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星的诞生

A Star Is Born,星梦情深(港),一个巨星的诞生(台)

主演:Lady Gaga,布莱德利·库珀,山姆·埃利奥特,安德鲁·戴斯·克雷,拉菲·格拉沃恩,安东尼·拉莫斯,戴夫·查普尔,亚历克·鲍德温,马龙·威廉姆斯,布兰迪·卡莉,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一个明星的诞生》剧照

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2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3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4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5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6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3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4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5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6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7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8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19一个明星的诞生 剧照 NO.20

《一个明星的诞生》剧情介绍

一个明星的诞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克(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乡村歌手,但酗酒的恶习屡屡让他的事业停滞不前。一天,在酒吧里,杰克邂逅了名为艾利(Lady Gaga 饰)的驻唱歌女,在艾利的身上,杰克发现了惊人的天赋。 曾经,艾利对音乐事业怀有着热情和梦想,可是现实一次又一次的令她失望,久而久之,艾利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虽然拥有着出色的创作能力,但是艾利在酒吧里从来不唱自己写的歌,同时她也明白,听众们虽然喜欢她的声音,却对她算不上好看的外表敬而远之。杰克被艾利深深的吸引了,决定帮助她找回初心,在此过程中,两颗孤独的心慢慢靠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兄弟之道恍如隔世买办之家惠安女杀人树懒魔法总动员玛赛拉第三季百战天龙第五季乔尔悟空奇遇记蝙蝠侠无极限:怪兽来袭桃源魅影快乐星球第二部夺路狂飙特种部队:毁尸灭尽黑洞来的那一夜我爱上的人是奇葩第二季绑架者拿错金盆洗错手风云之十里洋场麻辣宿舍回忆之盒罪恶天使同盟异变狂鼠天下无坑夺命五头鲨巨蟒连锁信米勒的女孩

《一个明星的诞生》长篇影评

 1 ) 不仅关乎音乐和爱情,更关乎经历和人生。

尽管《一个明星的诞生》是布莱德利·库珀的导演处女作,但他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该片在北美的口碑堪比去年的《三块广告牌》。

截止11月21日,电影MTC评分88,烂番茄新鲜度90%,均分8.1,位列烂番茄2018年度第4。

在IMDb上,也有将近10万观众打出了8.2的高分,暂时在IMDb的TOP250榜单排第216名。

不得不说,外国演员转型导演真是稳。

《一个明星的诞生》是美国非常有名的系列,它不断被翻拍,不仅丝毫没有过时的迹象,反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第一部《一个明星的诞生》上映于1937年,从1937年到1954年,再到1976年、2018年,这已经是该片的第4个版本。

1937版《一个明星的诞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故事奖,并且入围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个奖项。

而2018版《一个明星的诞生》也将效仿前作,在第91届奥斯卡占据一席之地。

电影保留了1937版的基本框架,仍然讲述一名酗酒的明星亲身经历了事业从绚烂至衰落的过程,而他亲手发掘的新星却渐渐从无名之辈成为了巨星。

同时,电影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让电影更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

1937版和1954版中男主角是一位好莱坞巨星,在1976版和2018版则改为了歌手。

而且2018版对结局也进行了大幅改动,这也是本片最受争议的地方。

一部分观众,特别是老一辈观众不能接受2018版对结局的大改,不过就目前看来很对影评人的胃口,以至于MTC、烂番茄、IMDb三大网站都是好评如潮。

顾名思义,电影的主线是一位明星“诞生”的过程,而她就是女主角艾莉(Lady Gaga 饰)。

艾莉是一名服务员,同时业余时间在酒吧兼职当歌手。

一次偶然之下,她认识了乡村音乐家杰克(布莱德利·库珀 饰),原本她已经准备放弃歌手梦,却在杰克的帮助飞黄腾达,成为一名巨星。

虽然Lady Gaga之前客串过《罪恶之城2》,但戏份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个明星的诞生》才是她第一次正式出演电影。

(Lady Gaga之前也演过美剧,但《一个明星的诞生》是她首次正式挑战大银幕)布莱德利·库珀和Lady Gaga一个是由演员转型当导演,一个是由歌手转型当演员,但是都拿出了真本事,绝不是什么流量明星和小鲜肉能比的。

Lady Gaga的强项是她出色的歌喉,这是其它演员所不具备的,首先让本片在音乐方面有了质量保障。

她在电影里唱的一系列歌曲都可圈可点,不仅旋律悦耳动听,而且歌词也和剧情很契合。

特别是她和布莱德利·库珀合唱的《Shallow》在网易音乐上已经有17000条评论,这意味着《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电影原声像《爱乐之城》和《马戏之王》那样人尽皆知只是时间问题。

而演技方面,Lady Gaga不尴尬,不做作,不生硬,完全高于平均水准。

比如她饰演的艾莉身为服务员,面对老板的指责虽然心里不满也要表现得很温和。

而她再一次被老板指责时,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辞职。

她刚开始的隐忍和后来的爆发形成呼应,让观众体会到了艾莉前后心里路程的变化。

再比如有一段她在浴室和杰克吵架的戏份,就能看出来她的台词功底是过关的。

对于要说一大段台词的戏份,谁像背课文,谁又是真正进入了角色的状态,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Lady Gaga在现实中就是歌手,大大小小的演唱会早已是家常便饭,这也使得电影中艾莉在一群人面前唱歌时能从容不迫,Hold住全场。

Lady Gaga要想提名奥斯卡影后还是很困难,但获得相对小一些的电影节的影后还是很有机会。

(PS:11月28日,Lady Gaga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影后 )除了艾莉这条主线之外,电影还有杰克这条线,两条线同时进行,互相影响。

艾莉的关键词是“诞生”,杰克的关键词则是“陨落”。

艾莉是一步步从十八线歌手走向了全世界,杰克却每况愈下,逐渐成了过气歌手。

当艾莉还是服务员的时候,杰克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人人都想给他拍照,人人都想找他签名。

