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园台七号

繼園臺七號,樱桃巷7号,No.7 Cherry Lane

主演:张艾嘉,赵薇 Wei Zhao,林德信,吴彦祖,章小蕙,蒋雯丽,冯德伦,张孝全,田壮壮,许鞍华,陈果,潘迪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上海话,法语年份:2019

《继园台七号》剧照

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2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3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4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5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6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3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4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5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6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7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8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9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20

《继园台七号》剧情介绍

继园台七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背景描述在 1967 年的六七暴动,还在英国殖民下的香港,一名大学生、单身的母亲与年轻女儿,三人错综复杂的感情故事。有趣的是杨凡导演在 1965 年于香港定居,两年后,香港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左派抗争事件,根据 Variety 的报导,杨凡表示该部电影正是一封送给香港与电影的情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如果还有明天第一季拜托了,机长军火女王第二季人造怪物长征大会师废材女侠美好的四天越莞记威廉王子无法告白潜水者算命好养家魔发精灵2让我看看鬼枪神传说重装警察东京攻略失忆煽动WIXOSS魔侠传之唐吉可德KillTony:笑不死偿命女兵日记:女力报到闪谷第二季柯明斯基理论第二季家政妇黑见不会原谅腐烂的家庭少女与战车OVA爱里寿·WAR!两个人的证明斗牛,要不要明日传奇第三季衰鬼上身3玉米田的小孩7

《继园台七号》长篇影评

 1 ) 红樱桃与绿芭蕉都好

1、如果非要概述这部电影的剧情,一句话就够了,“年轻的家庭教师与母女二人的爱恋”,如果仅仅停在这里,那就连这个故事的第一层都没摸到了。

这是导演杨凡献给香港的情书,故事只是载体,虞太太和虞美琳代表的是旧的雅致温婉和新的时尚活力,家庭教师范同学最终选择了“旧”的虞太太,那么新就不好吗?

不是的。

从范同学的视角换到虞太太,虞太太不止一次提到《红楼梦》和妙玉,旧的礼制对妙玉和虞太太的束缚是一样的,而虞太太自我挣扎后可选择的空间就是“新”的好处。

新与旧一定非此即彼吗?

一定要“革”掉一切的旧吗?

六十年代是香港的特殊时期,港人一定有自己的思考,我没经历过如今就更没办法展开讨论这方面了。

2、这部电影的美术我也很喜欢,动画可以完全还原六十年代的香港,这大概也是导演选择做动画电影的原因之一,毕竟实景还原可不是卖一幅张大千的画就够花销的哈。

布景方面最明显的对比是范同学第一次去虞家,先误入了楼上花旦的住宅,从男旦幽暗古怪的房间到楼下虞太太明亮清新的家(P3),无异于从森冷的地下来到人间,影评常说空间设计是人物性格的外化,确实如此了。

3、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电影里的文学意象(P4)。

范同学和虞太太第一次见面聊的是各自最喜欢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和《红楼梦》,范同学为虞美琳补习英文阅读的是《简爱》和《呼啸山庄》,虞家的客厅墙上挂的鲁迅的《答客诮》。

流光容易把人抛,但时光隽永,过去逝去了,但我们有关于精致恢弘、悲情遗憾的记忆;对于人世间的困苦责难,要有思辨的态度和诘问的权利;有人为爱执着、有人为自由斗争……这是导演为电影铺成的底色,也是导演对香港和港人的情感与认知。

4、电影中的一些小惊喜。

范同学第一次去继园台误入的花旦家在播虞姬的唱段,路遇的问路女子的配音是蒋雯丽老师(P6),这两个场景叠在一起,蒋雯丽老师领着小豆子,扭着身子歪跪在戏班班主身边,斜着头捏着嗓子说“别介,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啊!

”的画面如何也挥之不去啦!

杨凡导演想必也是欣赏陈导巅峰之作的。

虞美琳与范同学告别的戏配乐是《阿飞正传》中最经典的那段(P7 P8),我不知听过几遍了,但每次那几声鼓一响还是有瞬间泪目的冲动,纷乱的人世间谁又不是无脚鸟呢?

张国荣穿着白色背心短裤在阳台自娱舞蹈的画面,梁朝伟在狭窄的房间弓着身子对镜梳发即将登场的画面,都永久的留在了满是尘埃的岁月里了,但香港电影人不会忘记。

5、一些与委婉含蓄的基调相悖的细节。

电影一开始展现范同学的部分,他和同学在打网球,但只有挥拍没有球,结合后面提到《红楼梦》以及虞太太的梦境,应该是“真作假时假亦真”的暗示,既然真假虚实难辨,后面范同学的意识分身捡了一颗球给他时,范同学又特意声明他们刚刚没有用球,挥空拍和捡到球可以理解,递球和问答是不是过于直白了?

