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曾是那个少年因为无心造成大错想要弥补已来不及想要逃避也不知去哪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好无目的前行 任时间消磨随波逐流 被现实生活吞噬如果你有个不能说的秘密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请试着把她写下来 写成一封信给曾经你伤害的某人或自己这是个不错的方法当你如实的写下来就能诚实面对自己喜欢男主角明亮又迷惘的眼神喜欢他一次又一次在笔记本上用铅笔写下Paranoid Park说完了
依我看,《迷幻公园》不算是个特别好的电影。
它非常地格斯•范•桑特,就像片头一来的那个天空加草地,清新加迷离的镜头一样,但是它太淡太薄了,太沉溺于对镜头,对演员的视觉审美之中,它形胜于质,又由于形质一体,唇亡齿寒,这个形其实也还不够先锋厉害。
电影的叙事与《大象》相似,时序上也不那么线性,但也不绕得让人找不到路。
阿历克斯喜欢一个滑板爱好者的聚集地迷幻公园(那里有涂鸦,弧形场地与失重感),他去那里玩,经常只是坐在旁边看着。
但有一天他被警察传唤了,因为一个火车站的巡查之死被发现与滑板有关。
电影一会前一会后地,讲到他的父母离异,他的朋友与女朋友,他的失手杀人与这个秘密对他的重压。
对这个少年犯罪题材的呈现,电影极尽唯美之能事。
某种程度上,杜可风的摄影太甜了,这种甜不是那种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甜腻腻,但还是甜,有一种设计感与时尚感,不具备一种创新的形式力度,而是过度娴熟与过度使用,有着对这种形式的自觉与不节制。
对于“迷幻”这个主题来说,节制似乎是不必须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形式运用的结果,并不产生真正的迷幻感,——那种青年电影如《猜火车》甚或《两杆大烟枪》中的自我放逐,而是一个外在的对迷幻的审美感,这种审美是非常自我与清醒的。
能从这个电影里看的是最美的镜头,一是一些纪录式的,又做了慢镜处理的滑轮镜头,在长长的甬道中,在迷幻公园,或者在街头,在一个小台阶,一个转角,忽然的低空飞翔。
二是对演员(而非角色)的镜头描绘:金发,苹果色的面庞,干净美好的五官。
棒球帽,T恤与连帽卫衣。
这两种美都如此无害,与世无争。
好像越是能描绘得美,越是忍不住去一再描绘。
但这种对个人审美趣味的耽溺,显然还是妨碍了对对象的深入理解。
单单写一首赞美诗是足够的么?
对于阿历克斯来说?
他的内心困惑被太轻描淡写,解决方案也极其地《读者文摘》式。
以至对阿历克斯来说,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另一种类型的淡漠与误解——如果只把阿历克斯在非凡的美与浅淡的青春恐慌这个角度加以理解的话。
他的迷惘,他的害怕,他的逃避,在《迷幻公园》里成为故事背景,如同那些电子乐。
而电影的最大长处,在于流畅光洁的剪辑技术,在于声画之间流转的对位关系。
说它是一首漫长的MTV也许过份了,但它的作用,确实更多在于对一种情绪的引领。
非常感官,没有思想与审美上的责任感——这或许能让电影逃逸于主流规范,但没有能使它逃逸出自我的陷阱。
但又对于格斯•范•桑特及他的影迷,对于这种情绪/审美/娱乐方式的爱好者来说,它是一种更纯粹的享受吧?
