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疫起(2023)中唯一有意見的部分,是計程車司機拿回乘客遺失物,到醫院去尋找「那個很帥的」醫生。
並不是王柏傑不帥,而是這樣的臺詞是媚俗的,在文本上並沒有深刻的意思。
王柏傑所飾演的醫生形象,是逐步轉變和成長的,劇情開始沒多久就給他一個帥氣的稱號,那是德不配位。
一般來說,作為一個醫生的操守他是有的,該救人的時候,沒有什麼遲疑,但這還是屬於職業素養的範疇,未必是人格的展現,直至關鍵時刻做出決定——這抉擇也非毅然決然,而是經過掙扎更顯意志與情懷的真篤。
2、當鐵達尼號沉船,船長必須最後離開,這是為什麼韓國世越號船長被判刑。
甚至一般人搭乘飛機在逃生門旁的座位,也並非單純的花錢消費,擁有較為寬敞的享受空間而已,這個座位要求至少必須會英語,且在危難時協助他人避難。
某些職務有其「義務」和「使命」,在其位而不謀其政,被批判也是理所當然。
我們可以懷有同情的認為醫護人員的生命也是命,但是我們不能無上綱的認為他們罷工是正確的。
3、病毒是否被滅,疫苗是否生產,都非希望之根源,希望之根源是對生命之善意的堅持。
今天刚看完,看的中途屡次暂停,屡次鼻酸流泪。
尽管全片没什么大起大落或戏剧反转,一切都是那么意料之中,却依然看得让人揪心。
好在大部分镜头的色调都尽量带点暖黄,没有让画面显得过于冰冷压抑,但运用了非常写实的镜头和大量的手持晃动镜头营造焦虑、恐慌、无助的氛围。
在医院大片背景色调为黄调的衬托下,手忙脚乱的刚好是穿着蓝绿色医疗制服的医护人员。
这种黄蓝、暖冷的双重对撞将影片的画面表达张力拉到最大。
说实话,看完《隐入尘烟》后直到今天,这段时间里没再看内核和故事都沉重的电影,因为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会不断的调动我的情绪、思考,甚至记忆,而这不仅仅局限在看的那个当下,即使看完以后电影激起的涟漪依然在扩散,很难一下子就将自己从对人物的共情和故事的代入中抽身出来。
《疫起》讲述的正如其名——“疫情刚起”,它将我一下子拉回了三年前那场彻底爆发的疫情。
那时每天打开手机,眼睛、耳朵和大脑都被网络上的人间疾苦、世事无常不间断狂轰滥炸着。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躯体、情绪、规矩都一下子崩坏,那些被突然告知禁止与外界接触的人仿佛一夜之间被社会和同胞所遗弃,而我自己当时也曾在家中和学校中被紧急隔离。
在那种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寝食难安……不断有人哭喊,有人愤怒,有人瘫坐,有人死去。
除了有名有姓的主角们,那些无数小人物的情绪和话语在那般情景下会是你的,会是我的,也会是她或他的。
致敬所有冲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看来又要缓好一段时间才敢再看这样的现实电影了hh…)
疫起 (2023)7.2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王柏杰 曾敬骅
有些情况我们不曾熟悉,有些事情我们常常忘记。
SARS是当年我们遇到的未知最多,影响力范围最大的现代传染疾病。
然而当时医院里的情况是我们对医疗医治不熟悉的外行很难感同身受的真正战场。
时间会磨平记忆,更多像《疫起》这样的电影被需要,医生和护士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心理转变又如何,跟随《疫起》紧张的镜头,共同的经历被唤起。
《疫起》像一场突发的现代战争,病毒是谁都看不见又到处存在的敌人。
每一次在手术台上眉头紧皱的开刀医生,和穿梭于病房,随时准备急救的护士,都是那冲在战场第一线的士兵。
