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lasting Moments ( MARIA LARSSONS Eviga Ognblick)2008 NR 131 minsSwedish Director: Jan Troell推荐度:可看有些电影有史诗般的宏伟却讲着小人物小事情。
这部电影就是。
一个有七个孩子的挣扎之家,在一战的瑞典如何艰难渡过。
父亲是酒鬼加暴君,母亲是家庭的脊梁却有着一个艺术家观察世界的眼睛。
偶然的机会让拥有照相机却不知怎么拍照的她学会了这个有魔力的技能,同时也发展了一段与小镇照相馆摄影师的精神恋情。
女演员是有着足够力量来震慑镜头的,她的表演内敛却有张力,使整部电影流畅而有节奏,应该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稳定而传神。
父亲的角色是电影的戏剧部分,张扬而真实。
最喜欢的是摄影,镜头语言古典,优美,平衡,背景稍微发暗符合电影的味道和节奏。
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摄影师劝妈妈不要放弃照相的一句话:当你从镜头里看的时候,难道没有发现那里面有神秘而想去探索的东西吗?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当摄影师给妈妈打包她需要的相纸和显影水的时候,悄悄从身边摘一朵野玫瑰放里面。
妈妈回家看到时,会意地拿起来闻。
这可能是这个女人一生最浪漫的时刻。
处理的非常内敛,动人。
本片的每个故事都特别真实有意义,来自所有生活的不易都摧残着母亲,以一个摄像机为开端,利用女儿的视觉来讲述母亲的坎坷经历。
无形的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让我意识到那年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理念和女人出轨的羞耻性~如果放眼于现代,恐怕母亲早就离开父亲跟随摄影师老板了吧。
其主要剧情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女人,因为一台摄像机嫁给了个不折不购的酒鬼,生下七个儿女。
据女儿陈述开始时,父亲失业酗酒还搞情人,母亲没办法只好变卖摄像机。
却被摄影师老板赏识其照片,还有颇有爱慕之意。
而母亲从此迷上了拍照。
因此被父亲发现,暴跳如雷的强暴了母亲。
母亲意气用事总是用错误的方法打掉孩子,结果孩子诞生时得了骨髓炎无法正常走路。
母亲为此后悔之极~有次因为一家除父亲外,一起去看了场摄影师安排的电影,使得父亲感觉脱群且妒忌心起,拿着刀差点想杀掉母亲。
后来不久父亲被捕入狱,几年后母亲竟然主动接他,并搂着父亲的手臂,大摇大摆的在街道上走。
摄影师因家事离开,不舍的母亲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却没有上前送别,生怕自己会跟着他走~出来后父亲终于开窍,也许平时爱马的原因使他创立了一家公司。
一家人又再次在戒酒协会上欢乐起来。
最后影视交代了母亲不幸死于心脏病,临终前对着镜子为自己拍一张独照~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也是我认为对于摄影的最好诠释:“The camera is an instrument that teaches people how to see without a camera.” ― Dorothea Lange.摄影的意义在于放下相机时。
出于热爱,相馆老板热切和女主分享着相机如何成像, 当看到暂时歇憩在窗边微弱颤动双翼的蝴蝶出现在女主手掌心的那一刻,我被一种美瞬然击中——脆弱的、不可思议的、稍纵即逝的;每天相机背在身上,按快门,sd读取,魔法般对瞬间的捕捉早已成了和"所到之处定有wifi"般的"理所当然"。
所以当影片这样毫无防备地把最基本的原理温柔地呈现在你面前时,那一刻,你想做的、大抵也不过是像女主那样,留住魔法,握紧它。
片中,导演不断把镜头给到女主捕捉光影时的表情,雀跃的、兴奋的、自由的;重大典礼时,迎接胜利时,那抱着相机一路小跑迫不及待地对准世界的Maria,不就是每一个喜欢摄影的我和你。
开篇没多久,电影就特意安排了一个女主冬日里排着队倒完尿壶、忽然被房檐上悄然融化正晶莹剔透折射着光的冰柱吸引驻足的镜头——来来往往的庭院,只有她看到了;也许很模糊、也许她都没意识到自己的停留,但这些忽然降落的瞬间,总能让她在庸碌的日复一日里,撕道缝隙,喘口气。
今天被风梳成好看流线型的云,墙上在风中摇曳乱舞的树影,雨天路灯下筛出的好看金色扇形,等红灯时发现对面的人和旁边的车巧合地统一成红色——摄影的意义,在于放下相机时。
一些镜头用来凝视无法触碰的爱人,一间暗室用来存放永不显影的心事。
虽然不赞同,但很喜欢她最后关于婚姻的选择,这才是生活,不存在完满,更多的只是一段段偶尔转阴偶尔晴的关系和一场场只能目送的言浅情深。
只希望下次再有蝴蝶停驻,你我可以有足够的幸运,发现它,然后,留住魔法。
以为是传记片,反倒是没看出女主什么成就和天赋,仅仅是因为她比较早拥有了一台照相机,还有她是一个女人。
影片很平淡地叙述了女摄影家玛利亚·拉森的一生。