关于虞太太的梦境,她梦到妙玉被劫,这部分最妙的设计是月亮、倒转的屋顶构成了一幅颠倒的鸾凤的画面,随着劫匪的奔走画面上下浮动……这还不到位吗哈!

(P9)紧接着蛇的出现其实也是类似的作用,不过如果是顺便致敬《青蛇》的话那也可以有,然后上方匪徒的脸在不断变幻,这不就是众生相的意思了,最后再互撕面皮露出虞太太和范同学的脸我感觉就有点没必要,难道是致敬《画皮》吗哈哈。

电影的结构也是古典小说章回的格式,总之是一部极具东方意蕴的作品,从前看各种影评,提到展现东方美学的电影,都在提《春夏秋冬又一春》《入殓师》《青木瓜之味》,拜托华语电影争点气,别净整些唱高调、撒糖精、假悬疑的戏码了。

(不拉踩一句高低不舒服)

 2 ) 浮尘旧梦

开场1967年的大飞机压过九龙城寨,嘤嘤嘤,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然后港大男澡堂冲凉,猥琐男偷窥,杨凡也太……明显了,这不就是《游园惊梦》吴彦祖冲凉后导片,他肯定很遗憾没有借口叫吴彦祖比那个挑衅动作,后面讲红楼不讲宝黛,反而讲妙玉被劫,又前后两大段幻想,杨凡拍什么都是铺垫X幻想……说实话每次都令我尴尬,总觉得他又不感兴趣男女/女女,干嘛老怼着拍,就拍男男算了嘛。

其他都喜欢,审美好拍片子就是无敌,不管讲什么反正美感有了,红色木棉围绕港大,好浅水湾,好《倾城之恋》,街景没有景深,像《椒麻堂会》,又呈现出折纸贺年卡的浅浅堆叠效果,纸片美女还会比《杀死比尔》手势,香港好多地名是先英文后中文,按音译,不伦不类,女主家挂鲁迅的珂罗版印刷字轴,珂罗印刷术之前看苏枕书讲天理教,拉拉杂杂写了几千字,看的我昏掉了,还有《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比《红楼梦》?

我每次听人发愿说要开始看了,就觉得这位朋友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夙愿得偿,实在没得事情做了,我不到九十岁是绝对不会再拿起来。

不过跟陌生人能这么就聊几个钟头真是好幸福。

最后暴动部分,稀少程度堪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入侵波兰,算番茄蛋汤上飘那点油花儿,字幕出来惊讶小燕子那台词水平怎么调的一点儿没听出来。

 3 ) 内地第一个重磅推荐与深度解析《继园台七号》!在叙事上继承了《诗经》,在审美上攀抵了《楚辞》!

陈小姐:大爱这部“骚体电影”!

《继园台七号》,很久没见过这么好的华语动画片!

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专栏约稿,请勿转载 )全片起始于一个上帝视角,1967年的香港,两个典型的街角露台,左边的武馆在练功,右边的露台在教书,这一文一武两桩闲事透出浓浓的时代气息,此番景象是当年香港的生活一隅。

飞机低空掠过,既是一个大时代来临的气氛预告,也是当年香港生活的真实模样,旧的启德机场曾经位于九龙闹市区,所以,香港市民从前看到的飞机都是一副随时要撞上居民楼的样子。

摄影机位带着观众飞跃维多利亚湾,由九龙飞到了港岛,因为香港大学是在香港岛上的,本片男主角范同学出场,正在打网球的港大高材生。

注意一下,打网球,画面里却没有球,这是影史的著名场面,来自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放大》(《Blow-Up》,片中人物最后说的《春光乍泄》是它的港版译名)。

《放大》诞生于1966年,是本片主体故事发生的前一年。

《放大》全片辨析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幻?

本片以电影语言在21世纪重新点出“真与幻”的思辨,并将其作为整个故事的开端,这是与《红楼梦》比肩的格局。

男主角范同学的人物造型基本上是按照金城武那一型的帅哥来设计,为他配音的是林子祥的儿子林德信。

另一个是范同学的好基友,可能是照着吴彦祖的类型画的,为他配音的是冯德伦。

“男色”一直是杨凡导演以往作品中脱不去的烙印,但是这一部,他突破了,超越了,这部影片比他过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好。

如果说之前他的电影一直徘徊于二三流水准,因为这一部,我愿尊一声,大师。

影片的故事一句话就讲完了,一个男生同时爱上了母女两个人一段做得非常好的60年代香港市井生活令人回味无穷,所以知道为什么要做成动画片了吗?

