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护理师》国内不可能看到的片子。
人无法选择出世方式,大多数人也无法选择死亡方式。
老龄化的社会,未来是否会走向日本一般,大概率可能还不如日本。
日本是一个割裂极其严重的社会,所以童真,纯爱,变态,善良,邪恶各种反差在日本的电影里都能演绎极致却不违和。
总觉得电影应该超脱现实,而不只是描述现实。
人性很复杂,人的本性也从来不是善,很多事情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人的自私会习惯性合理化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拼凑缘由,理顺逻辑,告诉自己我没错,即使看起来是错了,也是迫于无奈别无选择,所以,我还是没错。
所以当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之后,大多数不太与运气挂钩的事宜,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是选择的时候,有没办法去想象和推测后来的一切并评测自己的承受阈值,就成了人和人面对事情态度的区别,也成了人和人的区别。
这也就是所谓的成熟和成长,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学习。
以前会觉得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思考,他们没有追求,人生没有目的的吗?
后来发现当有思考却没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还不如没思考能力。
人生不短,不容易过,得一天一天过,一步一步走,大多数人如果想太清楚,会变的寸步难行。
得过,且过。
扯远了,电影或者显得无聊,却让我认真的看完了。
就像网上调侃的一般“L最终还是变成了夜神月”
《死亡护理师》 在日本老龄化社会下,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面对自杀,以及求助他人来帮助自己结束生命的艰难选择在法律边界的模糊地带的讨论。
在现代生活,寿命的延长,医疗服务的便利后,诸多老年病的出现,如何体面的老去与死去成为了很多老人生活的现实问题。
对于青年人或许没什么痛感,但对于家里有老人生病的或是卧病在床的,或是到中年之际的人,应该很有感触的。
古代社会,因为平均寿命在三四十岁,所以不太涉及讨论晚年生活,形成了以老为尊的文化而现代社会全球的平均寿命一直在增长,如日本平均寿命已经到了80多岁了,按道理自古以来长寿是幸事,但现代的长寿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新的老年病,癌症的出现,一方面现代社会中诸多的老年病症开始年轻化,加上老龄化社会,长寿已经在很多方面成为了负面内容。
当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最近很多老人,病患被亲人及社会所裹挟式的治疗,一种维持生命体征式的治疗。
古代的社会不需要个人意义上的自杀,而现代社会,自杀,安乐死成为了重要话题。
西方率先让安乐死通过立法,得到法律保障,一方面是西方社会文化土壤的支撑,个人生命的权力最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志。
而东亚社会因为超强的社会关系与家庭伦理,让自杀与安乐死成为有争议的话题。
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讲到“医生们认为,除了那些极其明事理,知天命的患者外,其他癌症患者全都承受不了真相(一位顶尖的法国肿瘤专家告诉我,在他的癌症患者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
)”这也是经常在生活中所听闻到的时候,在病患家属中,一部分人觉得应该把病患的实际病情告诉病患,觉得让他本人有心理准备。
而一部分人觉得一定要隐瞒不能告诉患者,这样才能让患者保持轻松的状态,一旦他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的真实病情,可能由于心理压力及情绪不稳定,反而很快就会意志涣散,对疾病的治疗起反作用。
【海报&基础信息】🎬
【主观评分:10分】【剧情概述】💊讲述了男主作为老年护工从业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用注射的方式无声无息的送走了几十位在霍霍子女的老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因为他想救赎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及他们的家庭,通过监听这些痛苦的老人家庭确定需要“送走老人”的需求,然后帮他们完成“解放”。
女主是另外一个精英阶层,有钱的检察官,母亲老年痴呆了但也能在高级养老院过的有滋有味,但他因为职位原因接触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老龄化社会现状,通过和男主的对话沟通最后也释怀了自己不敢面对父亲临终前错失见面机会的伤疤。
【评价感受】🤨冲着我的男神松山研一和女神长泽雅美去看的电影,没想到如此的振聋发聩,适合每一位要生孩子的韭菜看完此片提前打好预防针,以防中年后面对此情景的时候万分后悔及痛不欲生。
老而不死又没钱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窒息的事情,太没尊严和狼狈了。
【印象深刻】💾
这就是我最最担心和不敢面对的场景,这个父亲还是个老年痴呆
检察官天天在面对想进监狱养老的日本老人
这一段镜头太震撼了,39个老人咽气画面合集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为之,抓死亡笔记凶手的L变成了记录「死亡笔记」的凶手,就是死亡过程比心脏麻痹更触目,更魔幻,更残忍
如果你四肢着地跪在深坑里 试图托起亲人,终有一天会发疯
到底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正确?
