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现代传奇欧宗的新片看似讲述青少年卖淫的敏感故事,其实青春才是主角,十七岁和兰波,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算是一次文本分析或者exposé。
就像片中的伊莎贝尔出门卖淫时跟父母说自己去准备exposé(课堂报告)一样,欧宗的这部片子也给面对十七岁青春的众生相做了一次“曝光”(exposé)。
片中伊莎贝尔的课堂戏只有一场,就是全班同学围绕着兰波的名诗《传奇》各抒己见,这些刚刚开学的十七岁少男少女刚过完暑假,也许刚刚在某个度假地经历了一场只有两个月生命的恋爱,他们是十七岁面对兰波的“十七岁”:传奇一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小一团暗沉天空,环绕着一根小树枝,刺上了一颗正以轻柔的寒颤熔化的坏星星,微小而白皙……六月的夜晚!
十七岁!
——我们让自己微醺。
汁液是香槟,冲上你的头……我们胡言乱语;我们感到唇上有一个吻在那里悸动,如同一只小小的野兽……三经过一个个传奇的鲁滨逊的疯狂心脏,——当一盏昏暗路灯的光亮里面,走过一个哼唱着迷人小调的姑娘,在她父亲吓人的假领子的阴影下面……而且,因为她觉得你极其幼稚,正踩着小皮靴一路小跑,她一下子转身,敏捷又伶俐,——短歌咏叹就在你的唇上死掉……四你恋爱了。
一直被赞美到八月。
你恋爱了。
——你的商籁让她发笑又开心。
你所有的朋友都离开了,你是死皮赖脸风度缺缺。
——然后钟爱的人儿,一天晚上,屈尊给你写了信……!
——这天晚上……——你回到咖啡厅光彩熠熠,你点上啤酒或者柠檬汁……——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而我们散步的地方满是绿色的菩提。
诗里的on可以是“我”,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更宽泛的“人”或者“人们”。
我们通常会把这首诗看作是兰波的自述,但1870年夏秋之际的兰波尚未年满16周岁,除去自传性的因素,这首诗是对“十七岁”的一种假想,所以全诗一直用一般现在时,这是对普遍状态的描述。
于是我们有了三种认识:片中十七岁少年对“十七岁”的认识,尚未年满十七的兰波对“十七岁”的认识,片中早已过了十七岁的成年人对“十七岁”的认识。
十七岁,法定成年的前一年,十七岁,最接近成年的未成年人。
三种人有三种不同的心态:憧憬、不自知、怀念与渴望。
十七岁的少年被允许甚至鼓励恋爱(连做爱也是默许的),成年人则是另一个世界,片中伊莎贝尔对好友谎称自己谈了一个35岁的男朋友,她的父母大约是五十岁,她顾客的年龄则是十七岁的两倍、三倍或者四倍。
欧宗刻意选择这些数字来制造典型年龄和典型心态,看来他自己对“十七岁”也非常敏感,非常在意。
客人中笔墨最多的是乔治Georges,他大约70岁左右,风度翩翩,伊莎贝拉也觉得他最为温柔,所以宁愿多会会他。
这个不知姓氏的Georges,总让我想起巴塔耶,想起《眼的故事》,少年总是会被父母抓住,卖淫或者性爱狂欢,但欧宗似乎不想用什么套路,没有任何仪式性的东西,乔治说起自己和女儿的亲情缺失,伊莎贝尔也并不附和,虽然她和父亲之间的亲情缺失可能更加严重。
我们也无法说伊莎贝尔的卖淫是“恋父情结”或者“父爱缺乏”的补偿,她面对年龄和庄严程度都类似父亲的心理治疗师并不严肃,甚至问起了他的“价码”,问是不是可以“当场付现钞”。
后来的谈话治疗中,在一个类似忏悔或者SM仪式的镜头里,伊莎贝尔终于哭了,她还是无法面对乔治在做爱中的猝死,但这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漫不经心。
当真还是不当真?