2003年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摘下戛纳最佳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2007年格·斯范·桑特凭借《迷幻公园》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荣誉。
《不羁的天空》、《大象》、《迷幻公园》就像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
三部电影都在维围着青春、成长、男生女生的爱情带来的困惑,青春期不该经历的那些暴力。
在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从来不缺少花样气质美男,每一部美少男都那么让人怜爱。
《大象》特别风格的树立,对《迷幻公园》充满了期待。
看过电影,觉得《迷幻公园》远远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
无论青春期多么的黑暗、血腥,导演依然把这三部电影画面拍摄得相当唯美,《不羁的天空》中那金黄的麦浪,《大象》中变幻的天空,《迷幻公园》中芳草连天,无论画面美得像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或是色彩深烈的油画,都蔽盖不住青春的苍白迷茫。
在《迷幻公园》我们依然能听到格·斯范·桑特一如即往的迷幻多变的电影配乐。
电影《迷幻公园》那些关于滑板画面真的很摇晃也很迷幻,很特别很喜欢。
格·斯范·桑特对青春三部曲用一种减法呈显在大家面前。
《不羁的天空》男妓跨国寻母跌宕起伏的剧情,等到《大象》没有复杂的电影情节,就是一句话的校园枪新闻故事了,导演让《大象》前半段的平静来反衬后半段的爆发,通多人物视觉角度切换来推动剧情发展。
《迷幻公园》整体比前两部来的简单的多,差不多也是一句话的误杀案故事,这一次导演连最后的电影高潮都省掉了。
观看《迷幻公园》过60分钟后,就开始期待导演的蹦发,直到100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爆发点,自个有点坐不住了,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导演也没有让电影剧情来一次喷涌。
原来青春有时就是这么的迷惑不解,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男生做错事后有多么的不安和迷惘,他不想去探讨其他无关青春的事情,他不想用道义去判定这个男生的对错。
可能正是因为电影没有火山喷发式的高潮让我觉得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电影中关于父母的影像总是那么的模糊不清,就像他们在青春期少年心中的地位一样可有可无,青春期少年好像大都无视父母的叮咛,也大都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只能把更多的事情与自己的同伴分享,或是写在小日记中,或是写在信纸上最后再烧掉。
也许我们过去也是这样抑郁狂操过吧。
我不该在过早起床的这天选中这部电影,自始至终影片中充斥的迷幻电子乐与摇晃镜头,将我逼至昏睡的边缘。
当我听见Elliott Smith吟唱着Angeles,我才陡然清醒,然而这时已接近影片结束。
我用剩余的记忆怀念着刚从耳边消散的Elliott Smith的声音,然后才开始回想眼睛里看见的有关Paranoid Park。
Paranoid Park是一个滑板公园。
在所有人眼里,是bad boys聚集地。
尽管玩滑板的孩子并不希望自己被看得很坏,但他身处一个离婚家庭,他甚少得到关心,他有一双迷茫的大眼,分不清事物并逃避现实。
当他因为过失而将一个挥舞着警棒的老保安推至铁轨被火车轮活活轧断,他第一次看见如此巨大的血腥,他脑中充斥的只有销毁、藏匿、隐瞒、忘记。
他心里一直仍在迷惘着,他只不过想玩玩滑板,只不过想与自己同样喜好的人聚在一起,只不过想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度过一些开心的时光,为什么突然之间从他手里发生了凶案。
当一个与他有一定共同语言的女孩告诉他写信的方式能够排除烦忧,他也虚心地接受。
他真心地将信件写完,并抛至火中,看着它们被毁灭,以为事件也同样被销毁。