又回到罗翔《圆圈正义》中提到的人是否有权利处置自己的生命?
自杀虽说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它所产生的后果不可能不妨碍他人。
罗翔老师总体认同道义论的立场,人无权处分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错误的,但错误不一定就是犯罪,刑法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并没有把刀刃指向自杀未遂者。
女主其实也一样背负了巨大的遗憾和痛苦,但工作原因还得坚持自己的法律正义
老年痴呆的父亲在清醒的时候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尤为感人
人生如果没有阅历,有些情感是不能共鸣的。
正像我观看本片《死亡护理师》,心有戚戚焉,因为作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也要直面父母的养老问题了。
给父母养老是不可能指望国家和社会的,这只能是作为子女的责任。
如何让自己年入古稀的父母能够有一个体面幸福的晚年,真的很考验子女的能力。
对,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先讲一讲电影的故事内容。
日本在很多方面是我们中国的前车之鉴,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我们也是一个接一个的遇到。
以前日本人有“社畜”“过劳死”的问题,在中国就是“996”;同样当日本成为一个65岁老年人占到全社会人口的25%比例以上,成为一个老龄化很严重的社会时,中国也有“未富先老”的隐患。
老年人如何养老,日本人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他们同样在道德与现实中挣扎。
这本《死亡护理师》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电影的男主是一名老年护理机构的护工斯波,在同事和被护理的老人、家属眼里,他是一个很尽职的护理人员;但他还有另外一面——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自行决定一些被护理老人的生死。
用他的话讲,他的行为是“拯救”,让这些失能老人不要屈辱地活着,让照顾他们的子女能够从繁重照看事务中解脱出来,他拯救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
他以这样的行为拯救自己的父亲以及另外41位老人。
当然,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是违法的,由长泽雅美扮演的女主检察官,作为主诉人向法院批控他犯下了杀人罪,请求判处斯波死刑。
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肯定是不对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
就像西方有安乐死,但是也没有为西方所有的发达国家所接受一样。
这个问题很严肃,生与死都是大事,马虎不得!
道德上也有亏。
身为人子,照顾年迈失能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怎么可能逃避这个责任呢?
正因为此,电影里中设计的情节是斯波的父亲主动要求斯波送自己离开的,唯有这样,斯波才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立得起来。
这是一块遮羞布!
但我知道,在生活中,真的会有父亲来主动求死么?
绝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的。
亲爱的朋友,你见过年迈的失能老人吗?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们都困在时间里,完全出不来了。
他们不可能存在主动意识的,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护理他们的人。
现实是很残酷的,没有电影这样的温情。
以前在乡下,我是亲眼亲耳听到过人们是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
年迈失能的老人躺在里间,成年子女在外间讨论如何办。
很少有人选择继续治疗或者拖着,大多数是决定是很伤人心的,但也没办法。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远没有日本人这么富裕!
电影里斯波跟女检察官讲,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所有的人像你一样呆在安全地带,有些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掉到坑里,而且是永远爬不出来。
他的父亲退休金只有7万日元,合人民币3500元;脑梗加上老年痴呆,身边也不离开人护理。
斯波只能辞职专门护理父亲。
护理老人的事情,我在今年初由于自己父亲同样的病的关系亲身体会过。
一天24小时都得跟着老人转,没有自己的时间,甚至连睡觉都睡不好。
这样的日子不要说一年,连一个星期下来人都要崩溃掉。
好在父亲好转了,虽然脑子还有一些糊涂,但终究生活还能自理,没有失能。
虽然以后必将会失能,但我们尽量争取延缓这个进程,让他能够再好几年。
而且父亲的退休金是比电影斯波父亲高多了,应该可以覆盖成本;即使多出来也是有限的,这样可以进好一点的养老院和请护工来护理,减轻家属的压力。
就跟电影的女检察官一样,我是呆在“安全地带”的。
女检察官为啥会跟斯波一样同情?
因为她也有切身的体会。
她母亲不想给她添麻烦进了养老院,那还是母亲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积蓄,可以负担得起;但她的父亲则没有这么能力了。
她的父亲在死前一个月曾经联系过女儿,但女儿没有接听他的电话,甚至也没有回他短信,最后她的父亲就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去,在死后三个月之后才被人发现死在出租屋里。
女检察官跟她的下属也说了那样的话。
人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或者知道什么,而是想知道什么或者不想知道什么。
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只是选择性地不听见、不看见而已!
