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我不看这类题材的电影,很感人。
人到老了,对面死亡,老头是一个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一次晕倒发现自己真的老了,对面人的死亡,没有解脱顿悟,直到影片最后,老哥说生命最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虚无,朋友问,还有呢,老头说,会心一笑置之。
淡然的认知死亡。
一生,没结婚,经历过二战,经济大萧条等等。
很有深意的影片。
我觉得,还是一个人生活中的抉择,选择了自己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际遇的人与事也不一同。
或许影片的老头,一辈子没有遇到真爱,又或许他的宿命就是朋克式的生活。
老头还是选择了自己生活,快乐,积极,疑惑,顿悟。
我相信,做为人,都想拥用最美好的生活,找一个归宿,它可以不用多奢华,但需要一个温馨的小窝,再自己不开心时,对方和你说说话,生病时,对方会照顾你。
会挂念你。
这应该是正常的人生轨迹。
但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这部影片,深层次,让我们生活的人们,自己去思考自己想到的问题。
想过怎么的生活,自己去选择。
同时告诉人们,死亡不可怕,要自己内心顿悟,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
影片的文本来自于真实人物的改编。
斯坦通是参加过二战海军坦克登陆舰的老兵,重度烟瘾者,填字游戏爱好者,以及婚姻感情中的独行者。
这些故事都被反射到了影片中lucky的角色上,剧本是好友(Logan Sparks, Drago Sumonja)依照对斯坦通的了解所临摹完成的,让这位生活中将自己排斥于任何机构之外,演了一辈子配角的性格演员,(临终前)主演了一回自己。
其实,《老幸运》的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孤独和寂寞是两码事,一个孤独且寂寞的92岁老人 生活规律 坏习惯与好习惯并存 他得到一个熟人的拥抱 这种关怀让他陌生又惶恐 他想说出自己的一个秘密 这位爱憎分明且看似暴躁的老人 他说他“害怕” 这不禁戳到我的泪点 他的一生 也许永远是个秘密 藏在自己的口琴里、吸完的香烟里,独自回味。
他怕死 他怕自己忘记曾经英勇潇洒的自己 他怕孤独的老死 不留痕迹 他40年前的回忆越丰富 现在就越寂寞。
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并不年迈但不断承认自己变老的父亲 他说他不想开车 他说他不想穿太硬的皮鞋。。。
他曾经也是一名战士 青春在部队里发光 而我 因在他看来忙碌在我看来庸碌的工作很少腾出时间去真的关爱父母 我对于他的了解那么少 我不知道他在部队的光荣事迹 不知道他在支援唐山大地震时的惊心动魄 不知道他是怎么退休、怎么变老 也许 我带给我父亲的 更多的是“怕”。。。
看似闷闷的电影却让我感受颇多 细节拍摄的深入人心 背景音乐缓缓融进电影很美妙 为92岁的高龄演员打call。
,几乎让人相信这就是他的临终遗言。
如能撇开一些拍摄和其他演员表演上的缺陷,片子由内到外散发出一股温柔真挚的情怀无可替代。
也许和我个人经历勾连起来了,今年在影院里第一次眼泪要夺眶而出。
行将就木的老年生活,生命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困惑,在可见的为数不多的时日里带着孤独和对时光的窥悟度过这一生。
每日的重复其实也是人生几十年的重复,大卫林奇有爱的客串。
苍凉和孤寂。
有点担忧我老了会是怎样一种生活?
可惜老爷子也不在人世了,此片成了双重含义遗作!
It's all going to go away, you, you, you, you, me, the cigarettes, everything, into blackness, the void. You're left with un-guts.What do you do with that?What do you do with that?You smile.看过那本《相约星期二》,我觉得这两部作品都是讨论生命意义的终极答案。
面对生命不能长久,所有都将消失于尘埃的本质,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接受。
而生命的有意思之处,或者叫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
就是快乐地接受。
因为当你没有绕弯子地有种正面面对生命的态度,那将是最美好最快乐的事情。
不是吗?
