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黄子华快二十年,《毒舌大状》今天上映,特地抽空去看十点场,看完这部,今年春节档所有想看的电影就都刷完了观影体验:1.最大吐槽——关于配音!!!!!
求求了求求了求求了,内地上映也给放几部原声版吧!!!
你们都TM知道在字幕里打上律政司≈检察院,主控官≈检察官了,就不能考虑考虑弄点原声么?
普通话版本实在是太干瘪了!
这种要靠台词推进的故事片失去了黄子华原汁原味的台词,魅力至少要掉50%吧?
拜托他是黄子华啊!!!!
肯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多少不是在港剧港影字幕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呢?
如果肯在普通话版本中放王敏德大段大段的英文台词,为什么不排片原声版呢?
是假设内地观众对英文接受度远高于粤语吗?
2.关于故事——内容就不剧透了(也不需要剧透),故事讲得挺完整,但大概就是《刑事侦缉档案》/《鉴证实录》/《陀枪师姐》中某一个单元的案子的水平吧。
3.关于演员——黄子华谢君豪都是不老神仙啊瘦真的很重要王敏德老了也是辣么辣么辣么帅啊林保怡就真的是发福了我居然第一眼没认出来TK是谷德昭!!!!
对穿肠对不起啊!!!!!!!
4.关于主题——电影以“小人物的洗冤录故事”为线索,穿插着“想坚持法律信仰的律师--在被生活痛殴中来回挣扎--最终仍坚持公平正义(黄子华)”与“坚持法律信仰的律师--如何坚守程序正义的前提下也尽量去帮助被告追求实体正义(谢君豪)”的法庭对抗情节,凸显黄子华最后大声疾呼“你们以前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在说法律面前三六九等……”一番慷慨陈词下关于“公平正义”的故事主题。
不能说这个主题理想,毕竟现实中,案子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人都希望有个经验丰富的律师不要钱的来帮自己也不能说这个主题现实,毕竟现实中,权贵们若如电影中一般愚蠢,那这世界早就和谐美满,而现实是这世界其实是个:连美团对商家抽成对骑手抽成对顾客抽成吃三家赚的盆满钵满但谁的权益都不保障、网易腾讯每年净利润数以百亿千亿而程序员们在哐哐猝死、优爱腾B天天卖会员但是今天要你超前点映明天让你不能投屏热播剧都是不疼不痒的仙侠小清新的“美好”人间。
所以谈论“公平正义”,主题太大了,电影讲得好不好,端看你(观众)信不信而已。
那么观众信吗?
春节档看了三部电影,刷了两遍的《流浪地球2》,看了一遍的《满江红》和《毒舌大状》,我没想到我“最相信”的居然是《流浪地球2》这样的科幻电影。
我信太阳终于要毁灭了,人类终于要玩脱了,AI终于要崛起了,中国人终于有话语权拉家带口拖着地球跑路了,尤其是《流浪地球2》说的东西确实TM是有根据有来源被背书有可能实现的……我不信所谓的“小人物的忠义”是前仆后继的死然后故意留下秦桧活着,居然是为了让其承受人们唾弃……这是马王爷的前后眼能预计到人家必将留下千古骂名是么?
尤其是以“满江红”为主题的故事是一个适合全家欢的喜剧这简直是一个莫大的悲剧啊……什么都能娱乐这难道不是巨大的荒诞么?
在这个满世界向钱看的时代,我不配听岳飞的词,也不配相信“精忠报国”与“忠义”。
我不信黄子华慷慨陈词痛批一干旁听的大律师“过去人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们现在都说法律面前三六九等”,也不信谢君豪不问皂白坚持控告谋杀,而后又转过来为了维护程序正义和法律制度配合黄子华做戏——比起这些,我更信某小说中傅大律师这位祖师爷本爷教人作伪证、帮贪官做无罪辩护、被吊销执照坐两年牢后依然能通过庞大的人脉关系在商界风生水起。
二十几年前——某首歌唱:“ 向着天空拜一拜呀/别想不开/老天自有安排”;某首歌唱:“ 若要讲博感情/我是世界第一等/……/求名利无了时/千金难买好人生”;二十几年后——某电影说:“钱都流向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能吃苦的人”;某教授说:“不入流的赚钱法才写在《刑法》中,真正的掘金奥秘都在《民法典》”;相信博感情是世界第一等的笨小孩早已不存在了吧。
杀人放火,满城衣冠;修桥补路,隐入尘烟。
只能说,这种庭审上发生的对证人的精彩盘问(leading question)不太会出现在我国的庭审中,热闹是人家的。
一般来说,律师可以因为非常反感(repugnant)或有根本的歧义无法妥协(fundamental disagreement)而退出。
但这位控方律师迫于前辈压力没有退出,做的却是连layman也看得出来的倒戈的事,挺会变通的。
整部剧我反倒最喜欢这个控方律师的角色,从庭前对辩方律师玩利益冲突踢掉高级对手的不齿,到最初庭审上强势教辩方律师何为关联性,到后面真相心知肚明后做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帮助,这个人物是非常饱满、值得细品的。
最讨厌那个戴有色眼镜,为钟家擦屁股的律师。
长着一张黄皮肤的脸,听得懂港话,却开口一口英语,谁不知道在hk这个地方这不就是想让别人感到他的高级、优越、有特权(privilege)。
在茶馆教我们的控方律师做事,控方律师没点破他虚伪的公平正义真是给他脸了,这不还是在法庭上教他做人了。
能感受到香港整个法律界,同行有互相维护这个行业的体面、尊严、甚至基本的专业性之习惯。
整体讲好了一个故事,还做到了内行能看门道,外行也能看热闹。
抛开剧情,这是部演技在线的爽剧,就算国语会打折,黄子华的金句也会流传很久。
冒死来说说剧情的漏洞一审:罪名:过失杀人。
最强的证据就是证人证言,一个是保安陈球,另一个是情人钟京颐。
分别来看,陈球描述简单母女拉扯入房,抛开翻供不讲。
这个描述仅能证明双方有拉扯。
不能证明曾洁儿推倒女儿至其重伤。
钟京颐的证词,同样不能证明曾的家暴。
曾女的手腕伤,只能证明她被人拉扯,与摔倒没有直接关系。
钟京颐的证词(门锁)只能证明当时只有母女两人在场。
女童也有可能是自己滑倒造成重伤。
在直接证据不足和证人证言都无法证明家暴确实存在的情况下,本着疑罪从无,曾只能无罪释放。
曾最多就是个“疏忽照顾”二审:罪名:谋杀二审是审曾洁儿的案子,跟钟氏夫妇是否杀人无关,他们的事需要重案组另行调查起诉。
证人一,陈球儿子,证人二,钟京颐,证人三,董卫国。
证物一,遗嘱,证物二,水瓶,证物三,门灯陈球儿子的证言证明遗书属实。
一审陈球作了伪证,但是陈球不是直接目击女童受伤,他的证词跟女童受伤没有直接关系。
董卫国的证词,我都不知道他来干嘛?