在这时,Elliott Smith唱着Angeles,影片就这么在黑色屏幕上打上结束。
也许少年的一些残酷青春容易被导演拿去作为题材,但这种题材并不那么容易表现。
导演若有颗年轻的心,并能够理解年青人的躁郁,才能说出这整个故事。
这类导演,我较看好岩井俊二。
一些人说Paranoid Park与All About Lily Chou-Chou有些类似。
但是这两部电影从拍摄角度便有很大差异,更遑论两个不同导演眼里少年的症结。
Lily Chou-Chou中涉及到的少年犯罪,与社会无关,与人的本性有关。
而Paranoid Park一直在说犯罪的是好孩子,至少这个好孩子浮于社会提供的表象上。
Lily Chou-Chou不吝于表现得更残酷,而Paranoid Park一直试图遮盖已发生的血腥。
正如一个于梦中,一个已醒来,两者怎会一样。
至于影片的悬疑情节,这并不重要。
这个孩子会逃得掉的。
然后,案件会不了了之。
总有一件事让你成长——记《迷幻公园》我想,《迷幻公园》讲述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青春、家庭、爱好、秘密、爱情与过失。
在那个叫Alex的男孩身上,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是现实与回忆的穿插。
叫Alex的金发少年喜欢滑板运动,朋友Jared带他去了由浪人、失业青年、学生等组建的滑板基地——迷幻公园——很多事情就此改变。
迷幻公园里的浪人问Alex借滑板。
他答应带Alex去扒火车。
这不过是每个少年都会有的好奇心,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过于残酷了。
铁路的保安看到了扒火车的两个少年。
他跑上去阻止他们,却因为Alex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失去重心倒在了另外一侧的铁轨上,迎面而来的火车将他压成了两截。
从此,生活在也回不到过去。
Alex扔掉了滑板,换下了带着血迹的衣服。
他开始在每个人面前圆谎。
那秘密在心里焦灼,却对谁也说不出口。
Jared第一次要带Alex去迷幻公园时,Alex说,“我还没准备好”。
Jared笑了,“没人是准备好了才去迷幻公园的。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吧。
明明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它却已经降临了。
很多时候以为,生活是由自己把握的。
要经过多少措手不及,我们才能相信,下一秒钟永远是未知的。
生活确实是因为未知才精彩,才值得。
可是,那些不想经历的事,何尝不是一样以这样的方式到来呢。
生活因此而精彩,却也因此而残酷。
年少时,世界像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变大的。
往往只是闭了一下眼睛,睁开时就惊讶地发现世界和从前不同了,快到让人无法觉察。
于是少年被迫开始适应。
谁都希望等到自己调整完毕再去面对,可是时间从来不会等待。
浪人问Alex,你的滑板不是用来坐的吧?
Alex回答说,我在等人。
“I am waiting for someone.”这句话他重复了三次。
等待谁?
其实没有那个人,我们都是在等待自己,等待自己什么时候能安心接受这青春。
可也许当我们觉察到安心的同时,青春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部片子里很多东西都是很真实的。
或者说,整个片子是一个符号式的存在。
迷幻公园是一个符号,它是每个少年心里的伤城,不可碰触的回忆。
父母的离婚还有那个阳光一样灿烂的弟弟是一个符号,是身处那个叫做青春的夹缝,明明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却仍旧被隔离在成人世界外的无奈。
爱情是一个符号,它曾被以为是青春里最困难的事情。
可是在成长面前什么都要黯然失色。
极限运动是一个符号,是曾经每个少年都会有的,自己的爱好。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召唤?
自由,忘记,暂时的脱离……也许是想在还不适应这一切时,暂时忘记自己。
日记本是一个符号,很多东西在当时,绝对绝对不会对任何人说出口。
这青春,无处安放;这心事,无法诉说。
找不到宣泄口的我们曾经受怎样的折磨?
