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知道李仁港,还是因为他的《黑侠》,当时看这部片子,有一种说不上的感觉,在李连杰的所有武打片里面,我觉得这部片子也是对他很特别的一部。
似乎自此开始,李仁港的片子就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于是有了《星月童话》《阿虎》《少年阿虎》《猛龙》,以及最近的“古装片三部曲",应该说我感觉这份变化是一种进步。
在我这里,他的片子有一种不同于李宇森的暴力美学,他侧重于对整部剧的喜剧感刻画。
很像一本古代小说:一切因果,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应该说,导演李仁港是有诚意的,他努力的把每部片子的主题刻画的很清晰,不加入太多与主题无关的东西。
而他也是认真的,所以在最近几部片子里面努力给观众带来他的一种审美观念。
从服装到动作、从人物到环境,甚至导演也带入了自己的历史背景,去想办法诠释他想说的东西。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与真实的历史无关,却印刻在人真实内心深处的渴望。
回到这部片子:一部片子,一盘棋。
“我跟你走。
我相信你。
我骗了他。
”这位电影中唯一一个没有下棋的女子,却得到了所有下棋的棋手想得却得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信任。
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以及双方的手下。
两面都很希望得到虞姬,去填满心中那渴求的信任。
项羽为她和官府大打出手,刘邦为她找回失去的琴。
甚至刘邦做的比项羽还要多,可惜爱情这个东西就是从一而终的。
也许如果刘邦能够先为虞姬大打出手的话,情况会不一样了。
张良最后为虞姬的令牌归位,更多的是处于尊重虞姬的意愿。
总算,他们在一起了。
而接下来,就是下棋的人,一定要下,一定要赢。
为此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从片子最后可以看出来,刘邦一直都是很有野心的人,从他刺杀秦始皇开始,与项羽交好,向虞姬示好,拉拢手下,求得张良,利用韩信,一直到最后兔死狗烹,弹尽弓藏。
其实,何止是刘邦,所有下棋的人,走的不都是一样的路子么?
看上去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实际上开始、过程、结局都是一样的。
导演刻意把个人的命运刻画成一个棋手,一开始非要下棋不可,下到后面身不由己,到最后两败俱伤。
这些下棋的人,没有赢家,暂时的输赢无非都是一方大意,一方准备充分。
而作为人,哪有事事谨慎的?
终归要自我陶醉一下,而这时候,他就离失败不远了。
不算计可以么?
不可以,除非你不要下棋。
项庄没想过算计别人,对主子忠心耿耿,但是处处就被别人算计。
他身不由己的去做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去做的事情。
甚至他这么信任项羽反而是害了项羽。
樊哙也只是想着能和刘邦称兄道弟,卸甲归田,可是他不知道,这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的,刘邦除了认为他不会给自己造成威胁以外,他什么都不是;而那些算计的棋手呢?
楚怀王算计项羽和刘邦互相厮杀,结果被刘邦算计救得一命,被项羽两次算计并反杀;韩信算计项羽和刘邦为得到封侯,结果被刘邦请君入瓮 —— “事成之后,我要拿回我赢得的”;萧何算计着跟随刘邦分得一片地,结果被刘邦卸磨杀驴 —— “萧何!
……”;项伯算计着两家和好,但是两家反而利用他去向对手套取情报;张良自以为高人一筹,的确他也抓住了对方的软肋和弱点。
可是他却忘了,在此同时,他自己也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了别人。
他考察刘邦,却被刘邦算计,片子后期重现张良言语刺激刘邦一幕,可是当我们这一次看到刘邦流出的狡黠的一笑,而张良欢心大悦的时候,我们只能为张良的“自作聪明”做出叹息。
而另一方面,他设计离间范增和项羽成功,岂不知同样的手段也能被对方所利用。
他在最后可能才知道范增为什么反复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下棋了。
然而,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一个当年一样年轻气盛的人来挑战他呢?
而他,会不会和当初的范增一样?
关于这个,我们不知道了,这也不是导演想表达的主意。
而范增,作为老生,已看透这些,深刻清楚下棋的残酷性,因此三番四次的问张良:“你一定要下这盘棋么?
”张良相对范增,还是出生年幼,不知道这盘棋的代价,所以他不单要下,还要彻底下完。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即使范增处处给予了让步,但是他一直都知道怎么让自己不会输。
也是张良的步步紧逼,使得“这盘棋,我只能这么下了。
”作为一个深知刘邦项羽为人的谋士,能利用锦囊来让刘邦彻底心神不宁。
从这里很明显能看出范增要智慧很多,他无非只是想早早停下这盘棋 —— 不要再下了。
所以当他每次以为棋可以不下的时候,也就是别人反击他的时候。
唉,看到这里,想必张良更知道自己离间范增以后会让他孤独终老,但是却想不到自己会落得更加可悲的下场……为了赢,把其他的东西都无视了,这份赢,还有那么重要么?
