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菅田将晖,长泽雅美饰演其妻,冲着这个组合看的电影。
可惜他们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平平,或者说这部电影没能拍出他俩的好。
以往我通常是了解一下电影的梗概后再开始看,《百花》在云盘里存了好久,是随机翻出来的,属于”盲看”。
所以电影的开头真的很妙,弹钢琴的优雅妇人,听见门铃声,抬眼望去,开门而入的还是这位妇人,进屋、脱衣、摆花后,然后她听见了钢琴声,走近琴房…仿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难以脱离。
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阿兹海默症。
退出去检索电影梗概,果真是。
一位窘困的母亲,撇下孩子与人私奔,是否罪不可恕?
从法律角度讲确实,涉嫌遗弃罪;一个被单亲母亲撇下的孩子,虽然只是一个月,但他是否有资格怨恨有资格不原谅?
我认为有;这样一位母亲,是否因为罹患阿兹海默症而有了必须被孩子原谅的理由呢?
我认为不是。
长泽雅美有句劝慰男主的台词是”父母并不一定永远正确嘛。
”,或者可以说人都一样,不会永远正确。
只是,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但后果自负。
母亲不后悔曾经的逃离,当然也要接受孩子的不理解不原谅,孩子可以选择对父母怨怼,当然也可能在真的永远失去父母时面对遗憾和后悔的心境。
人性就是如此复杂,想要自由想要爱情想要过上好日子的母亲,内心并非不深爱孩子,对妈妈抛下自己这件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的孩子,行动上还是想去理解想去陪伴想去孝顺妈妈
国内上映时片名叫做《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市场的考虑。
这个名字强调了最后的陪伴,因为片中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迅速衰退。
儿子不能总在身边照顾她,另一边妻子身怀有孕,分身乏术的他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夫妻二人抽空去看望。
母子二人的关系看上去很别扭,客气、拘谨、隔阂。
原来,儿子童年时,母亲曾经抛下他跟自己的情人以夫妻名义生活了两年。
他们原本就是单亲家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离开,儿子只能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这段经历在儿子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使母子俩有了隔阂。
长大成人的儿子想问母亲为什么抛弃自己,想要一个道歉,可是患病的母亲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抛弃他的事情了。
看过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剧集《幸运汉克》。
主人公汉克为自己年少时被父亲抛弃而耿耿于怀,几十年没跟父亲联系。
当见到年迈的父亲时,他鼓起勇气问为什么,父亲甚至已经认不出眼前这个中年人是自己的儿子了。
剧中对这段情节表现得很直接,感情冲击很强烈。
日本电影一向含蓄,没有表现得那么直白,但是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当伤害过你的人忘记了对你的伤害,尤其对方是父母时,这是否构成了二次伤害?
含蓄不代表温和,本片相比于《幸运汉克》,其实更残忍一些。
片中的母亲在神志比较清醒时表示,不能得到儿子的原谅很遗憾,但是她不后悔年轻时的那次选择。
如果影片就这样残忍下去,让母亲困在记忆里,儿子困在创伤里,就像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也就挺好的,我对本片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些。
然而,影片最终打出『半朵烟花』的温情牌,失忆的母亲最后残存的记忆仍是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于是,痛苦和创伤就被包裹在脉脉温情里,不再追究了。
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处理方式,也许也是比较现实的处理方式。
现实中的痛苦和创伤,往往得不到疗愈,只能这样和着温情,囫囵地搅在一起。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被菅田将晖和长泽雅美的的明星光环吸引,又有自身切身体会的烦扰,所以对这个片抱以了很大的期望。
就剧情而言,比【妈妈】复杂的多,不是纯文艺片,还有一些铺垫和转折。
菅田和母亲的关系微妙而矛盾,开头部分男主的冷漠到影片中断才知道是母亲追寻“爱情”时幼年抛弃的恶果。
影片一直到三分之二的时段,都比较不错,从现在的母子关系,病情安置到过去母亲的荒唐行为,穿插进行而不矛盾,让影片的故事内涵丰富了不少,尤其是母子二人时刻回忆起小时候的快乐时光,让感情有个连接的理由。
这个母亲是非常矛盾的,也许在前夫那里没有体会到真爱才出轨,虽然奋不顾身的奔向“爱情”,但残存的记忆里依然在小卡片记述着对儿子的爱,关照着儿子被雨淋,谢谢媳妇的关照,但是这是为什么毅然决然的抛弃儿子离家,却没有讲比较费解。
那个她深爱的男人,只是基于艺术上的偶遇,即使大脑受损但母亲的钢琴才艺依然在线,但如果不是因为1995年阪神大地震而亡,这个男人是否是真爱,存疑,大概这种失落才导致母亲不停的给儿子道歉和拥抱。
长泽雅美是个优秀的灵魂,当男主自卑的疑惑自己是否有资格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老公时,给与伦理的指导和情感的鼓励,而且尽量满足一个不定时疯癫的婆婆的“半朵烟花”的观赏梦想。
不过,临近生育,两人步行男人手里基本不拿东西,大概如实反应了日本男权社会的实际。
选角方面大概是为了反应媳妇成熟的特质,但两人更像姐弟而不像夫妻。
而且,虽然以半朵烟花秀中母亲的发狂和沉静结尾,但后三分之一部分根本看不出来“最后一年”的悲伤和无奈,而且阿尔兹海默症不是器官衰竭,一年内毙命比较难!
