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剧本

Adaptation.,何必偏偏玩谢我(港),兰花贼(台),改写情缘,兰花窃贼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蒂尔达·斯文顿,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玛吉·吉伦哈尔,约翰·马尔科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2

《改编剧本》剧照

改编剧本 剧照 NO.1改编剧本 剧照 NO.2改编剧本 剧照 NO.3改编剧本 剧照 NO.4改编剧本 剧照 NO.5改编剧本 剧照 NO.6改编剧本 剧照 NO.13改编剧本 剧照 NO.14改编剧本 剧照 NO.15改编剧本 剧照 NO.16改编剧本 剧照 NO.17改编剧本 剧照 NO.18改编剧本 剧照 NO.19改编剧本 剧照 NO.20

《改编剧本》剧情介绍

改编剧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记者苏珊(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采访了一个因酷爱兰花,经常偷采兰花而满身官司的“采花贼”,并将此人的故事加工成了传记小说《兰花窃贼》。不久,好莱坞某电影公司将这本书的改编权买了下来,并请来了颇负盛名的改编人查理(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来将它改编成电影剧本。 无奈查理已江郎才尽,他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兰花窃贼》的改编。查理无奈之下只好向原作者苏珊求助,但性格内向的查理见到了美艳华贵的苏珊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只好叫来了对编剧极感兴趣并想涉足其中的弟弟唐纳德来帮忙。 兄弟两在改写剧本时历经了一系列曲折。查理突发奇想,将自己改写剧本的创作过程也写进了剧本。这部剧本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问题住宅仙剑云之凡吸血粘土秘密的时光欠我十万零五千生死下一秒盗贼王JING危机13小时辩魔士塞西尔路易斯安纳鱼子酱高墙边的混乱第一季千年情劫西游外传之大圣娶亲杀手:代号47多大点事儿迷失疯人院麻醉风暴巴黎淘气帮刀说异数九龙笔之神兵觉醒黑暗死亡可怕谎言背后十品官吴山羊爱的盛宴扑水冤家黑道看护城寨英雄小美人鱼的奇幻冒险挑战浴火牡丹

《改编剧本》长篇影评

 1 ) 相关影讯

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聪明的、睿智的、精确的电影。

斯派克·琼斯把两种生活、两种人格展示在了银幕上。

当然,它更伟大的地方时和现实生活有了交集。

——《芝加哥太阳报》不论是《傀儡人生》还是《改编剧本》,斯派克·琼斯把电影拍得是那么自然和流畅,丝毫看不出来他有什么疑虑。

——《综艺杂志》影片的成功要归功于这个充满智慧的、而且充满激情的剧本。

除了剧本以外,斯派克·琼斯的导演技巧和几个主角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

——《滚石杂志》幕后制作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为把自己写进了剧本,很多观众都在好奇,究竟查理·考夫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么一个疯狂的家伙,有着这种疯狂的举动。

面对着这种疑问,查理·考夫曼说:“是的,电影里怎么拍的,我在现实生活里就是怎么做的。

把自己放在剧本里,是我选择编剧这个职业的契机。

查理·考夫曼以为编写剧本儿渐渐崩溃,最后自己成了影片的角色,这是真生活。

至于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我,他在外形上和我是很不像的,但是他的忧郁的神情看起来很像是一个陷入绝境的编剧,这就足够了。

”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凯奇来扮演考夫曼,导演斯派克·琼斯说:“我在找了很多演员之后,才发觉我要找的不是外型上像考夫曼的人,而是我头脑中的考夫曼。

他有着某种自省的意识,同时还有自残的倾向。

所以我不能找什么肌肉男,要找个看起来心事重重的人。

很自然地,我就想到了凯奇,我很喜欢他以前拍的电影,我知道,找到了他,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要扮演一个真实的人物,首先要去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和姿势,这样才能做到形似。

考夫曼说:“我没有看到凯奇饿表演哪里像我了,但是所有人都说他把我模仿得很像,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发现他模仿我了”。

导演琼斯说:“凯奇还是模仿考夫曼了,这是在银幕上扮演一个真人的第一步。

我们既要把考夫曼扮演像,又要把剧本上的那个叫考夫曼的人物塑造出来,难度着实不小”。

  演技派明星  影片阵容殊为强大,除了曾经指导了影片《傀儡人生》的导演斯派克·琼斯和创作过《傀儡人生》和《危险思想的自白》等剧本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外,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蒂尔达·斯文顿,布莱恩·考克斯,约翰·马尔科维奇和玛吉·吉伦哈尔等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也使影片增加了很多看点。