他跟曾的案件没半毛钱关系,他来直接就是为了激怒陪审团的,作为资深律师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做。
他跟钟氏的对话不能作为证据,也不会被法庭引用。
钟京颐的证词,其实他只要说四个字“我不知道”。
说那么多都是被诈出来的。
特别是关于“是否知道买通陈球”这个诱导性问题。
好,就算他蠢。
他知道伪证一事,也无法证明曾洁儿是否存在虐童行为。
对本案没有直接帮助。
证物二水瓶,水瓶上可以提取到京的指纹和曾女的物质(假设),但是,首先,昏迷状态下能不能喝水?
实际上呛水窒息的可能性要比喝水致死的可能性更高。
另外短时间内喝完两瓶水的可能性多大?
最关键,无法证明喝水的时间是在曾女受伤之后。
另外,林获得水瓶的方式,极容易被认为栽赃。
证物三门灯,门灯没有灯泡,可以用“不记得”来辩称,钟经常出入曾家,摸黑开门也是常事。
门灯最多证明这部分钟做了伪证,不能证明谁伤害了曾女。
最后跟一审一样,无法证明曾洁儿虐童,曾洁儿无罪释放。
案发时间线,曾洁儿酒醉,同时钟京颐在做节目,后钟京颐接到钟念华电话,到曾家发现曾女倒地,叫醒曾洁儿,曾洁儿拨打急救电话,同时钟京颐给曾女喂水。
急救车到场,曾女送医。
至此在无人举报的情况下,就是意外。
唯一作为举报人的只有钟京颐。
既然他是举报人,就不会有林以为钟希望曾胜诉的误解了。
林在控方不知情的状况下单独询问曾女(不懂有关法律,隐约觉得此处有问题,起码要争得曾女和法官的同意)。
曾女抢救无效。
警方证据:女童的伤情,电话记录,监控。
女孩伤情证明死前与人有争斗,通过后脑伤情可以推测出受伤的原因是被人推搡后撞击桌角。
电话记录可以证明,案后,曾拨出了急救电话,曾与钟没有通话记录,钟氏夫妇有一次通话记录。
监控,可能会拍到,钟念华钟京颐的车辆出入,很可能啥都没有。
有疑问的地方:屋里的指纹,曾洁儿母女和钟京颐的指纹是正常的,如果出现钟念华的指纹或者没有指纹就不正常。
架子上的照片,照片在哪里?
窃听所得的证据是否有效?
最后,按照程序,这会成为一个悬案。
曾洁儿是主要嫌疑人,但没有足够证据入罪。
钟氏夫妇不会收到牵连。
这是一部挺不错的片子,如果我未曾觉醒。
开始打⭕后我基本没上过电影院,因为知道基本盘就这样,这回冲着王丹妮来,果然是找罪受了……全片讲述一个失败♂宝的成长、忏悔和救赎,并用女工具人的牺牲来辅佐完成了这个俗套的故事。
开头男证人坑男律师,♂♂互害,这个我爱看。
可惜男律师因能力低下犯错导致女宝承担后果(坐牢)和收拾烂摊子(女律师),让我生气了一个半小时。
吐槽几个让我不适的地方。
1.i男:男律师犯错导致冤案后,女同事看他被债主挨打、看他破防大叫,深深感动并改变对他的态度,影片对♂宝未免太宽容。
明明是个烂人。
2.爹味:男律和女律合作案件,犯错搞砸工作以后,理中客老头这样劝女律师:你身为后辈也有错,因为前辈向后辈低头合作不容易,你没给脸,所以前辈犯了错你也有责任。
哈哈,女律师竟被pua成功并深感惭愧!
我不理解。
可能ru斯林的长期教化使她安分接受论资排辈,故而向高龄低能的男律低头认错。
3.lv含量过高:案发原因是雌.竞;娇.妻经典言论“我只想有个家”。
我已经看烦了这种情感诉求和作案动机,这年头觉醒的女人越来越多,影视剧女性角色的思想觉悟什么时候能跟上现实?
4.以正义为盾的乳女:男律保护女律的方式是通过“女律都是花瓶”这种言论来侮辱她,用激将法逼她退出。
我谢谢你,真是个好男人☺️。
劝人退出有很多方法,骂人也有很多种方法,你偏用最恶心的一种,顺便地图炮所有女性从业者,这是你的正义还是夹带私货?
你只是借所谓大义作为掩盖,趁机说出心里话吧?
不妨睁眼看看自己能力有多低下,配不配歧视女律?
另外,《毒舌大状》的毒舌我是没怎么看出来,男主刻薄有余口才不足,毒舌就表现在骂女人花瓶了是吧?
