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日妮·埃菲拉([她])、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加斯帕德·尤利尔、尼尔斯·施内德([我杀了我妈妈])、桑德拉·惠勒([托尼·厄德曼])、劳尔·卡拉米([保持站立])、保罗·艾米([鸟类学家])主演,贾斯汀·楚特([床上的维多利亚])执导的第三部长片[西比勒](Sibyl,暂译)即将在美国电影市场开始销售,首张剧照同时释出。
影片剧本由楚特撰写,编剧老搭档阿图·阿拉里提供部分建议。
故事围绕西比勒(埃菲拉饰)展开,她从一个小说家转变为精神分析师,并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于精神分析。
然而在再度开始写作的欲望驱使下,她决定让她的大部分病人离开。
当西比勒寻求创作灵感时,年轻女人玛格特(艾克萨勒霍布洛斯饰)在一个夜晚与她联系,祈求去见西比勒,西比勒最终表示同意。
然而玛格特所诉说的内容,彻底把西比勒的生活颠覆。
女主的生活说得出来的欲望包括性欲、生育欲、写作欲、窥探他人欲、发泄欲、酒烟欲。
此片是眉头紧锁看完,无法也不要去解释女主,片中所有女性角色的行为选择。
揪心,这么容易就能搞得这么砸,女性气质的摧毁力量真是不言而喻。
借用女主妹妹的台词:很多人一生都不开心,他们靠很多东西来麻痹自己,酒精、药物,或者两种都要,但没有完全好,然后当他们有了能量,他们就用这些能量,去毁了别人的生活。
简直就是让人心服口服,就差拍手称赞的事实了吧。
这位女主的欲望,在最终搞砸一切,又选择重新开始戒酒的循环中,有了新的开始。
但她年纪越来大了,还有多少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呢?
她偷精般执意要怀情人的孩子,已经开始问她,谁是我的爸爸了,为什么爸爸有事就离开了。
现在还可以认真敷衍外加骗骗几岁的孩子,未来肯定就是一个大炸弹啊,女主承受不了了,大不了再选择酗酒堕落?
令人不禁要发出刺溜的唏嘘声。
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本片真的只是在描绘这一个女主的欲望生活,而不是挺典型的异性恋女性欲望吗。
随记:确实比《坠落的审判》野心要大,但各种要素的累加并不能形成“复杂”,甚至你能感受的深度都浅尝辄止,而茹导是很聪明的,她拍完这部片迅速就明白了自己的创作缺什么,所以才能在《坠》里聚焦于一种关系的矛盾。
为什么说野心要更大呢,就是它的文学性远超多它的哲学性(《坠》是后者),例如并不少见的“超越性的性感受”,有趣的还有操纵小孩去操纵母亲,并不常见的身为作家的女人的荧幕形象塑造等等,但相应地这种文学性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身为作家的女人缺乏像几百年来塑造的男作家那种奇妙的气质与幻想,虽然她同样身边缠绕着异性,对自己的身体与性抱有困惑,酗酒,破坏身边的一切关系,一个不合格的母亲/父亲,享受操纵…但这种与男性书写者的相似性却没有她的独特之处,她的形象被困惑压倒,而缺乏了创造最需要的极端偏执(每个人的极端偏执都有不同)——意思是,她在整部片里都在犹豫徘徊,虽然到结尾似乎实现了什么东西,也的确没有违和感,但什么都没留下。
加布里埃尔的形象没有留下,埃迪亚也没有留下,明明这两者作为过去和现在的交替象征有更多可言说的地方,然而这些都没有留下,源自于过多的篇幅在女演员和男演员的故事上,按理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西比勒的某种投射…但也没有。
其实换个角度说,即使不这样拍,男女演员的故事也可以重点在西比勒享受操纵的那份感觉(西比勒在船上代替导演执导演出,男演员和她发生了关系,女演员对她抱有浓浓的精神依恋也酷似xing快感,而兩者又是前情人;因为西比勒的在场,他们两个人冷却的化学反应才重新激燃起来——这难道不是超级有意思?
不得不说,茹导是懂什么是好货的)但同时也“体感”到了道德,不管这个道德是社会伦理的还是职业的,这种反复的纠结让一切都没有抒发口,可她的创作似乎最后却取得了某种成功?
