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用的有点喜庆,有点煽情,还有点意识流。
怪奶奶出现在生活里,成为包租婆。
很吝啬很小气,很多有的没有的事情非要不断的找麻烦,每天希冀让人从租的房间里搬出去。
不允许接个电话分机,不愿意让人用暖炉,连使用个冰箱都冷冰冰的跟人说:“你用了我的电,凭什么不给我钱?
”老奸巨猾精明算计的老奶奶。
拄着拐杖什么都要评价几句。
非得问问人到底有没有男朋友,非得把她那丑的掉渣的孙子介绍给别人,非得看着人忙里忙外才安心。
教小孩子不可以偷鸟蛋吃,那样小鸟就不能被孵出来。
告诉人说对男朋友不能执拗,喜欢就喜欢,别折磨别人。
还说啊,一个人的日子领养一个女儿看着她长大就足够了,要那么多做什么。
所以就无所事事的晒晒太阳,和临门的老太太聊聊天,从窗户的余隙里偷看小女生在做什么——再怎么说,即使一个人身于世外桃源,也是少不了沟通的。
老人家向来执拗,向来拉不下面子,向来最害怕孤单和寂寞。
全部都显现出来了。
就像奶奶会因为我穿的少疾言厉色的指着我,嫌弃我总是睡觉很晚,说话强硬,连吃什么都要严加管束。
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脸。
我不理解为什么。
就像电影中的小马全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委屈,不论是吵回去,还是很崩溃的选择哭着离开。
小孩子的抱怨最后总会锁定在“我正在找房子,我就会走的,谁稀罕和你住在一起啊,一个连陪都没有人愿意陪的老太太!
”老太太也不含糊,“你这种性格的人,还说我精明,你这么小就这么会算计,老了怎么办啊。
你要继续这么下去,肯定找不到男朋友,哼。
”老奶奶好像有婴儿肥,拄着拐杖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惬意的如同一直懒洋洋的猫,看着眼前的人忙里忙外,说不出的开心。
渐渐的居然习惯起来这样的女孩子了,动不动就要冲人顶上几句,不断的气人,却不断心软的低头。
都过了一年还是多久了啊,两个人也不吵架了,和平共处坚持的又是一番新的感觉。
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彼此,从一件件鸡毛蒜皮的事情开始沟通,又从一件件鸡毛蒜皮的事情截止。
虽然一地鸡毛,但过日子,本就是洁来还洁去的,越是简单越就像是在活着。
突然有一天的时候小马想去敲老太太的门,隔着窗户看她背影的落寞怎么也无力去打扰。
之后就是一趟趟的东西的搬迁,好像所有的都计划好了的,离开,悄无声息的走。
直到最后一次,老太太做在自己晒太阳的椅子上,缓慢的用她希望的急速追上小马,留着眼泪问:“真的全搬了?
真的就这么走了?