我不得不算计任何人两位主要棋手之一 —— 项羽,算计天下太多,贪心到最后忘记了刘邦,忘记了八王,忘记了楚怀王,在一个只有天下的人的眼里,他终归也是要被人算计的。
算计天下太多,反而被天下所算计。
刘邦何尝不是如此?
同样为天下算计太多的人,反被天下所算计。
他越来越没办法相信任何一个人,必须去猜忌对方,去赢。
即使是一时的忍辱也是为了后来的胜利。
直到最后,他都不愿意给张良说真话。
他本在鸿门宴之前就已经开始利用算计别人。
只不过他那时候没想到别人也会利用他,直到范增用了杀手锏——锦囊之后,他才知道自己不是那个最聪明的人。
可是直到最终,他还是只相信他自己,相信他是无辜的,相信他是不得已而为之。
两败俱伤,无人可信张良说:“一开始我以为我是被一个友人请去和一个高手下棋,后来才知道,我真正的对手是这个友人。
”唉,大家都是自以为是的人那。
电影里的人如此,我更何尝不是?
我开始以为有的人把自己当做知己,后来才知道,原来只是个夜壶。
我开始以为自己热情能得到认可,却最后是人走茶凉。
在今天我写下这个影评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身边有那么多下棋的人。
我包容徒弟的错误,徒弟却打小报告。
人情冷暖的事情就在我眼前一幕幕地发生着。
我们都希望自己身边有樊哙、项伯这样的好兄弟,也希望自己有虞姬这样的赖以终身充分信任的伴侣。
但是,这样是不是对对方太不公平呢?
或者一味的怪罪对方的绝情,是不是一种无知?
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导演可以用一个纯洁的同伴赐予那些主角们。
可是导演没办法赐予我们同样纯洁的伴侣。
我也许是多么的想说,靠自己去争取这样的人,但是我知道这个的确强求不来。
因为我们都是棋手,我们都在下棋。
我们不能像虞姬那样拒绝下棋,也不能像樊哙项伯那样不在乎棋局。
我们不但要当棋手,我们还很想赢:我们要收入、要地位、要房子、要车子、要旅游、要移民、要包包、要化妆品;或者我们要内修、要进取、要执着、要舒适……说白了,我们太想要一个未来了。
所以,我们都做不了樊哙项伯和虞姬,但是我们却希望有这样的人陪着我们,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奢望?
导演给予了这部片子很重的象征意义,下棋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两败俱伤,无人可信。
至于现实是不是这样,那不是导演告诉我们的,却是导演建议我们思考的地方。
那么,又没有一种解决办法,可以下棋,但是不会下成死棋?
我听说过这样的方法,不过我不知道怎么去做,因为这个做起来的确很难,在最后,分享给大家,那就是围棋大师——吴清源老先生所说的下棋最高境界:中和精神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
无形中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和”。
所谓“道”,这也是法则,是无形的。
成形的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德”。
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要变化的,但同时也是不变化的,所以变化和不变化的中和是非常重要的。
是的,我也不太懂这个,但是,终归是一种跳出现有圈子的尝试吧,我会试着去做的。
吐槽之前,必须声明,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对进口片国产片绝对是一视同仁,绝无偏见的!!!
吐槽这种事情我一直是很不赞成的,但是最近垃圾电影实在看太多了,真的忍不了了。
这就好比脏东西吃进肚子里,要上吐下泻出来才能痛快一样。
今天是《鸿门宴》首映的日子,作为今年第一部上映的国产贺岁档电影,应该说我对它还是有所期待的,但编剧和导演的水平真的再次跌破了我的承受底线。
既然电影是说鸿门宴这样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那重点肯定是在鸿门的宴会,我的吐槽也从这里开始。
1.电影时长135分钟,但是据我粗略估计,直接描述鸿门宴会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半小时。
我晕!
那你干嘛要叫《鸿门宴》啊,你还不如叫《有关项羽刘邦的那些事儿呢》!
名不副实,牵强附会!
2.鸿门宴的主角用膝盖想也知道是谁,项羽和刘邦嘛!
结果史记里项刘二人句句禅机精彩绝伦的对话完全被一带而过,取而代之的是张良同学和范增老师的天元杯围棋赛!!!
我再晕!!!
就算导演你赶脚张涵予和黄秋生的演技比冯绍峰和黎明好,你也不能偷换历史主角吧,两个历史上的标准男配就这样被华丽丽的推上了男主的位置。
3.再说说山鸡扮演的樊哙,哦,错了,应该是陈小春。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大将,樊哙在鸿门上佯装车夫承担了刘邦的保卫工作,也正是由于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强大气场才让已动杀机的项羽放缓了刺杀刘邦的计划,为刘邦最后脱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而在电影里,陈小春说话办事一身古惑仔的做派习气,脸上似乎写着“我是山鸡”四个字,让人看了由衷生厌,甚至还在宴会上玩出了自断手指这样标准的黑社会把戏,你以为自己是在香港洪兴呢!!!
