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2

Inside Out 2,玩转脑朋友2(港),脑筋急转弯2(台)

主演:艾米·波勒,玛雅·霍克,肯辛顿·托尔曼,莉萨·拉皮拉,托尼·海尔,刘易斯·布莱克,菲利丝·史密斯,阿尤·艾德维利,莉莉玛,格蕾丝·陆,苏梅亚·努里丁-格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头脑特工队2》剧照

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2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3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4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5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6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3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4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5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6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7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8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9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20

《头脑特工队2》剧情介绍

头脑特工队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刚步入青春期的小女孩莱莉脑海中的复杂情绪进行的一场奇妙冒险。在她的大脑总部,正经历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拆迁,为意想不到的新情绪腾出空间。一直以来配合默契的情绪小伙伴乐乐(艾米·波勒 Amy Poehler 配音)、忧忧(菲利丝·史密斯 Phyllis Smith 配音)、怒怒(刘易斯·布莱克 Lewis Black 配音)、怕怕(托尼·海尔 Tony Hale 配音)和厌厌(莉萨·拉皮拉 Liza Lapira 配音),在新情绪焦焦的突然到来时变得不知所措,并且她看起来不是孤身一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开封降魔记杀破狼2炼狱校园侠隐记孝庄秘史老男人变奏曲秀秀的男人风再起时换个活法魔法师第四季遗失在火中的记忆男友变形记反派第一季请叫我救世主心慌慌养鬼吃人6:死亡代码西游记之西梁女国草迷宫恐怖杀人事件魅醒时分树下惊魂Netflix真搞笑喜剧节精选四合院里的孙大圣武当网球王子炭烧凶咒女子落语混乱之子第七季幸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杀机四伏

《头脑特工队2》长篇影评

 1 ) 《头脑特工队2》——不止讲述与焦虑和解

《头脑特工队2》于6月21日登陆中国院线,作为豆瓣评分8.8分的《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续作,这部影片与上部相距九年之久,却并不意外地一开画便大受推崇,北美票房火速突破3亿美元,顺利登顶拿下全球票房年冠。

这部热门皮克斯动画续作,在内陆预告推广以来便备受关注,直至7月上旬评分仍居高不下,这份热度不仅仅基于好评如潮的前作,更是仰仗新作在角色设定上的成功创新。

《头脑特工队2》延续前作的设定,以女孩莱莉头脑中各个情绪的拟人化形象作为主要角色,展现了人类行为受情绪影响以及各种情绪团结协作并与身体的其他机制相互配合的过程,前作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童年莱利头脑中的五种情绪:乐乐、忧忧、怕怕、厌厌以及怒怒,情节上随着莱利随父母搬家后面临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而陷入负面情绪的失衡状态展开,主要围绕着乐乐与忧忧在头脑中的冒险故事进行叙事,如果把前作简单概括为拥抱悲伤的命题,那么新作《头脑特工队2》则是聚焦于与焦虑共处的命题,影片开场,主人公莱利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大女孩,正为冰球理想积极争取,故事情节上仍然保持依时间顺序发展的单线剧情,表现了女孩莱利在面临朋友分离、争取进队机会等突发事件在为期三天的训练营里经历的情绪变化,而在她的头脑里,随着青春期的警铃大作,头脑总部中的五种情绪也迎来了四个新同事,他们分别是焦焦、慕慕、丧丧与尬尬。

代表焦虑的焦焦无疑是本片的主要角色,比起其他几个新情绪的戏份多得多。

同样是一开始不被头脑总部的领导乐乐接纳的情绪焦焦,和忧忧的形象有着巨大的差别,从出场开始便试图占据对于莱利的情绪主导权,并对于自己的为了达成目标而所作的一切行为感到骄傲的焦焦,从头到脚都携带着一股危险的气息,当焦焦带头将原有的情绪们踢出头脑总部,焦焦与乐乐的二元对立便确立了下来,如同乐乐反复强调的焦焦对莱利造成“伤害”这一表达,影片的情节也配合着演绎了一系列过度焦虑给人带来的种种危害例如失眠、做出不符合道德观念的事情、自我评价变低等。

影片的闪光点被放置于接近尾声的部分,当莱利被罚下场由于过度焦虑而产生躯体化症状的时候,她头脑里的焦焦也彻底陷入了失控的状态,终于失控的焦焦承认了自己对莱利造成的伤害,而乐乐来到她面前时,焦焦无助地流下了眼泪,那是非常令人动容的一刻,抵消了焦焦可能带给观众的敌对情绪,在她流露出脆弱和无助的时刻,便表现出了和其他情绪共有的被动性,这种被动性表现在人类的情感机制为了服务于人好好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持续运转,各个情绪本都处于好的意图发挥着作用,但内心的不稳定以及外界的影响促使情绪转变为情绪问题,导致人们对焦虑、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很是排斥,实际上情绪问题的出现和并不代表哪一种情绪是绝对坏的,只是情绪机制出现了问题,焦虑占据头脑的主体位置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但焦虑、压力、紧张的存在也是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发展自我,因此影片中莱利的自我先是通过压抑一切负面情绪而形成的不稳固的自信更换为过于焦虑导致的完全的自卑,最终通过情绪之间的和解与共处形成了由复杂情绪构成的丰富多彩的自我,莱利所遭遇的青春期危机由此化解,影片的主旨也由此落回了理解情绪、接纳情绪的主旨。

焦焦等新情绪的故事设定不仅聚焦于青春期易发的心理问题,成功地为踏入新的成长阶段的主人公莱利打造了贴合现实的崭新故事,也让如今对抑郁症、焦虑症并不陌生的观众们很能共情,故事节奏也相当紧凑,整体上是既能在带给观众欢乐又能令观众感动的动画佳作。

当然,《头脑特工队2》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乐观主义与积极进取的个性表达也许并不能使所有人共情这个青春期少女,而对于自我这一千人千面的哲学概念也被简化为类似于《阿凡达》生命之树那样的形象表达,并最终只能模糊地解释为一个情绪集合体的彩色灯球,情节设定上远离了家庭因此也巧妙地回避掉了青春期时期很重要也很复杂的亲子问题,这些令这部影片整体上保持了老少咸宜的低龄感,维持住了温暖和轻松的调子,反过来也拉低了观赏影片的门槛,使影片获得较高的接受度。

 2 ) 你藏在心底的情绪和渴望,最终变成了“焦虑”

距离上一部口碑爆表的《头脑特工队》,过去了九年,主角莱莉在续作中长大了几岁,进入了十三岁青春期。

而她大脑中的情绪,除了原本的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也在青春期的荷尔蒙中,萌生了更复杂的情绪——焦焦、慕慕、尬尬和丧丧。

在这部《头脑特工队2》中,焦焦作为焦虑的代表,向乐乐发起进攻,争夺莱莉大脑的指挥权,甚至轻而易举将以乐乐为首的情绪五人组,彻底赶出大脑总部。

焦焦一度劫持了莱莉的大脑,让她处于被焦虑支配的可怕状态。

为什么初来乍到的焦焦,有这么大的能量?