60年代整个香港的复原啊!

谁玩得起啊?

这天范同学去北角,要给一个女孩补习英语。

1949年大陆解放后,许多上海人移居香港的北角,那一带一度被称为“小上海”,据说那时这座宝马山顶上有巨大的庄园,红墙绿瓦,楼阁亭台,称为“继园”。

一开始范同学在继园台7号找错了楼层,这家住了一个阴阳怪气的男旦(梅太太),室内美术设计得幽森可怖,他的仆人超有趣,像漂浮的无脸男(《千与千寻》中的角色),仆人是由田壮壮导演配的音。

范同学下楼后总算找对人家,女孩不在家,女孩的母亲开门,本片女主角,虞太太。

一见到这样的场面啊,观众内心自然就涌现出“娴静犹如花照水”的句子,虞太太是由张艾嘉配音,形象设计不知道是不是也参考了张艾嘉年轻的时候,张艾嘉年轻时真美,就是端庄两个字,这样端庄的气质是属于前现代的,带着民国遗韵。

现在的美人,毫无端庄感。

虞太太的家就和她的人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素净、清幽、淡雅,和煦的阳光斜斜地射进屋子,时间的流速都好像不一样了,舒倘而漫长。

导演一定要在这里让你感觉到虞太太这个美妇人形单影只、 茕茕孑立。

你仔细听这个人物出场时的音乐,她的主题是一段钢琴独奏,钢琴的音质会让人天然感受到一种好的出身与教养,是对角色文艺而沉静的内心的书写。

注意这段钢琴的右手主旋律一定是单音,就是处处要显出“孤单”两个字。

虞太太的出场简直醉了。

导演用声画语言传递了一阙“点绛唇”:满眼韶华,花难护。

梦里相思,春无主!

这个电影所传递出来的是真正的、让人惊叹的“中国美”。

故事最后,当女儿选择成全他们,你再留心音乐,虞太太的钢琴主题逐渐混入弦乐,先进入的大提琴,代表的是范同学,再进入小提琴,是女儿。

主旋律逐渐由原先的钢琴单音独奏,让位给了弦乐协奏,虞太太孤单的人生终于有了依靠与寄托。

小提琴就是这样神奇,音色能够既柔又刚,就是女儿理解、坚强与成全的音乐诠释,这段收尾的协奏写得催人泪下,协奏也暗合着画面中的人月两圆,飞机的元素是离别的符号,也是首尾呼应。

这个家庭分离在即,却是团圆,这个家庭的分就是圆。

片子做得实在是太好了,有着东方古老的阴翳之美,话说半句,隽永、含蓄。

本片在2019年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银狮大奖(最佳剧本),是华语电影最近一次拿到国际重大奖项。

这支作品,是杨凡导演将自己的生命能量蒸腾一生,萃取出来的一滴,香氛。

继续讲剧情。

前面写楼上的花旦,做花旦家的内部空间,全是为了一记头反衬楼下虞太太的恬静、温柔与美好。

在影视语言中,空间的美术设计就是人物性情的外化。

范同学与虞太太不知不觉聊了一下午,从《红楼梦》聊到《追忆似水年华》,他们都喜欢看书,喜欢电影,后来两个人频频约会一起看电影,这些都是在做两个人能够互生好感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被对方的外在所吸引。

女儿回来了,女儿的外形设计很难讲是不是参考了《低俗小说》里,经典的乌玛·瑟曼叛逆女生造型呢?

女儿第一眼也爱上了范同学。

怎么做她的一见钟情呢?

导演的这个处理又快又有效,女儿拿起男生正在喝茶的杯子,一饮而尽。

女儿补习英语,读的是原版《简爱》,为什么是《简爱》而不是别的书呢,《简爱》写的,不就是一个家庭老师最后与家长产生了爱情么!

这个片子里出现了大量了“互文”手法,一开始我已经说到《放大》这部电影,等下再专门谈片中所引用到的小说、小说人物、电影和电影角色与本片之间的“互文”关系。

本片有着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格式,第一章“梦谜”讲三个人的相识,第二章“戏影”讲范同学与虞太太的交往,在第二章的结束点上用一段蒙太奇快速有效地交代了,原来范同学同时也在和虞太太的女儿交往。

最后一个章节“冬至”,讲女儿与范同学摊牌。

最后,是那场女儿“成全”母亲的戏。

本片看点有两个方面,第一,谈它的中国式叙事。

第二,谈它的中国式美学,以及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要叫它“骚体电影”。

故事极简单,剧作却很复杂。

当你心里有一个故事要讲,你也已经明白了每一部影片都应该找到其唯一的声画语法与影像调性来讲故事,明白了“故事”只是“思想”的载体这些最浅显的道理之后,作者唯一要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的就只剩一件事情,叫作“叙事”。

“思想”夯下了剧作的基石,决定了这栋楼能造多高,而“叙事”,就是怎么建造,这楼是什么形状?

