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总体构思还不错,前半段有悬念,情节相对紧凑。
后半段在悬念解开后,情节变得非常松弛,一些段落非常矫情,难以让人产生共鸣。
莎拉好像对其父母的下落丝毫不关心,难道仅仅以被送往奥斯维辛就一笔勾销?
莎拉从法国家庭出走理由似乎也不太充分,是痛恨法国这块土地?
影片到了后半段似乎就是一直在讲莎拉有多痛苦多痛苦,反复展示:你看战争阴影对人的创伤有多深,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
太乏味了。
看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于我本人来说,真的很难不落泪。
事先了解了这部电影,之前也不是没看过这类型的电影,但是依旧无法免疫,因为关乎历史,每次拾起都像是站在一旁跟着经历了一次,从前怎么难过,再看还是难过。
当然,也有反思。
莎拉的家庭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何其普通,何其渺小。
犹太人的命运也是何其悲怆,中国人拍出来的电影,我不敢看,好像不看就可以不想起,专注于外国片,好像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以置身事外一样。
其实,种种惨象,哪个不是中国没有发生过的呢。
电影中,当时的法国人,当下的法国人,都只是冷眼旁观,不是像极了电视机前的我们,冷眼看待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难民一样?
无力,无奈,历史重来,当时的人们怎么做,当下的人们还是如此。
重蹈覆辙便是如此了吧。
就像电影里说的,被叙述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往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希冀。
感谢有这些人,拍这样的电影。
也许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切实体会,人类的浩劫总是在不经意出现,历史的车轮还真是滚滚而来,生生不息,一次一次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两场战争呈平行线展开:历史的和现代的,纳粹和犹太人的,男人和女人的。
历史的那条线牵动着我,让我越看越有兴致。
最终,我被打动被震撼。
Elle s'appelait Sarah(中译:莎拉的钥匙)|转自我的微博,发表于2014年2月9日。
另外,我写影评总是很抽象,很概括,从不讲故事梗概。
非常欣赏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相比较于直译成“她的名字叫做莎拉”,“沙拉的钥匙”不但突出了电影关注的重点,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和感悟。
钥匙,不仅是莎拉逃出难民营的动力,也是莎拉懊悔一生的根源所在。
年幼的莎拉和父亲、母亲在难民营涌动的人群里随波逐流,手里却坚定地握着那把钥匙。
她以为那把钥匙决定了弟弟的命运,所以不顾一切地从难民营里逃出来,费劲千辛万苦回到当初的家。
但是就在她打开橱门的那一刻,莎拉的心门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打开了,以后的生活,悲伤和懊悔注定如影随形。
其实如果当初莎拉没有把弟弟锁进壁橱里面,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人全部死在难民营里。
莎拉还是年轻的,她不知道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自己手中的钥匙根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即使这一刻你把他从苦海中救出,下一刻他也许又跌进刀山火海。
在那种反人类的历史背景下,“莎拉的钥匙”就象征着平凡人对抗悲惨命运的殊死搏斗。
一个人纵使能够奋力挣出黑暗的魔爪,但等到黑暗褪去,甚至很多年以后,身体上以及心灵上的疮疤仍然会隐隐作痛不能逝去。
编剧以一把钥匙为引线,带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事半功倍的。
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二战时期我国或者外国种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和场面,却不易为之所动。
但是当我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下一个平凡人的处境中,切身体会到那种拼命反抗却无能为力的境地,那个时代的残酷可怕才能真正令我们感同身受、冷静思考。
电影中关于那个时代下的人性、亲情,以及当代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不够严肃、深刻等方面也值得深入思考。
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清醒地认识以及沉着地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那个黑暗的时代也许还会卷土重来。
也许就是明天,你的手里就会握着“莎拉的钥匙”;也许就是明天,你就会被锁在黑暗的壁橱里忐忑、恐惧地等待。
《莎拉的钥匙》,一段1942年7月18开始的历史事件,七万六千名犹太人被驱逐出境,74辆火车将他们送往集中营……这是法国对犹太人犯下的一段可耻得历史!