无意伤人是一个符号,是青春时被我们死死守住的那个秘密。
只是在影片中,它被残酷化了。
现实生活里,它可以是任何事。
总有那么一件事情让我们长大,让我们除了自己,再也没有别人可以依靠。
青涩的日子里谁都会犯下错误,虽不像Alex所经历的那样残酷,却同样让人喘不过气。
曾经还以为熬过了那一段岁月,一切都会恢复从前的样子。
可要等真正过去以后才知道,经历的那段岁月叫做成长。
时间是再也回不去,还有,我们自己。
Alex也是一个符号,他代表了所有曾经年少的我和你。
《迷幻公园》并没有多么出众的情节,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它只是不知所云的独立电影。
说这话的那些人,他们许是再没有那个心情,回过头看看年少的自己。
可是在那个叫Alex的男孩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自己曾经的孤独与无助。
Macy是偷偷喜欢Alex的女孩。
她看到了他的无奈,告诉他说,去写信吧,然后把它给朋友,或者烧掉。
说完这些话,男孩站在滑板上,女孩骑自行车带着他。
他们笑得很开心。
这才是一个少年应该有的时光。
可是只有这些,人永远没有办法长大。
可是不是岁月过去,我们就能长大。
他写下了心事,然后把它们烧掉了。
有些事,终究还是无法说出口,只能在我们心里。
在影片的末尾,Alex在课堂睡着了,他又梦到了滑板少年。
貌似一切都回到了起点,可是,那些都不再一样了,尽管只是在我们的心里。
尽管这其中的种种,只有我们知道。
也许Alex的青春心事永远不可能像我们的一样化成嘴角淡淡的笑意。
但是还好,还好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透过那些画面,我看到了一个女孩,为了自己年少的爱恋,露出过那样坚定的眼神。
那是,曾经的我自己。
那么你呢?
你是不是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总有一件事,让你成长,它是岁月的催化剂。
纵观格斯范桑特将近二十年的导演生涯,这位在美国独立电影界游刃有余,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但却不迎合流俗审美情趣,而将实践个人的创作理念奉为圭臬的电影人,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在他所营造的那些亦真亦幻的音画世界里,有在不羁的天空下不断行走,抛弃世俗而以波西米亚面孔出现的同性恋人,有为往事和记忆伤害,但却忍着切肤之痛拯救桀骜不驯内心脆弱天才的心灵捕手。
也有在最后的日子中丢掉存在感和现实感的苟延残喘的摇滚巨星。
这些主题,思想,概念和意境相互缠绕的数十个影像文本,提供给了我们大量关于青春,犯罪,同性之爱这些语汇解读方法和策略的可视化素材。
在所有的格斯范桑特电影中,青春是他最感兴趣,关心甚至可以被贴上他个人标签的创作主体和思维原点。
而电影盖瑞则成为了导演本人关于青春记事,叙述,书写的分界线和切割符。
在盖瑞以前,虽然每部电影故事的主题都披着青春的外衣,但这一词汇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精巧叙事舞台上的主角,实际上,他只是电影剧情设定所需要的陪衬和装饰而已。
,在若干部电影中,格斯范桑特都设计了一个成对出现的一方年长,一方年幼的双人结构,在充满互动和张力的这一结构中,青春只是年幼一方的戏剧属性和符号称谓,无论是心灵捕手中的被动者还是寻找佛罗斯特中的主动者,它都没有大声呐喊一舒情怀成为叙事体系的主宰。
对突破长期封闭的内心壁垒,唤醒僵死灵魂从而达到对主体拯救的关注才是格斯范桑特的重点。
而从电影盖瑞以后,格斯范桑特改变了对于青春的关注方式,他抽离掉埋藏在青春主题下的其他框架和脉络,把它打扮成唯一的主角后真正置于舞台的中心。