玛利亚的丈夫:酗酒,暴躁,家暴,独断专行,可以一瞬间使得和乐融融的气氛降到冰点。
但是影片并没有完全抹杀他的形象,他魁梧漂亮,干的一手好活儿,是个风流的主。
他也有热爱的东西,救了一匹好马,取名泡特金。
他也很爱他的孩子。
但他们真是非常不合适,他不欣赏她的才华,也不是一个细心的男人,他会在一早铲起睡梦中的妻子,让怀孕的她坐上醉驾的马车。
他是自大而自卑的,容不得家里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不允许自己的妻子有兴趣爱好。
影片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玛利亚和丈夫的不同。
丈夫出轨,妻子阻止塞巴斯蒂安的表白;丈夫因家暴妻子被抓进监狱,妻子要为没有思念他感到羞愧;妻子因为没有照顾好孩子会深深自责,责怪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摄影上,不是一个好妈妈,而丈夫可以不顾后果的任由自己的脾气乱来,使家庭不断的陷入困境;丈夫穷困之时会想到典当妻子的摄影机,而妻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没有卖掉丈夫的马。
这样的情景,放到现在也依然在上演。
影片中总有不错的画面,玛雅抹开玻璃上的流水看到男孩的脸,很美;光中的飞蛾,很美,总而言之是很适合细细品味的电影
想说的很多,但变成一篇有结构有逻辑的影评,对不起,我不会了。
我想说的只能把它们变成只字片语,用我自己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我是有多么喜爱这部电影。
电影开头的欧式居家装修风格和那些美好的细节,像餐桌摆设、餐杯以及桌子上精心摆放的一瓶花,全部都很漂亮,都很有欧式风格。
在玛丽亚拿着相机给孩子们照相的进度条里,这一切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美好,我竟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
佩德森让我知道,无论生活多么的窘迫(大环境是在一战,大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
)你都要让自己看起来好一些,着装方面。
从(相机)镜头里,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看完这部影片的前半段,我相信你会有立刻买下一台相机的冲动。
当玛利亚听到或看到有意思的事发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拿起相机记录这些美好时刻。
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这一切并不只是简单的说说。
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脑、没有网络。
音乐和跳舞,这些简单的事就能让人感到很快乐。
当玛利亚遇到再不开心的事,唯有冲洗照片时,得以找到快乐和自我或者的感觉。
这也就是发现自己有“爱好”这件事真实的表现吧。
佩德森与玛利亚最终还是以朋友的身份相互爱着对方,他们在摄影中找到了彼此心灵的契合,即便是如此的默契,玛利亚还是坚守着对家庭的忠诚。
我想,这就是你生命中能够遇到最好的Soulmate了吧。
他会倾听你、欣赏你、赞美你、发现你身上一切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们能够最终走到一起,那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事,如若不能,那也会在你这一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历经各种坎坷后,在下还是顺利看完了《永恒时刻Everlasting Moment》,有字幕,放映机器也没坏。
影片虽始于一台相机,但本片与摄影的关系却不大,更多的是讲感情。
一个小女孩玛雅,在年老时回忆父母的一生。
20世纪初的瑞典,中下层阶级的一家人,身强力壮的父亲靠打零工养活家人,贤惠的母亲给富人做女仆贴补家用。
本是很平凡的一家人,可酗酒的父亲多次酒后使用家庭暴力,让父母的感情产生裂痕。
过后,母亲寄情于摄影,父亲开始与另一个女人的婚外情。
影片结束时,玛雅说:“为何母亲不离开父亲,我一直都没想通。
”这也是困扰在下的问题。
母亲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父亲说相机应该是他的,因为他出了买彩票的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提议他们结婚。
首先,此时的母亲对摄影并无爱好,这从母亲一直把相机压在箱底可见一斑,母亲原本可将相机给父亲解决“纠纷”,但母亲却提议结婚,于是推测母亲是爱上了父亲,自愿和他结婚。
父亲酗酒的毛病一直反复,但每当母亲和父亲跳舞的时候,一脸陶醉和幸福。
母亲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