我又晕!!!
人家樊哙是个粗人没错,但好歹也是个名将,不是混混啊,像你这么没礼貌,我要是项羽早把你拖出去砍了好十回八回了!
4.众所周知,鸿门宴上虽然范增设计想除掉刘邦,但刘项二人并未公开掰面儿,名义上刘邦依然是项羽的盟、楚怀王的诸侯,不是你说杀就杀的,要不也不用设计了对吧。
结果电影里,在宴会之上不但没有看到应有的美酒佳肴,却多出了很多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士兵,等于明说了要弄死刘邦!!!
我还晕!!!
编剧你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评书里都说旧了的老话儿“后殿埋伏五百刀斧手,以摔杯为号”,这样请客吃饭你也太不给刘将军面子了吧!!!
5.宴会最后刘项两拨儿人居然一言不合在大殿上动起手来。
我晕死!!!
动手啊!!!
刘邦你到项羽的军营里跟人家动手!!!
你脑子让驴踢了???
找死呢!!!
导演啊,刘邦怎么说也是乱世枭雄,就这点智商怎么做皇帝啊???!!!
更让人尴尬的是刘项二人单挑(项羽的侍卫都是群众演员,只管看)、刘邦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出来拯救刘邦于水火的,居然是拿着怀王特赦令千里奔回来的韩信!!!
整个鸿门宴故事就“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最经典,结果影片里不但被无限缩减,关键人物项伯的作用也完全忽略不计,那这鸿门宴拍的还有什么意义啊!!!
除了宴会现场,我再说说其他无厘头的地方。
1.刘邦项羽曾经结拜。
我怎么不知道啊!!!
2.虞姬以前是个歌女,而且还和刘邦眉来眼去勾勾搭搭。
一代侠女就被这样毁了!!!
3.范增是个瞎子!!!
太坑爹了吧!!!
项羽手下第一谋士是个残疾人,秦朝末年还真是个平等无歧视的和谐社会呢!!!
4.韩信不研究兵法改当保镖了,一身武艺压盖刘邦手下群雄啊!!!
5.范增最后是被张良的反间计除掉!!!
编剧你不能没文化到这个程度吧!
啊啊啊!!!
会教坏小朋友的!!!
你没听过陈平这个人吗???!!!
6.本来我还期待结尾的时候霸王二十八骑突围、刘邦大军围追堵截的好戏上演,再高潮一下呢。
结果人家导演根本没理这茬儿,直接让项羽虞姬相拥而死了!!!
浪漫是浪漫了,可是你让观众情何以堪啊???
霸王既没有对虞姬之死的悲愤(没来得及悲愤就自杀了),也没有送别乌骓马的不舍(完全放弃坐骑,基本都是步战),更没有不肯过江东的豪气(没有突围到江边,死在了不知道什么地方),甚至连一代豪杰最后的尊严也没了(霸气的自刎居然尼玛变成了小日本的剖腹)!!!
你们这样丑化项羽,就不怕他被气得活过来找你们索命(要是真活了那也可以算他们的贡献)???
7.刘邦大杀功臣是鸿门宴的后遗症!!!
除了以上这些坑爹的情节之外,雷人的台词更是多的浩如星斗。
比如项羽对着大庭广众之下几乎上身全裸的虞姬居然开口第一句话是“你愿意跟我吗?
”,怎么看怎么让我觉得这尼玛就是在趁人之危!!!
还有范增到了咸阳居然说“烤鱼好吃才是上上之策”,弄得我都不确定这是不是也是巫山烤鱼赞助的广告植入!!!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精力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各位有机会自己去体会那种被雷的五内俱焚的赶脚吧!!!
对于这样一部神作,我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不但是因为心疼电影票钱,更是想看看到能烂到什么地步。
最后我搜肠刮肚的总结出了我理解的影片主旨:做人要纯真一点。
机关算尽,最后就谁也不信了,害人害己!!!
我操!!!
这原来尼玛不是历史剧,是探讨人性的伦理剧,那你为什么要选鸿门宴这个题材啊,你拍个时装剧不也一样在说明问题吗???
难道非要演员穿上古人的衣服演一个和鸿门宴基本不沾边的故事才能具有说服力吗???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本身独有的内涵,就算要改编重新搬上大银幕也起码要做到保留精髓吧。
像《鸿门宴》这样的作品在国内并不少见,剧本不但把原著篡改的面目全非,还乱七八糟强加进了一大堆看似内涵深刻实则歪理邪说的主题。
让你们踏踏实实把经典故事照搬到银幕上就这么难吗???
我不客气的说,像鸿门宴这样本身就十分精彩的历史故事,原封不动拍出来想被人骂都难,但是中国的导演编剧们就是有这个实力做到了!!!
