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学校两周了日子十分惬意时光有种慢下来的错觉没有不想上的课但可以尽情享受校园不用担心断电或者查寝什么的抛开了工作未来云云自由而无忧无虑大抵就是最好的时光的样子吧。
偶然邂逅了这部电影《东风破》却发现电影极力渲染的部分正像此刻的自己一般about选择eva和阿南如同时光轨道里的过去和现在一般,eva的时代是张爱玲笔下那样会发生《倾城之恋》的乱世,阿南自由行走在渴望被爱的吵吵嚷嚷的当下,但无论置身在哪里,人生总是要面临选择,不是A or B的方案选择,而是yes or no 的牺牲型选择,当你面临生命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梦想事业爱情未来,你只能选择一种,然后狠下心不断地对自己说,你是对的。
而这条路走下去艰难重重的时候又会怀疑是不是当初的选择是错的,一边动摇一边缅怀一边继续往前走。
eva最后与林山重逢的画面拍得格外的美,习惯了琼瑶阿姨似地大喜大悲,但发现人真的成熟的时候,面对事情的时候,更多的会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坦然去面对一切所以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了时光隧道的两头——一头年迈的eva和林山远远地看着彼此相视而笑,没有拥抱,没有相拥而泣,只有阳光洒在不再年轻的我们身上,但光芒却温暖的照进了每一个人心里而另一头年轻的林山奔跑着追赶去三藩市的eva,汗水淋漓,eva最后回首浅笑而林山不断的呼喊着她无法收到的再见。
似乎导演想讲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无论当初我们做过什么选择,在时光的隧道中我们都会找到自己,最终 我们都不会后悔。
近日的生活,让我进入了一种很恬淡的状态,整理自己。
整理好情绪,整理好计划,整理好感情,整理好以前太多被自己忽视的东西。
不会整理太久,出发就在六月about 旧时光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香港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比起《岁月神偷》中的精神力量,《东风破》更像一部加长版的mv,画面每一帧都无可挑剔,或许因为这,剧情上必须减点分,不过无伤大雅,热爱依然。
电影借助了中药这个古老的东西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木质的百子柜,针灸,药汤,听脉看诊,老伙计,台山菜,旧碉楼以及义庄,或许应该叫做历史,不过我更喜欢用旧时光来形容我深深地迷恋一切来自过去的东西,会觉得感受起来很有来自血液本身的归宿感。
上高中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去外婆住的地方静静地待一会儿,触摸着墓碑上的黑白照片,感受着跟自己有同样的眼睛,类似的面容的遥远女子,会觉得充满力量。
她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但是却承担着年少的我定义的最美好的爱情的幸福女人。
《东风破》里林山和eva的旧式的执子之手让我回味起外公在很小的时候给我讲的那个爱情故事,两个年轻人因为爱情放弃了回父母身边回大城市的机会,相守一生的故事。
似乎是讲自己又不是,就像电影里情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山还在,花依存。
” 一样,不一定很美,但是懂得的人会视它如珠如宝。
中药里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当归熟地,虽然我叫不出几种,但名字总让人觉得每一种药都好像寄托着祖先们的祝福和愿望一样。