当艾莉成功举办演唱会,并且获得格莱美,名利双收的时候,杰克却退居二线,成了吉他手。

尤其是片尾,艾莉在演唱会上嗨翻全场,另一边杰克在家里用一根皮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个人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

我们见证了一个明星的诞生,同时也伴随着一个明星的陨落,一个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另一个是即将燃烧殆尽的蜡烛,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吹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圈和娱乐圈屡见不鲜,比如当年高虎带着黄渤出道,如今黄渤成了中国最顶尖的演员,高虎却好几年都没拍电影了。

艾莉和杰克也是如此,艾莉渐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杰克渐渐迷失了方向。

正如杰克的好友所说:这就像是你在海上漂流,有一天你找到了一个港湾,你说,我要在这里呆几天,结果几天变成了几年,然后你就忘记了最初你想要去哪儿。

人们总是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艾莉仍然不忘初心,果断拒绝经纪人要她换发色和发型的要求,还开除了伴舞,而杰克为了生活不得不选择妥协。

这没有对错之分,实属无奈之举。

正如一些导演或歌手为了吃饭,不得不迎合观众的口味,什么火就拍/唱什么,随波逐流,取悦大众,不再拍/唱真正好的作品。

杰克的妥协是现实的无奈,但他身为过来人鼓励艾莉要守住初心,坚持自我,这一行为也让无数观众产生了共鸣。

电影除了探讨追求本我和迎合大众的矛盾,还讽刺了许多明星去世了才成名的社会现象。

杰克临死前已经是过气的状态,去世之后反而很多人开始唱他的歌,这正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能有的人从不了解这位名人,当这位名人去世之后,他就开始大肆宣扬自己看了多少他的电影,读了多少他的书,假装和他很熟。

杰克说过:音乐基本上只是在任何八度音阶之间的十二个音符,然后十二个音符又在八度音阶上重复,都是相同的故事被一遍又一边的讲述,直到永远。

人生也是如此,只不过十二个音符变成了十二个月。

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生活就是不断的重复。

我们永远过着相同的生活,不断跌倒,又不断再站起来,直到老了的时候,跌倒以后再也站不起来。

杰克的好友说的那段话还有后半句:你忘记了最初你想去哪儿,然后你就会意识到你根本不在乎你想去哪儿,因为这里就是你心所向,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杰克跌打滚爬半辈子,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荣华富贵,也有过颓废沉沦,他什么都经历过了,所以决定在事情变得更坏之前停下脚步。

艾莉就是杰克前半生经历的再现,她从一名服务员走上人生巅峰,但总有过气的一天。

艾莉到了中年,就成了杰克,与此同时又有新的艾莉诞生。

不断有巨星陨落,又不断有新星诞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一个明星的诞生》并不仅仅关乎音乐和爱情,更关乎生活、经历、事业、本我,以及人生。

这就是人们对电影感同身受的原因。

你不一定是歌手,但你也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看到的是艾莉,有的人看到的是杰克。

 2 ) 水泥森林坚硬盔甲下的眼泪

在A star is born最后的旋律里,我瞥见左边和右边的女孩抹去脸上的眼泪。

左边的女孩子,黝黑的皮肤,性感的黑色波浪卷发,穿一件黑色紧身裙子,典型的特别受外国人喜欢的亚洲女子,旁边站着欧洲人模样的男友。

电影开场前,她蹬着高跟鞋,在我旁边停下,旁边站着的男友拿着饮料和爆米花。

她倾了倾头,将长发很自然地撩去一边,用一种颇有些bitch的语调跟我说,“This is my seat(这是我的座位)”,那慑人的神色和不容置疑的语气,像极了美国常见到的ABC,带着一种我是Queen B,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you的气场。

右边的女孩子,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美国大妞样儿,和旁边的美国大妞儿朋友一起,不知是游客还是来香港旅居。

电影开场前,旁边来了一个三四人的小团队,其中的一个中年男子问她,”Do you mind moving one seat to the left?(你介意把座位向左边移一格吗?

)“ 大妞儿用美国口音的英语很爽朗地回答,”Sure, I do not see why I can not (当然了,我想不到任何不可以的理由)“ 那爽朗和畅快的回答,让我们回想起在美国 遇见的中西部大妞儿,随时随地地可以拿小事儿跟你开玩笑,仿佛在她们的心里没有烦恼两个字。

她们的生活里仿佛只有那灿烂的阳光、蓝色的天空、无边无际的玉米地,没有柔软或者阴暗潮湿的角度。

就是这样的两个陌生女子,在我左右两边,伴着这有些矫情又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流下了眼泪。

她们抹去脸上泪水的动作那么快,仿佛它们不属于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

让我想起早上地铁进站的人群,一抬手一推闸,八达通嘟嘟响起,系统铿铿滚动,那么紧密,有条不紊,没有任何空隙留给情绪。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瞬间,我仿佛突然看到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刚强外表下那颗柔软的心,红色温暖的跳动的心。

想起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the world is run by love”,我忍不住会心地微笑了。

 3 ) 剧透慎入

前面好几幕都忍住了,最后一幕哭的稀里哗啦。

不得不说中间有些剧情安排地跳针和强硬,但是人物还是立住了。

试想如果你是copper,除了死亡,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除了能看到的,自己已然成为妻子事业发展的障碍、格莱美上的尴尬局面、自己事业的堕落事实,Copper自杀的选择更给另一段生命赋予了某种的意义和力量,这当然包括事业上的,更是生命旅途上的。

以这种可以预想到的方式逃避,却给另一段生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能量,这种因果关系虽然无奈,但着实令人感动。

但令人反思的是,无论是爱情、成名、出丑、死亡,都在这个造星体系之中被消费着,作为一个市场上星光熠熠的明星,即使是生死之事,依然被消费着。

 4 ) 关于本片的Gaga和库珀,你绝不知道的事 (Gaga好友的离逝......)