然而她的痛苦没有留下,她的成功也就莫名其妙如果非要给这部片一个关键词,我的直觉是,权力
有趣的女性故事,也必须引入精神分析来应对。
女医生重拾写作表面的动机当然是逃离枯燥的生活,深层的动机则是克服掉母亲与前男友给自己带来的创伤并重获能动的主体性。
也正是因此她才会如此认同于女演员以至于“越界”引导她去堕胎——女演员与母亲的关系让她回忆起了自己的母亲,而女演员与男导演的关系让她回忆起了自己与前男友的往事,因此“堕胎”正是女医生对前男友的想象性报复(那时,为了留住前男友,女医生生下了孩子,但前男友还是走了,因而对女医生来说,孩子成为了一个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征兆”,一个创伤)。
但女医生始料未及的是,用齐泽克的话说,(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女性是“歇斯底里”的“癔症主体”,是表象下彻底的空洞,换言之,女性所有的装腔作势都不过是对男性欲望的认同(片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前男友叨叨着一个近来和自己纠缠在一起的女人,女医生听见后立刻和前男友疯狂做爱——此处,女医生主动让自己成为了那个“不在场的女人”的实体支撑,去满足男性欲望)。
因此,当女医生以为自己“重拾主体性”、可以抽身而出调度全局时(想想酒会时那个意大利人跟她说的话),她却已经被刻写在了文本当中——她屈服于男性的幻想,跟男演员发生了关系(也难怪她随后在“导演”完一场戏之后就崩溃了:她惊恐地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导演,自己早已在戏里面了)。
一个精彩的辅助性角色是男演员的“正宫”,一个强悍、不摆姿态的女导演(说她“不摆姿态”是在于她不愿,至少不太愿意对鬼混的男女演员表示一种伪善的宽容),但这并不妨碍她依然是个“癔症主体”——电影里最为引人注目的镜头都是属于她的:一个摇拍女导演的镜头里,片场的镜头与电影的镜头无缝衔接,宛若一个莫比乌斯环,“电影中的电影”和“电影”被缝合起来,不是女导演走出“片场的镜头”然后进入到“电影的镜头”,而是这两个镜头简直就是同一个镜头——完美符合拉康对女性“在它之外又没有什么不属于它”的定义;第二个就更明显了,大他者的视点(大俯拍,从大全景开始逐渐推近)下,女导演看着监视器、窃听着女医生的自诉,妒火中烧(到底是谁掌控着一切,是盯着屏幕的女导演,还是高高在上的“大他者”?
)。
女医生回到巴黎后精神一蹶不振也就顺理成章:幻想的主体性瓦解了(书没人读,感情创伤无法消化,与前男友偶遇不仅没有带来和解反而摧毁了支撑自己的隐秘幻象:痛苦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是大他者的欲望客体了)。
最终的问题就是:要如何解决呢?
只能是“恋物”式否认,女主角把她和前男友生下的孩子从“征兆”转变成了恋物对象,孩子不再是一个令人不安的黑洞(画中孩子的双瞳),而是一个寄托回忆、填补匮乏的原质。
也只有通过恋物,女主角才能把现实体验为可以理解和掌握的。
看完坠楼再补前作,看到了很多延续性的元素,这一部的叙事和剪辑方式一定程度让这个剧本被低估。
西比勒聚焦在了同样出现了在坠楼庭审戏中出现的虚构作品与真实生活的讨论。
用线性时间整理这个故事,女主西比勒在经历了母亲的死亡和与前男友的分离后,放弃了写作,组建了家庭,当上心理咨询师,并依然没有放下对前男友的感情,多年后又准备放弃心理咨询重返写作的节点,遇到了一个病人阿黛尔,在对她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女主察觉到阿黛尔的情感经历跟自己的经历高度重合,并把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创作成小说,在与阿黛尔接触的过程中她逐渐介入了对方的生活,并且试图让对方在面对当年与她同样的选择时,做出“另外一个选择”,在最后她“借用”了阿黛尔的身份完成了对自己过往情感的和解。
而阿黛尔自己的经历也在戏中戏的电影里以真实和虚构相互嵌套。
片子用大量的闪回来叙述故事中每一个嵌套的部分,观看者会在交错的时间中迷失,如同女主在阿黛尔与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中迷失,在虚构与真实中迷失,最后她回归家庭,回归婚姻生活中那种模糊的特质。
最后她说“我可以看的透彻,我的生活就是小说,我可以肆意写作,修改和创造,所有的选择都在于我”,而她最后看清的大概是一种爱的真相,一种只存在于个人的感受和当下的情感中的真相。
导演在这部片子的大师气质已经显露,一种女性的主体视角,女性的文本,才华横溢。
1、寂寞診療室(Sibyl,2019)電影中有兩個創作者,一名作家,一名導演。