最后我真诚的奉劝各位导演编剧,如果你驾驭不了这样的经典,那就趁早别去碰。
更别用您们那些所谓的创新思维去改编,因为很抱歉,作为观众的我们真的没有你们那么好的想象力!!!
去电影院换票,我说要2张国语版《鸿门宴》。
售票的说:好的,请问您要的是2张国语版《鸿门宴传奇》吗?
我说是《鸿门宴》,她说是《鸿门宴传奇》。
我定睛看了看海报果然有“传奇”二字,心中顿时有种不祥的预兆。
但是看到张涵予哥哥的名字 我还是说那就2张国语版《鸿门宴传奇》吧。
等开场的时候仔细看了看海报 突然发现 导演:李仁港 心中顿时又是有种不祥的感觉此君的名字时曾相识啊 电影开场,一切正常。
当刺杀秦始皇时 我看到 项羽 刘邦 他们拔出了 锃亮的刀时 我有想哭的感觉,导演把中国人民发明冶炼钢的技术推进了好几百年啊之后 在道具的使用上 天雷滚滚而不断啊磨砂玻璃的酒杯 不锈钢的杯座 贴了不锈钢的笛子 当刘邦带着一顶有帽檐的钢盔的时 女友说 这帽子怎么这么眼熟啊我顿悟了——李仁港就是拍坑爹的《三国之见龙卸甲》的导演啊啊这帽子 这造型 是刘德华在《三国之见龙卸甲》里面的造型 导演直接拿过来了。
这片就是加强版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啊杯具。。。
影片继续。。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此片最准确的名字是《鸿门宴传奇之张良传》;快到片尾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尼玛啊。
项羽连匹乌骓马都没有!!
影片结束时我得出的结论是此片最准确的名字是《传奇之鸿门宴》。
这TMD是传奇啊 。
我终于明白了开场的时候我看到“传奇”和“李仁港”时为啥有不祥的感觉了(导演+编剧=李仁港)+道具=毁了此片尼玛 导演也看看《史记》吧 真是糟蹋了这个好故事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故事可以这么说,项羽和刘邦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 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然后一段旷世奇缘由此诞生。
一两年前慢慢的有了个念头,凡是中央电视台鼎力推荐,大作宣传的国产品,应该不会太好,能不太差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个电影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虽然台词有点雷人,片长有点亢长,有些内容实在多余,甚至本是一部史诗的故事,无端端变成了暧昧晦涩的三角恋。
本来一场豪门盛宴变成了棋王争霸赛,关于这点有人不满意,倒是真的有点过了,李仁港也许是想要在找个喻体能突显一下鸿门宴的算计,经营,与彼此间的相互利用,除了围棋倒也找不出别的,不过活儿干的有点儿差。
身为一个普通男性观众也是在没什么可说的,唯有点只青烟,倒杯清茶,盘腿坐于炕上,扣着脚丫,等待着下一个导演继续把刘亦菲的衣服扒光,哪怕根本没这个必要,哪怕这个人物都略显多余。
PS,陈小春这回演的倒是意外的好,虽然他让我想起《天龙八部》,不过这应该不是他的错,多半是导演让他干的。
没有太冗长的宣传,不借鉴三十三天的手法,鸿门宴用最真实的电影手法,为大家正式电影存在的意义。
演员利用演技说明一切,导演用故事证明精彩。
李仁港的画面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跌宕起伏的剧情配上完美的画面,对视觉、神经的冲击可谓是绝佳拍档。
一百多分中的戏码,讲述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故事性非常之强!
面对众星云集的《鸿门宴》最担心的还是刘亦菲和第一主演冯绍峰且不说神仙姐姐刘亦菲单从冯绍峰的演技讲,已经完全可以和其他男主演对抗。
戏中每一个镜头都透露着贵族气质与霸主的力量感。
完全颠覆了我这个不看电视剧的人对冯绍峰的偏见。
而刘亦菲,虽然依旧是神仙姐姐,但片尾的霸王别姬,演的还是非常之出色的。
刘邦刘小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片中的黎明,妆容已经完全不像四大天王。
电影过程中,还是会吐槽一下黎明的演技,但当片尾,黎明笑着离开的那一瞬间,我知道,原来局中局,刘邦你赢了!
黎明你赢了!
你利用演技来证明:什么事真正的“小人”的天下。
连影迷都被你的演技所欺骗。
张涵予对抗黄秋生张涵予与黄秋生的对戏可谓是片中可谓最具看点。
除了张良对弈棋局时,张良吐血让我十分不解之外,两位影帝的演技,真的是毋庸置疑。
鸿门宴,一个无宴的对决,一个无声的棋局。
最终赢得的,不仅仅是楚汉的天下,还赢得了几千年后,大众的内心对决。
推荐一下,还是非常值得进电影院推敲一下的!