莎拉是当时巴黎一户人家的孩子,当警察开带走全家人时,她把弟弟锁在了壁橱里。
没想到一家人被送往集中营分散管制。
莎拉在一名好心警察帮助住下逃出难民营,被好心农夫救助,并带她回巴黎的家中解救壁橱中的弟弟,然而已经晚了。
莎拉在农夫家中长大后离家去了美国,心中的阴影使她逐渐失去自我,终日吸毒酗酒,最终在1966年自杀于一起车祸。
影片用现代与过去两条线展开那段鲜为人知的法国历史。
现代线路是一名旅法美国记者朱莉娅根据线索还原历史以及奔波于美法之间追随莎拉足迹的过程,莎拉的儿子五十岁时终于明白自己的身世并踏上了追寻母亲足迹的路程。
朱莉娅把自己新生活的钥匙小女儿取名莎拉。
阅读(25) 评论(0)2011-11-23 11:55
“我们都是历史的产物,而你恰巧是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历史和法语的爱好者,我在一开始完全就是抱着一个学习者的心态来看这部片子的,虽然曲终时我还是个学习者,但是我想,我学习的东西变了。
电影大的方向依然是近几年很热门的二战和犹太人,但是导演没有过多地去描述大的战争,而是着眼一个小人物,甚至在当时还不是一个成年人,对维希的行为抱着不理解的孩子那里入手,通过她的一生来控诉,引发我们的深思。
电影中有几个细节几个人,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
首先是雅克,那个从自己的脚下为莎拉留下了苹果的人,那个用双手拉起铁丝网让她逃跑的人。
莎拉两次用双眼打动了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性的胜利。
但是这种人性的胜利在整部剧中,却显得过于渺小,就像胜利的红旗在远处的云雾中略显白色。
最后,雅克用他被铁网扎破的手的背面掩住自己的双唇,望着远方,或许他的心里在祈祷或许在哭泣,我不得而知。
当莎拉和另一位伙伴经过整日的奔跑,到了小村庄里,想要找附近的人讨口水喝,却被无情拒绝。
朱尔斯赶她们走时对狗说的那句“你还算是看门狗吗?
”意味深长。
或许,这句话是对维希政府的嘲笑吧。
但是最后,人性还是胜利了。
如果说雅克的胜利不能贯穿全片,那么朱尔斯的抚养可以说是这部片里面最感人的事件了。
当他对那个士兵说“希特勒万岁”,送走了他,世界充满了阳光。
当然,那位女记者是这个事件的线索,也是一个非常令我感动的人物,她从法国飞到美国再飞到意大利,这是对真相的执着,亦或是对理想的顽固与对历史的尊重。
看看某国的某些记者们,或许更能体会到我对她的这份尊敬吧。
最后,莎拉还是死了,她选择了雨天,选择了青色的车,选择了永远的拜托。
但是她至少记住了在去往集中营的车上,那位老人说的话,“这戒指里有毒药,没有人能决定我的生死,没有。
”现在,新的sarah可以活的快乐,站在窗前,看着灯火世界。
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影片的名字叫做 elle s'appelait sarah。
莎拉终究没能拯救自己的弟弟,或许无论怎样,他的弟弟也不能活下来,那把钥匙,只是让他死得更有尊严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三个疑问,如下:1.女主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沙拉,动机是什么?
2.沙拉后来为什么自杀?
3.女主为什么给自己出生的小女儿起名沙拉?
先说第一个问题,女主寻找沙拉的动机。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重要了,不清晰的话很难理解女主的行为。
明明报道结束了,还要继续追查下去;追问公公,逼问房子的由来;手术安排妥当,却放弃,转而连夜直奔纽约寻人。
可见女主对这次追查的决心和关注度。
她关心已经过去60年的种族迫害,关心某个受迫害的犹太家庭,关心那个不知生死的小女孩。
如果说女主通过查案,发现与女孩有不可切割的联系,那动机就不言而预了。
然而,事实是,直到影片最后,女主与女孩之间都界限分明,并无过多交集,最多也就是女主将要入住小女孩曾经住过祖屋。
影片中女主的丈夫也问过女主,为什么如此执着追查一个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又过去了那么久的事情。
女主说只是单纯地想知道真相,记者的职业诉求而已,并说要把祖屋归还给女孩。
这个理由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细想觉得又不足以支撑女主近乎疯狂寻人的热情。
毕竟当时女主的丈夫和女儿对她当时的行为已有怨言。
公公也不想旧事重提。
那是什么强烈促使女主查下去,无视家人反对?