这就造成了本片缺乏一个明确的结尾交代,文艺片变成了悬疑片,新生命的喜悦和旧生命的完结都变成了平铺直叙,所以整体感觉还是低于我的期望的,7分,只能算合格,谈不上优秀!
在很多闪回的时候落泪了,这大概是日影奇妙的地方,明明没有告诉你“这里该哭了哦!
”但就是控制不住情绪,还会想“咦,在这里哭合适吗,是我太脆弱吗?
”——直到听到同伴鼻塞的声音才放下心来,任由泪眼婆娑(不过泪点是很个人的东西,我也不太喜欢它被称为“催泪神作”)。
片子到最后差点一口气没上来,直到字幕全部放完情绪才稍缓,感谢没有提前亮灯,观众提问原作为什么叫《百花》,导演说他的奶奶是阿兹海默症患者,他眼看着她逐渐失忆,最后大概只记得反复的100来件事。
他才发现原来对人来说珍贵的记忆也许只有一百来个,花也好、烟花也罢,都是容易凋零但绽放时又很美的东西,全看个人感受,他觉得记忆也是这样,所以叫百花。
电影里出现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客观地记住所有事,反而失去了个性,而人类跟ai不同的是可以删除记忆,我们成为什么人取决于我们记住了什么——记忆构成了人的灵魂。
而人们又喜欢篡改记忆,哪怕是同一件事,也会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有时那些不愿意面对的刺痛,也正是因为美好过。
总是盯着伤害,美好的部分也就变成了恶毒的刀、不可原谅的刺。
只能一直在被伤害过的记忆中质问“为什么”,美好也都全部变成了不能愈合的破碎。
当我们被迫失去一个人或者关系时,我们会倾向于指责对方、厌弃自己甚至人生,全盘否定与这个人相关的一切来帮助自己面对“失去”这个事实。
用这个方法我们才能逐渐平静地接受失去——“就那么个人、那么个关系,什么好不好都是“假的”,不值得我难过!
最好走向全然相反的路才好呢!
”——然后就长久地呆在了被伤害过的恐惧和窒息之中。
人啊,客观地去面对伤痛和带来这些的人不是为了原谅具体的谁,而是为了让自己离开深渊,醒过来,不再在噩梦里无力挣扎啊。
ps.似乎不太出名的导演是原著的作者,也是我最爱的电影《告白》的监制,苏打也是主动打电话要出演这部电影,演技真的太厉害,不动声色地把情绪全部表达出来!
了不起!