好友的离逝Gaga在美国的《娱乐周刊》杂志上讲述了她的挚友去世的事情:“我最爱,最爱,最爱的好友索尼亚·达拉谟在那天由于癌症去世了,那天我还在片场准备拍戏,大概30分钟后,我就要去演唱片中最后的那首歌:"I'll Never Love Again",突然索尼娅的丈夫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她快不行了,我在电话里还能听到索尼娅的声音。

所以我马上开车赶去她的地方,但是等我到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15分钟前她就走了。

我过去躺在了索尼娅的旁边,和她的丈夫,儿子,还有她的狗一起陪伴了她一会。

当我回到剧组的时候,库伯十分体谅我,我们一起渡过了那段难过的时期。

那个时候当我演唱完这首歌时,库伯对我说:你不用再唱一遍了,唱的已经够好了。

但是那时,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唱歌,我想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天,那是个特殊的拍摄镜头,我会铭记那个时刻的。

Gaga的好友:索尼亚·达拉谟绝不假唱库伯说:“是Gaga说服了我:我们应该在拍摄现场真唱。

因为Gaga说她讨厌看到演员在电影里跟着音乐对口型,为了不假唱,我们需要为这部戏在现场真唱。

”所以,这也是库珀进行了大量声乐训练的原因。

卢卡斯·尼尔森作指导为了演好本片的主角杰克森·缅因,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他请来了卢卡斯·尼尔森来做指导。

卢卡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的爸爸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乡村传奇歌手:威利·休·卢卡斯。

其实库伯认识卢卡斯,是在“沙漠之旅音乐节”上,库珀看了卢卡斯表演之后,就邀请了卢卡斯来参与到本片的音乐指导和制作。

在一年的时间里,卢卡斯每天晚上都会在库伯家的地下室里面,教库珀弹吉他,指导库伯如何在舞台上表现,像个真正的音乐家一样去表演。

卢卡斯·尼尔森

他老爸威利·尼尔森柯契拉音乐节 有一些电影镜头是在2017年的柯契拉音乐节拍摄的,而Gaga也是柯契拉音乐节近十年来第一位登场献唱的女性。

来到音乐节的人们为了去看电影拍摄,支付了10美元,另外观众们的一切录像设备也不许拿出来拍摄,当然这是片方为了电影拍摄的保密而要求的。

Gaga在柯契拉音乐节上的演出八分钟的掌声 本片于八月3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在电影放映完毕后,全场观众起立,向Gaga和库伯鼓掌致意,掌声一直持续了八分钟。

还有不少的没翻译整理完.......wait for me... 等我有时间再更,thanx未经同意,不得转载2018.10.19 Midnight

 5 ) 这不是soul mate

今晚看 认真来讲,这不是一段完美的恋爱表演方式,初恋的甜蜜,互相flirting,吸引,完全没有真正的深挖掘,深展入。

那种甜蜜暴击,酥到骨子里,齁到甜发腻,能使我妒忌的质壁分离,怒火中烧,通通都没有。

很多剧情可以延展的细节处理,几乎微乎其微。

当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眼神是满满的,装不下任何东西,浓烈炙热,这就是爱啊。

我可以亲手送给你,我的整个银河,宇宙。

gaga的爱太过于平静,爱是一切,好不好!!!

我真的看不懂,那些给这部电影打三星以上的人,你们有没有真正的谈过恋爱。

不管是表演,剪辑,剧情,都有硬伤。

 6 )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人生难觅一知己,相逢易,难别离,孤雁只飞,声残徒悲啼,梧桐落尽凄满地,寒风起,何处栖?

青山映水情依依,蝶恋花,相嬉戏,往事如昔,怎堪无归期?

奈何春水东流去,梦一场,心已灰。

一如往昔,我依然不想把重点放在影片的剧情上,自然也无意发扬劳动模范的精神去做相关的剧透工作,所以还请大家自行观影。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基于人们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知音。

这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更为深刻,更为难舍,看上去也更为极端。

此处可能会有意见不同的仁兄跳出来喊一声,这是一个千里马遇伯乐的造星故事。

我无意对此争辩,只能说角度有所不同。

自古而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便流传于世,于文人骚客而言乃是一桩美谈,但大多数人听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毕竟人们能遇到知音的概率实在不高。

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创作者们——而言,如果说生活是一望无际的海洋,那自己则是其中的一叶孤舟,孤独且无所依附。

古往今来,能真正全面的表达自己的实在不多。

人们可以就某个方面进行表述,却无法苛求全无遗漏,更遑论有人能够超越沟通表达的繁琐过程而懂得完全的自己。

这在现实当中实在是已经大大的超越了顶级偖侈品的范畴,说是凤毛麟角也实在不算夸张。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达来获得他人的赞赏、认同,却无法奢求真正的懂得。

所谓知音,其实就是这世界上并存的另一个自己,很像是一个镜像。

但这个镜像不同于物理成像,更不是双胞胎。

他与外形、年龄、性别都不相干。

他是灵魂的镜像,是这世界上唯一懂得完全的你的人,因为他就是你。

知音千古难寻,但一旦相遇,只需一眼,便是万年。

比如伯牙子期,又比如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

这类情感说起来有些很有些魔幻主意色彩,好像一个人照镜子一样。

这个比喻是不完全的,但却比较形象具体,也更方便理解。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坚不可摧,面对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压力,他们有过争吵,有过不忿,可无论事情怎样糟糕他们却从未想过放弃彼此。

很多人会把这归功于伟大的爱情,如果一定要这么说,那他们之间应该属于伟大爱情的2.0版。

这个升级版本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段感情的根基,在于他们懂得彼此,在于他们是彼此的另一个自己。

人们在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偶尔会产生厌弃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想要摆脱这种情绪很显然自我毁灭是不现实的,人们能做的只有努力的完善自己,把自己活成想要活成的样子。

