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停职的时候还大骂政治正确,中期组织抢劫,有点交代不清,就为了突出劫匪的凶残,为了杀而杀,抢劫一个便利店,就把启动资金弄到了,还浪费时间的介绍了一个银行职员,后面就不得不让黑叔叔活下来,黑叔叔都是好人不得不犯罪,最后还墨迹半天,还住上大房子,成了富翁,没有狗咬狗和大烟枪那么干净利落败笔。
1、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女儿取来神秘快递,想和母亲一起打开来看,因为里面很可能会有失踪多日父亲的讯息。
母亲拒绝了,因为父亲之前透露给了他会去干点私活,她知道里面很可能是寄来的黑钱,要瞒着女儿去独自分享。
2、一家人看狮子王,女儿说狮子小的时候可爱,长大了就变味了。
3、年轻的警官对自己婚姻的看法非常消极,因为他知道自己满足不了未婚妻想要的生活(经常有钻石的生活)。
在这段关系中,他处于弱势的一方,女友直接挑明了他们智商和地位不对等。
4、年轻的警官很俗套的求婚,女友因为工作忙没有接电话。
当看到求婚钻石回电时,年轻的警官处于枪战之中挂了电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回拨电话给女友,女友却因为赌气拒接电话。
梅尔吉布森将手机砸个稀巴烂,年轻的警官很难咽下这口气。
5、梅尔吉布森最后在车里和黑人小伙子对峙出于二点:一是他不相信黑人,女儿经常被黑人骚扰,他对黑人有成见。
二是他憎恨手机,上一次因为他被人拍了手机视频被停职一直耿耿于怀。
梅尔吉布森最后被黑人打死是因为他不知道黑人也同样偷偷摸摸藏了一支枪。
6、黑人小伙子最后没有四六分账,只是拿出来几根金条打发了梅尔吉布森的妻女。
因为他的疑心也比较重,根本不相信梅尔吉布森真的家庭困难。
7、几个罪犯之间,他们也相互猜忌互不信任,在导演心目中,没有一段关系是牢固可靠的。
8、警察局内部官僚主义严重,埋头苦干有业绩的警察上不去,懂政治会做人的前搭档却升了官,坐在办公室指手画脚。
他们被停职去干私活有逼上梁山的意味。
9、银行女职员被小白脸逼去上班,导演没有一丝同情的意思。
当她临死时温情脉脉的拿出小孩的袜子准备搞点感情戏的时候,被劫匪一散弹枪爆了头,真是黑。
10、电影开头,黑人小伙子刚出狱,母亲和弟弟连信息都不知道,可见他们的家庭感情也只有一般。
兄弟很够意思,让他去嫖小学的女神。
可惜,终不似,少年游。
11、电影结尾,黑人小伙子要玩之前的杀大象的游戏。
因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的丛林法则,他喜欢躲在后面射阴枪,笑到了最后。
电影我看了一千多部,小说看的比较多,对电影制作本身视听觉啥的我是无知的,所以请容许我套用鉴别小说的思路来摸索一下电影。
道具服装背景及声光影等电影因素不在我论述范围,以下几点是我考察一部电影优劣的基本标准:A 主题B 结构C 时间度的把握D 演员的阐释能力E 脚本和主题的嵌合度以及脚本自身的艺术性以我个人排行第一名,德国片《自由意志》为例:主题是人是否自由;故事的结构我相信相当经得起锤炼,属于忘不掉追看类;时间度即故事情节或对话情节在时间中运行的节奏是否符合人类心理的需要,要知道有些东西又臭又长,徒增厌烦;D E 点该片在我心中都是满分。
主题有必要单说一下。
依据我的人生经验,电影主题好像和小说和人生一样,是有高下之分的。
具体鉴定标准如下:头等:人本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纯灵魂部分,或人对自身理智及超于理智的信仰的认识。
…………末等:成人肉搏电影,即纯肉体叙事中间省略号不好排序,主要逻辑应该是越和人类的意识理智接近的越上等,越和肉体接近的越低贱。
顺便我想插一句,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还有早期的欧洲片和近日我看的《绝望号列车》都是头一等的主题。
荣誉、诺言、爱情、家庭、背叛、凶杀、屠戮、虐杀 这些主题中我比较钟意“诺言”——约定的达成总是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
另外,我得说说为什么关于“暴力”主题的电影那么使我缠绵悱恻。
取他人性命能让人获得超道德体验,而其过程中的虐杀正如体验爆浆前肌肤间触动带来的喜感。
我有把握梅尔吉布森是重口爱好者。
关于一些特殊因素,《六尺之下》《绝命毒师》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以及新近的《逃出水泥地》里面老有种暴力类型:六尺之下里公路上被恶人追杀,毒师里实验室抓苍蝇的濒死体验,《低俗小说》里大佬被缸等等。
该流派貌似欧洲人是开创者。
它在严肃时刻,用看似庄重,实则戏谑的对话或情节让观众留下记忆。
像是喜剧演员留下的关门声,它是一个终结,又因为喜剧成份,让人回味无穷把玩不已。
还有关于一些以结构和时间度取胜的犯罪型动作片,如 《亡命天涯》《龙胆雄威》《谍影重重》系列 《窗台上的男人》等等,除了好看,其实了无它物,单挑救世界谁能呢?
