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老爷子是海明威的铁粉,在他的多部电影中都或明或暗地向海明威老爹致敬,最生动的例子便是在《曼哈顿》中那位17岁少女tracy的扮演者便是海明威的孙女Mariel Hemingway,这忘年的恋情体现为一种精神上的爱慕。
至于这部新片《纽约的一个雨天》,其实在情节与内核上都带着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浓厚影子,打牌战无不胜的盖茨比对应着书中的犹太人罗伯特·科恩——还有,当他(罗伯特·科恩)和那帮纽约朋友在一起玩大赌注的桥牌戏,下的赌注超出了自己的财力时,他曾拿到了好牌,赢了好几百元。
这使他很为自己的牌技洋洋自得,他几次谈起,一个人迫不得已的话,总是可以靠打桥牌为生的。
——《太阳照常升起》在酒吧召妓扮演女朋友参加母亲的宴会更是直接来自于《太阳照常升起》第三章中的情节——主人公杰克·巴恩斯邀请街边认识的“野鸡”乔杰特参加朋友的舞会,后者扮演了杰克的未婚妻狠狠戏弄了舞会的一众人。
本片的一部分主题也无非印证了《太阳照常升起》中比尔对巴恩斯说的话——“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
你变得矫揉造作。
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
你嗜酒如命。
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
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
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吗?
你在各家咖啡馆来回转游。
”盖茨比在纽约雨天街头的漫游同样指斥贵族(上层阶级)的矫揉造作,道德观念的冒牌,性欲是冲昏头脑的饱嗝,而盖茨比则作为游手好闲者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终于在母亲的话中发现了他生活的真意,作为中西部陪睡女郎的母亲身上有着与“土地的联系”,盖茨比借此发现了他生命当中与纽约车水马龙的血肉联结,当乡土成为一种遥不可及时,伍迪启示青年从城市中寻找自己扎根的土壤……片中其实还有很多海明威的影子,就不更多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下雨这个意象,伍迪老爷子或许很喜欢在雨天谈情说爱,在《午夜巴黎》的结尾中吉尔和阿德里亚纳在蒙蒙细雨中相伴而行。
本片中盖茨比喜欢在雨天和情人牵手散步,灵犀相通的两位漫游者最终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下一吻定情。
我最近恰好读到《永别了,武器》(又名《战地春梦》)中凯瑟琳与亨利关于“雨中散步”的对谈,私以为和本片的主题、情节与气氛在冥冥中有不少相谐之处——凯瑟琳说。
“她偏爱这些宝贝儿子。
你听那雨声。
”“雨下得很大。
”“还有你是不是永远爱我?
”“是的。
”“就是下了雨也没有差别吗?
”“没有。
”“这很好。
因为我怕雨。
”“为什么呢,”我昏昏欲睡。
外边雨潺潺下个不停。
“我不知道,亲爱的。
我一向是怕雨的。
”“我喜欢雨。
”“我喜欢在雨中散步。
但是雨对于恋爱总是很不利的。
”“我永远爱你。
”“我爱你,不管下雨也好,下雪也好,冰雹也好——还有什么别的没有?
”“我不知道。
我看我想睡了。
”“睡吧,亲爱的,不管怎么样,我总爱你。
”这里就不做更多解读了,相信深契文心的读者大概能够会心一笑,此便足矣。
看到(曾经的)大帅哥Jude Law坐在车里神经兮兮的对自己说深呼吸时,我也有疑问为什么WA可以让所有好的坏的男女演员在他的作品里都演出导演本人的样子。
当然你可以说WA影片里的所有人本质上都是他自己,只是每个人演出的是他的不同面。
1. 男主角富二代盖茨比,作为WA电影里比较少出现的富二代主角(似乎是唯一一个?
),虽然自由出入上流社会,十足公子哥派头,但看他的打扮穿着——
《纽约一个雨天》剧照再看这几张——
1970年代的WA在自己电影中的扮相
近十年的WA穿越近半世纪,还是那套 T shirt 撞色衬衣+毛呢西装外套+同色系灯芯绒长裤,当然还有紧蹙的八字眉,一代天骄Tomothy居然get到了失意文青AlvySinger同款表情。
2.Elle Fanning饰演的校园女记者 =《独家新闻》中Scarlett Johansson初出茅庐野心勃勃的美国校园女记者遇上英国来的社会名流(此片中是Liev Schreiber饰演的文艺片导演而《独家新闻》中则是Hugh Jackman)+《无理之人》中的Emma Stone(清纯开朗的大学金发妹甩掉和自己年纪地位相当的男友转投中年男人怀抱,因为老男人在她眼中"is such a surferer",而女文青最吃这一套 ) + 《开罗紫玫瑰》Mia Farrow (这里似乎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电影迷妹先后被男导演、男明星看中几乎要成就追星神话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模版却是一样的)
本片的范宁(注意对比蒂莫西此处的衣着和上图WA本人平日的穿着)
《独家新闻》中斯佳丽约翰逊的真挚期许眼神是否和范宁如出一辙
《无理之人》中艾玛斯通和自己的男友(后因为教授华金菲尼克斯的出现而被甩)3.失意的文艺片导演Liev Schreiber,这个角色原型在WA的以往作品中出现多次,最早可以追溯到WA向费里尼致敬的星尘往事(Stardust Memories,1980),片中WA饰演一个陷入自我怀疑且逐渐对媒体怀有敌意的电影导演,周旋于不同女性之间。
另一部WA饰演电影导演的作品是《好莱坞结局》(Hollywood Ending,2002),片中WA受前妻资助并最终和前妻复合,而《纽约的一个雨天》中Liev Schreiber饰演的文艺片导演则对自己的前妻Ashley念念不忘。
