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
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
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
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
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女,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
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
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不得不承认,韩国人在战后的年代里过着很苦逼的生活,当然这也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必然经历的一段时期,记得一段对比数据是关于韩国和菲律宾的,两个国家在二战之后从民众的教育水平、工农业的比重及产值、国土面积和人口都是相当的,从自然资源角度菲律宾似乎更丰富一些,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后,韩国的人均产值达到菲律宾的3倍,这不得不叫人惊叹,这一发展经济学的命题还是很叫人着迷的,尤其是从我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回顾那一段历史的时候。
整部电影重复的场景真的会叫人绝望,三次出现的收件人不明的信件,每一次的出现都是一次希望的落空,有的人就是靠着不切实际的希望而活着的。
美军的演习在那样的贫穷村落里面实在是滑稽,厌战的美国士兵,在多山的韩国心理也不免扭曲。
绝望的还有那个混血儿,勤勤恳恳工作仍无法摆脱造人其实的命运,还要受那个男人殴打,人的愤怒总是要发泄的,而这样的发泄一旦来临就是要通过毁灭一些人来实现。
还有那个女学生,生活中充满悲剧,家人、同学还有曾经对美国人的幻想,就像是那个自杀的母亲,预示着这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将来仍要继续。
被小混混欺负的男孩,也是无法反抗命运最后也是通过那样的方式将愤怒发泄出去:袭击美国兵和那些欺负过他的人,正义是靠弱者的愤怒来正名的。
以及那个曾经的富农。
曾经的韩国老兵,生活在过去的小小荣耀中,那个微不足道的荣耀是他的一生,也会因为收到认可而抬头挺胸。
随后的结局也是教人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功力,在一切都凋谢的那个时候,希望却姗姗来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一切都成为了不堪回首的旧事。
哎……非要搞得这么刻意吗?
对金基德真是又爱又恨,安静的镜头,底子很好的剧本,诗情画意的描写,永远关注边缘人的视角,但总是离最一流的导演有些差距,很大的原因是差在电影的后劲不足,甚至偏离轨道,落入俗套。
这个片子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刻画了很多很典型的人物,每个人物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个韩国人。
前面的人物、事件建立让人拍案叫绝,安静细腻,让人想起杨德昌。
只不过一个更灵动,一个更规矩。
金基德对电影诗意的表达是我最喜欢的,在他妙趣横生的镜头下人物总是平静又活泼。
这部片子非常安静,大多都是自然声,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和吵闹的环境,非常压抑,甚至可以说是不适,但是后面实在是太刻意了,有些作呕。
故事的后半段几乎要变成了底层人复仇的狗血戏码,韩国人真的很喜欢拍复仇,但是又拍得很俗。
人物动机不足,逻辑不恰,可以疯癫,但不要无理由地疯癫。
有些地方人物该去做了不做,不该做的却要做,就为了所谓的戏剧性,为了那种刺入骨髓的压抑感,太生硬。
跟《空房间》类似,前面这么好,后面就垮掉了。
种种说明金基德有着天才的思维,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但却容易走偏,走极端,具体表现在故事的起点很好,趋势尚可,收尾很差,对结局文本的掌控力不足。
《不明收件人》是金基德2001年的作品,影片背景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韩国社会的一处横断面展现出来。
对于一个被人遗忘的年代,一处被人忽视的角落,要一本正经地回顾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要唤醒内心深处埋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当以一个勇者的姿态直面那段如鲠在喉的民生苦难,影片便注定背负起了应该属于整个民族的悲情十字。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处于朝鲜战争之后的恢复期,而战争造成的巨大创痛并不能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平复。
影片一方面表现了韩国战后本土第一代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毫无回避地触及了战争遗留下的美军在韩家属的问题。
影片开始,哥哥自制了一把火药枪,然后射击妹妹头上的靶子,妹妹就变成了独眼。
造枪木板是从标有"USA"的军械箱锯下的,此一细节意味深长地表明,战后的第一代人仍旧无法逃脱已经结束的战争波及下来的苦痛。
在此种背景之下,影片一直笼罩在异常压抑的氛围里,愈要伸张便会愈觉无望。
影片涉及的人物庞杂,但在故事行进中并没有失去控制,每个人都个性鲜明。
女主人公恩洛(妹妹)用垂下的发际遮住了眼睛的缺陷,却不能抚平心中的伤痕,自我封闭的高中时代,她一任心性的乖戾暴躁。
而昌古则由于自己是美韩混血儿的原因,倍遭歧视,他希图融入韩国人的群体之中,但总感受到强烈的排斥感,他的一步步绝望表现在杀狗的过程中,就是从心存怜悯到咬牙切齿。
昌古的母亲,为了一家团聚,一直执著地联系远在美国的退役老兵,一封封家信寄出,又被一次次退回。
透过这外在的表现看每一个人,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拼命地挣扎,但希望却永远渺不可及。
影片中不时穿插美军基地的场景,还有飞在天空的美式战斗机。
它们的作用都是拉紧剧情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但在《不明收件人》里,让人领略了向来对美韩关系处之暧昧的韩国人的明确表态。
片中还借美军之口,说出了一句:我们在人家的后院干什么?
