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北影节:Rup Soan
阿彼察邦不是这么学的啊~我蛮喜欢中间他反思记忆与图像关系的段落,但是这个电影真的是没有任何缘由的慢,就是你慢可以,我求你给我个理由
土地、洞穴、房屋、坟墓,试图从火星来想象家园的模样,但其实地球之内仅仅从山上到山下已是艰难的迁徙。当树房子被火烧成灰烬,被驱逐的个人如何在旧的环境找到依凭,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所在;爬上与父亲一同种下的柚子树的姿态被新的孩童传承,或许这是家园记忆延续的方式。很喜欢用负片来悼念的形式,从与死者的对话到洞穴标记,再到用普遍的悼念视角反思我们用图像记忆的方式,人像在负片中被刻意模糊化,可能是表达了对想象和故事记忆家园的偏好。通过火星设定关照地球上原住民的家园变迁来反思现代化进程,确实蛮有意思,不过也完全算不上科幻吧(倒确实可以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ref)。不过将一切乡愁都投射到深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还是太简单的浪漫化。
山間雲霧引領著尋家之路,造房子的過程,木頭和磚頭混凝土,洞穴和樹林,原住民搬遷的歷史,這樣嵌入了一個科幻框架中。通話部分的噪聲很好。只有西文字幕所以理解度有限,narration似乎稍嫌直白。1213집
越南苗家猫咪不错。
对乡愁本身的乡愁……是已死之人企图对死亡事实的遮蔽……有些地方想起《花山墙》……有一段觉得很像瓦尔达 接着马上片中就说起瓦尔达……最喜欢负片段落
矫揉造作的臭学院,整个片子像是给他独白配的幻灯片儿。摄影是不错,那您倒是做影展啊,糟蹋电影干嘛呢。
文明的演进切断了我们与故土的联系,但印刻在我们基因中的那些对于自然的依恋,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寻找曾经的家园。于是一代又一代过去了,我们渐渐在割裂中变成了游荡的无主的灵魂。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200822北影节1中间。“庭有柚子树,先父旧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建房矣。”
nostalgia
树上六七米的房子,烧掉了就没有了。山洞还可以偶尔回去,但再也没有猴子肉了。当没有了照片/影像,我们还会记得多少过往的回忆?北影节捡漏的一个纪录片,下班赶到,让自己放空两小时。正负片切换比较独特。
我们经常去看望,直到不再思念。于是他们造出山形的房顶,以便在白日梦里追忆童年的家。
补录
第25届上海电影节第9场。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片子。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2.5
关于“外星”的画外音叙述令影片空间被表述为异质,却并非赫尔佐格奇观化的,作为探险空间的异质,而是不可能的异质,令影像产生神秘主义,并且通过信号干扰持续提醒着“观看”的存在而非自为。在影片一系列近景,特写镜头之中,村落与观看者的接近程度有如实体空间,却又提醒着观看者,我们无法以一种奇观或者虚拟共情进入其内在,无法想象一种在地的观看方式。因此,影片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其巫气十足的自然景观一致,在这些土著,孩子,动物之间存在着一股心流,而它正在消亡,有如胶片的锈蚀反应,他们的焦虑有如观看者害怕看到影像的负片。真正的民族志并不是邀请观众去了解,而是排他地提醒他们并不,摄影机所抵达的视频文件作为一种纯粹的外部。然而,尽管如此,《树房子》贯穿影片的依然是现代进程下一厢情愿的陈词滥调。
展映看到的片子是纯英文字幕,于是叙述者的意思了解的囫囵吞枣的,但是即使这样,画面依旧准确的传递给我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家园不再。时间、乡愁、诗性都像火光像云雾像时间一样流淌着。实验的手法很现代却因为科幻的壳子衬得并不突兀。蛮好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北影节:Rup Soan
阿彼察邦不是这么学的啊~我蛮喜欢中间他反思记忆与图像关系的段落,但是这个电影真的是没有任何缘由的慢,就是你慢可以,我求你给我个理由
土地、洞穴、房屋、坟墓,试图从火星来想象家园的模样,但其实地球之内仅仅从山上到山下已是艰难的迁徙。当树房子被火烧成灰烬,被驱逐的个人如何在旧的环境找到依凭,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所在;爬上与父亲一同种下的柚子树的姿态被新的孩童传承,或许这是家园记忆延续的方式。很喜欢用负片来悼念的形式,从与死者的对话到洞穴标记,再到用普遍的悼念视角反思我们用图像记忆的方式,人像在负片中被刻意模糊化,可能是表达了对想象和故事记忆家园的偏好。通过火星设定关照地球上原住民的家园变迁来反思现代化进程,确实蛮有意思,不过也完全算不上科幻吧(倒确实可以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ref)。不过将一切乡愁都投射到深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还是太简单的浪漫化。
山間雲霧引領著尋家之路,造房子的過程,木頭和磚頭混凝土,洞穴和樹林,原住民搬遷的歷史,這樣嵌入了一個科幻框架中。通話部分的噪聲很好。只有西文字幕所以理解度有限,narration似乎稍嫌直白。1213집
越南苗家猫咪不错。
对乡愁本身的乡愁……是已死之人企图对死亡事实的遮蔽……有些地方想起《花山墙》……有一段觉得很像瓦尔达 接着马上片中就说起瓦尔达……最喜欢负片段落
矫揉造作的臭学院,整个片子像是给他独白配的幻灯片儿。摄影是不错,那您倒是做影展啊,糟蹋电影干嘛呢。
文明的演进切断了我们与故土的联系,但印刻在我们基因中的那些对于自然的依恋,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寻找曾经的家园。于是一代又一代过去了,我们渐渐在割裂中变成了游荡的无主的灵魂。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200822北影节1中间。“庭有柚子树,先父旧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建房矣。”
nostalgia
树上六七米的房子,烧掉了就没有了。山洞还可以偶尔回去,但再也没有猴子肉了。当没有了照片/影像,我们还会记得多少过往的回忆?北影节捡漏的一个纪录片,下班赶到,让自己放空两小时。正负片切换比较独特。
我们经常去看望,直到不再思念。于是他们造出山形的房顶,以便在白日梦里追忆童年的家。
补录
第25届上海电影节第9场。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片子。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2.5
关于“外星”的画外音叙述令影片空间被表述为异质,却并非赫尔佐格奇观化的,作为探险空间的异质,而是不可能的异质,令影像产生神秘主义,并且通过信号干扰持续提醒着“观看”的存在而非自为。在影片一系列近景,特写镜头之中,村落与观看者的接近程度有如实体空间,却又提醒着观看者,我们无法以一种奇观或者虚拟共情进入其内在,无法想象一种在地的观看方式。因此,影片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其巫气十足的自然景观一致,在这些土著,孩子,动物之间存在着一股心流,而它正在消亡,有如胶片的锈蚀反应,他们的焦虑有如观看者害怕看到影像的负片。真正的民族志并不是邀请观众去了解,而是排他地提醒他们并不,摄影机所抵达的视频文件作为一种纯粹的外部。然而,尽管如此,《树房子》贯穿影片的依然是现代进程下一厢情愿的陈词滥调。
展映看到的片子是纯英文字幕,于是叙述者的意思了解的囫囵吞枣的,但是即使这样,画面依旧准确的传递给我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家园不再。时间、乡愁、诗性都像火光像云雾像时间一样流淌着。实验的手法很现代却因为科幻的壳子衬得并不突兀。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