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常识性的错误与漏洞了,简直如同儿戏。
无视禁飞区擅自偏离航线,要是连精英灰行员都这样无视任务要求随意行动,那霉菌还是趁早从世界第一的宝座上滚下来吧。
被击落后还这么牛逼哄哄的,不紧不慢的插科打诨,大哥你可是在危险的敌后。
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先把受伤的战友转移到安全隐蔽的地带再伺机求救吗?
你把他扔在草地上自己就撒丫子跑了?
那么大的降落伞也不藏起来是怕敌人看不见还是咋滴?
活该被抓。
反派也是脑子瓦特了,别人说只有一个就信了,要不是我们英勇的猪脚一声尖叫就要被骗过去了。
结果那么多人围追堵截,硬是让猪脚在眼皮子底下逃跑了。
猪脚也是莽,好不容易逃脱了还大模大样的坐马路牙子上喝水,还好小扎卡耶夫枪法差不然就一枪爆头了。
好不容易和舰队联系上,宝贵的通信窗口期净说一堆无用的废话。
看红旗军演纪录片霉菌灰行员都要学习坠毁在敌后的求生技巧的,就这么教你的?
后面舰长观看逃亡直播也很扯,卫星都能实时分辨出地面上的人的影像了,先不说有没有这么牛的航天侦察技术,你卫星连人影都看得清了还要f18去侦察干什么?
直接卫星拍照不就好了。
舰队上各种组织协调调度一塌糊涂,你们上下级都不沟通的吗?
救不救人就靠你俩老头吵架决定?
各路人就会无能狂怒,还说干瞪眼。
后面冰面上小扎卡耶夫狙男主,发现不对劲为啥要从正面接近,绕一圈从背面不行吗?
你的目标是在开阔的冰面中间啊大哥。
男主的操作也很迷,一开始不拿照片,非要等最后冒着枪林弹雨去拿,反派不对着直升机集火,都对着猪脚人体描边,看着照片被拿走慌得不行。
大哥你连霉菌战斗机都打下来了,霉菌灰行员一枪一个不眨眼的,还怕你犯罪的照片曝光?
世界警察都被你干的灰头土脸,谁还能治的了你?
我就纳闷电影最后说他被逮捕了,我就想知道谁有这么大的本事。
真以为霉菌会为了所谓的人道主义停止撤军?
圣诞节前夕,波斯尼亚战争终于达成停火协议,亚得里亚海上的美军官兵们即将返回家乡。
海军领航员伯纳中尉(Owen Wilson 饰)早已厌倦这场无意义的战争,长官莱斯利(Gene Hackman 饰)出面劝解却无济于事。
圣诞当天,伯纳与搭档驾驶大黄蜂战机执行航拍任务,无意中瞥见非安全区中有武装人员行动,两人决定介入,却被对方的萨姆导弹击落,搭档被对方处死,伯纳侥幸脱险,但对方搜寻人员沿路追踪不舍。
与此同时,接到伯纳求救信息的莱斯利苦于北约将军节制,在所谓顾全大局的考虑下无法介入非安全区搭救伯纳,莱斯利只好借助媒体力量甚至不惜盗用盟友设备,展开了一场对落入敌后下属的拯救行动。
©豆瓣
2001年的老片子,记得当年看的是VCD影碟,画质确实不高,现在看,高清画质,感觉确实不一样,有点惊艳。
首先要说的就是卡尔文森航母和F/A18大黄蜂,前三十分钟基本是普通盖地的武器装备细节展示,对军迷而言,确实干货满满。
舰载机起降的全部动作、手势、起飞检查流程、起飞时尾喷口角度,甚至弹射器滑轨、牵引钩,全部都是实物写实。
要知道2001年,大黄蜂还是美军航母舰载机的绝对主力机型。
当然,现在我们也有航母服役了。
双座双发大黄蜂执行对地侦察任务也是靠谱的,这是大黄蜂的基本功能之一。
被叛军的萨姆击毁一段,也拍的非常精彩。
大黄蜂逃窜时的低空飞行,下面松树的积雪被震下,有点震撼。
飞行员弃机跳伞时,用了一组慢镜展示了舱盖爆炸螺栓到座椅弹射的全过程。
当时的电影数字特技手段远没有现在这么泛滥,现在再看,非常珍稀的感觉。
今天满坑满谷毫无质感的特效,确实有点惨不忍睹。
今天,断断续续,看了《风声》和《深入敌后》。
看《风声》的时候,无端端想到《色,戒》。
然后看《深入敌后》的时候,想到的是《太阳泪》。
真奇怪。
普通话二乙,老虎老鼠,分得很清楚,视力5.0,假如有老公,一定能分清隔壁老王!