  对于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琼斯说:“这是我期待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尤其是与斯特里普的合作。

她扮演的苏珊·奥尔琳是一个冷淡的记者,对采访的事物漠不关心。

我需要一个女演员表现出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而斯特里普的那张巨人千里之外的脸恰好就是对这种性格的诠释。

她是个非常敬业的演员,她不会到了片场再翻开剧本找感觉,她会在家里就把一切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一到片场她就能很快地进入状态。

影片刚开拍的时候,我看到她还会有点紧张,因为我不怎么了解她,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样的导演。

不过她是很随和的一个人,几天之后,我也放松了,和她的合作很顺利”。

谈到凯奇,琼斯说:“和斯特里普一样,凯奇也是那种勤奋的演员。

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少见,而大多数演员如果真的有一番成就的话,靠的还是勤奋和努力。

凯奇每天都会早早到片场,给自己做一些准备工作。

因为在电影里,他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查理,一个是唐纳德。

所以戏份很重,不管怎么样,能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我很开心也很荣幸”。

  各方赞誉的剧本  近些年,查理·考夫曼可谓是好莱坞最当红的编剧。

2004年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2008年他自编自导的《纽约提喻法》都让他大出风头,当红程度堪比明星。

谁也不知道这个身高只有1米64的“小家伙”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

  在看过剧本之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说:“这或许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剧本。

编剧绝对是有雄心壮志的——而我恰恰就喜欢这点。

剧本写得非常紧密,情节、对话都密不透风。

也许我曾经接触过的,与之最相似的剧本是《法国中尉的女人》,那也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影片。

”面对着剧本,凯奇表示这是他做演员以来扮演难度最大的一次经验。

他说:“我要在电影里扮演两个人,一个是以编剧考夫曼为原型的角色,还有一个是虚构出来的他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难度很大,不过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安排。

查理是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这个剧本的妙处就在于它和我平时所看到的那些剧本完全不一样们特别有新鲜感”。

  导演斯派克·琼斯对剧本和编剧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和他(考夫曼)合作过《傀儡人生》之后,我就一直在期待着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后来我看到了《改编剧本》的剧本,惊为天人,当下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拍出来。

考夫曼一开始还觉得这个剧本是没有办法拍成电影的。

但是在多方努力之下,电影还是拍出来了。

我真不知道今后如果没有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我还能不能拍出出色的电影”。

 2 ) Can never guess how it goes the plot of a good movie / 好的电影你总不会想到它剧情怎么发展

2016年元旦晚上,这部在硬盘里沉淀许久的电影被拉了出来,带来的是新一年第一个晚上的第一部电影。

观毕,表示被编剧耍得团团转啊。

情节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导演通过各种摄影手法将观众的焦点不断变化移动,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吊链出戏。

在这个角度看来,导演和编剧都是下了很多苦心在电影上,并且能看出深厚的功力在里面。

从一开始,影片将观众的焦点在两条交叉点不多的线索上来回切换:Charlie的失败人生和改编剧本,以及剧本原著人物关系发展。

两条线索各顾各说但拼接很好,直到高潮部分交叉重合回到一个时空,持久的酝酿迸发出更加强烈碰撞冲突,非常畅快淋漓。

最终到了结局部分,才发现,这原来是Charlie的一次自我救赎。

有几个亮点非常不错,值得重新拿出来回味:第一幕看到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时候,差点以为他就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角色。

马尔科维奇和凯奇?

这个搭配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随后脑海里回放了Malkovich电影里面怪诞的情节和镜头。

后来有一幕,当男主角去了片场,我勒个去,竟然被《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乱入了,而且男女主角都来齐了!

这实在太有趣了,还是那个1/2楼层。

凯奇的表演是这部戏的灵魂支柱!

人物性格在Charlie和Donald直接转换,演得非常棒!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你是施爱的人,谁爱你并不重要。

好像我们都已经习惯于太在意自己的面子与尊严,然后把爱变得卑微低人一等,不敢把它展现出来。

对于一部小成本的剧情电影而言,《改编剧本》的剧情设置是相当不错的,随时在变化随时在转换,意外与冲突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当你理所当然地以为下一步情节会怎样怎样发展的时候,编剧却不这样认为。