什么材料?

什么风格?

叙事,就是怎么讲故事。

本片在这一点上用尽心思,大放异彩,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我觉得评委会一点儿也没有瞎。

这部作品的叙事,在技巧上继承了“诗经”,在审美上攀抵了“楚辞”,所以我要给予它最高赞美。

《诗经》的赋比兴三大技巧,小学生都会背。

赋就是平铺直叙;比就是类比;兴,就是“要咏一物,先言他物”。

明明要写窈窕淑女,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红楼梦》开篇没有直接就写“黛玉进府”吧,而是先写太虚幻境中的绛珠还泪,这些都是“比、兴”的叙事技巧。

中国文人没有一个不懂。

本片上来也是,人物要出场前,大时代的噱头先做足,是一种史诗感的开篇叙事。

前面说到导演用《放大》这一幕迷影梗来做“亦真似幻”这个概念,是不是已经藏得很深了,还有更深的。

那个猥琐的男生就是男主角的“幻”,是他俊朗皮囊下的真实自我,有青春的欲望,也有革命的萌动,他捡到了那一枚其实不存在的网球。

临近片尾那场如同风月宝鉴背面的YY戏,是虞太太的性幻想,但为什么这个猥琐男也在场?

导演几乎挑明了这一点,还怕观众不懂,最后让范同学亲自通过念白,再作说明。

范同学第一次去当家教的这天路上,还要安排他先遇上一个女郎,男主角和女主角都快见面了,还在“兴”!

再遇上梅太太就是要慢,从前就是慢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刚说的那些,都是“兴”这个叙事技巧,片中运用的更多的是“比”,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互文”性。

在影片的第一章中,虞太太谈到《红楼梦》里的妙玉,这就是“比”的技巧,虞太太就是妙玉,导演接下来就用了一段虞太太的春梦,来点出两个角色的类比关系。

《红楼梦》第112回中,妙玉被掳失节只是侧写,但本片中却以浓墨来表现这段YY,采花大盗带着妙玉飞的节奏,老外们虽然没读过红楼,这种节奏是个人都懂的!

还有凤的喜悦与祥和,真是做得太有意思了。

老外们不认得妙玉,但是蛇的意象他们又懂了,我在美剧《白莲花》的解读视频中专门讲过蛇的意思(各平台同名:陈小姐的十五楼 往前翻视频)整个第二章节都是“比”,虞太太和范同学一共看了三部电影,都是法国影后西蒙·西涅莱主演的影片,三部都是老女人和小男人的爱情故事。

西蒙女士从此变成了姐弟恋的某种符号,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致命女人1》里面玉玲姐姐的角色叫西蒙了?

他们看的三部影片,第一部是《金屋泪》,更准确的翻译其实应该是《上流社会》,讲一个工人阶级出生的渣男攀附权贵,爱上老女人。

第二部呢我找遍中外网站,始终没有查到是什么电影,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

第三部是《愚人船》,德国船医爱上的大龄女乘客是德国的政治犯。

三个故事都是姐弟恋,老少配,但是做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三次“类比”其实是做了虞太太的三重担忧。

在60年代,与自己女儿的大学生家教男老师相恋简直是乱伦,虞太太内心不知道经受了怎样的挣扎与撕裂,但是影片并不正面表现这一点,而是平静地通过三部戏中戏来“类比”她心中的焦虑。

第一重是通过《金屋泪》表现出来的阶层焦虑,第二重表现出了“容貌焦虑”,第三重是通过《愚人船》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焦虑。

故事里的虞太太年轻时很激进,参加过革命。

整个电影故事的大背景是香港在60年代受到内地WG的影响,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那个具有民国遗韵,那个留有优雅生活方式的前现代的香港,可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剧变,开始渐渐走入一个拜物的消费时代。

影片最后一幅字幕是“献给香港”,我虽不是那个时代的香港人,都热泪盈眶。

昔日的优雅,如今已消失殆尽。

所以母女两个角色,其实是两个最大的“类比”,虞太太是旧香港,而女儿,是新世界。

任何一个像杨凡导演这样有情怀的香港人,对这两个香港,都是放不下的。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试图在解释“赋比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叙事技巧,到南北朝的钟嵘又进了一步,他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就是叙事到关键时候,要懂得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虞太太与范同学的爱情,萌于春,焖过了一夏,最终在冬至月圆夜熟了,中国式爱情就要用中国式的烹饪方式,不是猛火,而是文火,不是煮烂,而是焖酥。