别想骗哥。
可就是忍不住联想。
《深入敌后》《深入敌后》的重点——一个美国大兵,在丛林里躲避敌军的搜捕,计划脱离。
爽点设置——美国大兵在逃离丛林围杀的时候,各种机智勇敢的行为展现。
《太阳泪》的重点——一群美国大兵,带着一群人,在丛林里躲避敌军的搜捕,计划脱离。
爽点设置——美国大兵们在逃离丛林围杀的时候,各种机智勇敢的行为展现。
终于明白了,看一部电影,会不由自主想起另一部,是因为它们的重点和爽点很相似。
如果相似度可以分10级,这两部电影应该可以打8。
不同的只是细节!
《太阳泪》这两个,其实是差不多的故事。
出品人和主演级别不同,待遇就明显不同。
很多时候,被针对的是人,不是事!
对事不对人,说而已,那是圣人才有可能做到的节操。
哪那么多圣人?
扯远了。
两部电影,其实主题基本相同,就是老美的主旋律片子。
然而,就是一样主题的主旋律电影,细节的区别,也能让他们做出两部不同的电影。
而且,大伙爱看。
由此可见,主旋律,不是不能做好电影的借口!
希望,除了《战狼》,我们还能有别的……然后,《风声》,重点——在一个封闭的山庄,地下党员机智勇敢应对凶狠狡诈敌人侦查!
爽点设置应该是——反派穷凶极恶的侦查手段展现,和地下党员的机智勇敢应对手段展现。
《色,戒》的重点——进步女生,试图用“美人计”惩恶汉奸头子,却和汉奸头子缠缠绵绵,剪不断理还乱。
爽点设置——大伙都懂,号称前无古人的大尺度、高难度!
《色,戒》两部电影,爽到哥的,都不是设置好的爽点,是故事本身的精彩。
画面和文字是很不同的。
一段文字思想剖析,如此这般简单的事情,画面表现起来,可能要大费周章;反过来,一个场面展示,文字描述可能要千言万语,也未必让人身临其境。
而画面,有可能只需要一个镜头。
由此可见,小说家和编剧,说故事的方式,是很不同的。
这两个电影最突出的相似点,应该是,都有小说故事的底子,但小说作者,都没有参加编剧。
张爱玲是不在了,没有参与,麦家还在,也没有参与。
麦家归根到底,不懂的,不瞎掺和,最明智!
明智到让这两部电影,能保留了小说文字般的细腻精致,又兼具了影画的华丽和冲击。
那独特的、既阴郁、又浓艳的画面质感,个人感觉,两部电影几乎要相同。
其次,《风声》的卡司阵容——李冰冰,周迅,黄晓明,张涵予,苏有朋等等等等。
这些大牌,基本都是当时当红的,把他们凑一起,本身就是大新闻!
而《色戒》,有梁朝伟,王力宏,光这两个,就够引人瞩目的!
于是,《风声》成就了麦家,而张爱玲,用不着《色,戒》成就,就成就了汤唯!
这女人当时红到惊动朝堂,结果被雪藏了,没想到雪藏后更红,真天理难容!
又扯远了。
以前是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最后,两部电影,小说的原故事,都十分让人赞叹。
可是,还是都怕不好吸引流量,于是都努力凑卡司。
还唯恐不够,都拿了大牌明星们大尺度当噱头……这就让他们更相同了!
其实,它们本身的故事,都已经优秀到不用靠设置的爽点,就能让人爽的程度……
《风声》著名卡司
王力宏不是必须,但得有,《色,戒》这么多暗地里相似的地方,如果说,最高相似度可以打10,这两部电影,就起码是8了,有兴致的可以去翻翻。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哈哈😃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美国人爱耍帅,电影的一开始就是美国大兵的武装秀,……我比较喜欢他们躲开飞弹那一段,感觉比较精彩。
可惜有一颗没有躲开!