当《毒舌律师》行将结束,林凉水那番慷慨激昂的司法公正言论被法官斥责为“极不专业”时,影院里再次爆发出新一轮笑声,同时还夹杂着零星的抽泣声。
这是真正的喜极而泣,它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发泄出来,比如现在。
不管是银幕中的林凉水他们,还是这些年经历了种种磨难的我们,都太需要一次酣畅淋漓的释放了。
就像无声处传来的惊雷,春节档的硝烟还未散尽,一部名叫《毒舌律师》的港片便悄无声息地杀来了。
作为香港本土2023年的贺岁片,《毒舌律师》刚一上映便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对一部法庭辩护题材的电影来说,台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一个格外扎实的剧本。
好在编剧出身的导演吴炜伦不辱使命,打磨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剧本。
在电影调度方面,导演对整体节奏的把控也非常到位,让高潮时分的那出辩护大戏,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最大限度地取悦了观众的爽点。
同时也借助黄子华、王敏德等演员之口,将众多或诙谐幽默或值得深思的金句吐露而出,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一部众多演员参与的群戏,《毒舌律师》中大大小小的主角配角甚至龙套,都在影片中有着十分出彩的表演。
男主黄子华的戏份比《还是觉得你最好》里更多,也更拉风,从吊儿郎当的混子法官到最后为受害人讨回公义的大律师林凉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黄子华演艺生涯的一种缩影。
谢君豪在影片中扮演了林凉水在法庭上最大的对手——控方律师金远山,他缜密的头脑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一度令林凉水难以招架。
但在公平公义逐渐占据上风的时刻,他也用“反水”恪守住了人性的尊严和底线,这段表演堪称神来之笔。
而王敏德饰演的董卫国绝对是本片的一大看点,讲一口流利英文总是叼着雪茄的他,却甘愿沦为权贵人家的伥鬼,是整部电影最让人讨厌的家伙。
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固然无限精彩。
林凉水作为一个落魄律师,想要为一个盖棺定论的案件翻案,谈何容易。
都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而对手既是强龙又是地头蛇。
以卵击石的林凉水,究竟是如何打败身居金字塔顶层的钟氏家族的呢?
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小的归纳总结。
第一,林凉水“翻案”的决心,可以说倾尽全力,也可以说孤注一掷。
这个案子曾让林凉水身败名裂,他自然咽不下这口气。
他翻案的决心我们都看到了,宁愿被讨债公司上门毒打,也绝不放弃。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林凉水亲眼看到了小女孩用手语打出的真相。
就算全世界和他为敌,他也认定了曾洁儿是无辜的。
为此,他背负了太多良心上的愧疚。
所以他不惜一切都会把这个官司继续打下去,这对他来说亦是一种“救赎”。
第二,林凉水+方家军+太子,无所不能的铁三角组合。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林凉水的决心再大,也独木难支,他必须组建一个团队。
所以重新请回上次的搭档方家军,这位女律师亲和力强,心思细腻,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没有她,林凉水甚至无法得到曾洁儿的谅解和信任。
而太子人脉极强,认识一些三教九流的人,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林凉水才得以保释,重返法庭。
第三,林凉水“搞定”了评审团。
香港庭审使用了和西方一致的陪审团制度,若能在情感上打动陪审团,那自然就好办了。
林凉水从一开始就对评审团喊话: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内心,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然后做出评判就好了。
事实证明,这番“洗脑”作用极大,因为林凉水辩护时主打的就是感情牌。
第四,林凉水不按常理出招,还“见人下菜”。
在法庭上突然发布偷拍的音频,是一个奇招。
一方面可以迅速赢得法官和陪审团的情感分,即便被法官宣布无效不能当做证据使用时,它在陪审团心中也植入了第一印象,难怪这招被对方斥责为“不讲武德”和“偷袭”,强烈怀疑主创人员在玩马保国的梗儿。
至于“见人下菜”,更是林凉水打赢这场官司的关键出招:在传唤董卫国时,林凉水利用他的“傲慢”故意激怒他,从而套取了重要信息;传唤钟京颐时,则利用了他最大的短板——心虚,依靠两个矿泉水瓶和娃娃灯罩的关键证物,对其穷追猛打,使其心理防线彻底崩塌。
第五,公义必胜。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正义是终将战胜邪恶的。
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未必如此,但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来予以实现。
这不是一种“骗小孩的把戏”,而是要让每一个普通人坚信这世间的道义,像标尺一样去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
我们当然要承认这个世界的不够完美,所以我们才要竭尽所能,去创造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
这一切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大银幕下每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
我想这就是导演拍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的意义,尤其在这个希望和困难同在的2023年春天。
林凉水就像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放荡子弟,天天不顾正业,捻七搞八,终于有一天捅了娄子,才开始慌张,悔恨,不知所措。
如果孩子没有死,曾洁儿的定罪只是一年甚至几个月的刑期,那他可能依然还是白天盯着股票机,晚上和大哥们喝花酒,然后在多年之后变成最后一场庭审时坐在现场的大律师之一。
但孩子死了,失去孩子的无辜母亲被定罪十七年。
这沉重的代价成为了打醒他的当头棒喝。
林凉水他的转变其实是突兀的,在圈子混了这么多年,居然会被证人当庭翻供搞得大惊失色。
你知道这是欲扬先抑的惯用手法,但抑的太狠,让扬变得就像是硬掰过来的一样。
这一次打击就让献媚者瞬间变为苦行僧。
两年后重新勘察现场,血迹依然鲜红,水瓶依然放在垃圾箱,房间整齐的就像天天有人打扫。
最后的庭审,在董大状的安排下现场坐满了大律师,没有一个媒体人。
我还以为是要私下搞什么高超的手段,结果就是一个人打手语。
那你用不用如此大的阵仗。
你既然有信心这场戏能让陪审团信服,又何必回避媒体。
你不怕如此强大的气压,让陪审团产生同情弱者的逆反心理么。
而林凉水的现场庭审,如同一场真人秀,他的逻辑、语气、说话方式、表现手法,都像是有十几台摄像机对着他一样。
他气势滂沱的发言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这不是庭审,而是演讲,而且还是有捧哏的演讲。
他的气宇轩昂虽让人看到了正直和正义的坚持,但不可思议的,却给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感觉。
也就是他越义正辞严,你越觉得这样的陈词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进而感觉,这样的正义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中。
尤其是结案陈词之后,又举手补充的那段,就像指抓着摄像师的手,对着镜头说,我在大声疾呼,我在大声疾呼,你们快来听啊,我在大声疾呼!!!