谁说,人不是自私的呢。
面临难题,我们只是选择性地逃避。
电影里那些被杀掉老人的子女,在知道了真相后,不同的人表现不一样。
我觉得日本人真的很写实的。
这不是一个道德或者法律审判的问题,则是一个囚徒困境。
面临困境的人如何破局?
每个人都很难。
在法庭上大骂斯波的女儿,坐在公园里表情解脱的女儿,她们当时困境一样,但事后她们的看法却不一致。
这是正常的!
人类社会本来就很复杂,谁说就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呢?
我也不敢想,在数年之后我面临这样的选择题时会做出哪样的选择!
因此我没有立场去赞扬谁,或者谴责谁,千百个人就会有千百样选择吧。
现在我能够做的,就是努力赚钱。
当万一要做出选择时,我还有底气通过金钱的力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自己的父母亲留存在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时间。
父母在,尚知来路;父母去,只余归途!
让亲情成为一种羁绊,而不是束缚。
要实现这个目标,真的要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否则就跟电影里的斯波一样,掉入这个大坑里出不来了。
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最近突然就开始思考有关家庭、家人的事,一想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公司用3-5年为单位做目标计划,人生用10年为单位来衡量,年纪越大越发现其实20年的单位才是如常。
而我们短暂的一生,也只有4个20年的里程碑。
生的时候是快乐的,而死亡却是不得已,不受控那般丧失对人生的掌控力,丧失对一生的记忆。
古话说“养儿防老”,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枷锁,但这也许就是家人之间的牵绊和责任。
妈妈是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人,而现在突然有了一种能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才知道这样长年累月的是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伴侣。
“伴侣”这个词可能比那些美好的甜蜜的词汇更准确。
选择一个人意味着选择承担必定会发生的这一切——要面对丧失行动力最失去尊严的一面,要面对最不受控制的一面,以及繁琐且不能摆脱的照料。
谁和谁在一起,无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给我添的麻烦,即便是痛苦的,因为想你在一起,而愿意去承受未来的这份痛苦。
”看完电影只想和爸妈在一起。
我们终究都会迈向这份不得已,但无妄这一生来到世界走一遭,相遇相爱共同快乐和拥有过彼此。
几年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原作,从头到尾都很压抑,窒息。
那时候我父亲还在,所以当时我更多的代入的是“被长辈折磨到不像个正常人”的家属,当然我的做法不是去杀人,也不可能杀人,当然也没有被折磨成男主那样,不过是被折磨成抑郁焦虑失眠,甲减,贫血,长期偏头痛……罢了。
就是被折磨得破破烂烂,但还算能活。
谁叫他刚退休就死了呢。
本来是想找部电影哭一哭,结果从头到尾都没哭。
现在再看电影,首先是发现L咋变成了夜神月,其次是两位主演演技都很好,感染力很强。
很能理解松山的角色的心理,虽然我做不到杀掉亲人继续活下去(我以前抑郁很严重的时候的想法是哪天撑不下去了一起去死),但是绝对不会谴责他。
当然杀人是不对的,不鼓吹杀人解决问题。
只是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社会确实是嫌贫爱富。
比如A老人很有钱,那么他可以选择多种养老方式。
有钱人在养老院也过的舒服。
而且晚辈也落得轻松,家里相对会比较和睦。
比如B老人和子女都穷,那么子女可能没钱去请保姆照顾老人,或者也没钱送老人去养老院。
白天工作,晚上照顾老人,甚至有的时候工作都会丢掉。
作为穷人家出生的孩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很窒息。
所以我一直说,我爸没给我欠债就已经对我很好了。
毕竟他活了60年,没钱买房买车,吃我奶奶的住我奶奶的。
真的,没有债务就是顶好的了。
顺便说一些题外话。
有时候我真的很嫉妒有钱人(或许有的人并不能算是非常有钱的人,但要买什么家里都会给钱,不至于买本杂志都要被骂败家,上大学买电子词典都能被说10年),觉得贫富差距,投胎什么的,真是很不公平啊。
所以交友方面,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经济条件普通,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人。
我大学有个闺蜜,她爸爸是黑社会老大,她毕业以后没怎么上过班。
因为人家家里的钱根本花不完,为什么要和普通人一样当牛马被老板宰割呢。
她毕业之后和毕业前一样,对钱没什么概念。
因为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拥有花不完的钱,根本没办法体会普通打工人的辛苦,不懂钱的来之不易。
所以后来也就没怎么联系了。
再说回剧情。
其实我觉得长泽雅美的角色,没必要觉得是自己杀了父亲。
毕竟你想想,她30多岁了,从3岁开始就一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有尽过责任吗?
