推出家庭情绪中心,对母亲何尝不是一种权利陷阱。

 7 ) 女性为了生育牺牲太大了

一个多动症小孩因为哭闹,被父母“惩罚”要独自留在森林,两分钟的功夫孩子就消失不见了。

父母从淡定到紧张,从找不到到报井,从隐瞒事实到说出真相。

从丈夫及姥姥的频繁指责妈妈,到妈妈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心里也有一点点愿望——不希望孩子被找到,不希望做孩子的妈妈,她因为做了妈妈失去自己已经很久了。

夫妻间关于这段是否生育与爱的对话也非常现实主义。

母亲吓唬孩子要遗弃他在森林,孩子故意藏起来不出来也是惩罚母亲。

最后孩子找到了,父亲赶忙跑过去安慰孩子,没有人安慰这个母亲。

这部电影得了第13届北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小成本,但拍的真好。

2022年的阿根廷电影《惩罚》真好,85分钟的长片,一镜到底。

没有人的一生可以“一镜到底”。

 8 ) 迷恋做父亲的男人,和害怕失去爱的女人

北影节看得最后一部电影,是这次的最佳影片《惩罚》,全片手持+一镜到底,一个关于家庭惩罚的故事。

一家三口开车去外婆家吃饭,途径一片森林,七岁的儿子要下车拍风景被父母制止,于是开始哭闹,并猛踢驾驶位置的母亲的后座,导致母亲不得不急刹车,并将儿子带下车,让他“想拍自己去拍”,自己和丈夫佯装开车离开(实际上离开了一分多钟)以示惩罚,回来后儿子不见了。

之后就是两人找儿子,丈夫报警,夫妻矛盾两度升级…在这个过程里,母亲表现出了对儿子更为充分地了解,而父亲则从普遍角度去分析儿子失踪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麻烦,并两度刺激妻子焦虑升级,最终导致她发疯冲进森林寻找儿子。

整部影片85分钟却有很多亮点,最喜欢其中的两段戏:一段是女人和女警对峙,她问警察有没有孩子,会不会在孩子淘气的时候做出和自己类似的行为,对方说不会(这个情节其实是全片我最难过的一场戏)还有将近结尾,女人对丈夫的告白,她问丈夫如果自己压根不会给他生孩子,他是不是还会选择做自己的丈夫,男人回答不会。

同样令人难过的一幕是,儿子最终被警察找到(相信实情就是如前面母亲推测的那样,他为了惩罚不满足自己心愿的父母,躲了起来),他的父亲充满关爱地冲上去又亲又抱,儿子有一瞬间转头看向母亲,眼睛里都是戏谑。

在电影还没结束的时候,我生出一个想法:上帝保佑所有想要做父亲却不想做丈夫的男人,都拥有自我生育的能力吧。

丧偶式教育的婚姻并不少见,《惩罚》展现了这种家庭普遍存在的原因,为了成为父亲的男人,将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视为对家庭和孩子尽职尽责,即便这个付出是“顺便的”;没有做好准备做母亲的女人,为了不失去爱人的爱而不断妥协,又无法在这样的妥协中自洽。

而对我来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恐惧是,我的母亲在多大程度上为了我失去了她的自我,对此我能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没有答案。

 9 ) 我爱他,但我不想做他的妈妈

先说点题外话。

因为现在就住在森林旁边,几乎每天都要去森林遛狗,对森林越来越熟悉。

电影里的森林虽然还是绿色的,但里面的样子和我们每天都要去的森林也很相似。

平时森林很美,但如果你离开步道迷路了的话,它也可能变成一头能吞噬你的怪兽。

森林里没有路灯,没有人家,天黑的很快,一旦天黑,气温也会急剧下降,白天完全不见踪影的野兽也会出没。

对这些我的感受还是很切近的。

在森林里找人的感觉一定是很崩溃的。

不过警察提到要带警犬还是让我松了口气,这种时候狗比人靠谱多了,虽然最后警犬也没出现(看来警察的效率也和我们这差不多……)。

前面妈妈的表现过于平静,让人难以接受,正和后面的自白互相接应。

我看到评论有人说,不管怎样还是不能接受对孩子说这么自私的话,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既要又要的结果,如果不喜欢孩子,就离婚,把孩子丢给丈夫,不就完了吗?

不就是无法承受离婚后的生活吗?

我想这些话,也是同样面对这些困境的,我们身边的女性们常常听见的吧!

但事实不是非黑即白,就像女主人公在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我爱他,但我不想做他的妈妈。

”她并不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感情,她也并不是没有被做母亲的道德身份裹挟,正是这些阻止了她轻而易举的做出另一种选择,只能一直在旋涡中下沉,甚至不能呼救。

如果完全没有对孩子的爱,那根本不需要费心去处理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带孩子去医院,那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不堪重负了。

但爱也并不代表失去自我,甘愿付出一切。

如果非要从极端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当然是无解的。

那对于孩子的父亲来说,又能保有自我,又能保有对孩子的爱,多么轻松,“多么方便”,为什么他就不会面临这样极端选择的问题呢?

他甚至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难道就不能说出来吗?

难道说出来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吗?

有多少母亲在这样的死循环里耗尽了自己?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而它又具有普遍性,那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没有做好觉悟的母亲们吗?