另外从外型上此片的Liev Schreiber,Jude Law 和《无理之人》中的Joaquin Phoenix 我总觉得有所相像,抛开都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精英男知识分子不谈,光看这三个人的造型——
《纽约的一个雨天》中Liev Schreibe和Jude Law就已经有几分相像了
华金饰演的哲学教授在片中颇负盛名且同样酗酒4. 金发应召女拯救失意文青男本片中应召女和男主角盖茨比只是短暂的萍水相逢,但却是在他情绪最低落时给予了恰到好处的帮助,《非强力春药》(又名《无敌爱美神》Mighty Aphrodite 1995)和《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dark tall stranger 2005)中的金发应召女对于男主角而言都是既像缪斯女神又似敦厚地母,当然她们都比男主高壮,身体上的压迫性如出一辙。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米拉索维诺凭《非强力春药》妓女一角获1996奥斯卡最佳女配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遭遇陌生人》里为了身边的应召女和妻子离婚当然WA的电影永远和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有关,但是他片中的主角却并不是那些真正的上层知识分子而是对知识文艺抱有幻想的青年,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直男导演以女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并不比男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少。
相反WA很多口碑靠前的电影都是女性角色更为出彩比如前几年的《蓝色茉莉》(Blue Jasmine 2013)和《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但没想到这样的导演人生最后几年的艺术生涯很可能葬送在轰轰烈烈的#metoo手里,也是令人唏嘘。
没想到居然看到了这部已经被遗忘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从2017年拍摄,到2018年伍迪艾伦出事被撤档,再到2020年悄悄上影院却因为新冠几乎无人问津,最终,居然又在Amazon上看到了这部电影。
本片本来就应该是Amazon的,但却因为伍迪艾伦被业界cancel了,导致Amazon跟他解约,现在最终准许这部电影绕了一圈又在上面出现,也算是个奇迹了。
观看本片感慨万千。
之前每部伍迪艾伦的电影我都一定会看,常常有对情感与人性比较尖锐的调侃,而且都有很棒的卡司。
虽然不是每部都出色,但这么多卡司就是冲着他加盟,哪怕剧本一般,角色很小。
包括本片,Timothée Chalamet,Elle Fanning,Jude Law,Diego Luna,Liev Schreiber, Rebecca Hall全部是大材小用,降低卡位就为在他的电影里出演一个“过客”。
我不觉得本片里任何一位算得上主角。
艾伦只是借助了一对小情侣在纽约的几天经历,去展示纽约上流社会的一些虚伪,丑恶,和有钱人之间的“烦恼”,说出他一直想吐槽的一些话,仅此而已。
这部与艾伦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全部角色都处于上流社会,没有一个穷人,只是工作上和年纪上的差别。
之前他的大部分电影目标并非这个人群,有钱人的世界只是主角们偶尔闯入或遥不可及的梦想。
比如《Café Society 》,虽然描述的也是娱乐圈,但却是从一个外来小人物的角度。
而本片中,即使是Elle Fanning出演的小记者看似圈外人,其实也是个富二代。
私心来说,我当然是希望他可以拍摄更多针砭上流社会的影片,因为他本身也像个gossip girl,就是擅长絮叨和八卦。
可惜的是,就算日后他继续写,恐怕也难有这样的卡司了。
讽刺的是,本片似乎是针对米兔时代而创作,试图去揭露影视圈的很多虚伪男士,见到漂亮单纯的迷妹,没有一个忍得住不去占个便宜。
甚至多次以调侃地口吻暗示影视圈里的有名气男士没几个不是色狼。
但同时也通过Elle Fanning的角色展示出,是什么让这些男人一再得逞,因为有的小迷妹是真的喜欢往上贴。
甚至还有一处借助角色的嘴说:“为什么你们年轻女孩都喜欢这些搞艺术装清高的老男人?
” 显然艾伦自己也经历过这种被小女生的崇拜,看这部电影是很难不去往他自己的经历上联系。
也许这也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可惜这样的一部电影最终却还是因为他自己的事情差点无法面世,今后也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么多演员愿意与他合作。
习惯了通过他的调侃去看待人间百态的观众,还是会因此感到遗憾。
至少,我很喜欢他拍摄大城市的手法,选择的爵士乐和对下雨的迷恋。
对这些时常想念。
毕竟,还没找到其他人有过相似的风格。
其实他每部电影都带有他自己的喜好,比如在《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已经探讨过人们对下雨的不同看法。
有的人生性浪漫喜欢在雨中漫步,有的人看到下雨只能联想到怕得病。
伍迪艾伦显然是喜欢下雨的,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他把电影结束于雨中的吻戏,更不是第一次提到或展示雨中激情戏份。
大城市加大卡司的伍迪艾伦式电影也许结束了,但我相信他都不会停下写作,他是个脑子里想法根本停不下来的人。
从他的每部电影都能看出,he has so much things to say。
伍迪·艾伦对纽约的爱有多深?
