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春节档期近几年都十分火爆,2010年-2013年都有曾志伟对阵黄百鸣,今年曾志伟虽然加入了黄百鸣的阵型,仍不减贺岁档的火爆之势,且今年较往年更是火上加火,已经很久没试过贺岁档期有四部华语片同时上映,且四部票房都不俗,可见港片的复苏趋势。
今年春节票房大战早在年前几天已经悄悄打响,从《赌城风云》开始,《金鸡sss》《六福喜事》《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也相继推出优先场,截至年廿九,《赌城》在票房成绩上略占优势。
多天的酝酿,票房在除夕井喷,翻看近10年的记录,2014年香港除夕的观众数量和票房收入,都是十年之最,其中《金鸡sss》除夕正式公映的单日票房,差点就打破了由《长江7号》创下的除夕单日历史最高票房,其余三部也有不俗的票房,可见市场的整体兴旺。
而且,别忘了,这只是除夕,以往香港大年初一至初三的票房还能上涨50%左右。
果不其然,大年初一,香港电影市场可谓超级火爆、异常热闹,而且这次,完全是华语片的天下。
前几年,大年初一票房前四总会有外语片的身影,去年,即便有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黄百鸣的《百星酒店》和曾志伟的《我爱HK》,大年初一票房第一还是给《虎胆龙威择日开战》夺走,龙年初一的票房之冠亦并非华语片。
而到了2014年,形势终于逆转,《金鸡sss》继除夕夜勇夺第一后,继续“一鸡独大”,领跑票房,《赌城》随后,而其在香港地区总票房更是打破千万。
票房前四只见华语片的身影,而以往强势的外语片仅排到第五,实在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更重要的是,对比过往十年的数据,今年前四的票房都有所上升,而且升幅不小,稍微较弱的《六福喜事》也有接近200万的单天收入,这是近几年最好的成绩,令人相当鼓舞。
虽然今年没有了曾志伟VS黄百鸣,但却出现了“自己打自己”的现象,这在港产片繁盛时期,当然不少见,红星们当年轧几组戏,拍摄速度又快,档期内自己打自己很平常。
但自从九十年代末以来,香港电影衰落且大部分明星都北上拍戏,这种情况好像除了三姑在11年同时有《我爱HK》和《神奇侠侣》在春节档上映,以至于“自己打自己”外,再无第二位香港电影明星出现这种情况,而这一点也印证了三姑“贺岁女王”、“喜剧之后”的地位。
今年有发哥的赌神回归,早令影迷相当兴奋,另一方面,发哥还是霸气十足的玉皇大帝,同样引人期待。
其实,无论周润发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香港的春节档再见发哥,隐约能让人回想起港产电影蓬勃之时的景象。
而《金鸡sss》十多年后的再续,也是影迷们绝不能错过的。
《金鸡》系列前两集都是在圣诞档期上映的,这次赶在春节档上映,内容必须更加的合家欢,《金鸡sss》做到了。
故事虽然依旧与“鸡”有关,但秉承前两集的精髓,没有三级的情节,只有“金鸡精神”,在过年嬉闹的气氛之中仍能悟出一点道理。
《金鸡》系列前两集中,三姑已经集过不少男明星,这次也不例外,大牌云集,名副其实“万千星辉贺金鸡sss”。
由于题材问题,不能在大陆公映,实在可惜。
但要把经典系列的延续剪得七零八落、失去港味,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虽然相比于《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年初一在大陆单天破亿,《金鸡sss》在香港收获的近400万票房可能是不值一提,香港年初一总票房接近1400万也无法与内地的2亿相提并论。
只是,且细想,香港只有700万人口,相较于内地十几亿人口,一天千万票房其实相当不俗,人均票房更是抛离内地,所以,应该得怎么比较呢?