不过很正常。
柏奈:呼叫A-W,A-W,这里是AA-06。
通讯员:收到讯号,是柏奈。
AA-06,这里是A-W,说吧,AA-06。
柏奈:我正按指示路线前进中。
快到了…在会合地点等你们。
司令员:AA-06,这里是A-W,孩子,你还好吗?
柏奈:我不知道,你觉得呢,长官?
司令员:你已脱离危险区域,你得加把劲。
继续向东走五英哩,到达会合地点,了解吗?
柏奈:收到,会合地点安全吗?
适合降落吗?
司令员:那是肯定的,很安全。
你要到那边去,躲避敌人,“保姆”会去接你的。
下次通话时间,嗯…17:00。
柏奈:收到。
呼叫A-W?司令员:请说,AA-06。
柏奈:长官,我们应该把史提克遗体带回去。
参谋:岔开话题。
司令员:AA-06,刚收讯不良,你…你的救生装备齐全吗?
都带齐了吗?
柏奈:我求生装备都正常,基本上算齐全。
只是有些东西掉在坠机现场。
我想是在3马赫下紧急弹射时弄丢的。
参谋:他在说笑,F/A-18极速只有1.8马赫。
司令员:你的靴子没搞丢吧,牛仔?
柏奈:当然还穿在脚上。
司令员:那你一定会获救的。
柏奈:长官,你真乐观,我还以为你是悲观主义者。
司令员:就这样了,AA-06,尽快赶到会合地点。
柏奈:收到,你也会去会合点吗,长官。
司令员:当然,孩子,通话完毕。
制作算不得精良,政治意义较大,场景算得上给力,制作有点业余。
最好看的地方是熊猫躲导弹,就是这点也拍的有点假了!
美国到处去伸张正义,在他们眼里,一个人的生存的权利永远比世界和平更重要,这就是美国的意识。
除了几段视觉画面,也并无太多意义,纯粹是美国人自慰的电影。
不过军事迷可能会看看战斗机,而非军事迷也就那回事了。
在敌占区上空,执行任务的战斗机飞行员和特种部队一样,都经历过SERE战俘训练(生存、躲避、逃脱、抵抗)。
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为了躲避追捕,需要不断地阅读地图和指南针。
那么怎样在地图上确定自己位置的?
今天我推荐你看电影《深入敌后》,一架F18大黄蜂战斗机被萨姆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不得不在敌占区上空跳伞。
一落地,就遭到武装分子的搜捕。
为了找到一条安全的逃生路线,飞行员最需要做的是用三角测量法在地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
只有这样才能躲避敌人的追捕。
三角测量法是通过远处两点位置取方向线来确定自己所在位置的方法。
在反间谍电影中,这种方法也被用来侦测敌人电台的位置。
坐标方格线地图为了理解三角测量法,首先我想解释一下带有坐标方格线的地图。
电影中航母引导员和飞行员约定会合点在13341。
那么怎样理解这组数字呢?
