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不想起床,于是猫在床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风格是比较搞笑的那种,寓意其实很深。
我感觉自己比较像这样的一个作者,照电影中其他人的评价,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接触其他人,甚至不愿意去接触其他人。
电影中有几点引起我的共鸣:1、关于“梦想成真”的设想。
这个实际上非常老套,就像简介中所说的那样。
每个人都设想过梦想成真,只不过有些人梦想的是一些物质的东西,比如好美的风景,宽阔的居室,闲散而富足的生活;而主角只不过梦想了一个恋爱的对象——甚至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交流的对象。
独处的人容易陷入幻想当中,几乎是毫无例外的。
他们需要借助这些无形的东西来带给他一种安全感,一种快乐。
有人认为独处的人总是寂寞,这是不准确的。
2、关于“自己”。
我们常常说,“待人如己”,这几乎是一条好的原则,但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
一方面,“对自己好一点儿”就很难做得到。
因为人很懒,只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很少注意思考,也就无所谓对自己的关心了。
有人对外界的刺激很敏感,但这并非是对自己的关心,其实只是对那个界限的关心而已。
另一方面,别人总是别人,我们应该在尊重对方的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去交流,接洽。
而如果“待人如己”,有时候就显得不是那么尊重,而有点儿自我中心。
这恰恰是影片的深刻的矛盾和韵味所在。
一方面,主角总是用对待自己那样的严苛去对待周围的人,关心的也仅仅是自己的感受,即我喜不喜欢,我高兴不高兴,我乐意不乐意等等。
在发现自己能够控制书中的人物的时候,他想到的也仅仅是自己的感受,诸如困惑,愉悦,嫉妒等等。
这样,就不会有谁真诚地和他交往,甚至也不会信任他。
主角到最后才意识到,需要的是信任的时候,他才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了。
另一方面,既然是自己的创造,甚至梦想,甚至历史,如果只是单纯地报以愧疚,后悔,以及其他的情绪,而没有爱的话。
恐怕也不会有所谓的信任,或者未来。
所以,爱上自己的作品,是我们都有的情节。
前面有人说到爱需要宽容等等之类,我不能否认,但我更赞成爱是艺术,没有那么多的道理和科学可言。
所以,在最后的近乎完美的结局的时候,我们终于理解了记忆,就是在“爱”中的似曾相识。
3、关于主角的“人格缺陷”。
这好像是当然的,因为前女友这样说,“你以为我在乎的是你的名气吗?
”等等,而主角当时的争辩也很无力。。。
不过,这其实是不需要争辩的。
不爱就是不爱了,有什么道理可讲?
在爱的时候,随便说出来的任何话,都可以是甜言蜜语,都可以是爱的理由。
在不爱的时候,不论多么现实的理由,也不过是借口而已。
而且,两个争辩的人真的往心里去了吗?
Who care?
4、关于“理想”。
昨天下午和朋友正好讨论到这个问题。
朋友说,“你究竟是喜欢那个人本身呢,还是喜欢你喜欢的那个人?
”这个在影片里面确实没有经过强调,不过显然可以引起我们的一点儿感想。
主角是喜欢那个笔下丰满的人物形象呢,还是附加在这个人物身上的一系列美德。
这个在哲学上说叫艺术整体论。
我们显而易见的回答是,我爱的是这样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的什么狗屁美德。
因而,在爱情理想里,我爱的是整个整体,包括她的从前,现在,和以后。
是的,是从前成就了现在的她,而现在的她因为我的爱就成就了以后的她。
如果现在的她没有引起我的爱,谈她干什么?
既然已经爱她了,还口口声声说不能接受她的过去,甚至嫉妒她的过去,这还是“爱”么?
朋友的那个问题实际上就简化为,你是爱她呢,还是爱你自己。
影片前面说的是,爱自己。
到最后结尾的时候,才很平淡地说,爱她,并且因而去接受她。
5、关于“异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忆是被我们建构出来的,甚至制造出来的。
在男主角最后和女主角相遇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认为,这是一场梦幻。
它甚至是按照一个仿佛冥冥中已经存在的剧本在进行。
没有人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在做某件事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情和周围的环境都在哪儿出现过,有些人甚至就是昨天晚上的梦里就见过。
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异能。
也无所谓奇幻了。
从心理学上讲,这个也说得过去。
当心理预期的东西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真实——或者我们本来就是在写小说,而素材就是生活?
我仍然是我,而我要找的另一半,是你。
不管你多符合我心里的预期,甚至是我的爱情理想里最理想的那一半,你就是你。
等你真的变成了“我”的时候,偶尔讨厌自己,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我是一个正常人,那我就会一直爱你。
等等,不是有人说“爱你不如爱自己吗?