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时不时的交流专业术语,让我们常常忘记厚厚防护服里面,也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人。
尤其是看到病毒的危害力之大,参与救护的人陆续有感染,人本能的都会退缩害怕。
《疫起》很完整的描绘出医生的心理改变,从害怕极力想自保,到铤而走险留下来,也许决定是一瞬间的,但呼吸的急促,犹疑的思考,让我们知道这个决定的力量和价值。
护士在自己被感染后还有去给昏迷的病人做心肺复苏,医生在知道有感染危险时为了手术成功,坚持摘下护目镜,已经罢工的护士又重回工作一线。
每个困在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本能想爱惜自己,但他们都有某一瞬间,因为他人而忘我,《疫起》的战场是残酷的,小女孩的护士长母亲最终没有回来,照顾过小女孩的出租车司机拿着电话听到这一消息时沉默了许久。
当医院的门打开,一切归于平静时,这些经历过的人,特别是医生护士,他们脱下防护服,换上普通的衣服,也许会常常和我们在大街上擦身而过,《疫起》让我们记得,在一场共同战争的最前线,曾经发生过什么。
相关的视频,片段看过太多了。
知道,了解。
所以看这一片就感觉不大。
相对于只能宣传伟关正的片来说,还是不错的。
毕竟人性中还是描述了一些负面。
标准的台湾普通话腔。
依然把SARS疫情的突发和演变,叙述到位了。
没有大毛病,但也不是特别耀眼。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终于看了《疫起》,基准线之上。
本来想2倍速审判一下大陆的同题材篇《中国医生》对比一下的,打开5分钟味实在太冲,大陆主旋律电影什么时候愿意放弃塑造完美个体英雄的模式啊,就算是个体英雄塑造,人家漫威也是有成长线的,一上来就是完美的神仙那电影演个什么玩意儿,全听你说教呗。
说它是“席勒式”都侮辱席勒。
言归正传,《疫起》的叙事结构和立意给我的感觉就是和现代文学前三十年的作品的基调是差不多的。
导演估计就是在那个“以笔为枪”的记者身上投射了自己的理想吧,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希望“以道德的觉悟”唤醒一切。
立意上是自由主义立场下的人道主义关怀,矛盾也源于此——和周作人差不多——自始至终都和团结一致对抗病毒没有关系,唤醒也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安泰河女友的爆发是林伯伯抢救无效;夏正的转变也是职业道德,前期的犹豫和累计也是有人道主义的因素。
整体的结构上来说中规中矩,在电影中很明显地看到一种革命文学的叙事:①皈依召唤结构:夏正思想转变前,急救失败;被唤醒思想转变后,急救成功——对应皈依共产党(被唤醒)前反抗失败,皈依之后反抗有所成效。
②知识分子唤醒结构:记者唤醒夏正;安泰河女朋友(抱歉忘记名字了)唤醒罢工的护士。
③从对立立场,转向同一立场:安泰河和夏正。
这也就是为什么五四之后,这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创作者皈依革命叙事——在这种叙事里面,知识分子是金字塔顶端的呀。
显然,这种叙事存在很大的先天不足的,也不可能适合和平时期的中国的。
之后我会展开有一些小的结构设计我很喜欢,比如A栋B栋,由A入B,A\B的联系通过安泰河的感情线展开。
有一个很触动我的安排:B栋(感染集中地)所直接通过镜头展现的,是所有医护人员都在忙着工作,而且态度不说积极,至少也是友好向上的。
而通过A栋(实际上无感染)看B,看到的是举标语罢工。
从B栋向外传递的都是:我很好,我没事。
而A栋互相排挤,怨声载道,暗搓搓地组织罢工。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被叫回来帮忙的那个戴眼镜的护士回来的时候嘴上抱怨,但最后并没有参与罢工。