不过是出了个jing/zi罢了。
当然我觉得最后这段是为了缓和整体剧情而铺设的,用检察官的父亲对照杀人犯的父亲。
看完之后想到我的老后生活,首先先活到退休的年纪再说吧。
这几年好好养身体,在解脱之后多享受几年。
如果真能活到老年,我肯定是住养老院吧。
那时候的养老措施应该也还算成系统了。
年轻的时候好好保养身体也很重要。
我不婚不育,所以不会麻烦任何亲人。
到时候还联不联系都不好说,哈哈哈。
我觉得这样挺好,出钱让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给我服务,不用承受任何精神负担。
至于死这回事,我最近看到一个很喜欢的说法:人类从受精卵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走向死亡的。
男主可以说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了,辞去工作,减衣缩食,每天照顾时而痴呆时而清醒的老爷子。
三年,三年啊!
最后老父亲哭着求儿子杀了他。
我拳头紧了好吗!
儿子为你付出了那么多!
你最后还要把儿子变成杀人犯!
你要死自己死啊!
说没有能力?
实在想死翻个身把自己闷死也可以。
(剧情只是说他腰受伤了,不是全身瘫痪)即便如此,儿子还是选择帮他,而且选择尽量少痛苦的方式。
他真的是很温柔的人。
每个人经过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都是一次单向的经历。
无论男女、老少、富有、平凡、贫穷、安逸、忙碌。
而陪伴这一次经历的有父母、爱人、孩子、亲戚、朋友、同事,还会有,陌生人。
对于陌生老人都如此热心的斯波是一家护工企业的员工。
他与他的同事对于未有家人一直在身边的老人进行看护照料。
与此同时女检察官大有患有阿尔斯海默症的母亲在养老院得到细致的照顾。
在两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一切都与亲人的死亡有着联系。
而死亡究竟是护理的一部分,还是愧疚的一面,随着影片的进程在不断拉扯。
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有着太多的老人需要照料,有的老人可以有子女的照料,子女无暇顾及的老人要么聘请护工进行陪护,要么送去养老院接受全天候照料,子女空闲的时候可以去探望。
当然,还会有一直独居的老人,直到走向终点数日后才会被发现。
而这样的一幕,就发生在了大有的父亲身上。
大有没能照顾自己的父亲,从影片的一头一尾便可看出。
杀死自己父亲的斯波是个杀人犯,但作为检察官的大有没有照顾父亲,最终父亲以那样的模样离开,与杀人犯斯波从某些层面上来说难道并不类似么?
护工斯波年纪并不大,却早已斑斑白发。
与大有的母亲类似,斯波的父亲也患有阿尔斯海默症,并且完全生活失能。
生活并不宽裕的斯波并没有能力送父亲到养老院,只能奔波照料父亲。
其中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要去方便的父亲在起身行走时失禁,斯波习惯性的拿着抹布准备收拾,转眼间,父亲就把打开的牛奶打翻在地。
从最初的耐心照料到父亲到因为父亲打翻了一杯水而大打出手。
斯波对于自己的斥责与动手在父亲反复的“发作”中来回拉扯。
“求求你了,杀了我吧。
”这种难以想象的诉求出自父亲的口中,难得清醒的父亲能做的似乎只有让斯波结束这一切,从而解脱于此。
杀死了42位老人的斯波太了解被拉扯的境况,所以在斯波的想法里,他让老人的儿女得以解脱,作为老人来说,也免的再因麻烦儿女而自责无奈。
而也确实有些人得到了解脱。
法庭上老人儿女的怒吼,同时也说明了斯波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以何种理由。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41名老人一般的家境,这一点是将这一切水落石出的大有原先无法理解的。
过去的已经是过去式,理解的结论永远不会对等,只是这一段死亡护理告一段落罢了。
我是奔着女主去来的,没想到片子有点沉重,在探讨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集中问题,男主进行的“临终护理”对逝者本身和家人,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并且把评判和抉择交给了我们…… 男主的演技出奇得好,片头的铺垫已经给男主在片尾的“秀技”提供了更好的时机,女主依旧很棒,只是在戏份和台词这块,明显略逊于男主,但也不影响我们作为观众去探讨影片和导演想让我们思考的内容…………
戴在大友妈妈脖子上的十字架墙上反射窗户形成的十字架检查官大友读教会学校的背景斯波床头的圣经没有最终审判的结局我相信导演试图在影片里开启一个关于罪的讨论检察官大友最终在监狱与斯波的对话让人开始意识到虽然斯波在现实世界的律法下犯了重罪,但身为检查官的大友在面对孤独死的父亲时同样无法逃脱内心的不断谴责。
从某种程度上影片的观众通过检察官大友的自述开始感到并没有触犯现实法律的大友在行为和心灵上反而不如犯了重罪的斯波。