好的藝術作品,比如電影尾聲誕生的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確實是以生命血淚所孕育的,意謂:創作的過程可以糾結跌宕,但成品必須沉澱而清澈。
2、電影開頭以嚴密的語言節奏和語量、瞬息切換的場景,帶出故事主人翁轉換跑道所面臨的壓迫和阻撓:出版社經理人告訴她市場已改變,家人憂心她自砸飯碗,病人指責她的行為草率,欠缺責任感。
心理治療師到作家不過是外部職業的變換,屬於人物表象上可知的追求,其隱密而不自覺的欲望實則是重新體驗身而為人活著的感受(注意片頭設計「慶生」段落象徵「重生」)。
從姨母指導小男孩逗弄母親心理的片段,我們充分察覺故事主人公多年來對外部世界採取封閉性的保護措施,讓自己遁入客觀、理性、冷靜,然而一片死寂的內在精神囚牢,以躲避包括未婚生子(回扣診療室中的女病患)、喪母(回扣診療室中的男童)等一系列現實遭遇的打擊。
3、隨著電影播映時間的推移,最後的試探、越界,終於失控的攪亂了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各面。
當波過水無痕,一切似乎回到了原貌,然而主人公觀看世界與人事的角度已經不同:有了情味,也就是有了生機。
心理诊疗师写小说,对社会复杂性和人生意义的阐述,会更有职业特点,更深刻。
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很不合适,甚至出现倒置,此时你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你,生活会变得更好。
纠结是心理活动的常态,心灵是个难伺候的孩子,需要不断地去慰藉。
分不清思想与现实,将自我意愿与现实混淆,不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这是都市人的焦虑所在。
对于这位心理诊疗师来说,介入现实越多,生活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越深。
所以从人性来讲,根本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先哲和先导,在弗罗伊德的眼光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经历的残缺品。
最终,这位心理诊疗师的终于悟出,人生是一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就在作者手中,永远可以改写,不要在意生活在周围的人,只当作他们是小说中的普通人物吧。
《西比勒》是一部很好玩儿的电影。
我看到了一个写作者强烈的控制欲。
生活里的一切都是素材,都可以服务于写作。
如果失控了,那就把自己和生活本身当作素材。
这种感觉应该会让很多创作者共情。
无论是作家,导演,还是其他什么创作者。
但又不是自恋的,因为有很强的反思性。
电影一开始,是做了十几年心理医生的西比勒,决定放下这份工作,全力投入之前放弃的写作中。
被她抛弃的患者、她的丈夫都在责怪她没有责任感,她说愧疚只有一点点。
如果是平时,我会觉得一个人可以只为她自己负责。
但在这电影里,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当初决定做心理医生,也许只是她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灵感的方式。
在展现心理咨询的过程、西比勒的过去、现在在发生的事时,用了很多闪回和多线穿插,从电影拍摄角度这是一种拍摄手法。
从西比勒的角度,其实也是一种真实的展示。
做心理治疗时,写作时,她常常走神,联想到其他东西。
因为她常把这一切当作客体观察。
创作者不能就事论事,也许是更多共情能力的体现。
来访者的故事,让她的思维总是跳到曾经,跳到其他方面。
她在观察,在思考,在深入,并试图参与和控制。
这时候让她难以拒绝的一个求助者出现了——女演员玛戈。
说无法拒绝并不是因为她的善良,因为她拒绝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她在玛戈身上看到了一部分过去的自己,而且玛戈的故事给了她写作的灵感和可以发挥的空间。
饰演玛戈的阿黛尔展示了比《阿黛尔的生活》里更细腻成熟的演技。
一开始她的崩溃、无助、满脸泪涕的画面,一点点交待了女演员背后复杂的感情关系,她插足了女导演和男演员的感情,并且怀孕了。
而她现在被两人威胁控制了,是个弱小的求助者。
而西勒比看起来是冷静的试图保持距离的心理医生。
但她一步步靠近,给玛戈提了建议,并且答应玛戈更多的要求。
看起来玛戈越来越依赖西勒比,但其实西勒比不断越界,越来越失去控制。
当最后西勒比与男演员睡了的事情暴露,玛戈气愤地砸了西勒比的房间,那一刻开始,玛戈不再弱小,不再依赖。
而西勒比,也真正失控了。
最后在首映礼结束后的出租车上,玛戈是那样淡定和成熟。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女性角色是导演米卡。