是否sérieux的问题真是个“严肃”的问题。
欧宗这部片子并不是那么“严肃认真”,比起上一部DANS LA MAISON(国内译为《登堂入室》),他这一部电影显得非常随意,并没有试图揭示什么或者反映什么。
这个题材对法国人来说并不是那么敏感,甚至片中的警务人员都并不是那么当真,他们只是告诫伊莎贝尔,这么做来钱快,不过风险也不小啊。
伊莎贝尔不必为乔治的死亡负责,不受任何惩罚,甚至她卖淫挣来的钱也都还是她的,只不过她还没成年,这笔钱交给她妈妈保管。
欧宗似乎是想用这种随意来表现十七岁的随意,似乎是在表示,不用那么严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至于片中母亲和许多观众会问的问题:为什么伊莎贝尔要去卖淫?
她家是典型的法国底层中产家庭,有车有房,有和好友一家共享的度假别墅,甚至在婚姻和性爱问题上也那么布尔乔亚,母亲大概是和好友一家的男主人有染,虽然那家的女主人并不知情,而伊莎贝尔的继父?
他可能并不在乎。
伊莎贝尔不缺零花钱,父亲除了赡养费,每年也会给她两次零花钱,不多不少正是500欧,差不多是伊莎贝尔卖淫一次的收入,但心理治疗师试图就此打开缺口的时候,她明确暗示,跟这个没关系。
但实情如何?
我们并不知道。
也许是巴黎的布尔乔亚生活太无趣了,也许就是青春期欲望和金钱本身的诱惑,但我们并不知道,伊莎贝尔自己大概也说不清。
但欧宗把片子分成四季然后还要专门打上字幕的做法提醒了我们,他也许是在揶揄侯麦,这部电影可以看作一部微缩的、欧宗版的“四季的故事”,海边的少年恋情,中年男女的感情问题,等等。
但一切都是以更加轻盈无序的方式展开的,不像侯麦,这部电影里欧宗并不试图给出什么安排和解释,影片像生活本身一样,有问题,但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找不到社会根源,也找不到心理根源。
说到对侯麦的反讽,不能不提《克莱尔之膝》,那里中年的男主人公一直想要爱抚克莱尔的膝盖,这强烈的欲望折磨着他,他对克莱尔小妹妹的强烈爱火并没有太大感觉,偏偏对他不冷不热的克莱尔,燃起了他最强烈的欲火,但克莱尔有一个同龄的爱人,一个同样大概是十七岁的男孩子。
欧宗这里,伊莎贝尔既不爱老男人,也不爱同龄小伙儿,想碰她吗?
可以,请掏300欧。
最后她终于又重新回到了乔治“马上风”死去的那个旅馆房间,乔治的妻子付钱请她一起进去坐坐,她告诉伊莎贝尔,她和乔治相遇,也是十七岁。
十七岁,十七岁,等到四个十七岁过完,我们大概也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生命的两端我们触不到它,十七岁的时候我们搞不懂它。
最后我们醒来,不知道是否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幻和想象,八月结束了,菩提树的花早已在六月绽放然后凋谢,也许我们只能走进咖啡馆或者电影院,或者面对一张正绽放在十七岁的脸,然后迎面而来,曾经闻到的菩提树的花香和全部十七岁的记忆。
当然,这个电影如果你还没看,倒也不必看了,咱们还是再读一遍兰波这首通篇是ABAB交韵的诗吧:传奇一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小一团暗沉天空,环绕着一根小树枝,刺上了一颗正以轻柔的寒颤熔化的坏星星,微小而白皙……六月的夜晚!
十七岁!
——我们让自己微醺。
汁液是香槟,冲上你的头……我们胡言乱语;我们感到唇上有一个吻在那里悸动,如同一只小小的野兽……三经过一个个传奇的鲁滨逊的疯狂心脏,——当一盏昏暗路灯的光亮里面,走过一个哼唱着迷人小调的姑娘,在她父亲吓人的假领子的阴影下面……而且,因为她觉得你极其幼稚,正踩着小皮靴一路小跑,她一下子转身,敏捷又伶俐,——短歌咏叹就在你的唇上死掉……四你恋爱了。
一直被赞美到八月。
你恋爱了。
——你的商籁让她发笑又开心。
你所有的朋友都离开了,你是死皮赖脸风度缺缺。
——然后钟爱的人儿,一天晚上,屈尊给你写了信……!