虽然电影简练了一些,粗糙了一点,有种港片式的快速转换。
但是整体上还是好的。
尤其在当下这种环境,立意还是很有力的。
细看下来,有几个点还是很有意思的。
第一是陪审团制度。
这个电影甚至可以说是陪审团制度的注解。
假设,如果财阀染指陪审团,买通每个陪审员。
那即便是法官向着你,那也是无解的。
这一线生机完全是来源于制度红利。
在台词里说的是,他不敢。
他不敢抄制度的底。
二一个是媒体,媒体的公正是面对公众知情权的负责。
但是媒体是商业机构,吃谁的向着谁,在所难免。
第三是大律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这是各商业机构,就敢跟财阀这么干,也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这些细节加在一起才体现了这个制度下所产生的系统的公正性。
谢君豪那个对方律师之所以倒戈相向,是为了维护这个制度,而不是简单的法律的公正性,正义,公义等等这些大词。
好的制度才是真正的保障,即使财阀碾压屁民有无限的优势,但是有制度在,他也不敢太乱来。
因为要全部摆平每一个关键节点,对他来说也很麻烦。
記憶中小時候的香港電影blockbuster幾乎每齣都好看,功夫片、警匪片、愛情小品、喜劇還是反映社會現象的影片層出不窮。
台前幕後通力合作呈現出一個又一個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故事,對塑造八零後一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無影響。
隨著年齡漸長,香港電影也進入合拍片時期。
那時的香港電影雖然還是以香港幕後班底為主,但內容卻漸漸失去香港味,原因有目共睹。
到一個極點,可謂大部分電影連用鏡頭講一個合情合理甚至自圓其說的故事都成問題,實在難以入眼。
所幸的是,進入21世紀20年代,有香港味道的香港電影漸漸增多。
2022和2023年,早已宣稱金盆哴口(即金盆洗手)的第一代廣東話standup comedian黃子華主演了兩部電影《飯戲攻心》和《毒舌大狀》均敘事完整(是的,只要完整就已經夠了),而且富有久違的香港味道,並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備受香港觀眾肯定。
也許是因為黃子華是這種香港味道的最佳詮釋者,也許是因為香港的價值充分反映了人性的明暗兩面。
在《飯戲攻心》中,黃子華飾演的大哥借父親的叉燒工場說明了一個大多數內地觀眾都不了解的事實——如果沒有父親製作的難吃但廉價的叉燒,不足以養活其一家,也不足以讓星斗市民得嚐價錢合理的叉燒飯。
許多香港的製作其實不為名利,不為追求,只為謀生而已。
正如黃子華的名言”搵食姐,犯法啊?
“只要不犯法,糊口作為動物本能,天經地義。
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其實為的就是有個風平浪靜的家,得溫飽可矣而度日。
有人說這是草根,事實上沒有這些民眾出力,香港豈會有眾多摩天大樓,建立起一條層層疊疊的食物鏈。
在《毒舌大狀》中,黃子華飾演的大律師依靠陪審團制度(群眾或者黃敏德口中的”layman“)贏得了官司,靠廉政公署讓權貴惡人罪有應得,再次彰顯了普通人的價值和制度的平衡。
這正是香港電影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天有眼“的情況並非比比皆是,但在文化藝術的層面可以表達專業人士通過制度來彰顯正面的社會價值來為疲憊的心靈帶來一絲希望,也在年輕一輩的心中種下一種情懷,與大眾的情感相連。
而這些希望和情感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性基本。
小時候看《壹號皇庭》,對律師這個職業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迷戀。
劇中人物口才了得,男的英俊,女的漂亮,工作時專業,生活時瀟灑。
到長大才發現自己身處的地方並不存在這樣的律師,而且司法制度也不相同。
感覺上當受騙之餘也放下了攻讀法律的兒時夢想。
只到成人以後親見香港,才明白到香港島光鮮亮麗的對岸,是新舊九龍的魚龍混雜的營生。
最近四五年香港電影似乎漸漸重現生機,疫症之後更連番出現賣座影片。
希望這不是虛火,哪怕只是星星之火,也能為五湖四海帶來一點光亮。
《毒舌律师》里,法庭俨然成为了表演的秀场。
对证人的提问,早已脱离正常辩护的范畴,问题本身成为了输出观点的载体,就连证人也在法庭上激情演讲。
夸张甚至癫狂的描绘,恰恰放大了一些东西,一些只有通过呼喊、咆哮才能传达的密语。
正义的一方有证据,但却被权贵家族疯狂打压,利用各种手段阻止审判的正常进行。
然而他们却还是道貌岸然、自信满满,没有收买陪审员,自己的律师没有调教好,甚至开庭时还敢坐在观众席上。
骄傲也好,疏忽也罢,这大概是不太真实的描绘。
现实告诉我们,那股力量既不会如此招摇也不会自大,他们只会缓缓张开鲜红的血口,吞噬这一切。
杜sir说电影是“前锋”,这部电影就是香港的前锋。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拍出来,偏偏就创下票房记录,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而悲伤。
今日与明日,皆在光影的变换中得到提现。
程序正义,在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的东西。
这是电影里正义的一方获得胜利的武器,但同时也是人们解决争端时非常难得的品质。