2002年3月24日,从不出席奥斯卡的伍迪·艾伦出现在了彼时还叫柯达剧院的颁奖礼上——哪怕1978年《安妮霍尔》(Annie Hall)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当晚,他也更愿意出现在曼哈顿Cafe Carlyle(是的,就是《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甜茶邂逅escort的地方),吹着自己心爱的爵士单簧管。
而2002年春天的这个夜晚,伍迪·艾伦穿上礼服、系上领结,在全场起立鼓掌迎接的荣耀中走上好莱坞是非之地的聚光灯下,只为在911事件之后向整个北美电影界再次隆重推出纽约这座劫后重生的电影之城。
2002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老头儿之后,伍迪·艾伦的电影开始了世界名城巡礼,从伦敦到巴塞罗那,从巴黎到罗马,世界名城、地标建筑无一例外被他当成了文艺男女们谈情说爱、扯谎撕逼的背景板。
而拍摄地回到美国之后,他的镜头也只是在旧金山、洛杉矶等西岸城市兜兜转转。
而当2017年他的电影终于重回阔别已久的家乡纽约,即将等待他的,不是满身荣耀,而是性别议题的大清算。
雨天前夜#Me Too运动让伍迪·艾伦重回舆论的风口浪尖:回忆录的出版计划被封杀,《纽约的一个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被亚马逊雪藏,亚马逊同时还宣布中止与伍迪·艾伦已经签约的其他合作,包括甜茶在内诸多参演过艾伦作品的演员纷纷与之划清界限,甚至捐出片酬以示清白——仿佛伍迪·艾伦的丑闻疑案就发生在前天,而不是二十多年前。
沦为闹剧的Woody Allen、Mia Farrow及其一家声援伍迪·艾伦的演员只有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老友黛安·基顿(Diane Keaton)寥寥数人。
最终拯救伍迪·艾伦电影事业的,还是对他最为欣赏、对#Me Too运动的目的和方式也相对理性的欧洲人,他们同意为老头儿的下一部电影投资。
在一片争议声中,没有群星云集的首映礼,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阵势,《纽约的一个雨天》低调面世,绵绵阴雨,入夜无声。
2011年《午夜巴黎》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让伍迪·艾伦又一次回到了电影舞台的中央。
但他之后的创作却日显疲乏,除了《蓝色茉莉》让凯特·布兰切特(Kate Blanchet)拿奖拿到手软外,老头儿大部分作品在趣味上乏善可陈:无论是作为其话唠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还是那些卑微、脱线、阴差阳错的小情小爱,他套路依旧,却灵性不在。
尤其是迷你剧《六场危事》,初涉美剧的老爷子完全无法把控这种2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节奏;而《摩天轮》虽不乏亮点,但也只能算勉强及格…
《蓝色茉莉》中的布兰切特伍迪·艾伦的电影挂着四张面孔。
第一种:混杂了拼贴、神经、插科打诨的无厘头闹剧,在不同电影类型、文本实验中自由游走,以其早期电影为主,之后在《西力传》(Zelig)中臻至巅峰。
第二种:风格诙谐、但叙事却更为圆滑、毫无无厘头元素的讽刺剧。
这类影片多半不是探索夫妻关系、男欢女爱(常以纽约知识分子为主角),就是在设定上充满奇思妙想、怪诞不经——前者如《丈夫、太太与情人》《曼哈顿谋杀案》,后者如《子弹飞越百老汇》《开罗紫玫瑰》。
第三种:同样多以纽约为背景,但在风格上却更加沉郁顿挫,相比早年那些天马行空的肆意妄为,这一阶段的伍迪·艾伦完全知识分子化了,虽也不乏幽默,但却是笑中带泪——这一阶段的创作获誉最多,创作时间上也更为集中,大体从1977年的《安妮·霍尔》开始,历经《曼哈顿》《汉娜姐妹》,以1988年的《另一个女人》为终。
Woody Allen沉郁顿挫的时期第四种:2000年之后,伍迪·艾伦创作有些许晦暗,甚至出现了《赛末点》这样充满了黑色电影氛围的剧情片,他既不嬉笑怒骂,也不抖着纽约客的机灵,他神经质的谈吐和脱口秀的人设背后,开始流露出一颗更加悲观、也更加世故的心。
《午夜巴黎》之后,伍迪·艾伦的电影更像是对之前电影的复刻与回顾:《爱在罗马》(2012)是一个搞笑版的《午夜巴黎》;《蓝色茉莉》(2013)是一个落魄旧金山的纽约大公主;《魔力月光》(2014)像是《子弹穿越百老汇》和《开罗紫玫瑰》的结合体;《无理之人》(2015)是《赛末点》式的黑色电影……彼时年过七旬的老爷子开始不断自我致敬,在他熟极而流的四种叙述类型中穿梭游走、信手拈来,但同时也开始了某种自我重复。
然而,回到纽约这座熟悉的城市,伍迪·艾伦的感觉又回来了。
无疑,他是属于这个城市的电影人。
文艺青年的城市漫游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922年出版的《尤利西斯》模仿了《奥德赛》的结构设计,他为主人公安排了一场长达18小时的都柏林城市漫游。
自乔伊斯始,在空气质量堪忧、交通状况可怖的现代化城市中的奥德赛漫游,被赋予了丝毫不输于在田园、山水、乡间野游的诗意。
远有《爱在》三部曲,近有伍迪·艾伦一系列以城市地标为背景的小品,男男女女们在薄暮黄昏的魔幻时刻穿行于地方特色浓郁的大街小巷上,不断偶遇,不断怅惘,虽然人来人往,但却要面对着无聊生活里无尽的孤独。
James Joyce《纽约的一个雨天》也不例外。
一对还在校园的情侣,男生(甜茶饰)闷骚文艺、故作孤僻,女生(范宁饰)傻白甜、对光鲜亮丽的明星世界充满向往。
因为女生要采访知名导演,他们约好周末去纽约…结果女生原本计划一小时的采访被无限延长,而男生则莫名其妙遇到了前女友的妹妹,并且还因拍戏的契机与之接吻——原本一同来纽约的这对情侣,只能漫无目的地在纽约各自漫游…《纽约的一个雨天》的城市漫游,有着典型伍迪·艾伦小品的烙印,小机灵、抖包袱、对异性欲拒还迎的男生、被事件推着走的女生,以及一个性格强烈、灵气逼人的女配角让男主人公意乱情迷。