生命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一说。
因为直到生命无可挽回地将要失去时,人还可以改变着自己。
——《相约星期二》
故事围绕哈利·戴恩·斯坦通饰演的90岁高龄的无神论者的一次精神之旅展开。
大卫·林奇、朗·里维斯顿加盟出演。
影片于2017年西南偏南电影节期间亮相。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安静和谐,景色迷人。
主人公是一个外号叫lucky的独居的高龄老人。
生活十分规律,主要活动场所就四个:家、餐厅、便利店、酒馆。
喜好填字游戏和抽烟。
小镇生活波澜不惊。
直到有一天,他在家莫名摔倒了。
虽然并没有造成身体损伤,但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死亡就在自己的眼前。
他很害怕。
从这天开始,他变了。
这时故事真正开始了。
经历了许多事后,lucky终于明白了truth的意义,以微笑面对将会到来的死亡。
影片画面很美,虽然是在讲述一个和死亡有关的故事,但是采用了暖色。
像是黄昏以前的颜色,把老年人和日暮联系起来,使人感到有一些许的悲凉,却不悲伤,恰到好处。
故事的感情也十分的细腻。
往往不经意间就能令人感动。
比如lucky打电话时说到,他小时候有一把BB枪,从来没有打中过任何东西。
有一天,他出去对着树、树叶打,树上有一只知更鸟正开心的叫着,本只想吓走它,就扣了扳机......突然就不叫了。
那是他一生最难过的时刻,那种沉静仿佛是世界末日。
影片中也留下许多悬念,使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例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陆龟,还有和lucky打电话的人是谁?
还有他每次路过时都会骂一声cunts(贱人,猪头)的地方是什么?
但是这些悬念并不是影片中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线索还是lucky的心路历程。
最后lucky对他的朋友的对话是影片的高潮。
It's the truth. The truth matters.就是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做所为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与接受的事实。
对我们来说事实就是:所有一切都会消失,变成一片黑暗,虚无。
Nothing......而我们一笑置之。
影片中还有许多有趣和引人深思的地方,便不多说了。
强烈推荐!!!
西部牛仔孤独的一生,我不害怕死亡,我其实不是不害怕,只是我太过于谨慎,如果我今天可以死去,我一定不会挽留在明天,这个男人是坚强的,但是他太过于害怕,有人不怕死吗,没有,只不过有些人是装的,我希望他可以一直活下去,本片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大卫林奇和他的老王八,他的每一次出场说话都会推使故事的发展,这是全片的精华,本片所有的画面都是比较简单,没有特别惊艳的镜头表述,但是老了,不就是平淡吗,平平淡淡。
我希望世界和平
全片给个3.5吧。
一只(位)活成精(神)的老乌龟在走出家门遁入山林(或根本就直接化身成一株仙人掌)前,参出的几个生活小话头。
印象最深的一个:面对早晚归于【虚无】的现实规范(比如在人家的地盘里不许抽烟),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接受是什么?
老乌龟答:一笑。
总之一不小心,导演就会弄出点禅意来冒一下(是不是受了林奇大仙儿的点拨?
),身为观众,每每看到,怎好意思不提前会心莞尔下呢?
酸了。。。
原文:By Richard Brody 2017年9月28转自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29784483
2017年,哈利·戴恩·斯坦通主演了《老幸运》,老爷子的遗作这周在美上映。
该电影借鉴《德州巴黎》,老爷子最出名的一个角色形象。
哈利·戴恩·斯坦通,卒于2017年年9月15日。
死时已九十一岁高龄,很不幸地在烂电影《德州巴黎》里一炮走红。
这使他剩余的职业生涯走上弯路,甚至关系到他最后一部主演的电影《老幸运》。
《德州巴黎》于1984年上映,是一部典型的里根统治时代的加工品。
它试图复活批评家格雷尔·马库斯口中的“老美国志异”里景象。
格雷尔·马库斯,美国当代著名乐评人、文化研究者、作家。
《老美国志异》是马库斯1997年的作品,以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及其乐队在1967年的地下室录音带为主题,作者消除了音乐、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疆界,描摹了迪伦所处的动荡时代,深入剖析了一个古老而奇异的美国。