”那就让他做白日梦去吧,我还是相信生活。
相信生活会把一个残缺的,“有人格缺陷”的我,推向另一个同样“有人格缺陷”的你,而那时,只要你不拒绝,我们就是完整的。
幸福生活?
是啊,仿佛就在梦里。
每一次我觉得这个故事要"编不下去编不下去编不下去了!
"的时候,故事都非常顺利地继续了下去,而且是以非常有趣吸引人的方式!
随便换个人来写,这片子恐怕要走上要么恶俗、要么神棍、要么观众和作者都一直到最后也搞不清状况的路子,可是Zoe Kazan这妹子不仅单凭情节的有趣程度就让人叹服,也在各个小细节也注入了有现实意义的元素。
等着吧,这姑娘绝对会更惊人的。
这对现实小情侣的表演也绝对够棒。
I've already been totally blown away!
今天下午上班,我一半的时间在下面打酱油一半的时间就看了一部非常好的爱情电影叫做《恋恋书中人》。
故事讲的是一个高中辍学的天才死宅作家遇到了自己小说里女主角。
电影的前半段作家都在抓狂,这是怎么发生的,怀疑和逃避后我与作家的想法是同步的,去他的阿尔戈,我爱她。
我觉得这电影甚好的原因是因为那彩虹一样的女孩,谈不上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没有小蛮腰没有大长腿,只是头发时而马尾时而披肩,慵懒的加州阳光洒在裙子和各种颜色的袜子上,如同男主角说的那样「这就是我的梦中女孩」,没错,如果我始终没遇到这样的女孩,如果以后十一区有机器人女友的话,我要个这样的。
《与Summer的500天》教会我如何看待爱情,《恋恋书中人》里的姑娘就是我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无论未来如何如何,无论你们如何看待我的瞎想意淫,这就是我梦中女孩,彩虹一般的姑娘。
好几段都眼眶湿润了。
类似皮革马利翁的故事,高中教材里举例的My fair lady,以后就可以替换成本片了。
什么样的人才会爱上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呢。
一是他太孤僻,不与人接触,几乎没什么朋友,这种人往往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倒不是说他们性格带刺,只是怕受伤害的程度要远远高过其他人,太怕失败,所以宁愿不开始。
前女友指责他只爱自己,也无可厚非。
二是太寂寞,想爱又不敢爱,文艺青年洪流般汹涌的感情要放到那里去,要如何派遣几世轮回积累下来的寂寞情绪。
有时我也会和男主一样,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他们可能没有原形,可能是很多个人的集合,写他们的时候会难以自制,故事怎么走向完全不是按照我一开始设定的路线,灵感快到用笔或者打字都无法跟上,像是长在我心里,要通过我来表达他们自己。
后面一段,男主因为太爱她而滥用自己的创作权利。
学物质和意识的时候,书上就写过,任何东西,从你创作出它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属于你,独立于你而存在。
创作出的人物也是,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灵魂。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个例子,托尔斯泰原本只准备把她写成一个出轨的女人,但是安娜有了自己的灵魂,他无法控制地流露出对她的同情,对她本性善良,被命运捉弄的描写。
还好结局让这部片子变回了一部纯爱喜剧。
你不是宙斯,你不能跟完全由自己创作,又受自己控制的人相爱。
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则,每个人有自己的人格。
几个哭了的片段:封面上这段,男主发现Ruby是真实存在的人之后欣喜若狂地抬起她;疯狂打字试图控制她;最后小狗scotty跑向重生后的Ruby,Calvin看到了她……越简单,越纯粹,有时候就越感人。
ps大爱男主保罗达诺的标准文艺男青年范儿!
简直就是我心中完美文艺男青年的化身!
哈啊……这样的结局我有点接受不能……我认为倒不如让女主真正的自由,过自己的人生,去遇见另一个新的人呢。
女主先前过着受控的生活浑然不知,我是真心心疼,没想到结局居然是还要同曾经那么变态地控制自己的男人在一起?!
依然浑然不知这个男人曾经的所作所为?!
就算你们说男主不会再控制女主了,我还是觉得阔怕,心疼女主。
总之看结局我老觉得怪怪的,不舒服,真的get不到男女主的感情小清新的点,看下来我觉得全篇最清新的是男主妈妈家的装潢和妈妈与继父之间的感情。
前段时间,一个结婚还不到一个月的男同事,把我们约出来喝酒,生无可恋地吐槽他老婆。
“她在外人面前看着这么贤良淑德的样子,实际不是个省事的主。
这人特别唠叨,不过话多点也就算了,关键她还老想控制我的一切,我每天穿什么衣服,什么鞋子她都要管,剪什么发型都得听她的,关键她还让我手机不能设置密码,她要随时检查。
我真的崩溃了,结婚前她不这样啊!