我作为一个日常焦虑星人,焦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在这部电影中,识别出了三种焦焦的能量来源。

而这些喂养“焦虑”的丰美养料,我敢肯定,不仅存在于莱莉和我的大脑,也曾经劫持过你的情绪。

1、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情绪在影片开头,莱莉在冰球比赛大获全胜,赢得了冰球训练营的三天集训机会。

乐乐作为莱莉的主导情绪,在处理这段记忆时,留下莱莉和朋友默契配合的美好回忆,对于她被教练处罚的糟糕回忆,却用弹射机扔到大脑意识的深处。

然而,根据EFT情绪聚焦疗法的观点,负面的情绪能量会堵塞在身体的能量系统中,当人试图压抑这些情绪时,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积累在身体中,导致身体的紧张和不适,进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压抑越多,焦虑越大。

最终情绪爆发时,人会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焦虑体验。

莱莉脑中这些堆积如山的糟糕回忆,深藏在潜意识河流的尽头,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

正因如此,当她在冰球训练营的比赛中被教练罚下场,由于触发了被压抑的相似情景,引发了近乎失控的焦虑大爆发。

2、焦虑来源于身份的缺失莱莉即将升上高中,但和两个最好的朋友都不同校。

她在即将失去旧身份时,极度渴望在新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摆在她面前最好的机会,就是加入梦寐以求的火焰冰球队。

因此,莱莉为了赢得冰球队长小娜的认可,不惜抛弃曾经的朋友,放弃自己的原本好恶,彻底改变自我意识。

莱莉的这种焦虑和渴望,相信大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经历过,并对此感同身受。

正如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到,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这种渴求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原因。

而且,人们往往认为拥有精英身份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和价值,而实际成就和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引发身份的严重焦虑。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身份的焦虑,也来源于真实自我和表象自我之间的差距。

因此,当莱莉为了迎合小娜,当着好友的面,诋毁嘲讽她们热爱的乐团时,莱莉的身份焦虑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了。

3、焦虑来源于成长的渴望莱莉在电影中的挑战,除了人际关系,另外就是冰球水平了。

当莱莉的意识中,产生了完全由焦虑而生的自我认知,只会重复一个理念:“我还不够好。

”因此,她在被焦焦控制时,会凌晨起床练习冰球,这个过程充满苛求和惩罚,的确进步显著。

事实上,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叶克斯-道森定律”,也就是说,在智力活动的效率和焦虑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对应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

在焦虑水平较低时,人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导致认知速度较慢。

随着焦虑水平的适度增加,人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警觉性,从而加速认知过程。

然而,当焦虑水平过高时,人会感到过度紧张、心烦意乱,导致注意力涣散,从而降低认知速度。

正如电影中,焦焦在处理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表现还不错,总能克服难关。

但在决定能否加入火焰冰球队的关键选拔中,莱莉被抓狂的焦焦控制,屡屡失误,几乎在极度焦虑中崩溃。

终极的解决办法,其实早就藏在了影片开头。

那些堆积如山的不良情绪记忆,最终化为滚滚浪潮,将乐乐他们送回到大脑总部。

而这些原本被压抑的不良情绪,从潜意识中浮现,重新回到意识层面,由此缓解了焦虑。

这昭示了直面不良情绪,才是化解失控焦虑的最佳办法。

显而易见,当焦虑降低了,莱莉找回打冰球的纯粹乐趣,重新恢复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自然也进一步缓解了身份缺失带来的焦虑。

难道焦虑就一无是处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说《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主题是接纳悲伤,因为悲伤是我们为了感受爱而付出的代价;那么,这一部的主题就是接纳焦虑,因为焦虑是我们为了成长和适应环境而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感谢大脑中不多不少的焦焦,帮助远古时代的我们学会石斧和弓箭,学会应对剑齿虎和猛犸象,也帮助今天的我成长为更好的我。

 3 ) Could've been brilliant

240615@西单首影Onyx厅(剧透警告 spoil alert)

Joy开始散发出颗粒,我喊出了oh shit,想起先前铺垫的对白“人长大了快乐就会消失”,开始起鸡皮,我以为她要沙化消失,然后跟新人格和控制台合为一体,就像第一部里和Bing Bong说再见一样。

我的泪腺:RED ALERT!!!并没有这样,而是大团圆。

我的泪腺:false alarm.第一幕和第二幕好看,好多心理学创意和点子让人或者惊呼真绝,或者捧腹大笑。

Sarcasm rift, brain storm etc. 以青春期友谊关系为叙述重点,因篇幅限制,未能展开一些其它青春期议题。

比方说恋爱关系,短片《莱利的初次约会》里的男孩,在电影中仅被提及带过。

第三幕,一定是有被迪士尼/皮克斯当权保守派毙掉的版本。

成片版本的第三幕有两大缺点。

一,非常偷懒,外部环境的交互过于简单,仅仅是一场冰球训练赛,承载效果不好;二,非常保守,简单的危机,简单的解决,第二集里青春期的成长,比少年时期的成长更加容易且代价更小吗?

没有割舍和分离,人怎么能够成长呢?

This is a good sequel that could've been as brilliant as the first installment. Just get me a cup of anxitea for my orange brain.