然而,依赖于完善体系的程序正义才是可以用来击退黑暗的武器,如果这个体系都不复存在,那么程序正义也无从谈起,只能任由黑暗吞噬光明。
黄子华饰演的林凉水大律师并不是一位多么高尚的人——起初,他只是为了打赢这场涉及大人物的案子,从而为自己赢得声望,才接下这份工作;他成为追逐正义的大律师是偶然也是必然,你可以说他本就有这样的品质,但更多则归因于辩护失败、使人遭17年冤狱而产生的心理变化。
他无疑成为了一个更完整的人,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追求“小义”到“大义”的转变。
这不仅是律师的故事,而是同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天空之下的人息息相关的故事,而追求正义的审判庭,也只是庞大体制下的一个部分。
如果这持续了数十年的体系名存实亡,那生活于其间的人们,还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毒舌律师》创下本土票房记录,而参与其中的每一位观众,在其中无疑看到了独属于他们的明天。
(63/100)
早在内地正式上映前,《毒舌律师》就因为其在香港的票房成功引发了观众的注意——“香港史上首部票房破亿的港产片”,这个名头很是先声夺人。
登陆内地院线的第二个周末,本片的票房已经破亿,算是香港影人近期在内地院线交出的比较及格的答卷。
电影《毒舌律师》官方海报。
《毒舌律师》被交口称赞的点,围绕着“爽”字展开。
它成功展示了一个市井小人物向正义大英雄的华丽转身,最终落实到公义的呼吁,让影片在核心基调上能调动跨文化圈层的普世情绪。
然而,本文作者看《毒舌律师》时的遗憾也恰好在于:因为太爽了,反而不够爽。
在强情绪的支配下,电影的剧情和角色塑造都极为粗糙,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观众自己咂摸的灰度空间。
《毒舌律师》的遗憾,恰好能被另一部香港电影补全——同样也是在去年的香港院线上映的《正义回廊》。
《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几乎是必须让人放在一起理解的两部电影。
都聚焦一桩法庭上的悬案,两部电影恰好分别展示了爽片和爽片的背面,并殊途同归地对同一种社会情绪作出了回应。
文章的后半部分将两部电影进行对比,并指出这两个文本最大的区别,首先在于围绕着法律与真相的探讨,其次在于对阶级问题的处理。
《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两部电影的前后脚上映,形成了一种可能超出创作者预期的巧妙互文。
将这两部电影对比观看,我们或许能够发现新一代香港影人在展示香港现况时不同的路径和共同的决心。
撰文|雁城因为太爽了,反而不够爽早在内地正式上映前,原名《毒舌大状》的《毒舌律师》就因为其在香港的票房成功引发了观众的注意——“香港史上首部票房破亿的港产片”,这个名头很是先声夺人,对这部没有太多先发优势的电影的宣发而言至关重要。
说《毒舌律师》没有先发优势,主要还是从演员角度来看。
过往能带动票房的港产片里,永远都有几个全年龄层都熟的“劳模”明星脸。
《毒舌律师》宣发海报上唯一露脸的,则是饰演男主角林凉水的黄子华。
他是在粤语文化圈里家喻户晓的栋笃笑演员,去年其主演的喜剧电影《还是觉得你最好》也曾登陆内地院线。
然而在粤语圈之外,黄子华的影响力就很有限,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粤语圈内外趣味差异的一个缩影。
电影《毒舌律师》剧照。
登陆内地院线五天,《毒舌律师》票房已破七千万。
作为一部没有大明星、大场面,几乎以室内戏为主的港片(据传成本2500万港币),这个票房成绩虽算不上惊艳,但也让《毒舌律师》跻身当下值得关注的院线电影之列。
同时影片在上映后也获得了7.7分的豆瓣评分。
综合票房口碑两个维度,这可能也是在去年国庆的《明日战记》(据传成本4.5亿港币,豆瓣6.1分)与双影帝打架的《风再起时》(据传成本2.5亿港币,豆瓣6.3分)折戟之后,香港影人在内地院线交出的第一份比较及格的答卷。
从题材来看,《毒舌律师》在港片序列中,似乎相对新颖。
聚焦一宗“虐童案”在法庭上的抽丝剥茧,它好像回避了香港电影对喜剧和动作题材的路径依赖。
最终落实到公义的呼吁,让影片在核心基调上能调动跨文化圈层的普世情绪,在“搞怪”和“刺激”之外,找到新的共振基点。
然而,《毒舌律师》又谈不上是一部真正新颖的作品。
它很容易让人想到香港无线电视台的一系列律政职业电视剧。
如果不局限于地域,更容易联想到的作品还有美国的《刺杀肯尼迪》、韩国的《辩护人》等,都以法律、真相与公义为核心。
实际上,影片最打动人的并不是法庭上林凉水最后振臂高呼的“Everything is wrong”(一切都是错的)——即使编剧有意让此成为高光场景——而在影片前半部分:一心赚钱的林凉水因为浮躁输掉了官司,在让无辜者入狱的悔恨中浑噩了两年。
当翻案的机会终于出现时,他顶着被开了瓢的脑袋,对纠缠不休的黑帮老大说:“你最好是现在就打死我。
”黄子华在血里睁开的眼睛,充满着旺盛的愤怒与信念感。
电影《毒舌律师》剧照。
而这样的角色成长轨迹和人物塑造方式,在东亚影人里,尤其容易让人联想到宋康昊。
比如说《辩护人》,影片开头宋康昊饰演的宋佑硕就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挣钱的律师。
直到时代的风波让他无法置身事外,最后走上法庭慷慨陈词,贡献了影史留名的经典演说:“拿鸡蛋碰石头,看似不堪一击,自取灭亡,但是鸡蛋是有生命的,石头是死的;鸡蛋打破了是生命,鸡蛋可以跃过石头!
