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年龄太大了,虽说演技很好,但是毕竟梵高37岁自杀的,可是片中梵高已经感觉是年近六旬的感觉了,最让人失望的是高更的演员,整个一个地痞流氓,我没有在片中看出高更对绘画的一丁点热爱,画个女模特也感觉是要和人家调情一般,气质太low了,画面是很美的,色彩很棒,但是太过于费劲把梵高演得那么苦情那么深奥,梵高的情感是单纯而强烈的,他展现的美是一种热泪盈眶的壮丽!
看完了威廉达福演的这部梵高的传记电影:《永恒之门》,还不错,配乐大赞,画面构图美到爆,威廉达福老爷子的演技炉火纯青,很好地将梵高这位集理智与疯狂于一身的天才画家演绎地淋漓尽致!
该片讲述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法国阿尔勒与瓦兹河畔奥维尔度过的最后时光,以及他在作品不受待见的压力下继续创作,最终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故事!
愚蠢的世人啊,你们又怎么会懂得天才内心的孤独和高傲,又怎么能够感悟天才灵魂的纯真和无暇!
不疯魔,不成活,天才和疯子只是一步之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我们一般人无法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一般人也是遥不可及!
孤寂的天才之间也是惺惺相惜的,梵高和自己的挚友挚爱高更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更加让这位天才身上多了一丝神秘色彩!
他们之间相爱相杀,在各自生命低谷的时候遇见彼此,互相赏识,却又存在创作理念的分歧,最后不欢而散,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所谓爱恨无非是情感的外现罢了!
也许跟电影中(胆大包天)重画了梵高的画一样,这完全是一部导演眼中的天才梵高。
他受困幻觉,但独具慧眼;他不近人情,但知恩图报;他脆弱敏感,但充满激情;他穷苦潦倒,但内心富足。
他任性暴躁,会为了朋友离去而割耳;他热爱自然,自杀不是他的作风(导演采用了近年来提出的被两个年轻人误杀的理论)。
不愧是《潜水钟》的导演,能将梵高的精神世界和对艺术的追求恰如其分的用光影和无声镜头表现出来。
威廉·达福,63岁高龄演37岁的画家居然毫不违和(瘦成这样是吃素吃的么?
),已爬升至我心中文艺男神前三名。
这是一部画家拍的关于画家的电影,电影有导演Julian Schnabel作为一名画家对梵高的细想,画作的理解,以及他对于人们应该更深入去感受现实的呼声。
我个人很喜欢导演之前一部电影《潜水钟与蝴蝶》,这部《永恒之门》感觉无论情感还是含义都有点浅表,缺乏深度和新意,有点匆忙的感觉。
这片子最出彩的应该就是Willem Dafoe的表演了,配上摄影师大量手持和极近镜头,让人有一种与人物在一起的感觉。
服装化妆道具也很用心,比个赞。
我去看的那场,电影结束后有Willem Dafoe问答环节。
感觉是一个很真诚和言之有物的演员。
会在主持人说了一堆溢美之词后,说“ you've said many nice things, but I don't know",然后谈论关于自己很真实的体验。
关于绘画,他说他为了这部电影去学了画画,画画里面的每一笔,和其他笔都是产生联系的,在这些联系中,整幅画有了生命力。
关于这部电影特殊的的摄影手法,他说有一些电影,你是需要意识到摄影机的,你得从中得到一种表演的张力,另一种,你是需要忘记摄影机的,你忘记自己在表演,这部片是后者。
对于表演,他说“假装”对于表演是一件很优美的事,你让自己变透明,让角色渗入进来,但你没有抛弃你自己,最后当一切自然融合后,表演就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对于选择电影项目,他说他最重视的是film maker,如果是一个很有趣的,很有想法的人,然后他的这个电影有他觉得他可以贡献的地方,他就会毫不犹豫接下,至于公司,合同等,都是他几乎不考虑的事情。
本来没想写影评,但真的很喜欢Willem Dafoe的风格,受他影响,写下这篇温和诚实的影评。
这是一部初看有点怪的电影。
手持的拍摄方式一开始让我有点难以接受,特别是梵高在冬季阿尔勒房子里画靴子那段,感觉不是很有必要…但是后来再没有这样离谱的镜头,而且也慢慢习惯了。