“孤独主人公的寻找”一直是城市漫游的母题:《午夜巴黎》里男主忍受不了乏味的未婚妻,他穿梭在现在与过去的戏梦巴黎,就是想寻找怀旧、浪漫、文艺的“去丽江化”的拉丁区巴黎。
而在《纽约雨天》中,甜茶狼狈但又不失优雅地漫步在纽约街头,愤世嫉俗地同时做着彼此矛盾的三件事——反抗、讨好和逃避。
他拜访了娇妻有着银铃般笑声的哥哥,躲避着母亲酒会的邀约,喝酒解闷时遭遇到了成熟性感的escort,但穿插其间的,是他与前女友妹妹泰瑞尔(Chan Tyrell饰)的两次偶遇……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在漫游纽约中,他一直在寻找与他灵犀相通的人与事,但所有人都让他如此尴尬:女友全程消失、同学粗鄙不堪,哥哥不仅不能倾听他的烦恼,甚至还要向他抱怨,母亲夺命连环call般地让他参加上流社会的高端轰趴,好容易在酒吧跟妙龄女子搭上讪,发现对方感兴趣的也不过是生意……漫游寻找的过程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的意识在这座欲望之都蜿蜒流动,还处在叛逆青春期的文艺少年似乎与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格格不入,“小王子”造访的每一个星球都只是让他变得更加孤单;只有在泰瑞尔那里,他感受到了真诚、理解和智性、情感的双重挑战,演戏时的接吻是假戏,但之后的投缘却成了真做——甜茶放下了自视清高的假面,不再理会父母眼中理想型的女友,这次“无目的”的城市漫游,最终寻找到了一丝“目的”。
伍迪·艾伦对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嘲讽永远带有脉脉温情。
同样是撕碎知识分子的虚伪面纱,相比于作风犀利的欧洲作者和自甘犬儒的商业电影,伍迪·艾伦总会在撕碎之后再盖上一块充满同情、聊胜于无的遮羞布。
最终让甜茶在城市漫游中寻找到价值与意义的,不是冰雪聪明的泰瑞尔,而是他原本觉得高高在上、看似附庸风雅的母亲。
母亲摘下了自己纽约上东区妇人的面具,面具背后是一个来自玉米地的少女的不堪、虚荣与幸运。
被别人撕下面纱是残酷的,而自己摘下面具却让人同情。
在对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进行批判这件事上,伍迪·艾伦永远不是最锋利的尖刀,相反他总是戏谑调笑地旁观,然后厕身其间与之共舞,最后吁出一丝共情的慨叹。
自我反思,或许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但同时也是最无用的品质。
但正是这种品质,让叛逆文艺少年放下了青春期的自视甚高和自怜自艾,在城市漫游的最后,到达了彼岸。
《午夜巴黎》最后的相遇雨过天晴,甜茶不再彷徨,就跟《午夜巴黎》的最后作家寻找到了唱片店的女店员一样,甜茶也在午后纽约的细雨中与新欢真正的拥吻。
85岁的伍迪·艾伦不再像早年那样恣意妄为,他收起了锋芒与嘲讽,也走出了阴郁与晦暗,无厘头、讽刺戏谑、忧伤与黑色的四种伍氏影调混融一处。
整个纽约都在下雨,雨滴淋湿了大都会博物馆门前的台阶,泥泞着哈勒姆肮脏的每一条小道,流过小意大利、地狱厨房每家门面的室外店招,最后落在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Delacorte Clock)下,飘落到所有灵犀相通的漫游男女身上。
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下的拥吻
怅然若失。
我是直到老妈谈心那里才一秒入魂的。
从她看着屏幕外那个眼神开始,浑身震了震,到她说我曾经敲开你爸,那个孤独男人的房门。
(大意)孤独这个词击中了我,好像瞬间点亮了全片。
从影片开头,这对情侣一直自说自话,没有倾听对方来交流开始,到他们分别一日看尽纽约花(?
)的奇遇,女主架在导演与编剧中间,架在编剧与编剧妻子中间,架在演员与媒体中间,男主与女主持续着当局者迷的断连,持续着局促不安的断联,都在描述着两人在一起却不在一起的孤独。
男主结局稍好,转身找到适合的下一个,但前面一直在铺垫着关于孤独的情节。
还有什么呢?
还有一种没再能探究新世界的遗憾感。
我是从管洛克公众号婚姻之外的故事这文章,看到这个电影的。
我转发了他的推送,有朋友在票圈下评论了很多,大意是踏进婚姻之前要沟通好三观沟通好未来生活愿景,不然爱情都没谈好就别进婚姻,我说文章讲的是世界会变,自我会变,职业方向会变,对生活的期待会变,到时就算事前沟通好,婚姻后的我们还是可能会变成另一种人的,那时就不可避免离婚了,她回我,那只能说明两人还没真正认识自己罢了,世界会变人的很多特质是不会变的,年纪过了还一直在变的话,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认识尚不清晰,没有确认自己真实的需求,如果他足够了解自己,这些都是不会变的。
我其实也是这样想的,也没什么好再探讨了回了她一个是。
然后看到这个电影。
看之前从管洛克文章里,我一直以为主角年龄会是30前后的人,看了才知道是大学生,开始时我是失望的。
什么啊,大学生对自己都没了解清晰呢,有奇遇当然非常容易动摇,世界观当然容易摇摆啊,我想看的是30多岁的人还会因为什么奇遇而改变啊。
扯远了,总之我还是继续看了。
影片看到中后段的时候吧,两人的奇遇讲得七七八八了,我又撇了撇嘴,看他们俩样子,就像没经历过几段好恋爱一样,还没有好好探究自己探究“两性关系”,探究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但我转而又想,天啊那探究过的人,明白自己核心需求的人,该多无聊啊,他们太明白自己所以越来越能一眼看出这人是不是想要的人,从内心里抹去了发展的可能,再遇到这些奇遇会心动但很难在最后一刻迈出那一步了吧?
那这个世界,在亲密关系上,还会有意思吗?
还是我太嫩了,还没看过那些能动摇30岁人的奇遇?