与其说这是美国人说的,倒不如说是清醒的韩国人自己的想法。
美军作为一个战争和罪孽的符号,被主创者钉在了历史反思的耻辱柱上。
昌古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明证。
他是美国人,也是韩国人,又什么都不是,这种身份的尴尬使他融合的希望屡遭毁灭性的打击。
在踏上死路之前,他用刀割下了母亲的乳房,这种仪式化的处理,表现了绝望中与血缘了断的激愤。
而恩洛虽然以向美军献出贞操为代价治好了自己的眼疾,但当她以双眼看世界时,她却看到了一幅贪婪与暴虐的嘴脸,于是她果断的将眼睛再次弄瞎。
其间对国与国的隐喻味道也不言自明。
我知道,对韩国人的民族品格不好通过一部电影来妄加揣测,但很明显,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不再是温情脉脉的一面。
柔弱的恩洛决然自残,暗恋恩洛的吉华由懦弱到勇狠,虽然是特殊环境中的个体行为,但联系在一起却表现出了民族中涌动的一种血性。
这种血性让人马上就能记忆起汉城太平门前一群年轻人挥刀斩落的数十只尾指。
不得不使人感叹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刚烈。
影片的主创者也许无意为民族品格作激情代言,但它所依托的影像力度却足以穿透任何自以为是的民族成见。
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多是表现了在绝境中展现人物命运的激变与人性扭曲的特点,本片的关注点是由个体的畸变拓展到人群的异化。
当昌古从飞奔的摩托车倒栽进荒野的泥潭,当恩洛将尖刀划向自己的眼睛,当吉华向混混射出仇恨的箭,当昌古的母亲抱着儿子的头颅悲鸣着自焚,所有的所有,都在充满着悲悯的诉说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这染了斑斑血痕的一切拼贴在一起,勾画出已经被人忘却的一个时代的悲剧群像。
因为极尽悲惨,所以极具人道。
这发自于心的人道是主创者讲出故事的原动力,也是无法拒绝背负的情感枷锁。
影片全片都不事张扬,没有因为悲剧意味张得过满而陷入一泻千里的情感决堤。
应该说导演在处理上,在尽量的收拢表达情绪的欲望,并一直抑制着艺术化色彩导致的不平实。
但其间还是有两段戏由于精心设计而显出导演在艺术上的野心,第一段是昌古偷窥恩洛被戳伤了眼,吉华造枪报复小混混反伤了自己的眼,再加上独眼的恩洛,三个人次第走在路上,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黑色幽默的感觉。
第二段便是影片结尾,已经是运命终结,死者长已矣的时候了,一群演习的美国士兵在田野里匍匐前进,其中一个捡到一封随风飘荡的信就撇开同伴停下来读,镜头拉开,雾气重重的天地间,一个美国士兵趴在韩国的土地上安然诵读着一封寄自美国的回复家信。
画面就这么隐黑结束了,悲出一种孤绝的苍凉味道。
在我写这些时候,天寒地冻。
前几日我们还在赞美这个温暖的冬天,可现在寒风瑟瑟。
在如此萧瑟的天气,我选择这部我一直想看,却不敢轻易看的电影。
金基德,似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一开始,影片里的人似乎都是暴戾的。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渐入佳境之后,你便会清楚每份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决绝的处事方法,可越是与恶相伴,越是觉得苦尽甘来。
独眼女还是放弃了美丽,拿回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苦等美国大兵的女人和杂种儿子,他们回归大地。
最后的那封信,本来可以给他们一个看似美满的结局。
可是却因为杂种儿子的提前死亡终结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被一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我们睁大双眼竭尽所能想占为己有,却毫不在乎我们原本就可以把握住,并为之努力的事物。
或者,善恶到头终有报。
一起坚持。
好也罢。
坏也罢。
坚持。
毁灭。
只要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并且,真心不后悔。
(金基德真的很爱用弓!