画面里法国南部小镇的自然风景总是那么的美好,完全无法移开注意力,但一转到人的身上镜头就变得剧烈摇晃。
后面才明白到,一半模糊的镜头或许就是梵高眼含热泪的第一视角,手持的镜头反而很好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
威廉达福的演技也是那么的神乎其神,感觉长得也很像,他的肢体、神态、语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从他身上能感受得到作为一个画家不被人认可的自我怀疑和痛苦,甚至至友都随之离去的悲拗。
他是如此纯粹地热爱着艺术,单纯又善良,愤怒又难过。
电影里的配乐也是跟电影中自然风景一样的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的结局真的到来之际,还是忍不住心底泛起一阵惆怅。
梵高说: 有部电影是说梵高的,叫《永恒之门》,电影里梵高的作品无人问津,没有人愿意欣赏,梵高也没有一个可以共鸣的朋友,如果不是有个做生意的弟弟,估计他的悲剧要发生的更早,在他死后作品才被人发现,给予肯定,是那个时代辜负了梵高。
当一个人过度沉醉于文艺就会是悲剧,因为大众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也不愿意接受和了解,自己也不会去迎合世俗,结果就容易被人当成异端。
梵高总是以自己为主角光环,坚持着自己的作品风格,感性而激情,也就加深了自己在世间的孤独,痛苦。
电影里很多村民都厌恶梵高,当他是一个疯子,假如疯子可以画出旷古绝今的画来,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却不会,那我只能说,这些人生如畜类,死亦如畜。
村民除了说三道四,还会在孩子们那对他进行丑化,直接把童真的孩子拉入深渊,孩子们都憎恨梵高,经常拿石子去抛砸他,最大的犯罪就是怂恿孩子的加入。
当梵高被送去治疗,院长拿着梵高的作品,表情不屑一顾,根本不觉得这是美术,就因为自己看不懂,所以就否决了天赋,医院除了了救人,另一种便是敛财,这是历史定律,医生成为不了文艺大师,甚至会把别人与众不同的想法看成是疾病。
梵高的处境是在一个肤浅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我是很有感触的,人类是否觉悟,是取决于文艺的激情,追求和接纳,就像先秦周代前,诗歌就是天下的风俗,任何阶层都会写诗,我们看到的《诗经》并不是全部。
觉悟不是说人类因为被压迫,剥夺了反抗就是觉悟,反抗不过是发泄不满,重新掠夺而已,这和野兽觅食没什么区别,这不是什么意义上的觉悟,只有具备了文艺的基础和狂热,这些才是觉悟,所以西方文艺复兴就是一个觉悟的时代。
我的处境和梵高差不多,文艺的朝圣之旅一直艰难险阻,从小到大这样的追求一直被人剥夺,打压,排挤,生命被威胁,我也自残过,即使现在也是生活在一个被人监控和举报的环境里,因为他们肤浅,所以诞生野蛮,狭隘。
历史上优秀的时期都是文艺作品很发达的,因为人的想象没有被否决,或者桎梏,比如唐宋,文艺就很发达,只读半部《论语》的赵普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唐朝也一样,唐诗没有一个朝代可以超越,现在那么多富甲天下的企业家死了几百年后有谁记得,可是李白再过一千年也有人记得,精神文明的东西永远高于物质建设。
恶劣环境就没有文艺的生机,一切都是镇压和排挤,剥夺生命,把文艺带上枷锁,比如前清康乾时期,到处都是文字狱。
人的文艺如果被剥夺,那么人只能选择另一种暴力发泄,不是威胁社稷,就是扰乱秩序,人也容易成为强盗和小人。
世界上很多华人居住的地方都会叫唐人街,而不是叫清人街,是优是劣一目了然,真正的盛世就是让每个人可以尽情的想象,发挥在文艺当中,那些随时,刻意剥夺,驱逐文艺的环境根本不是盛世,而是暴政。
演员,摄影,色调让我觉得是在他身边的一个画童,静静的看他画画。
同行的镜头,绘画时没有过多台词,静静欣赏,都让我赏心悦目。
但我分了三次都没能看完,手持镜头需要再减少一点,对白的节奏,与信息传达再有效一点,感觉会更好。
之前有看评论说,这片子十分论文。
确实是。
台词能有一代宗师那种节奏就会颇为不错了。
前有纯绘画版的炫视觉,后有这个版本秀大明星。
两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梵高神话,彻底洗白白,两个电影的导演已经不仅仅是夹带私货的问题,简直就是明了。
就是要神格化,彻底洗白,咋的吧?