三碗水熬出的小小一碗,浓缩的苦辣酸甜就像人生一般。
about 导演 麦婉欣(Yan Yan Mak),香港电影导演,70年代生于香港。
1998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系。
1993年开始从事电影、电视及广告制作,曾任场记、副导、制片、美术指导及服装指导。
华莲战队制作公司创办人。
上一部电影是《蝴蝶》,风格是个在香港商业片氛围下的小文青让人 有点小惊喜不可多见的香港制造期待日后的精彩综合评价,这不是一部浮躁的电影。
PS:本人八卦之上,必须讲两句才甘心,eva的饰演者苗可秀是李小龙当年的绯闻女友应该有60了吧气质真好两人当初是出名的荧幕情侣至于饰林山的泰迪罗宾不用讲太多啦
東風破(原載於2010年11月26日AM730「730視角」)為東華三院創立一百四十周年紀念而拍攝的電影《東風破》,驚喜之處在於影片並不像劉德華喝綠茶那樣硬銷品牌,透過一段圍繞中藥舖和義莊的故事訴說已被很多香港人遺忘的歷史。
小時候對義莊的印象,就是殭屍電影中的屍變兇險之處。
《東風破》的導演卻把義莊沐在明媚陽光中,像以紫外線消毒,把義莊的文化涵義從死轉生,改為一個充滿人情,關於守候的地方。
林山伯獨自守打理着義莊,每天清掃上香,視亡者為友。
其實義莊擺放着的很多是空棺,因為很多中國人在上世紀被「賣豬仔」到美國舊金山當苦力,工業意外發生後連屍體也找不到,只能讓大貨船把帶着名字的空棺送來香港,放在義莊,等待死者的親人把棺木運回故鄉安葬,但很多棺木就這樣撂了數十年。
在「尺金寸土」的今日香港,連骨灰龕也成為地產項目之時,空棺佔義莊的事情似乎匪夷所思;「守候」也不再是一種美德。
林山伯多年來在義莊所等候的,不只是海外運回的同胞棺木及死者親屬,還有他年輕時的愛人,中藥舖「福源堂」的承傳者二花。
她多年前移居到舊金山照顧當地華人,這時卻因為在香港的姪孫要變賣祖業中藥舖,急急趕回香港。
最後她還是要回到舊金山繼續懸壺,卻先從義莊裡把祖父的棺木送回台山安葬,因此才與山伯重遇,人面全非,相顧無言,卻也解開了心裡積塵的一個結。
這裡呈現的香港,仍是一個中轉地。
華工從這裡到海外勞役,死後棺木運回來等候轉送回鄉。
最後二花仍是同意出售香港的藥舖,只是要求姪孫學習中醫藥技術,文化得以承傳,也不執著於一具體的地方,反正她一身技藝早已越洋過海。
所以《東風破》對香港文化的情懷和想像是不紥根、可流動的;即使留下,也是不得已的延宕和守候,就像那些懸空的棺木。
有些电影看的是故事(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些电影看的是画面(如《阿凡达》等很多大片),还有一些电影感受的只是一些氛围而已。
《东风破》就属于最后这一类。
要有很好听的音乐,略带伤感,画面要很美,有俊男靓女,有矛盾,有痛苦。
《东风破》完全做到了。
影片一开始,阿男一个人在黄昏的海边,海浪声起起落落,吉他,低低哑的嗓音,整个感觉都出来了。
我是冲着苗可秀看这电影的,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当年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今天已经变成别人的姑婆。
官恩娜是这部片真正的主角,每当拍到她就自动切换到写真模式,音乐响起,镜头迷离。
很久没看到这样不参杂大陆的港片了。
女孩子讲粤语听起来真的很好听。
今年春晚后志玲姐姐被批港台腔。
拜托,用点脑子想想好不好,让南方人说北方话,带上南方口音是很自然的事。
你让北方佬说几句粤语试试。
志玲姐姐在春晚说的那不叫港台腔,那叫北方腔。
央视的北方佬们试图用北方话矫正志玲姐姐港台腔的产物。
没有人会期望志玲姐姐会一副CCTV主持人的腔调,让她说那么多话就是央视找好话题挖好坑,一大帮人冒着傻气往里跳。
台词:“由出生开始到死那一刻,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
踏出家门拐左还是转右?