”我问他:“那你有问她为什么这样吗?
”他说:“问了,她说是因为太爱我了。
我就纳了闷了,这是爱吗?
”我想说,这不是爱,这只是她把你当做手上的提线木偶,想掌控你而已。
说到爱情中的占有欲和控制的问题,让我想到《恋恋书中人》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2年,豆瓣评分7.5分的《恋恋书中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主角凯文是一名小说家,事业得意但情场失意,自从初恋女友离开他以后,凯文一直孤身一人,但他一直很渴望恋爱。
于是,凯文开始在梦里虚构了一个自己的理想型露比,并把梦中的露比当做一个角色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直到有一天,凯文醒来发现梦中的露比竟然真真实实的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可以通过书写虚构的露比来改变现实生活中的露比,事情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
当露比真实地出现他的面前之后,凯文起初是兴奋的,但渐渐的,他开始慌了,因为露比是那么完美,他想把她永远地拴在自己身边。
露比起初也很黏凯文,但凯文又想要自己的空间,于是他鼓励露比出去社交,但当露比逐渐有了自己的圈子之后,凯文又慌了,他害怕露比从自己笔下的一个角色变成活生生的人,他害怕露比出去接触社会后,就不是自己专属的“布娃娃”了。
于是,凯文逐渐变得神经质,他对露比大吼大叫,说出了露比存在的真相,他还擅自篡改书中的“露比”来控制真实的露比……
凯文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在爱情中控制欲极强的人,在他心里,恋人是他的专属物品,对方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由自己的意志来控制。
这篇文章将从控制欲产生的原因,以及三种不同的“控制欲”表现形式,来深度解析恋爱关系中的控制欲问题,讨论如何才能让我们有良好健康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控制欲产生的原因:原生家庭影响,受过情伤,以及感到自卑通过电影中对凯文生活的展现,能发现对恋人控制欲强的人,基本出自这三个原因:原生家庭不好,在恋情中受过伤,还有对自己不自信。
从原生家庭没有得到过多安全感不是每一个人的家庭都是幸福美满的,对于凯文来说,他一向与父亲感情要好,他母亲都说他身上有父亲的影子。
但父亲的去世给了他足够大的打击,对凯文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亲的位置,他不想看到母亲跟新男友过于亲近,甚至都不愿接受对方给的礼物,他对对方的态度也一直都是不冷不热。
即使母亲与男友感情和睦,而且比之前变得更开朗,更快乐了,但凯文却对此解释为母亲被“洗脑”。
孩子就像父母的影子,父母之间的一个小小变化就能如蝴蝶效应一般给孩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更何况是家庭成员的缺失这样的大事。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
一个人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有缺失的东西,就会在遇见另一个亲密的人之后加倍找回,于是就给亲密关系带来了困扰。
对于凯文来说,他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的安全感就会在恋人身上找回,于是他就变得患得患失,进而产生强烈的控制欲,他想要抓住爱的人,不想让对方像父亲一样再次消失。
在以往的恋情中受过伤害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无疾而终的恋情,但那些经历需要给带给我们成长,学会如何正确地爱一个人,而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害怕谈恋爱。
前任女友莱拉与凯文相恋五年,他对于莱拉的事业帮助了很多,可是莱拉却在父亲去世之际离开了他,对凯文来说,这件事是一件感到耻辱的事,更是一件感到悲痛的事。
所以,他心里对莱拉是怨恨的,以至于在跟她重逢的时候不顾形象地在公共场合跟她大吵。
但站在莱拉的角度,离开凯文的原因还是因为对方的控制欲,但这些凯文都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被背叛了,所以在遇到露比之后,他越发地想抓住对方。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叫做“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意思是你心里非常关注一件事,当你慢慢对它失去掌控,那么心里的不安全感就越发强烈,控制欲就越加强烈,会以爱之名,来满足自己那些私欲。
凯文非常重视莱拉,所以当莱拉选择在父亲离世之际与他分手,这对凯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感到极大地不安,但无事无补。
于是在遇到露比后,他把对恋人的控制欲加倍地实施到露比身上,最终使双方都痛苦不堪。
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是只有无能的人才会自卑,优秀的人也一样。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从小生活条件差,放牛、要饭,穷人家小孩儿干的事情他都干过,后来当了皇上,要啥有啥,可是他从小形成的自卑感仍然没有消失,他杀了很多比他有能耐的人,比如功臣、文人等等,难道他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不优秀吗?