”对此,母亲一直很感激。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对夫妇的生活在战乱中还有幸福的潜质。
只是,父亲有了外遇,一家人的生活日渐窘迫。
母亲想典当当初中奖的那台相机时,结识了照相馆的老板。
这个男人教给她用相机看世界的方法,鼓励她追寻自己的梦想,待她温柔,尊敬她的才能……与这个男人的含蓄感情,是鼓励她继续过生活的动力,但她并未发觉,直到某天发现原来这个男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回家后她生气得把相机再次压到箱底。
没有了相机,生活还是继续着,尽管艰辛。
丈夫酗酒好色有外遇,发现她与照相馆老板有联系时却生气到不行。
后来丈夫因家暴进了监狱,交不出房租时,她彻夜站在丈夫的爱马前,纠结着怎么办。
就像父亲出监狱时说的:“你最终还是来接我了。
你最终还是保留了我的马。
”丈夫到家前,邻里都从窗口探出头观望,她主动挽上丈夫的手,一脸骄傲地走进了院子,看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与父亲拥抱。
她对丈夫,始终都存有爱。
这之后,丈夫也戒了酒,成立了运输公司,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轨道。
母亲多次放下相机,又多次拾起相机。
照相,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她不希望照相成为她的全部,因为她还有丈夫,还有孩子,还有艰苦的生活要过。
所以在死之前,她推开窗,把那只趴在玻璃上的蝴蝶放了出去,就像把之前生活的混乱都放出去一样。
每一个印在相纸上的时刻,就永久地存留了下来。
生活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的,好的,或坏的,与丈夫相守的起起落落都是她生活。
就如一开始她自己的决定:和他在一起。
塞巴斯蒂安心中有千言万语,刚吐露出第一句“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玛丽安便急忙打断他,逃一般转身离去——这被捆绑的一生,有这一句话就已经足够,再多一句都是画蛇添足,任何承诺或者援助都是亵渎。
他们从头至尾的肢体接触只有脸颊上的一枚轻吻,他们一生中最美的样子都在对方的镜头里。
玛丽安在家里被生活折磨得有多么苍老疲惫,来照相馆见塞巴斯蒂安的时候就有多明媚动人。
在他的照相馆里,她不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不是酒鬼的丈夫,不是跪在地上为富人整理裙边的女仆,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摄影师,是与塞巴斯蒂安彼此一生的知己。
塞巴斯蒂安心里必定也万分心疼她,但他什么都没有说,默默地做一位挚友,一个坚实的心灵的支柱,一个避风塘,哪怕被玛利亚的丈夫上门以暴力威胁,在玛丽安面前他也没有吐露半个字,而是温和地问她“喝点咖啡吗?
”“烈酒的香味是你此时最需要的。
”“……让船长等一会儿吧,这是我们店最尊贵的客人之一。
”竟然有如此动人的爱情。
我记得Kierkegaard在哪部作品里说永恒存在于瞬间之中。
Maria眼前有一只蝴蝶在飞,摄影师拿一个透镜将影子折射到Maria的手心里,这是一种不真实,但是不真实又多于我们能看到的真实。
我们能看到的真实是我们想看到的,是一种低倍率的真实。
然而如果用摄影、绘画、音乐、文字将这些我们眼中的真实记录下来,展现出来的居然是一种超越物理体验的真实,不可言说的东西。
Maria还是选择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哪怕她被误解,挨打,被背叛。
她看到Sigrid抱起她的孩子的时候快哭了,因为她做了对她的孩子好的选择。
她想要放弃摄影也是因为摄影让她遗忘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她觉得非常危险。
她的丈夫最后和她一起开照相馆,然而一开始他很不屑她摄影。
摄影师告诉她当他们看进镜头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没有办法闭上眼睛。
看到过另一种世界的人是没有办法假装无法看到的。
酒精让Sigrid做蠢事,但是酒精对Maria来说也是一种spirit。
她没有喝过,但是她和摄影师一起喝了一小杯红酒。
Maria抬头看到挂在屋檐上的冰晶折射出彩虹色的光芒,她的女伴直接走过她。
摄影师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看见”的天赋。
Sigrid参与工人罢工,Maria去拍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歌游行。
Revolution no longer exists.Ingeboug看着远处的影子,茫茫大雪盖住了她的背影。
下一个画面是三轮车载着她的尸体驶过。
我在想她看到了什么?
Maria帮她照遗相,她的眼皮好像动了一下。
Photograph brings back live.