《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门宴的故事,每个人从小接触历史都有耳闻,即使不那么爱看古文,也从各种戏说、演义中有所了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更是作为一个成语一直流传。
要讲好一个大家都知道结局的故事,还要把它讲得有亮点,真的需要用心去行思一番,因为豆瓣评分不高所以本未打算去观影,但是朋友相邀,就一起看了。
总体说来,李仁港很有诚意在编剧和拍摄,配乐大多选用急短的战鼓声配合厮杀、对弈,而最后霸王自刎的桥段前,悲哀的楚乐中加重了那份苍凉,战争场面沿袭导演一向的宏大风格,窃以为本片胜在立意,用棋局来阐释项刘相争,更是局中有局,鸿门宴是高潮,却也只是这场对弈的第一步棋子。
人生是场棋局,项刘两军同样如此,楚河汉界,双方对垒。
善弈者,决胜于千里之外,如范增,张良;好勇者,取敌首级于马下,如项庄,韩信;霸王项羽,高祖刘邦亦是此棋局中重要棋子,你有先手制人,我有后手妙招。
最后,蓦然回首时,才发现没有谁是赢家,我们只是两败俱伤。
刘邦赢得了天下,却失去了相信的能力;项羽失去了天下,却赢得了虞姬的爱情。
成王败寇一直是国人的成功的判断标准,所以脸项羽都觉得无颜去见江东父老了,但其实成功的标准又岂在一时成败或者一事成败。
就说鸿门宴来说,项王赢得了第一步棋,却输掉了江山。
但,我却认为项羽其实是人生的赢家。
望族之后,名师培养,天资卓越,魅力四射,万民敬仰,美女相随。
即便人生短暂,却光芒四射,被历史所凝记。
而,每个看客其实也都是自己的棋手,每步怎么落子都是人生的博弈,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刚刚看完《鸿门宴》的你,又将如何下好属于自己的棋局呢?
(媒体稿)只剩这些历史典故可供挫骨扬灰了。
不过导演李仁港的鞭尸手法实在不敢恭维,愣是把艾丝美拉达抽成了阿西莫多,一出“鸿门宴”,拍出来像是一场围棋争霸赛,及其幕后故事。
有人说,人家名字里写了,这叫“传奇”,不是历史,可我觉得戏说又不是胡说,传奇又不是离奇。
好比说,历史是个普通青年,你艺术加工,再怎么离谱也顶多是文艺青年范儿的,不能太过分了,否则概念就变了,就不是一个筐里的东西了。
然而即便不去纠结历史的忠诚度问题,此片仍然看得我恼火。
服装、音乐尚能说道说道,情节上可就粗糙得一塌糊涂了,它很像是我小时候玩的国产游戏,一个小人儿走来走去,场景变换,遇到什么人说两句话,打一架,再来个过场动画,就这么交代完了。
剧情主要是由一堆感叹号连接而成,“保护主公!
”“你做什么我都相信你!
”“回家喝酒!
”“杀!
”“照顾好你嫂子!
”“我们终于要入主咸阳了!
”就像看多了马景涛教主的狂吼,脑袋容易缺氧一样,一直以一个亢奋的情绪在情节上不断地跳过、跳过,生硬得仿佛一群人在喊着口号,做戏的感觉太浓重了,比真的看别人喊口号还让我觉得难为情。
李仁港始终缺乏一个作为观众的同理心,这是一个导演致命的短板。
剧中角色总是重复地说着“天下苍生”、“百姓安危”,这种国家领导人式的发言只能制造隔膜,不能将观众带入其中。
电影是导演拍的,他本人自然能够投入其中,但观众没有他这样的情感铺垫,这就需要他用细节来引导观众的感觉和印象,也就是说两个人相爱了,观众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相爱。
可是李仁港没有做这些,他含混不清地带过,大家只能自行想象一些情节,以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可作为一个善于为难观众的导演,李仁港又处处不留白,他连让人遐想的省略号都没有点,直接来了个叹号。
直到黄秋生出现,节奏才有了小小的变化,观影中一直游移不定的感情终于有了一个放心着陆的位置。
黄先生绝对是这部影片的救星,是他让故事的起承转合有了长天大地的传奇意味。
传奇从人味儿里来,从人最基本也最真挚的感情中来,亚父的戏份不多,却是我唯一为之动容的角色。
这不是剧本里的设置出色,这是黄先生的表演精彩。
除了张涵予算得上差强人意以外,其他人就都不行了,由黎明扮演的刘邦,活脱一个知识分子,说话斯斯文文,细声细语,演刘备还差不多,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刘邦。
冯绍峰则赚了。