 4 ) 苦逼码农脑内的一日世界

看完《头脑特工队2》,我觉得如果还要拍续集,也别搞啥少女青春期校园谈朋友的励志鸡血故事了,不如就拍一部打工人的一天。

我的一天:起床,已经是周六了,但还是要上班,昨天加班到半夜,迷瞪着洗脸刷牙吃早餐焦虑+丧不过这周终于快完了,项目的节点也快到了,后面大概能稍微轻松一丁点,今晚还能看《头脑特工队2》开心连下了几天的雨悲伤+丧走路去地铁时被车溅起的水淋湿了裤脚愤怒+丧+尴尬地铁上挤满了人丧地铁上刷手机,看到知乎人均收入百万/豆瓣友邻又在评价某电影节新片/小红薯上姐妹去国外旅游嫉妒+焦虑然后看到了一张吊图,点击保存收下开心来到公司,因为下雨所以行路偏慢,没赶上早餐,只能用之前买的饼干垫吧一下丧+悲伤来到工位,打开电脑,昨晚到现在共有11个群451条消息,其中4个群@了我,小心翼翼地查看发现并没有需要我背的锅,然后打开邮箱,处理日常垃圾邮件焦虑+害怕花十分钟定下了每日目标焦虑团队领导开始每日敏捷早会,其中提到团队燃尽图不甚理想,交付节奏不达预期,故障泄露高于平均,加班时长尚属下游焦虑+恶心先处理昨天剩余的尾巴,然后根据目标开始编写代码,才写了半行,测试发消息让我看故障焦虑+恶心看了两眼,觉得大概率不是我的问题,扔给别的组,自己继续开始回到刚才的工作,但是没过两分钟,就突然被拉入一个小组会议焦虑+愤怒+丧会议听了几下,是关于提交代码部署ai走查工具的实践,挂在后台当背景音,然后继续一心二用地写代码焦虑一小段代码完成,编译报warning,调整解决后编译出软件版本开心运行版本,进程直接异常退出焦虑+害怕正打算定位问题,一通电话过来和我沟通某个需求细节,核对半天接口,然后写了讨论纪要记录在电脑工作页面,安排下个迭代开发焦虑回过头来看,刚才讨论时间太久,饭点已经到了,赶忙赶去食堂,发现去晚了要排很久的队丧+悲伤终于到了我,刷工卡付钱时发现余额不足,临时充了点钱才付款成功尴尬找到团队成员吃饭的位置,他们已经快吃完了,但还是听到他们说起团队的一个同事打算下周提离职申请的事情,具体原因自然不会透露,但显然是找到了更心仪的工作。

嫉妒+悲伤然后听说团队短期不会补人,工作量不会减少愤怒+丧+恶心+焦虑吃完饭回到工位,展开床,因为昨天没睡好所以理应多休息一会儿的,但是还是刷到了一张吊图保存下来焦虑+开心下午醒来,发现上午甩出去的问题又回来了,和其他团队成员开始互相甩锅,怒呛半小时愤怒最后争执无果,登记上升讨论,下周一开会,我知道自己在这个故障上稍有理亏,大概率是我的问题,但态度不能软下来焦虑+愤怒+害怕这个时候又接到临时任务,交付节点代码工具审查结果新鲜出炉,需要今天下班前完成确认或整改焦虑+丧折腾半天终于完成处理,这才想起上午进程异常退出的问题,看了半天原来是一个逻辑错误导致必现的踩内存问题,低级错误耽误好久悲伤+焦虑快到下班了,今天周六不用加班,赶紧提交代码,结果新加的ai走查提醒我有魔法数字不给过,这个蠢货愤怒+焦虑赶紧改了重新提交,这才通过,联系团队同事简单走查提交,然后拎包赶地铁,已经晚了一会儿,希望电影不要误点焦虑晚上随便对付了点东西,给爸妈打了个电话,妈妈说今天和同小区的王阿姨提起孩子,人家孩子在华为工作,每年好几十万收入。

焦虑+嫉妒挂了电话,赶到电影院,取票进场,电影刚开始放迪士尼的片头,公司的同事打电话焦虑结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愤怒+恶心草草了解后,回来赶上了电影标题,把手机设为飞行模式,不会再有人打扰了,一直看完,但也时不时担心会有人打电话没接到开心+焦虑看了一部好电影,心情好了一些,回家时心情也开心了一点,我突然想着把自己的一日心情记录下来,看看里面各种情绪的占比几何。

看起来,似乎成年打工人很容易焦虑,经常垂头丧气,遇到问题又如此易怒,开心时刻也有,无外乎做成自己喜欢的事,工作完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或是看到了一两张吊图。

原来我的快乐如此简单,但也如此之少,我被如许多的焦虑占去自己情绪的小半空间,被焦虑掌控的人生或许也只能复读默念我做得还不够好,我不是完美的人。

工作,工资,同事,社会的焦虑压在每个人身上,将大家积压成为身不由己又不敢随意退出的人生,看看电影里那个可以放声欢笑,不用忧心太多的小女孩,觉得我与她的距离真的如此之远,仿佛隔了一条嘲讽大峡谷。

 5 ) 无条件地爱每一个情绪吧,就像它们爱你那样。

皮克斯真是无敌,既有想象力又有情怀还说得一手好故事,不服不行。

先说结论吧,和第一集一样,这部续集依旧是五星好评。

没有一个情绪是“坏的”、“不好的”、“负面的”,无论是第一集的忧忧(忧伤)还是第二集的焦焦(焦虑),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有其意义。

或许它们的行为并不总是那么明智和讨喜,但它们的初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主人好。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如没人喜欢被别人粗暴地评判一样,情绪们也不喜欢被人为地分类别和贴标签,更不喜欢被压抑、被排挤、被关在瓶子里。

所以,对每一个出现的情绪,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接纳它们,尊重它们,理解它们,拥抱它们,爱它们。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看见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理解自己,拥抱自己,爱自己——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无条件地爱每一个情绪吧,就像它们无条件地爱你那样。

 6 ) 情绪・心理学・自我边界 一些易被忽视的主题

借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和个人生活体验,我总结了一些电影想告诉我们但其他影评不太提及的侧面:1、集体生活总是核心事件的触发场景第一集的核心事件是搬家和转校,因为莱利从明尼苏达搬到圣弗朗西斯科,导致没法一下子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结果12岁的她甚至在Joy和Sadness不在总部(被厌恶、愤怒、恐惧支配的情况下),差一点作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