港片沉寂多年,近年终于有了复苏的势头,2014年有四部港片贺岁,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过年,都只是想轻松一下,笑着迎接新的一年,四部电影各有长短,无论选择哪一部,又或者是全部都看,皆是对港片的一种支持,没有必要站队去挤压别的电影、无故给出差评。
“阿金努力,阿金搵到食”,虽然这句话没再出现在《金鸡sss》,但是整部电影的潜台词还是这个意思。
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是不是刘华做特首,努力拼搏就能“搵到食”,齐心协力就能熬过去,相信香港电影亦能再度迎来春天。
导演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太多,短短1个半小时,想表达香港人自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想讽刺香港言论自由收窄的政治黑化,想暗喻香港小市民以香港人自尊的思想大江东去,我想,导演是有太多的想法,每个想法反应在电影里也都有亮点,但一个个的亮点总串不成宏大的篇幅,这就是港式的小情怀,我却真的独独喜欢这种味道。
看完电影,闭上眼睛,我记得两幕戏,第一幕,是郑中基饰演的鸭王,为取悦客人,表演爆啤酒瓶,爆得鼻青脸肿的,两行鲜血顺着鼻唇沟滑下,表情却依然滑稽,嘴角还带着傻笑,这是小人物为了生活无奈的写照,这种细节经常会在周星驰的电影里看到,星斗市民为了两顿饭抛弃自尊,放下身段,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细节描写,在我看来,真的是只有港产片才能拍出来。
第二幕是饰演老大的张家辉出狱后,发现香港的时代变了,与自己的身份格格不入的经历,描写的一种英雄迟暮,时不与我的情怀,香港人好像对这种情怀特别有感觉,可能与整个香港的政治大环境有关,看到这里,我想到,英雄本色狄龙说的”我已经不当老大很久了“,慢慢的就有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最后,结尾的那段突如其来的歌舞,放过我吧,为什么贺岁片一定要这样呢?
一个妈妈桑用微信调度姑娘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哥顿哥入狱的1996年出生的孩子今年都18了,都该拿身份证了,世界又怎会是十八年前那个样子呢。
香港,这个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高大上的代名词,面对如今大陆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的风云变幻,港人的心态从电影和现实中看,倒颇有些微妙:一方面,不断曝出的与大陆人的种种冲突,反映出它作为(曾经的,现在其实也仍然是)国际大都会的优越感;另一方面,讲返自己的生活,曾随着哥顿哥吃香喝辣的Eason和阿金,这边厢做着大陆人的导游带着你去买奶粉,那边炒着韩流明星G Dragon的演唱会门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搵食嘛”,“世界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咯”。
世界变了样,香港也早已不是十八年前的那个香港了,也难怪这近二十年都在牢狱中度过的哥顿哥会显得无所适从,在“乌蝇哥”的召唤下以为大活来了,“香港还是需要我们的”,结果却是被雇佣去随着示威的人群喊着“反对!
反对!
”,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反对什么。
我从没去过香港,但在我印象里,能集“上流社会”的“贵气”和平民百姓为了生存什么都能做的“草根”精神于一身的,大概也只有香港这独一份吧。
变化是必然,融合是趋势,香港以后的路会怎么走,我也很想看看。
p.s. 王菀之还挺有喜剧天赋的。
在大唐盛世,娼妓最受人尊重。
玉玲珑,芳菲梦,有玉有花有吹箫,何来金字?
箫管短,箫声咽,一宵难永,公子请便。
男人怎么可能一生只有一个女人?
去青楼那个是“宗师”,爱老婆的才是叶问。
1935年6月30日,石塘咀所有妓院永远停业。
世界上有男人的地方,怎么会没妓女呢?
现在叫鸡,一部手机就搞定。
现在做鸡,也是一部手机就能搞定。
每天四点之后,是当妈妈生最忙的时候,所有妈妈生都会丧尽天良地抢客。
算流动人口在内,香港有近400万女性,其中大概有2万人是做鸡的。
人摇福薄,树摇叶落,但是不摇又不快活。
宁可在宝马上哭,也不要在单车上笑。
价钱一定要合理,这样才对得住自己的身体,也才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现在的古惑仔死剩你一个了。
香港那个古天乐没有你这么好品味。
何为青春?
——绚烂夺目的火焰。
何为少女?
——冷漠与爱欲交织。
“齐瓦歌中医,可以把我的乳头针回粉红色吗?
”“用喷漆喷吧,红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都有,什么色都能喷。
”现在日本经济差,什么人都接的。
吸射比拼耐爆对决排行榜。
你加钱,我TOYOTA也可以吞。
人离乡贱。
你不要逼我,你一逼我,我就无法做自己。
我为了生活,什么都可以做。
但是,不可以没了自己。
我的自己,只会给我喜欢的人看。
如果以后没人要阿金,我哥顿哥要她!
