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后把一对结婚十五年的夫妻从柴米油盐中抽出,烛光红酒出场,丈夫给妻子送了一件她平时舍不得买的内衣,妻子回忆往事,道出结婚后的爱情就是要肯为对方吃亏。
影片中妻子是个女强人的形象,好面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想移民美国,将自己弄得焦头烂额,把自己想法一厢情愿的强加给孩子。
她把自己的女儿当公主养,不让她坐公共交通,在外吃饭不能低于四星级,吃鱼和骨头汤前用滤网过滤,水果必须吃有机削皮的,导致孩子五岁了还没办法自己吐骨头而被噎住进了医院。
十五年的光阴,妻子从原来的崇拜变成日常的嫌弃,嫌弃丈夫没本事没钱没时间,当妻子唠叨发脾气的时候,丈夫为了守住这个家在默默忍受。
他多次开导妻子,就算移民也无法移的了心境,或许他比妻子更懂得生活的真谛。
很多人评论这部影片像电视剧中截取的片段,剧情平平毫无特色。
但是,我看完感触颇多。
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变得越来越急躁,无法静心的享受生活。
处处攀比的心态让人对亲近的人抱怨连连,而忘了生活的本质。
身处这个时代,无法脱离大氛围,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初衷,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时光,日子可以平凡但是不能没有激情。
养育孩子需要更多的包容,包容个性化的成长。
我给四星吧,昨天无聊在家里的电影频道看的,这部电影应该是还原了互惠生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也有中西方教育的思想碰撞,电影在教育上应该是持有中立态度的,就是反应了这些现象,让观影者自己思考,在我看来感触还是很大的,影片中独立、善于与人沟通、善于表现自己等等这些精神特别值得我去学习,或许我真的应该多看一些电影,好的电影能够教你怎么去做人,这里摘抄影片中的一句话“所有的困难都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拼命精神,换来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但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似乎不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可以换来的,也不是对夫妻另外一半的过分要求就能换来安全感。
苦日子再苦,也苦不过过去,好日子再甜,也甜不过亲情爱情友情。
苦日子过过,就怕再过那种苦日子,中国人富裕了,还想更富裕,还没有修炼到那种安享富裕的境界,哈哈😄
国内首部互惠生题材电影《洋妞到我家》的热映,为观影观众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和共鸣。
原因在于该影片如实地展现了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当下面临的课题:生存环境焦虑、食品安全问题、夫妻中年危机、孩子外语学习压力、移民热和移民难等等诸多方面。
一个典型中国现代家庭遇上洋妞互惠生,如同一杯开水里掉进一粒沸腾片,激起喜怒哀愁气泡无数。
而当我们把目光转移至“洋妞”本身,个中感受也值得我们回味。
洋妞Natalie来到中国的原因是家庭需要一个比菲佣更好的提高孩子英语的帮手,而母语太贵,徐帆饰演的妈妈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籍互惠生。
经历了几十个小时飞行的Natalie,一下飞机就给了家庭妈妈一个熊抱,而爸爸则因被授予了吻颊礼而不知所措。
第一顿饭上,Natalie见什么喜欢的就要什么,宰了妈妈几千大洋;爸爸刚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Natalie就把最大的那个给“让”给了自己……虽然来自家庭文化概念浓厚的南美,Natalie身上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家庭的冲击仍然不小。
当互惠生看到妈妈把任何食物都剥皮、任何汤饮都过滤时,皱起了眉头瞪圆了眼。
我们看到了外国互惠生对中国孩子被宠养甚至被过渡保护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也不奇怪后来Natalie会私下和皮皮约定,带着她去坐地铁。
最初请互惠生的家长都认为西方青年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一定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但当妈妈发现互惠生竟然会和女儿联合起来撒谎,为的只是获得自由的出行权利时,妈妈意识到了互惠生原来对自己并不那么言听计从,甚至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孩子观点——包括Natalie那句经典的“性教育要趁早”。
一句“我的孩子要你管”反映了大多数妈妈们的心声:到了家长权限等原则问题,互惠生这“洋妞”是压根儿没有发言权的。
而悖论的是,家庭请互惠生的初衷除了学习外语,不恰恰是帮助孩子更早地适应国外的环境,以便日后移民么。
陈建斌饰演的暖爸此时站在了Natalie这边:连家门都出不了的孩子,以后怎么出国门。
从这个意义上讲,Natalie远赴重洋选择和一个中国家庭开始一段生活体验本身就是一堂教材,如何教会孩子独立。
互惠生是外国的年轻人,也有贪图玩耍的天性。
第一次是跟着庙会队伍狂欢不小心和皮皮走丢,第二次是和互惠生小伙伴一边剪指甲一边聊天,结果把5岁仍不会吐骨头的皮皮晾在一边导致抢救的那一出戏,让大家看了揪心。