其实‘外来者’的这个标签第二部也是有的,譬如将错就错了整个第二部的“密歇根”这个绰号,只是5小只不再对这个标签过激反应,也是一个莱利逐渐学会掌控情绪的象征(但也仅仅是对于地域标签而已)。

《Insideout》系列虽然描写的是莱利的成长,但聚焦这的时间段还是倾向于描绘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的 ,这也契合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所描述的第五阶段,在人1318岁(一说是1319岁)时,青少年期的关键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的危机。

这里的危机指的是在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定位,以及无法成功整合各种角色和体验,阻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埃里克认为结束角色混乱的成功征兆是“忠诚”:指使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他人保持坚定的品质。

而莱利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抱所有的记忆,坦诚面对自己构筑新的自我,通过首先对自己‘忠诚’,再外化成对朋友的‘忠诚’。

电影一直试图告诉家长和教师学校/社团等任何同龄人聚集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重要程度,是远超想象乃至可以轻易超越原生家庭对她而言的重要性的。

两部电影完美契合了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第四和第五阶段2、首次出现的驱动型情绪虽然五小只的确也是长期存在的,估计之后也会一直存在(这个看莱利的爸妈的脑子就知道),但言归正传,Joy、Anger、Sadness、Fear、Disgust,这5种情绪只能解决非常临时的需求,他们都服从大脑瞬发性的本能诉求,可以说是神经递质驱动的典型条件反射式的原始情绪,很少受理性约束,也因此,Joy和Sadness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会更可贵(我个人真的有被Joy那句:难道成长意味着要忘却快乐给戳到,皮克斯编剧太懂做人了);

第一部 “妈妈”脑子里面的5小只与原始的5小只相较,第二部出现的新4小只、基本都服务于长期情绪驱动,你或许佷难保持1整天佷Joy,但是我相信你我都可以保持一整天的Anxiety,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长的续航,其实抛开电影的拟人化,我们可以剖析下这些情绪的构成,简单地来说,何为焦虑:我们担心某些幻象成真,因此想象自己身处某些糟糕的场景中,并假定一系列的‘不怎么做’就会发生的条件捆绑,因此光Anxiety这个情绪,就复合了厌恶、愤怒、恐惧等多种‘负面’情绪在预测裹挟下的产物;与之相呼应的,Envy则是融合了焦虑(自我催促)、快乐(自我实现)两种情绪,而有那么多情绪交替作用,就形成了一种长驱的、无限接近理性的“欲望”。

电影中我们看到基本整个大脑中控台基本都是Anxiety和Envy在掌控,也因此这些情绪才会更‘成年化’、更复合、用Anxiety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是更‘高级’的情绪,这其实是没错的。

3、青少年善恶意识和自我边界鉴于最近的观影影响,其实我在看第一部的时候有点联想中岛哲也的《告白》,包括近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让坊间去相信‘青少年无善恶意识’的说法;而在看第二部的时候,我想的《蓝色监狱》,莱利自私时候的打球那个冲劲简直情绪既视感MAX。

在善恶观念方面,莱利是个会做错事,但总恰恰在最关键的时刻悬崖勒马、控制自己避免错上加错的女孩,这种‘恰好止损’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尤为重要的隐性主题——“自我边界意识(sense of self-boundaries)”再写的直白一些,我认为电影已经把“怎么算自私、怎么算道德无感、怎么算自私得恰到好处”用核心危机渲染了出来,就差糊在我们脸上了。

自我边界意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没有框架(边界)自然就没有内容(精神),因为焦虑野蛮生长的自我,任之发展就会失控。

清晰的自我边界约束的不仅是行为、更多是指从人格底层约束自己的‘理念’,帮助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是自我边界的表征。

边界模糊可能导致个体在行为上越界,难以停止不道德行为。

如果套用让·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阿判断分为: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和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

在自律道德阶段,青少年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相对性和灵活性,并能够根据内在标准评估自己的行为;自我边界意识在这一阶段起到了帮助个体辨别何时应当调整行为以符合道德标准的作用。

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4、谈谈情绪和生理如果要用彻底科学的解说、所有的情绪都是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的结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效应。

和电影强行关联的话、我们常说的多巴胺对应Envy的产生、内啡肽对应Joy、去甲肾上腺素对应Anger等...但是电影采用情绪拟人化,主要还是基于一种艺术的、感性的表现,可以理解为电影想传达人内心的爱可以掌控自我、情绪是受人格控制、而非情绪主宰人格的主宾关系。

仔细想想,电影把我们冲动时的那种杀意和失控用脑内小人表达出来,看起来轻描淡写、但结合离家出走、偷看老师笔记这种事情,在那个年纪已经不算是“小过错”了,还挺细思恐极的…要这不是一部全年龄电影,按照这个延长线恐怕会有更糟糕的展开...不过对与成年观众来说是否可以在自己情绪化的时候反向用“我脑子里不过是几个小人在争吵”来反向平衡自己的情绪呢?

想象或许一时间的上头和长期的负面掌控也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Big deal了,制作组还是很懂趣味授业的嘛

如果要把脑子用科学的方式拟人化,神经介质可能就长这样了一些个人观影体验:上个周末陪妻女温习完第一作,小朋友被5小只的表演逗得咯咯笑,我没想到自己二刷被曾经无感的冰棒搅动了内心深处遗忘的记忆...看第二部时,一旁的小哥脱下眼镜发出哽咽,我也好几次通过拧自己大腿不让自己的Sadness掌控大脑,看完我才想起来自己差点忘了,拟人化可是皮克斯的当家本领在我内心《INSIDEOUT》一直不输《TOY STORY》系列的,如今总算实至名归,内心可以Joy一晚上了~强烈推荐二刷准备

 7 ) 心理学献给世界的礼物!

心理学献给世界的礼物!

今天咱们要来聊聊精彩作品《头脑特工队》背后的故事啦!

等了九年,终于等来她!

《头脑》是我观影4000多部之后,挑选出来个人top10的作品,真的非常喜爱。

聊这部电影,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皮特-道格特。

这位可是皮克斯的核心创作者!

他主攻哲学和美术,《飞屋环游记》《怪兽公司》《头脑特工队 1》《心灵奇旅》这些超棒的作品可都是他导演的。

而且他在《机器人总动员》里还是编剧之一哦!