不是,但这仍然阻止不了他的自卑感。
凯文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作家,但他依然是一个内向,甚至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他不爱混在人群中,连参加自己的新书访谈节目他都很不自在,明明是朝着一个地方走,在看见对面有人之后会马上转身离开。
他也没什么朋友,所以,完美的露比对他来说就是救命稻草,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只想紧紧抓住露比就够了。
当他生命中只剩下露比的时候,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要用不正常的手段控制她也在所不惜。
控制的欲望,其实是我们人类内心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和平衡机制,用来应对失控感,缓解对危险的恐惧。
所有的控制,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保护自己。
所以,单纯就“控制”这件事来说,它不是什么坏事,但如何避免它变成很多爱情中的人都畏惧的“控制欲”呢?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让你认识亲密关系中控制欲的真相。
控制恋人的三种形式:身体控制,情感控制以及头脑控制用身体控制,最愚昧在2015年的4月,有一桩新闻震惊了许多人,一名29岁的女护士因发现正在与其谈婚论嫁的男友与其他女人有联系,本就因婚房装修、送嫁妆等事产生分歧、被推迟婚期的她,觉得男友不忠,于是她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水中下安眠药、并在男友腹部注射胰岛素,导致男友死亡。
这样的剧情好像只存在于电影中,在现实里出现不禁让人头皮发麻。
据报道,那位女护士在婚房装修、送嫁妆买车事情之中,态度特别强势,不管什么事都必须按照她的意思来,而翻看男友手机,限制男友出行等行为,不过是家常便饭……于是,在发觉男友不忠之后,就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这是其中一种用身体控制恋人的行为,我要控制住你的身体,让你永远也没办法再“自由活动”了。
而另外一种就见得多了,无数的狗血故事发生在各大影视剧里和我们身边。
你不愿意嫁(娶)我,我就想办法迷倒你、灌醉你,总之办法多得是,让你(自己)怀孕,这样你就没办法抛弃我了。
这样的人,他们其实缺失了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与不确定性共处。
这种能力缺失的原因,大多分为两种情况:过度剥夺,或者过度满足。
说白点就是原生家庭对他们的态度,要么不管不顾,要么要啥给啥。
被过度剥夺的人,他们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心里一直没有安全感,他们没办法从外界感受到“爱和需要”,只有当他们能控制住什么的时候,才会有片刻的安宁感,于是他们会拼命抓住能抓住的东西,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而被过度满足的人,他们从小不缺什么,习惯了“拥有”,认为自己身边所有东西的存在都是理所当然的,当他抓不住什么的时候,他会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是不符合常理的,于是就会用各种手段把那个东西留住,以满足这个”常理“。
这样的欲望,是病态的,这样的人没办法相信这个世界,没办法相信任何人,但其实内心深处是他对自己强烈的不信任,是深深的不安感。
当任何事情不遂他的意,他就会有反叛心理,想通过自己的手段把这件事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
用感情控制,最常见豆瓣高分悬疑电影《消失的爱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妻子为了报复丈夫的出轨,控制欲极强的她亲手写下剧本,安排了一场“谋杀案”,让媒体曝光了丈夫一连串的谎言、骗局和不得体的行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丈夫回到她身边......用感情控制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爱情中的控制欲,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你的伴侣总是强调让你离异性同事远一点?
你的伴侣是否会在你外出玩耍的时候随时询问你行踪?
你的伴侣是否会力劝你不要纹身或不要整容?
在你没有随对方的意愿之后,对方会跟你大吵一架,或者冷暴力?
其实,这些都是爱情中的控制欲,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察觉。
但我们一次一次地不在意,一次一次地让步,就会给了对方“勇气”,觉得他们“有能力”控制住我们,让他们得寸进尺。
我一个女性朋友,她的前男友控制欲就特别强,已经到变态的程度,他随时查看我朋友的微信,多出来一个联系人都要查出来是谁,他还能顺着微博还有qq翻出我朋友的其他异性朋友,加人为好友,告诉人家他的身份,让人家不要靠近他的女朋友。
还会让我朋友每天都要给她打至少十次电话,美其名曰“关心”她,实则是掌握她的一切行踪。
在这种人眼里,他们就是绝对正确的存在,好像一个“正义使者”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错误的,不正常的,他们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来纠正我们,改变我们。
凯文就是这样的人,他觉得露比就是他手上的提线木偶,因为露比是他创造出来的,所以对她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他讨厌露比有自己的社交,在通过改写文章让露比重新粘着她的时候,他又觉得透不过气,想有自己的空间,他觉得露比的一切行为必须由自己来掌控。
这跟PUA有点像,PUA全称Pick-up Artist,源自于美国,从字面上看叫做是搭讪艺术家,但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包装自己,诱使异性与之交往,通过对异性诱骗洗脑,欺骗异性感情,达到与异性发生关系的目的,而现在,PUA在全球呈诈骗化发展。
你以为他爱你,只是因为你被他“程序化”的语言所打动,仔细想一想,在实际的交往中,他是怎么做的?