跟家人或是同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齐生活,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我们前面的路。
这些选择中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
想要重新选择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是以为身边的人比自己有更多选择,怀疑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但没有错误的选择,那对的就变得没有意义。
”很有王家卫的感觉。
(劇透) 為東華三院創立一百四十周年紀念而拍攝的電影《東風破》,驚喜之處在於影片並不像劉德華喝綠茶那樣硬銷品牌,透過一段圍繞中藥舖和義莊的故事訴說已被很多香港人遺忘的歷史。
小時候對義莊的印象,就是殭屍電影中的屍變兇險之處。
《東風破》的導演卻把義莊沐在明媚陽光中,像以紫外線消毒,把義莊的文化涵義從死轉生,改為一個充滿人情,關於守候的地方。
林山伯獨自守打理着義莊,每天清掃上香,視亡者為友。
其實義莊擺放着的很多是空棺,因為很多中國人在上世紀被「賣豬仔」到美國舊金山當苦力,工業意外發生後連屍體也找不到,只能讓大貨船把帶着名字的空棺送來香港,放在義莊,等待死者的親人把棺木運回故鄉安葬,但很多棺木就這樣撂了數十年。
在「尺金寸土」的今日香港,連骨灰龕也成為地產項目之時,空棺佔義莊的事情似乎匪夷所思;「守候」也不再是一種美德。
林山伯多年來在義莊所等候的,不只是海外運回的同胞棺木及死者親屬,還有他年輕時的愛人,中藥舖「福源堂」的承傳者二花。
她多年前移居到舊金山照顧當地華人,這時卻因為在香港的姪孫要變賣祖業中藥舖,急急趕回香港。
最後她還是要回到舊金山繼續懸壺,卻先從義莊裡把祖父的棺木送回台山安葬,因此才與山伯重遇,人面全非,相顧無言,卻也解開了心裡積塵的一個結。
這裡呈現的香港,仍是一個中轉地。
華工從這裡到海外勞役,死後棺木運回來等候轉送回鄉。
最後二花仍是同意出售香港的藥舖,只是要求姪孫學習中醫藥技術,文化得以承傳,也不執著於一具體的地方,反正她一身技藝早已越洋過海。
所以《東風破》對香港文化的情懷和想像是不紥根、可流動的;即使留下,也是不得已的延宕和守候,就像那些懸空的棺木。
(原載於2010年11月26日AM730「730視角」)
电影尝试着用东西方文化融合方式去阐释故事人物的情感。
山伯和阿男在房顶度过的那个夜晚。
山伯叙述的故事是一个中国人在半世纪中生活颠沛流离的故事。
阿男用吉他弹奏的却是一曲英文歌曲。
这一带有异国风味的旋律依旧打动了山伯。
接着,镜头开始一连串的剪接,播放的是阿男相机中拍摄到的黑白照片。
那些照片中有许多是不同人的照片,有母亲和婴儿,有全家福,同学合照……包含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而当阿男要向心仪的男生表达爱意时。
这个在美国长大,没有受过多少中文教育的女孩选择用中国的情诗表达自己的感情。
电影似乎传达着一个道理:在不同国度的人之间、在同一个国度的不同人之间,情感都是相同,能够引起感动、引起共鸣。
电影有意挖掘历史中的文化意义,并暗示人类情感的传承性。
电影的一个重要场景是东华义庄——停放棺材的地方。
这既是个满溢这死亡气息的地方,也是个承载着近代香港历史的地方。
围绕着来去于此处的人,有许多故事。
比如,死于异国的劳工,家人费尽心力也要将尸体运回,倘若找寻不到尸体,也要运回一口空棺材。
这些故事记录着香港历史的变迁,也揭示了中国人共通的情感:总是期盼着人的团圆与和睦。
这种情感也体现在山伯和阿男身上。
他们可以说是历史上那些人在现代的一个代表:山伯坚守在义庄,守候着多年前出走美国的恋人,阿男则从美国回到香港,希望获得心仪男生的爱。
阿男,这个滥用药物,而且处于癌症晚期的女孩,她的结局是什么。
电影结尾没有交代。
从常理说,她的结局无疑是死亡。
