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爱,结局会不一样。
当初第一眼看到剧照,安静漂亮的少年们,心脏瞬间被戳到了,于是在芸芸佳片当中选择了这部电影。
它并没有令我失望。
我渴望的所有的梗,鸡奸、SP、惩罚、捆绑、鞭打,应有尽有(你到底在渴望什么。
这么多美少年,居然没有CP,不要跟我说爆炸头,他不配上他。
义无反顾地抗争,追寻自由,即使在最难熬最黑暗的时候,少年嘴角仍带着不屈的笑容。
是梦吗,还是回忆,海边和母亲嬉戏的欢乐。
身体已经感觉不到痛了。
惩罚过后他回到其他人中间,稍有响动,都会惊吓到,那个勇敢的沃夫冈已经变得神经质,虚弱不堪。
千辛万苦的逃离,同伴的背叛,母亲的背叛,当他掀开衣服露出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当他追着母亲远去的车子,最终的命运还是落到舍监的手里。
那个恶棍把他带到树林指使另一个少年活埋他。
是谁杀死了知更鸟?
他们联手杀死了他。
院长把他从土里挖出来,把他抱在怀里。
就像那次他被人狠狠教训,他们脱掉他的裤子一个一个地排队毒打他的屁股,连他救过的孩子也恶意地欺凌他,他想爬起来,白色的日光中若隐若现的诱人的臀部。。。
那时,也是院长把他抱在怀里。
我真怀疑自己的眼睛,每一次把他推入深渊,折磨他到生不如死的人不正是他吗?
爆炸头死了。
他吊死了自己。
后悔吗,他告发了沃夫冈,差点害死他。
依赖,嫉妒?
什么都不重要了,他不会原谅他了,所以只有去死。
暴动发生,渴望的自由就在眼前,沃夫冈怔怔地望着地上的尸体,接下来的日子,他心甘情愿带上枷锁,成为管理人的工具,因为绝望、心如死灰,因为已经没有归处。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踽踽独行。
两年后终于可以离开感化院的他,回家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他的弟弟,他知道那已经不是他的家了。
像一只受伤的兽,愤怒、暴戾,独自舔舐伤口,他习惯了感化院的生存法则,如今又该去往何处?
车窗外,经过的熟悉的场景,少年们一个个鲜活的身影。。。
终幕,一张张旧照片,历史上真实的曾经生活在收容所的少年们,他们的眼睛静静地望着前方,透过时间、空间拷问人心。
P.S.过了两天,上班时写这影评,最后趴在桌上哭成狗。
去感化院明里是偷看继父的黄书;暗里是与母亲的乱伦。
否则她的母亲怎么同意并第二次把他骗回感化院。
等着被家庭抛弃,他放弃了一切希望,而彻底归化,却再也回不去他的原生家庭被情欲折磨的青春,如何才能归化!
最后的镜头,留下一个敞开的答案。
电影自负地包含了太宏大的主题,也许,导演最想表达的不是对感化院的控诉,而是对青春归化的一种鞭挞吧可是,青春被放逐情欲却纠缠我们的一生我们怎样才能自我归化这原始的欲望?!
气愤,无力,绝望,讽刺,既然能把你送到感化院去,已经说明了你的不重要性,一开始沃尔夫冈还对母亲抱有希望,觉得母亲是爱他的,而他逃回去呢?
注意了!
是母亲提出要回去看看,既然孩子都饿得皮包骨,伤痕遍体了,回去看什么?
沃尔夫冈就是最好的证据!
母亲就是不想要他,为了她的自私,虽然后边也有挣扎,但是真正爱一个人不可能为了苟且而抛下,意念应该是坚决的。
还有,“问题少年”人数庞大,反扑的能力大大的啊,一个被打了,一开始,就这么旁观,这是一个鬼都待不下去的地方,在这里不把孩子当人看,只有逃离这里才是唯一的出路,一早就应该团结起来,一个被打了,一群人还回去,后来倒是觉悟了,就怕觉悟不了,一个个的人数那么多还被当成案板上的肉。
这群妈妈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虽然这些孩子指定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但是,这些孩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这里的孩子逃出去被抓回来,或是做错一点事就要被狠狠地责罚,被迫当着廉价劳动力,而他们吃的是什么?