青春开始低声呢喃和自言自语,流淌着的一切故事都暗含在它的只言片语中,那些残酷无情的谋杀和漂浮迷离的同性之爱,虽然不够甜美,不够温馨,缺少任何救赎和援助,也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道德上帝。
但没关系。
它终于不用再羞涩的躲在帷幕后面看着别的演员假借着自己的名义于舞台上大吹大唱,它也将不再会是其他主题的附庸物和垫脚石,从现在开始,青春是它自己。
实际上,从盖瑞开始,格斯范桑特不仅提纯和精粹了电影的主题,而且在电影的表现形式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他摒除了繁杂的外在渲染和装饰,将常规的叙事方式进行了一番极具个人特色的改造,与以往过分注重叙事情节的戏剧冲突下形式的中规中矩和相辅相成不同,他开始关注一种原发的,缓慢流动的和纯粹的针对生命轨迹和青春触角的表现手法,长镜头的拍摄技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纯客观的凝注视角,这些元素被组织,构建,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包容的,同时又与青春主题恰到好处紧紧啮合的外在框架。
与常规好莱坞电影中短镜头的激烈快速,转瞬即逝,不断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同。
格斯范桑特的长镜头仿佛是一双凝视生命存在的眼睛,无论是盖瑞和大象中的谋杀,还是最后的日子中的自杀,流动的长镜头都真实而完整的记录下了从生到死,从色彩到灰暗,从律动到静止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记录并不是自以为是的想要发现关于存在的玄机亦或是一厢情愿的打算找出洞悉,推理,解决无可避免死亡的钥匙。
他只是一种与任何外在感情都无涉的完整的真实记录,承载的也只是个体在生命这块幕布上的独一无二的投影。
如果论及迷幻公园的叙事线索,一个关于铁路警卫死亡的故事恐怕是唯一的清晰和完整,但格斯范桑特并未将这种犯罪打造成俗不可耐的悬疑和惊悚,在他的精心烹制下,电影散发出来可被人感知的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情绪流转和心理写意。
那个俊美的阿历克斯,犹如灵魂转世的兰波,激起一道道美丽和脆弱的涟漪。
这甚至不是一种狭隘的同性之爱,而如古希腊健美而受智者们钟爱的男青年一样幻化无可救药的唯美与极致。
“对于迷幻公园,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的” 亚历克斯唯一亲密的伙伴杰瑞,在带他去滑板公园时对她说。
是呀,谁会在青春时做好准备呢?
在片头那些亦真亦幻的摆拍和张弛分明的背景音乐中,青春的躯体踏着滑板左右穿行,与那些技艺高超的小伙伴一样,阿历克斯钟爱滑板。
这一次,格斯范桑特为他的青春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标志——滑板。
滑行,不确定,难以静止,永远在路上。
这种克鲁亚克式的流浪精神贯穿于滑板文化的流行之中。
起始于火热的六十年代的这种亚文化,以炫酷和个性来彰显自我,它是那场永载史册的青春风暴的某种形式的结束。
但这并不表明真实和自由的信念不再成为人们的心头所愿而转变为陈列于博物馆的历史记忆,而是从曾经占据的宏大叙事领地里撤退转而分散在消费社会的各个细节之中。
人们并非不在钟爱自由和信念了,而只是厌恶了在火热的群体运动和石块横飞和满目疮痍的巷战中来实践理想,青年人唯一想做的,只是在自己喜欢的团体和派别中感受没有责任的失重状态。
喜欢滑板,腾空之后的欢喜,无拘无束的不思索的权利。
阿历克斯乐于享受的就是这些简单和纯粹。
青春的记忆能够完整吗?