”回答是无声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藏着眼泪点点头。
也就算是离开了和老太太相互算计的日子。
再见老太太的时候她躺在床上,带着灰色的帽子,还是握着人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那时候有人说,“你走之后,她就生病了,每天都说想见你……”好像故事从这里开始就变成了无声电影,缓慢,跳跃,不够冗长的,再不琐碎的小镜头。
老太太离开了四合院。
因为曾经多少年前说过,孙子结婚的时候就把房子让出来。
自己搬到了山上不知名的小养老院,背光,阴冷,高峭,再没有那种机会坐在老位置上晒太阳,晃脑袋。
你知道的,曾经小马说,左边十下右边十下,前世下后十下,对身体好。
想到就晃晃。
小马打开四合院的大门,有老太太坐在那里的影子,阳光打在影子上,门上贴着硕大的喜字。
老太太走了,老太太一直在。
怪奶奶,就让时间一直锁在你家门。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
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我从来没有在豆瓣上写过影评。
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写。
我知道这里牛人太多。
跟他们比起来我的见解不算什么。
看到好多人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不高。
我本来也没抱着多大希望。
但是我看完了以后。
我只是想说。
其实这部片子是拍给特定的人看的。
你不懂没关系。
但你乱说话就是你的水平问题了。
我想有很大一批人会和我一样。
这部电影对他们有特别的意义。
由其是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北京孩子。
我是八八年的。
我姥姥九十多岁了。
脾气固执。
她不喜欢我晚睡觉。
不喜欢我看天天向上的时候笑的很大声。
吃菜的时候一定要从面向自己的方向开始吃。
每天早上一定要扫地擦桌子。
然后把茶壶茶杯洗干净沏好茶才能做别的事。
出去玩也不能回来的太晚。
否则她会不睡一直等着你。
她穿衣服从来都是黑白蓝灰。
穿松紧口布鞋。
我姥姥有句口头禅“八点吃药九点睡觉”。
我一直不喜欢她。
也觉得她不喜欢我。
她对我总是很多要求。
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什么都爱问爱管。
但是她对家里的男孩子就会松的多。
平时给她钱和给奶奶钱都是不同的两种感觉。
前年冬天。
姥姥生了场大病。
新年都是在人民医院里过的。
以前姥姥也住过院。
我也以为和原来没两样。
可是当我推开病房看见她瘦的那个样子躺着病床上,身上接着好多管子的时候。
眼泪刷的就下来了。
姥姥也看见我就哭了。
我从来没有觉得。
她对我原来是这么的珍贵。。
后来我听妈妈说。
你姥姥见谁都没哭。
就见你哭。。。
我给她买甜橙。
她吃的好开心。
笑着跟我说:你买这个比你二舅那个好吃。
”我说:“那您就多吃点。
明我还给您买。
”她就乐。
我没跟她说其实那个是十块钱一个的进口甜橙。。。
我本来以为从这以后我们俩的关系会好点,可是等她好了。
出院。
一切照旧。
她还是经常次弄我。
看不惯我。
搞得我也不高兴。
怎么这样。
说变就变。
就看见我不好。
我好的时候就不看不见。。。
有天晚上她很神秘的跟我说给我样东西。
慢慢悠悠的从抽屉里掏出一块用手绢裹好了的玉镯子。
我看这架势。
没敢要。
回去我跟我妈说她就乐。
说。
给你就要呗。
类似这样的事情。
还有好多好多。
要不是看了这片子。
我都忘了。
最近她又说我跟我妈老没大没小的。
说的我赌气好久没去。
今天听说二舅又病了。
这几天三姨一直在姥姥家陪她。
估计她也累了。
我觉得我该去住几天去了。。
在我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不在我身边;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她身边。
------------------------------当初看《我们俩》是在电视上看的,小制作,很平常的老屋,世故的老人,精明计较却又寂寞善良,年轻的女孩,鲁莽倔强却又体贴温存,连台词都简单到一出神就以为发生在身边。
当初便有些小小感动。
不过也过了许久了。
狠狠记住这个电影,也缘于窦唯的音乐。
在这个凡事热闹繁复的世界上,简单单的音乐,古琴铮铮然,忽然让人心静如水。
重看这个电影,起因是,前几天,我忽然在梦里梦见了她,我姥姥。
于是我跟妈妈打电话说清明节去给姥姥扫墓。
小时候跟着她长大,最熟悉的就是她的拐杖,她贴在窗户上的自己剪的剪纸,以及她的一头白发核桃皱纹也遮掩不住的美丽的眼睛。
那双眼睛,她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没一个人遗传到。
被寄养在乡下,所以一直是个疯丫头,每天放学,都看到她从窗户上往外看我回来。
就如同电影里的老太太一样,什么话儿都不说,却在默默偷窥着你,关注着你,甚至拿着拐杖“咚咚”地点地,该干嘛干嘛去。
十几岁时候却不喜和姥姥一起说话解闷,等大了知道了却又到外地上学。
等大学毕业收拾好行李要上火车回家时候,妈妈一个电话来了:你姥姥走了,哮喘,一口痰憋住了。