原文出处: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cf8e37c073/一部瑞典电影,三个北欧演员——分别来自瑞典的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者《更好的世界》的男主角),芬兰的玛利亚•海斯卡涅(与本片导演合作过另一部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奖影片《船长》)和丹麦影坛常青树加斯帕•克里斯滕森(是个老帅哥)——这就是《永恒时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
故事的发展徐徐而进,稍显缓慢,但不沉闷,可谓波澜不惊——常常是仿佛风暴要来了,但却被现实的妥协或者说是家庭这一情感+社会纽带给不声不响地冲淡了。
但正是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细腻的情感散溢出画面(这或许是许多欧洲电影的风格,或者说,特色)。
影片的女主角是平凡主妇Maria,原本丈夫和孩子是她几乎全部的世界,在遇上摄影之后,却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和另外一份情感。
男主角,从角色的重要性上说,有两个:好色、酗酒、粗暴、感情外露的丈夫Sigfrid和照相店老板——绅士Sebastian,虽然后者的戏份没有前者多。
Sigfrid 与Maria之间的情感很值得玩味。
Sigfrid占有欲比较强,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却不许妻子的照片出现在照相店的橱窗里。
Maria在遇上摄影以后,对Sigfrid还存在着多少爱(抑或是亲情,抑或是对子女的责任感),很难说清楚。
只需记得当她看到Sebastian与一女子携一小孩在林中漫步,回家便把相机重重地扔在箱底,呵斥目睹这一行为的女儿去睡觉,并在此后的五年中不再使用相机或涉足照相店,就可知她那时心中的嫉妒、愤怒以及失望,也可知她对这一埋在心底的婚外感情投入之多。
然而,正是Maria与Sebastian之间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倍感惆怅。
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瑞典故事似乎与《小城之春》一类讲究传统道德或情感克制的东方电影异曲同工,描写细腻而不张扬的感情,欲言又止的悸动,以及身不由己的遗憾。
然而,爱情静谧的美又正源于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碰撞与行为上的克制。
此时,如果男女主角中的任何一方在行动上迈出更主动的一步,那么,整个故事或许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爱情私奔,而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遗憾的美——或者说造就美的遗憾,那便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瑞典风格,而变成激情的弗拉明戈或者沦为廉价的快餐速食。
其实,女主角是非常勇敢的:有一个在多方面令人失望的丈夫,却仍然坚持为这个家(或者说,为自己的孩子)而付出;丈夫因对她暴力相向而入狱后,又因为责任(或者亲情?
)对他不离不弃。
她的勇敢不是盲目或者不顾一切的,正因为这种勇气,她在阻止 Sebastian说出自己所期待的表白的同时,主动吻了心仪的人——也是唯一的一次吻,然后转身离开。
这一吻似乎使得这段感情不再显得那么遗憾。
但是,Sebestian最后的离去却让Maria始料未及,她脸上的痛苦、失望甚至懊恼说明了一切,或许此刻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遗憾。
看完影片,罗素的那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荡,即学会接受生活的琐碎和乏味是必要的。
面对那个酗酒好色,还使用家庭暴力的壮汉,拉森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而忍受着这一切。
难道是爸爸的一句话让拉森对他不离不弃吗?
我不知道。
她是有底线的:她已经习惯了他的酗酒,他的好色;当然,她也会在暴力中反抗,她必然不会在拳头前低头。
无论是撒酒疯,还是被毒打,每次暴风雨过后,她总是带着一丝苦笑,又回到他那个“混帐”身边。
拉森,与其说她是妻子,不如说她是他的母亲:有这么一个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宽容,可究竟如何是好?
一个人无意中进入到她 的内心生活——拉森遇到了她的知己,佩德森先生,一位专业摄影师。
当她苦于拮据,准备去照相馆典当这部相机时,是佩德森用那部相机为她拍的的一张照片,使疲于生活无奈的双眼中再次充满了希望。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于是在佩德森的引导下,拉森开始研究摄影。
她确实是个天生的“猎手”:不论是政治集会,还是军队行军,或是家长里短。
她只要看到这些风趣十足的场景,便一路小跑去拿相机,如同一个小孩着急拿出新买的玩具秀给人看一样,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养着家中八个孩子、一天到晚几乎总是干着缝纫活的中年妇女干的事儿,匆匆忙忙地,小心闪着腰!
不过,这是拉森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她愿意探索的新世界:她开始在暗房中洗照片,时不时会找佩登森先生,问他暗房的事情。
因为她太喜欢摄影了,以至于孩子们以为她和佩有私情。
不得不承认,拉森和佩登森因摄影而产生共鸣,工作上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面对这样一个会拉小提琴的绅士,她就不曾动心吗?