好的电影你总不会想到它剧情怎么发展。

或许这就是我爱电影的原因,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别人的经历,同时也会找到和自己相同的东西,有时可以获得不少启发。

set sail.2016/1/1

 3 ) 庄生晓梦迷蝴蝶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

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

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

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

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

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

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

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

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4 ) 巧妙的好莱坞电影

对于这部片的译名,我想基本上都是谴责的声音,但不管如何,细细看电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adaptation应该说的是这个故事的一条明线,编剧考夫曼想拍一部非好莱坞式的电影,脚本是纽约客编辑苏珊的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

这条线又同时进行着两个故事,一边是考夫曼打破脑袋毫无进展,一边是三年前苏珊写书的经过,最后考夫曼黔驴技穷,只好寄希望于苏珊能否给他帮助,两个故事并成一个进入高潮部分。

如今说起来显得很简单,天知道我看得时候是如此的混乱,直到最后才完全明白来龙去脉。

既然有明线,与之对应的是我感到这片很巧妙的地方,即考夫曼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之间隔阂的最终化解,伴随着考夫曼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所以明确地说这戏是很典型的借花献佛,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imbd上的评论中,很多人认为结尾太草率,donald就这样死去,而考夫曼的剧本也不过如此平淡。

不过,在我看来,双胞胎兄弟其实只是导演的一种手法,donald其实是考夫曼的潜在性格,只不过没有被发掘出来。

在沼泽地上,donald告诉考夫曼“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把考夫曼从束缚和困惑中最终解放出来,也同时完成了角色的任务,所以他的死,意味着考夫曼双重分裂人格的合二为一,也意味着考夫曼获得了新生。

至于,考夫曼剧本的那个结局,正如他自言自语地说,“ Anyway, it's done. And that's something. So: "Kaufman drives off from his encounter with Amelia, fill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hope." I like this. This is good”,而导演本身是否也表达了同样的一种意思呢?

除了尼古拉斯凯奇之外,我说他是那种有好莱坞气质的而非好莱坞式的演员,不能忽略的是奥斯卡最佳配角的获得者,扮演John Laroche的chris cooper,从苏珊书中的描述就知道他是个天才,到他出场的时候,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是围绕着点展开的。

作为一个天才,他是非常自信而且不羁的,总在挑战总在享受挑战的乐趣。

很多奇异的话都从他的口中说,比如,在解释传粉过程时候,他说“By simply doing what they're designed to do, something large and magnificent happens. In this sense they show us how to live - how the only barometer you have is your heart. How, when you spot your flower, you can't let anything get in your way.”而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珊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自己是愿意再看一遍的。

因为之前太注意理清脉络,忽略了很多有意思的对白和细节。

其中有个场景记得特别清楚,那是考夫曼正在着手准备改写剧本的时候,坐在打字机前面,不安无措,尽管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却如此茫然,“To begin... To begin... How to start? I'm hungry. I should get coffee. Coffee would help me think. Maybe I should write something first, then reward myself with coffee. Coffee and a muffin. So I need to establish the themes. Maybe a banana nut. That's a good muffin. ”这个场景如此的熟悉,我不也是经常如此吗,看到一条路却裹足不前。

既然说到这里,我发现明天上口语的材料还没有看,该是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

 5 ) Done with fish

I suppose I do have one unembarrassed passion. I want to know how it feels like to care about something passionately.If you really loved something, wouldn't a little bit of it linger? Laroche just moved on. Sometimes I wished I could do the same. 永远缠绕的,永远沮丧的,拿不起也放不下的。

 6 ) 怎么改编如此平淡无奇的生活

【改变剧本】的前半段看着很过瘾,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查理一直强调自己是个胖秃子,一事无成,厌恶自己。

他见到自己喜欢的女人便会汗流满面,怯懦,想突破自己编好【兰花窃贼】这本书,却无法写出上帝创造出的兰花到底有多么令人惊叹。

查理问开培训班的编剧老师,如果我现在要去改编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平淡无奇,没有戏剧性,没有改变,无聊的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那该怎么办。

编剧老师怒吼到,生活怎么可能平淡无奇,到处都有谋杀,到处都有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或者一个人为了得到什么而杀了另一个人,怎么会没有事情发生?

可这也都是别人的生活,我们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与做重复运动。

长久的不满,抱怨,厌恶自己,无非是想拜托这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

来点儿激情,来点儿刺激,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这种存在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自己有多重要,而是自己皮肤,自己内脏的感觉。

一个在九洲城大风车寿司店门前卖小玩具的中年男人坐在地上,他卖的都是上了劲儿会翻跟头的塑料玩具。

玩具翻五六个跟头远离了他他就把玩具拿起来放回自己的脚边让它继续翻。

偶尔他会抬头,用放了空的眼神环视周围的人群。

他会在想什么,他会不会期待着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会不会想着自己有没有未来,他会不会幻想什么?