)
引子:问:你跟别人打架,有人帮你,你高兴吗?
答:那指定帮手越多越好。
问:打完架,帮你的人不走了,还对你指手画脚,你什么感觉?
答:如鲠在喉。
背景: 朝鲜战争时期(我国的抗美援朝)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入韩国参战,在战后美军并未撤离并且签订合约,于1954年起长期驻留。
驻韩美军的总兵力曾经达到了32万人的规模 ,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冷战结束和美军重新编制,规模一直在被缩减。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很穷,贫穷到比朝鲜还穷,世界上有排名的穷国。
美军驻守韩国。
社会矛盾复杂、多样。
社会秩序紊乱,如影片中的混混,和美国士兵交易杂质,欺负他人,强奸少女,无恶不作,无法无天。
有崇尚美国的,如影片杂种的母亲,胸上还纹着美国大兵的名字。
有回味战争还沾沾自喜的,如影片中男子的父亲,一心想要一枚勋章。
有恨美国的,如所有韩国百姓都叫美国大兵的儿子杂种。
导演通过微观世界,描写一些普通的人群,却揭露起沉重的痛点。
这痛点似乎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从小而观大,不能自主的国家是多么的悲怆,人民群众多么的凄凉。
剧情:杂种:美国士兵和韩国本土一女人的私生儿子,母亲胸上纹着美国人留下的纹身,母亲总在给美国的父亲写信,但一直被退回,母亲是韩国人却总是说美国话,总想着有一天能去美国。
所有人都叫他杂种。
有个收狗杀狗给饭店送狗的男人喜欢杂种的母亲。
杂种看见母亲的癫狂,多次揍自己的母亲,杂种被所有韩国人唾弃,跟着男人送狗时,狗下车了,杂种还得待在狗笼子里,杂种也偷偷哭泣想念父亲,杂种总被男人揍,不想干杀狗的工作,杂种到工厂,工厂丢东西都怀疑是杂种。
杂种要割掉癫狂母亲胸上的纹身。
又被男人狠揍。
杂种再也忍受不了,把男人吊死在专门杀狗的地方。
回来又给她母亲吧胸给割了。
自己开车摩托车坠死。
过了很久母亲找到了杂种的尸体,母亲再也不向往美国,最后美国真的来了回信。
但母亲伤心欲绝,烧毁了自己住的车自焚了。
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女学生:从小跟哥哥玩,哥哥做了个手枪把妹妹的眼睛打瞎了一只,从此自卑。
被男主偷偷喜欢。
妹妹偷偷在屋子里脱衣服,男主在窗缝偷看,两人生情。
正相约要爱,结果被经常欺负男主的混混发现,他们俩曾跟驻扎美军交易黄书,没有正事,他们强奸了妹妹,殴打了男主,妹妹还怀孕了,哥哥以为是男主的还把男主给揍了。
男主性格软弱,唯一对他好的就是杂种,后来美国驻扎军队里的一名美国士兵找到了妹妹,并承诺会带妹妹去美军医院治疗眼睛,男主不悦,妹妹却一直耿耿于怀眼睛,只想治好眼睛,妹妹感谢士兵,跟士兵发生关系,但士兵并不尊重妹妹,士兵在军队里盼望回美国但却回不去,长期压抑,他想在妹妹的胸上纹上自己的名字,妹妹反抗,士兵又一次打妹妹,男主苦练箭术,射箭在了士兵的老二上。
士兵逃跑被抓获。
男主射杀了一个欺负自己的混混,自首入监狱,曾吞下铁丝,他在监狱厕所拉出来,要杀掉另一个欺负自己的混混。
男主被警察押走路过看到杂种母亲的车着火了。
焦急万分,但也无可奈何。
男主的父亲:曾杀死3个敌人,以富农自居,总觉得高人一等,总想要勋章,当知道儿子射击美军老二时,放弃勋章,想要顶替儿子。
此刻。
勋章显得多么没有意义。
整个笼罩在美军基地之下,韩国人吃狗肉,女孩喜欢狗,狗可以个人情感陪伴,美军需要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韩国受伤的女孩和男孩也需要狗。
在韩美军也同样用韩国女孩来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
虽然驻韩美军有纪律检查,但是很多美军士兵依然冒险骗去信任花言巧语pua玩弄韩国女孩。
女孩为了治好眼睛,利益交换和美军睡觉,女孩很单纯只想给他男朋友一个完整美好的模样,哎…可最后失去了男朋友的爱。
小女孩的未来就是这位被抛弃的女人的未来。
杀狗的人最后被杀狗的方式死去,女人乳房被割,是不配做母亲或女人,…悲剧!!!!