这就是他们坚固爱情的秘密。

相信看到这里,有些仁兄已经明白了。

明白的仁兄可以跳过,还没有太明白的仁兄请往下看。

这类高山流水之情的玄妙之处在于彼此相知,说的更简单一点,是两人各自拥有一个灵魂的A、B两个镜像,也就是几近于拥有同一个灵魂。

人们在自我厌弃的时候可以打碎镜子来获得暂时的逃避,但却不可能因此打碎世界上所有的镜子,更不可能改变镜面成像的光学原理。

对此,尚有理智的人们会去选择改变现状和完善自我。

所以,对于拥有镜像灵魂的两个人来说,逃避和放弃是永远不会存在的。

但如果真的想要放弃,就只有自我毁灭一途可选。

这就好比在只有一块蛋糕的情况下,你不能既想吃掉,又想留着它。

同理,一个人不能既想死亡,又想活下去。

这是一个哲学同一律的问题,没有人能够超脱其外。

很可惜,影片当中的这位经纪人并不知道这个秘密。

对于这类已经找到另一自我的人来讲,一旦失去,会比尚在孤独中奋进的人们更加孤独。

但请你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孤独×2这样简单的数学题,也许你该乘以孤独的正无穷次方。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并不是从未得到,而是在得到之后,在已经习惯这样的存在之后,再被无情的剥夺。

此时的感觉无异于世界的崩塌,孤舟的翻覆。

而被留下来的那一个,会觉得还不如从未得到过的好。

因为那时的自己尚可以容忍他人的不解,也可以自我安慰说,世人皆孤独。

然而此时的自己却连找借口进行自我安慰的资格都没有了,此般痛苦实在是非常人可以承受。

十年前,我遇到了那个自己,这是一份莫大的幸运,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得见的奇遇。

想想看,无论在任何时候,你只要抬头仰望天空,都会想起在这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有另一个你,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语言,都始终懂你并对你微笑。

今观影留书,作此文,聊表纪念。

高山流水,永以为记。

 7 ) 为什么在中西方观众的眼里,《A Star Is Born》的口碑差异如此之大?

《A Star Is Born》在中西方观众之中的口碑走向不太一样。

这部电影在海外上映后,票房与口碑一路飘红,媒体综评达到88分,14家媒体打出满分,烂番茄新鲜度90%,基本是2018年度口碑最佳的电影之一。

但在国内释出资源后,在社交网络上口碑则相对平淡,豆瓣评分目前停在7.2分,37.5%的观众仅给予三星评价,“还行”。

其实近期还有一部在中西方观众眼中口碑两极的电影在中国上映,《摘金奇缘》。

两部片子因地域、文化背景而导致的口碑分化情况虽然算不上相似,但都碰到了“想象中的世界”的问题。

“摘金奇缘”幻想了一个在西方人眼中格外新奇的中国传统背景下的灰姑娘故事,大卖。

但在中国人看来,毫无感觉。

《A Star Is Born》呢?

我们碰到了三层期待与现实的差异。

先说第一层,对于“造星故事”的期待差异。

不少中国粉丝们听到这个片名,听到Lady Gaga的出演,想象的是天才女歌手雷霆佳佳超Slay一骑绝尘金光闪耀站在世界顶端唱响Super Bowl的造神画面。

结果片子最激动的圆梦舞台竟然只是她初次登台怯生生闭眼献唱的画面,之后几乎再无任何画面可提供肾上腺素补给。

反之,电影大量的着墨落在了Bradley Cooper身上——关于他的听障,他的酗酒,他的情绪问题,他的过气,他的死,以及Lady Gaga与他渐行渐远的轨道。

与其说这是一出《A Star Is Born》,不如说这是一出艺人过气实录,憋屈,一地鸡毛。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不能让中国粉丝满意的。

因此在中国观众这里口碑平平也并不意外。

但当我们的视线转向西方媒体,他们夸赞的重点恰恰落在这部“明星诞生记”的故事讲述的真实感上。

以《TIME》的评论为例,“It’s wonderful to see a first-time filmmaker who’s more interested in effective storytelling than in impressing us; telling a story effectively is hard enough.(非常欣慰,他第一次做电影就把重心放在讲故事上,没有哗众取宠。

有效地说一个故事已经够难了)”。

换句话说,不少中国观众期待的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浪漫主义的、甚至有点浮夸到令人涕泪横流的明星出世现场。

不少人看完之后抱怨,为什么没有宏大的演唱会场面,一点也不激动人心。

但西方观众期待的反而是一个平实的、动人的、去诉说明星作为普通人一面的故事,他们希望这个电影是现实主义的。

Bradley Cooper拍摄的手法确实也很现实主义,不少部分絮絮叨叨得像一部没剪精巧的冗长纪录片素材。

但恰恰是这些拙笔为电影提供了真实感。

Lady Gaga的成名不是什么石破天惊大艺术家横空出世,就和无数的梦想女孩一样,巧合偶然加上天分,很合理。

电影平时到Bradley Cooper饰演角色的死都没什么锣鼓齐鸣的情绪渲染,几个画面简单带过而已。

一者想要的是浪漫,一者想要的是真实,最后看到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自然前者不屑,后者赞叹。

再说第二层,故事讲述重点的差异。

前面有说到,电影大量的重点落在了Bradley Cooper饰演的摇滚巨星陨落身上。

甚至压过了Lady Gaga饰演的Ally崛起的部分。

同样,在中国观众这里,不少人期待的是Lady Gaga的升起,并不愿去看那些负面的、陨落的事物。

我有个朋友跟我说,看到Bradley Cooper的颓样就想快进。

但这一版《A Star Is Born》动人的地方则在于展现一种“世代交替”的命运之中,人的无助与失控。

Bradley Cooper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谣与摇滚的时代。

Lady Gaga代表的是另一个时代,一个流行摩登的时代。

二人在乐坛的故事就是后浪将前浪逐渐取代的残酷物语。

就像滨崎步如是中天时曾在歌里唱的,“我曾目睹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怎能想到下一个轮到的竟是自己”。