整部电影的都很像一个少年的青春记忆,无逻辑,碎片化,满含内容但又毫无意义。
这种专属青春的记忆形式不同于长于世故的成年人,它不是那种精于计算和有目的的镌刻和忘怀,任何瞬间都能在那个还属青涩的内心留下一些印记,但他很难连续。
前行的轨迹总是不断地被突发奇想和焦躁不安所打断,散落的碎片又被拾携起来参与重构和再造。
如果说有哪位导演的影像能够忠实于这种奇妙的青年体验,那无疑是格斯范桑特,滑板公园讲述的青春当然是记忆的,导演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与那个少年的记忆萦绕不分,似在模拟这个群体的思考和在世。
影像的呈现则充满了生活的起伏和褶皱,唯一的高潮是那场关于死亡的展示,但即使这样,流露出来的处乱不惊也成为记忆得以重置的借口。
阿历克斯不断地将那晚警卫死亡的碎片记忆写下,但最终又付之一炬。
文字的碎片与影像的碎片产生了多么奇妙的联姻。
这之中确实充满着挥散不去的奇情和灵感,格斯范桑特的记录和阿里克斯的书写显然充满了联系。
不是试图完整的再现,也不是刻意的人工雕琢,一切只是平静的记录那些拥有开始,被打碎和结束的权利。
仿佛烈焰中熊熊燃烧的文字记忆一样,100多分钟梦的结束也使真实的纸张被付之一炬。
对于阿列克斯和格斯范桑特来说,那个警卫的死亡记忆无非是永恒性质中的一瞬,与滑板带来的奇妙失重感一样,阿历克斯跳上那辆前行的火车其实是一种青年人的愿望:我要到远处去流浪。
那个现代的萨尔突然感受到了莫名的快乐,那隆隆作响的机器鸣叫声犹如艾伦金斯堡的嚎叫推开障碍不断向前。
但老朽的警卫追在青春的屁股后不断呵斥,拉拽,阻止。
阿列克斯不妥协的一推终结了逐渐老去的生命,也用青春的强健和朝气扇了陈旧和顽固一记耳光。
这里没有任何的谴责和谩骂,也不会简单的将罪恶的标签贴在青春的头上,更不会自编自导一场法庭审判剧来满足一种虚假的想象和情感。
格斯范桑特总是那么冷静和客观,一切只是青春自己的轨迹,他走在路上,引吭高歌,满心欢喜,一块破旧的石头不合时宜的挡住了他的路,他踢开了石头,依旧引吭高歌,走向了远方。
甚至可能那个老人和那场死亡都仅仅是一个隐喻和指代:过去的死亡终究是要来临的,当青春迈着步伐疾驰向前时,一切的障碍都会被推开,但青春自己也会受伤,而让人唯一觉得叹息的其实是这场受伤所导致的死亡。
电影看到一半就上来看影评,看看是不是有坚持看下去的必要,前几十分钟看得我耐心尽失,一直期待转折,可是没有,还有那些大量的跟拍滑板的镜头,一直搞得我昏昏欲睡。
我觉得这类电影无所谓看没看懂,关键是有没有感觉,而我偏偏就是没有什么触动。
电影结束以后,在我脑子里剩下的就是Alex的头发,他的手指还有那个被压成两截还在向前爬行的保安看完以后马上就想起当年看推手,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没有感觉
今天去电影院看,算是导演的正常发挥,当滑板少年冲镜头做出鬼脸的时候我似乎可以看到杜先生藏在镜头背后的鬼脸音乐照常是打动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结尾曲但是那个恶心的半截人我绝对不能接受,我不知道,医学上,一个半截人能毫无痛苦的继续在地上爬行么?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迷幻公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青春少年们迷茫懵忡的评价了!
杰夫江:摄影真棒。
果树:让人羡慕少年的年纪。
墨夜轩:我们都曾是少年,声音做的太好了。
Sparrow:每一个迷惘少年都藏匿着一座迷幻公园,是密不可宣也是折磨重重,视听很精妙。
蝠蝠:干净到毫无杂质的以眼叙事,在一步步地推进中少年的世界慢慢崩坏,唯有在回忆中重构,想象中解脱。
西北化为乌有:在始终保持悬疑性的前提下比《大象》还要有情感冲击力。
视听语言超神,几处独到的声画处理是神来之笔。
野凡:用大量铺设满配乐的慢镜头描绘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世界的迷茫与懵忡。
用跳脱的影像交织讲述一个其实非常简单甚至略显无趣的故事。
内涵再加多一些,就可以覆盖现在略显空洞的虚无。
斯诺-纳什维尔:通过一名保安的意外死亡,揭露了年轻人的疏远,展示了凶手如何按照朋友的建议处理自己的罪行,并轻松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悔意。
除了原声比较精彩外我想不到别的能有什么可以称赞的。
Supremacyacron:延续了《大象》的视听,讲了一个类似于《半熟少年》的故事。
慢镜头配合富有冲击力的滑板动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也呼应了男主人公内心的迷幻世界。
但是话说回来,光摆出一副矛盾的架子并没啥用,这片子太空了。
Polaris.J:视听和精神都很“《大象》”,还是Alex,少年,压抑,迷茫,边缘,平淡表象下的歇斯底里。
好像什么都没说,好像又说了很多。
喜欢浴室戏和结尾。
《迷幻公园》真的很迷幻!