她提安泰河去B栋支援的时候只是无心之举,登记体温的学姐当时没说什么,但背地里传播,组织大家排挤安泰河去B栋。
这个过程每个人的反应和辩护的理由着实是很有意思。
还有结尾那个电话我也小夸一下,全片唯一眼睛模糊的地方。
一个接近中年的主刀医生,每天要做多少台手术,见过多少生生死死。
做手术,救人已经不是什么事儿了,只是职责所在,“救活了理所应当,救不活就被起诉”。
但这一次,他为了救活一个人这么开心,和女儿讲——他从一个被异化的工具,找回了劳动的价值,这个时候安排的与安泰河的隔着门对视,除了上文说的从对立立场到同一立场的转变外,还有就是一种初心回归之感——当然底层逻辑也还是人道主义。
最后以此作结也就是表明,电影的首要关注点主要在于医生、特别是底层医生(中高层,决策层完全没有涉及)——我又想起一篇7、80年代的中篇《人到中年》,这样一对比,其实《疫起》只是借用疫情背景讲医生故事而已,但当然也不可否认它展现了一些疫情生态。
夸完了,讲讲问题。
就像刚刚说的,它只是借用疫情背景讲医生故事,而其核心就是用“道德”感化拯救一切。
这不是现实里长出来的故事,而是类似于尼采的日神的创作,为创作者的内心感性找一个外形。
而创作者的内心感性是建立在我所说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信仰的基础上的。
所以电影实际上是凭空构建了一个“世界模拟器”:医院的组织架构被完全抽离——领导层没有任何实质作用,医院所处在的社会也被架空——完全忽略经济社会、政府的因素。
作者实际上是在完全真空的“隔离医院”中调动人物关系,上演一场人性的游戏。
所以说像五四的叙事嘛——无政府主义下的知识分子自我高潮。
但这是有启发性的。
这种片子至少比《中国医生》从审美角度要好,原因其实不是我想象的所谓概念先行的原因,因为严格来说,都是概念先行,只有融合得好和融合得不好的区别。
而以《中国医生》为代表的主旋律的大陆电影,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选题大,想在一个电影里面塞入的面相太多了,想搞史诗,又没能力去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和典型,只能粗制滥造地由上而下塑造概念化的形象。
其实,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还没有像样的现代史诗,即使有也仅仅限于家族史或个人史,真正上升到国家史的很少很少,或许《平凡的世界》算一个,到真正改革开放以后几乎没有。
其实我是在想一个问题,现代性和国家主义是否是先天矛盾的,还是有调和的手段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但说实话,如果中国的民众真的都是现代人了,反而还好,关键是原本意图“融贯中西之精华”的现代化道路,到个人上反而吸收中外糟粕为理由,为“随心所欲”找借口。
当“拿来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上,向善的目标,那么“拿来主义”这种自带进步属性的借口会成为极佳的恶的遮羞布。
反正我是极端反对那些高喊宏大叙事消解的跳梁小丑的,不过是和《疫起》一样,选择暂时闭上眼,不看那些复杂的、现实的矛盾,而活在表面——就像叔本华说的,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但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从来都不是逃兵。
(笑死了,突然想到,后现代的态度不就是鲁迅想要骂醒的“麻木”的中国人的态度吗?
中国人的精神状态领先2000年)。
所以集体叙事的未来何在?
和写论文一样,小切入口,一篇电影或短片只关注一个或几个群体,几对矛盾,然后不同的电影里面人物互相贯穿,形成系列(就像国家课题基金项目)最终这些个系列组成整个武汉疫情系列——妈耶,好像是可行的诶!