最后,我要讲,这是一部很少见的“骚体电影”,那一缕我观影到最后,始终抓不住的感觉,我想了又想,叫作“惆怅”。

南朝裴子野说: “若悱恻芳菲, 则楚骚为之祖。

”中国人说的“文人骚客”中的这个“骚”,是多愁善感、惆怅自恋的意思。

也是我命名它为“骚体电影”的原因。

楚辞具有浓厚的伤感色彩,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miǎn缠绵”“低回沉郁”、“悱恻内储”,含悲音于不觉耳,准确地概括了楚辞的悲剧特点。

楚辞的悲,不是西方悲剧的悲,而是淡淡 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

这种中国式的“无可奈何”是非常高级的中国美学,西方没有。

而本片,满含。

这部作品是杨凡导演沉寂了10年后的大爆发,据说他完全是个人出资,卖掉手上张大千的画,扔进去超过5000万…杨凡卖画拍戏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算是新闻,这老人完全是个民国遗少,白相宁!

然而,在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中,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将这些理论技巧、文化意蕴、审美修养内化为一种创作的直觉。

当我无意中看到,这部有高度“楚辞”美的作品,导演杨凡,祖籍是湖北人,屈原的同乡,我愿视为冥冥中的,天意。

(作者:陈小姐 文艺评论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4 ) 樱桃一般的,一段色彩鲜艳却不鲜亮,酸甜交杂的短小的梦

看了《继园台七号》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首映。

片子入围了今年(2019)的主竞赛单元,在sala grande展映。

电影开场前遇到了剧组的红毯。

喜欢英文的片名,No.7 Cherry Lane。

樱桃一般的,一段色彩鲜艳却不鲜亮,酸甜交杂的短小的梦。

故事关于土地、时代与情怀;复杂的爱欲伦理、压抑与反抗;年轻与季节时令;古代与西方文化的介入(红楼梦、布鲁斯特、好莱坞…),以及写实历史却又像梦境般写意的画面美感。

影片用故事映照故事,又何尝不在用自身映照我们的故事,从而形成耐人寻味的三层叠置关系:缓慢的帧率、大量的留白、偶尔不真实的梦境、切割式片段式的情节,不像极了我们关于过去的记忆么。

导演用这种形式上的编织,像是造梦师般地制造了一段记忆本身。

就像齐豫的仙嗓遇见激烈的rap,我们的记忆原本就总是没有理由的拼接与粘合。

有人说电影节奏缓慢到挑战观众耐心。

可相比起可以主观能动的当下与未来,对于既定的过往和回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没有回忆,便不是我们,便没有现在与将来。

总之电影的艺术性是高的,大概可以顺便参加隔壁的艺术双年展。

当然凡事越接近艺术,便引发越多分歧。

而我对这一层级作品的认知没有好或坏,只有是否足够特别。

我们总需要看到一些不一样的。

 5 ) 美术强于文本

终于有缘得见《继园台七号》。

不觉得值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编剧奖。

倒是值得一个美术类奖项。

因为是杨凡啊,那个拍过《美少年》《游园惊梦》的杨凡啊。

虽然我还是喜欢他那种纨绔子弟游戏人生的调调的,因为美学品味是真好。

这个装不出来也学不会。

但叙事构架和对白那是真的一贯随性(拉垮)而特别(做作)。

敢情大家都相信剧本搞戏中戏就能拿奖是吗?

《兰心大剧院》也搞,《驾驶我的车》也搞,这部也是,还夹带了三部戏中戏啊。

[翻白眼] 原封不动把原来的电影情节动画版复刻一遍。

占据了全片三分之一的时间。

我明白这里与主人公有互文关系,可是这手法也太偷懒了吧。

说到戏中戏,印象深刻的还是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那才是这种手法的经典示范。

总得来说,杨凡在对影像的风格化追求上有点像Wes Anderson,我表示非常尊敬。

请杨导就在动画片这条康庄大道上勇敢前行吧。

 6 ) 3d动画与掉帧感。

继园台七号,看完了。

我当初没看就是受不了这画风,现在看确实不行,这诡异的画风,这狗几 把不是的垃圾3d,这人物机器般还掉帧的动作…这镜头特么晃什么呢…这特么掉帧成什么样了…我以前看日本动画时我也不喜欢3d动画,抛开恐怖谷效应和本身的丑,就虽然2d动画没有构建出一套特别独属于它的美学,但人家好歹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基本的东西都有,各种画风,各种画法,而3d是压根没有美学的,它无法通过3d达到什么美学效果,往往呈现的非常糟糕,用3d也基本是为了省钱。