再让我以《逃出水泥地》为例做个评价,结构上来讲,我怀疑该片如《六尺之下》,当编剧了开头后,结尾是啥,编剧也不知道,依势走着看。
所以该片没有一以贯之的气魄,它们是许多情节的混搭。
而且这种情节的混搭不是依据故事本身的发展逻辑,往往的动机却是要让观众耳目一新和出乎意料。
生活型电影,各种细节太tm生活了。
前30分钟的铺垫有些冗长,后面有意思起来,但仍然像我奶奶给我讲故事一样慢条斯理,我可以想象到坐在电影院里抱着一桶爆米花慢悠悠地看这个电影的样子。
善与恶,信与疑,优柔与果断……那些存活下来的,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这是我写得最长的一篇影评了,居然说不够字数
单看目前豆瓣评分只有6.5分,对我来说节奏和情节都符合我的胃口,我毫不犹豫的给了五颗星。
梅吉饰演的老警探因为执法时过分使用武力并被录了像,遭到投诉又上了头版新闻后被上级暂停了职务和薪水,同伴也一并遭了殃。
回家又闻说女儿在路上遭到了附近邻居黑人小孩的无端骚扰,看着因为僵化症的老婆日益行动不便,想起当年年轻时和自己是搭档的上级说的话,回头看看自己临近60岁而要面对的一切,我不晓得他后背会不会嗖嗖发凉亦或是心里茫然失落。
像他和同伴在早餐时的对话中说的那样,他只懂忠诚原则而不懂政治圆滑所以职位一直原地打转,且不懂得与时代同步,从他拿出的那部翻盖手机就能看的出来端倪,直到连餐馆的服务员都对他牢骚满腹,不注重外表的他一直让老婆给他买的新衣服吃灰。
明显是一个内心足够强大不在乎外界品评的老男人在残酷岁月后期的无奈与悲凉。
镜头转向另一个黑人亨利刚从监狱出来回到家中后发现母亲(他娘真年轻估计十几岁就生孩子了)为吸毒而卖淫(他娘绝不是什么顾家的贤妻良母),愤怒之余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兄弟伊森,没别的念头只有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正巧这个时候接他回家的一个好兄弟告诉说有庄好买卖等着需要人来开车。
这桩生意是个叫沃格曼的贩毒头目精心策划的,目标是家银行。
此时心灰意冷的老警探找关系探听到了这个计划,但并不知晓其具体目标和内容,他只是简单的想当然趁火打劫狠捞一笔来补偿下自己多年在工作上的辛苦付出却没有相对应的回报。
三伙人各怀鬼胎不期而遇碰在了一起。
很快抢银行的行动以沃格曼血洗银行职员而顺利收场(被爆头的银行女职员死的狠惨,本来不想去上班的,无奈她是家中经济顶梁柱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随后黑人亨利的兄弟在撤离银行现场的开车途中牢骚了两句说不应该杀人后,沃的说话语气顿时诡异了很多,黑人亨利在沉着应对后也嗅到了不友善的火药味。
当老警探发现这是一场银行劫案时,完全忘了自己身为警察的身份,胁迫同伴和自己一条道走到黑,钱和现实的生活已经把正义荣誉踩在了脚下。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黑人亨利已经发觉了他们的跟踪,却没有告知沃格曼。
果真像亨利想到的,沃格曼并没有打算留活口,经过一轮枪战,他的黑人同伴被打死了。
沃格曼几个人也被困在了车中。
老警探和同伴随后赶到也加入了枪战,你来我往几回合后,老警探的同伴中枪身亡(死的很窝囊,被沃格曼从银行裹挟来的一个女职员开枪打死,本来他的同伴已经打算向女友求婚了)。
老警探怀着对同伴的愧疚感开车将沃的车子撞翻然后一举干掉了沃及其同党。
最后黑人亨利出现了,威胁老警探说录了像,而后两人最后达成协议四六分赃,但心怀对录像一事的怨念,临了拔枪反威胁亨利要求删除视频,年轻手快的亨利顺势一推手掏出藏好的手枪结果了老警探。