细节:制作玩具枪支对女孩头顶的物品射击、说话不看着人眼、门前地下的地窖?踢掉母亲手中的小熊娃娃、天上军机的声音、不喜欢拍照、和美军士兵间的交易、坐在摩托后备铁笼里像极了韩国的处境。
将狗抓取关进铁笼带走,杀死、剁成狗肉放到铁笼里这或许是笼罩在韩国人的一生、寄到美国的信件? 、女孩是驻韩美军在韩国的情人,在韩国生下一子,儿子性格极端有暴力倾向、韩国女孩买东西讲英语被拒卖,却坚定的说自己是要去美国的人(很明显是被洗脑),被撕掉画给刘海遮脸女孩的全脸模样,原来女孩左眼是有问题不一样露出,因为与美军有关,不然不会对美军产生厌恶憎恨,好吧是被弟弟用枪打伤,父亲战死在洛东江战役、射击场上的靶子是一个禁止通行的标志,而标志后面确是一个孩子。
真的好讽刺、退伍老兵们还沾沾自喜,说自己射死敌军的将军,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狗贩子偷看女孩脱衣服,光透过纸空洞射在他眼睛上也像是瞎子。
第二天将狗抓去、长期驻扎韩国士兵生理问题、女孩回家路上碰见两只不同品种的狗在交配、遗留在韩国的美军后代教育和就业,心理产生问题开始变得残暴在狗身上发泄、校园暴力pua、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性教育,导致变态的性价值观,面对自己的女朋友被轮奸侵犯,他想报仇却被自己自制的枪误伤到眼睛,后来他们三个都成了独眼龙、吃了美军给的药片(迷药)、男孩的狗被卖了,最后却把狗主人射死、很严重一个问题是美军受训区域居然在居民区的乡野没有划分界限、最后才发现独眼女孩的父亲可能没有战死而是投靠朝鲜、讽刺,把枪卖给杀狗的,就像是韩国同意建立美军基地一样,结果杀狗的人还说:还不是和拿刀杀一样溅起一身血、士兵收拾完女孩的哥哥后进门后脑勺被磕了一下,不得不弯腰进门、变态到要在她胸上用刀写字纪念、………杀人是值得炫耀的吗?话说回来为什么打她?虽然是你妈妈,但是也是我的女朋友。
(严重的错误思想)我们每个人是狗吗?随处小便哭什么,爸爸不是还活着?活着有什么用?以后要靠什么生活啊?镜头:09:40,前景是上狗肉菜的服务员,背景是过来送狗肉的人。
18:36,射击场上的靶子是一个禁止通行的标志,而标志后面确是一个孩子。
真的好讽刺、…无比震惊!!!!