这个残酷的命运历程,被Bradley Cooper转化为了一个还带着不少温度的爱情故事,使之不那么难以接受。

但实际上,故事里隐藏的,就是当一个人青春不再、地位失却时的无奈与悲哀,只能滚入时代的洪流,被冲刷而去。

正如《La La Land》因叙述了娱乐行业边缘人物在被压迫之下的绽放而获得西方观众广泛共鸣一样,《A Star Is Born》叙述的娱乐行业人物被时代巨浪卷走的故事甚至要更加令人痛心。

这不仅仅涉及关注电影与好莱坞的从业者的共鸣,同样能够引起热爱娱乐文化的年轻观众、以及容易联想到自身处境的中年观众的共鸣。

无怪乎在国外有那么多人会在影院里哭成一片——这多容易想到行业里的心酸,多容易想到晚景凄凉的自己啊。

但我们这儿的中年人,可能会去下《A Star Is Born》来看的人并不多。

第三层,对国际巨星的观察角度差异。

世界娱乐与流行文化的中心在欧美。

他们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与选拔机制能够不断产生影响世界的巨星。

当我们隔着重洋看他们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因距离和仰视角度不断加成的神坛光芒。

因此我们看西方一线歌手参演的明星诞生故事,总会怀着要看到一个时代巨轮启航的震撼场面。

结果电影里的Lady Gaga,说起来还有点朴实,没有那么多惊人的演唱会表演,倒是一直在排练、练舞、泡澡、吵架,就像个平凡人一样。

于是我们的期待又落空了。

看明星诞生当然要看西洋镜万花筒漫天烟火,这电影拍的也太平实了一点。

但,说来有点意思,我们这里,讲自己地区的歌手成名故事的电影,其实拍的也很朴实。

例如,不少人都听过的,《下一站天后》。

这样类比可能大家多少能够理解——我们对更为先进的流行文化中心的巨星,总怀着更高的期待。

但在欧美观众看来,《A Star Is Born》也就是另一部《下一站天后》,要是拍得花火四溅,倒是不真实了。

再往深里说,其实东亚的偶像文化就是很喜欢造神,或者很喜欢养孩子。

欧美的娱乐产业里,明星们依然是普通人,每天养马种菜岁月静好也没什么大不了(Lady Gaga的Ins每天都是这些),发表点政治观点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们这儿的明星当然没法碰政治,为了接高端广告似乎也没法表现得太平凡,逐渐社交平台就塑料化了,导致全民只能盯着一个出口“感情生活”拼了命地瞧,其实挺无聊的。

这种对明星作为“神级偶像”与“有才华的凡人”的观察角度差异,也造成了《A Star Is Born》口碑的地域分化。

在文章的最后,我希望引用Lady Gaga在美国电影艺术奖颁奖台上对Bradley Cooper的一段话。

“你有时会叫我Gaga,但你我都知道,你私下叫我Stefani(Lady Gaga的本名)。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逃避她。

我披上我的超级英雄斗篷,以Lady Gaga自称,是你让我潜入心底深处,再次与她相见。

是你让我再次成为Stefani。

”Lady Gaga说起这段话时泪如雨下。

这也让我明白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这部电影里的她。

这部电影里,她脱下了那一层她出道起就披上的Lady Gaga盔甲,而是呈现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平凡人,情感充沛的一面,如此鲜活而真实,有那么多不完美的情绪,但那是一个living person。

从这个角度想,或许我们对明星作为一个“非凡个体”、“超级英雄”的期待,也总令他们不堪重负、如处牢笼。

虽然总有人可以冷血地说,从事娱乐行业、获取高报酬,就是会牺牲这一切。

但当我们对比东亚文化之中、万众目光扫射之下,不少明星与粉丝彼此被束缚、被异化的病态场面,难道真的不愿意去思考一些更为自然的表演、交流方式吗?

造神的粉丝文化,把明星幻想成无暇的神像,给予其极端优渥的回报,剥夺其为常人的权利。

难道明星真的不可以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吗,他们真的需要方方面面无懈可击吗?

这种无懈可击真的值得相信吗?

或许他们也都想成为电影里的Ally,那个还能涌动真实情感的人,那个不必处处道德完美政治正确,只需要用才华证明自己的人。

THE END感谢关注微博:呆若木一微信:呆若木一作者:木一编辑:洗澡

 8 ) 这种水准还能入选奥斯卡?!

《一个明星的诞生》这种水准还能入选奥斯卡?!

因为对音乐的梦想让他们相识、相知、相恋,也同样因为对音乐的梦想让他们最终生死两隔。

这是美国著名IP“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第四版电影,故事本身没什么可说的,就是简单直白的表达两人的情感过程与人在感情和梦想之间的那种徘徊。

所以影片的重点也必然要在两大主角的情感表达上,很不巧的是这部影片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无论是男主的自我放逐、遇到女主之后的欣喜、在对方成功对比下的迷失与没落和最后决定自我牺牲的决绝,还是女主从最开始对音乐的憧憬、得到机会之后的惊喜、在音乐与爱情之间的挣扎和最后对失去挚爱的哀思等一系列关键情绪点的处理都不够细腻、不够完整,甚至有些脱节。

而之前被大为好评的Lady Gaga的演技,我想也只能是在非专业演员范围内的优秀吧。

6分。

Ps:片中的《Shallow》确实很好听,推荐一下!

 9 ) 一个明星的一生

一个明星的诞生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内核只一个男孩遇到了一个对他来说闪闪发光的女孩。