他是从皮克斯的普通员工一路拼搏到高层的,创作者的典范!

不过说到《头脑特工队 2》,就有点让人唏嘘啦。

他升级成了联合制片人,没有参与编剧和导演创作。

而且《头脑 1》有九个编剧,到了《头脑 2》就缩减到只有两个啦。

还换了一个新导演,感觉就没那么惊艳了。

从制作上看,真的感觉这个项目在缩减,有点敷衍,好像在吃老本呢。

咱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一部的主要设定哈①人脑五个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②人每天都想收集快乐的记忆,压抑悲伤的记忆。

③特别美好的核心记忆,会形成独特的人格岛屿。

除此之外,梦工厂,潜意识,抽象思维等等区域也超有趣。

④人生不仅有成功和欢乐,还有挫折和悲伤。

悲伤被压抑久了,没有正确的疏导,就会造反,魔鬼式的爆发。

⑤悲伤也可以形成核心记忆,也可以建立独特的人格。

人生不仅有快乐,还有悲伤,还有其他朋友,都很重要。

人格岛屿的崩塌并不是末日,自我也可以被重建。

第二部主要设定①青春期开始发育出自我意识。

叛逆,情绪失调,自卑,焦虑,羞耻等等情绪开始发作。

由此诞生四个新角色,焦虑,丧丧,羡慕,尬尬登场,开始夺取大脑主控权。

②主角的自我信念是【我真的很棒】。

但是主角开始双标,只记得自己好的一面。

压抑丢弃了许多不好的记忆,比如失败,挫折,犯错,道德瑕疵等等。

③青春期焦虑登场后,主角的信念变成了【我还不够好!

】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开始疯狂的剥削压迫自己,努力获取其他人的认可,而否定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习惯。

生成了一个假性自我。

原本的情绪乐乐忧忧等人都被压抑丢弃。

④和第一部一样,整个故事就是乐乐等人,如何重返大脑指挥中心,夺回指挥权,完成自我整合。

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安抚焦虑,诚实接纳自己不完美,以及调和复杂的自我情绪,把假性自我的诉求包容进新的信念,完成心智化体验。

不管怎么说,皮克斯的作品还是很值得我们欣赏和探讨的!

我个人是皮克斯的铁粉。

但说真心话,可以看出从电影故事的角度,第二部基本就是复制了第一部的剧情套路。

只不过采用了不同的成长时期和心理危机,虽然引入了新的心理学知识和内容,当然也有新的自我关怀。

但仅仅在电影剧情创作的角度上,确实有偷懒的嫌疑呀。

比如说说新角色吧,真的是欠缺打磨呀。

像羡慕,就只是负责在旁边配音。

虽然尴尬很可爱,但是人物动机真的不太清晰。

丧丧呢,徒有其表,只是在凹造型,对于我这种以丧为主的人来说,感觉对我们不太尊重,完全感受不到共鸣。

不过唯一出彩的要数焦虑啦,非常立体,是第二部的核心角色,但却被当作反派角色妖魔化了,感觉还可以挖掘得更深呢。

其他一些配角,像阴暗面、卡通帅哥之类的,纯粹就是工具人啦。

还有剧情方面,完成度也不够高呀。

开发了新的设定,比如信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部分虽然完整,却既没有和第一部联动,也没有向外扩展。

第一部里有核心记忆、人格岛屿、长短期记忆、抽象思维、梦工厂、潜意识、废弃记忆深渊等等,太丰富啦!

可到了第二部,这些通通沦为背景板,在创作上被弃用了。

意识流、讽刺峡谷等新的设定也只是形式主义。

第二部结局也非常潦草,就那两分钟的惩罚时间自己给自己做心理治疗,整合了自我形象。

和外部的互动被压到最低,结局飞快,家人、朋友、新的队员、教练,全部都沦为配角。

如果要说优点的话,比较出彩的还是想象力剧院,焦虑利用想象力来压迫自己,而快乐利用想象力来鼓励自己。

但这一点也不能改变其他细节的套路啊。

回想第一部,内外和谐,甚至对记忆点的认知产生新的角度,让剧情变得更加具有启发性,结局和家人的互动也有明确的变化。

相比之下,第二部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不过呢,虽然从电影制作上相比第一部有明显的缩减,但《头脑2》也比大部分同行要好啦,而且也符合心理学的知识呢。

青春期可是一个人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第二部把所有的重点都集中在这个转变上,最后自我关怀也充满了情感,真的很令人动容,我也被感动和启发啦。

尤其是这个焦虑小人,不停的做计划,不停的努力,真的很想让我抱抱他。

可能,每个人都要学会让自己的焦虑停下来吧。

能看到这么具有想象力,还能把心理学知识具象化的作品真的是很幸运。

整体来说推荐。

个人来说期待更高,略有失望。

 8 ) 《头脑特工队2》:唯有爱可以止息痛苦的龙卷风

《头脑特工队》第二部,与第一部同样出彩。

(预警:有剧透慎入)

尤其是这期的新角色——Anxiety,跟我内心的小焦焦长得不能说大同小异,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影片让我个人最泪目的一幕,是Anxiety为了控制局势,却不慎在操控台上制造出无法止息的焦虑龙卷风——这多么像当我们面临巨大压力时,瞬间变身没头苍蝇四处乱撞试图找出解决方案——这时,所有的内在小人一个接一个地拥抱在了一起,在这个带着爱的拥抱中,焦虑的龙卷风终于慢慢止息。

唯有爱,尤其是我们对自己的爱,才能够止息焦虑、恐惧、愤怒、羞耻、无助等痛苦情绪。

换句话说,我们内心的所有情绪小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着一个爱的拥抱。

在电影里,Joy是那个爱的能量最充足的小人。

在IFS内在家庭系统疗法中,我们会把那个充满爱与慈悲的能量称为“真我”。

当我们刚出生时,我们都自带充足的真我能量;所以心理学常说,常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悲伤的是,随着家庭和环境的压力,我们不得不发展出很多的保护性小人,就像片中的小焦焦,她的出现是为了保护Riley免于被抛弃的痛苦;如果环境过于恶劣,我们慢慢会与真我能量失联,而被恐惧、焦虑等情绪所操控。