这个世界只有一种乡愁,就是没有你的时候。
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外地旅游。
现在连高丽人开演唱会也得排队买票?
世界变了,现在的人不求对话,只求表达。
你已很久不是我大哥了。
古惑仔一辈子只跟一个大哥,它叫“钱”。
世界变了样,你我变了样。
没有不可陨落的偶像,没有掌声会直至离场。
我说二百五就是二百五。
我哥顿发誓,我不要我的女人抛头露面!
白粉强现在只运奶粉了。
刘德华治港,分分钟都发糖。
刘德华当特首,香港人不用走。
从香港人自己的眼光去看,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模仿大陆小孩撒尿的抗议刁民。
也有评论指责香港人总有股不知哪来的优越感。
其实换个角度看,整个香港都在你如来的五指山下,动弹不得。
孙猴子在憋屈的狭缝里不顾形象,无耐的随便撇尿,谁又能怪他几分?
香港人多隐忍,弹丸之地没有把人逼退进海,反而更激发出勤奋、执着、势力、乐观、激昂、现实、百折不挠,自信一双手打拼天下。
香港人信奉关二爷,也深深的信奉自己的“香港精神”。
97年后的香港还会是原来的香港吗?
集体香港人都有这种疑惑。
在《金鸡SSS》里,吴君如的嬉笑怒骂里面,分分明都是奈若何的叹息调侃。
时代变了,妓女也纳入whatsapp的移动互联网里,古惑仔去做鸭了,要么就是炒韩国人的演唱会票,或者当枪手去抗牌子抗议,老大出狱欲重踏血路,却无奈发现只剩下用钱来玩资本运作这条道;不止于影片内,贫民窟改造,新香港人大批冲入,连特首,特首还是香港人的特首吗?
所以最后吴君如抱着刘德华的腰要他选特首,嬉弄叫着口号,很欢愉,但内里是深沉的酸溜溜。
这酸溜溜的结尾纯粹是调侃,叫人看了心里也有点烦躁,失却了时代,这影片变成了意识流调侃,因此最多打3星。
缅怀回归前的黄金时代,香港人抱持着“香港精神”,在如来的五指山下。
该怎么翻腾下去,心里却没底。
今晚看了《金鸡sss》,其实一开始是奔着张家辉去的,因为个人很喜欢张家辉演的喜剧,在喜剧里他比在警匪剧之类的正剧演型男还要帅。
但是看完之后,发现除了依旧很帅的张家辉,还有很多惊喜。
刚开始对鸡的介绍,让我相信这真的是一部讲鸡的影片,自己从来没看过这种敏感题材的片子,还是喜剧。
香港电影人总是能用喜剧的方式去演绎小人物的悲惨人生。
这种喜剧我特别爱看,其中以周星驰的为代表。
在看到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用乐观的精神生活着的时候经常会特别为他们感动。
刚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只觉得很好笑,虽然笑点比较黄,但也能接受。
但是晚上躺下来的时候,回想起来,搞笑的片段已经记不起多少,重复出现在脑海竟全是满满的感动。
为生活在最底层却依然自强不息的人们感动,更为那出现在妓女身上的真情感动。
阿金会为了等哥顿出来一直不嫁,甚至在他出狱后拿上棺材本给他做生意,只因当年那一句“以后谁不要阿金,我哥顿哥要她”的承诺;璐璐可以为了钱做什么都可以,但还是会喜欢做鸭的鸭皇;跟阿金去日本的另一个女生,明明知道坐在自己旁边的是鸭,也还是会在对方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感动不已。
其实她们也只是普通的女人,她们最渴望的只是能有一个男人能为她们遮风挡雨,为了一句承诺可以等几十年。
这是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很喜欢喜剧的泪点,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最后一定可以大团圆结局。
笑中带泪,是我最喜欢的形式这部影片各种明星的客串惊喜不断。
特别是古天乐,我是真的在他摘下墨镜的时候才知道 真的是古天乐本人来演的。
哈哈
“金鸡系列”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港产喜剧的一块金字招牌,该系列通过讲述小人物阿金的奋斗史进而见证了香港的时代变迁。
这种以小见大的题材不禁令人想到了港产动画“麦兜系列”,二者所强调的“港人精神”无疑是相似的,阿金就像是真人版的麦兜,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时隔多年,该系列第三部《金鸡SSS》面世,导演从赵良骏变成了当年《金鸡》编剧之一的邹凯光。