剧本在开头和中间的时候都可以平淡无奇,但是结尾一定要有变化,要给人憧憬和想象的空间。

真是这样的么?

一本没有故事的书怎么写,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怎么结束?

二十年的生活就这么过了,事情经历了不少,每一个点发生的不同,每一个时间做的表情都让你和其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一样,但同样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从一个种子里萌发出来,所以追根究底我们还是同样的人,我们分享同样的DNA。

所以我们也没什么大的不同,我们也没有多少特殊,我厌恶的人会和我公用一组DNA,这足以让很多人懊恼了。

喜欢一样东西很简单,丢掉了感觉也是啪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我们会不会为不再留恋的事情感到感伤?

不会吧,如果还在想那是还没有到那啪的时间。

丢了感觉有原因么?

没有原因吧,就像电影里的兰花窃贼约翰,他从喜欢上乌龟到放弃乌龟去养鱼也没经历什么失落的过程。

这就是和他厮混在一起的苏珊失落的原因吧。

爱上一个人并渴望得到被保护的感觉,得到一种自己活在世界上所渴望得到的安全感,但这个安全感其实并不安全,不过是自己体内荷尔蒙分泌带来的幻觉,这是不是够让人绝望的?

做错了事情会遭到报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想回到过去的原因,甚至我们想回到孩提,然后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追求重生,为什么我们渴望涅磐。

做错了事情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吧。

生活是单行道,过了就没办法回头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吧。

苏珊的错误让她失去了约翰,让查理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让她失去了自己原来的生活。

我们原来的生活也许富足平庸,也许这是一种人需要的生活,所以不要太轻易放弃。

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并且品味她。

兰花只是造物主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而已,观看并欣赏她,带来安慰。

身边一直在的东西往往不能让我们有所触动,常常在照片中欣赏生活美好。

散步的时候放慢脚步,看不同的人走过自己,看他们的表情,看他们穿着什么样的鞋子。

有的时候走过既不突然问道水气混在泥土中散发的强烈的气味,觉得暴雨将至。

只怪身边的人步履匆匆,回不得头。

沉迷在珠海白天大片的云朵中,直接在烈日中晕死的可能性都有。

落日的时候看繁复的云朵在天边排列站好,阵势雄伟,像中世纪欧洲贵妇的裙摆,性感无比。

深夜在没有别人陪的时候一个人站在阳台上看一朵云悠悠地飘过山顶,看远处闪闪烁烁的飞机灯迅速而稳定地移动,耳边有蝉鸣蛙叫,楼下有同学嘻嘻哈哈。

站一会儿再回去睡觉。

06.22.08

 7 ) 《改编剧本》: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电影要么反映创作之苦,要么反映创作之乐,我对除此之外的电影毫无兴趣。

”《改编剧本》想要表达的,正是一个编剧的创作之苦。

电影的开头就是男主角查理·考夫曼(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碎碎念,“我的秃脑袋瓜还管用吗?

为什么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如果我能快乐一点,也许就不会掉那么多头发……我真是一个行尸走肉,长时间坐着工作使我的屁股越来越肥,衬衫的下摆老是塞不进去。

也许我应该找个姑娘谈谈恋爱,可是没有姑娘会喜欢一个屁股又肥头发又少的中年男人……我他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看到这里,有过编剧经验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地会心一笑。

编剧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相反,这是一个极度枯燥和苦逼的差使。

由于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写作以及不规律的生活,现实中的编剧通常都是这副德行:形容枯槁,头发像一蓬乱草,眼睛空洞而无神,动作迟缓,神经质,敏感,强迫症,经常自言自语,每天穿着睡衣和拖鞋在斗室中漫无目的地来回梦游……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与正常人类相比,编剧的生物钟是反的。

虽然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作为一个编剧,好不容易起床之后通常做的却是以下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看新闻、刷微博、看朋友圈、回邮件、听音乐、吃早餐、做运动、泡茶、打扫卫生、抽烟、收衣服、发呆——反正对任何一件不是写作的事情他都会抱着极大的热忱去做……对了,忘记刷牙洗脸了。

终于,在所有看似毫无必要的杂事都被料理完之后,百无聊赖的编剧才会逼迫着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开机、打开写字软件,然后……继续发呆。

此刻,这些天才的脑袋正在思考着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哦,对了!

我竟然忘记了剪指甲!