结尾过了些日子黑人亨利靠着几大包的黄金如愿搬进了豪华的别墅,而老警探不知情的妻子和女儿收到了一小盒的黄金聊以慰藉。
如果真有此事,老警探和其同伴的坟头草已有半人多高了吧。
一切无非都是为了钱,沃格曼作为职业罪犯除了毒资收入还野心膨胀想去银行捞油水。
黑人亨利身为底层贱民没文化没背景还蹲过监狱加上卖淫吸毒的老妈和残废的弟弟以及早已不知所踪的父亲,除了犯罪走捷径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老警探虽老骥伏枥但也实在扛不住现实的打击,老婆的重病以及社区治安的恶化,想到自己的女儿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自己身为警察却无能为力,很讽刺却也痛心不已。
钱这个时候像一块磁石把周围的一切吸引了过来,威力无比光芒四射。
结局也可能是老警探一枪毙了黑人亨利,把一半的黄金分给了同伴的家属,亨利的老妈继续吸毒卖淫还有自己的弟弟蜗居在昏暗的小房间里幻想着自己能够当一名职业游戏设计师,这个想法最后被身为导演和编剧的那位枪毙了,完。
加拿大福利不行啊,警察这么惨?
一个半月停薪留职就撑不住了?
从下定决心干一笔到真正实施,没计划没安排,没b计划,一个电话给搭档叫过来,来到盯梢地点死守,一路跟着到银行,还被发现了,这水平也是有的瞧。
好在交火还算专业,虽然把搭档赔进去了,还算单枪匹马干翻一帮匪徒,没狠到底,阴沟翻船,很写实的笔法,没有主角光环,漏洞百出,全靠黑人仗义,寄来一箱金条,over。
就算赚外快还玩这么悬的,随便街头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逃出水泥地》。
片名Dragged Across Concrete (2018),别名高压制裁(台) / 黑吃黑。
本片由狮门出品,狮门以B级片著称,在影片一开始就奉献了一幕惊爆的肉搏戏,瞬间调动起了观众们的热情。
但随着影片发展,整部《逃出水泥地》带动的情绪呈现从高到低的平滑曲线。
影片最开始的激情随着时间流逝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废话和拖沓的情节。
老硬汉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在本片中担任男主角Brett Ridgeman,他是一名年仅60的老警察,一把年纪了还奋战在抗击罪犯最前线。
一次他和搭档Anthony Lurasetti抓捕罪犯时,采取了过度暴力的方式,遭到“热心”市民拍下向媒体投诉。
在圣母情结泛滥、政治正确第一的情况下,警长选择息事宁人,Brett和Anthony被停薪停职6周。
这让脾气火爆的Brett十分不爽,心想自己拼死拼活一直兢兢业业抓捕罪犯,却落得一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而自己几十年前的搭档则早已升官发财,坐在办公桌后训斥自己。
同时,他的老婆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只能依靠拐杖艰难生活;女儿上下学路上总是被路边小流氓骚扰欺负。
一桩桩烦心事积压在一起,Brett决定弄点钱,改善生活条件。
同样被停薪停职的Anthony一样也有很多生活的烦恼,没了生活来源,他甚至连准备好求婚的钻戒都负担不起,结婚大事也遇到了大麻烦。
Brett找上Anthony,想要做一些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去赚钱,Anthony原本内心是拒绝的,但架不住金钱攻势。
有道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当活下去都成了问题时,什么公正道义都先免谈吧。