“老美国志异”它来源于里根时代所包含的,散播和永存的怀旧神话,以浪漫的名义但又长期忍受着古怪去开垦这个国家。
《德州巴黎》的导演维姆·文德斯在斯坦通身上,找到了它。
这部电影是由一个想法为契机,但艾德斯把他的想法砌加在角色和拍摄手法之上,并且定型其角色。
特别是斯坦通,停留在一个狭隘的人设中——品德高尚。
文德斯,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是一名沉迷于悖论,迷恋美国流行艺术的艺术家,他很少思考故事的形式,而更看重虚空感。
他的潜意识有着明显的好莱坞电影和美国音乐的移植,他捡拾好莱坞风格和形式,神话和图像。
他的天才之处,是把美德元素嫁接并突出他亲身经历的当代德国环境中普遍但隐秘的存在。
他的最好的作品(比如《爱丽丝城市漫游记》(1974)和《公路之王》(1976))采用第一视角去考虑后二战时代文化渗透期中的德国政治和文化历史。
他在美国制作过杰出的电影,如《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上部就带他个人旅行见闻的痕迹,又或是2005年上映的《别来敲门》,由山姆·夏普德编剧,这两部电影都是文德斯擅长的领域——电影从业人的工作与生活,机械劳作与艺术的融合。
山姆·夏普德是一位集电影编剧、演员和电影、电视导演于一身的全能艺人。
1979年出演的戏剧《被埋葬的孩子》荣获当年普利策最佳戏剧奖。
2017年8月1日在家中逝世,享年73岁。
相反,同样由夏普德编制《德州巴黎》,是一系列的情绪和调调的再加工,文德斯将他理解的美国神秘主义背景渗透进角色和场景,导致了电影回音室效应(电影画面和形象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不停加强)。
这个效应反映了好莱坞刻板的情绪抒发,以及画面刻画没有形成鲜明对比。
除此以外,在《德州巴黎》中文德斯的演员们很少角色突出,情绪化、悲观的真实性又不乏浪漫主义。
文德斯眼里没有风景或城市,他挖空心思地掏出神秘主义的库存,并像贴标签似的加到拍摄中。
图像呈现往往是夺人眼球,但是目的性一眼就能看穿,并未给想象留下太多空间。
他们给梦塑造深层的神秘,但梦本身并没变得神秘莫测。
哈利·戴恩·斯坦通在《德州巴黎》中的斯坦通形象。
我多年前看过《德州巴黎》,最近又重看一遍。
电影刚出来,就是一个标准的斯坦通形象,查韦斯(男主),穿着一身正式的西装(尽管皱皱巴巴的),领带,一顶孩子气的红色鸭舌帽,周围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刻意对着天空。
另一个演员有相似的画面挖起我尘封很久的回忆并震惊到了,他从手势到口语变音都是可持续的:詹森·舒瓦兹曼。
他出道很早,也参与了《青春年少》一部电影富于生活体验,善于观察,满嘴格言,情绪变现戏剧化、情绪化。
詹森·舒瓦兹曼在《青春年少》中的形象。
斯坦通,在他的职业上升期,被一个固定形象拉着往下沉,他投入进去,既不是自愿也没有令他内心生活更加富足。
关于《德州巴黎》最好的事就是斯坦通是正面的、主角光环这一简单事实。
但这个角色削减了他,将他符号化,令他在表演者的路上渐行渐远。
斯坦通的最后一部电影《老幸运》于明天上映,虽然斯坦通的出场簇拥着壮观的车队,这个角色本身仍然令人厌烦的浅薄。
这一电影承袭了斯坦通在《德州巴黎》的编故事线,但他现在不合群、有着暗淡作废的过去,以一个可爱的老笨蛋的形象出现。
这个脾气不好的老幸运,没有名字,有着生物钟一般准时的日常习惯:早上一杯咖啡和定时早锻炼,他在餐桌上对乔伊(巴里·沙巴卡·亨利 )佯装暴躁的问候“你什么都不是”,对此乔伊报以一笑。
他的填字游戏,他的白日游戏秀,他每天步行穿过一个废旧的下落不明的只有风滚草能吹到的村庄,他晚上在由贝丝·格兰特饰演的伊莲当老板的酒吧打发时间,那里的常客们通常言语犀利,行为混账。
詹姆斯·达伦在剧中有很好的段子,以浓重的口音发“ungatz”这个单词。
大卫林奇也有一个角色——很不幸的一个人,他那只罗斯福总统乌龟去世时伤透了心。
在拍摄的过程中,老幸运面对的,委婉点但说真的,年龄大身体弱,他也喜欢玩一些社会股票,接受一个当地酒店老板小儿子的生日派对邀请,在那里老幸运从自己的壳中走出,用一手嗓门全开的话剧,一手西班牙歌曲(斯坦通在《德州巴黎》中做过)来推销自己。
和文德斯电影中的查韦斯一样,老幸运是一处空白,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一个象征,一个等待他自己编纂故事的空容器。
更糟糕的是,在《老幸运》中,这个背景故事迟迟没来,仅仅在一小段里他解释他的外号怎么来的(从他在二战幸存的悲惨军事任务讲起)。
传达了律师的仇恨,展现一个模糊而无人服从的时期。
仅用一句短暂提及68岁以及声称一个非正式的无神论和一个随性存在的绝望。