这是个悲哀的结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个积极的结局。
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内,在与不同人的交往过程中,阿男受到了情感的洗礼,找寻到了情感的归属。
她孤独的心灵得到了解脱。
她的人生获得了意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死亡对阿男来说也不是死亡,而是新生。
我一直都在纠结人在死前会做些什么义庄收容那些无处停留的灵魂而时间缓缓带走所有的思念与一时之气回来或者回不来可以怀旧的颜色也好可以拖沓的音乐也好我在无意间明白了导演想讲给我们听的话停留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福源重新开张的那段音乐总让我想起很久之前某个一直不想留下的人他说生活在远方他说他停不下来我一直以为死之前的我会很淡然的四处漂泊走走停停或许会去慕尼黑看比赛或许会去感受沙漠激情原来我只会躺在床上开着窗一动不动的等待死亡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哪怕死掉一样不会改变GAY永远都会是GAY心理变态的也终究不会阳光起来阅尽沧桑人的眼神中会有种说不出的故事看着你的时候总好像随时会掉下泪来宫恩娜还好上了妆的脸总会让人与大大黑板上的白雪雪花膏联系起来苗可秀还好硬朗的顽固让人看到旧日重来的希望泰迪罗宾也好老了之后整个人沉淀下来的除了旧时光还是旧时光我说不清楚自己对于木质门板的偏爱昏黄道路上洒下来的影子石板路宽宽的屋顶还有祭拜时点香的味道仿佛总有人会在路的尽头或是门后轻声的叫你的名字某个午夜我会化身蝙蝠飞回曾经漂浮在心上的时间留住时光的短摆默默细品我信灵魂要回家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最终,都要回家的
《东风破》是一部为庆祝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的香港电影,由执导过《蝴蝶》《十日谈》的年轻导演麦婉欣和执导过《打擂台》的郑思杰合导。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代,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故事的发生地点在东华义庄和上环中药铺福缘号,义庄简单来说就是暂时存放棺材的地方,而东华义庄是由香港东华三院于1875年成立的义庄。
在香港开埠早期,当时广东各县市及海外有不少人来港打工,如不幸身故,因为没有雪房,尸体容易腐烂发臭,于是先行入殓再暂厝义庄,待后人来港才移回乡。
东华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帮助千千万万于世界各地寻找生活的华人客死异乡后“回家”。
“东风破”是什么?
每年春天的第一阵风都是由东边吹来,从来不变;是一个不会完结的“圆”。
《东风破》的名字是来自古代民间一种曲的形式,叫做曲破。
破是一种表演的技巧,在音韵上随着感情增多减少,像音乐里的即兴。
因此,“破”有种“破旧立新”的意味,而“东风”亦代表一股新生的力量,破除一些旧的习惯、想法,甚至从破灭、消亡中再生,迎接更光明的未来。
故事由多条线索组成,一条线索讲述一个滥用药物命不久矣的女孩关亚男(阿南)(官恩娜饰),由三藩市出走香港找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却碰上避世于东华义庄、与棺材为伴的臭脾气老伯林山(泰廸罗宾饰)。
一条线索讲述一个几十年没出远门的旧金山女中医二花(苗可秀饰),因为一份速递屋契决定重返香港,而一段永远也抹不去的回忆也似乎伴随着她的归来而重现。
另一条线索则关于一个讨厌家族生意的上环南北行药材铺少主余麟(周俊伟饰),原本打算卖掉祖宗留下来的地产,却最终因为三个女人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故事的开头展示的是华人在旧金山的生活,唐人街上密密麻麻的中文招牌,与香港的旺角或是湾仔并无太大区别。