一个个皮包骨,脸色蜡黄没有一个是健康的,我就想问,这些孩子杀人了犯法了,还是刨你家祖坟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监狱!
他们是人,是孩子!
不是畜牲,就是畜牲也没有这么对待的!
家长寄过来的信件,邮件被他们匿下,“收藏”,让这些孩子死心,绝望,然后麻木的服从?
当做廉价劳动力,肆意蹂躏?
真他爸爸不是人!
当你走处感化院,看着街道上的人,他们是如此幸运,幸福,大环境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公平这俩字也只有在刻定的规则里才写的出来,当你被世界无情的虐待,那可千疮百孔的心留下的还有什么?
如果说每个孩子是一张白布,那这些孩子就是冬天里被抛进泥潭后拿出来扔在地上满是冰冷和被染黑的泥布.
<图片1>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沃尔夫冈和她的母亲在海滩边玩耍的场景,第二次才展现给我们这对母子真正的关系,相拥、互相抚摸。
影片末尾继父的无故死亡和沃尔夫冈一开始说的“反正他很快也会不辞而别的”让人产生联想,这位母亲的身份和性格如何?
男主沃尔夫冈的心理变化在影片中一方面反映了感化院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另一方面也是关于亲情/爱情 信任-背叛-绝望-放弃的过程。
前者让沃尔夫肉体受苦,后者是则是让沃尔夫精神失控。
沃尔夫冈一方面将继父视为情敌,在厌恶继父的话语中马上闪现出的是自己与母亲嬉戏的场景,母亲从屋子里端出蛋糕亲吻他就昭示了三个人的矛盾。
沃尔夫冈不得不被送去感化院,与数十万个被送来感化院的孩子一样,他被热情而温柔的迎接,这也与之后的一群孩子们的暴力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一开始预设立场;直到慢慢事情的发展与表面不一致,乖戾的孩子们实际是由于屈服下认知失调,伯恩德的地位来自于他些许的经验和责任感;而真正让孩子们变成这样的始作俑者则是慈眉善目的院长。
沃尔夫冈是这群孩子中最有反抗意识的一个,无数次逃跑的尝试,以及去院长的“圣地”摘果子,最后接近被打死,都磨灭不了他回到母亲身边的欲望。
影片中多次渲染了母亲对他的意义,同伴对着母亲的照片打手枪,他大发雷霆;伯恩德烧毁母亲的照片,他用手扑灭火焰跪地痛哭;这些渲染都让最后母亲决绝地说“Fahren Sie,bitte"显得更加残忍。
只有一种罪不能被原谅,那就是故意的残忍。
母亲寄了很多美味的巧克力蛋糕和信,却在亲眼看到沃尔夫冈的伤口后离开,沃尔夫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厌恶的,是这个丑陋世界带上的漂亮面具。
正如被迫写的信中”我学会了很多基督教知识“,正如慈眉善目的院长和漂亮的院长女儿,正如"好人”克洛普,坏的伪装让他迷惑,好友的死亡才是唯一的真实。
背叛在此时显得无足轻重,对他来说,背叛就和挨打一样频繁。
感化院制度放大了许许多多对矛盾冲突,继父母与子女,恋母情结,恋童癖,孤儿,缺失亲情,以及在许许多多细节上对二战中集中营制度的影射都体现了人性的暴力在特定条件下放大的后果。
这些矛盾冲突下,人本能对自由、爱不懈的追求和坚持就让人更为感动。
影片的开头和末尾都有许多照应的地方,比如在开始的聚会上,沃尔夫冈和朋友们谈论“你们觉得是俄国人还是美国人先登上月球?
”,影片末尾的报纸上,写着“美国人登上月球”。
大巴上风吹拂起沃尔夫冈的头发,时光荏苒,唏嘘不已。
星期五言:《感化院》是德国2015年出品的电影,讲述了那个曾给超过八十万德国人带来无尽童年创伤的“感化院”的故事;“斯坦福监狱实验”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发起的一个实验——将几十个正常人投入模拟监狱,各自扮演看守、囚犯等不同角色,几天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最后这个“临沂四院”,准确的说是那个“网戒中心”以及中心主任杨永信,它大概还正在我们身边肆无忌惮地给人看着“病”呢!