当你的事情与他自己的利益相关发生冲突时,他是怎么选的?
如果在恋爱关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人,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想尽办法躲开,不要受对方的威胁和求饶,不要期望他会以你为中心,哪怕最初他给了你这样的错觉。
用头脑控制,最睿智要“控制恋人”最聪明的办法,也是最不着痕迹的办法,其实就是用头脑,但这里就不能说控制了,而是用高情商来正确地与恋人相处,让恋人心甘情愿地黏住你,那么要达到这点,我觉得有三个注意的地方:1.明确底线,勇于拒绝为什么“控制欲”这件事这么常见,就是因为被控制一方的一再忍让和让步,助长了对方的嚣张焰气。
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在爱情中都会有点讨好对方,对于恋人的各种要求不好意思拒绝,就会妥协将就,可是最后就是换来对方的不尊重,越发想控制你,因为他得到了成就感。
我们在爱情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和立场,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在遇到超出自己底线的事之后,第一步就是明确表示拒绝,坚决说“不”。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不要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一步让步步让,我们要在一开始就站稳脚步,保持自己的原则,不要丢失真实的自己。
在凯文让露比跟着自己去一个聚会的时候,露比是不愿意的,她躺在沙发上耍着赖,但镜头一转,她还是出现在了聚会的场地上,正因为这样,她心里对凯文积了很多不满的情绪,才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
拒绝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不要觉得拒绝对方好像是一种伤害一样,如果因为被你拒绝而恼羞成怒的人,通过这次机会看清对方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只要是真心爱你的人,你的拒绝只会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更加尊重你。
2.运用共情,正确沟通共情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能力,它能使我们迅速感知身边人的情绪,然后调整沟通方法,是避免冲突最好的方式。
“相由心生”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觉得带着一点歧视,但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并不是说看一个人的外貌就能看出对方的性格,而是能从对方脸上洞察出他的情绪。
比如“直男癌”这个词在网上流行很久了,它并不是专指所有“直男”,而是特指那些自我感觉良好,明明自己很一般,却觉得天下唯吾独尊的那群男人。
这种“直男癌”在跟人聊天的过程中只关注自己,不懂得识别对方的情绪,还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全然不顾对方是否已经厌倦与他的谈话了。
其实男生和女生在性格和思考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感情中学会共情很重要,特别是在争吵中,不要只顾着自说自话,我们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想法,找准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沟通。
但要注意的是,共情≠说教,不要让自己站在一个制高点去给对方讲道理,而是平等地讨论。
有三个步骤可以参考: 觉察、接纳、传递。
觉察对方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接纳对方的情绪,最后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3.适时妥协,巧用“心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庇佑上长大,所以长大恋爱后,很难学会“让步”。
但爱情不是来讲“理”的,是来讲“情”的,即使在某件事上你是对的,然后还非要据理力争的话,很可能就是争出了输赢失去了感情。
情商高的恋人是不会和对方计较对错的,因为对错本身就没有意义,两人如何相处才是关键。
生活中太多恋人变仇人的例子了,这段关系里至少有一个人不懂妥协,所以才有这么不如意的结果。
其实妥协,并不等于你输了,反倒是你赢了,因为你赢得了这段感情,赢得了这段关系的主导权,更会赢得对方的尊重。
妥协之后,对方往往不会再继续纠缠下去,因为发现你是如此的大度,反而会愧疚对之前对你的态度。
而“心机”,则是爱情的润滑油。
两个人在一起就像两个齿轮一样,很可能不会完全地咬合,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润滑油,来滋润两个人的关系,让双方更和谐。
“心机”不是勾心斗角、耍小心眼,而是要善用小巧思、小情趣,给生活增添欢乐的氛围,这么说来,其实妥协也是“心机”的一种表现。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灵魂有趣当做择偶的第一标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以前那种规规矩矩的恋爱观现在已经不适用了,没有人会喜欢平淡如水的恋人,大家都想身边有一个好玩的人逗自己开心。