——这天晚上……——你回到咖啡厅光彩熠熠,你点上啤酒或者柠檬汁……——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而我们散步的地方满是绿色的菩提。
日法的情色,都有着淋漓尽致、狠挖深掘的特点。
不同处,在于一个色彩冷清偏阴郁,一个披着浪漫的外衣尽显人性探索的玄虚与套路。
东方的含蓄,西方的热烈,但探究起人性来,还真是各显各狠。
不可否认,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灵魂和视觉。
所以说,没有千年之上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底蕴的国度,拍的玩意还真是难以达到这个水准。
17岁,以己为例,该觉得中国的小孩好单纯还是好可怜?
感觉西方在无限放大青春的意义,赋予它为所欲为的权利,成年人们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虚伪去俯瞰青春,与其说是纵容包容青春,不如说是弥补自己内心那曾经失去或者还不够癫狂的遗憾。
只能说,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下的青春,定义不同。
青春对于一个人而言,仅此一次。
但话说回来,青年,中年,暮年,哪一样,又不是你这一生仅有的一次呢?
何以如此讴歌青春,羡慕青春?
无非是来日方长,一切皆非定数罢了。
恕我直言,青春迷茫的人,多数,老了依旧迷茫。
青春阶段的热血与纯真,荷尔蒙与激情,并不是谁的专有优势,人皆有之。
能够把握住这一阶段的人,才是未来人生的智者。
以性来作为探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钥匙,是法国文艺片历来的偏好。
然而,我眼中,以青春为借口的堕落,始终改变不了堕落的本质。
无论眼神如何“清澈无辜迷惘”。
第66界戛纳电影节开幕第二天,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新片《花容月貌》在德彪西剧院首映。
随后,导演带领着剧组主创一起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跟昨天《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盛况相比,欧容的发布会显得寂寥许多,作为法国本地导演,媒体上座率不到四分之三。
从提问的记者来看,缺失的主要是美国记者。
看来,即使本届电影节的评审团有那么浓郁的奥斯卡色彩,也不代表着美国媒体真的就对戛纳或是欧洲电影感兴趣了。
这部完全由新人担纲主演的电影,讲述了巴黎一名17岁少女以援交中老年男人来体验青春的故事。
虽然从剧情设置上看,也是残酷青春的题材,导演却没有对电影中的行为妄作评断,更把它做为一种情绪来观察。
且画面的呈现精致、细腻、唯美,令影片更多地是从人物感觉的变迁,而不是事件理性的戏剧上来描绘少女的成长这一过程。
被问到为何会回归到青春题材,欧容回忆起自己出道时拍过的一些片子,尤其是短片,那时经常和年轻人合作,最近由于一些工作机会,又接触到成群的年轻人,故萌生拍青春片的意图。
欧容的青春片跟加斯范桑特的非常不一样。
加斯范桑特喜欢贴近人物,喜欢引发好奇然后成全一些戾气。
欧荣则与人物保持距离,不仅他片中的人物之间,有着莫名的生疏,镜头与人物之间,也有着距离,这种距离早就观察与客观。
更显得人物的情绪复杂迷离。
本片中涉及到的卖淫,网上传播性信息等,不但令片中的父母震惊,也令某些记者感到担忧,问这是否属于欧容对观众的劝慰,让大家知道网络的危险性。
可导演不但没有教育观众的意思,还十分坦然地认为:“生活本身就是危险的。
”“没有什么无辜可言。
”说到底,信息的存在并不是谁在灌输,而是有人选择接受。
其实最令人惊艳的,并非一直作为噱头被关注的音乐,而是本片主演,90后的法国演艺界新人马瑞尼-瓦奇。
她15岁出道当模特,签署了法国最顶级的经济公司。
之前接触电影并不多,这是她第一次担任主演。
正如中文片名花容月貌一般,这个长相优雅纯美的女孩,属于被摄影机爱上的类型,她在大荧幕上的绝色灵动,注定会吸引着观众代替她完成表演。
乔治之妻:你要点什么?
伊莎贝尔:和你一样。
乔治之妻:你确定吗?