以上三者有什么异同,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便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一、电影《感化院》的故事《感化院》的故事当然不是虚构的,而是根据德国真实的历史改编而成,它就发生在战后的德国,甚至电影场景都在其历史原址拍摄而成。
▲《感化院》电影海报那么这个“感化院”到底是干什么的地方?
其实通俗地讲就是“收容所”,专门收容那些不听家长话的“问题少年”的地方。
▼先来看看电影开篇打出的关于感化院教育目的引用——通过培养孩子的信仰和健全他的人格,让他拥有为爱服务的自然素养,来培养他的基督教品性——《浅谈弗赖斯塔特感化院教育者的培养》▼再来看下面一组剧照——
显然,这个“感化院”跟监狱没什么两样!
而这一切精神与肉体的创伤家长知道吗?
或者说,那些被送进感化院的孩子能把拯救他们的希望寄托于父母吗?
电影给出了让人心酸的答案——
其实相比于那些残酷的精神与肉体折磨的场景,这部感化院更让人窒息的便是那种“亲情间信任的破碎”,而导致这种破碎的根源到底在哪,我想这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也便是这部电影《感化院》所要探讨的问题了。
好在“感化院”的故事已经成了历史,成了德国人拿来反思和借鉴的历史。
显然,电影没有把愤怒靶心一味地指向“感化院”中的那些施虐的人。
这也是一部好电影的境界所在。
至于感化院本身这个机构以及感化院中的那些施虐者,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个饱腹争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二、“斯坦福监狱实验”给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电影《感化院》中的那个“弗赖斯塔特(Freistaat)”感化院只是众多感化院中的一个。
而1945年后,联邦德国有超过80万青少年生活在三千所这种由教会或国家创办的教养院中。
所以我们在探讨那些“作恶多端,十恶不赦”的人时事必与他们所在的“体制”脱不了干系。
▼来看“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大概内容与结果: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实验资助者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两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这种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魔鬼撒旦。
—— 以上摘自维基百科同样类似观点也出现在德国政治理论家 汉娜·阿伦特 的著作中。
(她曾一度为纳粹战犯做申辩,尽管她自己就是个遭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当然我们要保留这些反道德观理论的争议性。
但至少有一点得肯定:一个人的行为跟其在制度下的身份以及环境空间是有绝对紧密联系的!
回到电影中的那个“感化院”,我们与其说里面有好人坏人,有施虐者与被施虐者,倒不如说里面的每个人都在扮演者某个特殊环境系统下的某个特殊角色罢了。
我们或许会思考:那些人能跳脱出角色,脱离那个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吗?
话说到此,我觉得时候谈谈我们的那个“临沂四院”了!
三、临沂四院与杨永信其人▼关于临沂四院与杨永信其人,不了解的人可以先看以下视频【专访“未消逝的青春2015”】20160906冷暖人生《中国病人》_腾讯视频了解此事或是看过以上视频的人不难发现:那些什么“感化院”或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跟这个临沂四院里的网戒中心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了!
你说这个“网戒中心”跟前面说的两者性质相同吧,也不然——毕竟“感化院”还有个“基督”的呵护,逢年过节能吃顿好饭开个派对唱个歌;毕竟“斯坦福监狱实验”只是个实验,被实验者可以紧急叫停。
而这里有什么?
你说“网戒中心”是传销吧,也不尽相同,传销是绝对的封闭,有绑架嫌疑,而临沂四院的网戒中心是医生家长里应外合,你情我愿共同监督。
难怪那些医生不怕“病人”逃跑。
他们甚至邀请家长来跟孩子一起睡。
再说它是社会公益吧就更说过不过去了,它不光收“网瘾少年”,还收不听家长话的、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早恋的、甚至同性恋患者...自然,收容“病人”也不是免费的,除了高昂的住院费外,还有源源不断的罚款与材料购买。
而他们治病的招数都是一套:电击、殴打、针扎等等十八班酷刑。
听说那个“网戒中心”一度还得到了国家津贴,这点倒是和感化院、斯坦福监狱实验吻合了(后两者均由国家、军方、教会出资)。
更甚者,那个中心主任杨永信还一度被官媒以正面形象宣传。
那谈笑风生的嘴脸...好吧,说到这,我们大众当然有权有理由去咒骂唾弃甚至审判那个主任杨永信了,可杨永信所代表的那个环境体制下的执行者、利益即得者身份又有谁注意到了?