当然,对艺术家和制片人的审美要求还是很高的。
这种肯定也是国家投资搞,然后招标剧本和项目组这样。
好像已经有雏形了,之前献礼国庆的单元剧嘛,效果也还不错的。
但确实是5个小单元剧之间缺少一些连接点。
但说到底最后还是得看人,得自发地认同集体价值观的人,才能导出好的主旋律电影——作者的作品很难逃出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的。
最后,不亏是马华,质量有保证。
虽然很想见他,希望他来内地,但接些杂志采访什么的就行了,求求别像老许一样来内地恰烂钱拍烂片。
btw马华演的安泰河真的让我幻视小杰诶,性格也像,善良温柔会照顾人的男孩纸,纯爱天花板()。
本影片写了在疫情时期发生的这种事情 写出来了在国家危难当头是的危机 也表明了 在危机当头人名所做出的贡献 突出了人民心系祖国 心怀祖国的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希望我们的国家这个可以越来越好 人民伙伴 动植物 平平安安的 不被风雨所打败 不为挫折所打败 要继续心怀人民和祖国 一定要平平安安的 人民与祖国同在
以新冠疫情为主题,展开来拍摄,镜头下,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与病魔作斗争,争取多救一个生命,不畏艰险,哪怕搭上自己的性命,生死无畏,体现人民的生命至上。
再剧目的拍摄花絮中,看到了各位大咖,为把此片拍摄得很好,不息浪费更多时间,只为体现当时的背景下,白衣天使的不辞辛苦,不畏艰险。
对于此片,将是对白衣天使的高度赞赏,对他们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讲的是2003年的SARS,主题很符合现在刚度过新冠的人们的心理,2个小时把这件事讲清楚真的很考验功力,结尾确实是结束的有点仓促,感觉前面的事件还没有达到高潮的地步,然后就结束了。
故事主要是4组人物,代表医护人员的年轻医生护士情侣,有家室的医生和患者记者,代表普通人的,癌症晚期老人和他儿子,无端卷进来的出租车司机阿伯和护士长的小学女儿。
年轻医护:对患者的关切、想当无国界医生家室医生:因为很少时间陪伴家庭,所以极其热衷下班,但接到手术也是立马回医院,依然有种医德记者的话主要是记录类型患者是和临终关怀有点关系,就是要不要继续痛苦的治疗其他的是普通人,还有医院的群体描写,比如抗议罢工,怀疑同伴感染孤立……前面很不错,但是结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一个转变和具体的结局,它给观众有更多想象空间,但也因为不够具体而让人容易有落空感。
疫情的影视创作,刘德华也拍了一部,但一直没能上映,香港之前的《白色强人2》也讲述过新冠,美剧《良医》也讲述过,我都看过,都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候,医护人员的反应。
这次就看到了台湾的关于疫情时候的医护工作者的更为人性的一面。
影片开头是一名医生赶着下班,但是却又被护士电话召回,就在这召回一刻,细节上出租司机拿出一本杂志说广东报道有新冠的新闻,问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没回答,随后司机自言自语的说肯定不会是真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医生回医院进行手术后,东西忘在了出租车上的时候,司机好心拿到护士台,就借个厕所,然后就出不去了,医生就回来做个手术也出不去了。
就这样没有征兆的医院被封闭了起来。
在这里影片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人性的细微的变化了。
夏医师为了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但又因为职责所在,人性的一面,左右为难的情况刻画在了这位普通医生当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夏医师冷血无情,不爱说话,不苟言笑,但在危机时刻,依然担当起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
电影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追拍等镜头,力求使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医护人员是不知道医院发生什么的,就连为什么封闭,不让人出去,但人可以进来都在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说明。
就因为如此,在医院里的病人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
这也说明当一件事情不对外公开,产生的就是猜测,恐慌等。
这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在台湾地区电影被第60届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片,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哪怕对台湾演员都不认识,但这剧情可以去了解台湾地区当时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影片在20分钟以后,夏医师问记者是不是知道医院会被封闭的时候,记者说是提前一点点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记者的消息更灵通,但记者为了独家报道,自己也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医院。
但也说明记者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性,在影片中说是新冠非典肺炎,直接简称为非典(Sars),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叫法,国际上也是说Sars 2.0,Covid-19。
影片在前半小时描写剧情还是比较克制和收敛,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被关在医院里医护,病人,家属的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反而描写的是大家还是井然有序,大家都似乎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影片有个小细节就是在25分钟的时候,一名护士哭泣着声音打着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再切换到另外两个医护人员,开始探讨自己的病人胰腺癌第四期,不想化疗,怎么办,听到的是尊重病人的选择。
而不是强迫病人去接受治疗。
尤其是癌症晚期。
但导演又想在这里刻画出朦胧爱情的感觉。
这或许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疫情感染的一些情感故事吧。
镜头下一秒切换到夏医师去病历部查看病历,查看是不是Sars,当他看到影像胶片的时候,看到肺部白点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事Sars,而且还是几天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
但导演也拍出来医院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不是医生自己想调取病历就可以随便调取,会被直接否定,医生自己也没办法。
但导演在这里又暗示了接下来剧情会更考验人性,因为对讲机对面的护士说了句有个师妹发烧了,这就说明被传染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人。
下面开始的剧情,对于防止感染的措施,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关闭中央空调,佩戴医用口罩,体温达到38度的要主动隔离,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出去,就这样的经历,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历历在目一样。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戏份那么多,但也能看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关键时候的冷静,帮助孩子这些都刻画出了人心善良的一面。
护士冒死在隔离病房的剧情,护士说“没事”,夏医师假装送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恐慌更加剧,此时新闻播报出“谁又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呢”?