虽然戏份很少,但是人物形象很丰满。
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如何面对男友的出轨。
她的崩溃和冷静,给了观众很多笑点。
此时米卡正在拍摄的电影,与西比勒在写的小说,也形成了一种联动和共情的感觉。
像是一部元电影一样。
我看着电影拍摄时的一地鸡毛,还有米卡和男演员、玛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或阴阳怪气或开玩笑的话语,不由得联想到每一部看似完美作品背后的故事。
导演和作家一样,控制着自己的作品,也试图控制故事里的人。
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纠缠,延伸到这部电影之外,也有了更多遐想空间。
结尾西比勒说她的生活回归平静了。
我不认为她是真的平静了,她只是走出了这一段混乱的经历,放下了一部分。
因为她说她的生活是一本小说,她可以随意创造和修改。
作为写作者的控制欲没有消失,就像做爱时,她总是喜欢主动和上位。
写作者相信文字的力量,痴迷于文字的表达。
写下来,就像是已经全部了解。
失控了的事情,只要作为素材写成小说,就像是到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今天分享给朋友们一部影片,影片的名称叫做 “西比勒 Sibyl”,影片是有法国女导演是茹斯汀·特里叶指导,这部影片非常精彩,我将在下文中对影片进行介绍,也将我的一些观后感分享给大家。
人物的“鲜活”是我对整部影片的最深感受。
影片主要由三位女性的生活的片段组成,一位女性精神分析师,一位女演员,一位女导演,影片虽然没有完整的描绘她们的过往经历,甚至还跳过了很多重要的细节,但这些看似分散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却展现给了观众一个丰满的现代女性的形象,一个面对过往伤痛,面对内心的矛盾,在困境中挣扎前进的女性形象。
影片的拍摄角度并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影视节目那样主观而连贯,而是尽量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并不试图用道德探讨影片中人物行为的对与错,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间给观众去体会和感受,这也是我阅读和观赏艺术作品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这点上我非常欣赏这位导演对影片的处理方法。
影片描写了女人内心中对家庭,事业,不同的异性伴侣有着很丰富的要求和需要,她们渴望这些需要被满足。
她们需要刺激感,成就感,拯救感,对男性的掌控感,对孕育生命的渴望。
她们面对生活很坚强,很有力,很主动,很潇洒,有能力自己创造自己的需要,她们会犯错,于是她们也会付出代价,她们的成长也很艰辛,也伴随着很多心酸的泪水。
我想正是她们去努力的选择“鲜活”才让我深受感动,我猜这也是男人们爱女人的原因之一。
在此我想说作为一个男性观看这部片子可能比女性要吃力一些,但这么做是值得的,不管怎样如果你看它你就会有很多收获,这部影片对你更加体谅和关爱你的伴侣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分享给大家一些我的感想和影片的精彩片段,希望对观看的朋友们会有帮助,再次也欢迎看过的朋友与我留言交流。
影片用一种类似传记结合插叙的记录方式,去描绘几位女性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位40岁左右的美丽女性,她从事精神分析工作,她帮助她的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她已经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她有一个异性伴侣和两个5-7岁左右大的孩子,她的妹妹寄住在她的家庭中。
有一天主人公突然想对自己的生活做些改变,她想结束目前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中,根据影片中提供的线索我猜测使她做出这个改变的原因是,她是一位有这三十几个患者的分析师,她为这份工作付出的精力和承受的压力一定很大,因为最低强度的心理治疗也要求病人每周来做一次一小时的会谈。
从事如此高频次的全神贯注体验和理解他人痛苦的工作是很消耗人的。
她为了她的写作计划开使转走她的病人。
这期间主人公顶着被病人攻击的压力,承受着病人的不满,将大部分的病人做了转诊。
在这里我相信她的病人一定也是不舒服的,因为这对于病人来说也许象征着被抛弃。
暂住在她家的妹妹听到她要转行的决定很支持她,她的丈夫听到她的决定也表示接受,同时他问主人公,你的病人会有什么感受?