看过赵良骏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拍的电影讲究情怀,而且有着特别纯真的一面,典型的就是《记得香蕉成熟时》以及《月亮的秘密》。
而邹凯光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其喜剧演员的身份,彭浩翔的《飞虎出征》和《低俗喜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当然他也参与编剧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两位导演风格上的不同也注定了《金鸡SSS》与系列前两部之间的差异,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情怀的丧失以及笑料的低俗化。
在《金鸡1》和《金鸡2》中,阿金的性工作者身份并没有被情色所绑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形象,而这也是阿金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
而到了《金鸡SSS》里,阿金成了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投机者,从金鸡升格到妈妈桑,跟着一起升的还有她的罩杯。
“这个时代变了”是阿金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不仅叫鸡的方式变成了某高科技手段,连和男顾客之间的关系也彻底沦为了钱色交易,这和阿金过去用真心对待嫖客的做法简直大相径庭,同时也失去了该系列中底层人物互相激励时所传来的阵阵暖意。
如今的妈妈桑阿金穿着时尚出手阔绰,一副运筹帷幄的女强人架势,争分夺秒地赚钱是她恪守的不二法则,所以一开场便有她一边健身一边拉皮条的场景,只为向观众展示她的八面玲珑长袖善舞。
为了讨好客户,阿金努力迎合他们的需求,客户太太喜欢什么包,孩子想上什么幼儿园,她都烂熟于心,与其说是迎合倒不是说是谄媚。
当看到过去那个默默打拼的阿金变成为求效率不断赶场的妈妈桑时,找不到原因的观众只能将责任推诿到时代身上,一句“世道太乱逼不得已”就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不失为高招,而那个曾代表香港精神的金鸡无疑已经走下了神坛。
要说“金鸡系列”的主角绝对是吴君如饰演的阿金,俗话说的好:铁打的阿金,流水的嫖客,纵使演得再卖力也不过是绿叶衬红花(当然也有张学友凭借《金鸡2》入围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但也没得奖不是)。
可看完《金鸡SSS》后明显觉得阿金不再是整个叙事的中心了,段子拼凑的方式只为了能塞进更多的明星,观众看到阿金不停地流连于夜店、海滩趴体、富豪别墅、日本色情场所,甚至是鸭店,可即便她忙得不亦乐乎,其功能更像是个串场的。
配角承担过多笑点也是让阿金失色的一个原因,假扮北姑的吴璐与当年的阿金是何其的相似,连打拳的桥段都是如出一辙,可是吴璐身上的“金钱至上”却让人生厌。
“江门古天乐”就是主打古天乐自己,类似于“你以为你是王祖贤啊?
”但其实真的就是王祖贤一样。
赴日学习的段落则是抖情色包袱,更是请来了久未露面的陈老湿客串色情场所老板,其浴袍短裤LOOK加上一脸的纵欲过度的确与角色十分契合。
香港词人黄伟文也是离开影坛多年了,这次挑战日本吹神拓也哥绝对是豁出去的姿态,略带日本腔的粤语以及时而双手捂面的娇羞状令人捧腹不已。
影片后半段基本就是张家辉饰演的哥顿哥的时间,这个刚刚出狱的过气大佬有着和这个时代脱节的地方,编剧通过强化他的不合时宜来反衬出阿金及周边人改变的必要性,在这个人物身上能看出香港人对过去时光的沉湎,而贯穿始终的插曲《前程锦绣》更让这份“念旧”变得有些暮气沉沉。
结尾群星合唱“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乍听还是港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劲头,可以斜阳来比喻现在的香港怎么看都有几分颓气。
从片中能够看到面对时代的变迁,港人揾食的手段花样翻新,炒演唱会票炒奶粉都是屡见不鲜,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已经成了“新香港人”的标签,而部分香港导演以低俗笑料充当本土特色的做法无疑进一步令“香港精神”失守。
阿金在片中常说一句话“why so serious?