虽然在此之前群众对他的评价并不很高,而这次他又选择了一部烂片作为电影处女作,但是,他幸运的遇到了黎明、刘亦菲、陈小春等一干人来演对手戏,在巨大的反衬作用下,他身上隐约有了艺术家的神韵。
影片的重头戏着实有创意,估计把张良都给骗了——饭局黄了,改为棋局。
说好的是“宴”,却连菜都没上,光看俩人下棋了,俨然一群棋痴。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阿城的小说《棋王》。
《棋王》的浑厚和清冷它自是没有,李仁港只是利用这个封闭的空间给影片重新刷上一层江湖色彩。
但我觉得下围棋的编排很低级,因为这样一来就把其他人的人性全埋没了,完全成了两位军师斗智斗勇,而且说的都是不着四六的语言,充其量图个热闹。
结尾处,各人的命运都很悲凉,貌似李仁港为他的传奇故事做了一次深化,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对人性的过分简化,以及对人物命运想当然的理解。
那些杀来杀去的颠覆性的做法缺乏理由,完全是为了做一个扣,营造具有历史感的悲壮气氛。
“鸿门宴”本是一个诉说人性的绝佳题材,但李仁港随意丢弃的笔墨,使得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在深度上显得单薄,每个人物只有了架子,背后的空间却丝毫没有打开。
就像一个饭局,摆好了碗筷,主人却说,对不起,家中无米,菜也没洗,高压锅又坏了,大家随意聊吧。
看过《鸿门宴传奇》,我想陆川应该放心了,虽然他从前的电影我都不爱看,但有了这样不提气的对手,以陆川的软实力,差不多可以不战自胜了。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李仁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所以才在影片中让黄秋生给陆川捎句话,“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
”
首先,看李仁港的电影要先跳脱固有的历史概念,人家已经告诉你是传奇了。
秦末也是可以有西红柿的,也是可以有不锈钢的。
张良也是可以当过细作的。
四面楚歌是可以用笛子不是用埙的。
霸王和虞姬也是可以相拥着自杀而不是分别自刎的。
我只介意一个改动,我最欣赏霸王即使兵败也不肯过江东的骨气,却被改动成没能走掉,兵败如山。
跳出那些历史细节不计,鸿门宴的画面的确精致唯美,打斗场面虽然稀少而简单但是非常清晰并且具有力量。
节奏控制的很好,这个结局没有完结在项羽之死,也算出乎意料。
最后这一笔,赴宴的代价是不再相信,非常出彩,也算是给本片加了一点深度的思考。
仅就国内的电影考量,这部鸿门宴绝对值得四星。
最精彩的一场戏,绝对要数范增,张良鸿门宴上对弈。
5盘棋局,看似对弈棋局,实则对弈天下。
每一步棋各自表明立场,再深度论证自己的立场,黑白之间尽显两人城府智谋,刀光剑影尽在棋中。
如果没有黄秋生和张涵予这样演技扎实的实力演绎,这场不但不会有这样的力度,还会显得怪异和虚浮,两个老戏骨撑起整场,每个眼神里都射出刀光,黄秋生连眼神都没有,只凭气场便满身的城府与智谋。
张良的踏实,计谋,担当也在张涵予的身上活了起来。
就这一场戏已经值回票价。
樊哙本就是个粗人,却也十分忠义,陈小春诠释这样的角色十分合适,有点憨直,有点狂野。
最精彩的是樊哙最后一场戏,哭问刘邦,我不明白,最后自刎。
至死也仍是那个憨直忠义的汉子。
--我知道你变了,你已经不是那个跟我从家乡出来的兄弟,你是皇帝,你不在信任我们,你已经能够不是那个仁厚的主公。
我曾为你出生入死,为你能获得先机而自断一指。
现在我无法认同你,但是我宁愿死也绝不反你。
这就是陈小春的樊哙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老刘家人都那个样子,看似仁义的腹黑男。
我老是觉着黎明演得不是刘邦而是刘备。
刘邦出身草民,多少该有点痞气。
要说腹黑,黎明实在没演出来。
要说夺取咸阳是受手下人怂恿,这剧情也未免有点薄弱。
总之刘邦本就不是个讨好的角色,又选了个撑不起这个角色的演员。
虞姬我不想评价,不值得。
最后我得好好说说项羽,说说冯绍峰。
我承认我是喜欢冯绍峰,并且一直喜欢项羽。
刘邦即使得了天下也是后辈口中的猥琐小人。
项羽却一直是大多数人心里的英雄,霸气兼具温柔,重情义,有骨气。
冯绍峰的造型非常符合我心中的那个影子,那个气场,一举手一投足都好似项羽在他身上复活,这个英雄杀进战场救出项庄,并肩而立。
这个英雄走下台阶对着虞姬伸出手,你喜欢了我吗?