天哪!

我竟然还没有给肉肉植物浇水!

卧槽!

我的眼镜竟然还没有擦……诸如此类。

当每一个指甲都认真地修剪好,当每一棵肉肉植物都反复地浇了水,当每一片镜片都擦了又擦,当确实再没什么事情可做之后,编剧才会极不情愿地再次回到电脑面前坐下,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去瞪他面前那片空白的屏幕——仿佛通过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就可以瞪出一部让制片人和观众们都喜极而泣的绝世佳作来。

好消息是,就在眼睛都快要瞪出血来的时候,那个名叫“姗姗”的灵感总算是来了。

于是编剧开始抽疯似地敲打键盘——与其说是在写作倒不如说是在发泄满腔的怨念。

好不容易洋洋洒洒地写出几页文字吧,仔细一看却又完全不忍猝读——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

垃圾!

狗屎!

由此编剧进入了“午夜嚎叫”模式。

他一边恶毒地诅咒着这个操蛋的世界一边癫痫发作似的狂按着删除键。

说真的,要是每按一下删除键就给编剧一分钱的话,那么编剧的财富早就超过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们的总和了。

随着屏幕再次恢复到一片空白,编剧的才华和自信仿佛也被彻底掏空。

这个平时自诩为天才的家伙,此刻正以光速堕入绝望的无底深渊。

这就是为什么编剧在看到海明威的那句“每个作家写的初稿都是一堆臭狗屎”时会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

“要是有人胆敢当着我的面说写作是件容易的事情,向圣母玛利亚发誓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冲过去亲手掐死这个狗娘养的。

”对这句话,我真是发自心底地不能再认同。

作为编剧会自动拥有一项超强的被动技能,那就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今天写作不顺利一定是我打开Word的方式不对……今天指甲剪太短了,按键盘好痛,不如明天再写?

……嗯!

等明天我再精神百倍地去继续写这个伟大的故事吧!

对,明天!

明天一定可以的!

妥妥的……”几乎是一瞬间,编剧们立刻就满血满魔地复活了,他一边哼着歌跳着舞一边优雅从容地离开电脑,然后欢乐地继续去刷微博、刷朋友圈、看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剪指甲、抽烟、发呆……很好笑吧?

很荒诞吧?

很过瘾吧?

很不可思议吧?

问问你身边的编剧朋友吧,之后你就会知道我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不要被编剧们蒙骗,隐藏在他们坚毅神情下的是一颗颗善良、敏感而又脆弱的心。

编剧都是擅于吐槽和碎碎念的高手,所以,能坚持看到这里并忍受到这里的朋友们对我绝对都是真爱!

哈哈,言归正传,开始继续说《改编剧本》。

在日益乏味而趋同的万千电影中,每隔几年就会冒出一些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特立独行、无法归类,它们让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

这些极富个性和生命力的影片极大地延展并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例如《巨蟒与圣杯》、《陆军野战医院》、《成为马尔科维奇》、《巴顿芬克》、《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等。

《改编剧本》就是这些有趣作品中的一员。

它有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它的剧本是出自一个天才编剧之手——查理·考夫曼。

名字不熟没关系,看看他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品吧:《傀儡人生》、《改编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获奖无数的他无疑是所有编剧们内心深处最被羡慕嫉妒恨的那个爱豆(偶像)。

查理·考夫曼写出了那么多天马行空而又构思精巧的好故事,每个人都很好奇这个矮个子的中年男人脑袋里到底都装着些什么东西。

正好,《改编剧本》就是一个打开他心扉或者说撬开他脑门的一把钥匙。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书。

《改变剧本》的编剧是查理·考夫曼。

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编剧,名字也叫查理·考夫曼,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他有个孪生兄弟叫唐纳德·考夫曼,也是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我承认这里有点烧脑)。

需要说明,唐纳德·考夫曼其实是一个虚构角色,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看过电影你就能理解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逻辑错误)。

搞笑的却是,无论在电影海报上还是在电影正片里,编剧一栏都郝然写着查理·考夫曼和唐纳德·考夫曼两人的大名。

更搞笑的是,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提名名单上写着的竟然还是他们两人的名字!