疫情这种剧情片,导演的角度是去探讨人性,作为普通人,在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影片在50分钟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一起去探讨了关于癌症病人是不是需要接受继续的化疗,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年轻人,他认为应该去接受治疗,哪怕是多活半年,一年。
但家属的儿子却认为那样更痛苦,自己也痛苦,病人自己更痛苦。
但是影片中男护士依然认为要跟亲人好好说再见,应该要好好的去积极治疗。
但对于现实而言,我就不赞同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已经是第四期,化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个钱,带病人去做他还想做的事情,列一个遗愿清单,去尽力完成,这才是好好说再见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影片这里的几分钟的探讨要不要治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剧情毕竟是剧情。
你如果说第四期了,治疗的昂贵费用,都是免费的,那我是支持的。
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依然是普通人,并不能够承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尤其是癌症第四期,根本就无法治愈了。
另一面,夏医师和记者偷偷的再进行调查发烧源头,想找出是谁第一传播源。
在这里也看到了夏医师还不是主任,主任师姐跟他说如果愿意冒险去B栋,一天给1万台币,那么也就是一天给2200多的人民币,那我觉得也不算多。
七天后可以出去,那么如果七天后自己也被感染了,不就不可以出去了?
所以这种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回想起自己在疫情的时候,在封城,封小区的时候,自己参加志愿者,走在第一线,自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帮助人的时候,最辛苦的是我们这群义务免费的志愿者,然而享受的,躲在办公室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的那些居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如今更加讨厌那群人,更加尊重那些负责任,能在危难时候奋不顾身的人。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志愿者,起码他们比我看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负责任,要认真,要有人性的多。
一场疫情,折射出的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平时怎么去伪装,在危难的时候,都再也伪装不了。
整部影片其实对于疫情的描述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展现出当年疫情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多不可描述的人性。
比如说倒卖,比如说赚疫情灾难钱等等,台湾这部电影还是更侧重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疫情的剧情电影传播善的一面。
当你看到有病人在你面前自杀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医生本能反应是救人,但也会迟疑,这就是人性,但迟疑后,依然会选择施救。
然而普通人呢?
我觉得电影这一段的探讨人性是非常的微妙的,也是带动后面剧情发展的导火线。
已经急救30分钟了,电影从夏医师跟癌症自杀的儿子说这句话,切换到了B栋也说了同样的急救30分钟了。
下一秒,李心妍去到宿舍楼骂那些逃避,躲避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这里镜头不断的切换到急救画面,似乎人性就是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职业,都会有善良的,也会有自私的。
自私的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躲起来,善良的会不顾危险的去救人,去帮人。
那么,如果下一次危险来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会多起来吗?
会像电影那样有反转吗?