她的丈夫用我看不懂的笑容边笑边问她:“外科大夫手术进行到中途说:我要去写小说了,然后就这样离开了会怎样?
”这个对话场景让我看到了主人公和她丈夫的一种对话模式,我并不清楚影片安排这个镜头的原因是什么,是想告诉我们她的丈夫在用挑衅和捉弄她表达不满么?
还是只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又或者二者都有呢?
总之我认为她丈夫这个提醒是并不会让主人公感到舒服的,影片在此时插入了一个由提琴制造的不和谐且被拉长却又嘎然而止的背景声音,这个声音彻底打断了之前营造的和谐温暖感受,这似乎在暗示我们主人公此时也是很不安的,随后影片插入了很多危险画面让人感到有些可怕的事情会发生。
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主人公接到了一个陌生女性患者的电话,这位患者在电话中表示自己现在感到非常恐慌,感到一切都毫无意义,需要即可的帮助,主人公听到后虽然有些担心,但仍然坚持不再接诊新的患者了,挂掉了这通电话,就在我认为主人公已经下定决心的时候,她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了,画面一切换来到了第二天主人公的诊疗室中,很显然她最终还是违背了自己不在接受新患者的意愿,约见了这位电话中的女性。
这位女性坐在治疗椅上,一边哭泣一边告诉主人公说,她怀孕了,但她不想要孩子,也不敢将怀孕这件事告诉孩子的父亲,患者担心她自己的演员工作不保,担心自己会失去一切,说谎让她感到疲惫,她在睡梦中都承受这巨大的压力。
这时女主人公问了一句:孩子的父亲是谁?
这句话让我知道,她们之间开启了一种不寻常的交流。
她们之间的对话很精彩我用回忆描述一下。
女演员:我不想像我妈妈一样,让我的孩子背负我的失败,把我的毁灭归咎于孩子,我不想让孩子觉得是他阻碍了我的人生,我宁愿孩子因为我的自私而不是我的牺牲而受伤。
主人公: 如果你选择堕胎,孩子就用不着受伤了,但你其实已经有了决定。
女演员:我没有能力生下他,我还要去工作,没有了工作我就什么也没有了。
我欠孩子的父亲很多,没有他我就不可能有这份工作。
主人公:你为什么不敢告诉他。
女演员:他爱我,想和我生孩子,但他没能力处理。
主人公:你担心他会毁了你的工作。
女演员: 他的女朋友是这部戏的导演。。。
主人公:你爱他么?
女演员:我不知道。
主人公:你想谈谈和他的性关系么?
女演员开始描述她亲密关系中的具体细节,女演员觉得她和男友的关系非常深入远远超过了性。
此时主人公在女演员对情欲的描述中,也被唤起了她自己和一个男性之间曾经的一段情感回忆。
女演员不愿意透露孩子的父亲是谁,只能说他是非常有名的男演员。
再之后的一次谈话中,女演员说这个男演员知道她怀孕的消息后很高兴,并且希望她能生下来,似乎也不打算以此来要挟她,影响她的工作,但焦虑的情绪让女演员和男演员演对手戏的时候总是出问题。
主人公在倾听女演员对话的同时也录下了女演员讲述的故事,这里我不确定她是否征得了患者的允许,主人公受女演员故事的启发,将女演员的言语片段引用到了主人公创作的小说中,并加工臆造了这个男演员的无耻和粗暴,在主人公创造的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她说:“维系感情的现在不只是欲望了,现在这个欲望变得具体了。
”看到这些让我觉得她好像再说:维系感情的应该是欲望,而不应该是孩子的约束。
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这里我有几种猜测,她认为女演员和男演员之间没有爱情么?
她认为孩子的出现会破坏感情么?
是她不想要孩子呢?
还是女演员不想要孩子呢?
我保存着我的这些疑问继续观看影片,不过看到此时我开始怀疑,主人公当初转行要从事写作的时候她真的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么?
她的写作内容有具体的目的么?
还是说转行只是在给自己制造缓解压力的空间呢?