片中有个细节也印证了这点:Riley的操控台,除了被焦虑“篡位”的那段时间,Joy基本都是C位,而爸爸妈妈那里C位则是其他小人(如印象有错欢迎纠正);现实中也是如此,至少在刻板印象里,男性更容易被愤怒情绪所操控;而女性更容易被无助或悲伤等情绪所操控;很少的幸运儿,在成年后能由喜悦继续占据主导位置;

片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关于信念:早期Riley的信念是“我非常好”,但在外部事件的打击下,信念一度变成“我不够好”;两个信念分属两个极端,而最终的信念树不再是单一的好或坏,而是不同变幻的声音。

这在心理学中常被称为整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艰难地整合相互冲突的信念。

我们有时候感觉自己足够好,有时候感觉自己很糟糕;归根结底,我们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这个整合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可能会持续一生。

特别期待这个电影系列可以一直拍下去,拍出Riley的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情绪可以加入这个大家庭。

 9 ) 《腦筋急轉彎2》:自我人格的深層探索,擁抱所有糟糕及美麗的自己

9年前的首集是皮克斯進入10世代後最強的原創作品,相隔9年續集歸來,作為皮克斯繼《玩具總動員4》後最令人期待的新作,所幸9年的等待不負期待,在首集的驚人創意下擴充大腦世界觀,延伸出更多情緒探索,毫無疑問是疫情後皮克斯完整重振雄風的大銀幕回歸作。

首集側重親情,藉搬家到異地的陌生感開啟一連串的腦內風暴,續集從親情轉為友情,藉3天的曲棍球集訓營開啟一連串新舊朋友來回抉擇的青春焦慮期探索,年齡設定從首集的11歲來到續集的13歲,本以為續集會是連戀愛都探討的校園電影,殊不知編導將格局縮的很小,只聚焦於友情的探索,在極短的時間跨度中穩健地將友情這個命題結合邁入青春期的同儕焦慮玩轉出更加豐富的元素。

焦焦、廢廢、慕慕、羞羞四種新情緒的加入,都是青春的躁動中不可或缺的情緒,焦焦作為本次踏入青春期的頭號主角,代表著未雨綢繆的焦慮,有著危機處理專家(甚至過於矯枉過正)的設定;廢廢代表著厭世的頹喪感;慕慕代表著青春躁動中羨慕同儕的情緒;羞羞代表著害羞的情緒,這四種情緒的加入,在極短篇幅中便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迥異的外型成功塑造出來。

此次在青春的躁動中加入新的情緒、擴充大腦世界觀的建構(諸如拋諸腦後、內心深層秘密、意識河流、深層信念灌溉地等),並新增「深植人心」的信念設定,讓萊莉在同儕的汰舊換新拉扯中,產生信念的動搖,並在不斷動搖的信念當中,產生對自我的懷疑,繼而產生自我定位的焦慮,我是好人嗎?

是我還不夠好嗎?

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我?

焦慮的主宰、信念的迷失與自我的懷疑,構成這次的腦內大風暴,在首集的五種情緒下繼續延伸,續集將主線任務設為在拋之腦後的垃圾堆中找回信念,在青春焦慮中找尋自我的定位,若首集的年齡是「本我」的探討中混著一點自我的摸索,那續集邁入青春期儼然是更加著重於「自我」的探索,在年齡層日益升高的同儕中如何與舊團體告別,如何與新團體融入,如何在交友過程中摸索出全新的自我定位,便是本集以友情為命題的主軸。

正如同首集將憂憂塑造為麻煩精,卻又沒明確妖魔化成反派般,續集的麻煩對象換成了危機處理專家焦焦,看似能在未雨綢繆中單獨處理好一切,殊不知只是讓情況更加每況愈下。

能懂為何編導會說《原鑽》是啟發他們製作續集的種子,本片的台詞量以及情緒確實不斷遊走在如同《原鑽》般的話勞焦慮中,首集的幻想樂園到了續集變成危機預想團隊,焦焦在第三幕的焦慮崩潰如同《閃電俠》第三幕不斷修正錯誤中矯枉過正逐步迷失的過程,終究得所有情緒一起扛才能緩解當下情緒,讓萊莉產生正向思考才能放下焦慮。

在交友過程中為了阿諛旁人所產生的自我定位改變的轉換焦慮,雖然早已脫離青春期,但這遲來的續集在設定上依舊讓人看的相當有感,彷彿又再次重溫青春期的躁動般,文本上與2年前的《青春養成記》一樣都著重於青春的焦慮,只不過本片是褪去親情以及亞洲家庭色彩的探討,因焦慮產生的自我認知崩潰,在暖心同儕的不計前嫌下擁抱自我的不完美,產生與自我的和解,繼而接納各式各樣的自我,不管是哪種情緒產生的回憶,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無法割捨也不必割捨。

整體來說《腦筋急轉彎2》在首集打下的雄厚基礎下繼續以腦力激盪延伸出不少驚人的創意,導演從彼得達克特換成新人凱爾西曼恩接班,如同《玩具總動員4》換成新人導演接班一樣,原創性也許不如上集,但成片質量依舊是優秀的,在角色更多的情況下,敘事不僅沒亂了方寸,還依舊在短暫的時長中有條不紊地講好整個成長故事。

哭點設計上也許不如第一集的小彬彬犧牲賺人熱淚,但是情感上依舊能讓人產生高度共鳴,青春的嬌羞與躁動,在具象化的情緒演繹下,情節設計也許過於極端有些扣分,但是在極端背後的焦慮刻畫是極其真實的,情緒之間的共生共存課題,結合自我的定位摸索、信念磨合、自我和解,形塑出全新的自我,若一集一種情感為主題的話,下一集的主題估計就是「愛情」了,在續集也如此成功的情況下,希望下一集能不用再讓人等9年,甚至看好本系列能與《玩具總動員》一樣伴隨角色成長成為長青系列。

PS:在內心的深層秘密牢房中出現的2D角色,一個想起了《無敵破壞王》,另一個想起了Dora中會說話的包包,能跟電玩角色與2D人物角色進行結合,非常有創意,瞬間都以為自己在看卡通了🤣🤣。