要想变得有“心机”其实不难,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纪念日的一个小惊喜,甚至是聊天时的一个冷笑话,都能爱情加一点“调味剂”,方法很容易,问题在于是否愿意花心思在对方身上。
写在最后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最需要的是舒坦。
如果感觉自由、舒服、安心,你就爱对了;如果感觉处处被掣肘、受控制、没了自我,就该考虑调整了。
”爱情不是1+1=2,而是1+1>2,最好的爱情不是让人面目全非,而是我们彼此都愿意为了对方,变成更好的自己。
整体上还是一部爱情轻喜剧,这当然是因为结尾的选择。
但过程中,借由一部虚构的小说和奇幻的剧情,通过“控制欲”把创作和恋爱中的“自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对比,无论是创作还是恋爱,如果为了单方面满足自己,原始的欲望凌驾于创作或者情感,随着安全感的降低以及关系中的阈值越来越高,那很自然走向失控。
所以临近结尾,随着那些五颜六色的甜蜜的灯光熄灭,只有无情而真实的巨大白光,惊悚气氛像蜘蛛网一样,布满已经枯槁的爱情关系中。
对于创作和恋爱的双重探讨是相当有趣的,但如果说甜,显然剧本的甜度不够;相反如果说苦,很明显浓度不够、甚至有点回避;如果是甜、酸、苦结合,味道又没有融合到一起。
主要是剧本的立意很高,没法再拍成有苦有甜的小清晰爱情片了。
相比之下,同样是女主,佐伊的另一部电影《大病》,剧本就很扎实。
片中响起《La donna è mobile》(《女人善变》)那段,对热恋中的男人某些小心眼和缺乏安全感又可爱的样子,调侃得恰到好处。
(芷宁写于2013年1月2日)似乎保罗·达诺是很多文艺片导演钟爱的角色人选,尤其在影片《阳光小美女》的导演乔纳森·戴顿和维莱莉·法瑞斯眼中。
继“小美女”之后的二度合作,达诺在这两位执导的影片《恋恋书中人(Ruby Sparks)》中饰演了天才作家一角,这是达诺继《成为弗林》之后,再次饰演作家,只是这次的作家,年少即成名,在离奇遭遇触发他见识灵感缪斯时,特别当这个女孩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真实地介入他的生活时,一切都开始变得非同寻常。
影片的立意、细节以及表演都不落俗套,在看似轻松诙谐的氛围中饱含着深意,也从某种角度以某种程度探讨了创作者与其作品之间的微妙关系,画面在明黄中带着点不确定感,显得别有质感,还有着当下讨人喜欢的小清新风格。
在表现爱情中的男女关系方面,该片也有独到之处,从起初的心动喜欢到逐步的相熟过程,再到后来不可避免的“爱与控制”,其中各种微小的细节兜转以及依存制约的纠葛和缠斗,也都把握精准到位。
爱情中的人们总是在不断重复着雷同的戏码,只是这次天才作家的神奇打字机具有了操控书中人行为的功能,这样的操控虽然具有奇幻的特点,却也被呈现得真实妥帖,还透着点哀伤的味道,部分地体现着人性的弱点,给观者并非仅仅是白日梦的感觉,而这种奇特的“操控”方式,让影片在刻画人物心理波澜时,显得游刃有余,令妙趣横生与喟叹感怀都来得自然而然。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露比的扮演者佐伊·卡赞,也是该片的编剧,还是保罗·达诺现实中的女友。
说起佐伊·卡赞这姑娘,也属出身名门世家,其祖父是带给影坛经典之作《推销员之死》、《欲望号街车》等片的伊利亚·卡赞,父母也都有获得业界肯定的编剧作品,而年轻灵动的佐伊似乎一点儿也没浪费这样优良的基因,在此番剧本创作中,她以恋中人敏锐的触觉描摹着一段特别的恋中关系,循序渐进地推展着恋爱的不同阶段,仿佛一幅爱恋心路历程的全景图,常常给人一种纤细如发的轻柔细腻感,又掺杂着一丝始终萦绕不去的惆怅感。
似乎每一段爱情在初发期都是美好的,当意见相左沟通不畅时,支配欲强的一方便不由自主地想要掌控对方,或者,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想改变对方的习性以适合自己,却美其名曰为了对方好。
片中的作家或许在这方面有着非一般的执念,于是当事情愈燃愈烈,当露比在他文字的操控下,激烈混乱地舞动着身体,犹如失控的提线木偶时,情感和缘分也已然到了危险的边缘。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说过:“爱情是自由自在的,而自由自在的爱情是最真切的。
”只是陷入其中的人们很难做到,于是自由自在的爱情宛如传说。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4780789_d.html
我只是简单写几个字,不太算影评,而关于我想到的自己的一些事一、上次写影评,是和前任去看的倒数第二部电影《源代码》,在她生日时。
我看完之后有很多想法,写了个草稿。
还没发出来,中间忙了一下,突然分手了,接下来是半年行尸走肉,那篇影评就没了下文。
后来她突然和我复合几天又分了,于是有了和她看的最后一部片《亲密敌人》。
如果不是因为复合我希望来一场约会去修复,我不会挑那样的片。
而今晚,另外一位姑娘催我早点睡觉,让我满心欢喜。
然而我总是不听话,昨晚把片子看到只剩一点,今晚要接着看完。
当然之后我还是会尽量乖乖赶紧睡。
二、我原以为这不过是这对才子才女秀恩爱的作品,胜在奇妙的构思,和美好的细节。
至少前半的确是这样的。
你知道这很YY,但无法否认这很特别,而且细节美好得让心融掉。
如果你不同意,可能你没有类似的经历。
如果这部片就这样王子与公主大结局,充其量是个新颖开头狗血结局的故事。
但到了中后,我意识到这即使不是悲剧,也绝不是皆大欢喜收场。
有几个场面先是吓到我,然后让我看得非常揪心,差点忍不住关掉。
三、女主开始重建社交是整个故事的转折。
当女主不再完全属于男主,哪怕一周中只有一天,偶尔不回家吃饭,男主也不能忍受。
于是当男主忍不住动了那把钥匙,后面的悲剧就被预示了。
这样一个主题深刻地击中了我。
我突然非常庆幸,我不需要那样的能力,也能够遇到让我心动的异性。
这样一个能力,就如哥哥哈里说得,任何男人都梦寐以求,很难有人会拒绝;但事实上影片播到后面我会忽然醒悟,这种能力就是一个悲剧!