本来以为火车通往的是她的怀抱,却不想到达的却是她的坟地。
有了男朋友,第一个告诉的是姥姥,吵架,哭诉委屈也是找的姥姥。
但工作在异地,再经历分分合合时候,就冷暖自知了。
看着电影里的老太太劝小马,说他男朋友在屋子外面睡了几天之后,忽然觉得,其实,已经死掉的爱情,原本不应该,缺的只是老太太那几句四两拔千斤的话。
而老太太死气沉沉的生活里,能证明她脑子还清楚嘴巴还利索的,就是喋喋不休的和小马吵架,而小马也多数落于下风,自嘲“头大背黑锅”。
当她终于离开那个破房子,老太太生活和精神一下子空虚了下来,风烛残年,她熬不过那个冬天了。
当我的姥姥如同电影里的老太太一般希望来个收破烂的或者走错门说说话的时候,我在外地上学。
即使在假期,也只是住上几天,给她洗洗头发,说说话,从来不曾象小马那样,扛着大号的摄像机,拍“老太太的一天”逗她瞎折腾。
但我后来历经几次分分合合买房结婚不幸遭遇胎停做了流产手术,那时候最想的,就是跟她哭诉,但是,我们俩,隔了一道坟墓已经很多年。
电影的最后,喧闹的街头,小马的电话响起,世界运转开始变得缓慢,小马的脸色悲戚,推开那道吱呀作响的门,再带上那道吱呀作响的门,屏幕暗了下来,我却随之眼睛汹涌而出。
多年前在她坟墓前哭不出来,是因为始终感觉她不曾离去。
多年后在电影结束哭肿双眼,是因为终于相信她已经离去。
我们俩。
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电影。
老人都很节约。
屋里太暗,我说把灯打开。
奶奶指指电视,还有光。
朴实到好像就发生在门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静的听不到响动的真情。
银屏里头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银屏外头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
唯一不同我们是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
在爷爷去世后,我陪奶奶看电影。
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
我不知道。
那些绵长的记忆、苦难和幸福构建成的亲情,语言怎么能够定义。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陪朋友看电影,却挤不出空闲来陪陪身边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
窦唯的音乐伴着一个烂沙发。
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
看看身边的奶奶,黑暗中有几点亮光闪烁。
是时候去陪陪我们身边的孤独的老人了……
影片中老人的那份善念没有太过直白地表现出来,在细节处却做得很到位,反倒心留念想。
片段之间不时有古琴弹奏作为过渡,且高远且凄凉,原来,人生最耐不住得是时光的蹉跎和岁月的交替。
张牙舞爪的树枝错乱地铺满了整片天空。
在这个夜幕降临的过年时侯,我幻想,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挂满红灯笼的四合院散发出死一般安详的寂静,这种寂静孤独得让人害怕。
老无所依,大概就特别希望能看到熟悉的人影,能听到耳畔稀疏的窃语声。
人老了,会想方设法地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图一丝快活和热闹。
人老了,倒像是返老还童,可以肆意地任性,肆意地倔强,活像个老小孩,念叨鬼。
佝偻的背影,模糊的咬字,树皮般枯萎的老脸,肉体上地催残导致精神上无穷失落。
片尾老太太终于放下了刁蛮的架子,带着哭腔重复着那句你真搬走了,此时心里是酸楚是无奈。
以前老吵架老算计的情景在这一刻融化成了热辣的眼泪,掉进了心里。
生活中的琐碎把原本两个陌生不着边迹的人交织到了一起,因而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暖心暖肺的话语。
如果你碰到了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她的一些唠叨碎语不巧伤到了你的心,请千万不要在意,她心里也住着一个调皮的孩子,多给她一些时间。
人总是学不会珍惜,也许永远都学不会。
看上去,老太太刁钻,不讲道理,甚至还有点欺负人。
女孩儿不懂事,不尊敬老人,甚至有些任性。
时间飞逝,冬去春来。
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关爱对方,也懂得了享受对方特殊的给与爱的方式。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当我们刚刚学会给与爱享受爱的时候,却要分离。
于是只能把这份痛彻心扉爱封存在内心深处。
电影很感人,看的时候总能让我联想起我生活中的那位老人。
也许是因为电影有所删节,也许是因为表现形式的原因。
总觉得这部影片拍得很赶,很多内在的东西没有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觉得有些遗憾。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值得观赏!