是否记得,影片开始部分有提及女主与朋友的部分聊天。
女主是美国人,生活在巴黎十年,但朋友在电话中曾这样说:“就算在那里生活十年,你也不会跟那些法国人一样。
”还有在之后又有几次提到过女主“生在美国”“是纽约人”类似言论。
这并非只是表面上的闲聊,随口一说,似乎隐隐埋下伏笔,暗示大家共同认同一种观念:美国是平等自由的国度,不同于法国人,他们不是实行种族迫害的德国人的帮凶,而是二战的胜利者,是种族歧视的反对者。
这时候的女主可能潜意识里对美国认同,有一种自由民主国家与生俱来的姿态。
同时,在话语里有些许不经意的傲慢。
这或许是二战后的历史思想残留,胜利者冥冥中认为自己是拯救的一方,正义的一方。
这也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同,这就解释了后来为什么沙拉离开巴黎,选择在纽约重新开始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剖析女主的动机,似乎就顺畅多了。
深受美国观念影响的女主与二战德国帮凶的法国丈夫在理念上本质是不合的,她追求自由、爱、平等和生命,自信、大胆,不排斥意料之外的事和人。
意外怀孕后,对丈夫打掉孩子不满,不想过那种规划好的人生,于是矛盾丛生。
在这个契合点,知道了沙拉这个受迫害的女孩。
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的孩子跟那个女孩的处境是相似的,不被认同,是不被认可的存在。
所以她潜意识里就同情她们,同情弱小者的命运,想借寻女孩,探知她的命运和结局,来认证和坚持自己所秉持的信念。
再来说,沙拉的自杀。
影片中的女孩一家因为种族迫害被抓,情急之下,女孩为了保护弟弟而将他锁于壁厨。
后因被抓去多天,间接导致弟弟去世。
当时女孩逃出来后,发现弟弟因自己而死,心怀愧疚。
如果女孩此时自杀,情有可原。
然而,女孩在收留她的好心夫妇家长大了。
虽受自责折磨,但似乎印证了她还尚存一丝活的希望。
于是,她在某天决定直奔自由平等的纽约开始生活。
在纽约结婚生子,似乎过起平凡的日子。
然而七年后开车自杀了,这就变得有些意外。
从后来她病重的丈夫口中得知,她是因悲伤抑郁而自杀的。
说悲伤,不如说是被慢慢的绝望吞噬的。
生活在纽约的丈夫或许并不能接受她犹太人的身份。
在战争结束后,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国人在内心也不认同犹太人。
不然,她不会隐姓埋名,与收留她的夫妇断了书信来往,也不会与丈夫在告不告诉孩子身份的事情上争吵。
更不会在孩子出生六天后就急忙去基督教领洗。
这都是隐瞒身份,需要他人认同的行为。
当然,在战争过去60年后,从她儿子已得知自己其实是犹太人的眼神,和那句“不可能!
”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犹太人的歧视依然存在。
就像今天,种族歧视也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针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与战争有关,这是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暗暗的较量;针对整个世界的民族歧视与战争无关,这是人类优越感和挫败感的自我较量。
沙拉是失败者,弱小者,绝望者,她无力对抗的是战争,是世界,是她自己。
所以她消失了,问题就消失了。
如此而已。
第三个疑问是为什么女主给自己的小女儿起名沙拉。
影片最后转到两年后,当沙拉的儿子得知小女孩的名字叫沙拉时,忍不住失声哭了。
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也是一个有情怀的结局。
小女孩站在窗前,懵懂地看着纽约的繁华世界,留了个小小的,带着某种希望的背影。
画面有些莫名感人。
有人说,这是一种延续,通过名字的延续,来怀念沙拉这个命运悲凄的女孩,延续她不幸结束的生命。
试着带入女主的身份,任谁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小女孩起名为沙拉。
不只为纪念沙拉这个女孩,也为纪念女主自己的一段过去,一种不后悔的选择。
女主两年后也做了自己的选择,离婚,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在纽约。
时间流逝,释怀了人和事,聊起生活和打算云淡风轻,只有是那执着追寻过的、熟悉而亲切的名字记录着曾经,提醒着不变的信仰。
完。
"《莎拉的钥匙》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展开,在1942年的7月份,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集中营,死于毒气室。
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就是被惨遭逮捕的儿童之一。
六十年后,嫁到法国的美国女记者茱莉亚,受命撰写一篇有关“冬赛馆事件”的文章,却不料因此挖掘出一桩丈夫家隐瞒了数十年的秘密。
莎拉并不在“冬赛馆事件”遇害者的名单里,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会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
"这是法国人的耻辱史,屠杀犹太人的帮凶,历史真相不应该被埋没和尘封,还原历史真相不分国界和人种,没一点一滴都维系着人类文明的血与泪,情与仇,进步必须建立在面对真相的前提下,这就是我想做的,我想让你们明白的.
前些时候看了一部电影,《莎拉的钥匙》, 是一部早就听说过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看的电影。
最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虽然是写战争的,但是里面也不乏温情,完全没有我印象中,战争的过程中情感都“变质”的感觉。
就比如说,用手拉开满是刺的铁丝网,放他们走的那个纳粹士兵,在包括莎拉的养父母,那间屋子后来的主人,有很多人帮助了莎拉,可这仍改变不了影片的绝望。
在莎拉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到远方后,我还以为她会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生活下去,结婚生子,终于幸福。
可惜她最终还是自杀身亡。
或许,莎拉早就死在了打开柜子的那一刻,或许在逃亡的过程中,她生命的灯油早已消耗殆尽。
她有一直一直念着她的养父,甚至她的养父母儿子的后代们也都等待着她的音信,盼望着她的归来,她的丈夫在她死后不愿结婚,只愿一生做她一个人的丈夫。
可是没有谁的爱可以使她的伤口愈合,就像她的养父说的,他早就知道莎拉一定会离开,可他却只能在她离开后抽烟酗酒,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忽然觉得胆寒,原来即使在战争中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也未必会成为幸存者吗?