画面切换到了另一次的分析谈话中,女演员对主人公说自己完全无法依靠自己做出决定,她要求主人公必须亲自去见这个男演员。
主人公的内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扰动她开始在办公室外寻找这个男演员的视频资料观看,她开始去了解到这个男人。
在她和她妹妹的生活对话中,主人公回忆起她刚出生的孩子看着她好像在问她,你是谁?主人公此刻好像感受到了一种责任的压力,和妹妹的交谈也勾起了主人公很多关于她们母亲的回忆,影片这里穿插了一些镜头来说明这些回忆内容,主人公有一位酗酒的母亲,也因为酗酒意外身亡,她曾经的男友支持和陪伴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但当主人公有了成就之后,她的男友不知道什么原因想要离开她,她的男友是这么说的:“我不想在帮助你了,你把我分成了两半”。
这里我的猜测是他的男友可能是感到耗竭或不真实。
主人公是这么回应她男友的话的:“你要离开我是因为你帮完我了,你在我这里找到了成就感,你拯救了我之后就完成了你自己的任务,也许你内心希望我糟糕一点,你现在觉得我好了你无法驾驭我了,所以你要离开,那我就自毁给你看”。
看完这一段我有一个猜测,也许主人公的成长并没有男性的陪伴。
在现实生活中女演员开始威胁主人公要去做人流手术,但主人公承受住了压力,非常好的作为一位分析师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不干涉患者的生活,让女演员自己做决定。
女演员选择留下了孩子。
但不久女演员去做了人流手术并编造事实指责是主人公要求她去做手术的。
此刻主人公的督导老师也提醒她的一些行为已经越界了,主人公开始卷入了患者的生活。
这里有一段督导和主人公的对话也挺精彩的,我描述一下。
督导:你越界了,越过了所有职业标准的界限,对她进行录音,干涉她的生活,你需要分析一下自己。
主人公:那来分析我吧,我对她很着迷,我建议她去做流产。
督导:(打断)你从来没有让她去做流产,是她让你觉得你很重要,这样你就能给她更多,你认同了这一点,然后你就越界了。
你可以在你的脑子里或者电脑里越界,但是不可以在她的生活中。
主人公:我害怕她自杀。
督导:带着这种不安生活,这就是你的工作。
主人公:我不能这么冷酷无情。
督导:她的生活不是你造成的,这不是你的错。
你在影射我冷酷无情么?
主人公:不,我觉得你做的是你应该做的 督导:当你听到她说她去做了人流,你有什么感受?
(主人公又陷入了以前的感情回忆中,主人公那时怀孕了,她想要做一个单亲妈妈,她的男友不希望要孩子,如果她执意要生孩子就打算和她分手,告诉她不要这么做如果你要折磨我就折磨我,不要这么对待一个孩子。
) 督导:你想念你孩子的父亲么?
主人公:我确实很怀念那时候强烈的爱。
镜头不断的在过去和当下中切换,在主人公受督导的时候她的思绪被一个电话打断了,电话上显示的是女演员的来电,但电话那边说话的人却是女演员提到的男演员,他说患者企图自杀,剧组拍摄工作也陷入了停滞中,主人公听到这个消息后消失在了诊疗室中,离开了自我分析加入了剧组,更深的跨越了她作为分析师与患者之间的界限。
此时的女演员和男演员的秘密关系已经公开化了,女导演已知道自己男友和女演员的私情,由于影片已经无法换人,女演员,男演员,女导演都决定顶住现实中的矛盾和压力继续进行影片拍摄工作。
此时的女演员显得非常激动而焦虑,完全无法应对这种人际关系,女演员要求男演员只能通过主人公转述来和她交谈。
在之后的一个拍摄的桥段中,主人公在拍摄过程中为满足女演员的要求,临时替换下了男演员,并和女演员演起了对台戏。
而此时面临着被抢走男友和搞砸事业的压力,女导演也来向主人公倾诉了,这让我们了解到女导演和男演员已经在一起很多年了,她想和男演员有个孩子的,但一直没能如愿,现在看到他和别人有了孩子让女导演非常难过。
向主人公倾诉之后,女导演和女演员一起借着一个需要甩耳光的镜头桥段过了一把报复男演员的瘾。
(影片这里有个让我感到意外的地方,那就是这个男演员的承受能力,他居然在这种明显的报复下还能够保持着工作的状态。
) 耳光事件后女主人公在小说中写下了如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并没有第一人称。
“你就如此的热衷于伤害我,羞辱我么?
”我们就不能试着创造情绪,制造情绪不借助最原始的本能冲动么?