看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然后再看《我们俩》,我就喜欢马俪文了。
我总觉得,这两个电影虽然主要人物都是老太太,但似乎都不是在单纯滴想要表达关心老人那么简单。
父母对子女,打是爱,骂是心疼,因为父母不知道更好的爱的表达方式,也不知道孩子愿意接受什么样的,因此,他们不讲感情,只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就要打骂;反过来,成年的子女对待年老的父母,也是一样,他们可能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无法了解她到底需要什么,自己可以给什么,因此,相爱的两个人可以肆无忌惮滴互相伤害……斯琴高娃说:她败给了妈,败给了不可战胜的命运,我倒觉得,她败给了他和母亲50几年来形成的沟通习惯,这种谁也不愿改变的模式让她不能好好表达她的情感,俩个人强烈的爱就变成了焦灼的痛,浓浓的心痛说出来就变成了尖刻的责骂。
《我们俩》的一老一小挺有意思,估计大部分人记忆深刻的台词都是老太太那句:我闷的时候,就希望来个有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敲门可以说说话……不只是孤单的老太太,人到寂寞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念头吧。
她总是任由自己,甚至不惜代价滴占一个小姑娘的便宜,她连句话都没有就把电话线掐断,她把春节前小马贴在窗上的剪纸都撕碎、用拐杖把挂在院子里的灯笼都打落,可当她站在门口,弯着衰老的身体说:电话给你装好了,当她把灯笼一个一个拾起来重新挂上去的时候,她的孤独、她的落寞和无奈就这么一览无余滴展露给你。
谁没有过那么样一个时刻呢。
小马离开之后,镜头也离开了那个安静的、屋门口坐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的小院,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会不会觉得有点恍惚?
要么是发呆,要么是吵闹,要么是苛责,要么是蛮不讲理……人的寂寞总是无法掩饰的,甚至不管你是多大的年龄、有多少傲人的经历。
你那么寂寞的时候,有个人在你旁边,不管是谁,哪怕是个你从来看不顺眼的人,你一见到就喜欢和她吵架的人,有一天她若离开,就好像抽空了你的生命,就那么一点点可怜的依赖都不能存在了,怎么会不疼呢!