这个英雄兵败怒吼,仍要血战到底。
命运而已,时代需要一个柔软的皇帝,你只是被时代淘汰,绝不是输给了刘邦。
冯绍峰十多年的磨砺,机会终于来了,他的确有前面,可塑性很强,不论是那些个民国的少爷们,还是霸气的8爷,还是如今这个悲怆的霸王项羽。
很感谢李仁港没让项羽优柔寡断的放走刘邦。
他狂放的笑,笑的肆意,那是胜利者的笑。
我放你走,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我杀。
黄生,张涵予演的好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事,冯绍峰出乎很多人意料,必将是此片最大亮点。
二人在某处偶遇,一见钟情。
从此为了对方,无论多长的时间,多远的距离。
都会苦苦追寻对方。
甚至不惜舍弃生命同生共死。
这种桥段总会在史书或武侠小说中出现。
我总会感到诧异,为什么会存在如此简单和直接的感情。
只是一段时间,甚至只是一个眼神,我就知道我的这一生,只钟情于你一人,从此不顾富贵穷苦,不顾荏苒光阴,不顾千山万水,不顾生死。
只为追寻你的脚步,只为与你相依。
就像霸王和虞姬你率几十万大军锐不可当时,我为你弹琴唱曲。
你落魄乌江,孤军奋战时,我与你同生共死。
也许这种感情只会存在于小说或者史书中吧。
小说是人寄托美好幻想的地方,而史书也历经千百年被人修饰的臻于完美。
我对历史并不熟悉,我也相信史书只是胜利者的炫耀品。
就如谋篇评论所说,他们不是历史上的霸王和虞姬,只是电影里的他们与历史中的人物恰好重名了而已。
说实话买票时看见冯绍峰的名字条件反射的反感,毕竟是与杨幂一起拯救地球的黄金搭档。
不过看完电影冯绍峰确实颠覆了我对他的看法,扮相很帅,演技很好,霸王的霸气和柔情都入木三分。
本来坐在那,以为这会是一部常规化的商业烂片。
但是整部电影,没有狂轰滥炸的前期宣传,没有“耗资XX亿恢弘巨制”没有“XX特效组倾情加盟”也没有女明星与情节毫无意义的脱光,床戏,激情戏。
也没有根本不好笑的冷笑话。
而且本来自信满满以为只不过是项羽和刘邦打起来了,项羽输了,虞姬和项羽一起死了的常规剧情。
期间还穿插张良和范增的智力对决,而且最后的悬念和情节伏笔确实给了我一笔惊喜。
不过个人感觉,如果你到最后憋不住尿了,樊哙死后的剧情你可以不用看了,直接走人去厕所吧,免得散场的时候厕所排队。
后面的情节有点墨迹。
不管怎样,在贺岁档还没上映之前,与同期电影相比,鸿门宴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这是一部电影,不是史记还原的纪录片。
谢谢
汉初是我最为心驰神往的时代。
初中时曾写过一篇“半文言半诗歌的小说”,以老谋深算又无限纠结的萧何为第一人称视角,写韩信,写张良,写刘邦,写那个恩恩怨怨的纷繁朝代。
老师破例给了最高评价并让我在班里朗读,我便读得义愤填膺几乎老泪纵横,同学面面相觑表示挺好挺押韵就是不大明白什么意思,于是只好再找位娇媚款款的男生重念一遍。
成败俱萧何,我却写韩信为了萧何活命用计牺牲自我,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徒留萧何老朽如水月下抚今追昔心血滴滴。
现在想来真是基情四射胡作非为。
随着心智成熟年龄增长,我搬弄历史的稚嫩勇气早已被正统打磨,但好在这类人物世界上还有,他叫李仁港。
这不是一篇影评,我想哪是哪信口胡诌,特别不专业,而且还有剧透嫌疑。
关于这霸气十足的“天下第一宴”,可说的太少又太多。
据太史公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
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过寥寥千字,已胜万言。
有辞章,有神采,有泼墨,有点睛。
司马迁已经把他所不曾经历的智勇博弈描绘到了极致,细到几乎可以直接拿来分镜头;然而由于这幅图景已经尽人皆知,想满足观众期待又得拍出新意,这不是件容易事儿。
李导这厮却十分爽快,只取其基本架构与人物关系,前后历史通通重新述说。
片名叫鸿门宴(后面“传奇”那俩字儿的山寨角标我都不好意思提),实际上贯穿了整个入关、赴宴、脱险、围困、别姬以及后来称帝和变乱的楚汉战争史。
为了拎起这林林总总的许多人物和支线,李仁港(兼任导演和编剧)将整个汉初走向臆想成刘邦鸿门一宴的心理后遗症(“我已丧失了相信的能力”),因此电影无能为力地烂尾了,不但诸将收尾草率难以服人,还沦为了可悲的政治说教。
“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口号还不错,但怎么就在“一念”之差中改写了历史反正我没看出来。
导演将席间棋局引申为势力角逐并一直贯彻到底,反反复复劝诫主公不要错下一步棋,以至于老年张良都借尸还魂一般出现在苟延残喘的刘邦榻前,讨债似的问你后悔吗后悔吗,这实在太雷人了。
难为了李仁港这位考据专家,请了围棋专家细细研究棋局,还亲自动手设计衣服。
“深谙古典”的他捣鼓出飞碟钢盔这样的未来主义产物,锦帽貂裘皮大衣十分拉轰犀利十足。
《鸿门宴》不愧是钢盔三部曲中的巅峰之作,美术师出身的李导牢牢树立起鲜明的个人美学标识,明年钢盔成为街头流行服饰也说不定。
我是土鳖没看过《宫》,但觉得冯绍峰一身长毛还挺帅(听说全戏都是反季拍摄),比看现代装束有卖相。
乱发齐髯恰到好处地美化了他的奇异轮廓,白面小生的霸王演得不错。
再配上娇喘微微的一点红虞姬(宣传片里居然写的是“千古烈女”,怎么想的),古装热血题材。
张良似乎才应该是第一主角,史书上他跟项伯那点暧昧全跑范增身上了,亦敌亦友亦搞基,一辈子的分分合合,人死了魂还在纠葛。
兔死狗烹的历史命题使得二人天各一方又惺惺相惜。
张涵予和黄秋生的对手戏颇为好看。
刘邦感慨过这么一坨名垂千古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实人家也就那样谦虚一下,李导就给当真了,刘邦不像刘邦像刘备。
求贤若渴聚拢人心的主子多了去,为什么刘邦就能一呼百应得天下?