片子其他的话,马车上女主前顾后盼好几轮,最后说了句那先生请你快一点,天快要下雨了,这一幕挺精彩的。
男主说了著名台词之后(是名句吗),女主说我知道是莎士比亚的对吧然后快乐地(假)笑了。
这时男主顿了一下,想了会终于果断地劝她走,说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你不需要我了,我们是两种人,你活该辉煌我活该活在阴暗的光芒之下(大意),你走吧我要留在纽约。
这可能就是人吧,男主说了很多次厌恶妈妈的管教,但又偏偏是这些管教塑造了他自己。
老妈要求他弹琴读闷死人的书,让他得以谈着钢琴唱歌来表达情感,让他爱上钢琴酒吧里爱钢琴手结尾时也要摸摸钢琴,让他在谈吐里透着“古雅”,让他得以在一句台词的确认里下了最后分开的决心。
(btw,一句台词说错出处就能分开和因笑声而不结婚一样,一样“荒诞”是不是)精彩点还是在女主上,她在男主这一连串说辞下迷失了,又重新陷进了昨天的三段奇遇里,男主那句“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实在punchline,她身上慕强爱慕虚荣又刚刚看过虚荣,还没回过神来,没想清楚,什么是自己能拥有的什么是海市蜃楼什么是可望不可即,只记得自己半天就得到了三个魅力男士(她认为)的青睐,还没想清楚呢。
话又说回来,谁在年轻时有这一遭能瞬间想清楚,能想我也不要想,让我多沉迷一会这迷人幻觉不也挺好。
然后,跟男主情感基础也没那么深,仔细想想全片只有男主不断说爱她,她没什么独白说过爱他,损他倒是有,所以马车上六神无主,叫男主回来不是不叫不是,先找个安定的地方好好想想吧,于是精彩地描绘她复杂心境的台词出来了,“麻烦你快点,天要下雨了”(大意)。
还有啥,我想想,音乐的表达和入场券。
男主在陈家里,谈起钢琴唱起歌,啊这是音乐的意义吗?
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
现代人比较难袒露心扉?
一曲既毕,懂的人懂,完成了彼此的信号交换,以这种更得体更不需要过分暴露的方式,不需要酒局ktv色盅真心话什么的……有人问起你刚刚弹的是什么什么情绪吗?
问的人若是不感兴趣的人,就说原来你听出了这个啊谢谢你的解读呢,若是感兴趣的人,则微笑不搭话开始聊起互相,解释权反正在自己嘛。
哦扯远了我想的是没歌词的纯音乐演奏。
入场券。
女主开启奇遇是靠采访名导的机会,这是她的入场券。
我又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像模像样穿起西装,达到颜值巅峰的时候,是当伴郎的时候。
那天需要提前去酒店,时间还早就在酒店大堂一个人吃了早餐,刚拿了几样东西落座(自助餐),旁边有人问我您好请问刀叉在哪里呢?
大概是下来吃早餐的人不会这么年轻不会穿着西装吧。。
我只能说我不是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她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我说没事,片刻后这个40 50岁的人坐在我旁边,席间还借此机会她跟我说上了话,说自己是香港做高端房产的,互相交流了下内地地产的看法,然后结束时她说我们可以留个联系方式,然后认真地用各种方式加了微信加了电话号码。
那时候,我突然在想,这身西装是不是就是入场券了,在这个高端酒店这里,一起在这里吃早餐,西装合身人家也就愿意跟你讲话?
还有我学小提琴是不是也算是入场券,在某个时候就会发挥作用?
不知道我不知道。
好了看完电影想到哪写到哪,也不想整理了,好像更像是个人日记,算了随意吧。
打分8吧,7.5略低我就打成5星拉拉分了
好几篇影评都有点势利,都觉得伍迪•艾伦在说阶级差异,old money 瞧不起new money,不是一个圈子里的终究混不到一起,同时又暗戳戳地讽刺old money的傲慢、封闭和附庸风雅。
要是这么解读电影的话,未免太没意思了。
纽约上流阶级富人瞧不起亚利桑那州图桑镇的新贵这种陈词滥调不值得用一整部电影去表现。
伍迪•艾伦作为纽约的老知识分子,对自己阶层的尿性一清二楚。
new money固然显得肤浅、庸俗、天真又急不可耐,但是他们的确给精致势利又腐朽沉闷的纽约上层带来了明媚的阳光和真诚的崇拜,纽约需要这样的新鲜刺激。
而old money们呢,不过是在用高雅的文学艺术品位掩饰不光彩的过去,男主角——貌似这个阶层的叛逆者,懂文学、懂艺术,会弹钢琴,视钱财如粪土,渴望浪漫的爱情,实际上是个空虚迷茫的幻想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不敢跟家里决裂去过自己的生活,又觉得被家庭束缚,讨厌纽约的势利排外,在其他地方又找不到人生依托。
男主角的叛逆看起来不过是在撒娇而已。
世界早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纽约也从先锋者走到了腐朽封闭的时代。
电影里提起男主的母亲要他读亨利•詹姆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亨利•詹姆斯一心想回到艺术成熟的、精致的、富有文化气息的欧洲,他认为当时的美国文化一片贫瘠,欧洲才是他精神上的故乡,他写过多本小说,描写天真的美国人遭遇世故的欧洲人的故事。
而伍迪•艾伦时的纽约已经成熟世故得像曾经的欧洲,纽约也成为此时此刻美国人精神上的故乡。
男主角在尝试和新世界里的女孩交往后,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精神上的故乡纽约,选择了一个懂自己浪漫的纽约女孩。
尽管这个故乡已经成熟到乏味,尽管它已经世故到令人厌恶,但它毕竟还有过好时光,它还有它自己的浪漫。
最近,济南很冷,天气预报里的雪迟迟不来,就跟一天又一天推迟掉的减肥计划一样。
好在,还有那么多好电影可看,下班回到家,换掉工装,喝碗热粥,然后洗个澡,躺在床上看个电影不知道多惬意。
遇见心情特别好的一晚,可能还会泡个脚,做个面膜,然后再看个文艺片,比如《堕落天使》、《男人四十》、《胭脂扣》、《年年有今日》。
看终于不再木头的美人李嘉欣面无表情的表演哀伤,看一脸皱纹的张学友温暖的低吟唐诗,看不够漂亮的梅艳芳苦等50年穿着旗袍站在街头苦等她的十二少,看18岁的港姐袁咏仪戴假发化老妆演绎痴缠一生的婚外情。
当然,都不如伍迪艾伦这个怪老头,一出手,就是《纽约的一个雨天》。
全部启用新生代的美女帅哥们,看花样美男甜茶皱眉缩肩猥琐地演话痨文青,看青春无敌一笑花都会开的范宁妹妹演肤浅天真的小城姑娘,看娃娃脸的国美扯着性感的小烟嗓演soulmate,竟然这么轻松浪漫,看完以后,又觉得欲言又止意犹未尽,果然豆瓣一堆看热闹的影评,还是自命不凡的怪老头玩着熟悉的那套又吐槽又哀伤的讽刺戏码,跟《赛末点》一样的味道。
我们初恋会爱上怎样的人呢?