”我想这句话可以总结为新香港人的处世哲学,但愿新香港能够如同小飞机场的片尾曲《美丽新香港》一般美丽依旧。
为了张家辉看的,吴君如好像还因为第一部拿了金像奖。
其实这个电影从服装,画面,音乐,内涵上都不算是一个好电影,但是我要从两个方面夸夸它的优点。
第一、张家辉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哥顿哥这个角色象征着从二十一世纪初就渐渐日薄西山的香港电影业。
那个以古惑仔、警匪片、低俗喜剧而占据中国电影半片江山的香港已经走下神坛了,而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世界变了”。
哥顿哥在船上说“在这个桌子上赌输的,要在另一个桌子上赢回来。
”也代表了一些香港电影人放下身段和成见进军大陆影圈,时代已经变了,why so serious?
第二、普通生活交往中有人情世故,电影圈也有。
难道那些演员不知道自己接的是什么电影吗,但是因为人情,还有自己不能选择而不得不演。
在里面出演的张家辉,梁家辉,陈奕迅,陈冠希,郑中基,当然知道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啊。
所以在我们骂一些演员为什么要演烂片的时候,要想想任何圈子都不由自己。
小时候在租碟的商店看见我爸租《金鸡》这部电影回来,但是他不让看,所以一直以为是黄色电影,《金鸡》系列从没看过一部,知道今天在B站上看见它堂而皇之的占着分版首页,就点开了《金鸡3》,没想到片中串场明星多如牛毛,绝对是贺岁的范儿,只能感慨吴君如魅力无边。
在好笑之余也有几个片段差点儿戳中泪点,没想到港片里还留着这样的感动。
#生活艰难影片里妈妈桑阿金带着“女儿”们去日本取经,研究最新的色情行业发展,在“电车痴汉”那一段,小姐们需要忍受各种各样变态的要求,其中阿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忍一忍,马上就结束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常常会遇到很多无理的要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又只能选择忍受,默默地告诉自己,将来等自己有钱了,在不受这种罪了。
可是“有钱”的日子,是被“没钱”一步步推到那里去的,过程中我们要付出很多,失去很多,如果你也难受不妨告诉自己说“忍忍吧,马上就下班了。
”人离乡贱。
#鸡同鸭讲影片中有一场“鸡鸭共聚”的片段,郑中基饰演的鸭皇遇见了王菀之饰演的吴露,大家看着郑中基在KTV里表演杂技“用酒瓶敲头”,被打的鼻血直流,众人于心不忍,说不必那么认真,最后鸭皇被灌30罐啤酒,当场尿了。
他自己愣了一秒钟,然后就开始逗笑,拿自己尿裤子的事逗大家开心。
这时候弹幕飘过来一句话:“比卖身更疼的是放弃尊严。
”最后,吴露看见鸭皇一个人在角落里唱歌,让他做回自己,吴露也取下了牙套。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痛苦,不足与外人道。
#时代不同了张家辉扮演的哥顿哥刚出狱,面对新时代的香港仍然雄心未灭,但是小弟和阿金都告诉他,时代不同了,他不信。
直到他看见小弟当导游、卖奶粉、排队拿幼儿园票、倒票...他动手打小弟Jackie仔,然后指着Jackie仔的鼻子问:“你还当不当我是你大哥?
”Jackie仔说:“现在社会,只有一个大哥,那就是钱。
”哥顿卖掉了说要带进棺材永远不会卖的金表。
从前的光环,总让人留念,但是时代在推着你往前走,毕竟世道不一样了。
生活嘛,大家都是为了赚钱,我们经常告诉自己“赚钱而已,何必太认真呢?
”这没关系,但是别让认真的自己不见了。
看了《金鸡SSS》的优先场,套路接近《金鸡2》,前半段比较零碎但有出彩人物(王菀之演得出色),后半段则变成“金鸡之恋”,当年是张学友,现在是张家辉,故意的吧?