年轻的一代骑着单车穿梭城市,坐在海边看海,看似潇洒的生活表象背后却是不可道人的伤痛,本应是新生的力量却由于肆意的享乐而患上血癌。
明知自己命不久矣,此时的她决定出走香港,寻觅一位从未曾谋面的网友,只因她感觉他“对我好,真正地关心我”,而非选择去见抛弃她的男友,或是多年未见的父亲。
另一方面,一位年过中年的老华侨女中医,每天为很多西医医不好的病人把脉、针灸、抓药,帮助他人的同时却派遣不了内心的孤寂,总是在怀疑自己是否当年做错了选择来到旧金山,谁能想到呢,一来就是几十年,甚至忘却了故乡的模样,昔日恋人的模样。
因为一张屋契,几十年未出过远门的她向好友借了旅行箱,毅然踏上归乡的路途,为了祖宗留下的地产,或许,也是为了寻回心中那一份隐隐的思念。
两位女主人公在旧金山有过短暂的相遇,然后同时来到了香港。
阿南在义庄遇见了林伯,为了有地方住,更为了找寻网友,阿南同意在义庄工作。
林伯和阿南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林伯看到这样一张和自己昔日恋人想象的脸庞,不禁呆住,而当他问阿南怕不怕义庄的棺材时,阿南出人意料地回答:“不会啊,我觉得这里很美啊。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离死亡不远,这一片的空旷寂寞,甚至阴森,在阿南眼中变得如此美丽。
她迷恋于义庄中每一副棺材背后的故事,她偷偷去每一个房间拍照,她抚摸房间里落满了灰尘的吉他,这本应该充满了死亡气息的义庄,因为她的存在而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阿南给网友余麟写信,然后骗他说自己是阿南的朋友,阿南已病逝,却不料余麟并不把阿南当知心朋友,充其量只是个能聊天的网友罢了,阿南为此伤心,却并不死心,坚持每天写信给他。
而另一边,二花回到了老店福缘号,原来要卖祖宗地产的正是她的侄子余麟,至此,两条线索有了连接。
二花答应在屋契上签字,前提是让余麟在一个月内留在店里帮忙,而阿南也经常到福缘号来给林伯抓药治咳嗽,她和二花成了朋友。
而另一条故事线索是关于余麟和独自带着儿子的阿欣(何韵诗友情客串),一次意外让阿欣失去丈夫,余麟则一直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于是作为补偿多年来一直照顾着阿欣母子俩,而他想要卖掉自家地产也是想接济他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二花年轻时的离开,并不只是因为旧金山人手短缺,更重要的,是一种逃避,一种逃离。
当时她和林山相恋,是一对甜蜜的恋人,他教她英文,给她取名Eva,二花,为她作诗,花依偎,山守护。
而一切幸福终将有消失的一天,林山的家人反对二花在医院工作,二花却为了事业,毅然放下了爱情。
临走前她问林山:“你愿意陪我去旧金山吗?
”林山却只是沉默。
谁知一别就是一辈子,如今的她,事业有成,却依然放不下他,而他,呆在义庄里整天和棺材打交道,等待着她,却知道等不来她。
故事的冲突发生在后半段,一次阿南偷偷拿了林伯的吉他在义庄里叫来朋友烧烤聚会,林伯发现后大发脾气,将阿南珍贵的相机镜头摔坏。
事后,一老一少两人在天台上促膝谈心,阿南谈着吉他轻轻地唱着歌,此时画面快速闪过阿南相机里的所有照片,黑白,从物到人,从旧金山到香港,最后出现了一个个笑脸,多少年华似乎就在这段闪现中流逝。
相机已然摔坏,有没有照片已不重要,那些画面,总会定格在记忆深处。
余麟在福缘号帮忙一个月,学到了不少知识,针灸、把脉、抓药,一个本已消逝了老中药店仿佛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余麟亦对中药店产生好感。
同时他还在继续帮助阿欣母子俩,但有次阿欣终于忍不住了,她一遍遍地质问余麟“为什么要不断重复提醒我失去丈夫这件事?
为什么不断给孩子希望到头来确是一场空?