昨天刚好看到苏打的电影上映了闲着没事就兴冲冲地买票去看我不喜欢提前看简介 看了很久 还以为这是什么伦理片前期整个就是误解我以为苏打她妈妈是被男人抛弃过很孤独于是苏打在幼年被他妈妈做过不该做的但迫于内心的道德压力不得不定期去看她看了之后又很快想逃走看到夹在书里的纸条 被妈妈感动哭了但看到日记想起恶心的往事又忍不住呕了中间一直对她妈妈有种不像母子冷漠所以也能理解但是和长泽雅美真的太礼貌疏远了完全没有丈夫照顾妻子的感觉我还以为是苏打有很深的童年阴影没法和女性有太亲密的关系是女方成熟主动那种所以他俩之间肯定也有复杂感情线要展示整个过程就是歪头不解和好奇脑补加上阿尔兹海默症的镜头又迷幻全程自己看得又累又费劲结果最后根本没有这么复杂最后才反应过来真相后劲好大我听着片尾曲哭得大喘气自己叛逆期也很怨怪妈妈完全忘记了她的用心和以前的快乐时光觉得好像过去只有她对我的亏欠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惹她生气也许只是像泉一样 美好都被我忘了真的很不应该
不是你忘记了,是我忘记了… 这部怎么说呢,太偏文艺,且前半段整体节奏都是很缓慢的推进,母亲看到的回忆里是男主角还是小孩子的视角,这种交叉感觉像是家长眼里你永远还是孩子的那个感觉,我看了导演的履历,常年担任制片人也做过很多不错电影的制片人,可此片节奏还是叙事结构都差了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是本片后续看到会引进上映,浮躁的城市里静下心来看文艺片的人会很少,另外就是本片缺少的是共情,你无法对母亲或者儿子的角色共情,也就无法引爆本片的催泪炸弹,想着预期来看感人母子情的没有,想看纯文艺的估计很少,好在最后有点题什么是“一半的烟花”让故事至少是完整的,而答案也很浅显易懂,不是在哪里看或者去看多么好看华丽的烟花,是你和谁一起看的,以及你能否记得这件事情,看电影也是一样,有时候看了很多好看的电影,你还记得和谁看的嘛?
川村元气导演的长篇处女座,有一些作为长篇而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叙事节奏松散、剪辑细碎,不过不妨碍它成为我心中对日式物哀美学的一次很浪漫的诠释。
在北影节的映后谈中,导演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片中的虚拟偶像KOE能够不断输入记忆、丰富数据,但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泉认为应该让它“忘记”一些;患认知症的母亲不断地失去记忆,认不出所有人,但在此过程中,才得以或多或少和儿子就过去的芥蒂和解。
——「完整不能让人成为人,不完整才是。
」正因为人会忘记、会失去,才会想要追寻那些失去的部分,才会得以形成自己的个性、人格、特点,这才是人的魅力。
就好像百合子一直在寻找的「半朵烟花」,不是身着和服在海边看到的的盛大的绽放,而是曾经母子在居住的那个小小的阳台上,隔着建筑物的遮挡看到的残缺的烟花。
和花火大会上的转瞬即逝相比,也许百合子所有与儿子相关的记忆都褪色、消失,那半朵烟花却是永恒的,也因此成为了她的执念。
因为片中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的进展和症状拍得真实而艺术化,猜到了川村本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实际上,作为原著作者、编剧、导演,川村在映后谈中说到,自己的姥姥也患阿尔兹海默症而后去世,自己在和她一起生活的最后一年中获得灵感,写下了这部电影的原著作品。
在姥姥去世前最后的时光中,她几乎忘记了一切,所剩的记忆大概只有一百件左右。
这一百件左右的事情,川村导演说,对她而言可能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了。
——就好像百合子家中那个只能装一朵花的花瓶里,永远不能断的花。
这就是「百花」的来历。
而片尾最令人震撼的半朵烟花的意象,也正来自于导演儿时对于从家中能看到的烟花的记忆。
感叹于川村导演的细腻和浪漫,仿佛具有把一切平淡无奇的琐事变成「美」的能力。
正因为导演独特的美学的视角,全片的视听语言极为考究,在imax银幕上看尤其享受。
现实与过去的插叙用微妙的色调变化与运镜实现;而百合子最开始出现认知症症状时候的重复行为,拍出了动漫一般的循环叙事感。
三位主演的表演极度舒适和合拍,也充分抗得住导演挚爱的大特写。
最后,以前一直觉得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物哀」多少有一些无病呻吟,今天却反而因为这部作品或多或少地被治愈到了。