而这个杨永信难道就没病了?
(听说他沉迷于医院,享受治疗,很少回家)换句话说,“感化院”、“斯坦福监狱”的这个体制框架不去,即便你除掉了其中的一个“执行者”,还会马上有另一个执行者顶替上来。
你不推到“柏林墙”,光惩办个柏林墙的看守有何用?!
四、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临沂四院”,你看到了吗!
而我们中国的这堵墙又何其坚硬,它不光有“临沂四院”这个框架的支撑,更有千千万万老师和家长的钢筋混凝土在为其加固。
我至今对那段央视的采访记忆犹新——记者:如果他(孩子)只是对仪器(指电击)的恐惧做出的顺从,您觉得这是真正的改变吗?
父亲:他要能恐惧一辈子,只要能工作,也未必是坏事!
母亲:不说了,(他)再恐惧就变态了!
这话着实让我感到恐惧了!
试想,一个社会如果把一切叛逆、不顺从、不合主流、不按家长意识行事的思想都当成一种“病”去强制“治愈”的话,那会成什么样子…而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思想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的朋友圈总能看到一些家长喊出这样的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后面跟着的便是铺天盖地的培训班广告;你当然在茶余饭后也能听某某朋友说出这样看似真诚的话:这都是为他们(孩子)好,现在让他们吃点苦头值得!!!
中国这一代相当一部分的人,在社会中表现出了出乎意料的双面性:一方面,他们作为受虐者经受了青少年时期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考学压迫、竞争压力、性压抑等等。
另一方面,他们又作为施虐者对下一代或下属进行着同样的压迫。
而这种双面人格是处于无知?
还是报复心理?
还是无意识?
不得而知。
这种双面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在一个领域行业里,他们是站在门外把孩子送进去的那个人;同时在另一个领域行业里,他们又是伸手把孩子接进来的那个人。
但不管是向里还是向外,大多数孩子是在被动和不情愿的情形下进入的,他们靠的只是家长和社会的一厢情愿。
我们是否意识到,那些被一厢情愿代入的孩子们所处的空间,也许就是另一个“临沂四院”!
正如那些钢琴版、奥数班、高考补习班...五、觉醒的青少年该逃向哪儿?
这个问题毕竟不是笔者能力所及。
但如果你真是个“问题青年”该怎么办?
至少我知道那不是一种病,真正的病人是那个“杨永信”以及膜拜杨永信的家长们。
我们能做的除了:质疑一切!
甚至包括父母与老师的所谓的“爱”,也许能幸免于悲剧的发生。
这大概也是保护家人以及爱人最好的方式了吧。
与我们一起观看经典视频,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带孩子去看《寻梦环游记》之前,请务必思考下面的问题 没靶心的暴力美学片我还是第一次看!
先看「视频」,再来谈谈中国教育... 由一个自杀的硕士生想到的电影夹在老小间的中年直男们,抓紧时间撒你的淫威吧!
中年男多囧,这10部电影看完便知!