伊莎贝尔:是的。
乔治之妻:麻烦,两杯威士忌。
我在他的日程上找到了你的号码,莉亚。
伊莎贝尔:这是我的昵称。
乔治之妻:我知道,我想见一见你,看看我丈夫死之前见最后一面的女孩是怎样的。
伊莎贝尔:我很抱歉。
乔治之妻:你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他患了病。
死于性爱是一件美事不是吗?
你很年轻,而且非常漂亮。
伊莎贝尔:谢谢。
乔治之妻:太漂亮了,我完全不敢想象。
伊莎贝尔:我也没想到你是这样。
乔治之妻:哦,是吗?
你们有谈论到我吗?
伊莎贝尔:没有,从来没有。
乔治之妻:你多大了,说真的。
伊莎贝尔:十七岁。
乔治之妻:十七,多么可爱的年龄。
我也是在十七岁时遇到乔治的,我知道他与别的女人碰面,起初很受伤,但后来终于平定了,我总是很惆怅。
如果我勇敢一点,别那么羞怯,我也希望男人有所花费才能做爱,但我从来不敢。
我常常这样幻想,现在我老了,成为必须付出代价的那个人了。
那发生在6095号房,是吗?
伊莎贝尔:是的。
乔治之妻:我预订了,我希望你能陪我。
三百欧元,是你的价钱。
IOn n’est pas sérieux, quand on a dix-sept ansUn beau soir, foin des bocks et de la limonadeDes cafés tapageurs aux lustres éclatantsOn va sous les tilleuls verts de la promenadeLes tilleuls sentent bon dans les bons soirs de juin!L’air est parfois si doux, qu’on ferme la paupière;Le vent chargé de bruits – la ville n’est pas loin -A des parfums de vigne et des parfums de bière…II- Voilà qu’on aperçoit un tout petit chiffonD’azur sombre, encadré d’une petite branche,Piqué d’une mauvaise étoile, qui se fond,Avec de doux frissons, petite et toute blanche…Nuit de Juin! Dix-sept ans ! – On se laisse griserLa sève est du champagne et vous monte à la tête …On divague ; on se sent aux lèvres un baiserQui palpite là, comme une petite bête …IIILe coeur fou Robinsonne * à travers les romans,Lorsque, dans la clarté d’un pâle réverbère,Passe une demoiselle aux petits airs charmants,Sous l’ombre du faux col effrayant de son père …Et, comme elle vous trouve immensément naïf,Tout en faisant trotter ses petites bottines,Elle se tourne, alerte et d’un mouvement vif …- Sur vos lèvres alors meurent les cavatines ..IVVous êtes amoureux. Loué jusqu’au mois d’août.Vous êtes amoureux. – Vos sonnets La font rire.Tous vos amis s’en vont, vous êtes mauvais goût.- Puis l’adorée, un soir, a daigné vous écrire !…- Ce soir-là,… – vous rentrez aux cafés éclatants,Vous demandez des bocks ou de la limonade…- On n’est pas sérieux, quand on a dix-sept ansEt qu’on a des tilleuls verts sur la promenade影片中读诗的那个片段还蛮有趣特别是当lea读on n'est pas serieux的神情一开始我也在想把所有线索组织起来去分析她为什么这么做想了一通发现是在做无用功明明生活只是一种可能性 无需过于纠结因果逻辑仍然无比嫉妒她自我选择的勇敢
看到港名就知香港绝对不能住,中文名字翻译地好俗,英文译名也足够生搬硬套,完全失去了两个J的柔和押韵和低沉气息。
相比而言Brideshead Revisited翻译成故园风雨后简直就是最神的译名,就好像Vivien Leigh必须是费雯丽,Darjeeling必须是大吉岭。
开场前却黑灯后不断有娘泡又小资的衬衣围巾加帆布包卷发年轻法国男猥琐乱入,而且是一大批,开始以为是一堆宅男又倾巢出动后来发现他们完全是分开分布在全场各个角落。
观影前看过一些演员专访,年仅23岁的Marine Vacth已俨然成为新一代女神,所有媒体都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她,当然是Jeune和Jolie. 接受采访时候的她,总是一脸素颜,穿黑色宽松毛衣或者白荷叶领连衣裙,略微歪着头眉头微锁,从来没有露出过一丝微笑,讲话很少,非常严肃地思考,非常严肃地回答,有时候甚至会略微紧张轻轻颤抖,却不让人觉得刻板严肃,只觉少女的天真气息。
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
这样形容她再好不过了。
模特出身的她,在众星云集的戛纳红毯上亦只是随便挽着头发,一身月银色长裙,不回眸一笑,也从不举手撩人,却觉得比万千中国女星都自然美丽。
片中很tricky的细节之一是,Isabelle失贞于年轻高大的德国男人,如同被罗马人抢走的萨宾妇女,且明明这德国男人会讲法语,Isabelle却一直同他讲德语。
不知是否导演有意设陷,法国男人应该既耻辱又兴奋,他们从衣着举止语言上往往鄙视日耳曼人,从生理体态容貌上又羡慕不及,不知看到自己的女神竟主动投怀德国人会做和感想?