四、假设我可以完全预知另一半的反应,生活虽然会少很多摩擦,但相处也变得再无乐趣。
而男主可以控制!
当男主完全可以控制女主的时候,其实生活变得很可怕,毫无乐趣可言。
尤其这样的能力一旦获得,就在心里藏了一个魔鬼,当你清醒时也许能锁上锁,但我不敢保证自己冲动时会做出什么。
最后到了那悲剧的一幕,让人无比揪心,不忍掩面,女主已经沦为玩偶。
跟一个玩偶,不可能存在爱。
五、这时我忽然又很庆幸,我很就早懂了,偶尔无法控制、无法预料的好处;很早就懂了,生活需要五味调和,而且是以你无法预料的方式尝到,而不是说一天到晚只有甜味。
我不仅不恐惧,而且有时喜欢不确定。
即使跟前任相处中(特别是后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她变得有些莫名其妙不可理喻,我也仍然接受原本的她,没有动过改造的念头。
哪怕最后她的做法最终让我们形同陌路,我依然感激前面有过的,让我措手不及的时光。
只有自由的才是爱,不爱即使束缚着,也于事无补。
男主最后还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避免更大的悲剧。
六、而来到今天,这部片给我的意义,是在我遇到另一位姑娘,却紧张不安的时候,让我回忆起了,因为那半年行尸走肉被消磨殆尽的,对生活激情的渴望。
不确定会让人紧张不安,但有不确定的未来值得期待又是一种幸福。
懂得这样想,这后面的不安,都化为了淡定。
而我希望这位我遇见的姑娘,无论发生什么事,做好自己。
我会喜欢你本来的样子。
七、最后想请她原谅我不听话又晚睡了。
因为最近生活中这个转折对我来说如此重要,我希望留住一些闪过脑海的想法,做一个记录。
八、说完我的事,补充几点,稍微回归影评:1. 自恋、自我为中心、无社交的人真的很可怕。
可惜本片一笔带过,没有做深入的剖析。
这其实也是悲剧的一个源头。
2. 后面另一个女主模样的人的出现,是这类剧常见的处理。
我只能说,男主太幸运,能再次遇到,并且这次终于不在自己的掌控中,无需去按捺内心的魔鬼。
但我认为他不配。
3. 赞一下Zoe Kazan,人长得灵气,能编,能演,的确才华横溢,男友(男主演员)也很帅气,确是金童玉女。
曾有人问我:“如果能得到一个理想中的完美女友,就像由程序设计出来一样,那会如何呢?