第一次事故的结果是Natalie罚自己饿肚子跑圈,第二次是努力挣钱偿付皮皮的医药费,以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
而通过这两次折腾,作为母亲的徐帆也意识到不能把孩子圈养而要培育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对Natalie的责任也释然了。
其他互惠生的常见问题,这部电影也有贴切的诠释。
互惠生几乎每天都会和在国外的父母唠家常来缓解自己的思乡情绪,一到了自己房间就像是到了自己的领地,要求包括皮皮在内的全家先敲门再进屋,以及过了责任时间的点就不愿意再带孩子,要享受自己的空间。
这些俨然是给怀揣着请个完美互惠生的家庭上的一堂培训课——互惠生也是普通年轻人,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建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虽然生活中总有大大小小的烦恼和闹剧发生,但是家庭和互惠生在风暴过去的每一次和解,都让人为之动容。
皮皮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的小公主转变为了在Natalie走后独自弹琴然后忽然走到妈妈面前呢喃着说“我想姐姐了”的小姑娘。
徐帆和Natalie在机场邂逅时Natalie喊着“妈妈,妈妈”让徐帆流泪激动不已。
如此种种,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互惠生和家庭间除了互惠互助以外,家庭成员间朝夕相处而结下的真挚感情也弥足珍贵。
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大家却有着的同样的人情关怀。
这就是互惠生项目真正使来自不同国籍、背景的家庭和外国青年倍受鼓舞的原因,同样也是互惠生项目的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乐培互惠生Michael
文:赵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之时,中国电影从文革的禁锢当中走出,一度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当时占据市场主流的,是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以及他们创作的一大批新现实主义电影。
但是近两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步,受到好莱坞、类型片的冲击,中国市场上各种题材、类型的电影越来越繁荣,只有真实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现状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却越来越稀少。
《洋妞到我家》正是当下中国市场,最为稀缺的那种新现实主义电影。
它发生在当下,反映的也是当下中国老百姓真实所想与所经历着的一切。
据说这部电影正是根据导演与编剧家庭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改编而成。
所谓从现实中来,回到现实中去,同时又能稍微高出于生活,大概正是说的这部电影。
影片以当下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白领生活为蓝本,讲述了大家最为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移民问题,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兼具了商业电影的趣味性。
虽然最终电影里的皮皮妈并没有确定是否放弃把女儿送出国门受教育的念头,但是至少她已经明白,把孩子当做温室里的花朵,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倒不如从小就教会孩子怎样面对复杂的社会,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能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体会到学习带给她真正的快乐。
所谓新现实主义电影,除了故事里所呈现出的那些当下的生活,那些此刻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生活的片段之外,反映当下人,尤其是所有观影者内心所思所想,同时还能适当升华,对观众,也就是正处于如电影男女主角一样困惑的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也是《洋妞到我家》最重要的意义。
影片里的皮爸、皮妈正代表着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夫妻,物质生活已经相对富足,对前途,尤其是对孩子的前途却始终怀着一种莫名的忧虑。
这就是皮妈为什么坚持一定要从小把女儿当做公主养大,并且想尽办法要移民到海外。
当然,这里稍微有个小问题,假如是公主的话,为什么会对《灰姑娘》这个故事情有独钟呢?
这里莫非有什么别的所指吗?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导演和编剧做出了许多努力,找来众多明星客串助阵,更是请动了徐帆和陈建斌这对模范银幕夫妻再度携手合作;更在故事桥段上制造了许多不错的笑料,尤其是那位哥伦比亚姑娘,十分卖力地演出了一位孙悟空一样逗逼的洋保姆,保证了影片的可看性。
但是影片票房依然不算理想。
难道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真的就没有市场了吗?
或者说现在的观众真的就只是希望走进的电影院去看一场不切实际的梦,而不想好好感受一下自己切实的生活了吗?