Brett想到的办法是黑吃黑。
他依靠以前的线索推断出有一伙歹徒会做坏事,于是想要监视他们,打劫这群歹徒,赚一笔钱走人。
随后剧情就在黑吃黑的过程中进行。
要么是黑警吃了黑帮,要么是黑帮灭了黑警,具体结局大家可以在影片中寻找。
俗话说的好,黑吃黑,越吃越肥。
而在这里却变成了黑吃黑,越吃越废。
影片十分详细的描写两方势力争夺最终战利品的过程。
黑警的优势是专业战斗素养和技能,黑帮的优势是人数优势和先发制人,鹿死谁手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
唯一可以预见的是,不论哪方获胜,最终结局都是极其惨烈的,想着一网打尽赢家通吃几乎是不可能。
想逃出水泥地的人,最终都深陷泥潭。
下面的人幻想着野鸡变凤凰,可是按照《刑法》里的方法绝不是出路。
当水泥凝结变硬,水泥地里的人只能永远陷在其中。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影片立意是在这个基础上,兢兢业业干活的永远赶不上投机取巧的,懂得经营的人早早地爬到安全高位,闷头苦干的人则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再给他们安排上一场黑吃黑的枪战,于是让老实人吃亏似乎就成了唯一出路。
缺点也同样明显,电影实在是太拖沓了。
159分钟时长的电影,有一大半时间在说废话,拍完这个人说话再拍下一个人说话,好像导演在练习他的正打反打。
《逃出水泥地》编导把时间全用在描写无关紧要人物的日常生活中。
或许导演看《冰与火之歌》看多了,觉得POV的方式特别酷,一定要事无巨细地表现小人物,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感情,然后再把这个角色用很普通残酷的方式写死,让观众们觉得很震撼。
可是就影片的时长来看,观众完全来不及对这些角色产生认同。
出场人物太多太密,详细描写地又缺乏重点,结果只能让人昏昏欲睡。
屌丝互斗黑吃黑,叙事拖沓没重点。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警察a,一直兢兢业业,买了钻戒,快要和女友求婚了,没想到却被停职。
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
警察b,一直兢兢业业,快要退休了。
却没升过职。
住在很差的小区,女儿经常被骚扰,老婆得了瘫痪的病。
想换个房子换个小区住,没想到却被停职,经济问题严重。
黑人,自己帮兄弟打架坐了牢,老妈靠卖淫挣了钱又用来吸毒,有一个坐轮椅的弟弟,想报考游戏设计学校,急缺学费。
银行女职员,被劫匪控制,告诉了劫匪银行的作息时间和金条运来的时间。
孩子被劫匪劫持,成为劫匪的内应,知道劫匪准备抢银行,不敢离开孩子去银行上班。
不敢报警也不敢让别人报警,怕劫匪撕票伤害孩子。
这些矛盾碰在一起造就了这个影片的精彩之处。
1.黑人兄弟死的时候说,要给他妈买一台电视,很大的电视。
然后把钥匙吞进肚里,没想到有排斥反应,吐了出来,于是又吞了一次。
很真实。
2.警察b兄弟死的时候说怕自己清白的一生留下污点,警察a说会帮他处理的。
后来警察a为了拿到黑人的手机录像,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没有辜负警察b3.警察b女友发现警察b买的钻戒,打电话给他。
这时警察b正跟劫匪对峙关键时刻,拒接女友电话。
一分钟后警察b中枪,快死了,想打电话给女友做死前告白。
女友竟然耍小性子,拒接了!于是警察b没打通电话,就这么气的砸电话。
很讽刺,很真实。
还有很多地方黑色幽默和讽刺的等等。。。
首先,説梅尔不好的,推荐看看他年轻时的致命武器系列还有勇敢的心。
给两分为什么?