还是说现实世界里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私的人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类。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疫情的经历者,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角度上去了解台湾在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做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以前看到的就认为是一切,我们也要学会多看看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不曾了解的一面,那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懂这个世界,去了解人性。
影评人:龚翔
【前言】为了看电影来专门香港【如果13号不是平日,我应该会第一时间来~】高先电影院真的适合这部电影,小小的,带着一点海风吹的落拓感和疏离感,间离效果异常得好。
因为想要全身心投入,预告片、获奖感言、采访互动都通通主观避过,于是,故事和我预想的和以往看过如此主题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主旨,呈现手法,节奏……【以下是只有感情的剧透】没有宏大的宣誓,没有激昂的送别,更没有无畏的、神化的勇气和牺牲,有的是需要抢的泡面、紧闭的房门、黑暗的通道以及一地没人敢碰的医疗垃圾……更有,电影的讲述更是没有结局的,或者说没有立场的,主创似乎就是一颗没有感情的镜头,对准了在战争中的每一个人。
字幕出了很久,旁边白头发的大叔一直叹气,我的眼泪才怔怔得掉下来……哭得是什么?
也许是夏正踟蹰与纠结,命运不愿意放过一个想给女儿彩笔的好爸爸,他每走一步,都好艰难,都好累……也许是金有中那一句“我在第一线”时候的欢喜和知晓了感染风险之后仍旧书写新闻的,颤抖的手……也许是出租车大叔黑暗通道前给妹妹的衣服,也许是小瑜妹妹晃着手要找已经病危的护士长妈妈,也许是无法用道德衡量的标语,也许是小妍医生拍得震天响的门……当然,里面必须有安泰河【我好爱好爱的曾敬骅啊】,我们小安护士,孑然一身的理想主义者,他太好了,好的不像话,拗断了翅膀又自己给自己打了针装了假肢的南丁格尔……一边咳嗽一边CPR病患,让本来觉得这无间地狱是没什么出路的我,通体温热起来,唤醒我遥远的记忆,叫我想起来,即使现在心中种满了荆棘,可曾经的我也努力爱过这个世界一下……可能,我也为自己哭得很伤心……另一,来自结尾,镜头就静静得停在那里,没有说夏正和安泰河在8B的故事,没有画面,也没有轻飘飘的黑体白字,唯一的线索是BGM里的电话铃声。
我这里的结局是,有人接了……因为我希望好人有好报,希望他们就此得救,解封出院,希望安泰河无国界医生之旅中永远有懂他的李心妍……也希望我依然相信自然性和社会性取舍之中,活了千百年的人类,营造凝结出的文明力量……【最后】我对电影的确是严肃认真的兴趣,但是依旧觉得电影讲述的内容很重要,同行的伙伴哭得厉害,我拍她肩膀安慰她的时候觉得,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来超度那些被宏大叙事吞没的自己……
抒情來的太快
基本用不到剧本
1、4.5分~急救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奇迹,这个点到为止的结尾刚刚好,再往下拍可能结局就太过惨烈了;2、在未知病毒面前,就算是医生,有恐惧、有罢工、有歧视、先“自私”后“无私”……才是真实的生而为人的反应,而不是生来大义凛然、高举高打,你我皆凡人;3、对曾敬骅和项婕如的CP观感出奇的好,新生代演员能做到不生搬硬套的尬演就很棒;4、薛仕凌稳定输出,在吊儿郎当老油条和爱岗敬业好记者之间如此自然地“反复横跳”,也是没谁了hhh~手抖打字的那个细节处理得非常好
想进就进,想出也不难,等于封院封了个寂寞。另外,比起当医生,男主更适合当狗仔。
本来三星 小蝌蚪找妈妈扣一星