包括庵野秀明在eva终为了模仿特摄用的3d我也不喜欢,也是没有美感且非常突兀。

整个质感就是“学了三年动画”的水平。

帧数不够,还没有动态模糊,最后就是一张画面追着下一张画面的“掉帧感”,且为什么人物动作都这么慢,就像现实的0.5倍速,掉帧感更严重了。

但你要真把速度再开到0.5倍速,效果反而还好一点,因为这片的速度就是最傻逼最掉帧的,速度既没有快到无需看清动作,又没有慢到可以看清每一帧的动作,它刚好卡在最烂的速度。

这圆溜溜的3d手臂你和我谈什么“肌肉的颤动”?

很小说电影。

2d部分真是顺眼多了。

拍的倒是挺有意思挺好看的,那段互相推门乐死了。

那段说唱也太他妈傻逼了,整段垮疯掉。

六七暴动基本背景板。

我 操…之前听反派说3p,我看时觉得哦,竟然是母女,没想到居然是俩男的…这配角什么鬼,一共有5分钟戏份吗?

为什么他会出现在太太的幻想里啊?

这抽的哪是烟啊,迷魂药吧…咩?

3p指的不会是那俩猫吧?

4.5分。

我觉得动画用的还不错,有一些媒介特有的东西,比如线稿呈现幻觉,比如第二段影片配角的奇怪画风,比如腿不动的平移,我只是不爽3d,因为影片里这些媒介特点全都是靠2d实现的,恰恰证明了3d的无用无能无必要,包括影片里很多需要表演角色表情的戏(例如变长头发)就切成2d,就是因为3d做不到。

 7 ) 对于喜欢香港的人是一场灵魂盛宴

影片里的香港

“那个年代,朴实中带着繁华,繁华中带着真诚,实实在在,绝不炫耀。

”在讲这个香港的故事之前,大量的香港的气息已经涌出。

在慢慢的叙事中,主人公像是提线木偶,也像是被封存起来的角色,连同着那时候的香港,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

是一个足够慢节奏的电影,会慢慢被治愈。

是一个有些恶俗的故事,很帅的男主同时吸引了一个继园台七号的三个人,甚至包括一对母女。

最后男主选择了把他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的母亲。

“这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也只不过是在寻找自己。

 8 ) 刚看完

听片尾曲脑子里想起了我为歌狂(胡彦斌那首)大量的信息中,人物的迟缓是一种解脱,自由,风格不是在木刻板画和线条画那几段中展现变化,每段都快转的让我惊讶。

一阵画外音插来,你知道不是真人肌肉浮动的人物硬直直的扭头动手,我会立马脑补出流畅的不得了的动画人物的动作,但冷静下看,它们只是做了那几个动作,我既听的心旷神怡也看的清清楚楚睡醒了后没完全醒是《3—4x10月》,你知道这种感觉,清醒时试图驱动身体做那种状态是《继园台七号》

 9 ) 会是如歌会是如诗

趁学期结束去电影院看了杨凡的动画片《继园台七号》。

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想起一句俗话:看花容易绣花难。

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杨凡的品味是毋庸置疑的。

但作为一个导演,他编电影故事总是别别扭扭。

一开始两个美男子打网球冲澡的情节在他三十六年前拍的《少女日记》里就出现过。

让人不禁好奇是因为他现在找不出邓浩光鹤见辰吾这样子的男演员改拍动画片了吗?

美男子做家教拜访女主人家走错门遇到过气花旦,开始上演《日落大道》,这类暗暗的致敬已经不足以表达出导演对文学和电影的热爱,所以他开始了大量的直抒胸臆。

女主人初见美男子,她看的书是《呼兰河传》,两人一见面开始热烈地讨论起《红楼梦》和《追忆逝水年华》。

晚上女主人便做起妙玉被劫如痴如醉的春梦。

接着美男子约女主人看Simone Signoret演的《金屋泪》。

杨凡花心思把其中的电影情节都做成了动画!