可能就跟男主一样,在学校里遇见一个肤白貌美笑起来阳光灿烂的美少女,她又那么上进,天天混在学生会里,那种校园荣誉拿到手软,男同学们都把她当女神,凑巧还有着门当户对的家境,你父母也接纳她,多么好的优选项,简直是福报。
如果没有纽约的一个下雨天,你不会有机会,见到跟她鸿沟一样不同的三观,她的上进变成了势利,她为了装逼的中年男导演、国际巨星,为了所谓的光鲜未来,一再推迟你们的约会,而这一切都是你所唾弃的。
凑巧,你遇见一个姑娘,可能她就跟你家门口的包子店一样,你每天都路过,从没留意过,突然在那样的一天,天又冷你又悲伤,你百无聊赖走进去,咬开一尝,不但味道不错,而且是你喜欢的茄子口味,你一直觉得包子最好吃的就应该是茄子味,这样一个你觉得永远不会被理解的恶趣味,就在这样天时地利人不讨厌的一刻,突然被人懂了。
那是,你遍寻不到迷失在名利世界里的女友,失魂落魄街头暴走的一刻,突然发现前女友的小妹妹已经悄然长大,成为怼精一样的艺术学院美少女。
会跟你吐槽你糟糕的吻技,会凑巧在这样的浪漫的下雨天,一起误打正着演一场爱情戏,而且她竟然跟你一样,唾弃这装逼的一切,又喜欢同样的一幅画,会眼神复杂的看着你自弹自唱,并不会客套的彩虹屁。
然后,终究是雨会停,女友会倦鸟回巢,你看着穿短裙的她,依旧符合你的肤浅审美,优雅可爱又迷人,但是她满嘴都是吹嘘,吹嘘跟那些所谓的成功老男人的暧昧,她不觉得羞愧,甚至有点沾沾自喜,你发现,原来她不过如此,不过是跟所有的庸脂俗粉一样,而你在最浪漫的马车约会中,突然发现,其实你在她心中,也许还不如那些油腻男,原来你不过是可笑的备胎一枚。
你突然明白了这一切,藏在她如花笑靥,藏在她的大白胸脯,大长腿之外的那个无聊的灵魂的真相,原来,她要的不过如此,跟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而你迷恋的不过如此,这还算爱情吗?
不,这已经是你最厌恶的那种生活,于是,你连客套都不想演了,你说,对不起,亲爱的,我不适合你,你值得拥有更优秀的男人,然后塞给她一摞钱,跟她再见,也跟她那个你短暂度假一样去的平民学院再见。
你没有告诉她,你现在拥有富贵背后,你妈不只是如今无懈可击的文化名媛,她不过是玉米地凭仅有的肉身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她希望能够彻底告别过去,给她的小儿子最好的一切。
而了解华丽生活背后的真相,你的愤怒和叛逆突然就泄了气,而这最惨淡的一切,你并不想告诉她,因为你突然发现她肯定不懂的,她只是可以共欢乐的路人甲而已,你站在上一代自我牺牲的午夜梦魔背后,你不甘心这样平庸的结局。
你不知道想要什么,只是记得今天遇见的另外一个姑娘,她说的那些,在下雨的一天,去动物围绕的音乐时钟下,那个薛定谔的浪漫约会。
或许,人年纪越大,见到的魔幻事实越多,就会越柔软。
怪老头终于不再是最后杀死真爱的《赛末点》,他给了一个雨中拥吻的happy ending,这样的一对可人,未来可能会分手,可能会婚内出轨,可以会为了孩子抚养权互撕成笑柄,起码在这样青春迷人的一刻,纽约在下雨,而他们是相爱的,毫无保留地享受其中,拥有只属于彼此的《纽约的一个雨天》。
因为刚和大学同学去了上海玩 莫名其妙地就很能理解这种we‘re different person的感觉……在螺蛳壳一样大的房间里喝香精调制酒 吸二手烟 实在无语 好不容易想去看个最大的激光imax又嫌弃太远 杜比剧场的映前秀又因为喝那个破酒而错过 看展览也不提前预约 导致只能看一些破展 浪费金钱浪费生命所以我真的不太理解范宁演的那个女孩子 我要是有甜茶这种多金小帅哥男朋友 怎么会去睡老大爷?
吴彦祖老了也不行啊 有老人味啊……真是恨不得分分钟都粘在甜茶身上好吗 真的不理解但是那个哥哥的女朋友的笑声实在太搞了 哥哥努力说烂笑话逗她笑也超级搞笑 甜茶听到以后一愣的背影也过于爆笑本片最大亮点高潮就是接近尾声的时候母亲和甜茶痛陈革命家史 女性的光辉 忍辱负重 但我也说不好woody ellen就是个女性主义者 他不过是个只爱母亲的好儿子 老白男 算你好笑
门当户对又如何?