很可惜他退居二线做了懦夫而不是枭雄,黎明的脸板得好像一动弹下巴就会掉下来一样。
预告片隐去了诸位明星的大名,大概是想让人忘了这货是黎明,可这面瘫只能是黎明。
总之除了个别特效太假以外什么都还好,群星也撑起了足够看点。
就是那些个不停的闪回解说有些侮辱21世纪观众的智商,毫无意义的渐隐渐显也腻得慌。
几处风花雪月的情节和台词煽情过度,看了忍不住要发笑。
我不知其细枝末节,只好说李仁港功力尚有进步的小曙光。
我还是不太明白。
不好好吃饭怎么就知道下棋,舞剑本来是多么锋锐的雅兴,上来就成拼命三郎式砍杀。
韩信一踹门大家就开始拔刀,我心说这场戏要完。
既然后面还要去乌江边上大干一场,为什么就不能淡定一点。
杀机四起不一定就意味着拼命切镜头,最高境界的武器本该是落叶飞花。
直接摁倒在地取人首级,太没趣了。
更可笑的是与此呼应,后来刘邦竟径直来找项羽,报复一般把他刺个稀巴烂,李清照歪歪不已的项王连摆个pose漂亮自刎的机会都没有。
可惜。
我一向搧完脸再揉一揉,不说了嘛造型很突破。
汉初群星璀璨豪杰竞起,是男人像男人、而且是最像男人的时代,所以我喜欢。
上过李仁港好几次当了,这次直接一星
画面很完美。别的没有太大感觉。古装片的群殴情节,战马啊,军队啊,对冲啊什么的,所有片用同一片源得了吧,每个都拍,每个都一样,浪费资源,不增长GDP
张涵予气宇轩昂啊!黎明好虽啊 哪里像个帝王啊
范增與張良對弈最精彩。這才應該是洪門盛宴。
冯绍峰个痞子项羽,黎明个儒雅刘邦,俩人都喜欢虞姬。神棍张良,装逼二百五韩信。
气势展开的很足,但没有剧情为里,不免有皮草在外,败絮其中之感
我觉得黎明不够狡黠!
这到底是刘备 还是刘邦? 总之在下一盘大棋。。。
刘亦菲是最大的败笔,她能把每句台词都说成一个感觉,好歹让范冰冰来演啊!!!and 小春哥不错
黄秋生太抢戏了 两败俱伤的结局啊
争地盘、讲数、打群架……,而且各个人都情深意重的样子,把黎明换成郑伊健就是《古惑仔》穿越版了。至于历史什么的早已是浮云,迎合现在观众口味才是正经事。
昨天去看了,很好看,同事说这是她看的第一部像样的古代电影。我真喜欢项羽的眼睛啊,太有内容了。黄秋生和张涵予也很棒!前二十分钟有点拖沓,但越往后越好看!不错不错!
臃肿
很精彩。鸿门宴一段可谓紧凑而紧张,项王的咄咄逼人,刘邦的步步退缩,范增与张良博弈的精彩场面,血腥而刺激。此剧遗憾部分在于刘邦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韩信武功不错,智商一般!虞姬面无表情。
有种棋局叫做两败俱伤
听说又改了历史?
功败垂成
不论历史如何,这其实是部故事片!又感人的地方,也有雷人的地方,不过影院没有一处笑场,感人之处大于雷人之处!
不知所云 中国编剧的整体智商都落后观众N个身位
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