”宋康昊的演技之神,也就在于这种“猥琐小市民到正义大英雄”的戏剧化转身,在他的饰演之下总是极为真切,比克拉克·肯特撕破衬衣变身超人还要顺滑。
从这个角度来说,《辩护人》的宋佑硕和《毒舌律师》的林凉水几乎共享同种角色的DNA,传递的也是类似的信息。
前半段做小人物要越草根越好。
宋是短视,林是毒舌,都要有些平凡的缺陷才方便观众代入;代入之后,才是拔高,观众对于角色的视线从俯视、平视到仰视。
核心思想自然地感染了观众:这样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
而我们的社会要变得更好,少不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
电影《辩护人》剧照。
以这种角色和使命为核心的电影,很难不让人看了心潮澎湃。
所以关于《毒舌律师》有两种共识:一、这部电影满足了社会情绪;二、这是一部“爽片”。
豆瓣点赞较高的几条短评里,“爽”这个字出现频率极高:“八点档爽剧”“给普通人聊以自慰的爽片”“足够爽也足够抓马”……然而,我看《毒舌律师》时的遗憾也恰好在于:因为太爽了,反而不够爽。
在强情绪的支配下,电影的剧情和角色塑造都极为粗糙:真相的发掘都靠林凉水的灵光乍现;曾洁儿的冤屈靠女儿临终前的手语洗刷(如林凉水所说:“只有我们百分百相信你真正无辜,因为我们真的听到了你女儿的话”);凶手的定位凭借一段画质和收音都极度清晰的偷拍视频;正义的维护靠反派低智商送人头和中立者(检控方律师金远山)如童话般坚守的良心……金手指叠加金手指,赢得太容易。
因此,《毒舌律师》也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观众自己咂摸的灰度空间。
偏离了波诡云谲的“现实世界”,这个文本更像安贝托·艾柯在《悠游小说林》中描述的某一种“虚构故事”。
在这个虚构宇宙中的每个秘密信息都注定可被破解:“我认为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在于小说给了我们一种生活在真实观念毋庸置疑的世界里的愉悦感受,而现实世界则诡谲得多。
虚构世界里的这种“真理特权”(alethic privilege)也给予我们一些尺度,来挑战那些对文学文本的牵强诠释。
……“虚构作品之所以比现实世界更让我们感到形而上的安心,还有另一个理由。
密码分析及破译专家都倚重一个黄金律,即每个秘密信息都可破解,只要知道它的确是个信息。
现实世界的问题是,人类自天地鸿蒙起就在思索是否真的有个信息存在,如果有,那么这个信息是否有意义。
在虚构的宇宙里,我们不假思索就知道确实有这样的信息存在,隐身于信息背后的作者实体即是造物主,信息中则是一系列的阅读指示。
”成功翻案之后,影片曾渲染的阶级矛盾等沉重复杂的系统性的问题就好像土崩瓦解,回到虚无缥缈的“苍天有眼”(林凉水在审判席桌下发现自己曾经刻的字由“天冇眼”变成了“天有眼”),也回到相信个人的努力——做好手头的事,做好事,如陆定衡当年劝林凉水能做一件好事是一件,也如影片最后林凉水走出法院,就又一次选择站在弱势老妇一边。
电影《毒舌律师》剧照。
当然,不是说个人的努力不重要,也不是说“鸡蛋”不可以跃过“石头”。
但是,“石头”一直在那里,就对吗?
我们有可能把“石头”搬开,从根源上让更多的“鸡蛋”不至于粉身碎骨么?
甚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实的案件,是否真的只由“鸡蛋”与“石头”、正义与邪恶、真相与谎言,这样泾渭分明的二分法来支配?
对此,影片没有留下更多探讨的余地,只留下法庭上林凉水的一句“Everything is wrong”。
而彼时的他面对的又是一个乍看森严,实则天真如儿戏的战场。
金手指消解了严肃性,靶子早早倒下,就使这句宣言显得空洞而造作。
法律与真相的距离:“爽片”的AB面时至今日,香港电影仍然是我审美趣味里的重要一环,即使它在大众视野里早已经是明日黄花。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多元。
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周星驰、王晶、徐克,也可以看王家卫、许鞍华、关锦鹏,还可以看吴宇森、杜琪峰、林岭东……并且倘若篇幅不限,这个名单和其背后所对应的作品类型,还可以继续往下列举。
在港片式微的今天,这种多元的风采犹存。
就像最近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关注的还有一部港片,也是在去年于香港院线上映的《正义回廊》。
我会感慨这种命运般的安排:《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几乎是必须让人放在一起理解的两部电影。
都聚焦一桩法庭上的悬案,两部电影恰好分别展示了爽片和爽片的背面,并殊途同归地对同一种社会情绪做出了回应。
《正义回廊》改编自2013年一宗轰动全港的“逆子弑亲案”,张显宗(杨伟伦 饰)联同友人唐文奇(麦沛东 饰)于寓所内杀害父母,并进行肢解。
但对簿公堂之际,两人的口供出现差异:张显宗强调案件为两人共谋共犯,而唐文奇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电影《正义回廊》剧照。
《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的首要差异,就在于法庭进程与揭示真相之间的关系。
《毒舌律师》里以一段偷拍影片,在程序之外首先锚定了真相的存在。
接下来要解决的唯有程序本身。
而面对如山铁证,法官和陪审团就立即倒戈——尽管法官也对陪审团言明了这是非法取证,不应受其影响——为体系再度漆上金身。
《正义回廊》展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画风:检控方和两位犯罪嫌疑人的大律师轮番出战,真相却不是越辩越明,而是更加扑朔迷离。
相悖的证词和选择性的证据指向截然不同的事实。
在高对比度的人工照明及彩色滤片的使用之下,法庭更像是舞台,展演律师和犯罪嫌疑人早早排练好的剧目。
在一个闪回里,探监时唐文奇的姐姐试图向他灌输更多策略,这似乎已经超过了后者智商所允许处理的极限。
而张显宗的律师对张说:“那你明天等着上台领奖吧,做出好戏!
”影片更大量地使用了Shatner Light(薛特纳式打光),即让角色几乎完全沉浸在黑暗之中,仅有一道明亮的光线穿过他们的眼部,在进一步突出戏剧性和人造感的同时,也似乎在暗示真相之不可测,可能正是因为隐没在黑暗里部分太多,被照亮的仅是经由粉饰的冰山一角。
电影《正义回廊》剧照。
面对罗生门,陪审团并不像他们在《毒舌律师》中的同类一样团结且坚定。
他们被赋予了更多存在感和主动性,讨论、争执,而不仅仅是正义意志的自动成全者。
不同的供词一遍遍引导他们返回案发现场。
同时,他们对真相的理解也相互迥异。
影片最后,唐文奇被当庭释放,张显宗入狱。
陪审员们并非都相信唐文奇真的无辜,而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服从“疑罪从无”原则做出决断。
很难否认,本片所有关于陪审团的戏份都有强烈的《十二怒汉》既视感。
只是受时代影响,本片中陪审团的组成更加多元,出现了女性,也出现了性少数人群。
电影《正义回廊》剧照。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毒舌律师》,《正义回廊》无疑尝试更严肃地触碰司法体系与真相间的复杂关系。
在《毒舌律师》里,司法程序最终成为干净无垢的乌托邦。
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不要让它被腐败和居心叵测的上层阶级染指操控。
而《正义回廊》中,司法本身就无法与真相等同。
按规章办事、在体系内发挥、对规则保有尊重和期待,并不保证伸张正义,反而可能搅浑这摊水。
当得胜的律师在庭外接受记者采访,失败的律师只能灰溜溜地离场,他们更渴望的是功成名就,还是正义昭彰?