经过了近年Covid的洗礼,二十多年前的那场非典似乎很难被打动到了。煽情也有,病毒肆虐,人性的善恶,人类的渺小也都有,可是总觉得比想象的还差点意思。
果然,疫情题材的电影很难拍好。马华是我唯一看下去的动力。
20年前的非典,那时候经历过的人心惶惶,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还那么清晰。
是在没办法给高分,这个讲故事的技术大概只适合拍广告:把一些复杂的关系强行压缩到几分钟里,墙上的枪别说想响了,连子弹都没上过。如果是03年拍2000年的sars电影这个水平我可以接受,现在已经23年了,什么东西拍不出来? 想讽刺制度又不敢,想讥讽人性脆弱但是事实如此,想歌颂善良却找了一个活雷锋,想提醒苦难却发现任何人都了解这段苦难。最后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罢了,电影的结尾更像是800字作文写了650字之后再也憋不出来只能强行结尾。 这个电影太烂了,烂到经历过疫情的人不但不会感受到共鸣,反而会希望导演去死
难看,这剧本写得太台剧了。这几年台湾影视剧都好难看。
一切都停在一个太阳升起来的早晨,一个开放式的戛然而止的结尾,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2024来看这部电影,我打5颗星。有的电影即使只是商业电影,也会随时间而升值的。
片子的立意和选材很不错,通过这些年的新冠疫情,勾起了03年非典战疫的重温与致敬,但片子给我很大感觉其实是不完整、或者说有头无尾的未完成,台湾片很喜欢以情为点来展开故事,也谈不上什么商业或艺术,甚至是作者型电影,但起码你的故事还是要打磨的完整一些,通过一台手术完成主角心灵转化,和护士们的最终觉醒,看着有些勉强和单薄,缺乏第三幕的大事件和高峰,并不是让你拍成南韩片那种极度抓马商业感觉,但你得有一个比较强悍一些的高潮结尾,毕竟整体呈现感觉有些封闭环境灾难片的感觉,无论在哪里医护人员都是很可敬的,情感很写实,可能环境不同,即便有大陆电影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节,尤其是这种题材都是这旋律有一个套路拍法的,出租车司机和女孩人物线有些多余,且送女孩去B栋找母亲动机逻辑说不通,示范很坏!
看过
林君陽導演新片,幕後班底幾乎都是🐴得主,攝影拍過婁燁《風雨雲》(非常擅長手持鏡頭),主題曲吳青峰演唱…片尾字卡〔獻給20年前守護大家的你們〕,〔依據真實事件改編,但因戲劇需求 人物有整合/虛構…〕… 23年重看03年SARS'和平封院'事件,不明來源病毒,走過Covid的人們深有共感…先說優點∶聚焦小人物,醫護人員的怯弱/恐懼,想要自保…沒有宏大敘事。編劇是一線護理師,描摹醫護群像有詳實的細節支撐。但也類似大前輩們多次提到的,有的題材 拍成紀錄片 會更加打動人。片中催淚的片段瞬間,家屬院外送物資、蠟燭祈福…都來自真實的新聞資料… 整部電影太過碎片化,灑狗血、刻意催淚的感覺太過明顯… 前40min非常電視劇感,但2小時篇幅,還沒展開就急急收尾了(甚至不能說有結尾…)(23🐴奇幻)
“非典”是个预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的。可是,这差点忘记的过往,其实已经被忘记。当更大的灾难卷土重来,我们依然一败涂地。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我们也是一贯的没有记性。
7分。在如今新冠仍未远去的时代,看到这么一部描述非典的片子还是挺不错的。但可惜没有拍好。导演可能是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了,塞了各种各样的引子,却都没深入下去,既没有什么新闻内幕,也没什么官商勾结,更没有医患矛盾,讲着讲着就散掉了,主线也就没了,最后只留下个空空的开放性结局,仿佛说了很多,又感觉啥都没说。。。
很写实的讲了疫情故事 病毒面前真的好无奈
感谢台湾能拍出一部不歌功颂德,聚焦普通人的抗疫片。
有一种野心太大导致内容和过程失控了,导演那股全知视角是愤怒的,是有想做到“借古讽今”,你要呈现的是所有公共空间里的状态,急冲冲地下结论只为缅怀,留给观众没有思考余地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