而我自己看到到组合也更多是法国女人加德国英国北欧男人,法国男人加上述国女人则少之又少。
总之,就和中国一样,法国是女人出口国,男士往往滞销,而导演尖锐地刺痛了这一点。
继父/弟弟的关系。
我没有继父更没有弟弟,所以无法体会。
心理医生推测是因为Isabelle缺少父爱,才会沦落至此,并偏爱年长的男性。
但是我们的Isabelle抿嘴一笑,告诉他最后的真理,欲望就是欲望性就是性,她想这么做和什么父爱年龄完全没有关系,她只是想这么做而已,她有勇气开始并继续,也有勇气支配自己赚来的钱。
妈妈。
妈妈一直在思考女儿为什么会这样。
出生于富裕家庭,妈妈是医生,继父一年明显有两次长假期,海边有夏季消暑别墅(虽然只开了一辆雷诺),巴黎市中心的漂亮公寓,圣诞和生日来自生父的红包就有500欧,就读于久负盛名的拉丁区贵族学校亨利四世中学(法国文科最好中学,学生多数非非常非常富即贵,随便的soiree房顶就能看到凯旋门)。
她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也可能是对母亲出轨不满的一种宣泄。
那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不再让人信任。
Francoise Hardy. 片中许多插曲和片尾曲演唱者。
四十年代出生于巴黎九区的歌手,认识她源于一曲所有法国人都会哼唱的Comment te dire adieu。
她的歌词充满诗意,优雅,悲伤又举重若轻,旋律也非常动听。
片中出现了一首《a quoi ca sert》英文名为《why even try》,听得我直落下眼泪来。
这首歌,在一个人回家的深夜街道上,看到满街的樱花在橘黄灯光下盛开时,听到过。
在诺曼底乡间飞速奔驰的车窗里,听到过。
在大声争吵哭泣独自抱膝坐在卫生间窗台边时,听到过。
多少次不得不对工作,对他,对家人,对异乡生活妥协时候,我反复听着它,从流泪到不流泪地问自己,真的,why even try? why even give a shit? Tu ne veux pas souffrirMais qui ne souffre pas ?Comme on n'est pas très malheureuxOn oublie qu'on n'est pas heureux(You don't want to suffer, but who doesn't?As we are not very unhappy, we forget that we are not happy...)喔小伙伴们此刻我只愿你们会讲法语,有时候它的确是最美语言。
最后想起类似投行高管的恩客老头问Isabelle是做什么的,她说,学生。
老头说喔,都是经济危机闹的。
不带这么打击实习结束进入失业期苦逼兮兮找工作的人好吗。
真是满满的#来自世界的恶意#刷了一下午看个电影也不消停。
还有大清早无奈地发现两个孩子都在masterbating的继父,蔫了吧唧地跟太太说,你知道吗今天是春天的第一天。
其实今天的巴黎已是秋天,温度很高夜色正好,我们看完电影去卢浮宫中庭金字塔旁坐了坐,依然有人在回廊里拉巴赫。
晚间十一点回家一号线上许多兴高采烈出来跳舞的巴黎女孩,每个都穿着小黑裙,每个都带着媚笑,都如此jeune et jolie.