”她不想再接受余麟的帮助了,要求他离开。
这给余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一直以为自己在赎罪,甚至做好事,到头来一切都是错误。
他迷茫地走在深夜的街头,不知所措。
直到临晨回到福缘号,他抱着店里的祖哥,泣不成声。
阿南终于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期,她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余麟此时才知道阿南就是写信给自己的那个“已经去世”的网友,后悔不已。
但阿南最终拒绝了与余麟见面,之前的她想知道自己死后会不会有人关心,却得到了余麟这样冷淡的态度,人世的冷漠让她绝望。
还好还有二花陪着她。
二花和林山最终要是在义庄见面了,那天,阳光很灿烂,两人微笑着望着对方。
阿南陪二花回到了台山,她们的故乡,此时在二花身边的阿南,就像当年的二花一样年轻美丽。
多线索的故事并未让观众感觉混乱,由阿南和余麟这两个年轻人串起所有的线索,但这段经过时间洗涤的爱情的真正主人公,却是二花和林伯。
影片的主题应该是关于选择,关于时间,关于历史。
二花当年选择离开家乡,离开恋人,远赴旧金山提供医疗帮助;林伯则选择将自己的后半辈子留在义庄,守在那里等待昔日恋人;阿南选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寻觅网友,并尽可能帮助林伯;余麟则选择卖掉地产,将钱给阿欣母子,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阿欣则选择拒绝余麟的帮助,选择让余麟离开自己的生活。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着选择,上天却没有赋予我们不选择的权利。
这样看似“自主”的选择,实则是为生活所迫的“不得已”。
时间逝去,历史流转,当年离开的,如今回来了,见到昔日恋人的一霎那,才发现,以为自己一直后悔的选择,其实并不后悔,两人几十年未见,再次相见仍能以微笑对之,这不是“不后悔”的最佳体现么。
而片尾二花和阿南回到台山时,正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从哪儿来就回到哪儿去”,这种“回家”可能不仅仅是表面上回到家乡,更是有一种找到归宿,找回自己的意味。
本片的摄影带有强烈的导演风格,导演麦婉欣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对“美”的追求达到“变态”程度的导演,她对画面的色调、构图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整部影片的画面色调呈暖黄色,尤其加以灿烂的阳光,更突显了画面的温暖,甚至拍出了香港“被遗忘的美”。
而在回忆的段落则用带有复古的黄色,带出浓浓的怀旧感觉。
而女主角阿南的服饰色调亦鲜艳明亮,在整个画面中尤其突出,多层次的衣装打扮,缤纷的色彩,凸显出阿南活泼充满生机的个性,而事实上阿南是个身患绝症的病人,这样的装扮甚至让人想不到这会是个命不久矣的女孩,阿南乐观的个性却也带来些许的忧伤,这样鲜活的生命却不久将逝去,这会是怎样的悲哀。
导演善于运用特写镜头,这让人物的表情变化清晰可见,亦多用远景镜头,展现整座城市的变化,更暗示出香港人在这样变化万千的城市中对自我的迷茫,对回家的期盼。
剪辑也是一大特色,跳跃式的剪辑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
至于本片中大量的音乐,更是为此片加分不少。
导演所用的歌都是香港一支只有一个人的乐团ketchup,但这些英文歌却都是七十年代的风格,是包括导演在内那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总体来看,本片的音乐大多是欢快轻松的调子,这也奠定了本片的感情基调:不悲。
想来也是,二花与林山最终相见了,二花在屋契上签了字,阿南和二花也最终回到了家乡,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也没有未完成的愿望,结尾甚至有“破旧立新”的意味,呼应了片名,一切终将过去,新生活终将来临,死亡也是,关键是要面带微笑面对。
离开,是为了回来,寻回历史,找到每个人的“家”,乐观地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面带微笑地活下去,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山,普通的山花,普通的花花开遍山,山长满花花,依偎,山,守护山还在,花依存 ♥ love brings out the best in us, and sometimes the worst, sometimes the forgotten.we still keep trying,waiting for love,looking for love,falling in love.-- by ketchup ♥
早上起的不是很晚,把电影《东风破》看了。
片名自然会联想到某首流行歌曲,可是看了解释之后才明白,明白了才觉得不错。
“东风破”是什么?