主题仍是“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出狱老大一心想重振声威却难掩过时,连马仔都不认同他,幸终得金鸡仗义实现梦想,这种剧情当然老土,只能过年图一乐,而且大唱《锦绣前程》给港人打气的安排,无论怎样用心良苦,我看着只觉得扯淡,特别是那个结局,由于太乐观几乎沦为自我反讽,有点悲哀。
惊喜嘛,除了三姑那对巨乳(但她演的没前两部好,前半部尤其被王菀之压住),陈冠希演东洋大茶壶“根本岸九”兼露两点简直豁出去了,可谓从影以来除”艳照门“外的最大尺度,黄伟文也是破格级演出,还有黄子华演”十三哥“都很惹笑,最后”突然出演“的彩蛋不用猜了,想想谁在第一集开头和第二集结尾都露了脸吧,猜不到只能证明你没看过《金鸡》。
至于有些对白,比如”你做回自己吧,我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不可以没了自己“,”古惑仔一辈子只跟一个大佬,就是钱,没人记得你这些“等,可以从香港电影角度理解也可以从香港回归后的境况变迁思考,但嫌说得太多反倒变得生硬,加上早就不新鲜了,也只能听完就算。
总之,身兼编导的邹凯光算是合格,但别指望有赵良骏的水准。
其实想想,邹凯光过往参与编剧的影片中常有别具一格的人物,如《一个字头的诞生》的古惑仔们,《爆裂刑警》的吴镇宇,《三更之回家》的黎明,《朱丽叶与梁山伯》的吴君如,《狗咬狗》的李灿森等,都有港片中不多见的神来之笔,但或许其驾驭整个结构和剧情的功力不足,《金鸡SSS》整体就有些平庸,前半段许多关于鸡鸭北姑的成人段子加上拿口音开玩笑的桥段,显然都是从肥彭那偷来的,但到了后半段的时候又有些急急乱乱(三姑和张家辉擦不出火花无意跟这个有关),何况前两集都有香港大事件,第三集却只是搞一些不文俗套的东西,涉及的社会事件反属隔靴搔痒、东拉西扯,自然缺乏情怀和共鸣,至少曾经的感动没剩多少了。
好多明星看得眼花,各种港式喜剧无厘头元素,笑点密集,王菀之的搞笑天赋颇有吴君如的风采。
其實OK喔,前面幾搞笑噶,後來又想搞啲精神層面,好過好多港片了其實,說不好看的肯定是不懂粵語而已。
第一二三部分别是:鸡头、鸡脚、鸡屎
轻松 喜庆哈哈
香港人的心态我多少也能够同情理解,可这也挽救不了电影本身啊,一盘散沙,前后脱节,粤语梗很难笑,唯一算亮点的是MLA的那首歌。
前后反差巨大 前面是标准喜剧 以为结尾出个刘德华就能挽救你吗?
港星的表演风格,内地影人还真没几个能来得了的。很放得开,也有很戳人心的小细腻,港星还真少有不敬业的,凭这点给三颗星鼓励吧。
虽没看过前两部,单看这一部觉得还是有点意思的,看的粤语般港味浓厚,数明星看各种大腕打酱油实为一大乐趣。叙事上倒没太多新意,几个独立片段连接起来的故事。片子调侃了拓也君、叶问、飞虎出征、毒战等,最后还打了一把情怀牌,玩的就是怀旧。其实,做什么都不容易的,还不都是为了生存而隐藏自我。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情怀。
又搞笑又感人,当人们开始集体怀念,说明那个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当威权越是张旗鼓地谱写宏大叙事,小人物的苦乐人生便成了一种解构与重塑,一种最渺小却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反抗,是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近期的港片都犯了个毛病 啰啰唆唆咦咦呃呃疯狂自怜。。不过有古仔 有华仔 有轩仔 还是值回票价
因为刚看过“甜蜜杀机”让这种无厘头搞笑片有了对比,忽然觉得香港的搞笑片是不是山穷水尽没有梗了,怎么越来越不好笑了,而且为无厘头而无厘头实在试完全没有给电影加分,剧情也是无语的很,好吧,说实话我很失望
Ivana!
这是个啥·······
我係都要俾四星,吹呀?
黄子华的片段大概会回放三千七百多万次。编剧感觉心情很飘忽,时而写得好时而烂到爆,让人难以打分。可是金鸡就是一种时代感,这个时代看起来似乎很好但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从前。
一个有情怀的鸡
两星俾三姑对波
大傻逼
虽然比前两部浮夸了不少,时事政治了许多。毕竟还是最原汁原味的港片,低到不能再低的阶层--妓女。这依旧是小人物的温暖牌正能量电影。陈奕迅的奇烂演技浪费了挺好的一个配角,有情有义的前混混硬是给他演成一脸太监样。罗文的金曲依旧是时代背景最强音!贯穿金鸡系列,歌神不死!合唱版的《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