确实,哪个信奉精英主义的不努力,不勤奋,不要和主流明星沾沾关系的。
而理想主义只是想着和对方太合适了,即便是太多瞬间都自觉是自言自语,还是要相信对方还是有天会欣赏的,何况双方都是那么骄傲的人。
突然受宠若惊的精英主义者把自己置身于被性侵的冒险之中,并称之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自我洗脑是未来可以炫耀的谈资。
败兴的理想主义者逐渐放弃期待中的难忘的约会,开始实实在在地面对这段感情。
最后的一根稻草,还是自以为是的骄傲啊。
我喜欢那种酒吧里的钢琴外面下着雨,天色灰蒙纽约被笼罩在轻轻的薄雾之中《纽约的一个雨天》01在喜欢伍迪·艾伦的一万个理由里,排进前三的大概是:适度调侃的知识分子幽默感不需要言不由衷的创作基础所促成的作者性和爵士乐他是吹黑管的,听得不多,但感觉可能是肺活量的原因,吹奏有如说话。
虽然爵士乐听起来大部分都有点像,不太像的可能又不太好接受,比如Coltrane。
但伍迪·艾伦的黑管对我来说是有点过于高兴和夸张了,有的时候会让我想到一只落单的火烈鸟。
但作为最会拍电影的爵士乐手,把自己的文化生活照料得如此周到,别人说什么都未免显得累赘了。
上个世纪20年代一间阴暗而又打着刺眼追光的爵士酒吧里,某个无所事事的只会把自己喝到迷糊的中年人向台上的乐手投去失焦的目光,从他手中那只燃着的香烟里升起的烟雾,缭绕开来照亮了他的脸。
这就是当盖茨比说出 cocktail lounge piano 时,我所能想到的东西。
cocktail lounge piano,不知道谁还能找到比这更美的东西。
所有美丽而脆弱的,都可以和它扯上关系,哪怕是如水晶玻璃一样易碎的40岁的女明星。
a kiss is just a kiss还记得Rick让Sam不停弹起的那首曲子么。
“世界上那么多酒吧,可她偏偏走进了我这间。
”《卡萨布兰卡》之后,酒吧钢琴的调子就算是定下来了吧。
想来这应该算在那段折在半路的爱情上,毕竟海报上印的是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
Sam的那种调子,还有这部电影开场的那首I Got Lucky In The Rain,就是盖茨比所说的 broadway tunes 。
这种无论如何美好都无法移植过来的东西,就像中文没法用打字机一样让人丧气。
那种音乐风格始终还是和百老汇的舞台剧相互依附,为歌舞场面和叙事服务,如若拿过来恐怕只有春晚舞台的规格能与之匹配,可那说好的脆弱与美,瞬间便成了笑话。
好在只要老电影看得足够多,像盖茨比那样,虽然会有点老气,但至少能给早餐攒一个安静的Broadway tunes play list 。
02《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后,很多人都知道了Chet Baker。
过去对他的迟疑其实是在于,他几乎所有的专辑封面都是和小号的合影,但不时总还是有一个男声出现。
直到有一天在他的专辑里听到了Blue room。
原来,唱歌的时候唱歌,吹奏的时候吹奏。
盖茨比有点被惯坏了,他和他妈妈之间的关系隐隐地影响着他的动机,直到整部电影的高潮——他和妈妈在gala上的那次恳谈——来临。
这种漫长青春期的作弄,和烦恼只存在于理想世界里的任性,让Everything Happens To Me来的不能再契合。
只会轻轻唱歌的Chet Baker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
Chet Baker with his wife Halema Ali, Redondo Beach, 1956taken by William Claxton during a photo session for the cover of a Pacific Jazz anth《然而,很美》,很迷人的一本关于爵士乐的书,村上春树也曾经推荐过。
在那里有两段,Chet Baker是这样的:一段:他看着她的手在台面上摆弄,指向一张牌。
然后又指向另一张,听着接下来二十年他将经历的种种灾难。
他听她讲完,看见她在等待自己的反应,便点了一支烟,吐出一条细长的烟雾,然后,把一只手放到她膝上,说:——所以,急什么?