(文/小义大道)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80后,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童年时光,真的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有着很多生在当下的孩子们所不能想象的经历和快乐。
虽然不能像那些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玩着昂贵的高科技玩具、又或在小区、公园里各种花哨的游乐设备里玩耍。
但我们能用农村里的竹子、木头、烂铜烂铁,做出竹蜻蜓、钢圈、弹弓、陀螺等各种好玩的,当然还有滚弹珠、踢踺子、跳皮筋这些。
相比之下,那个时代的农村娃,有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感。
想起这些童年的玩乐时光,缘由起于观看了由徐帆、陈建斌、陈一诺主演,孙红雷、郭涛、佟丽娅等众多位华语明星参演的生活喜剧《洋妞到我家》。
这部电影的故事讲的是关于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情节以极具中国现代家庭代表的一家在教育、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急切需求达到某种目的,而带入一个洋妞参与进来后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呈现。
影片的主题重点立足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由于在中国对孩子、家庭教育上有着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洋妞介入之后,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和家庭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从而引发了一场有一场奇葩搞笑又温馨甜蜜的瞬间。
皮皮一家,虎妈猫爸乖乖仔,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质组合。
徐帆饰演的皮妈,性格刚强、蛮横有主见,对于女儿皮皮的教育观念是要当公主养,什么都要给她最好的,为了送她出国可以不顾一切,为了让其不会受到伤害各种过度溺爱和圈养,为了成绩每天规定各种功课、不准看电视、不准出去玩……总之,在她的生活观和教育观里有着一套一套的方正计划和要求,家里都得听她的。
陈建斌饰演的皮爸,憨厚老实、百依百顺,工作上一直无所大作为、在家里也就一直说不上话。
虽然对于皮妈有些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式有些不满和争议,但到最后都是忍着牙去妥协和服从。
前面部分的剧情发展,跟现如今大多数中国城市家庭差不离,一家三口,夫妻俩忙得焦头烂额为孩子创造各种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因为创造的过程艰难辛苦,所以给予孩子的期望和希望也是非常之高。
而在这种期望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太过“望子成龙”也是赋予了孩子太多的束缚和压力。
不过,再扭曲,也都还在正常运转之中。
但这并不代表这皮妈和皮爸给予孩子的那种教育环境就是对的,虽然安于现状,只是他跟大多中国家庭一样,很难去打破和改变,在矛盾中践行着。
而自从互惠生洋妞进入这个家庭之后,各种矛盾和误区在或是诙谐搞笑、或是温馨浪漫的情节里蕴然而生,也是将捅破了那张矛盾的网。
皮妈每天规定孩子多长时间练琴、多长时间做功课、多长时间学英语等等,不准看电视、不准出门玩…在皮皮的每一天时间里,基本都在以一种枯燥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特长,基本没有什么娱乐休闲时间,毫无自由感可言,可以说此时的皮皮是一个没有真正的童年时光的孩子。
洋妞带她出去玩学习生存本领,洋妞带她坐地铁学报站,洋妞以情景模拟方式教她英语……在这些过程中,产生出了各种囧事笑话,喜感十足。
皮皮在这其中感受到了快乐、自由,同时也学到了想要的英语。
在这个过程中,洋妞自由、开放式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式,与皮妈保守、教条、限制性的观念进行了许多次啼笑皆非的碰撞。
在那些欢乐温馨的桥段之后,不由得让我们进入到一种反思,关于那些主观性太强的教育方式或许真是要进行改变了。
其实,不是说成天规定孩子去学这学那、限制他的玩乐贪婪就一定会有大成绩。
对于几岁大的孩子,最应该给予的是自由与童年的欢乐气氛。
如同洋妞带着皮皮玩耍、逛街一样,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其实都有着一种对孩子教育的能量,孩子也只有在最欢乐的气氛中才愿意去接受那些知识。
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这个理。
电影《洋妞到我家》虽然主题有些沉重,但表现形式比较活泼,作为家庭喜剧类型,有些情景剧《家有儿女》的感觉,但比之更加丰富饱满。
以欢乐的方式进行观点探讨,与影片所追求在孩子教育中也给予自由、欢乐的主题一脉相承。
算是这个暑期档里较显诚意、且有一定深度价值观的影片,明日上映,值得一看。
片中来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来到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教5岁的小女孩学习英语。
影片主要冲突体现在女主人文娟和哥伦比亚洋妞娜塔莉在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上的截然不同,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映射出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
女主人是一个“怨妇型”的大龄妈妈,她用近乎溺爱的方式教育五岁的女儿皮皮,立志把女儿富养成“公主”。
她的女儿用的是专用餐具、吃的是有机水果、水果要切成小块或者捣成泥、喝汤要用过滤网过滤骨头和鱼刺、甚至不能随意到户外玩耍、5岁的皮皮甚至连吐骨头都不会……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如同把孩子放在套子里保护起来一样。
带了带女儿移民,身为形象设计师的她不惜为死人化妆,与丈夫苏有志常年分居。
为了让女儿学习英语,文娟还花重金聘请了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而正是这个洋妞为这个家庭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洋妞娜塔莉在西方开放式、富有冒险精神的独立式教育下成长,她热情独立、率真不羁,她教育皮皮的方式与文娟截然不同——她带着皮皮走出家门;她教育皮皮辨认警察,所以皮皮走失了能够自己找到警察……她给皮皮带来的是最好的生存教育和生存教育,这才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而它往往被中国父母们所遗忘。