当我们人肉“鼓老师”的时候,想的真是孩子的前途吗!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背景是1968年的德国。
影片讲述了一名少年由于与其继父不合被继父送到感化院,在感化院受到压迫并多次尝试反抗,在一次成功逃离回到家后,其生母与继父再次将其送回感化院导致其彻底放弃抵抗,间接由受害者变成了帮凶,后来由于其继父生亡少年得以离开感化院,但是回到家的少年最终选择立马离开那个不属于他的家一个人踏上旅程的故事。
影片最后少年选择了自由,可是他仍然会遇到许多限制他的阻碍,只有其能够保持内心的自由,才能不被社会体制所约束。
少年虽然最终得以离开了感化院,可是依然有很多青少年无法逃离,或者逃离之后依然被习惯的体制所约束着。
影片最后的字幕显示1945年后德国有80万青少年生活在3千所这样的感化院中,并且还对提供取景的现在作为社会机构依然运行着的原弗赖斯塔特感化院表示感谢,不禁令人觉得有一些讽刺。
除此之外,电影还表现了一些不为当时社会或者说现代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不过描写过于明显且作为支线也没有展开来,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整个故事也没有很好的逻辑,有点像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而讲故事。
但是作为描写社会体制压迫的一部电影,影片最后少年的选择也算是比较符合主题的一个结局了。
我们来自形形色色生来就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抱着对父母的依恋以及青春懵懂性的渴求,总有一天我们离开原本禁锢我们的地方,旅途中我们开心的以为逃离了苦难,像马儿一样感受自由的风,流淌的河,行驶中的路,结果在感化院般的社会受教更多,不看过去看似温柔的舍监会为了利益折磨棍打,他既残暴又温柔,他虚假,在集体中,我们要学会听从集体的纪律,服从老大哥的命令,每天生活在像监狱一样的感化院,为了吃饭,我们得不断劳作,站在窗户边手握住的是自由的风,而我们是被囚禁的鸟,我们不屈的反抗着强权,去偷食胜利的果实,去挑战权威,但是我们早已是一个人,没有原生家庭的娇惯,我们倔强抵抗着改变,无奈的接受着背叛和离去,最后我们麻木不仁,成为新的老大哥,光明正大的走出去依旧受到富胄的挑衅,影片最后桥下的孩子周而复始接受着的改变,我们不做国家机器也是国家齿轮,生出双手也只能借助外在工具去闯荡,我们都是一群一群折翼的鸟儿。
主人公沃尔冈夫,他的心境是由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了,是感化院和体制把他变成了一个机器般的人,由于这种冷血的体制,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暴力善变的人。
相信很多人会痛恨继父的狠毒,看不惯舍监的暴力和残忍,讽刺母亲的懦弱,,可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其实都是当时德国的体制呀!
电影里主人公沃尔冈夫的朋友安东,他一直是比较懦弱的,当沃尔冈夫刚进感化院时,他会来示好,告诉沃尔他和他是同一个地方的,会拿饼干和香烟给沃尔,希望沃尔保护他,后来院里孩子王欺负沃尔时,为了自己,安东会和他们一起攻击沃尔,保全自己。
最后安东的自杀,使得感化院里的孩子知道反抗,纷纷逃出去,可是沃尔这一次却没有逃走,而是呆在安东的尸体旁,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地方可去,他已经没有家了,他心中对母亲的希望已经荡然无存了,最后沃尔成为了感化院里的小老大,他管理着许多孩子,变得没有了感情,由于继父死了,最后沃尔回到家中,看到了继父和母亲的儿子,他离开了母亲家,拿着自己曾经最爱吃母亲做的蛋糕,走出家门,遇见了昔日的伙伴,当伙伴碰了自己的蛋糕,他的第一反应是动手打了伙伴,打完之后,他意识到这里不是感化院,匆忙逃走了。
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拍的,二战后,德国有80万青少年被送到了感化院里,接受基督教育,这种冷血的体制使得人们愈加暴力,变得犹如机器一样了!
当一个人经历了绝望,也就放弃了挣扎。
最后少年被家人舍弃重新送回感化院时,再没有逃走的意义。
当大家逃跑的时候,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迎接他们的是更大的黑暗与绝望。
一群被父母舍弃的人,光明的尽头是黑暗。
《放牛班的春天》是讲的是支教老师到如炼狱般的学校拯救被摧残学生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被冤入狱的肖申克越狱逃亡的故事!
而本影片讲的是具有善良本性的男主因继父的厌恶,被送去如同监狱一般的感化院受到虐待和摧残无数次逃跑的故事!