想到奶奶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年,虽然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但现在回想起来,并不全都是糟糕的记忆。
那些正因为忘记而说出来的话、流露出来的可爱的一面,如此鲜活,仿佛能窥见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不是「妈妈」、不是「奶奶」,而是一个不完美的独特的农村女性。
如果不是因为记忆变得残缺,也许我永远也不会看到她的这一面吧。
2022日本剧情片《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又名《百花》,豆瓣评分6.6,IMDb评分6.6,于2023年5月12日引进国内上映。
2021年,国内引进了聚焦阿兹海默症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时隔2年,又引进相同题材的本片,都是聚焦于记忆丧失、身患阿兹海默症的老年人,本片可以叫做《困在时间里的母亲》。
中文片名《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不理想,主要体现在“最后一年”上。
虽然医生诊断妈妈并且活不了多久,但是影片结局并没体现妈妈离世,所以体现不出“最后一年”。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这片名一看就是哭片,而影片故事虽然伤感,但没有刻意煽情,叙事节奏平缓舒缓,没有撕心裂肺和哭天抢地,主要体现的是母子在母亲生命尾期的情感修复。
影片中“一半的烟花”花火大会很有意思,我从没看过在陆地上放出的一半效果的烟花,很新奇。
片中的烟花燃放是真实的,不是特效。
区分真实烟花和特效烟花很容易,真实烟花熄灭后留有烟雾,而特效烟花只有美丽的绽放,没有熄灭后的烟雾。
影片结局画龙点睛,之前以为妈妈是要看“一半的烟花”花火大会,结尾才明白妈妈是在回忆年轻时和儿子看到的被楼遮挡的“一半的烟花”。
一直和妈妈有芥蒂的儿子此时才明白“一半的烟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母爱。
正如中文海报上的一句话“最后,只剩下了爱”。
日本“国民美女”长泽雅美在片中打酱油,戏份很少的配角,表演上没给这个角色什么可发挥的空间。
看片时我多次神伤落泪,因为我有些感同身受。
我85岁的老母虽然没有患上阿兹海默症,但是记忆力已明显衰退,经常重复之前已经说过多次的内容。
每次我看望老母,85岁的老母都会为我递上精心准备的水果等吃食。
我想到了形容阿兹海默症的一句话——“TA遗忘了全世界,唯独忘不了爱你”。
本片适宜的观众群体很小,不适合父母才五六十岁的年轻人观看,但非常适合父母已经七八十岁的中年观众观看。
如果父母还没患上阿兹海默症,通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这样的影片可以提前感受阿兹海默症。
如果父母已经患上阿兹海默症,那么通过阿兹海默症题材的电影可以更加感同身受,唤起我们对父母人生最后阶段的关爱。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的家庭电影,它深入地描绘了母子之间的亲情,以及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情感挣扎。
电影的情感表达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爱情和家庭的深深思考。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主角们的对话,还是他们的眼神,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思念。
电影的结尾更是让人泪目,那种对于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亲情的珍视,让人深深地感动和反思。
能理解为什么被骂无比糟糕了。
首先是叙事手法,第一次直观体验到什么叫清淡如温白水的,你甚至从这些僵硬的镜头里感受不到一丝一毫导演倾注的感情。
客观来讲,我根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摊平一切,直白地按照第一节基础导演课的教程做的剪辑,忍不住让人加速+快进。
观感确实跟评论讨论的一样,对于失智症的了解照搬《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性别对调之后安排的情节其实也算合理。
这里根据性别主义并结合日本社会的大背景来看,逻辑上是通顺的。