Ozon在影片中倍加推崇的引用了奇才诗人兰波的诗句,今日一见,觉得确实胜于米兰昆德拉对于青春的“舞台论”,也就摘录如下吧,法语非常精准的描述了青春,中文翻译的不太到位,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百多年前的诗人之手: On n'est pas sérieux quand on a dix-sept ans. 十七岁时我们年少轻狂 - Un beau soir, foin des bocks et de la limonade, -美好的傍晚,啤酒和汽水 Des cafés tapageurs aux lustres éclatants ! 一间间灯火绚烂的喧嚣咖啡馆 On va sous les tilleuls verts de la promenade. 我们走在绿荫菩提树下的步道上 Les tilleuls sentent bon dans les bons soirs de juin! 六月美好傍晚的菩提树香气迷人 L'air est parfois si doux, qu'on ferme la paupière. 空气有时甜美到令人闭上眼睛 Le vent chargé de bruits - la ville n'est pas loin - 风中夹带着嘈杂声- 城市就在不远处 A des parfums de vigne et des parfums de bière... 还有葡萄园和啤酒的气息。。。
Ce soir-là..., - vous rentrez aux cafés éclatants, 那天晚上。。。
你再度回到绚烂咖啡馆 Vous demandez des bocks ou de la limonade... 点了啤酒和汽水 - On n'est pas sérieux quand on a dix-sept ans -十七岁时我们年少轻狂 Et qu'on a des tilleuls verts sur la promenade. 绿荫菩提树在步道旁
四季是一个圆,开始在海滩上的初夜,结束在酒店床上的死亡。
时间不会停止,死亡不是终点。
圆是一个循环。
欲望也是一个圆,是看不见的完美,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
因为看不见,总觉得它有缺憾,需要不断地去补充、填满。
因为不断地填补,又让它永远也不能完美的闭环。
青春的情欲是一个悸动的梦,而梦的主角有着花容月貌,所以她能轻易让人沉沦。
沉沦是相互的,是又一个圈。
所以梦的探索便不会轻易脱险,梦想不可实现,好梦难圆。
借用一个时髦的词,欧容用《花容月貌》并不是在呈现性与成长的主题,而是为青春奏一曲“挽歌”。
影片看起来似乎是在讲这样一个故事:青春期的伊莎贝尔通过出卖肉体,去探索、体验,认识世界,探寻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质,继而因为一次偶然的死亡事件,体验之旅被打断,秘密被发现,行为被不可理解,人格被暗暗地歧视,从而被要求矫正、被治疗、回归传统。
但只要我们注意那一节特意呈现的,对兰波诗歌《传奇》的朗读和讨论课,我们会发现,就像我们无法准确的把握诗的意义一样,我们也只能将《花容月貌》中的事件当成“意象”,而不是确定的“故事”。
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诗的解读有“表现了他旺盛的精力,而旺盛的精力使他堕入爱河”;“正是这场爱情使他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所以这是夏日的激情,无忧无虑,自由欢乐”;“将夏日的经历比作鲁滨逊漂流记,稍微显得有点孤独”;“诗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而生命正是这样不断地循环,不断的延续下去”;“这不仅是一首诗,更像是对梦想、爱情、青春的怀念”。
我们知道伊莎贝尔是怎样解读这首诗的吗?