洋妞与女主人文娟在生活方式、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引发了一系列冲突,而与此同时,娜塔莉也被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一些优良思想影响,例如孔融让梨。
影片不单单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批判,它亦点出西方教育下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心态。
传统的教育方式未必全是错误的,而西方教育也未必绝对科学。
不应单纯只吸收某一种教育方式。
农村人想进城,城里人想出国,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没饭吃的时候,总想吃点好的;而衣食无忧时总幻想着天堂般的外面世界,这也许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
电影中的这一家的生活原本令人羡慕,就是为了要移民让女儿有一个豪华的人生,节衣缩食连女人的胸罩都不舍得换把这个家闹的个心律憔悴。
可结果呢?
哥伦比亚的互惠生把家庭教育的现实扒了个底掉,在五岁孩子不会吐骨头的现实面前,令这位一心想移民的母亲彻底醒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多数家庭已步入中产阶级行列,移民潮也在这些家庭的圈子中盛行,不可否认,当下社会中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确实不如某些国外的的现实。
但移民也要因地制宜,综合自身的家庭条件和现实,有多少孩子移民父母过“陪监”一样的生活?
又有多少孩子身处国外“水土不服”?
这些残酷的现实如果能考虑周全的话可能会改变对移民的态度。
《洋妞到我家》就是利用互惠生这个概念,试图让中产阶级家庭冷静的对待移民,并从根本上权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各种利弊。
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影片,也是一部极其适合中产阶级观看的影片,每一个人看过之后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孩子的家长看到的可能是有关子女教育的差异;已婚未生子的观众看后会对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所参考;而未婚男女看到的可能陈建斌和徐帆相濡以沫的爱情,你一定会为陈建斌给徐帆送文胸的镜头所感动。
好的影片就会给不同的人群以警示或启示亦或感动,这样的电影是超现实的影片,并值得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电影一开始就从洋妞来到中国家庭展开剧情,用影像营造出中国现代都市蓬勃发展的典型环境,给人一种视觉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年夫妇之间,以及他们与“洋妞”互惠生之间围绕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孩子的分歧等展开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融合互补,极其富有观赏性,让人在笑中含泪的同时也成愉悦地思考家庭教育究竟该怎么做。
《洋妞到我家》在轻松表层的生活情节之下,用中国观众易于接受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认真反思当下中国人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道出了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尴尬。
幸福的生活经不起折腾,原本生活小资的一家人,就是因为移民的问题而长久的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大人节衣缩食,孩子穿的用的必须都得是最好的,这是中国家庭普遍的通病。
这样的生活会让家庭所有的成员都倍感压力,当然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逐渐消失,正视移民、正视家庭教育这才是影片的意义。
中国人过得太辛苦。
写完这句话心中一阵酸楚,就去玩了几天。
回来打开word又看到这句话,立马想再去玩几天。
中国人活得太辛苦,从上到下,从老到少,里里外外。
勤劳友爱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过分的勤劳上进演变成趋利,过分的尊老爱幼演变成护犊子。
《洋妞到我家》教给中国孩子的第一件事是,要取得理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享受自己的生活。
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刚从水深火热之中挣脱出来的中国人,还缺少安全感去建立享乐的意识。
和朋友聊天,她不理解非洲黑人那么穷,还每天就知道玩儿。
他们明明看到外来人带去的东西也觉得好,想要,却不知道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可是非洲黑人活着,他们开心了啊。
回来的路上遇到卖廉价饰品的小摊贩,有小女孩蹲在那里什么都买不起,东瞅瞅西摸摸也特别开心。
虽然我们一直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但还是忍不住想,我们就是懂得太多。
因为懂得太多,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整个人就变得难以被取悦,难以满足。
真遗憾,活得本末倒置。
《洋妞来我家》演绎了中国家庭的现状,之所以称怪现状只因为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
现实怪现状比影片中所展示的情况还要夸张得多。
影片以最基础的三口之家为轴心展开,徐帆饰演的老妈自从成为孩儿他妈,人生属性只剩下当娘这一个。
她固执得坚持“我家的皮皮是要当公主养的”,为此与老公分居,卖命赚钱移民,对皮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总之,一切以皮皮为中心,将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和精力无限得投入到为皮皮服务中去。
可生来并非帝王家,皮皮天生不是公主,就算徐帆有飞蛾扑火作嫁衣裳的心态,也未必能拖着沉重的现实冲进圣殿。
更何况移民怎么肯定就是明路。
陈建斌饰演的老爸说得对,开心与否与你在哪里没有绝对的关系,与你的心态有关系。
你肯定移民之后就会快乐,中国的生存环境固然不好,但国外的生存环境就一定会好?