如果有人问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它讲的是女主人母女和家教美男子的三角恋。

还好电影讲的是什么也无所谓,以上的引用足以让观众如我心潮澎湃,不需要在乎主要情节了。

放映结束后,杨凡和观众视频。

他又一次幽怨地说起他的电影老赔钱,还说《继园台七号》最近在香港百老汇初映的时候只有两个观众买票。

记得前些年他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拍电影了,结果还是没忍住,这就是真爱了。

只要他继续拍,我还是每部都追着看。

虽然每次看完都觉得好别扭的故事呀,但就是会被其中一些矫揉造作的地方打动。

连《少女日记》这么狗血的题目,回想起来也会是如歌会是如诗呢。

 10 ) 东方骚体电影,诗经,离骚,阴翳之美

文案整理自陈小姐的十五楼:看,似水流年。

打网球,画面里没有球,借鉴安东尼奥尼《放大》,点出主题,真与幻。

杨凡以往的主题都是关于男色,这一部突破了男色主题。

本片故事:一个男生同时爱上一对母女,简单的故事,超刺激。

四楼,男旦,阴森恐怖。

三楼,虞太太,娴静犹如花照水,端庄娴静,素净,清幽,淡雅。

时光舒怅而漫长,沉静文艺,处处显出孤单命,点绛唇,满眼韶华花难护,梦里相思春无主。

骚体电影,中国美。

飞机是离别的符号,人月两圆。

本片有着古老东方的阴翳之美,话说半句,隽永含蓄,2019获得威尼斯银狮(编剧)奖。

空间美术设计,就是人物内心外化。

虞太太古典美,女儿叛逆美。

女儿读《简爱》,简爱故事就是补习老师爱上女主人。

本片大量运用互文手法,互文就是看似讲述两个不相干的事情,其实再讲同一件事情。

本片结构,章回体,第一章,梦迷。

第二章,戏影。

第三章,冬至。

看点,中国式叙事,每一部电影都要找到自己的唯一的生化愈发,与影像调性。

故事只是思想载体。

叙事,就是怎么将故事。

技巧上继承了诗经,美学上继承了楚辞。

诗经的赋比兴,赋,就是平铺直叙。

比,就是类比,如写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本片中,虞太太谈到妙玉,把虞太太的美和境遇,比如为妙玉)第二章节,都是比,虞太太和范同学看电影,都是姐弟恋,老少配。

看了三部电影,代表了虞太太的三重担忧。

第一部,《金屋泪》,讲了一个工人阶级的渣男攀附权贵的故事。

(阶层焦虑)第二部, 《蝴蝶君》,(容貌焦虑)第三部,《愚人船》, 德国船医爱上大龄女乘客。

(政治立场焦虑)故事里的虞太太年轻时很激进,虞太太代表前现代香港,昔日的优雅,旧香港。

而女儿是新世界,女儿代表的是后现代的香港。

兴,就是要咏一物,先言他物。

明明要写窈窕淑女,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南北朝,钟嵘,强调,兴,文已尽而意有余。

留有余味。

起兴,本片开场,大场景,大场面,没有什么实在意思,就是一种史诗感的开篇叙事。

虞太太与范同学的爱情,萌于春,焖过了一夏,在冬至月圆夜,熟了。

中国式,不是猛火,而是文火,焖酥。

骚体电影,抓不住的感觉,就是惆怅,南朝裴子野说,若悱恻芳菲,则楚骚为之祖。

骚,就是多愁善感的意思。

惆怅自恋。

楚辞,具有浓厚的伤感,悲剧特点,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悱恻内储,含悲音于不觉耳。

是淡淡的忧愁,似有若无,绵长幽咽。

中国美学。

导演是民国遗少,卖画拍电影。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是不自觉的。

《继园台七号》短评

3.5。音乐画面俱佳,如果人物设计和动作流畅度能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动画的风格和水平就更趋完美。配音除了赵薇,其他都很好,为什么meiling不用台湾演员,比如温贞菱。至于旁白,杨凡的声音我很能接受,似乎也能理解其用意,大概画面还不足以表达他对六十年代香港的怀念,必须念出来写出来,才能追忆似水年华。这是导演私人的情怀吧。这动画就是张爱玲的小说,白先勇的《台北人》,《繁花》的回忆啊。就是林语堂笔下的鸦片氤氲、半老徐娘。是边抽大烟边读红楼梦的颓靡,是摩登电影革命浪漫的血腥。太美了,就像张爱玲形容的沉香屑,属于六十年代的香港,也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如果《台北人》满是对故土和繁华的旧中国的怀念,那《继园台七号》就是对旧时代和香港的深深的迷恋。这是只有像杨凡这样的身世背景才能写出来的故事。