PS:這次的續集麥可吉亞奇諾也將作曲的任務交給長年培養的徒弟接班了。

PS:念舊奶奶作為打醬油登場的情緒角色,未來伴隨角色年齡增長估計會越來越常看到🤣。

★★★★☆#腦筋急轉彎2#InsideOut2 #凱爾西曼恩#彼得達克特 #瑪雅霍克#Pixar #皮克斯動畫

 10 ) 凝视深渊,也仰望苍穹

爱自己。

接纳自我。

拥抱所有的经历与情绪。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段经历也构成独一无二的你。

多么老生常谈的鸡汤,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听得让人耳朵生了茧。

可是经过皮克斯妙手再创作,这些道理又变得顺耳起来,唤起久违的感动。

上一次看《头脑特工队》已经是九年前的事了,大学毕业不久,学历不错,工作顺遂,意气风发。

待到第二部上映,已近中年,身体、意志力连同整个大环境都呈下坠趋势,焦虑烦闷取代轻松自在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

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头脑特工队2》在这个时间点上映,如同给烈阳下走累了的人一杯冰饮,它无法让沙漠变绿洲,却也足够解渴,让人休整一下身心,强打起精神,再跋涉上一段距离。

对于儿童来说,《头脑特工队》系列是很好的科普电影。

不同的情绪被拟人化成性格各异的小人,大脑复杂的运作机制转化为别开生面的奇幻历险。

经历如何形塑性格,情绪又如何影响决策,种种因果,在这场冒险中被解释得清楚明白。

对于成年人来说,《头脑特工队》更像一次心灵按摩,力度适中,穴位精准,有疗愈身心之功效。

那些代表着不同情绪的小人,各司其职,协同作业,帮你抵御风险,探索一条更适合你的成长路径。

他们是你的战友和伙伴,偶尔犯错,却忠诚不渝;有时走偏,却有着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

也正因如此,作为观众的我们听着这些小人喋喋不休,并不会产生被说教的不适感,反而像是看着一群被我们忽略已久的朋友,心里泛起一阵温情。

第一部讲述的是莱莉的童年。

欢乐、厌恶、忧伤、愤怒与恐惧五种基础情绪分工明确,护卫着莱莉平安长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乐乐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主导地位。

这种分工象征着一个普通女孩的童年应有的样子:纯粹明澈,爱憎分明,欢乐与明媚是生活的主基调。

第二部与第一部的衔接非常流畅,莱莉进入了青春期,她将面临更复杂的成长环境,也将体会到更复杂多变的情绪,因此也顺理成章引入了新的角色。

编剧对莱莉青春期的处理实在称得上精妙。

太多太多的文艺作品中,青春期都被描述成混沌、叛逆与难以解释的冲动。

但《头脑特工队2》却以科学的精神和平等的姿态,尝试将这个复杂的成长阶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电影中,青春期性格的转变被比喻成大脑总控中心的扩容,那些更复杂微妙的情绪,则是这个总控中心雇佣的新员工。

在皮克斯的世界里,青春期不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是我们大脑系统的一次升级,带领着我们的身体去完成对这个世界更深入的探索。

伤春悲秋不是矫情,冲动易怒也不是叛逆,这些变化只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总控台变得更高级了,能够更敏锐地接受和反馈各种信息。

进入青春期的莱莉,逐渐脱离父母,进入新的集体,因此也更加渴望来自他人的认同。

父母的形象不再完美,自我的认知尚不清晰,她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偶像,通过模仿她,获得她的认可,从而完成自我成长的蜕变。

严厉的教练和优秀的小娜学姐,成为了莱莉这个阶段的新偶像。

在寻求这两位优秀女性偶像认同的过程中,焦虑逐渐取代快乐,占领了大脑的主控中心。

如果无法被自己崇拜的人认可怎么办?

如果无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怎么办?

因为害怕不被接纳,所以干脆与过去的自己做了切割,旧朋友也好,出生地也好,统统否认掉。

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干脆幻想出千百种严重的后果来折磨自己,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醒自己避免犯错。

莱莉,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朝着想要的那个未来拼命奔跑,但距离目标越近,快乐反而变得遥远。

于是我们又努力寻找快乐的感觉,埋掉不好的记忆,忘掉痛楚的体验,可是快乐并没有回来,情感却日渐变得麻木。

我们的身体被焦虑感驱动着,直到变成不知如何停下来的陀螺。

在意识的最深处,童年时那个快乐积极的自我,与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自我不断地拉扯,直到经历一次情绪的决堤——电影中这个过程被具像化为记忆矿山的崩塌,才终于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比拼。

童年的我,与现在的我,本就是一脉相承;优秀的我,与不完美的我,也只是一体两面。

刻意埋葬掉那些不成功的经历和记忆,只会让自我变得割裂,从而迷失在成长的漩涡里。

当乐乐抱着那些五颜六色的记忆球说道:“也许人长大了就是这样,不会那么快乐。

”故事内外的人仿佛都松了一口气。

就像你不必非要让自己变得完美一样,你也不必非要让自己一直保持快乐。

金色,绿色,蓝色,红色,橙色……各种颜色的记忆球堆积成了缤纷的山丘。

快乐,钦慕,忧虑,愤懑,焦虑……各种各样的情绪构成了鲜活的自我。

不要去回避和抵抗他们,无论哪一种情感,都是我们大脑深处的一位忠实朋友,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保护着我们,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很期待能看到《头脑特工队》系列的第三部、第四部。

莱莉会进入大学,毕业后再进入职场,可能会恋爱结婚生子,也可能不会。

她的大脑总控台会完成一次又一次扩容升级,她还会经历迷茫、困惑和绝望。

但是没有关系,快乐和希望总会恰逢其时地回到控制台,让生活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

随着年龄增长,怀旧奶奶占据主导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多。

届时可能还会有“遗憾”与“欣慰”两位新朋友,伴随在怀旧奶奶左右。

直到品尝过世间百味,回望走过的路,或许终于可以感慨一句:我曾在低谷,也会抵达顶峰;我凝视过深渊,也依然可以仰望苍穹。

《头脑特工队2》短评

观感不好,对情绪的处理总觉得别扭

6分钟前
  • 二道贩子
  • 较差

今年为止看的最好的院线片,皮克斯依旧交出精彩答卷。从“情绪不分好坏,悲伤也能驱动生活”,到“回忆无法分割,每个都在塑造自我”,皮克斯用细腻的手法揭示那些成长的真谛:与那些负面糟糕不够好的回忆和解,拥抱那个真实复杂努力生活的自我。当结尾处莱利召唤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的时候,我已经哭得稀里哗啦,大概这就是每个长大的过程中,苦涩而又动人的瞬间吧。