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分工,不合理的道德绑架,以及不合理的两性关系。

无论任何时候,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按自己的真实自我去生活和追寻,都是最正确的事。

在这里,不是一个母亲失去了对孩子的爱,而是社会和家庭摧折了她对孩子的爱。

 10 ) 《惩罚》

整部电影86分钟,却只有一个镜头,演员导演真的都太牛了。

电影名叫《惩罚》,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更是孩子消失对父亲迫切找到孩子的绝望无助以及知晓母亲内心秘密沉重悲痛的惩罚,对母亲被迫说出自己秘密,可能面临与丈夫离婚,家庭破碎,内心煎熬的惩罚。

观众对母亲的情感变化由疑惑到讨厌,再由震惊到理解。

父亲全然为儿子着想,却同时也忽略了母亲的感受。

电影中母亲两次提到了“这是惩罚,他对我们做得出来的”,毫无疑问,母亲对她的孩子失望透了,但不仅仅于此,她所失望的是制度,是夫妻结了婚就要用孩子来维持感情的无理要求。

最后的对白更是将整部电影推向了最高潮,这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诉说,所有家庭的难处。

“你是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不,我爱他,我只是讨厌做他的母亲。

”“你难道不愿意做我的妻子吗?

”“我已经没做你妻子很久了,我做的只是你孩子的母亲。

”这简单的两句对白是多么深沉无力,也许到电影最后观众也不知道当母亲看见孩子回来了内心是高兴还是悲哀,丧子之痛还是丧子之乐。

诚心建议天底下所有新婚且准备要孩子的夫妻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惩罚》短评

我觉得,很适合女性结婚冷静期去看。我也是第一次被人戳穿原来母亲真的可以也真的会厌恶孩子。理论上的爱只是囿于身份。

6分钟前
  • 琢星影
  • 推荐

『7.0』已写长评。女主演得不错,长得好像性转版的华金。

10分钟前
  • JJJJervis
  • 还行

生他干嘛使

14分钟前
  • 大洁
  • 还行

难看死

16分钟前
  • 澳门经典小吃
  • 很差

惩罚 因为一镜到底,最后妈妈那段像独白一样的镜头剪不开,华彩是华彩,但独白就视觉疲劳了。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没觉得多好,跟像在炫技。

18分钟前
  • 只是存在
  • 还行

北影节 小成本片子,一镜到底确实不好拍,很不容易,但是并没有给电影本身带来什么加分,整个故事更像舞台剧,剧情本身也感觉一般。

20分钟前
  • Shawn97
  • 还行

2.5

22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还行

到底是哪些蠢货还在自愿当妈啊嘻嘻

26分钟前
  • 连翘
  • 力荐

我也找了85分钟的孩子

28分钟前
  • Bruce
  • 较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候“坏”起来,确实会让父母产生厌弃的念头,但这个时候考验的更应该是家长。惩罚没有错,但女主的方式有问题。

30分钟前
  • 麻子
  • 还行

片子文本表演并不差,但希望以后电影学院教学生时候,不要让他们太自以为自己是艺术家,自大到做点傻逼事情,长镜头乱用,毫无意义。形式大于内容是傻逼做的事情

33分钟前
  • 枯枝败叶1987
  • 很差

当一位「好母亲」终于大声说出心里头有一部分「不爱」孩子时,这电影的层次顺着此前积累达到更绝超越。我们讴歌母性,甚至推崇天职,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但你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甚至你的丈夫会先于外界对你进行完全不能共情的指责,会比你更委屈,会觉得自己也有陪着玩呀孩子多可爱呀你怎么会感到累感到窒息。这电影太值得看了,不是杜绝爱,而是早该这样认真地审视爱,审视人的位置,尤其是生育对女性某种难免的物化,还有女人当了母亲后的被褫夺与被压抑。这电影尤其是最后的长篇对话,看得我只想鼓掌,也更深地感到对母亲的亏欠。希望女主这次在天坛奖有所斩获。四星半。#北影节13#21,CBD,身边被要求别玩手机后烦躁昏睡的男人熬到结束时嚎叫「天呐」,格外应景。

3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电影还可以,不过一镜到底实在看不出必要来

36分钟前
  • 盲盲黑夜漫游
  • 推荐

应该让所有想要孩子的夫妻都看看女主最后一段的坦白。生活不是简单的一镜到底,屏幕一黑,所有问题都可以逃避。

41分钟前
  • ONIK
  • 还行

挺细致的但导演只提出问题完全不想解决问题啊。。

46分钟前
  • 棘川子
  • 还行

我在惩罚孩子,孩子也在用消失惩罚我。我对孩子有第六感,孩子也有我不爱他的第六感。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成为母亲让我失去了渴望,一同消失的还有我自己。成为七年只陪孩子去过两次医院的父亲很容易,成为孩子失踪却不希望他被找到的母亲却很难,失去自我是社会对父母的惩罚。

4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像我小时候的噩梦,也像我长大以后的噩梦。

51分钟前
  • 虎齿剑
  • 还行

见过穷剧组,没见过这么穷的。这会子又不说责任了?

54分钟前
  • 山海官
  • 很差

触目惊心的母职困境——“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59分钟前
  • Amina
  • 还行

直到女警察来之前都挺值得玩味的,以为是心理学类电影,一路看下去,其实是女性困境电影。贯穿的背景只有一片森林的一角,和相邻的一条高速路,几个演员,剧情全靠对白,能坚持看完完全是…出于坚持。

1小时前
  • 柳林风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