总而言之,最精彩的画面竟然是苏打被日记震惊到呕吐,也就仅限那一幕。
其次就是剧情硬伤,我已经麻木了,这已经不叫不会讲故事了,简直是照抄优秀的案例都不会。
人物心理、架构和活动根本支撑不起来,你会觉得无比迷惑这究竟是在干什么,他们这是在干什么,这些人物活动为什么这么虚幻,为什么明明可以展开说的东西不说而是一律略过。
主演们的演技还是相当不错的,共感力强的话部分地方真的会流泪。
结局的话见仁见智吧。
很少这么生气地评价一部电影,也有可能是我期待值过高了。。。
根本不是电影的质量,无论是篇幅有限导致的硬伤,还是根本无法传达到的情感,别扭和直白的节奏,主创团队们也要学会作取舍啊。。。。
演技和艺术化表达是值得肯定的,但观影体验的确不算好。
上周末就看了,一直没有来评论。感觉这个影评需要一些心理建设,晚点长评。本来以为都忘记了的其实都记得,本来以为都记得的其实都忘了。
熟肉啃完了,豆瓣的两篇长文就是我的感受,除了衣服的颜色和季节感很好,故事就那样(反正是后半段快进看完🤦♀️)虽然海报上是三个人可是明显最下面的长泽雅美是打酱油的,评分两星真的最多了😫
母亲的记忆渐渐错乱,儿子的痛苦记忆越来越清晰,两种记忆在生活里相交后,死亡都算不上什么了。
3.5吧 菅田將暉是一個厲害的演員/ 求菅田將暉lookbook 另求菅田將暉背包和托特包同款
除了中译标题其他都很喜欢 制片人转导演 镜头语言叙述方式却别具学院风很特别
困在時間裡的母親
你的记忆里闯进了偷相册的窃贼,我的记忆里发生了从未停下的地震。被灌输太多随机记忆的虚拟人,需要一项忘记的功能。被抹去太多重要记忆的你,需要一本夹满便签条的日记本。恨你怎么能说忘就忘,留我一人在忘不掉的仇恨里过活。原来是我先忘了一起看过楼后的半朵烟花,留你一人在忘不掉的愧疚里疼痛。
(这个中文译名……)时间和空间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反倒是单纯的关系:你记得的、我记得的、还有你忘了的、我忘了的,才是关键。1994年的日记和阪神铁路一出来我就知道要地震了……
纸巾都准备好了,结果全程冷漠脸看到最后
1. 非常舒适的镜头移动方式及速度;2. 巴赫的平均律前奏曲第一号加舒曼的梦幻曲对我是一记双杀;3. 音乐的叠加方式与变换方式非常喜欢;4. 记忆啊,人就是记忆吧;5. 在妈妈的记忆消失之前,都没有原谅过她,那么,就是永远都没有原谅她吧。
又是阿尔兹海默症题材就已经很腻了(全球各地影视剧真的很泛滥很泛滥了),叙事手段还这么老套。那几处蒙太奇真的俗不可耐。圣赛虽然看在导演几个突出的镜头设计上发了导演奖,但整个视听依然非常没有个性,都像是从别的电影里刚学来的。菅田将晖也演得有点划水。
过于炫耀技法 故事讲得不是很好 还是太嫩了
看的我都快精神不正常了
看的时候楼上也在弹钢琴曲。原著更细腻,“一半的烟火”。又想起我奶奶了~有些事情是留存在记忆里,等待唤醒的。
毫无剧情可言了 意识流到抑郁症差点看复发
避雷警告!故弄玄虚,节奏拖沓,本来还不错的本子拍成这个德性,苏打和长泽雅美一定非常后悔:)儿子承诺会一直记住的半边的烟花,最后却成了认知障碍症老母亲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这种错位本来多么动人啊,所以为什么可以呈现得如此差?!温馨提示,不要为了苏打入场,看完你只会心疼苏打:)
关于忘记 忘记的确实是母亲,但我忘记了更多
2023北影节 映后交流场听了导演的解释对电影的理解更上一层很喜欢长镜头和背景音 还有不多不少回收正好的伏笔 全员演技在线个人不太喜欢复现日记那部分 节奏有点慢 差点看困 突然被地震吓醒...不伦对象的形象被塑造得过于“ghost”/“幽灵”了 导致我没太明白儿子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导演说日记可以是假的 也许这个人根本不存在 深以为然👉👈意象很丰富 半分花火 只能插一支花的花瓶 红色金鱼...受情节影响出电影院路上我还买了块草莓蛋糕哈哈哈记忆错位是最感人的地方 苏打演技真好哇看得我也掉眼泪导演说因为苏打想出演才决定拍 因为有苏打出演相信会是好作品 所以码到了这个演员盘子 好羡慕啊啊啊我推在川村桑监制的电影里还没做过主角😭
半朵烟花是基于“情感”的记忆术,而阿兹海默症是基于“情感”的遗忘术。储存了一千个艺术家记忆的人工智能KOE精通这种记忆术,却无从面对遗忘。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可以,就在那一瞬间,看到半朵烟花后的一瞬间。半朵烟花式的记忆术会被遗忘术取代,阿兹海默式的遗忘是“被压抑着”的、“病态”的、崭新的记忆术,再“健康”的人也会有阿兹海默式的时刻。虽然这片子不敢这么说,那我来替它说。我在梦呓篡改,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