他爱上了她的清澈的天赋,爱上了她倾述,爱上了她与这个名利场相悖的真实。

但是这位女孩非但没有成为他无助生活的解药,却最终成为了他的毒药。

她开始站在了聚光灯之下,开始诠释着不真实的自己,开始了对自己的不忠。

她深深的爱着他,他却成了她的绊脚石,他深深的爱着她,但她渐行渐远,成为了他心中丑陋的样子。

酒和药让他短暂的脱离现实,但时过境迁的生活,拖着男孩对这个世界妥协,但他已经无法接受改变,男孩以对他来说最合适但对世人来说最孤独的方式谢幕,因为孤独会使人软弱。

电影开始于一个颓圮嘈杂的舞台,一个连主角都没有聚焦的镜头。

Jack是一名歌手,一名很符合普世价观的摇滚歌手,贴着酗酒和毒品的标签。

也正因为Jack酗酒,平稳铺垫的女主角Ally从酒吧进入了Jack的生活和整个故事的核心中。

在这个酒吧中,Ally唱了一首Jack父亲最喜欢的蓝调曲风:《玫瑰人生》。

这一出相逢的场景中,Cooper很好的诠释出了一位内心情感复杂的角色在遇到情绪极大起伏后出现的片刻空白。

相比之下,酒保台词设定的大起大落和表演的情绪平稳形成落差而造成尴尬。

针对这一幕的后续衔接,在两个小时的故事叙述中设定中,Cooper很巧妙的加入了一段心里戏去取代迷妹见到偶像之后立即草粉的高潮戏。

在心里戏的设定中,Jack和Alley在第一次见面后聊了一整个晚上,他们聊天南地北,聊原创音乐,聊Jack自己坚信的观念。

也正是这一晚的互动,Jack认定了Ally的追求和天赋,Jack决定不能自私的享受Alley的天赋,他带着她,带着她的音乐,用自己的舞台,以合唱的方式带给了这个世界《Shallow》,唱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唱着他们想要逃避的,以及他们想要改变的。

他们一起巡演,一起写歌,一起度过了一段欢快的时光。

关于这段的时光的定义,Bobby(Jack的哥哥)说:他(Jack)很久没有这么像自己了。

不过时光并不会这么顺遂,在循环演唱会临近结束,Ally被Rez发掘签约唱片公司,开启了自己歌手的道路。

在Ally自己的歌手生涯中,Rez决定着她的一切,她的演出机会,她是否需要伴舞,甚至是Ally的发色。

因为Ally的自卑,她并不敢于反驳,她还深陷在自己鼻子太丑的否定中并接受任何安排。

她改变了自己发色,唱着粗俗的歌曲,丢失了自己,只剩下一副上天留下的嗓子,一个巧夺天工的工具。

在Rez为Ally安排的周六夜现场开始之前,Jack指出了他心中的矛盾,一个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听众不可能一直都在,你要说你自己想说的。

不过Ally并没有马上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她得到格莱美的提名,获得了更多的听众,她越走越远。

同时电影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Cooper设计让Jack的事业低潮,运用这个反差将故事推向最后的篇章。

Jack在格莱美获奖的舞台上嗑药酗酒,甚至在Ally领奖时在她背后尿裤子。

我们看到了Ally被认可,但我们却并不能量化Jack的事业如何低落,但可以看出来的是Jack的心理状态因此又坠入了深渊,一个原本被填补了一些的深渊。

而Ally的渐行渐远,又撕开了Jack心里的一道口子。

Ally不敢相信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但她还在前行,她分享着自己的事业,而Jack却说:你真的很丑陋。

一切到这,变得事与愿违。

Jack对Ally开始相敬如宾,开始更加支持Ally,同时开始更加凶猛的自我放逐。

可悲的是Jack在从戒断所出来之后,Rez却对他说,你迟早会再次酗酒,你对Alley的事业来说只是一个绊脚石。

对于Jack来说,不知何时,“我”已经成为了她谄媚大众的绊脚石了。

这个女孩真的是我当时认识的那个女孩吗?

如果不是,我不怪你,但我不能成为她追逐自我路上的绊脚石。

遂孤独的离开,离开这孤独的名利场。

可能你会说人活着就有无限可能,但是Jack却说 “I'll never love again”,而这正是出于对于Ally无法自拔的爱。

对于角色塑造来说,Ally并没有的到充足的表现空间,她的存在更像是一个陪衬,一个符合故事背景和现实背景的陪衬。

她不过是一个服务员,一个怀揣天赋的追梦者,就算在故事的结尾,她也并不能算作一位巨星,相比之下,Jack的开始却是一位名利双收超级巨星。

电影刻画的,更加注重在一位巨星的沉沦,而不是美化,去塑造成一部人人都怀揣音乐梦的鸡汤。

这部电影值得诟病的地方在于电影前半部分情感的衔接,Jack的悲剧在电影的前半段并没有直接的铺垫,只用小量的笔墨点缀,比如医生诊断的耳鸣,父亲的酗酒,自己的药物乱用。

但这些并不能让观众很快的代入角色的设定中,相反只能看到Jack不断的沉溺,不断的自我摧毁,甚至可笑,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并没有一个原因。

这些表演真切动人,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娱乐圈外的观众而言,所有的倾述都是一个没有共情的inside joke。

不过如果从Ally的角度来看,她的成名过程又解释着Jack前半生发生的事情,一位明星的诞生。

而整部电影,是一个明星的一生。

 10 ) 空洞好听的两小时一刻钟

看完《波西米亚狂想曲》,我茫然:上届奥斯卡这么不堪的吗?

看完《一个明星的诞生》,我确定:上届奥斯卡就是这么不堪。

本片难看到我不知从何说起,先说结论吧:Bradley Cooper先生,真的别干这行了,起码别拍爱情片了,你不行。

这种一边看一边让我心生倦意甚至厌恶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在此之前当属《床伴逐个数》这个糟心片,除了会捏泥人一无是处的大龄失业女主角,搭上对门风华正茂除了眼瞎什么都好的帅小伙,一路追逐跟女主有过性关系的前男友们,最终传达了一个“女的睡过超过20个男的真的就嫁不出去啦”的封建理念。

还好该片有CE的鲜美肉体,我撑下来不至于呕吐。

而《一个明星的诞生》则另辟蹊径,Cooper就算卖肉也要用胡子拉碴来掩盖自己的意图,在酗酒失意落魄汉和腹肌八块大明星间犹抱琵琶半遮面:我觉得他还可以的时候,他就特写一下白得发亮的下眼圈;我觉得他有碍观瞻的时候,就刷一下脱衣服给我数腹肌玩……酗酒嗑药真的还能保持这么好的身材吗?

