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Mathieu Kassovitz执导才去看的这部片子,他的《暗流》实在是太棒了,精心布置的尸体和复杂的案情。。。
满心以为《歌西卡》也会有不俗的表现,看到结尾才发现它就是一部纯粹的鬼片,根本不具逻辑性,枉费我还替harry捏了把冷汗,不值!
过分的渲染环境。
永远一闪一闪的灯,昏暗的环境。
有故作之嫌。
主角性格转变让人觉得很茫然。
该理性的时候不理性,该感性的时候不感性。
本应是点睛之笔的“not alone” 寓意并不深刻:被杀害的不只是一个人,凶手不止一个。
瑞秋父亲对其态度的转变,太突然了。
完全没有铺垫和过度。
这种直接主观的下定结论的片子让人很纠结。
最后无法理解那个女的怎么就在杀了两个人后,还是没有被判刑。
我是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分享,并将此片归类于犯罪心理学,才选择看的。
但是除了在结尾处,该心理医生的一小段话,涉及到犯罪心理的一些常态理论之外,其他方面都远远达不到一部好的犯罪心理学片子应该达到的标准。
可能是我在恐怖及悬疑方面的积累太少了吧,加上本身胆小,一个半小时看得我心惊肉跳。
看评论很多人说一点也不恐怖,我真心佩服。
电影刚开头是一位阐述自己被迫害的精神病患者,苍白、神经质、歇斯底里,符合所有医生对疯子的定义。
与之相对的是一位干练冷静的医生。
两人年龄相仿,而且就片尾卡洛伊恢复后的情况来看,两人都很美貌。
可是,一张桌子却分隔出两个世界:现实与幻想。
当然,看完后,我明白这其实是受害者与无动于衷的外界的分隔。
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可如果没有身临其境,也许我们应该放下姿态,不要随意地揣度和评论。
另一方面,我觉得真正可悲的地方,不是女主被冤魂纠缠却无人相信,也不是卡洛伊被变态折磨却被当做疯子,而是那些在了无声息中被摧残却不能为自己申冤的无辜者。
电影中,瑞秋能够以鬼魂之躯使真相大白,可是现实中呢?
那张泛黄的寻人启事后,是否又是一番惊心动魄的故事?
影片在夜色中落幕,没有让人如释重负,反而在朦胧与诡异中令人难以释怀。
p.s.冲着唐尼去看的,毕竟这是他与苏珊结识的片子,不过妮妮的角色设定确实没什么发挥空间啊。
除了几个不羁随意的动作和两句牢骚话,这时候的他,还没有之后的雅痞气息。
只能说苏珊慧眼识珠了?
看出了这个穿内增高的男人潜藏着两米八的气场。
亦幻亦真。
豆瓣所有影评都忽视了米兰卡丈夫的死因。
米兰卡确实有精神病,杀死丈夫是因为直觉知道丈夫的恶。
为了不被抓进监狱,利用心理学技能使警方把自己归入疯人。
然后逐步找到另外一个元凶。
米兰卡是一个患有幻想症正直勇敢的精神医生。
这种幻想症又是理性直觉的形象化投射。
深邃!
让一个从不相信超自然现象的心理学家遇到鬼,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有人推荐说这是心理学人必看的电影.我很仔细很仔细地看,导演借那个警察的嘴硬生生地给出了一条科学解释:你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他会有很多种方式来向你坦白的.意下之,道格的潜意识与米兰达的潜意识曾有过一场有关罪恶的坦白....虽然我学的最多的就是精分,不过我很讨厌有事没事就把一切说不通的事情用潜意识来解释.并且,我相信一切灵性的现象.其实,这真的就只是一个惊悚片而已.结尾就更是一个惊悚片的套路.不过不同的是,它开了一个心理学家的玩笑.我觉得还蛮有趣.