不咋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何况一个画家。
我是纯油画出身,但是对梵高的看法依然与主流不同,像这种更是对主流判断的跪舔和助力。
其实很不客观。
梵高染上梅毒之后,那时候没有青霉素,梅毒引发脑炎所以总让人有幻觉,情绪总激动。
梵高也不是穷画家殉道者的代表,至少他自己不想这样过,那是纯属没办法。
这些灾难确实成就了他,把这些都神格化,对梵高肯定是一种扭曲。
但是为什么又要打高分呢?
因为拍了比不拍强,拍的不好也比不拍强。
起码传播了美术史,这种边缘文化还是急需推广散播的。
相比让大众一无所知还是搞一点的好。
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之后,第一时间冲进去的是要用免费自来水洗菜的大妈们。
所以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扭曲也比没有强。
值得鼓励。
I am my paintings.真是感受到梵高的焦虑和无奈;牧师反转悬挂的画,是不是也是对梵高的不认可呢;弟弟对梵高真的很好;尘封在书架上的满满一本draft的本子,也随着吉努太太对梵高的记忆一样封存;棺椁旁堆满了生前的画,而别人仅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一幅,无论棺椁里躺的是不是梵高,无论他是不是梵高, 可是一个天才也因为坏男孩逝去;文森特在奥弗斯度过的80天里画了75幅画,这也许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吉努太太一直都不知道在那本账册里有65幅画,也不是我所认为的single draft,文森特一定很感谢吉努太太在康复院对他的信心和帮助。
这是梵高在阿尔勒的岁月,这是他留下200多幅使人过目难忘的伟大画作的地方,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精彩的部分。
影片的镜头捕捉着这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法国南部小城,阳光麦田芦苇树木花草,还有小酒馆和他画作中的人物原型。
多变的镜头也一直捕捉着他情感的波动,内心的敏感脆弱疯魔,以及竭尽全力在不停的创作中忘却自我,倔强执着坚持,如他自己所说“花会枯萎褪色,所有的花都一样,但我的画会永存。
”可那时世人却待他太残酷,他是世上最孤独的人。
达福真是演谁像谁。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天空,就像蓝宝石就像绿松石,在光怪陆离的光线流动之下,在沉重激昂燃烧的环境之中,所显示的大自然,令人不安令人奇怪,既完全现实又超自然,超越了自然本身,生命和事物,阴影和光线,形式和颜色,用最激昂的高音,用愤怒的意志,呼喊出了一曲生命之歌,其含义和自然疯狂扭曲着,它正变成噩梦,色彩变成了火焰,光变成了大火,生命变成了燃烧的热潮,这是对视觉的冲击。
当第一次看到奇怪的激烈的文森特·梵高的狂热作品,我们已经远离了美丽而伟大的传统艺术,从未有哪个画家其艺术直接吸引着人们的感官,来自于他画作坚实而新鲜的气息,这位坚强而真实的艺术家文森特·梵高超越了所有人。
7/10第一次看如此主观的梵高,预想中觉得电影会过分自信对于梵高的思维的理解,但电影留下很多空隙让观众自己去理解他,空隙通过主观镜头的景别、对话内容、语气和情绪来体现;也是我看过的最孤独的梵高,导演是《潜水钟与蝴蝶》的导演,似乎解释了这一点,身体残疾vs人际关系残疾。
其實我滿喜歡的,內心暗藍洶湧,那些關於梵谷在大自然、田園裡的光譜,我能感受他的孤獨與痛苦,畫面很有膠片感,鋼琴很棒。
根本就是仓皇逃离电影院,创新式的拍摄手法若是剪的时候发现并不奏效,就不要硬上
都9102年了,拜托大家不要只关注剧本了!