每年春天的第一阵风都是由东边吹来,从来不变;是一个不会完结的“圆”。
《东风破》的名字是来自古代民间一种曲的形式,叫做曲破。
破是一种表演的技巧,在音韵上随着感情增多减少,像音乐里的即兴。
因此,“破”有种“破旧立新”的意味,而“东风”亦代表一股新生的力量,破除一些旧的习惯、想法,甚至从破灭、消亡中再生,迎接更光明的未来。
麦婉欣作品,浓浓的怀旧,绝美的画面,不煽情,但是情感都在其中,有我喜欢的音乐style,后来知道是一个叫做ketchup的Band,不同人在一起,却为对方的生命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年青人要愛自己、相信自己,才有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有更美好的世界。
每一个镜头都被仔细处理过,柔光,暗角,逆光,暖黄色调,极其严格的构图,灿烂的阳光,温暖的画面,阿南的服装很突出,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充满个性。
剪辑和配乐更是大放异彩,增分不少。
导演自己后来也承认对美的追求到了“变态”的程度,这是一个梦幻的色彩世界。
几个老戏骨让人惊喜不已,做足了功课来表演,影片中不乏有难忘的桥段,官恩娜为泰迪罗宾弹奏《After you've gone》, 年轻的林山为eva 点播的爵士曲,处处弥漫着七十年代的气息,有人说这是一部有爱的片子,一个关于时光与传承的故事,这是一个惊喜,双方要懂得从对方的角度去沟通及理解, 我看了一遍留在我脑海中的影像,空无一人的洗衣店,借来的行李箱,便签,红褐色的榉木地板,开心餐,吃着面的小姑娘。
狭窄的过道,带着没有塞斯镜头的相机拍自己喜爱的画面,每天早上要记得吃早饭,晚上写信,阿伯煮了饭,熬了汤,桑叶牛骨汤,汤头歌,天冷的晚上和你一起走在街上,买给你可以暖身子的食物,车前草,夏枯草,川贝,音乐盒,绣了花的针灸袋,为了他学会烧菜。
再说一下影片中的场景和台词,"义庄",清净、简洁,那些光线把它照得甚至浪漫!
它、对生、死的包容,无分时间、类别的默默做好,中途站/收容所的角色。
当中的情感轻描淡写,却大爱深远!
对生命的尊重!
"医馆",老得几乎"入棺"、但却充满人味、人情味!
几乎嗅到那些木栏河、梯级、木台凳的旧味、百子柜的药材味。
这一段摘自FB。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正巧是在看完了广告片儿非诚勿扰2之后,一个人窝在电脑前看的。
说实话以前对苗可秀真的没什么印象,但是看完此片以后,马上百度恶补了一下。。。
这个片子充分证明了,香港的老戏骨们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镇得住一部片子。
全片虽然她没有和泰迪罗宾有过什么正面的对手戏,但是两个人物在穿插的回忆衬托下,把历史和现实的美好和无奈,年轻与迟暮的精彩与美丽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特定的年代里,年轻人的感情往往不由自己所左右,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时代的力量让你无所适从。
当时想想当下又何尝不是呢,原来我们一步步的又走回了以前的老路,衡量利弊太多,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的追求的是什么了。
以得到为目的的爱情是没有结局的,就像剧中的那句“不是要别人记的你,是要让你记的人。
”。。。。。。
一部精彩的片子,配乐和画面都堪称完美。。。
片中的很多静止镜头和慢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好把一部具有历史感的电影拍出了相片的感觉。
除了剧情上显得稍有些不够丰满,剧中的冲突完全可以再增加一些,原本感觉就是拍个60分钟的片子,非给拉长成了标准时长。