因为对莎拉的故事的追逐,莎拉的房子后来房主的儿子的儿媳放弃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隔绝,宁愿与丈夫决裂,也要坚持生下那个来的不是时候的孩子,最后远走他乡,独自生活。
战争的伤痛,甚至穿越百年,把现代的人也笼罩在阴影下,顺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骨血流淌。
看完电影的那天晚上,我彻夜难眠,明明没有显示出莎拉的弟弟腐烂在柜子里的画面,我却感觉到害怕。
真的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动动手指头就可以了解到,这些需要用无数鲜血和幸福才换来的感悟。
之前我一直不明白这些战争的东西,对如今的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我看了这部影片,我突然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由衷地感叹我们的幸运,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家人围绕身旁,只用担心生老病死,不必去探究那飞来横祸。
虽然每个人都明白,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好好珍惜自己的小幸福,即使它们并不是来之不易,可这容易的来源并不是因为我们。
我们也有过这样的年代,有过这样的战争,有着这样死去的人。
所以我们也就没有资格去挥霍生命,济济一生,是应该拼尽全力去爱,乘着我们的现在,乘着我们还有未来。
莎拉的钥匙 (2010)8.02010 / 法国 / 剧情 / 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Mélusine Mayance
两星半。
poorly executed。
关于所涉及的那段巴黎反犹时期,电影做到了从色调和音乐渲染悲伤和不平气氛,然而不论是托马斯多愁善感的角色设定(到底是记者还是作家?
)还是具有强烈叙事性、缺乏信服力的情节发展都让人觉得是小说而非历史。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情节的漏洞已经无法自圆了。
事情是不是有点太巧合了呢?
女记者想要调查没有被记入法国史的犹太集中营历史,然而婆家的老宅真巧就曾是一家犹太的屋子。
如果巴黎德占期间,女主的公公一家在莎拉全家被抓进集中营后短短几个月之内搬进了空出来的犹太人公寓,那公公一家从莎拉家人手中夺走了这套房子在那段历史背景下是最为可能的,然而电影里公公一家竟然并非显而易见的恶人形象。
托马斯戏路不宽,但以她在《苦月亮》中的表演作为较高水准来看,在这部电影里也已经把女主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来了。
然而这本该是莎拉的故事。
既然是标题为“莎拉的钥匙”的电影,即使是两条故事线并行也应当强化莎拉的主线而插入女记者作为副线,这部电影却让人觉得莎拉只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故事。
很多人说如果,可现实没有如果
小萨拉找到弟弟之后再无亮点...后半部力道不够。
不明白,坚强的她最终选择了软弱,她的身边都是爱她的人,是愧疚?是不安?说不通
很久没有看这么做作又幼稚的电影了,唯一灵动的是小萨拉!
ging到最后 听见那个小女孩也叫sarah 终于泪奔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的眼泪再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而这部,拖沓的钥匙,几分钟能讲完的故事,却要夹杂莫名的女主角。字幕结束前都没明白她在找什么。好故事,烂编剧。
边哄孩子边看,没想像那么闷,抽丝剥茧的剧情挺精彩的,就是太磨唧。
就那样吧。
不要记住历史,要活在历史里
2011/12/14 9:55PM BC
2011.wars,never change。
二战片看的太多了,几乎感觉不到区别了…
重点不明,前面用了大量篇幅去刻画女主角的心理 但是最后发现原来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任何关联,很好的题材,拍的一般
各种意义上的好电影。一路泪目了4次:放走莎拉舔舐伤手的警察、急切开门乃至疯狂的莎拉、说妻子内心阴影不断扩大的丈夫、听到孩子和母亲同名而哭泣的儿子。太久太久没有能让我这么静下心来观看的电影了。
相比其他看过的纳粹电影 这部还是比较无力的 可能是没看原著的关系 是么是么是么
中规中矩的平庸
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
只有前半部就够了
女主角追寻真相的心理动因由于交待得太晚,导致观众以为她跟莎拉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影片的大半部分都很不错,两条故事线相互补充,对莎拉命运的关注和设置的悬念都非常吸引人。虽然最后一段是泪点,但我还是觉得处理得有点拖沓了...PS:我心理承受能力始终不行啊,看到大屠杀戏份就各种受不了...%>_<
泪点就是那个小女孩的名字也叫莎拉 开始一度以为女记者是莎拉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