我不知道Cooper是在圆导演梦还是歌手梦,反正不是电影梦。

怎么看这个故事大纲都不该拍得这么一败涂地:Ally的崛起正是Jack的没落,一对爱情鸟在事业上走出大大的X,最终悲剧收尾。

悲剧收尾啊,多凄美震撼人心的一种结尾,结果我看到最后:害,总算死了,大家都舒坦了哈。

故事松散得一盘散沙,人物背景全部口说无凭。

在遇见Ally的时候Jack的绝望还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后面一泻千里地倒下去,除了嫉妒没有别的解释,依我之见全部都是自作孽,所以他的倒塌激不起我的同情。

一方面,他有才华、有钱、有听众,最大的障碍是听力下降,那就该好好治疗啊,他不,立刻找到借口自我放弃。

我甚至看不到他内心的挣扎,他不反抗自己的挫败感,任由疾病和恶习杀死自己,把那么好的哥哥赶走,崇拜一个奇奇怪怪的爸爸。

把这样一个人物当成正面角色塑造,充满了中年直男导演的汤姆苏理想,直接对标我五岁披着毛巾被在床上扮演武功高强舍身拯救整个帮派的绝美小师妹,身负重伤倒在师兄怀里说虽然我死了,但是我不得已,而且我死得光荣——但是,哥,我当时五岁,您都快四十五了,能做点成年人该干的事吗?

我观影过程中反复呐喊:Go get a therapist!!!当然,电影的失败不是一个角色左右的,在Jack千疮百孔的人设之下,Ally的横空出世才是那个助纣为虐,把观众变成笑话的关键人物。

Ally女士作为一个预备役歌手,每天在酒店后厨打工,晚上去gay bar开心表演,除了不红之外心中有天地,唱得好听姐妹捧场,和爸爸和他的三个朋友住在一起,几乎是一个迪士尼配置的可爱成长环境。

人生最大的悲苦不过是唱片公司跟她说你鼻子太大了我们不想要你。

我本以为这么一姑娘心理应该挺健全的。

没想到这匹千里马遇上伯乐就大脑宕机了,从此所有舞台在她眼里黯然失色,前半段对她的塑造:天籁之音,正义感,天真,追逐梦想,最后成了“Jack不来我就不要巡演算了”。

Ally全片没有自己的姓氏出现,唯一一次说了全名,是Jack的纪念演出上冠夫姓。

我建议本片中文名意译为《攀援的凌霄花》。

“爱情”好歹也是这片的标签之一,但整整两小时又十五分钟里,除了干嚎“我们好相爱”之外空无一物。

Ally迷恋的是Jack的才华和对她的知遇之恩,在见到了他匮乏的内心之后毫不在意,不是“我看到你的伤痕还不在意”,是“我看到你的空洞还不在意”,让人不禁困惑,她爱的是Jack二十年来在她心中留下的巨星幻影,还是这个真实跌落在她身边的破败男人。

Jack则更恶劣一些,我说过他在这趟frustration之旅中没有内在抗争,他的种种表现一直是用喝醉逃避酗酒的难堪,诸如此类,恶性循环,而他把自己的救赎挪到体外,被在Ally表演时散发的光芒吸引,想从她身上汲取一些能量,所以思来想去我也不觉得这是所谓“爱情”,它是一场没有神父的祷告,是徒劳救赎,和嫖客劝妓女从良本质是一个事。

而影片在视听手法上也毫无新意。

漂亮的镜头有很多,落日和舞台都是美的,但更像是一个操作很好的摄影作品,对故事表达毫无助益。

就拿Ally第一次去看Jack的现场表演来说,Ally入场时的背影和Jack舞台上的swan song不停交替,整整浪费20秒让我看人类走路和人类喘气,what for?

在我浅薄的电影知识中,特殊蒙太奇的使用起码要达到一点效果吧?

《杀死汝爱》中平行蒙太奇用得之美,四个场景同时发生,涉及同一元素,表达同一情感,互不交叉又互为前因,这是我喜欢的蒙太奇。

(本来准备夸《杀死汝爱》的,没想到今日一见ASIB,气到一刻也憋不住,必须立刻开骂。

)甜蜜相爱时拍一组镜头,进行时播一半,回忆时再播一半,终于解答了我为什么有一个红红丑丑的做爱镜头——因为结尾回忆时毫无必要地回钩了一下。

导演,这么丑的镜头直接拿掉不好吗?

指不定分级还能走到PG13。

Cooper是大型Jack表演教科书,把这种“用沉默表达纠结,眼神飘忽表示内心紊乱”的表演方式重复千百遍,我都要学会了。

第一次停三秒再开口说台词,我觉得是Jack这个人活得比较痛苦,不肯轻易开口,到后来他扒着车门跟他哥真情告白却不说话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八成是忘词了。

同一种模式的感染力在重复中会被不断削弱,我在《故事》中看的理论,终于在现实中看到了反例。

Gaga则把青涩小女生遇见偶像的那种崇拜从头演到尾,甚至直到最后Jack已经萎靡不振成那个德性,她笑起来仍然是毛绒绒的,像一个小小的发光体。

前期是合适的,后面心境渐深,她却还是一摸一样的表演,缺乏层次感。

前一个半小时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后面就成“奈何明月照沟渠”了。

另外,由Gaga来扮演Ally最大的优点也即最大的缺点,正是她的舞台表现力,这导致了她的表现出现了一种断裂,舞台下,她是Ally,舞台上,就是Lady Gaga本人了。

本片展现出相当贫瘠的精神世界。

非常言之无物,非常无病呻吟,Cooper圈地自爽,想扮演一个圆梦教母,支离破碎仍然身带圣光,用一种玄妙的魅力拯救弱女子,结果却脸容沧桑如50代中半离了婚失去抚养权的一个老父亲,茫然无措,遍地认闺女。

Jack、他哥(这个角色尚可,感觉像一个正常人)、他老婆,这家人站在一起,仿佛三代同堂。

《爱乐之城》有多好,《一个明星的诞生》就有多糟——所以也没有差劲到全然无可取,至少歌挺好听的。

我很讨厌它的原因是,有些烂片承认自己是烂片,而本片用巨星云集遮掩自己的外强中干,实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可能好莱坞真的很喜欢他俩吧。