坐标方格线类似于以下情况,每个方格分成了十等分,13341就在下图位置A处。
三角测量法的步骤:为了成功地进行三角测量法,你必须从你的视角看到两处很明显的地标。
首先,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让地图的北面对着真正的北方。
第二,将指南针放在地图上, 使定位线与地图的南北经线平行。
图中白色阴影部分是指南针。
上面的黑色直线是定位线。
上面有4条黑色直线。
第三,移动你的指南针, 使其底板顶部那条边的中间点对准地标, 同时定位线与地图的经线对齐。
第四,沿着你刚找出的地标方向划一条直线,你就在这条直线的某个地方。
第五,使用这个方法可以为第二个地标划线。
这两条线相交的地方就是你所处的位置。
飞行员终于获得了救援最后,经过重重困难,飞行员终于逃脱了敌人的追捕,回到了航母上。
本片是很典型的美国式商业战争片,剧情上并无创新或突出之处,熟悉美国大片的看了前半段就基本能猜出后半段的剧情。
意义上也比较俗,因此就不多说了。
本片有一些穿帮段落,比如F-18躲导弹的部分。
片中塞军使用的是前苏联制SA-13地对空导弹,该型号的导弹有效距离为500-5000米,这就意味着导弹以常规速度飞行500米后,红外雷达才会打开。
按照该型号导弹550米每秒的常规速度计算,从发射到雷达开机时间约为1.9秒。
片中的战斗机在当时显然处于500米以上高度,因此除去这1.9秒时间外,还有更多时间可供F-18进行闪避。
因此,这个时间对于F-18进行闪避动作是足够的。
不过,F-18躲避这种导弹的动作应该是急转同时抛射拽光弹,然而片中战斗机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与导弹比拼速度,然后才急转抛弹。
这么做是愚蠢的,因为SA-13导弹可以短期加速到2马赫,F-18的最高速度也只有1.8马赫,更何况F-18如果持续以这个速度飞行将会减小其转弯的灵活性。
一般来说,战斗机成功躲避SAM导弹靠的是一两次躲避动作,如果不成功就肯定会被击落。
像片中那样被导弹天上地下的四处追击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不过,尽管剧情老套,我还是给了四星。
原因就是,本片中由吉恩哈克曼饰演的美国海军少将Leslie Reigart有比较出色的演出。
在美国战争片中,高级军官一般扮演次要配角,也就是跑龙套。
本片说实话是唯一一部我看过的战争片中以一名高级军官扮演主要配角的。
片中给予这名海军少将充分的描写,吉恩哈克曼也是演技不俗,这个角色因此成为亮点。
Reigart是美国航母战斗群司令官,坐舰是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
F-18执行任务发生意外,飞行领航员深入政治敏感区,Reigart下令开展援救行动,然而却受到身为北约海军行动指挥官Piquet上将的阻挠。
Piquet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在发生这种事故后,应该弃卒保帅,否认这一事实。
总的来说,他是为自己的仕途着想。
Reigart被迫取消救援命令,而是让领航员自己脱离敏感区,在敏感区之外进行救援。
塞族军队对领航员展开追击,Reigart深感不安,并带有一定负罪感,认为自己未尽到职责救助落难的美国士兵。
同时,他认为这一消息很有可能没有传到美国总统耳中,Piquet可能隐瞒了消息。
在与航母舰长交谈之后,Reigart决心利用舰上记者把事情公之于众,依靠美国媒体的舆论迫使政府赋予他展开救援行动的权限。
然而这确等于当众给Piquet一个耳光。
于是,Piquet怒气冲冲找到Reigart,他指责这是Reigart忘恩负义,两人不欢而散。
这段期间,领航员逃出了敏感区,而就在Reigart与海军陆战队军官策划救援行动的时候,Piquet再次出现并再次以上级命令为由迫使Reigart第二次取消救援行动。
Piquet称救援行动已经转由法国特种部队负责。
后来,塞军误以为领航员已死,公布了消息,Piquet立即取消行动。
然而,正当卡尔文森号准备返回基地的时候,却传来了领航员发来的求救信号。
此时,Reigart判断任何时间上的延误都会导致飞行领航员被敌军捕获处死。
于是,他没有向Piquet报告,便私自开展了救援行动,甚至亲自登上直升机参与救援。
最终,他的三架直升机横扫了塞军部队,救出了被困的美国士兵。
这件事情过后,Reigart也被解除职务,被调到华盛顿担任行政方面工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典型的美国思路,那就是每一个美国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也是重要的。
在这位美国海军少将的眼中,“牺牲小我保全集体”不过是个屁话。
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不懂牺牲,而是不主张牺牲,重要的是大家都应该尽量生存,每个人都要活下来。
所以,在美国战争片中,你可以经常看到他们为了保护战友而牺牲(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但不会看到他们为了高喊爱国主义口号去牺牲。
这类思想在《护送钱斯》,《拯救大兵瑞恩》等片中也十分常见。
片中一个司令官亲自上直升机参与救援固然是严重夸张,但吉恩哈克曼扮演的这位军人显然体现出了美国精神最光辉的一面。
其实这个片子说老实话拍的不怎么样剧本老套了些 看的片子的多的话会觉得很落俗套唯一值得一看的就是他俩被别人用导弹轰下来时的特技 效果做的还不错仅此而已了
剧情上漏洞太多,然而用好的音响搭配大屏幕设备来观看的话,视听效果一流,这可是18年前啊,可想当年如果在电影院看还是很爽的!对于我这个伪军迷加伪战争片迷来说,只看开始部分的25分钟就值啦!