我们不知道。
伊莎贝尔是读诗的人,她在诗里,她就是诗。
当我们回到伊莎贝尔的诗中,通过她的眼睛看那个夏日,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两个”伊莎贝尔,一个正在“实现”第一次的伊莎贝尔,和一个冷眼旁观的伊莎贝尔。
“第一次”其实是一个开始。
开始的圆被分成了两半。
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用寓言说了好、坏,那是一个男人的故事。
《花容月貌》也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性的和谐之道,爱的终极之道,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开始很重要,慎终于始,开始决定了终点。
但“第一次”总是难以圆满,因为“第一次”的对象总是世俗意义上的“相等”,比如那似乎看起来恰当合适的德国帅哥,而不是“道”的途径上的“相融”,分泌多巴胺的毕竟是大脑。
伊莎贝尔的第一次是失败的,她后来的多次探索也是失败的,回归传统,她与纯情男友的体验也是失败的。
成功的或许只有那个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人。
她说:“他人很好,他很温柔,他不会想要很多,就想爱抚我、看着我。
直到上次他让我坐上去,然后他死了。
”爱不需要平等,性更不能平等。
成功是因为老人将伊莎贝尔视作“青春”,他在膜拜青春。
年龄也是不平等的要素。
她流下眼泪,因为她亲眼目睹了青春的“死亡”。
影片有三只“眼”,主角伊莎贝尔作为“青春”的主观之眼,弟弟在青春前站的好奇之眼,和老人妻子的回望之眼。
伊莎贝尔的眼睛在有意识地探寻,弟弟的眼睛在好奇的窥视,老人妻子的眼睛则将青春定格下来。
夏洛特饰演的老人妻子摘下眼镜,对“莉亚”说:“你很年轻,也很漂亮。
”这时难免让人恍惚。
杜拉斯《情人》的开头说:“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但人生是残酷的,他们开始的时候也是这个年纪,最后在6095房间,“爱终结了。
”与老人妻子在承认青春逝去后的隐忍不同,伊莎贝尔的母亲正行进在“成熟”的边缘,这或许才是“青春”的反面。
与前夫完美的切割,与“(伊莎贝尔的)继父”完美的生活,与好友之夫完美的偷情,母亲的一切真的,都太完美了,就像现实中不存在完美的圆一样,太完美即是虚伪。
青春的反面就是现实虚伪的世界。
所谓成熟,不过是虚假、粉饰,和隐藏。
好在,还有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女儿,即使难以免俗,不可接受,但好歹为现实照进了一束光。
说是一曲“挽歌”,因为我们不知道伊莎贝尔的青春还有多久,她是很快变成她的母亲,还是最终熬成老人的妻子。
或者说,只有青春的时候才有夏日的激情,才能自由的爱。
或许,我们太在乎那个圆。
假如是一个梦,便不要圆,便不要醒。
#《花容月貌》🇫🇷 剧情 情色 4/5看似三观炸裂的剧情,我看着却觉得很正常,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女主的心理脉络,但终究无法深彻理解。
对于援交女、做鸡这类社会现象,其存在必然有其道理。
本片表现得理性而克制,冷静、细腻不带批判立场地叙述,多种人物关系混合,富有层次感,每个人物关系都可以单独展开分析:母女关系、女儿和继父、少女和老男人、小三和原配、奇妙的姐弟关系等。
这点非常对我胃口,值得反复品味。
伊莎贝尔想要什么?
也许是满足欲望、获取物质财富,很复杂,绝不仅限于此。
即使他们家还算富有,自己劳动赚的钱才是富有满足感的。
男人和女人在欲望方面都是一样的,都渴望与众多、不同的异性深入交流。
当伊莎贝尔无法从正常的恋爱关系满足富有刺激感、新鲜感的性欲时,那么她只能走向旁人看来的歧途。
不论多么深刻的爱恋,当坦诚相待、获得对方的肉体后,最神秘的那道面纱被揭开,便开始边际效用递减。
若无精神层面的联系,肉体关系注定无法持久。
伊莎贝尔唯独对那位老绅士情有独钟,也许就是因为只有他是“平等待之”,温柔、善解人意,会爱抚她。
本片着墨较多的是母女关系,我却对最后那场原配和小三的戏情有独钟。
老绅士和夫人17岁时便相爱,相守一生数十年。
老妇人说她早已看开了。
爱必然伴随着占有欲,但同时情爱也是泛滥的,她对于丈夫沾花惹草的行为表示理解,并表示“死在性爱途中,是多么美妙”。
她也想“各玩各的”,但顾虑太多,始终没有尝试过。
虽她有些无奈,但我认为她是一位有格局的、真正爱着老绅士的女人。
爱他就要尝试包容他的一切。
即使他死于与小三的交媾之中,她也要代替故去的他轻抚你的脸庞,去仔细端详他最后的性伴侣的模样。
这表明这对夫妻历经风风雨雨,双方精神的某些层面或已融为一体了。