10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直接睡着了。。。适合10岁以下的小朋友看。

14分钟前
  • 嘿嘿嘿嘿嘿
  • 很差

也不错,但远没有第一部好。相比于首作全方位色彩斑斓的绽放,本作无论是头脑中的冒险还是现实中的生活都感觉有点坍缩。这一部更出色的是光影和细节质感,几年沉淀,技术应该有这样的发展和呈现。焦焦作为青春期新角色登场,焦虑也的确是一个新的广泛出现并迅速蔓延的社会情绪,似乎第一部上映时周围还没有这么此起彼伏地讨论这个名词。焦焦对乐乐说“你考虑的是她的现在,而我考虑的是她的未来”令人若有所思。成长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必须逾越的山岭。“我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却找不到方向”成长的代价是伤痛的,过程是不完美的,我们可能会告别一个又一个的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快乐,甚至可能会告别我们自己,但希望结果是我们能笑着回忆的。也许成长就是会做许多我们并不喜欢的事,但开始做喜欢的事的时候,能够做自己的时候,就尽情快乐吧。

18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还行

我看见你,我理解你,我支持你,我爱你

21分钟前
  • Devil
  • 力荐

心情复杂难以评分。至此总算意识到为什么第一部我就不太感冒了:角色设计得丑。这第2部继续往DEI方向发展,配角尽是些黑人脏辫丑逼,合理怀疑Sweet Baby Inc也参与了指导。剧情也差强人意。加入了四五个新情绪,让焦虑作为主要反派,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模式情节。对心理学的理解肤浅了些,对美式这种聒噪话痨的表演风格也看吐了,很多细腻情绪根本不适合这样演出,例如焦虑、自卑、摆烂,以及所谓的i人、内向、反社会人格等等,更多是在安静独处时产生的。

24分钟前
  • 传说北美狗鱼
  • 较差

剧本质量肯定不如前作。零零碎碎的元素太多,保险库里的桥段显得尤为突兀而不协调。但感动还是有的。所有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我们独特人格的组成部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是所有或好或坏的过往经历的总和。如果非要把人生看作一场比赛,那么比分并不是唯一、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因为比分永远只在终场时才会尘埃落定。重要的是享受比赛的过程。在全速奔跑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去欣赏那缕破窗而入的阳光。

2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看到那个“我不够好”的人格长出来的时候,落泪了……

32分钟前
  • 牛油果
  • 力荐

要爱自己,不管好的坏的。浅显的道理,妙趣的故事,引入更多拟人化情绪讲述青春期成长和自我意识的形成。续集还能展现出超凡的原创想象力,估计能预订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Nostalgia以老奶奶形象出场太妙了~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焦虑症自愈手册,不止适用于青春期🤔

36分钟前
  • 云霄飞车手
  • 力荐

东亚小孩听到“I'm not good enough.”真的头皮一紧。每一种情绪的出现本质都是为了保护你,所以接纳每一种情绪,哪怕是焦虑。

38分钟前
  • 公主海葵
  • 力荐

7分。仍是关注成长与解构情绪,不过,这次步入青春期之后,情绪也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尴尬、羡慕、焦虑、疲惫等新的情绪也都开始出现,对应青春期成长的苦恼吧。想法其实还可以,但执行的其实有点稀里糊涂的,最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特别有说服力。整体还是站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偷懒的一部作品。当然,也是第一部太出色了,可能续集也很难再有更出色的想法了。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真服了那些个一个个说的高大上的影评。

43分钟前
  • 我的生活我的城
  • 很差

哎呀妈呀,焦焦同学一直操控,最后产生的意识是我不够好的时候,一下子把我的眼泪看出来了,新加入的这个情绪。让角色更多元更丰富了,对比起第1季来说,我觉得成功的接住了,并且让这个系列更有趣了,也突出了长大的感觉,我觉得很成功!非常推荐所有无法识别自己情绪,无法断定自己感受的小伙伴来看!这个片子真的非常经典!

47分钟前
  • 小川叔
  • 力荐

跟前作水准差不多,要说起来的话还缺少了前作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然后角色也一下子加太多了,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长内一一着墨(ps.突然发现前作我才给了三星,那就这部也三星吧

48分钟前
  • Whtvr
  • 还行

把一个小女孩千丝万缕的情绪拟人化,这些小人吵来吵去,企图控制小女孩的外在表现。真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这么设定。想表达女人天生就是情绪化的动物,事儿多?

49分钟前
  • 活豪
  • 很差

焦虑到爆炸!放过自己吧,真的……迪士尼&皮克斯的续集抻悠得都太久了,热情活活被消磨没了

5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没有10年前的第一部那么惊艳,拍的有点低幼化,有点不适合给成人看了。

51分钟前
  • 守望者
  • 还行

万万没想到,近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大女主「莱莉」才成长一岁?真是万万没想到,她还在卷不符合她长远利益的「冰球」赛道,监护人(为了自己能赢)甚至给尚处在青春期「炸厨房」阶段的全职女儿戴上了有弹性的牙套。哦,我的天,高级动物——虽然「彩虹」皮肤经过(红蓝两党)艰难的谈判终于可以拿出来「骄傲」游行,但「男大姐」系统性学习(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一点「朱同」同学深有体会:没有「全局」观念又无法保持「独立自主」就可能被《头脑特工队》抓走并改造成傀儡控制和支配,甚至会被《无情的时刻》当作耗材和燃料——像「冰棒」那样,如《大象席地而坐》那般。美国「智囊团」凭这智商还想让「载人登月」历史重演?先把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接回家再说吧——NASA预计波音飞船最晚可能在8月中旬返回地球。

54分钟前
  • Muto
  • 较差

焦虑好让东亚女共情,但是焦虑真的没那么好对付吧,电影的简单反衬出人生的艰难——于是更加焦虑了

58分钟前
  • ♢Triticum†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