这正是我努力去做的,我做的如何,告诉我。
这时候的女主人公沉浸和陶醉到了男女演员的关系给她带来的情绪当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
我猜测是她满足于被人需要的感受中,汲取力量渴望获得价值感的感受中,也沉浸在失去过去的爱的痛苦中。
再这种感觉下主人公可能无法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她释放了自己的欲望,与男演员在夜晚的沙滩尽情的享受激情,她在激情中又重新感受了曾经拥有过的感受。
这时我在想主人公的行为只是单纯的失控么?
受着原始欲望支配的行为么,这些行为是否还包含了攻击自己或攻击患者的意愿呢?
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补偿么?
作为观众的我不得而知。
第二天在船上,剧组要拍摄一个女演员与男演员在充分交谈后他们之间充满情欲的镜头。
拍摄过程中由于看着属于自己的男演员和情敌的女演员之间充满情欲的“和解”,女导演崩溃了。
男演员这时建议让主人公来临时导演这场戏,于是在主人公的指导下男女演员很快的进入到了激情当中。
再到指导完这部戏后主人公彻底崩溃了。
主人公向别人倾诉她的越界行为时意外的公告给了剧组人员,当女导演知道自己信任和倾诉的对象居然背叛了她之后,女导演礼貌的请一脸吃惊的主人公离开了剧组。
女演员在知道了主人公和男演员发生的事情后则是大发雷霆,砸烂了主人公房间里的物品。
主人公带着狼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开始重新饮酒,他的丈夫也察觉到了她的变化,主人公在偶遇了她的前男友后开始更大量的喝酒,她在观看电影首映的时候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悲伤当中,在随后首映的酒会上喝的大醉,她的患者女演员在这时照顾了她,女演员告诉主人公她看过了主人公写的书而且并赞扬了主人公以她的原型而塑造的人物,这给了主人公很大的鼓励。
主人公不但开始参加了戒酒小组,经历了这一切,她开始和内心的自己和解了,她开始可以肆意的创造,而不借助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她好像也不在去要求她的丈夫的样子,她接受了她的丈夫的样子,她感到满足,她更好地去做她自己,她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她开始真正的是她自己的主人了。
影片最后有一段主人公和她孩子之间的母子对话: 孩:我的爸爸是谁?
主:你为什么想问这个?
孩:为什么我没见过他?
主:我告诉过你,在你出生前他离开了。
孩:那你们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主:因为那时我们深爱着对方。
孩:不对啊,那他为什么要离开呢,是我的到来让他不开心了吗?
主:不,他很开心,你没出生前他就很爱你了,但是他有别的事情要去别的地方,不要怀疑他对你的爱。
孩:我像他么?
主:像 孩:你看着我的时候会想起他么?
主:会,就好像他藏在你的身体里。
孩:那你开心么?
主人公此时拥抱了她的孩子留下了泪水。
上面这段哀悼了那段爱情的对话令我深受感动。
是的,我们的人生是充满了遗憾的,这些遗憾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们,面对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去抚平这些伤痛。
如果大家看过影片也有体会,欢迎大家留言给我。
第一遍基本没看出想说啥,总是感觉这个女主很奇怪,怎么处处介入自己病人的真实生活,就是女主心理医生朋友说的越界。
实在想看明白想说啥就又扫了个第二遍,难道大概意思是女主通过给女演员治疗的过程救赎了自己?
或者更应该通过自己越界介入自己病人及其周围人的生活,影响操控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感悟到了自己的生活应该自己做主,应该由自己掌控?
而要做到这点怎么做?
足够自信?
不要太依赖别人让别人有机会操控你的生活?