有些短评真的很傻B,如果不爱看电影或者不懂电影的话就不要看这种了。
P.S.格斯范桑特真的很会选美少年。
子夜无人:比《大象》更加简单、聚焦、极致,男主角有一双异常纯真的眼睛,在做爱的时候都像误闯进伊甸园里偷食禁果一样无辜。
导演是玩弄镜头的高手,尤其以隧道滑板一段为神来之笔,男孩们腾空的身影就像调焦时拨动的光圈,而他们追逐的方向正是在圆筒一样的另一头。
整套视听系统本身就是一座“迷幻公园”,少年的内心世界里所有混沌、无逻辑、不可捉摸的特质在这里像被打着追光一样变得明亮起来,一切从波澜不惊中酝酿的惊天动地被叙写得身姿斑斓。
Pincent:与《大象》里逐步通往社会暴力的路途不同,这里的道路更迂回,结局被前置,”与死亡共生”,以男孩日记写作的形式多次重述,邀请观众去共同体验那些意识被放大的“非日常时刻”,特写、升格,反复聚焦于面部,既模拟主观也利用第三人称凝视,用迷离感的视听设计强调电影对人的关怀,死亡必是庄严圣洁的时刻。
运动录像、慢镜、手持跟拍,杜可风这次的摄影体系较复杂多样,且结合声音体系。
人不会突然开始关注远处世界的现实的,直到不幸也发生在身边。
那个黑暗的水泥管滑道,多像暗无天日的青春,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成为大人的,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去迷幻公园的,那个带有虚幻气质的乌托邦。
#FIFF13#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主菜没营养,勉强讲了个故事而已,音乐也胡乱搭配。
不好吃,就失去了青春片的一切。
无论是问题还是原因都用话语来叙述,画面就没意思了。
范,桑特同学的滑板少年故事该结束了,或者另一个校园少年的故事该开始了。
洗澡的镜头感和少年那种迷茫感是否似曾相识。又见拼图式叙事手法
三星半. GUSVANSANT的温柔梦呓. 作者导演在注重个人体验的同时还是应该照顾下大众的
日你个装逼玩意!
看不下去。
结局感觉没完啊,好不容易知道真相就乱七八糟呢结束。Little J 青涩时期已经烟熏妆了是。。。
很扯的剧情。。
前半段就是对《大象》的各种拙劣模仿,后半段就是前半段乱七八糟后的一通瞎扯。除了几段滑板戏长镜头稍微有点看mv的观感乐趣外,其它都一无是处!
俊美的男孩 苍白的画面 又一段青春~
镜头感很好,BGM也不错,主线是无心伤人事故前后心理的对比,虽然结尾没有给出结果,但这样也好。
一单一双卢警官是郭冬临么。。。囧
确实迷幻,被导演征服了 彻底服了.配乐很合适,准备反复听ost
两种人会觉得这部片一般:看了太多(这里强调“太多”二字)文艺电影的,和基本没看过文艺电影的。
实在一般啊。只觉得铅笔在纸上沙沙的声音很好听,一直很迷恋这种声音。
浴室镜头过于震撼。纯粹主观的声音设计,响度飘忽,忽近忽远。男主无表情,却是个撒谎精。
讲滑板少年的故事,说实话,结局已经忘了
男主角帅呆了。
除了从头到尾一张毫无表情的脸以及让此片沦为血腥惊悚片的bug,我什么也没体会到。
那男孩有着倔强的嘴角,I Like~~
好美的镜头
一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