看了前面几篇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觉得写的都很棒,很惭愧自己没有这么好的文笔来描述这部让我深深感动的影片。
这是一部描写一老一少两个原本陌生人之间情感的影片,整部影片的风格淡雅,象是一张清新的山水画。
破落的小院在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中都有着它特别美。
少女的演出明显是本色表演,带着浓浓的学生气,而老人家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那混浊的眼睛中透露出的或精明或无奈或温情的眼神,让人越发感动。
片子讲述的故事很传统,但在个别镜头的运用上似乎也有一些后现代派的风格,从那个老保姆那件搞笑的黑T恤和紫裙子,到老人被送走时小巷中伫立的三个人,都给这部片子带来了很多新意。
尽管这是是个小成本影片,人物不多,场景不多,但整部影片洋溢着淡淡的美,结尾也是那样淡淡的忧伤。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用她自己的语言讲述了人生中的生离与死别,值得一看。
因为光看剧情,不看电影,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所触及的主题,比如关于老年人的孤独(其实是所有人的孤独,只是以老人的视角讲述罢了),关于成长,关于隔阂与沟通,关于子女与老人等等。
这些主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发展出一大类的电影,多少有些类似的影片比如美国的《金色池塘》,香港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甚至小津的《东京物语》也多少沾边。
所以要拍得超越类似题材电影就很难了。
这样的电影,通常不是通过戏剧情节,而是细节真实打动观众。
而观众必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情经历投射在电影中,才能品味故事的真谛。
这对于观众来说是有些苛刻的。
本片还是做到了细节真实,但是对于细节的发掘还是不够深。
窃以为本片的小小瑕疵,是结局老太太的过世,她的孤独是不需要通过死亡的极端方式来展现的。
导演不是不知道这点,恐怕她对观众还是缺乏信心。
这种缺乏信心还体现在,影片中很多地方,导演还是很努力的以直白的方式向观众叙述着主人公的生存状态。
比如有几个镜头概括老太太的一天,无非是在房里坐着或者睡觉,没有别的事情,非常孤独。
导演刻意的强调了这一点。
相比《天水围的日与夜》用老太太两次烧饭和吃饭概括了她的一天,而那种孤独感让我感受更强烈.《天》的镜头讲述把观众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去体会这种单调的日常生活,观众看她做菜烦了,突然想到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全部内容,让观众发现一个事实,比导演讲述一个事实要更有效。
有些评论认为本片做作,这是不公平的,虽然有上述的瑕疵,但这决不是一部做作,煽情的电影。
诚然,我是相信导演的真诚的,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结局突兀了一点,我还没有机会细细体会.如我上面所说的,我觉得直面生老病死的主题的电影非常难拍,因为太沉重,太复杂了.讲述生活中的小小的波澜,都可以展现得很丰富,有很多层次.一次邂逅,一股思念,一次冒险,一段恋情,一种执著,等等人生经验都可以求得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奶奶逐渐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已经足够让观众动容了.导演应当关注将一件事情挖掘的更深入.
“没皮没脸的电影”,我娘说。我娘都看出大量的破绽了吗。“冬天还要哟不能够冰箱?舍得买那么多东西还穷?两个人都闹成那样了说好就好了?……”镜头一会儿平稳缓缓的运动,一会儿又急上急下,支离破碎,太……,还没看到一半我娘就命令我关掉,不然就砸了我电脑,要不是我自己的电脑我也砸了它……
很感动。有时间我想再看一次。
讲一个日久生情的故事。
真是我们中戏风格片 爷爷奶奶系列。不过很好看。
不能更真实更真诚了。有点单薄,四星半。
老戏骨的台词功底让小朋友们显得非常奇怪,对像暖春一样的片实在是不感冒,好在这个没有使劲敲你的脑袋,说赶紧给老子哭!小文艺,小感动,尤其配乐相当含蓄又高级..后来看演职员表..原来是窦仙儿的..
多好的本子,有观察、有良心、台词写得接地气,却拍成了学生作业水平,尤其末尾一段,简直看不下去。这么生人勿近、不好相与的老太太,算计、抠门、又事儿妈,被金雅琴演得入木入骨,那念词儿的功力,真是现在许多年轻演员比不了。小姑娘相比就别扭多了,除了跑,就是喘和喊。
马俪文果真细腻。
题材和想表达的思想都很棒,可惜就是情节太过脸谱化,与好莱坞亲情电影如《我是山姆》这些比起来还是太稚嫩了,缺乏太多细节,堆叠的桥段太过均衡导致节奏太过稳定。
一个人的好天气?
电影制作的很水,主演小姑娘根本不会演戏,浪费这么个老戏骨了……
还可以,可是没有想象得那么好,所以有些失望的
其实可以讲的更好
太匠气了。分寸失当。粗糙。
惜缘惜福
题材不错,故事有点不完整
上课看的,所以通通没感觉
很现实的温情
琐碎的事件,却特温情
12625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