”我说:“有一天他会对她提出一模一样的问题。
”这部由现实中的情侣保罗•达诺和佐伊•卡赞主演的奇幻爱情片就给对完美女友心存幻想的男孩子上了残酷一课。
卡赞同时是编剧,故事势必有女性视角。
而导演过《阳光小美女》的乔纳森•戴顿也很聪明地在开场十分钟内合盘托出凯文的一切:他十年前在高中写的小说令他获得天才之名,住上带游泳池的漂亮房子,衣食无忧;他没什么朋友,除了他哥哥和心理医生,作家圈“朋友”在人前夸他、人后骂他——后来还想勾搭他女友;他不缺文学果儿投怀送抱,他却自知无力处理情感关系,一律拒绝;他遇到写作瓶颈,却要面对盛名和社交障碍,寄希望于医生拯救;他生活规律也刻板,还在用打字机写作,甚至无法接受宠物狗各种不遂他愿的特点——直到梦中那位姑娘说这条狗,“我喜欢它,按它本来的样子喜欢它。
”灵感来了,泉涌的不仅是文思,还有文思里冒出来的梦中姑娘露比。
他接受如此奇幻的现实后,跟她看僵尸片、打电玩、跳迪斯科、随处亲昵的一系列镜头,让热恋情侣的激情扑面而来。
激情就像大麻叶,给你一时幻觉,幻觉总会醒,凯文的哥哥哈利,就是典型的清醒好男人,他理智克己,看小说手稿就发现弟弟完全不懂女人,不懂她们变化无常的心理状态,爱的是一堆迎合内心幻想的符号组合,虽然他也羡慕弟弟这种是男人都幻想过的艳遇,但他知道,爱一个真实的女人,就得接受她的不完美,接受她随时可能离开自己。
亚洲女人的隐忍宽厚,有助于维持一段关系,但这显然不是欧美妞做派。
凯文的钱多到不工作也能养女友,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讨得长辈欢心的完美露比也会使小性子,想工作想学习,想保持彼此空间,能用打字机让露比做任何事的凯文,暴露出他不懂女人及爱情的心理缺陷——怕露比离开,就让她黏到分秒都不能离开他;露比依赖心重到天天哭,就让她一天到晚傻乐……凯文已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只好任她消失。
他前女友莱拉道破天机:你只想要我符合你的想象,对我毫无好奇心,你父亲去世,我想帮你,你也不让我进入,你唯一想要的情感关系,就是跟自己恋爱。
电影海报上他把露比扛在肩上跑的样子,形象说明,他就像占有一件东西那样爱两任女友,搞得她们压力山大又受到忽视。
有没有持久的热恋关系呢?
凯文的母亲(安妮塔•贝宁饰)和他继父(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这对活在嬉皮梦幻中的伴侣也许是个参考例。
虽然凯文刻薄地认定母亲被继父洗脑了,但他们俩确实很幸福,膜拜着创造和美,专注于生活,而非彼此的关系。
“人生若只如初见”,众人的愿望被电影实现了,把恋情写成小说的凯文,竟能回到初遇的地点,变成陌生人的露比对他说“我们能重新开始吗?
先别告诉我小说结局。
”亮点:恋爱从初识到分手的全过程展示让年轻观众有共鸣;凯文边下厨等露比边接她的电话,听她说今晚跟朋友泡吧不回家吃饭了,此时配乐是歌剧《弄臣》中的咏叹调“女人善变”;电影的颜色搭配很讲究,请注意露比的服饰;凯文向露比摊牌,说她是书中人的那场戏,有种残酷的张力。
你还可以看:同一个导演的作品《阳光小美女》
不知道什么东西
讨厌男主角,烦死他了
好意思说自己不做作……这片就是告诉你,打游戏都靠秘籍将会多无趣。
又是一个好玩的思想实验
花痴,只盯着PD看了,平均十分钟换一件格子衬衫。
不要把琐碎的生活当真实,后面的转折,引发剧情走向的冲突,甚至都比不上琼瑶阿姨。
达诺是作家专业户么?
前面不错,亦真亦假,偏不揭破。不过整个故事的走向,起承转合,甚至包括结尾,都完全在我的构思里。
如果没有这个dark and twisted的结尾,这个片子大概不会被我记住。it's beautiful to set her free.
值得3.5分,就是演员长得比较不尽如人意啊!
有想象力的一部作品,男主角棉质的服饰好文艺。不过千万不要跟这种内心控制欲太强的人在一起。
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啊。
有才女主自己写的故事,难怪细腻又带点奇妙感,太喜欢高潮那段了。
爱情片,坚持不下去。(没想到保罗还有这么嫩的时候,选了这么个老婆,怪不得这么名导点拨还拍不出来。)
阳光小美女的导演真不赖,今天不错看的电影都挺赞的啦,喜欢男主那种病弱书生的样子
厌恶的感觉
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重头开始,请你别告诉我结局好吗?
真的如何?假的又如何?女人看爱情故事,不是为了知道真假。如果那个你梦中的人或者你笔下的人出现了呢?欣喜、爱慕、最后到了控制,那爱是不是变味了呢?爱并不是只让你找到和你一模一样的人,如果这样,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最近这种意识流电影拍得未免过多了吧!
谁说这片小清新的?一点都不!佐伊·卡赞的演技感觉是奔着佐伊·丹斯切尔可劲模仿的,身材虽好,演技虽好,样貌实在受不了,剧本是她写的,所以拼命给自己布置各种喜怒哀乐瞬间切换的演技学校必练课程演示,真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