总觉得有点偏激。
3.5 电影、小说和真实的人生本就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有时恰恰需要将现实间离到虚构的世界,生活才变得能够容忍,正如女主角最后说的“他无法接触我的内心”“他们都像小说中的人物”;反过来,用身体真切地穿越一段记忆、一种处境,才能体验真正的情绪,创伤才能一点点消融。
B / 一种如此神奇而矛盾的目视状态。爽利的剪辑连接起的并非自生质感差异的回忆-现实,而是同样处于平滑/贫瘠中的时空位点——但又以犬牙交错的互斥感为前提。观众因而不得不在局部碎片化但又仿佛平整的多维度世界寻找一种敏捷的流转(而非“切换”)方式——并最终失败。对于西比勒来说这是一切虚构/媒介物自我暴露的失败重访,对于观众而言这种龃龉却能潜在地提供观看距离的自知,一种遮掩的破坏性与蓬勃的幽默感。
其实是很火的女性题材,意识觉醒创伤保护。也算是好的角度,但剧本实在是不温不火。也是把男性角色写得太符号化。这对于女性电影来说并不合适。
这部电影真的会对法国女性产生某种定式偏见哎,仿佛她们永远都在歇斯底里,一言不合就可以跳海、摔东西、醉酒。一边哭一边说生活失控,但其实大部分都是自己搞出来的。睡了个男的也不行,不睡了也不行,但确实,她们可以原谅爱情里发生的一切包括出轨,这一点倒是很不错。可以感觉导演要表现的某种只有女人才可以感受到的幽微的情绪,最后的独白是点睛之笔,但整个故事的表现力不足。
参透了别人,更是参透了自己。个人觉得如果在影院那里结束会不会更好一些?虽然后来再次陷入了写作封闭的状态。不是欧容那种情欲路子,相比之下对女性的心理描写更为汹涌,火山随时喷涌而出的热浪层层熏娆与人物交织。写作看似直白的阐述,其实是为了更为完美地封藏情绪。于是在接受自我之后丧失了对周围的真实感知,联系来源于自我剖析后沟通介质的消失,这才得以面对面地直视对方眼神。现如今戏中戏形式的电影有很多,但有着如此明显女性视角的还唯独这一部。导演书写着文本结构与情绪推进的二重奏,相当有质感的佳片。吹爆阿黛尔演技!
这是个啥?为什么每个挺有魅力的演员在里面都显得这么蠢……
迷人的,法国的,知识分子的,文艺的。看似碎片,但记忆的回跳和穿插向来如此,反倒真实。只是没想到还是用到了片场那点事。人家这样的商业文艺片在我国不适用,还真是北京上海进不了的地步。
3.5星。导演很有野心,竟然在短短100分钟里塞下了这么人物和这么多重的复杂关系,但人物动机略俗套(创作焦虑就可以拿来访者当写作素材了?这种做法应该被行业除名吧……后面海滩那段就更失控了),人物关系虽多,但是刻画肤浅乏力,显得不够精炼和深入且混乱(设置女友这个角色是拿来干嘛的?感觉很鸡肋)。能够看出这部到《坠落的审判》,导演/编剧有了很大提升。
天赋从脚趾缝里溢出来
心理医生也可以堕入自己织下的罗网。有些有意思的点,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5 几个女性角色都写得太好了,Sibyl本身作为探析另一个人内心的诊疗师来说太过脆弱,母亲酗酒去世的阴影,前男友Gabriel留下的创伤,现在又作为作家和心理医生,既是记录者又是变化驱动者,也因此在Margot的生活中不断越界,越陷越深。这个演员阵容也是绝了,三个男演员都好喜欢。
看不下去
?意思就是可以随便乱搞,只要搞完悔过就行了?
我们总是辜负了自己的时间和故事,可每当我们下定决心与平庸的生活割席,那又是新的一出悲剧,唉,叹气。
法国电影,总给人一种很“婊”的感觉,再加上女性导演的细腻气质,电影的情绪化十足,但部分情节有点儿看不懂,比如电影院里那段,妆都哭花了,但我实在没GET到女主角想要表达什么,有时候我甚至怀疑,电影发生的事情根本就是女主的幻想,是酗酒之后的神志不清,而且电影有个BUG,一个心理医生自己自己本身都需要看心理医生,还能好好给病人看病吗?一切都是幻象!
本体论略显夸张 元电影都尚未触及
低配版欧容。
跳切间离来切换视点还算有意思,剩下的就是中产阶级牢骚,对生活困顿无差别扫射,做作
假面变奏。西比勒是媒介,通灵者,欲望客体和置换的符号。她为所有人使用后的空缺,由候麦式的主体意志填写丰满。
关于女性自我心理剖析的喜剧,具有元电影的叙事结构。节奏与笑点极其怪异,搞不清嘲讽的对象,还是说女主角在自我嘲讽。情节在幻想与现实间自由切换,打破小说文本与影像的界限。与其说像伍迪艾伦,倒不如说是法国现代女性独特的心理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