悲剧
痛,太痛了。
金基德的电影画面总会出其不意地给人以视觉冲击,疼,压抑,扭曲,绞痛,一团乱麻。
电影以一个有美军驻扎的韩国村子为故事发生地,将叙事重心聚焦于村中几位居民的人生,战后没有父亲的家庭,上过战场的父亲,美国大兵与韩国少女,少女与邻家少年,母亲与韩美混血的儿子….全部关系都围绕着战争,这是那个时代韩国的民族伤疤。
太痛了,被奴役的国家无主权与人权可言,人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个体无力的挣扎与宿命的轮回血淋淋地摊开在观者面前,看吧,这就是人们fucking down的人生。
镜头下少女走上了那位母亲走过的路。
杀狗的人以杀狗的形式被杀,儿子用刀强行把母亲胸上刻写的父亲的名字剜去,最后自己骑着摩托冲下洼地,以倒v的样子死去。
还是痛,一场大火,那个妈妈失去希望自焚而亡,而那张一遍遍寄出的信终于有了回应,伴着那么好的阳光,一个美国兵读起了那封收件人不详的信,她再也看不到了。
三年前看《野兽之都》,一不小心就成了“金基德迷”,以后断断续续看完他所有作品。
总的来说,他的电影都有极强的形式感,画面尤其精美。
影片人物对白很少,哭和笑是最好的语言,像《漂流欲室》中的哑女、《坏小子》里的男主角、《空房子》里男女主角,他们只是用眼神和表情和动作传达喜怒哀乐,虽然如此,观众却能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引起共鸣的同时浮想联翩。
比如在《弓》中老人和少女在为他人算命,两人通过耳语,还产生了一种神秘气氛和悬疑的效果。
一个民族的隐喻酷爱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的金基德,性和暴力这孪生姊妹贯穿他的所有作品。
他决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创意、新颖大胆的构思。
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
孤岛这个意象,在他片中重复出现,从《漂流欲室》中的“水上旅馆”为《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水上寺庙” 逐渐演变为《弓》中的废船。
在“岛”这个大意象下,他的影片中还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少女、水草、弓、鱼钩。
这些意象都在力图表现一个民族被切割、被伤害的形态。
《漂流欲室》里哑女为了让男人回来,竟将带钩的鱼线放进自己的下体;《打回头的情书》中女孩为了眼睛复明而委身美国大兵,当大兵要在她胸前刺字时,她又亲自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在这已不是简单地挽回民族尊严的问题了,而是韩国人遭到轻贱时,采取玉石俱焚的强烈反映,这是韩国数千年悲情绵延下来的产物,也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
在《空房子》里——泰石看到善华被变态的丈夫折磨,他忍无可忍,用高尔夫球杆击打善华的丈夫。
这样的情景只能算“软暴力”,当隐忍遭到蔑视甚至让人绝望时,很难想象那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情欲的关键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无疑是举足轻重,她们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
金基德不止一次将形形色色的女人变成了妓女,《撒玛利亚女孩》似乎都在揭开社会血淋淋的伤疤,同时揭示人的本性。
在《撒玛利亚女孩》中两个未成年少女为攒够去欧洲旅行相约卖淫,一个负责望风,另一个则负责肉体交易。
一次,在警察抓嫖过程中卖身的女孩跳楼自杀,目睹惨状的另一个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决定和那些与朋友交易过的男人睡觉,并把钱换给他们,以期获得救赎。
在《雀笼小客栈》中,金基德把一尾金鱼和一组被焚烧的写真照片在首尾呼应,表现出妓女的轮回和两位妓女仪式性的交接。
在这些作品中不单是对“性”的单纯阐释,其间内在蕴涵着佛家“救赎”、“因果报应”、“轮回”的意念,《春夏秋冬又一春》中——(1)在无邪的小孩把石头缠绕在鱼、青蛙、蛇的头上,看着它们挣扎喘息而手舞足蹈。
讽刺的是,小孩历尽沧桑,成为老和尚,他收养的小孩,变本加厉地将石头硬生生塞入动物的口腔。
(2)老和尚拉着石像上山是通过惩罚而自救(3)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
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佛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在处理情欲方面,我觉得,金基德是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
在他作品里,动物出现每个角落。
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共存的宁静和谐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
秋天他带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
在中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情窦初开的小僧人幽会少女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离奇得如同梦境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金基德说过:“如果我的电影不能表现这特别的10%的人的生活,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
”——他所拍摄的生活往往超脱于现实,有的甚至在现实中无法发生,不过是导演一相情愿的构思,在他电影里人与现实关系往往超脱于社会常态,现实和梦幻纠葛在一起,令人进入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