显得有些拖沓。
不过这完全不能掩盖一部好片的光芒。
尤其是和商业意味太过浓厚的非诚勿扰2放在一起比较。。。
《东风破》是一部整体上有硬伤的电影,明眼人都不难挑出它的一堆骨头。
但是它至少有三样东西是很好的,只是好的五官没有堆砌出一张好的脸而已。
首先,让人爱不释手的是本片的文艺腔调,这在台湾电影里边可能是行货,但是在港片中却是非常稀罕的。
上一次我看到如此耍文艺调调的港片,是彭浩翔的《伊莎贝拉》。
但是《伊莎贝拉》拍的是澳门,那本身就是座充满慵懒风情和异域风味的城市。
而以商业繁荣和节奏紧迫著称的香港,偶尔在电影中以文艺范出现,也大多是黎明前黄昏后繁华褪尽的寂寥。
可是在《东风破》中,我看到了一个历史沉淀后谈定宁静的香港,义庄的棺木、坟场的墓碑、老旧的百子柜在这里都显得很美。
女导演麦婉欣非常到位地诠释了,如果你没能在一座城市里找到美好与平静,那是因为你一直没有找对角度去看它,又或者,我们正在身处的城市。
《东风破》其次让我大爱的,是演员。
苗可秀和泰迪罗宾是老戏骨,演技是不在话下的。
周俊伟和客串的何韵诗表现也中规中矩。
至于绝对主角官恩娜,我一直都偏爱这个下巴尖尖、声线美丽的女生,显然导演和摄影也爱她,不然不会不厌其烦地用镜头特写她一期一会的青春容貌,并且特意安插了自弹自唱的桥段来展示她的歌喉,只是让小妮子扮演年轻时苗可秀的戏份,实在是太TVB了,让人忍俊不禁。
《东风破》之于官恩娜,可能就如《伊莎贝拉》之于梁洛施,即使以后会有更好的演出,但是未必再有如此细致的镜头只为她铺排了。
可惜差别在于,《伊莎贝拉》是经典,《东风破》却连昙花都没有沾上边。
最后,必须提到这部电影的主题——为了纪念东华三院成立140周年的关于选择的命题。
其实寓意很好,道理发人深省,但是导演为了演绎这个主题,安排了滥药致癌的少女、困扰于内疚中的少东以及一段以大时代为背景的长相恋,更扯上面纱下的另一个香港,却生怕观众看不懂,开篇点题,结尾点题,这种过犹不及、用力过度,正是《东风破》的硬伤所在。
唔知讲乜嘢 为什么官恩娜长得这么让人容易忘
杀气很重的名字。
纯的香港文艺小清新片,很少看港片如此拍摄。女导演的影片,镜头很细腻,每一个都精心设计,音乐也特赞,全片的英文曲极好听。而主题是怀旧风格,有很多细节上的设置,不时出现老建筑,更重要的是很多传统的东西体现。
麦婉欣所有的作品就是一个词:细腻。喜欢蝴蝶里面淡淡的感觉,八月的故事里面暗恋情节,so poetic 田原和何超仪再次携手另外版本的天涯歌女让我听了很久。。。
- 年青人要愛自己、相信自己,才有更美好的生活、進而有更美好的世界。 - 面對生死,人人平等;面對笑容,人人平等。 PS:又是部色调很漂亮又很好听的电影。
原声不错。
看着就是一大长MV 故事内容落不了地 虽然看起来会很好看但实在受不了那些光线一直在那照啊照的
音乐很赞,不过有些和影片不是很搭~想表达的东西可以理解,不过感觉都不到位。
電影的拍攝初衷或許是尋家, 當然這確實是著重表現的一部份, 但其實更像是港版的小清新治癒系影片而已. 鏡頭整個像寫真MV, 配樂各種小文藝, 演員也是小眾范兒的. 華麗的細節多過情節的充沛, 內容有些蒼白, 不過看看還不錯.
没意思
喜欢这个调调
再想想减了一星
2010港片No.1。
慢节奏
官恩娜在镜头里真美 剧情薄弱了点
一個好劇本,可惜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出了大問題,導演似乎完全沒有搞清楚電影與MV之間的差異,這完全成了一部加長版的MV而已。
家阵我话等距,可能都系一个借口,等自己可以留低嘅啫。有阵时,对一d人最好嘅关心,可能就系离开距地。其实所有嘅嘢都系最好的,你无拣错。
画面只要一到官恩娜就完全是mv。虽然光线和镜头感都非常美,但是整个感觉就是不像诚意要拍电影,剧情弱
艾玛太文艺了- - whatever~我是来看泰迪罗宾和老中医的~
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