我好气我真的好气。

《一个明星的诞生》短评

铁打的Ally,开挂的人生。

6分钟前
  • 美美的艾艾123
  • 力荐

不感冒

11分钟前
  • xRealxx
  • 很差

本质上还是爱情励志向,傻白文化的结晶。虽然la la land确实促进了歌舞/音乐片在好莱坞的复苏,但是你们能不能别老在一个套路上薅羊毛啊。而且这片真心不在于描写音乐产业的现实性,而在于让很多人继续做一夜成名梦,毕竟老鳖这角色可是酒吧驻唱就能碰见明星带她直接上五千人演唱会,英国多少玩音乐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边干着完全不艺术的工作糊口一边酒吧驻唱一边等着哪怕发一首dig单曲也好(以前邻居里就有这种)。歌唱得非常口水,Shallow还行。Lady Gaga不是一个适合drop the facade的艺人,素颜和淡妆不忍直视,明明一辈子都hold住也是一种本事。P.S. LiveNation是做为Production co.出来的233

15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剧情平淡无聊,角色也很苍白,就是歌好听。

17分钟前
  • 拔刀诀
  • 还行

Cooper在用Gaga的星光给一位自己饰演的明星写就“退场”传奇。男人在下落,女人在崛起,但女人的成名却像为了成全男人的寻死冲动。影片花一半时间详细而热烈地铺垫两人的情感基础,又用另外一半时间草率而迅速地强调冲突、提炼转变、拆解爱情。一对无法分开的爱人间的互相撕扯和让步本该多好看呀,但是给拍成了这样。

22分钟前
  • 走神王
  • 较差

故事在中后段乏力,库伯在说抱歉时的表演不走心,其他部分两人的表现都还可以,建议看全景声

27分钟前
  • 赵启辰
  • 推荐

歌曲都很好听,故事和手法没什么新意,像个MTV大串烧。最后本该催泪的生离死别处理得平平无奇,不如原版。181030河内CGV

30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每当我们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乔安娜女士面目狰狞roar时,我就会吓得和cooper一样小便失禁。就跟你听午夜电台差不多,观众热线就砸麦,dj点歌就吹爆。

33分钟前
  • 鬈大毛毛
  • 很差

阿猫阿狗都能提奥斯卡了?

37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不知所谓

38分钟前
  • 圈圈儿
  • 较差

ladygaga 奉上了难以置信的表演,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40分钟前
  • frankiez
  • 力荐

简直就是美国近代音乐史的展现,民谣摇滚和流行乐的碰撞、更替与和解,一个时代的逝去与一个新时代的崛起,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爱情故事这么简单。

4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标准melodrama

43分钟前
  • GA
  • 推荐

我们一见钟情,然后相爱相杀,最后,我独自离开!人的本质其实都是悲剧,就像是芦苇。ps:电影原声很好听

4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完美开局,嘎嘎的表演自然流畅,歌曲好听,一度浑身鸡皮疙瘩。中断开始剧情也没跟上,女主越来越弱,慢慢变成狗血剧了。好在结局稍加分。总体好听好看。有些人天生就是艺术家,比如你嘎。

5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还是借鉴了很多1976年芭芭拉史翠珊版的电影,比如开场。剪辑有很大的问题,各种跳接,什么意思,怕我智商太低看不过来?关于杰克自毁后程的解释,四部同名电影都延续了职业对比、嫉妒心理的设定,但本片为男主加入了未成年经历,父亲酗酒的恶习成为自己酗酒嗑药的缘由之一(可信度的铺陈实在是不敢恭维),还有哥哥和父亲这一角色的铺垫,还是让男女主人物更鲜活生动。全局来说还是太散太分裂了,细节上的文本不敢多想,跟1954年版本的问题一样,歌的部分占据和压缩了大部分影像的空间,但还是要感谢嘎嘎小姐参与创作了多首歌曲。

5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开头部分直到那首shallow简直让人恍惚觉得影史又一部经典就要诞生?然而后半段让人坐如针毡,男女主角的所作所为让人难以产生认同,而纠结了大半部片子的be yourself问题最后男主死了也没得到解决?!?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剧本大错了。

5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电影是第四次改编翻拍了,一个巨星的诞生和一个巨星的陨落,男主的自毁人格和结局实在令人重度致郁。他死后到处开始播放他的歌曲,重新演唱的歌曲总觉得更是一种讽刺。gaga的表演真的是很惊喜了,虽然一如既往地还是她的歌声更加震撼人心!原声音乐明年奥斯卡会是一大亮点吧!

1小时前
  • 萌发奇想
  • 还行

大型MV,素材混剪PPT,整部电影狗血到不行,美国梦式的爱情片屡见不鲜,前半截缓缓道来,后半段生硬崩坏,剪辑乱七八糟,细节处理潦草,铺垫严重不足,感情就像酒醒前后的游戏骰子,说丢就丢,说败坏就能败坏,原作中生死羁绊的情感在这里缩水到不值一提,那些调情和激吻都像临时拼贴上去的,很难真正的去打动人,两位主角的事业和境遇的转变也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成名前后的层次感也没有好好被提及,特别蹩脚的流水账式的爱情片,衔接在电影中的原声音乐还没有单拎出来听那么动人兼具力量,Cooper新导演能力还是欠缺,亏了GAGA三点全露演出,落幕后啥也不记得了,就权当听了一场演唱会吧

1小时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竟然可以拍135分鐘 真的服氣 前半段講兩個人相遇相知 時間很長 但奇怪的是看起來只覺得特別中二特別沒營養「這就搞上了?」後半段就⋯⋯又臭又長 全世界都會背都模板⋯⋯還要老不結束 BC不知道是應該讚還是應該嫌棄 太可怕了全程都彷彿能問到酒味和汗臭味

1小时前
  • igrɛkonz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