有点烧脑吧,没关系,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这篇文字,一旦挺过了这一关你就能体会到本片真正的乐趣所在——真与假的水乳交融以及虚和实的无缝切换。

故事说白了很简单。

电影里有两条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编剧查理·考夫曼改编女作家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畅销书《兰花窃贼》的过程,另一条是苏珊·奥尔琳与“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克里斯·库帕)相遇相识的故事。

在这两条线索交汇前,电影是偏写实风格的,或者说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的。

因为真实,所以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像传统的好莱坞影片,这部电影的前半段确实“乏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危机,没有暴力、追车、枪战,没有毒品、性、心灵鸡汤……是的,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统统没有,直到这两条线索交汇并碰撞在了一起——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创作灵感,查理·考夫曼决定跟踪苏珊·奥尔琳,没想到他在发现了惊天真相的同时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

(放心吧,我才不会剧透呢)好了,在影片的后半段,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那些所有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现在又都齐活了:冲突、危机、暴力、追车、枪战、毒品、性、死亡、救赎、心灵鸡汤、balabalabala……故事就这么个故事,乍一看觉得没什么,但细思极恐!

与前半段的“真实”相比,影片的后半段明显偏戏剧化或者说“虚假”。

但现实是,这部电影能成功刺激到观众靠的不是真实走心的前半段,而是虚假夸张的后半段。

借此,编剧查理·考夫曼极其高明地讽刺了当下好莱坞那些令人窒息的创作传统。

在电影里,编剧查理·考夫曼有个同为编剧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

哥哥自诩为一位严肃的故事创作者,他常常鄙视那个没有多少才华却总能写出受制片人和观众青睐的剧本的弟弟。

在查理写不出好剧本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因烂剧本而飞黄腾达;在查理在斗室里为搞创作而抓破头皮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在各种秀场推杯换盏、左拥右抱……查理和唐纳德事实上代表了两种编剧,或者说代表了真实生活中编剧的两种分裂人格。

一个认为编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创作,另一个只是把编剧当做一个赚钱的营生;一个严肃认真,另一个却世故圆滑;一个活得苦逼,另一个却活得潇洒。

这次,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讽刺的是自己。

对编剧身上的这两种性格,查理更推崇哪一种呢?

毫无疑问,查理喜欢哥哥的那种性格。

在他看来,虽然哥哥活得苦逼但却活得伟大,而不像他那个“没原则没底线、低俗而又媚俗”的弟弟。

编剧对弟弟有多羡慕嫉妒恨呢?

他把弟弟写死了!

可能后来觉得自己太过残忍,编剧又安排弟弟用一番勇敢做自己的话来救赎迷茫痛苦的哥哥。

弟弟说的这番话中的有一句说的特别好,这里有必要单独提出来,不翻译不解释,大家自己理解:“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改编剧本》既做到了符合传统好莱坞叙事的套路,又做到了推陈出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地讲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故事,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

藉由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探查到编剧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那里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也充满着善良与坚强。

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写文字的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欢迎留言、分享及转发,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图片1>

 8 ) 可以很差可以很棒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刚开头的部分有独立制作的气质,非好莱坞式,不要撞车、谋杀、 床戏,只是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关于花;而随着主人公本身越来越纠结的情绪,电影的整个情节完全走入了另一个反面,好莱坞式的情节:忽然的谅解、秘密被发现、灭口、撞车……但有趣的是,电影情节的本身已经被作为编剧的主人公本身的改变预先预知。

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表述清楚。

如果你只是把这个电影的主线纠出来,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编剧,从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开始,由于思维停滞而陷入困境,求助于编剧大师,得到要让电影有戏剧冲突云云,忽然矛塞顿开,最后完成了剧本。

于是就在批判、讽刺和自我妥协的过程中,整个电影由平缓而富有魅力走向庸俗而刺激的反面。

如果说这是编剧或导演想表达讽刺效果的企图,那么我表示遗憾和唾弃,因为这只表现出了他们无法将简单的电影成就的浅薄,他们也如主人公一样,期望做一部非好莱坞的电影,却最终无法把握,而做成了个虎头蛇尾的影片。

但又心虚的把自己的不甘昭然天下,似乎觉得这样能显示自己曾经的努力。

几个演技派的大明星的表演也配合的刚刚好,梅丽尔斯特里普把那双“包容一切忧伤的眼睛”诠释的让人惊叹,而片末却因为剧本的原因表演的就像一个过气的女明星,但我把这个归咎于剧本本身,在片末几乎没有给她留出表现的空间。

所以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的平庸归于特别,可以把它的讽刺归于心虚的自我辩护。

但是不管怎样,我这一篇感情矛盾的影评的结尾是想说。

你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片子,很值得一看!