另一段:然后,一切都结束了。
他被困在这坍塌的破家具组成的隧道,双手按在尖玻璃和碎牙齿上,地上一片番茄酱、咖啡和花瓶水的沼泽,三支黄色的郁金香漂浮在这一团糟之中。
使出所有力气,他挣扎着站起身,就像一个男人从池塘底下爬出来,蛋黄液、餐具、培根片纷纷从他身上掉落,嘴上的血污抹得满脸都是。
他首先看见的是一个站在旁边的侍者,手里捧着咖啡壶,似乎准备给他续杯;他后面是别的顾客一张张打开的嘴,嘴里是嚼了一半的煎蛋饼、面包圈和薄煎饼。
感到一阵虚脱,他伸出一只手,用糟透的掌纹涂抹墙面,而后冲出门,走上街道,浑身布满这顿噩梦般早餐的残渣。
外面,旧金山的街道排山倒海,此起彼伏,一辆黄色巴士登上巨浪之巅,像艘海轮一样向他驶来。
说不清我对爵士乐的癖好,是否和对loser抱有特殊感情有关。
这种喜好是专属于80后的,旧时色彩真是太浓重了。
00后崇尚阳光。
03不得不提起盖茨比反复提到,也许也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Carlyle,那间在墙壁上和灯罩上被Ludwig Bemelmans画满了卡通的酒吧间。
盖茨比在皮埃尔酒店的套房里换衣服的时候,从电视播放的花边新闻里看到了女朋友被电影明星拐跑的消息,整个人就碎掉了。
在去妈妈的gala之前,他在Carlyle喝了一杯马提尼。
他面前这种30公分高的两人台灯总能让人感觉到安全,就像机舱座位上的读书灯,不叨扰别人,并且把一切声音挡在外面。
如果要给菲茨杰拉德所说的“爵士时代”寻找一个标识的话,我肯定会选它。
2500照度的灯泡,飞出一串拖着尾巴的闪闪尘星。
因为说好要在Carlyle见面,盖茨比在gala结束之后又回来这里,也许是在等艾什莉,也许只是回来找那架钢琴。
伍迪·艾伦真是太喜欢这里了,也许是因为这里让他想起了旧时的纽约。
图片来自Travelingpanties,游客实景拍摄图。
可以看到远处墙壁上画着的红色小阳伞,和盖茨比身后的那一面一模一样。
Carlyle的酒保总是穿着红色西装,服务生着白色燕尾服。
每次路过北京东风南路的正院时也总会看到站在门口的招待,冬天的时候他们穿黑色系疙瘩派儿的唐装,夏天的时候会换成白色,而且无论冬夏都会搭配相同颜色的圆口礼帽。
没人来的时候他们会头对头聚在一起抽烟说笑,也许是因为接待的多是开着保姆车的客人,比起浪漫,更多感到的还是浓浓的阶级感。
好在花园迷人,盛夏的夜里会喷洒水汽降温。
电影结束的时候,盖茨比选择留在纽约,和母亲的和解让他开始接受自己,继而拥抱这座城市。
这是一个关于纽约和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我不想在电影好与不好的事情上纠结,只想把时间留在美的那一部分里。
Wechat ID : cityisland1984
老爷子每年花钱雇小鲜肉cos自己系列。看得我想拳打艾丽范宁,脚踢赛琳娜。
范宁演活了晚晚,说话那个表情姿态太像了
全球首映嘻嘻嘻~~正好是下雨天看的,惬意~~~
“浪漫是一种文化优越”
可惜了那两张宽街Hamilton的票
伍迪·艾伦真是纽约一辈子的代言人。一个八十多岁的导演,拍起大学生的心理还是尽在掌控,没有任何代沟,甚至比年轻人更了解他们自己。甜茶俨然是小老头新的视觉代言人,喋喋不休驼着背漫步雨中街头的模样魂穿七十年代。拍的是富二代浮华又带点荒诞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但竟然没有让我产生任何距离感。根本在于他的方法绝非《小时代》式的拜金,而依然是极尽浪漫与自嘲的剖析。质感又轻盈又沉重,把那种若即若离、飘忽不定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中国有没有导演能拍《北京的一个雾霾天》?
有时候觉得,艾伦就是一个更通俗的侯麦,钟情于私人情调的生活,以及各种小纠结,只是没侯麦那么爱谈论哲学
伍迪艾伦总是能在五分钟内把纽约变成他的纽约。
我从没看过如此尴尬和局促的电影女主的表演实在是令人不安甜茶的角色适合凤凰河。可惜他早死了。他演的像小老太太。。。
带伞的人不如和你一样热爱淋雨的人。
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看起来有点昏昏欲睡两女生一对比,傻脸娜的腿好好看,甜茶的颜值忽上忽下的。男女主这算是双双绿了对方么
还好之前没在电脑上看。伍迪艾伦第一部大陆公映作品,基本上还是他老人家最信手拈来的爱情小品,完成度各方面都还行。不过,不知怎的,这次这部给我看出了几分“用犯罪片手法拍爱情片”的味道。“甜茶”所扮演的男主,从人设到性格到着装,说白了还是跟伍迪年轻时候在自己作品里本人出演的男性角色差不多。无论怎样,伍迪艾伦电影中的NYC总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观众,这部亦不例外。四星整。
幼稚到一无是处......伍迪艾伦的片子?!
每个年轻的男主角都在cos Woody Allen,即使已经2019年,而Woody已经80多岁,而故事设定在现在,这真可怕。这让一切都显得虚假。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这样说话,也不会做这些事,令苹果手机频频发声也解救不了。近景对话镜头特别考验演员本人的魅力,甜茶真的不错,加一星是给范宁。片子里的人大概很多耳朵都有问题吧?可以在客厅大声讲未婚妻的坏话、可以冲着男孩儿的手机教他怎么打电话,还会在美术馆里大声聊天。大学生、社会、钱、流动的感情……remind me of Paul Auster's 4321。不懂范宁在酒店大堂初见导演那段,光为什么一直在变。突然发现Rebecca Hall特别任素汐。喜欢90分钟的电影。“I've mortgaged all my castles in the air.”
不喜欢这种从头到尾一直说个不停的戏,剧情寡淡如水,浪费时间情侣看了都得分手。范宁采访喜欢的电影导演,又遇到了一个明星演员,上了电视,被骗回家衣服脱光了,人家女友拍完戏回家了。外面下着大雨披着雨衣落魄的回酒店。甜茶路上被拉过去当群演,邂逅了群演女二,还是吻戏。结尾就是男主放弃女主,女二上位。
3.5 一开始很糟糕,但是越往后竟然越好。以及没想到三个年轻人里面演技担当竟然是范宁。
情迷纽约下雨天20191014@HK K11影院跟着一个人跑还是迟到一点点。太美了甜茶。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星期终于看完了,同时把百度网盘N年前保存的伍迪艾伦电影合集删掉了,受不了这温温吞吞的调子,大段大段的台词,缓慢的叙事,并不出彩的故事情节,真的让人很没有耐心看下去。ps 可能《独家新闻》是他的一个例外吧……
老头炒冷饭,讽浅薄文青翻来覆去鞭尸。割麦子演技出乎意外可以,可能有范宁作对比吧。
一点都不浪漫,反而满满的讽刺与傲慢,笑点集中在盖茨比哥哥女朋友的笑声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