翻豆瓣评论看到一句话,“做爱做多了,不懂爱却只懂做爱”。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伊莎贝尔的心理,我认为带有太多偏见了。
说了这么多,我个牡丹只懂实操的,以上皆为深夜的喃喃自语罢了。
《我就是我,伊莎贝尔的四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81609/
嘶……虽然没有看过后者,但从前段时间零散刷到的各种信息来看,本作好像就是一出小森林版的《可怜的东西》嘛。
出身优渥的中产阶级白人少女,17岁经历与同龄帅哥不成功的暑期初体验,因为父爱缺位和母女关系若有似无的疏离,毅然决然走进夜色,游离于各色中老嫖客之间,过起了以性史探索自我,以身心错位颠覆成人世界的双重生活。
只要在应召过程中斩绝有关于性羞耻的表达,她看起来似乎就是“自由”的;只要警察轻描淡写一句“你运气真好,很多妓女受到男人的殴打”,她看起来似乎就是“安全”的;只要心理疏导时对品相绝类“顾客”的中年男心理师嘴一句“我可以用赚来的钱支付费用”,她似乎就完成了反杀,是“上位”的(讽刺的是导演精心提取了一个从脚到头,寸寸抬起近乎“舔舐”的镜头,来传达主角对男心理师的反凝视,反倒令整个片子的观看位——其中主角没完没了的裸露镜头只是最打眼而绝非唯一的——更常态化了,相当于完成了一组对照性极高的,教科书级别的男凝大赏);只要最后安排一位女性长辈肯定主角行为并鼓励“你很勇敢,我都不敢想。
我也希望我年轻时那些男人能付费”,让她完成以四季为节点的美学回归,片子看起来似乎就非常“女性主义”。
太美好了不是吗?
故事结尾,少女拥有了纯白时期绝不可能有的深邃风情,面对异性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似乎就足够篡夺世界的冠冕生活的权威而有结余。
再加上女主演技出众,既演出了前期的懵懂,也演出了后期的“慑人”,画面也美腔调也好,都极大增加了叙事的迷惑度和吸引力。
我理解后者大概和SM机制相类——女性观者的心理安全感越高,接受度越好,涉世越深则相反,而前者嘛……倒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法子:但凡男性创作者创作女性性开放来表达所谓的平等和自由,保持多一点的警惕心总是不错的。
妹子喜欢滥交,世俗不喜欢滥交。
其实我是没看明白,这个女孩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动机开始的,开始后又抱着什么心态维持着哪?
法国女生的气质,花容月貌,果然不是美国甜心们能比的
女主的眼神很忧郁
这是我很难理解的一部电影,看到了“是什么”,却没能解读出“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样一部作品是不成立的。和马勒的Murmur of Youth比较,电影的重点放在了视觉而不是心理挖掘之上,这一点我很不喜欢。
少女情怀总是诗,自由做爱甘援交。没有人在十七岁认真。
有多少女人会在暗夜遥想,希望自己的17岁能像这女孩一样,不羁又放纵,邪恶而美丽,可事实是我们修行了千百度,最终只能在兰普林苍老的脸上看见落寞的自己
剧情?呃。。没注意。双手打字以示清白。我在吹口哨5。
这……
无病呻吟,故作高深。
无视道德,以一种虚无的状态对抗虚无本身。对生活充满警惕,却全然放弃抵抗。身体是钥匙,是武器,是温柔晚风,是夏日骄阳。
男人不戴套 鸡鸡会断掉👊👊
本片情节我不喜欢,这部讲述青春期少女援交的故事想要有所表达,却总觉空无一物。但是欧容对故事的讲述方式和结构就是有本事抓住我让我看下去。
对性的迷茫和探索。
法国人过青春期的屁大点事,干我屁事
青春与美丽,17岁就是做爱做的事儿,整一副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反正我就这么拍了的厌倦人间虚伪、身份迷失靠X自赎的有头脑与不高兴…父·母—女的精神分析云云不过陈词滥调…
巴黎援交女心路历程,有些细节处理很不错。《登堂入室》太惊艳,相比之下这一部欧容就有些平庸了,虽然题材依旧争议,欧容依旧喜欢结构。三星半。
夏阿姨一出来,电影瞬间升华了,白发苍苍仍然美得尤物
17岁援交少女日记,青春片伦理片再加上一点软情色,女主一张高冷婊汁脸,角色完成度太高。Ozon总是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彻,把少女从体验人生的好奇到收手退出江湖的心境推理得合情合理。CharlotteRampling在片尾惊为天人的出现和VanessaRedgrave在赎罪的片尾一样震撼,因为结尾这出戏更加圆满
女的真丑,胸型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