从《德州巴黎》的借鉴太过明显,甚至表现在老幸运的信用数列上。
像文德斯的电影,展现双主人公,由斯坦通饰演戴顶帽子,头朝蓝天。
但是《老幸运》的导演约翰·卡洛·林奇(他亦是个有魅力的演员)并没有任何像文德斯的为银屏变戏法的方式所作的可视化感觉。
这部电影精心筹备,为斯坦通的艺术致敬,但它严格沿袭文德斯的固有形象。
看到斯坦通走路,转回头,凝视双眼思考还是很欣慰,可应看到他利用一个角色拓展自己而不是限定它。
他能成为一个有原则不感情用事的拖车停车场经理,他的隐忍的生活习惯与他的时刻提高警惕来满足优越需求的要求是匹配的,而不是看斯坦通扮演卡尔·罗德在《双峰》中的回归。
这是一个高贵的形象,值得通过这个角色去记住斯坦通。
理查德·布洛迪于1999年开始为纽约客写作,并已经贡献了很多关于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让·戈达尔,塞缪尔·富勒的文章。
他在纽约客的博客里写电影。
他是《电影无处不在:让·戈达尔的工作生活》一书的作者。
孤老头对人生和生死的思考,遇到了隐约可见的真实挑战,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万事万物都将归于虚空,我们能做的,就是微笑面对和接受。
口琴吹奏的《红河谷》贯穿全片,旋律与通常听到的略有不同。
不知是民歌流传过程中有多个版本,还是想表达老人从小学会的就是错版。
片中三首插曲,很符合主题,也非常好听。
老男人的烟嗓,扎心又释然的歌词。
Johnny Cash- I see a darknessMichael Hurley- I stole the right to liveFoster Timms- The man in the moonshine
对这种剧情平淡如水的电影简直毫无抵抗力,全是生活片段,却因为镜头对准的老人而显得格外的寂寞和孤独,就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和《自己的葬礼》一样。哈利·戴恩·斯坦通这演技妥妥的奥斯卡级别,不给提名太冤枉了,最后一个镜头大哭,乌龟或许还能活一百年,但人已经没时间了,而哈利去年也走了。
充满了哲思与不羁,对抗孤独、衰老与死亡,我觉得这部电影足够洒脱与优雅。
情懷為主,故事本身反而好像不是重點了,覺得敘事手法太平淡,尤其是前半段更是緩慢,讓一切都變得沒那麼吸引人。
变老,真是一件简单却又复杂的事情。男主角现实中,在电影上映前半个月,死了....
外婆今年93岁了,弟弟说,跟外婆同龄的,或者差不多的人都去世了,没有朋友的外婆每天都会想些什么呢?
有的人就是基因型的长寿,可这样的每一天又有什么意思呢?#抄台词:I am not his woman, he is my man!#
2018年第一部,HDS最后面向镜头的微笑,R.I.P。
似乎提前预知了自己的六七十年后的老年顽固生活
孤独终老不是坏事,何况身边还有一堆默默关心你的人,而自己就算一个也是可以的。
啊!
美国西部老炮,91岁的老爷子的影像遗作,与其说是电影,更像是一部类纪录片,所有的影像效果都为了辅佐于细腻微小却紧贴地气并感动的人物及故事老去是我们终究无法回避的事实,生命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行走。“一切最终都会消失,变成虚无”“那我们应该怎么做?”“一笑置之”5星,8分
没有病痛,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人生终点的意义。老爷子能在人生的最后留下这么一部感动别人,给自己一个注脚的电影,也算是幸运的了。
2.5
我老婆超级喜欢,我都忘了剧情讲的啥
节奏很慢,但没有一丁点的冗余。构图很美,但没有一丝的华而不实。看着几位老爷子不紧不慢不知不觉的围绕着“生命”来插科打诨,行将就木其实也是另一番涅槃重生。最后那一段长镜头,伴随着老爷子的凝望,将现实与虚幻打破。老爷子,走好!
我家里的长辈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要人哄,我总觉得他们像要变回小孩一样。直到福伯说出口自己的感受,我才明白家里的老人是不是也在害怕未来。不禁泪下。除了微笑面对,也别无他法。ps:感觉大卫林奇能和乌龟很般配。
没有戏剧目标,没有动作,没有转折,有的是人物状态以及真挚的情绪,在一个美国中西部小镇三点一线日复一日的上演。所以这部电影即不美国,却又非常美国。死亡是什么?一生又是什么?最终还是一笑了之。
穆赫兰道删除后半段,不是为了工作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
一个九十岁的老头,临死之前演了另一个九十岁的老头,完全是本色出演。戏里戏外的巧合,令人着迷。
8分。90多岁愤世嫉俗的无神论者对现实主义和真理的理解。接受人生虚空,以微笑。观影于戛纳。05/1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