6分钟前
  • 弗瑞克
  • 推荐

这个画风 这个分数确实差不多

9分钟前
  • 朝暮
  • 较差

氛围感极好,恶趣味满满。暗流涌动的情欲就像迷惘无助的前路,一切都是那么暧昧又充满着不确定性。

14分钟前
  • SpyLiu
  • 力荐

赵薇 张艾嘉们的配音 好给力 给电影曾彩~

18分钟前
  • Yi🙈
  • 力荐

献给香港,献给所有黑暗与黎明交替的时代。

23分钟前
  • 发条
  • 力荐

装什么装,不如二次元

26分钟前
  • 我还很小
  • 还行

慵懒、情色、烟雾缭绕……是杨凡笔下一段三角恋故事里,呈现的新旧香港。女性角色们挺有趣,男主无趣还渣加上过渡自恋的旁白就更讽刺了。音乐加分,慢而悠扬。用动画的形式把现实的环境背景、人物压抑的外表与骚动的内心,美玲极致失落与放下的洒脱……各种对比表现的淋漓尽致。1.5倍速的浪漫,刚刚好

29分钟前
  • 睡个好觉再看片
  • 还行

太色了啊!那个偷看男主洗澡偷解男主裤带的,就是导演本人吧!看完后就想着,赶紧点真人版啊!

30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好旧,有点在旧但是缺点也在,好旧。

31分钟前
  • 叉刀
  • 较差

#Venezia 17电影是每秒24帧的艺术,不是12帧...这真是一部令人如坐针毡的电影,尤其是前后的同类竞赛片都如此精彩的前提下。这部动画作品完全是反电影形式的,画面中有的内容非要用不太精彩的文字再描述一遍,毫无细节的画面有什么必要放眼睛的大特写...最终呈现了一出技术不太好也不太性感的hentai orgy。QQ体台词真是金句频出,建议可以做成《房间》式的互动场,大家一起喊“你一共提了25次我”。

35分钟前
  • Tilda Li
  • 很差

emmmm恕我直言,这个动画质量你真不如去拍实拍。。。弄这种三渲二干嘛呢,表情动作还调的这么不好。。。场景美术倒是不错。

39分钟前
  • 阴阳乌托邦
  • 较差

“字里行间”都是对香港的爱。有让人难以忍受的部分,但回味起来倒是更容易想起那些独特的东西,而不是糟糕的地方。

43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3.5 华语电动画少见的cult风格,但是不开倍速真的看不下去

48分钟前
  • V.
  • 还行

和游园惊梦也没什么区别,何必再拍一遍。

52分钟前
  • 春三十
  • 还行

故事只有三星吧,画风别致,配乐大气,镜头调度犹为出色,一些侧写的隐喻画面也颇具巧思。张艾嘉的声音可以代表台湾,但对虞太太来说是不是太老了?赵薇台词功力时至今日仍然不行,男女老少通吃的美少年是隐喻香港吗?林子祥儿子不出镜可惜了…这电影在当下出现有点不怀好意…

56分钟前
  • Dodo™
  • 还行

怪异,可是非常耐看。是杨凡的集大成之作。他早该做动画片的,因为他艺术思维里的人物本质上都是标本,其行为和情感则是一种浓缩和抽象,类似戏曲的程式化。过于具体的真人反而是他表达的桎梏。所以你会看到借助动画,他抵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有他要的姿态和意境:烟视媚行的男女,树叶般轻盈的猫,纷飞的书页,迷离的光影。有对时间空间的绝对掌控:人物在表盘上倾谈,“摄影机”可以追随任何主体在任何角度。他丰厚的人文素养几乎滥用:小说、戏剧、电影、历史、政治、美术……当然,他把这一切献给香港,他记忆中的香港就是这样的混杂暧昧又纯又欲,古今中外的拼贴融合。一个黄金时代,只不过是夕阳晚景的金。至于政治观点,我想毋宁说是审美观点,杨凡妙就妙在这里,他的意识形态建筑于审美态度之上,故而矫情得那么纯真、文艺得那么笨拙。

58分钟前
  • 易晟
  • 推荐

妙啊!!!剧本大赞,对于人的认识和揣摩以及对情欲的表达太棒。对动画综合艺术语言的运用突破我原来对动画的认知。总之是一部看后非常激动的作品,也学到很多。细节处理很棒。我已开心到语无伦次~

60分钟前
  • Ark刘洁
  • 力荐

属于杨凡的《罗马》,同样的街区作标题,同样的回忆手法,同样的女性故事,只不过《罗马》是温暖的童年回忆,《继园台七号》则是性感的青葱岁月。在影片里各地方言汇聚一堂,香港仿佛是华人文化大熔炉,高雅的低俗的,进步的保守的,百家争鸣。

1小时前
  • 天马星
  • 还行

曼妙的Affection-Image,情动以飘荡的发丝,丝巾,树叶为记,通篇半速像极了《追忆逝水年华》闲庭信笔。一个个绮丽幻想,却又不断否定,否定。“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小时前
  • Lies of Lies
  • 力荐

207。 动画电影的技术差到这个地步已经没有谈上层的必要

1小时前
  • 游遍快乐场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