 9 ) 最点题的一句话是Charlie的玩笑

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当然是句感人的格言。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在影片开头,Charlie开头给Donald的剧本提出了一个开玩笑的杀人方法:一个文学教授解剖活人,自称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

Charlie和Donald是两个风格不同的编剧。

电影频繁地借用Donald之口说剧本“结构”,事实上电影本身就用了几重元叙述的方法,把结构给解构了。

正如开头这句玩笑一样。

想要分析这部电影,首先要从“结构”上来说:在迈阿密惊心动魄的“考夫曼1”是由上完编剧课的“考夫曼2”编出来的。

溯回到影片前半段,我们被告知2在创作1,但彼时1和2是分辨不开的。

直到电影最后一句旁白“谁来演我比较好呢”,突然告诉我们,凯奇所演的考夫曼1和2,是由背后的考夫曼3创作的。

但是这个考夫曼3还仍然是Adaptation剧本中的角色考夫曼。

真正的电影编剧考夫曼……可能边笑边着看我写1234吧。

这里一环套一环的分析,到《纽约提喻法》就没有用了,它才是从各个层面真正把结构给解构了。

当然《纽约提喻法》更强调一种哲学上的虚无,和时间的弃用,也就是《改编剧本》的考夫曼2想要追求的“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答案都没得到,什么结局都没有,每个人都早就死了或尚未生存,同时所有的事都发生了,所有的人都在经历所有人”的那种故事。

后半段的“好莱坞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镶嵌的反讽。

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作现实和虚构的界限的虚化。

那这里就要说到Charlie和Donald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考夫曼的两面?

我觉得这个问题用Charlie的一句话也能解决:You and I share the same DNA. Is there anything more lonely than that?“我们有着同样的DNA,还有比这更孤独的事吗?

 10 ) 考夫曼们的窘境

首先,现实生活的考夫曼是没有双胞胎弟弟的,但他在电影里给自己造了一个弟弟,很显然,这个安排象征了考夫曼自己的分裂:也就是说,双胞胎兄弟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追求诗意的,接近现实生活的平淡的编剧写作,但另一面,就像那个傻乎乎的Donald,只求感官刺激,没有逻辑和真实性可言。

如此一来,电影中的编剧考夫曼,其实只有一个人。

于是,抛去一切折磨脑细胞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主线描写了一件真人真事:就是编剧考夫曼改编小说《兰花贼》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编剧考夫曼。

复杂之处就是,现实中的编剧,电影中的编剧,和电影中编剧创造出的编剧角色,名字都叫考夫曼。

尽管这里第一个考夫曼大名鼎鼎不得不提,为了理解电影,这个真实的考夫曼可以暂时忽略,于是只剩下两个考夫曼了:第二个考夫曼和他创造的角色(本文之后提到的编剧考夫曼如未说明,均为第二个考夫曼)。

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拍摄方法,小心翼翼使第二个考夫曼的生活和他的故事之间的转换点不露痕迹。

对,我个人认为只有一个转换点,而不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切换,也就是说,从某一刻开始我们看见的全部是编剧考夫曼的虚构,而这一点之前全部是他和女作家的现实生活。

痕迹掩饰得好,但这转换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哪儿呢?

可以说,起始于编剧考夫曼的出场,截止到兄弟两人在John的色情网站上发现Susan的照片,这段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可能是这个转换点。

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当编剧考夫曼得到了一个新点子,对着录音机喊:“查理•考夫曼,又肥又老又秃……”从这里开始,第二个考夫曼创造出了第三个考夫曼,而之后我们看到的一切(除了结尾),包括去纽约找Susan Orlean、参加编剧Seminar和Donald的剧本“3”受到老板青睐,都是第二个考夫曼的剧本的故事。

那为什么说之后的全部都是虚构的呢?

这关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查理考夫曼写《改编剧本》的用意: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改编《兰花贼》时遇到的过程,而通过这件事,来反射出一个编剧,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编剧的窘境。

我们完全可以将后半部分看作完全不同的一部电影:追车、枪战、毒品、性、人生道理,所有在前半部电影中被编剧考夫曼鄙视的,都出现了。

除此之外,编剧考夫曼还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安排了一个最最老掉牙的模式:“恋爱中-男的犯错误女的不原谅-男的付出行动把女的追回来-happy ending”。

从Orlean的裸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瞬间开始,所有剧情变得飞快、草率。

我们刚刚还在为编剧考夫曼的唯唯诺诺和一事无成感到尴尬难熬,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然后倏地我们就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带到结尾。

后半部电影,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剧本,完全是一个大玩笑,是一场好莱坞模仿秀,也是一个苦涩的自嘲。