空壳 之前还隐隐期待达福+卡里埃版本的梵高能不能超越皮亚拉 全被施纳贝尔毁了 我是在做什么白日梦
《鹿象观影计划》21/100: 大象的作业让我们的观影计划也变得文艺起来。前30分钟对于很久没接触文艺电影的我是懵逼的,多种叙事手法交叉在一起,让人无法找到导演想表达什么,想让观众如何接住他的表达。直到厘清哪些是叙事视角、哪些是梵高的第一视角、哪些是他的内心独白,才逐渐回味导演传达的理念。个人对梵高的画的欣赏,在于他的作品里有种脱颖而出的、强烈的生命力表达。与变化过的当代主义艺术不同,这种生命力从“自然”(植物与人)出发,怦然在灵魂深处爆发出共鸣。导演说,这是因为梵高是与当代社会所不同(甚至超前)的天才。但这是否一种“果因论”?当代社会对艺术家当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可惜导演并没有展现出来。
感觉是用力过猛的传记片,把观点堆砌在每一句台词里,让人既无法贴近角色也无法贴近人物。色调挺好看的,可是镜头有些混乱让人不明就里。好在威廉达福的表演真的是很不错了。
这部电影是宗教内核,想看梵高传记片的要失望了。评分低大概是因为不像梵高,梵高有孩子一样的稚气和热忱,而这部电影里的梵高是一个流亡者、 朝圣者、一个圣人,参透生命永恒奥秘的哲人,他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成熟和笃定。戴着草帽的梵高多像宗教画里头上戴光圈的耶稣。他在践行耶稣的一切,也在承受耶稣曾经承受的苦难。对于宗教的思考,与麦斯米科尔森演的神父虽然只有对话,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上帝为什么会给我天赋让我画让人不悦和难看的画?
7/10.众多关于梵高的电影中的最新一部,剧情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Loving Vincent (2017)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本片的摄影有其独到之处,关注的是画家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不舍,对生活细节的珍惜和挽留,穷困潦倒的梵高对美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疯狂的追求,事实上影片也讲到梵高是有些疯了,精神上已经和常人不同了,表现在他的主观镜头上已经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清晰,下面模糊失焦。影片基本上没有多少叙事,是散文风格的,所以观感不高,但片中几位演技派演员的出演还是值得一看的。
喜欢摄影,威廉达福演得好,故事就那样吧。
除却结尾处略显生硬的隽永视角,以及“欧洲背景中的英语对白”之外,整部电影的节奏和气度都是可圈可点的。不刻意炫耀文献资料,不陷入情节剧般的情感纠缠,回到艺术家存在的本源,一切精神化的讨论都被合理的安排到剧作中,达福则将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融于表演之中。
開始看到豆瓣給的低分打消了看的念頭,但是看到外媒對Dafoe表演的高度讚賞還是去了。完全沒有失望。除了攝影手法比較獨特之外,覺得電影很好得展現了梵高內心的衝突和他對繪畫與自然的熱情。我贊同片中高更對梵高繪畫手法的評價。梵高不是單純的作畫,而是用畫筆在製作雕塑。在紐約大都會和芝加哥藝術館親眼欣賞梵高的作品時就深有同感。從他厚重的筆觸完全能感受到他對藝術那顆炙熱的心。也許他的作品真的就是為未來的人而畫。另外2016去芝加哥的時候有幸看到了他那本失而復得的速寫冊。
他不是天才,也不是病人,更不是怪胎。这个电影自始自终都像阿尔的村夫从旁揣度着他,全程都在着力模仿他的外壳,诠释后人给他贴的那几个陈词滥调的标签,从他自己的口说出“我也许出生得太早”简直可笑至极。如果不以他的名义,这可能是部很棒的电影(不确定,因为受不了提前退场了),就这样。
就还好吧,能画画的心里都很痛
情感深厚,意识超前,表演一流。就是晕车患者要忍耐一下。
然後想再看一遍loving vincent
又一部关于梵高的电影
太平淡
画面可取,叙事拖沓,强行把梵高和耶稣挂钩有些烦人,但梵高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这一点并不反对。
印象派拍法拍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