但当佩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意时,却被拉森委婉地拒绝了:两只手指轻轻贴住他嘴唇,表示谢绝;自己回给他一个轻轻地吻,表示遗憾。
每当马斯奈的《沉思》响起,拉森便不自禁地向外看,“那是佩德森先生吗?
”当此后最后一次响起时,她匆忙下楼,循着声音走去——那是佩德森离去的背影,拉森目送佩的离去,直至那优雅的人消失在视线中,自己也只是微笑不语,没有遗憾的眼泪……拉森虽然向往和佩在一起的时光,但她仍忠于自己的初爱:她没有在他坐牢时卖掉他的马,在他出狱时,她的迎接也不冷漠,只是把厚厚的大衣递给他,不语微笑。
那个“混帐”也明白了事理:戒了酒,造了暗房,最后像小伙子一样抱起他可爱的妻子跳舞,又是一场热烈的初恋……情感的波澜,生活的琐碎,无一不在相机的记录中。
尽管战争,尽管政变,我们却总是被历史中的琐碎所感动。
几次看哭。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年复一年的发出芽,开出花,生养出孩子,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多渺小又多伟大,什么也打不垮。
过时
好几次觉得妈妈快要离开爸爸了,结果除了一个个孩子的诞生,什么都没有改变。看到影片末尾,发现父亲竟然慈祥了起来,妈妈爸爸竟然恩爱起来,仿佛那几十年的打骂出轨如烟。而一直以为妈妈拿起了相机就拥有了世界,结果也只是在她苦闷的时候调剂了下生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一点安慰。既没有成为反抗的基石也没有成为追求。孩子们竟然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了。
画面没意料中的那么有美感,为了凸显故事背景,琐事交代的略多,真正摄影部分有些弱。
想起了高一的摄影课 大家在校园里乱摆pose 在暗室里洗照片 洗完后分抢照片 哎! 白驹过隙啊
8/10,永恒时刻象老照片一样令人感怀,它展现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挣脱的困境,令人感伤,却充满人性的热度。
生活就像经典的教导一样,充满着平凡与不幸与更多的不幸,任反抗或是接受都几乎不曾改变;而永恒就像泛黄的照片一样,抽离了平淡激烈与人生百般,留下的只有安宁与光影,在时光中任世事静静流转。
太冗长了,没有什么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可算看完了…作为一部传记片,拍得实在太平了。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以拍家庭生活照作为其艺术生涯的起点,并且始终对渣男丈夫不离不弃也不说明为什么,生养了7个孩子看得目瞪口呆。总之半点也感受不到这是荡气回肠的一生,只是充满了女性为了家庭的隐忍付出和辛酸眼泪,连真爱最后也离开,憋屈。可能这就是真实吧。
看似最日常的叙述,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居民,但在其中编入了重要事件,禁酒协会,移民新大陆,国际主义工人罢工,一战,因此必然引入对社会主义的审视和女性权利的关注,并且不止于此,更进一步提升到关于探索、关于自由与爱的哲学思考,太厉害了,导演是怎么做到的让我再想想 /用bar screen光影烘托码头工人screening的过程?
电影的主题和色调非常复古,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玛丽亚既要背负家庭和作为母亲职责,又不肯放弃自己热爱的摄影,徘徊中她用坚强、勇敢和忍耐扫除了上帝给自己障碍。一位女性隐射一个时代,一部电影纪念一位伟大的母亲。电影和照片,其实都是我们永恒的记忆。
所以到底是为什么一次次忍受丈夫的酗酒家暴出轨,不停不停地生孩子,把梦想一次次推远?就为了那一句“这是上帝的旨意不可反悔”??
无聊,枯燥,拍的没有生趣
喜欢这片子的人应该都不是真的喜欢,只是喜欢摄影和摄影人罢了,北欧的略带古老的叙事故事都不是我的菜
太老了
对于导演本人可能比较有意义,对于我本人,一般般啦,只是当摄影店主离开时,女主角听到meditation,飞奔下楼,却发现只是别人在演奏时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让我深深动容。这一刻的物是人非是如此的强烈。
人物传记, 关于家庭与摄影的题材, 其实是关乎于坚持与永恒的话题。 是不是因为这是一部讲述摄影的影片, 所以每一帧画面都如此的考究, 构图美不胜收。
我有一台跟你好像的相机……
落脚之处尽是琐碎,不过,这可能反而是一种洗练化的诉说欲。
她还是爱着丈夫的,虽然他酗酒、好色还家庭暴力,但一开始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她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对此她一直怀有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