重温BD 720P 16/12/21
坚持看完了,颠倒黑白的宣传真的是好恶心,特别是把这些叙事讲给那些还没有对错判断的人来看,
美化战争的影片,纯粹为了政治宣传,糟糕透顶,非常无聊,非常老套,好吧,老美,想打谁就打谁,想干嘛就干嘛,最后你还是英雄
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编,让影片笼罩着强烈的美式英雄主义色彩,不断强调美军在“价值观上的胜利”;大量的军事细节足以让军迷大快朵颐,可看性还是可以的,不过有些镜头剪得实在太碎,影响观感。
虽然有些地方假到不行,但是史实差不多就是这样子。
影片3星,但因为炸使馆的就这帮孙子,所以扣掉…
看过最烦躁的战争片没有之一。无意义的晃镜头晃的我快吐了 破biang配乐简直是画蛇添足 我知道导演想做得好 但用力过猛了吧 单个镜头拿出来都挺有感 但你是在拍电影又不是MV 煽情片看多了吧
看到波斯尼亚就知道会是什么内容了
小時候看過的,歐文威爾森展現硬漢風格
美式主旋律。最喜欢导弹追飞机以及高山冰湖边的单翼天使像
狂躁英语老师的强迫。
美式主旋律,海军宣传片有点太刻意了。一开头领航员对美帝的世界警察行为产生质疑,萌生退伍的想法;后来呢,经历了生死逃亡之后,穷图匕见,继续stay on navy才是正道。其实很难强求这样一部显然是美军投资的片子发出点反战反思的——毕竟战机跟航母都是实打实的的军字头。每次看到这种片子之后才能发现,那些反战的战争片,究竟顶着多大的压力去反思、去发声。
典型的好莱坞流水线作品,也还吸引人,没啥大的硬伤,让人能一口气看完!F-18躲飞弹算是亮点!还有,在怎么战乱的国家,依然能买到可口可乐!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片。空中追逐还是挺好看的
精神可以借鉴。有些反感美国这些美化他们战争的大片了,“我们不得不打”“他们自己人都不管,我们也要保护平民”“对面都是些穷凶极恶满脸杀气,我们这边都是老人妇女儿童手无寸铁”,怎么不拍拍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之类的片子来让世界人民研究研究?
算是比较老派的美式主旋律战争题材吧,总体各方面还是挺不错的。特别开头的导弹击落飞机的过程,紧张,刺激。
这部电影bug太多,把美国拍的像手撕鬼子一样,刀枪不入。第一开战斗机被导弹射了,居然两个人都不死。第二踩过地雷阵,连被炸死了,就他没被炸。第三那个神探跑到哪里都能跟得上。第四最后面一幕,怎么打都打不中,在他跑过去直升飞机那里。
几十年后二刷感受大不同,遥记当年看得热血沸腾,为美军营救飞行员唏嘘呐喊,而今却觉得当地武装恨揍美帝煞是解气,感叹美帝主旋律洗脑功力相当了得。不可否认就军事战争层面本片相当成功。除了美帝常规秀肌肉桥段,航母的日常展示,萨姆导弹猛烈追击大黄蜂,大黄蜂机动规避战术动作,大黄蜂座舱弹射细节等等都达到了专业军事水准,甚至于可以拿到央视军事频道作为专业解读。虽然当年发生在那一片地方的种族灭事件绝令人发指,但男主不听号令偏离任务航线莽撞飞入禁飞区就让自己陷于不义,而后航母指挥官亲临搜救现场就有点谜之操作了,这绝不是一个合格战地指挥官能做出来的事。男主在单兵地雷阵里面健步如飞却毫发无损,狙击手屡次射击静止目标而不中就不仅仅是主角光环的问题了,简直是有点侮辱观众智商。不过当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还是很让人震撼。
绝对典型的主角光环扯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