是不是有一种神似的结合感。
影评我只说两个人物院长:伪善恶毒,在影片里出现过两次院长抱着男孩安慰的情景,我当时也很疑惑,到后来发现男主如愿以偿的变院长想要的躯壳时,才恍然大悟。
大男孩领袖:片中的大男孩其实是最有责任感,为孩子们考虑的好人,也许大家会疑惑刚开始男主去帮助被大男孩欺负的小男孩时,小男孩一把推开。
所有人都觉得是小男孩不领情。
其实圣诞夜的那天晚上,一切答案便已揭晓。
小男孩其实和监工是同性恋人。
因为小男孩染上了病。
所以大男孩是想帮助小男孩。
男主第一次逃跑被抓回来时大男孩领头轮流打男主,和第二次逃跑回来,烧掉男主母亲的照片。
都是为了男主,让男主死心,不再受到监工的虐待。
到最后看到同伴的死去,大男孩终于忍受不了,带领孩子们反抗逃跑。
当大男孩逃出感化院,穿着从监工身上抢来的大衣走在大马路上,那潇洒的身影简直是帅爆了!
他真的自由了吗?
其实在被母亲狠心抛弃,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的时候,他的心已经死了……
自由的是躯壳
真正的他早已死去
类似于少年版《肖申克的救赎》,依旧是讲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与反叛等诸多问题
结尾火车再次奔驰过那片原野,桥下依然是一群摆不脱厄运的少年……这一幕火车视角镜头与中间那段完美衔接,渴求自由却又无力无助。黑人男孩的命运也好唏嘘,配乐赞,就是拍的有些主旋律了。
母爱变得冷酷且残忍。母亲不仅是沃尔夫冈监护人更是他唯一的盼望,也正是这位母亲将儿子送到感化院,也正是这位母亲对儿子遍体鳞伤视而不见,将搏命逃跑出来的儿子再次送回感化院,甚至遭到反拷双手活埋的厄运。从某个角度讲:这位母亲是帮凶,甘愿服从新丈夫而造就了亲生儿子的苦难和困境,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黑白画面很有代入感
曾让你受的终有一天会释放出来。不存在绝对的恶人,只有独裁制度下形成的恶劣环境。很像电视电影。
年度最佳又入一部,活埋那段看着真心难受,今年的最佳海报设计最佳镜头都有了。感情线的设计比较病态,不过也很对胃口。跟着男主从找自由到找自己的一段改变和挣扎。
无法容忍这种错不能被纠正的社会现实。
不喜欢
生活最怕的还不就是,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没了
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地拍摄。结束的时候我旁边的女生哭了。人性真的完全经不起考验啊。哪怕你激起过水花,最后居然(当然?)也还是会成为组织的一员。有一个感想是,在新环境里第一个对你伸出手的,要感谢,但也要小心,他们不是坏人,但……
最让人绝望的不是敌人,而是背叛
我觉得最可恨的是沃尔夫冈的妈妈,看见了儿子一身的伤还能绝情地离去,她就不配当妈,居然还生了三个
要全心全意爱自己的孩子呀 你是他的全部啊
电影想表达的太多,这一点不太好。结局倒是个亮点。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也要努力生活,也要积极向上!
如果不是结尾那一行字说这是真实事件,我真的很不喜欢这部。我感觉导演编剧可能是自己没想明白想描述什么,表达什么,整部片一直在going down。大个儿男孩(体制内帮凶)瞧着主角反叛了,之后又帮着埋主角,之后又主动打狱头,跳了很多情节展示变化。男孩从一开始刺头,去见妈妈,妈妈给他送回来了,之后就失望了成了狱头。他拿钥匙圣诞节开门被发现,吊起来惩罚的时候幻象跟母亲亲吻,惊到我了。黑人少年举报了主角在家,回来之后自杀。人性在这个地方堕落如泥丸走板,最后主角继父死了可以回家,他选择不回。最后一个镜头,他坐在火车上,经过了他感化院手动去挖泥煤的小车车路,他头探向外面,景色一直在变。自由吗?不自由。
看完有种味同嚼蜡 食不知味 可能是我没有感受过这种教育 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只是觉得男主太作了 感化院的生活的确让人心惊 可是男主的人设让我同情不起来 或许表达的意思我没有领悟到
剧情很棒,很心寒。
团结起来夺过鞭子的时候他们就怂了
“唯一支撑他的,是记忆中来自母亲的温暖.......”有一段沃尔夫冈回忆跟自己的母亲在海边游玩,尺度有点大啊。在国外这是给温暖???不知道这段是什么用意
看这么一个弱智电影。一切的前提是你亲妈不管你死活,禽兽不如。跟体制有毛的关系。要反映现实你就好好反应,就别扯感情了,又没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