凭什么最后让黑鬼得逞?
梅尔已经占据主动了,一枪杀了就是,反正无辜的女人也杀了,多杀一个抢银行的怎么了?
结局如果转一下,各位看官随便看看。
梅尔杀了黑人,黑人托孤,梅尔带上钱过上剧中黑人的好日子,让黑人他妈来当管家,匿名给他弟弟一笔钱直到学成游戏编程。
妻子天天有人按摩,有钱了以后做了手术可以恢复八成。
原来银行第一个被爆头女的老公是同伙,有金条的消息是他泄漏的,并且叮嘱一定要杀掉里面的白人女性。
把一个老公宁愿吵架也要逼老婆上班的坑填回来。
然后为什么还要抓一个白人女性的理由也说出来(怕一开始没杀对)。
另外,在处理最后的对峙方面也很差,一个龟缩在车里的团伙,车顶翻了以后,一个早就可以把后面的门看住,顺便盯梢对面方向的落网之鱼,一个看前门,然后汽油浇全车,直接烧出来,出来一个干死一个。
这部剧可以说的想像空间太多,导演如果剪的好,编剧在细致一点,神剧。
现在拍成这样可惜了。
很简单的故事,节奏极其缓慢,凑时间,把每个人物的人生都拍了一遍,支线多的可怕。
有不懂人情世故一辈子小警察的,有没文化只能跟着悍匪瞎混的,有专业抢匪杀人狂的,还有可怜兮兮心理障碍坚持上班的,总之一堆生活不如意的人凑到了一起就是一场灾难。
但影片拍得质感不错,能看。
聚焦低收入人群的暴力问题。
越穷越贪,素质越低,非得火拼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把钱全吞了才算完事。
完全没有《战斧骨》和《困斗》的血腥感,叙事拖沓。
无聊
哈哈哈哈,看这个导演的片子太爽了!只要故事稍微有趣就非常心水,连看三部终于发现他高冷风格的秘诀,就是完全不用配乐搞气氛纯台词推剧情,爱了爱了,但视觉上还是更喜欢战斧骨吧,故事简单人物极少但效果惊人。虽然还是带点儿美式钢铁男审美,瑕不掩瑜吧。
结尾真的是个败笔 团战那波感觉三方会有很大发挥空间但是没展开有点可惜 前面绑匪那么狂最后让人一枪一个收了也挺离谱 警察二人小队前两轮组织进攻很精彩 然后戛然而止就没了 总之吧 有点可惜了
看简介挺喜欢,看电影很一般。
看了好难受 对一部警匪片来说你这么慢的节奏无休无止的话唠真的好吗
很奇妙的观感。看完之后能记得住只有那几段多余的情节。
这节奏太慢了 吉布森也沦落到拍这种片了?太一般了
“我们来猎狮子吧”真是躺赢的老黑,一个小时的片子拍两个半点
抢银行开始便精彩了,后面的两方对峙枪战戏简直好看的拍手称赞,扎勒没让我失望
这么多年,我还以为终于有一部电影有着想超越盗火线的野心,看完发现,这部电影几乎一无所有
就是平铺直叙,让你感受到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没有夸大和过多节奏,接近于真实感受。唯一不好,少一些观影快感。除了改装车里三个纯粹坏人,没有真正的好人和坏人。
没怎么看懂
能再长点吗?导演能力可以但真不能那么拖,缩减到一个小时四十分能拿个四分
[视]微血露点,快进。导演<困斗99号囚室><战斧骨>,黑白混搭,节奏慢
无聊。
剧情沉闷,节奏缓慢,冗长拖沓,十分无聊。
克雷格扎勒一如既往的冷峻、硬朗、粗犷、血腥。
一群神经病
非常喜欢。独特的幽默感,尤其抢银行用录音机那段,简直笑尿。叙事上,很多地方故意破坏类型片常见节奏,动作戏慢半拍,放大停顿,这些都非常有新意。银行女职员不肯去上班那个插入叙事,分明就是小说写法。整体,每场戏都有点别致,几乎没有任何环节掉链子。导演的前作《战斧骨》,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