在这个话题上影片有些主旋律的调子,甚至引入了徐帆的老朋友归来以身说法证明:移民就是去到大牢笼,孩子仿佛不再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却早已不再是那个认识的自己。
但道理是没问题的,为了更好地认清楚国外的生存环境真的比国内好,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客观地去应对所有的质疑。
很直白地讲,在中国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想要有安全感的确不太容易。
可大人们,怎么忍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其抛入成年人逐名逐利的腥风血雨中去。
人生的输赢是谁来界定的,以什么标准来界定的。
现下中国人逐名逐利的劲头儿都已成病,无药可救。
别说幸福感,身为个人的存在感都在“不懈的奋斗”之中消磨殆尽。
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过好的人,怎么去指导孩子过好她们的生活。
《洋妞来我家》,敲响警钟。
文|苏筱兀
国人有时忽略了我们的文化和优势 我六年级到美国后回国读两年学之后又到了国外 虽然在国外生活了这么多年 可是真正我的生命是属于中国的 我感谢美国给我的生活经验 但我感谢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培养我的各种技能 现在的我什么都还可以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觉得出国有什么“神圣的” 在中国快乐的生活惯了 国外是比不了 当然在国外度假或是挣钱是极好的 就是很多人在美国生活后都变形了 不忘初心 附加一句话 中国环境明显是有更多人身安全的保障
中国的现状,大多数普通移民家庭的写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电影,没有当父母的人是看不出好在哪里的!
无病呻吟的主旋律影片+每个家庭都有的或多或少的神经质母亲。
算不上喜剧的喜剧,除了丢就是噎着出车祸,也没什么问题,对于一群Zuo逼来说这就是应得的。
啥玩意
30到40岁人看的片子 很现实 也很真实 广告实在是太多了
立意不错,中国式妈妈太像了。
overprotection
这种技术含量档次的还是拍成电视剧吧
想出去的人幻想着“国外的月亮圆”,已经出去了的人却苦涩的说出在蹲“移民监”,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可能真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影片在讲鸡娃教育的同时,也探讨了夫妻在孩子教育和生活态度上的分歧,曾经恩爱知足的小夫妻,也变成了疲于奔命的中年父母。生活,总是把一个个看月亮的年轻人,逼成捡六便士的中年人。
103.12.21
2.0~!虎妈的中国教育,不谈剧情啥的,倒是这中国教育的自我反思有点吸引我。
徐帆饰演的妈妈稍微人格分裂了点,这和演技无关,编剧是不是太拧巴才会把剧情作的那么牵强,中国式的电影一定要有脱离本性的转变才能推进故事高潮,好吧,三颗星给蛮拼的笑点~
很写实 表现出了文化差异感 虽然都是表面但是还是蛮努力的
没意思。
我希望遇见我爱的人,当他问我自己十个优点的同时,我依旧爱着他的缺点。
还可以很搞笑很有趣
看了一半 还不错。教育父母的片子
天呐。我朋友的女朋友也是个外教,也叫娜塔莉
挺接地气的。徐帆虽然有点上年纪了,但还是漂亮。
被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