而在法庭宣判之后,一组不加过多说明的平行剪辑镜头,暗示唐文奇或许更深入地参与谋杀。
开放式结局进一步强调真相难得,罗生门仍然屹立不倒。
比起给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并且讴歌体系的完备公正,《正义回廊》在兜兜转转拍了两个小时后,倒好像回到了陪审团组建之初时,一个陪审员的吐槽:“法官阁下,我根本就不相信香港的司法制度。
”
电影《正义回廊》剧照。
直面无法言说的声音从直观感受上来说,《毒舌律师》比《正义回廊》似乎有更强的阶级性。
前者的矛盾核心完全围绕公义与不公、穷与富、无权者和有权者的二分法展开。
后者的法庭则不再受到一个明显外力的干预,罪案也仅仅发生在普通家庭和底层人之间。
然而,《正义回廊》做得最好的地方,恰恰是《毒舌律师》的遗憾:真正直面阶级,尤其直面那些没有太多机会说话的人。
当然,描述他们的苦,前提并非是要他们清白无辜。
与其说《正义回廊》里的阶级属性比起《毒舌律师》更弱,不如说前者把目光从脸谱化、标签化的人的身份——谁是穷、谁是富、谁是善良、谁是邪恶——转向了具体的人的状态。
尤其在前半段,影片用大量的平行剪辑渲染了张显宗的心理状态:生活片段、关于希特勒的幻想、色情片录制和法庭演说……这些切片拼凑在一起,不需要太多台词,也让观众感受到张显宗是极端的、自恃聪明的、傲慢的,但同时也是边缘化的、困顿的、不被爱的、阳痿的。
在一个镜头里,他顺着台阶往下走,而他的哥哥去往与他相反的方向。
黑与白之间,已经暗示了亲兄弟迥异的命运。
电影《正义回廊》剧照。
对比之下,《毒舌律师》甚至不能被认为是合格地展示了阶级差异,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另一大遗憾。
它在勾勒一个只手遮天的贵族阶层的同时(具象化为一个咬牙切齿的恶毒阔太太),并未给予其对立面太多关注。
被冤入狱的曾洁儿(王丹妮 饰),在剧情简介里被描述为“国际名模”。
且不说“国际名模”和富商是否真的能形成大众认知中的那种悬殊的阶级差异,实际上,就连这个设定都被交代得特别模糊:她衣香鬓影的前史只在闪回中匆匆出现。
大多数时候,她只是无助和癫狂地等待审判,等待着被律师们或代言、或曲解。
不可否认,王丹妮的粗糙演绎也让该角色的塑造雪上加霜。
在这场瞄准金字塔顶端声势浩大的进攻中,被声援的一方其实仅有一个模糊的影子——被冤屈的“她”,就等同于“我们”,但事实是否如此?
是否可能有更多未发言的人,还处在银幕上和观众席之外?
电影《毒舌律师》剧照。
这两部电影之迥异,甚至反映在截然不同的造景上,因为空间最和阶级有关。
提出“第三空间”(Third Space)理论的爱德华•索雅,就主张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物质形成、媒介与结果。
在《毒舌律师》中,曾洁儿的住所是独门独院,即使在罪案后尘封两三年,也整洁如样板房,更体现出她是富人的金丝雀。
《正义回廊》里唐文奇的寓所则狭窄、破旧。
随着犯罪现场被双方不同的供述来回还原,张显宗的父母数次出入这间房间,他们对空间的评价也反复出现:“这里楼龄有多少年了?
又霉又烂的。
阳光倒是充足,又西斜,窗框又烂。
”极富象征性地,这成为了他们在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间被嫌弃的破旧房间,也成为他们的丧命之处。
从描写边缘人沦落与犯罪的角度,《正义回廊》更让我想到几年前的《踏血寻梅》。
这部影片对于新移民边缘处境的展示全部凝结于细节中:沦落风尘以获取的耳环和高跟鞋在生命的最后摘下脱下、一再被同伴纠正的“M记”的发音和被家人警告不要说的冷水江话、朗读的《圣经》中向往天堂、闪回里数年前刚下火车到香港时的一派天真模样……
电影《踏雪寻梅》剧照。
另一边,《踏血寻梅》里的杀人者是本地的送货工人,亦挣扎在社会底层。
一个细节是,在送货时,收货单位拒绝他使用厕所。
好像排泄自由总和最底层的尊严相关,一如《正义回廊》中关于唐文奇失禁的描述。
他供述自己杀死女主角的原因:“我不讨厌女人,我讨厌人,所以我不希望她是人。
”在被异化的视角里,人间与地狱已无分别。
谋杀不仅是恨的发泄,还可能代表着清洗和解脱,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代表爱。
所以《正义回廊》的张显宗反反复复地幻想化身希特勒:“如果我在希特勒的时代,我也会做希特勒的事。
”回到文章开头说的,关于《毒舌律师》的一种共识是“满足了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是《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共同的出发点和回归处。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情绪?
电影《毒舌律师》剧照。
黄子华讲栋笃笑时,曾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段子:“过去香港十年里,大约有四次金融风暴,我四次都中招。
如果在以前,各位,我肯定我一定是一个忠臣,如果不是,我怎么会在十年间被人抄四次家?
我是忠到和屈原是一类人了,不投河都没有用了。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什么?