我在开头提到,Donald是Charlie的另一面,“好莱坞”的一面。

那些编剧们显然不喜欢自己这一面,就像剧中的Donald被塑造得又蠢又没主见,他们真希望自己Donald的一面被枪击,再被狠狠地甩出车子摔死在地上,哪怕他一直默默忠诚地支持着Charlie,帮助他实现事业。

而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看到Donald的死实际上只是发生在编剧考夫曼的剧本中,而就电影中的故事而言,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生活中,Donald并没有死,只不过为了迷惑观众没有被拍出来。

Charlie和Donald还得在同一屋檐相处下去,Charlie还得忍受Donald的愚蠢和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打扰。

窘境归窘境,但世事难料,说不定将来等到Charlie真的江郎才尽了,还要靠Donald的剧本吃饭呢。

《改编剧本》短评

神神叨叨,太文艺了,可以催眠什么的

8分钟前
  • boks
  • 较差

对好莱坞编剧的讽刺。前面大半部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后面二十分钟性+裸照+毒品+追车+枪击+车祸+人兽大战+男女主角幸福快乐地在一起+颠覆公众人物形象,一股脑都给你。

11分钟前
  • ycho
  • 较差

能坚持看完的电影都还行。对了,尼古拉斯凯奇的演技要赞,两双胞胎坐一起看眼神就能区分开来。

13分钟前
  • S for Sheila
  • 还行

编剧太自恋,受不了。他嘲讽了自己所属的整个阶层,唯独放过了他自己。

15分钟前
  • 高玉宝
  • 较差

前半段近乎要打五星了 结果迎来了如此好莱坞的结尾。。。。或者说 过度奥斯卡了 并且我还想太多

17分钟前
  • minyee13
  • 推荐

Laroche: Point is, what&amp;#39;s so wonderful is that every one of these flowers has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ect that pollinates it. There&amp;#39;s a certain orchid look

18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还行

没看懂,欣赏不来,我甚至分不清幻想和现实。

23分钟前
  • Inferno
  • 较差

唯一亮点是Judy Greer

28分钟前
  • 冰疙瘩
  • 较差

补记待重看。非虚构纪实文学到了好莱坞也会变成美式陈词滥调,去TM的麦基!

29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顶级演员阵容,尼古拉斯凯奇一如既往地优秀。编剧的八部半,套娃一样的剧情,查理·考夫曼真牛逼,把自己写进剧本里,还有现实世界的关联,但太晦涩难懂了,看起来会有些枯燥,不知所云。但看完会发现神作,就像里面的一句台词说的:前面写的烂点没关系,结尾出色就行。但观影过程确实太无聊了,强忍着看完。最后吐槽一句:这tm是谁加的喜剧标签?这是喜剧?7分。

31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还行

人生无所谓激情与强烈 开心就好……

34分钟前
  • 叶尾守宫
  • 推荐

沉闷。

35分钟前
  • 鑫鑫鑫❤
  • 较差

剧本没有想象中新鲜 戏中戏过度像了《法国中尉的女人》 然后自己照抄自己的马尔科维奇就不说了 可能最大的看点就是尼古拉斯凯奇的扮丑 大概2002年这个已经是很厉害的特技了?

39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you should absolutely be careful before you can criticize the film. This is a especially tricky one.

41分钟前
  • pz0
  • 力荐

如果前半段剪辑没有那么神经的话起码能四星。电影中有多少真多少假?无所谓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的任务就是虚构,让生活变得魔幻。

45分钟前
  • Sophieven
  • 还行

看了40分钟看不下去了😅,不知道是里面角色太痛苦还是我看的痛苦,这些文艺无病呻吟的我真的是一点都看不下去,yes里面角色都是大牌明星,但是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47分钟前
  • 失去梦想的柴犬
  • 较差

『Adaption』的两重含义:改编剧本和兰花适应 同原先预想完全不同 是一部很深的片子 前后两半风格差异很大 构架很好但在叙事上导演的处理不是最喜欢 整个故事的穿插稍显凌乱 得好好总结理出头绪 人格分裂? 生活化的哲理

52分钟前
  • Bill
  • 推荐

Life is short. I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it.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

54分钟前
  • No.A.
  • 力荐

无法更难看.....凌乱致死....

57分钟前
  • Vin.zZ
  • 很差

当时好莱坞还能容下这样无聊又有趣的作品……现在也不太可能了。全球电影环境都在变糟糕,是商业和艺术都用力过猛的结果。

1小时前
  • 荞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