影片通过大友和斯波的几次单独对话将什么是罪思考以及检察官大友认识自身也同样犯罪的过程徐徐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可谓是用心良苦。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这样的老人,所以我打算攒够一笔安乐死的钱,如果真的到了屎尿屁都兜不住的那一天,我会趁着自己意志清醒时,让自己体面安稳得离开
本来想回避这个意料中沉重的电影。毛骨悚然、悲怆而又无解的现实,无法回避。柄本明演得太真实,让人虽然难过还是忍住看下去。まさみ就麻麻哋。
看过
节奏非常符合日剧调性,慢到我睡几回了。其实就是安乐死的叙事,最后连判决都懒的交代了。因为问题早早已摆出。所有的泪点我都没眼泪,不知道为何。
根据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叶真中显原著同名小说《死亡护理师》改编“死亡护理案”连环杀人案
是漫改嗎?劇本感覺怪怪,逃不了的矯情,表演也比較商業;配樂全部拿掉可能會比較好。
和原著改动较大,和朋友看完相顾无言,很多事情无法用单纯的善与恶来判断。哎,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好人。
其实,真没必要去找那么多理由,没必要铺天盖地去描述作案动机。自以为是的正义,不足以支撑整个剧情。另,拍摄手法很廉价,镜头语言太scripted了,我宁愿看一个满脸疲惫的普通法官,也不愿被导演硬塞一个妆容精致服化道"满分"的大美女。
确有那么几场戏的设计,传达出极简而精确的情感冲击力。可是这种极简并没有延续到全片,二人的对峙、法庭辩驳,还有结尾套路化的叠化和人物翻转,在巨量煽情和喊口号面前变得呆板,像个声情并茂的剧本朗诵会。柄本明,日本当代最厉害的老年男性演员。
@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 #hkiff47【2/10】无论剧情和对白都过于直白,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日本人口老化、政府对此的政策缺失,乃至安乐死等议题,但都不够深刻,不断的辩论,然而却无法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拯救”还是“杀死”的讨论上。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影片的过度煽情与拖沓,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显得突兀,无疑是一部失败之作,观影全程如坐针毡。
HKIFF47@PE 是个好题材,但是也确实不是一个新鲜的题材,电影开播10分钟就能把全片的故事和情节都猜到了,后半段节奏有点拖沓了。/柄本明是真的稳得不行。
不如原著,整体大刀阔斧改编了原著关于养老机构公司内幕的一部分,使得主题单纯,也无悬疑感,只剩下空落落的关注养老问题以及被看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
老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做好了完全的应对准备。日本的老龄问题尤其突出,拍这么一部片子不足为奇。有尊严的活着是每个人今后要面对的事情,社会应该允许合法合理的死亡,人应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国家可以对那些未做安排而突然失智或者不想死去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持。但编剧和演出用力过猛,尤其是长泽雅美,检察官共情于罪犯的戏份过于夸张,还有那个娃娃脸助理,是意图过于明显的工具人。
电影节阅,周日一大早看得比较沉重,杀了41个老人也太多了吧,家属们有感觉解脱的,也有虽然疲于奔命但还是对死去的亲属十分有感情的,不知道最后法庭上的大喊是否让男主又有了别的思考
没新意还死长(390)
em......一星给松山研一,一星给柄本明。
大家都不想面对的现实。男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暴力and原始,并没有从制度根源上起到什么作用,但多数家人的确也有了这类想法。
#🍋观影#原著给力。日本有这种拍摄看似与谁都无关,但实则拍的就是自己的伦理电影的传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确不像龙应台的“目送”那么简单。她目送的是青春的身影,我们迎来的确实衰老的精神与身体。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主动与被动的选择,包括死亡。
失能和失智的人算不算活着?这种失去自我,拖累家人的赖活着,是不是高于“好死”呢?护理的人究竟能不能挺得住漫长的岁月?久病床前无孝子,同时,也无孝女!不去承担、禁受那种羁绊和负累,谁都无权去指摘。真的能挺得住么?挺不住的人,就成了斯波。挺得住的人呢,也许也会被熬死了吧!这部电影探讨的内容远比展现的更恐怖,更无法承受。真的好压抑啊!
社会抛弃了穷人,还怪他们不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