在《空房间》中青年泰石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了几天这个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子里破损的电器修理好,替人家把脏衣服洗干净。
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那个发广告单溜到别人家寄宿的殡仪馆销售员,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撬门锁后者是偷配钥匙。
与《爱情万岁》不同,《空房子》的主题却不是反映底层人的生活苦涩和心灵的苦闷,它的视角转向了都市形形色色的家庭,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心态,有还有他在监狱里开始进行“隐身术”,出狱后他来到女人的家,女人的丈夫根本看不到他。
于是,三人开始了奇特的同居……在这里我们不是想说他的创作来自臆想,如果深入了解金基德后,我们会发现然他的创作绝非空穴来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个人和周围人的经历、故事创作的——比如《野兽之都》从他在巴黎学习美术时的经历提纯所得;《海岸线》与他的从军经历有关;《坏小子》其中的女主角金森华就是以金基德的情感经历演化而来;至于《春去冬来》则是我本人的一些很痛苦的经历和磨难才创作出来的。
出于惩罚而自虐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
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
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
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
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女,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
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
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韩国第一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富玄学色彩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贴近现实的是《海岸线》,情节最饱满最具张力,表现民族之痛最深刻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看来最单薄却最富隐喻色彩的是《弓》(弓在电影在片中首先是老人用来抗拒外部世界的武器,老人用射箭来阻挡外人对少女的侵扰;作为乐器,它是人物表达情绪的工具,最为诧异的是在片末弓箭象征着老人的阳物,那最后一箭真是惊世骇俗)。
最有韵味的是《撒玛利亚女孩》,他以少有的怜悯和宽容,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
他采取了类似于基斯洛夫斯基《盲打误撞》方式,摆脱了此前他常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
作为警察的父亲无意发现女儿援交,他无法接受现实,于是跟踪女儿、殴打嫖客,最后完全丧失理智,竟杀死了一个和女儿睡觉的嫖客,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杀人后,父亲带女儿进山给亡妻扫墓,第二天下山后打电话向警方自首。
当警察赶到时,他的女儿正学开车,看到父亲被带走,她拼命开车追,却跌跌撞撞地搁浅在山道上……这个情景意味深长,连同他所有作品的精彩片段在我的脑际闪回,构成了我对金基德的电影整体印象。
附:金基德的简历金基德1960年生于韩国一偏远山村,1990曾赴法国学习美术,通过一次公开征集剧本的活动开始创作剧本。
他的人生经历相当曲折,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最终学历是初中(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后来当了5年的兵,从部队转业后,因为工作难找,就到一个残疾人收容所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
用金基德自己的话说,“30岁之前的生活,我宁肯把它忘了”。
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法国学习,两年的欧州生活使他充实了许多。
回国后他利用闲暇创作剧本,没过多久他的剧本开始获奖,1996年写出了剧本《鳄鱼》,有一个电影公司希望将其拍成电影。
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共创作电影12部,被我视为“韩国第一导演”。
深夜一点,看完金基德早期的一部叫作《收件人不详》的影片,我得出了这么一句话。
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驻军的南韩的一小被山围绕的小镇。
小镇的天永远是灰蒙蒙的,犹如炮灰一般,不时飞过的各种战斗机,侦察机犹如一只吃人的巨鸟,遮天蔽日,让整个小镇更显阴霾;村子里一年到头,有数不清的到处乱跑的狗,让这个村子里弥漫着一层关于愤怒、仇恨、欲望的气息。
这个村子里有一群人,他们生于此时,于是他们注定不得善终。
看到快结尾的时候,我才想起来,我以前一定是看过这部电影的,因为这个关于一群人的悲剧在很多年前已经深深的震撼过我一次。
我无法清楚的描述出那些人最后爆发如此大的去毁灭他人、以至于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动因。
就像那个母亲,在儿子死后每日坐在那辆车箱里,不断的咀嚼着什么东西。
在影片快结尾时,我清楚的看到原来儿子的全尸只剩下被单下的一颗头颅,而我刹时也明白了原来那个母亲在一直咀嚼的竟是儿子的尸身,我感觉到了那一刻人物心理所承受的巨大的压抑,但我又永远不会说清楚。
倒栽葱的死法也是醉了...被自己妈妈吃掉也是够敢想...俩小时我干点什么不好...