一部老片<鬼影人>,还是能在午后带给我些许惊喜,全片确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桥段.而主角很面熟,可惜我不认识.倒是两大配角,闪瞎人的双目,好莱坞女神级人物佩内洛普·克鲁兹,然也只出现三四幕,片子开头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更是毫无节操地跟在傲娇的女主身后卖力地打酱油.我本想,照他那身份地位,瞧他那架势腔调,怎么也得是个男主.可随着剧情发展,影片已将过半,一点男主的迹象都没.好吧,也许他是男二.而全片看下来,去发现这片压根就没男性的事, 全是女主的独角戏.影片结束,带着巨大的问号百度了这部电影,原来是04年老片,女主人称黑珍珠,在当时是如日中天的好莱坞巨星.而那时,克鲁兹还只是花瓶,小唐尼还不是钢铁侠.片中的小唐尼全心全意不求回报地爱着女主,可女主却花落他家.那这张照片只能深藏在抽屉,也许无人之时,你会看上千百遍吧.照片很简单,你爱的人随意的看着镜头,而你却在专注地看着不明心思的她,乖乖的像个孩子,眼神里满满的宠溺与爱慕.照片中散发着一种不经意的美.也就在这不经意间泄露了你那不能表述的心思,此时你在想什么呢?想你无法改变你们的局面,也已无法缩短你们的距离,你们的关系也正如照片里你们.时间不会停止,但美好的瞬间却能定格.我想多少次,你会拿起它,细细地看着那个随意看着你的眼神,眼神里没有在乎亦没有不在乎,你的脸上浮现的更多的是笑容还是苦涩?可无论何种表情,都不能平静下那颗悸动的心吧?以前总不解,小罗伯特唐尼为什么会有那么的追随者,看了这张照片,我想答案很明了.虽彼时,君还不是钢铁侠,还只能在一部老套的恐怖片中华丽地跑龙套,但这眼神得融化多少人的心啊!!!
又名《歌西卡》、《鬼兆》!
乍看是鬼上身的恐怖片,其实是犯罪悬疑!
哈莉·贝瑞主演!
米兰达是一名优秀的犯罪心理学博士,就职于一家治疗精神病的公共机构。
她受到冤死鬼魂的信赖,通过鬼上身,她牵扯出两个杀人犯。
拯救了多个冤死的鬼魂。
利用“精神病院”(安定、迷幻)打击摧残正常人的手段让人不寒而栗!
犯罪!
悬疑!
惊悚!
难道本片真的仅仅是罪案惊悚么?
没有映射?
期待更多思考和讨论……
《鬼影人》——歌特式的恐怖 一个人在醒来后忽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段记忆,并且被告知在失去记忆的这段时间里,她去杀害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如果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不会疯掉?
留意一下《鬼影人》的英文名字“Gothika”,会发现它和“哥特式恐怖”的英文名称“Gothic”非常接近,本片也有着有传统“哥特式恐怖”的心境:无助、孤立、疏远和不可知,以及不可琢磨的超自然现象。
在传统的哥特式恐怖片逐渐不被人们看好的时候,东方幽灵、鬼怪越来越得到好莱坞的青睐,《鬼影人》走的路线是将这两种东西方的恐怖结合在一起,很有新意。
微博电影推荐了这本影片,据说看过以后可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知识。
在电影领域我很有一些崇洋媚外,对于英美电影有一种景仰的心理,觉得他们拍出来的东西总是一不小心就成了经典。
正好B站上可以找到本片的片源,于是我就看了。
好吧,我承认我错了。
这本片子除了讲了一点鬼故事外,哪里有半星点的犯罪心理学啊,稍微搭上一点边的,也就是最后警长同米兰达的对话里提到几句事发之后他的恐惧和沉默,难道这就是犯罪心理学吗?
老大,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其实此类体裁影片在中国影片中,严格来讲,是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是相当常见的。
不就是某个凡人开了天眼吗,在那个年代的香港电影此类鬼故事不要太多哦,美女们突然就可以看到鬼魂,然后一系列的谋杀、反抗,最后再留点悬念让观众们发挥下想像力。
想当年,我就是看这些长大的,这本片子无非就是美国版的“开天眼”而已。
我可以说在漆黑的深夜,我一个人观影,全程就没被吓倒吗?
so easy啊!
恐怖片总得有个恐怖之源,在这方面,超自然现象首当其冲。
这就站在科学的对立面了,科学总是号称能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而且他们又否认有任何超自然现象。
然后你还得恐怖,不能是那种让人温暖幸福的超自然现象,所以宗教又从超自然现象里排出出去了。
宗教总是让人感到幸福的,就算是那种对神的敬畏,那不是毛骨悚然的可怕。
于是这就是欧美恐怖片的两个逻辑:要么反科学,要么反宗教。
这个电影站在了前面的一队里。
可在这之外呢?
似乎就没有什么了。
电影就简简单单的告诉你,科学不是万能的,那些心理治疗师们也会最终相信鬼神的。
而且,电影对这一点的强调也显得那么突兀和不自然。
让人感到些许传教似的压力。
他们传的是教,不会告诉你什么科学道理,只会告诉你科学不起作用。
这里传的是鬼,直截了当的说,你看,科学不管用,科学到头来还得屈服哦。
可是为什么呢?
他们就是不说。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3.5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0421北影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北影节英嘉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