‘输少当赢’。
不要误会,不是输少一点就当做是赢。
而是‘输剩少少,都当是赢’。
”黄子华能走红确实是有原因的,他真是港人的“嘴替”。
“输剩少少,都当是赢”,就是一种特别本地化的哲学,带着自嘲的实用主义和乐观,像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强调拼搏不屈的“狮子山精神”在新世代的变体。
拼搏不屈的背面是刻苦耐劳。
凭借这一招,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系统性的不公,都能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里一一挨过。
时间来到2023年。
《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恰好就代表了两种面对当下的不同态度:前者召唤一场大胜,让观者酣畅淋漓地感受在现实中难以复刻的惩恶扬善,哪怕代价是抹平细节、对灰色地带视而不见;后者抱着更为晦暗的态度,迷惘于系统的不可靠和真相的不可测,并强调悲剧不只发生在公堂之上的两位被告人之间。
电影《正义回廊》剧照。
或许,要帮助全社会更稳定地面对生活、更清醒地认知现实,也需要兼有前者的振奋和打鸡血的希望,与后者的悲观和直面不堪的强心脏。
所以我说,这两部电影的前后脚上映,形成了一种可能超出创作者预期的巧妙互文。
最近一段时间,每次我看完新上映的港片(如《七人乐队》《风再起时》),都会想到《金鸡》,并为《金鸡》的“难再得”而深深遗憾。
这部吴君如主演的喜剧,是我心中对于香港精神的最佳诠释。
既是浪漫又是残酷,既是渺小又是伟大。
在悲喜交加之间,这是一部真正属于香港普通人的传奇。
但看完《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这两部在我这里都谈不上满分的作品——我的遗憾却释怀了一些。
至少本土的新一代影人们还在顽强地拍电影。
用自己的方式,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说出对香港的理解。
这些理解是彼此迥异但完整自洽的。
因此,我反倒感到一种文本之外的振奋。
振奋于这还是“输少当赢”的一代。
他们“输剩少少”的手里,还攥着写故事的笔。
也像艾柯在《悠游小说林》的末尾写的:“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
有时我们寻找的是一个广大无垠的宇宙故事,有时则是我们个人的故事(我们向告解神父或心理分析师倾诉,或写在日记里的故事)。
有时我们的个人故事和宇宙故事如出一辙。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
作者:雁城;编辑:青青子;校对:贾宁。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通篇都是情绪对情绪,但对我来说情绪是打偏的。虽然朴素的正义感和对真相的探寻很重要,但在法庭之上,我想要看到的不只是慷慨激昂的演讲,更希望能有足够专业力的举证与剖析,这样最后的陈词才能对观众真正形成感染力。《十二怒汉》《控方证人》《辩护人》甚至《全民目击》都有着更为精密的阐发与回环,而《毒舌律师》作为一部处处拾人牙慧的电影,却一举冲上香港影史票房冠军,社会情绪的压抑可见一斑。
2023年了还在拍这种粗糙剧本无聊人设强调着一些朴素正义观。有够倒退的。 ———————————————— 今天看小道消息说原片钟念华和曾洁儿是一对,我要把影片再➕半星
挺燃的,但是多少有点理想化,有点假!尤其是主控官倒戈。
剧本不错,但表演和节奏真的抠脚。我个人真的不鼓励这样的电影,会让不懂法的人以为律师和法庭真的是这个样子,其实呢,影片中的表现和现实相比,简直堪称愚蠢。
黄子华个人秀,法律层面很厉害,但剧作bug也不少,转折很硬的爽剧。
完全与预期相反甚至有点厌恶,剧情太简单也就算了,情绪也不对,智商也不在线,最后都是讲大道理,都不是靠证据是靠说话给人下套,真的太弱智了…
看完之后再看看一溜好评…我是谁我在哪都疯了吧…???tvb风舔狗也这么多???
所有的架势都是唬人的,为了展现主角的决心,安插一场头破血流也要上诉的戏;为了快速得知真相,反派蠢到站在家门口讨论犯罪经过;为了打赢官司,提供出大段的煽情配乐和慷慨激昂的嘴炮输出的空间,控方律师心存善意直接倒戈。反派的能力一会儿坚不可摧,一会儿又只像是纸老虎,只为主线推动服务。感受是,既不是为了守护什么法庭公义,也没有太在意追问什么权势弱势,都是符号,都是工具,通篇只是为了输送情绪价值和自我感动。
打四星以示和《正義迴廊》的區別。作為爽片,感覺所有力氣都是為了最後兩場法庭戲,唯一不太舒服的是這兩場的配樂,太煽情了
两个女人对峙的戏没有台词全靠眼神,牛逼!比看一百部扫黑题材都过瘾。
剧集水平,后半段的法庭戏更是连专业法律常识都抛弃了,成为情绪片
达不到“刑法证明标准”。
这法庭戏也太柯南了吧……控方律师竟然能够反水帮着辩方,法律精神何在?九条检察官无疑了。真正的犯人被当作证人假传上庭,实则指控,就差一个毛利小五郎睡着提出种种证据了。寻求公正、正义,敢不敢认真一点啊?这不是告诉人,你只能靠胡闹、违背法律程序才能勉强扳回一点。去看看好老婆吧,随便一集都行。
虽然我真系好钟意黄子华栋笃笑,但系场戏真系好老土好弱智!翻去重睇 Better call saul
律師過家家
7.5 价值输出大于控辩交锋,情绪宣泄大于证据链条,人情关系大于专业素养,anyway,无脑看个爽。
第一部完整看完的黄子华作品(栋笃笑不算、而且也不太喜欢)。感觉咋这么童话啊?这就是2024香金奖最佳电影哪,港片真是毫无起色。连《周处》的力度都达不到,就最后法庭戏有一点亮色,还是硬推上去的高潮,特别情绪化的一边倒锤爆,完全没有双方的庭上角力。演技上,港版陈妍希能入围最佳女配也是惊诧,太水了。还是谢君豪王敏德这些老人在撑着。。。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精彩的香港电影了。特别的是:里面不再是林雪刘青云廖启智黄秋生吴镇宇这腐朽的固定搭配,启用了大批新人,整个观影感焕然一新。
从调查取证到法庭对峙一个比一个儿戏,完全不管专业程度,直接往戏剧效果偏彻底也行啊,偏偏卡在中间,简直学生作业…配角演技一个比一个做作,我为什么要为子华看这部…
刚看完,我们内部商量了一下,还是不写了,因为片子本身没什么可聊,但更该聊的问题又没法聊。比如:它为什么能这么卖座。还是说点边角料吧。删了的那一分钟不知道是啥。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个字幕被改掉了,原文应该是“法律面前,穷人含撚”,改成了“法律面前,三六九等”。意思差不多,但又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