看到一半没再看了,太混乱而泥泞。
这么一看YDG真的更有演员相啊 当Rapper有点屈才
戳眼睛 = =
任人宰割的鸡狗比作韩国人,受伤的右眼,被割掉的乳房是朝鲜半岛永远分裂出去的另一半。
确实有点今村昌平的意思,早几年看估计能给四星
。。。。。。有血腥的镜头
看金导的电影,心脏不强大绝对不行。他的《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我是很多年前看的,现在都记得那阴霾无望的画面。得,现在又要加一部《收件人不明》了实在太悲伤太赫人了。他的作品我觉得3年看一部是极限了不能一次看完否则没抑郁症的人都要抑郁10天罗。还好我现在是金刚不坏之身,还扛得住。
是说他怎么那么黑!
三个主角,一个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一个被剥夺交配权,一个必须依附强者,角色承载时代中某个【象征位】。此外问题很多,观感很差,1、桥段刻意(骑摩托车死亡、大兵嗑药发疯),2、重发泄,轻理性,每个人好像不长脑子、一有情绪必须立刻就地发泄,仿佛动物,3、美国大兵韩国人化,敏感脆弱不安,这一塑造又缺乏铺垫、缺乏对标三主角的象征意。4、信的象征意、结尾收到信的结局意义不明,没有升华为一种观点,与运用象征位塑造三个角色的手法矛盾,使结尾空洞而无法讨论。电影暴露出韩国电影的一个根本矛盾,既要情感宣泄,又迷恋一种理性层面的象征符号设计,这样不光导演无法兼顾,观众也不明白用理性or情感观看一部电影。这也是奉俊昊的根本问题,杀人回忆、寄生虫和这部一样,结尾使人感到空洞,甚至体会到某种狡猾。
散点写法,但每个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创伤和历史的叙述,但情节最后似乎因为要把每个人物的结局交待而略显拖沓,其实预留空间会更好。战斗勋章有何用处?对家里人来说,叛逃不如壮烈牺牲,因为没有了抚恤金和一切。
应该是金基德早期探索的作品,个人特征还不是很明显,而且多线叙事的能力不是很强,整体有点支离破碎。
杨东根涂黑的好搞笑。杨东根虽然丑但是很可爱啊。女学生路过的时候一股暗黑气息,而且还顶着八神的发型。那个女人学生说,就像狗一样对吧,人有时候也像狗一样,甚至有时候连狗都不如。。活着不如死了。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仇恨和愤怒,结局就是现实的一个耳光啊!
越来越敬佩韩国的电影,特别是金基德的。没有那么精彩,也许更加荒凉,人物木讷,自闭,但刻画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有温度的感情。和台湾的吴念真有点相似的感觉。。。相比起来近年的大陆港台片差距就形影自浊了·······
下三滥狗血剧情!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这一次的金基德截然不同,粗粝的影像,不考究的摄影,群戏,关于历史而非情感的主题。全片布满了象征,甚至每一个人物都是象征。这是导演对于美国和韩国关系的思考,不同的人物给出了不同的选择。但是,最感动我的并不是这段历史,而是片中三个年轻人的成长痛。
像金基德给日本人拍的寓言故事。能够理解导演的立意,这是一群战后ptsd患者的末日抉择,直到放手一搏。但这做工太像学生作业了,无论是表演还是剪辑,生涩敷衍。
战争是残酷的,虽然没有硝烟,但金基德刻画的战争比真正的战争更残酷,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反映战争的电影!有些变态的场面只有金基德才能想出来,儿子割母亲乳房,女子与狗的亲密接触,男子用狗将人吊死,让女主角眼睛再次出问题。毫无疑问是金基德最好的作品之一,让人彻底绝望的电影,特别是结局。
的确是这种拙劣的、缺乏核心的模仿,让艺术毫无延展性可言。毫无目的的手段和变态的借口,两部以上就开始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