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是此前用于德国电影《神医》的,两部片子比照起来看很有意思,就像一条大河从沙漠的一端没入地下,又从沙漠的另一端涌出地面。
城市广场象征社会秩序。
在社会秩序的治理方面,大多数人抱持一蹴而就的心态。
实际上,我们无法把理性经验转化成“集体理智”让大家去服从。
社会秩序可以是个人经验象征化注入秩序的结果,却不可以靠所谓的集体理智来传承。
治理社会失序没有一劳永逸,只有靠心灵秩序不断浇灌。
(一)新柏拉图主义亚历山大城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摇篮和基地。
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创人是亚历山大的阿摩尼阿斯•萨卡斯(Ammonius Saccas,175242),他的学生普罗提诺(Plotinus, 205270)早年在亚历山大学习,他的学生俄利根(Origen,公元185~254)曾有一段时间担任亚历山大的神学院院长。
俄利根对着教会的本质有着特别清晰的概念。
他认定教会的根基是属灵的,所有接受神圣生命的人都属于教会。
所以教会不可以任意地与属人的组织相提并论。
一个像俄利根这样受人尊敬而且生活有好榜样的教师无论走到哪里,在那些存心为主保持复活生命之见证的人中间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力。
说起新柏拉图主义,我们总能想起跟希帕提娅(370~415)同时代的奥古斯丁(354~430)。
奥古斯丁信奉新柏拉图主义是384年,受洗是387年,出任希波主教是396年。
希波是北非阿尔及利亚东北的港口城市,离北非埃及亚历山大港应该说很近。
奥古斯丁的主要贡献是将三位一体教义与新柏拉图主义融合。
在这个融合进程中,希帕提娅的学生,后来成为托珞麦斯地方的主教的辛奈西斯亦有不少贡献。
希帕提娅并非基督徒,她的信仰是哲学。
普罗提诺认为俄立根提出的神学体系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净化(Katharsis)灵魂的宗教体系。
他认为形式美是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
哥白尼体系吸引开普勒和伽利略“首要的一点并不是因为其可资利用的科学精确性,而是因为其美学上的优越性。
如果没有新柏拉图主义所规定的审美判断形成的学术先入之见,科学革命也就不会发生了,至少不会以历史上的这样一种形式发生。
”(西方思想史284)(二)亚历山大城的学宫学宫(Museum)就是缪斯神庙,数百年来,是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的最高学府。
学宫下设数学、天文、医学、文学四大学院。
希帕提娅的父亲赛昂(335~405)就是学宫的最后一位研究员。
391年,亚历山大城的主教提阿非罗(Theophilus)摧毁了城内的一些异教信仰中心,其中可能包括亚历山大博物馆,并确定包括了塞拉皮雍(Serapeum)神庙(这座庙宇敬拜埃及夜神塞拉皮斯,也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子图书馆)。
希帕提娅约在公元400年时,希帕提娅成为亚历山大城中柏拉图学派的领导者,讲授数学与哲学,学生中亦有许多知名的基督徒。
她不热衷神秘主义,以各门精密科学研究促形而上学思辨,使教育对宗教保持中立。
她曾对丢番图的《算术》(Arithmetica)、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Conics)以及托勒密的作品做过评注。
希帕提娅这一支新柏拉图主义,是在复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科学精神。
毕派最根本的理想是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解释当时所有已知现象,而数学则是居于原则和现象两者之间的原理。
这是个三层结构,其细节无疑有不成熟、臆造,和牵强附会之处,所以到新柏拉图学派时代就蜕变为更抽象和简洁的另一种结构。
毕派宇宙实体的结构为:日、月、地三者加上五大行星和一个虚拟的“反地球”九者循圆形轨道环绕居中不动的“中央火球”运行,合为“十全天体”;“反地球”遮蔽“中央火球”,所以后者不能从地上得见。
至于围绕中央火球而循圆形轨道运转的地球和五大行星这一尚无证据的猜想,则在西方被视为地动说的嚆矢,后来虽然为托勒密的地为中心系统所取代,但在其前有公元前三世纪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其后则有十六七世纪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和刻卜勒(Johanns Kepler, 1571-1630),相隔二千年而同样征引毕氏此说来主张日心说。
单凭这一点,就很难认为毕派与现代科学完全没有关系。
(三)国教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兰下了一道诏书,即《米兰敕令》,宣布了停止迫害基督徒,基督徒享受法律平等的地位。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基督教会议,宣布圣经绝对无误,是罗马帝国的基石。
公元380年,狄奥多西敕令使基督教成为国教。
回顾一下,在林肯之后,美国宪法已从世俗宪法上升为尊敬上帝之下的宪法。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完整版本可以在1384年威克利夫的《圣经》译本的序言中找到,完整表述是这么写的:“这一《圣经》是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再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美国国会制订任何法律以确立国教;妨碍宗教信仰自由;剥夺言论自由;侵犯新闻自由与集会自由;干扰或禁止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第一修正案的智慧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博丹,他也是通过主权论等来化解宗教冲突的。
从外部斩断信仰冲突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基于信仰的良心上的审判或许是有的,但不能危及人身生命、人身自由和财产权。
1959年,沃格林应邀在巴伐利亚政治教育学院的成立典礼上作一场演讲,题目是“新欧洲的民主”,演讲稿同年在德国《社会•国家•教育》杂志上。
沃格林在演讲中区分了生活的三个维度及领域。
政治维度:人身生命、人身自由及私有财产权;政治领域的治理服从言论自由和监督自由。
理性维度:可建构可证伪逻辑自洽;理性领域的治理服从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精神维度:超越于此世之上,无法建构,无法证实的至真。
精神领域的治理服从良心自由和信仰自由。
沃格林慕尼黑大学就职讲座中说:“我们时代的精神失序,每个人都容易说到的文明危机,以任何方式来说,都不应该是要承担的必然命运,相反,每个人在他自己的生活中都拥有克服它的手段……没有人有义务参与一个社会的精神危机;相反,每个人都有义务避免这种愚蠢,并活出他自己的有序生活。
”(四)回声希帕提娅遇难前后,亚历山大城的学者们纷纷逃亡到雅典。
529年,查士丁尼将雅典柏拉图学园作为异教团体加以封闭,学园的达马西乌斯、辛普利修斯等七位哲人逃亡波斯。
一些希腊典籍得以翻译成波斯语。
到9世纪,大量希腊典籍已翻译成波斯语、阿拉伯语在伊斯兰的学院传播。
波斯的伊斯法罕遂成为世界文明中心。
伊斯兰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阿拉伯/波斯亚里士多德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伊本•西拿。
基督教重新夺回西班牙是1085年,这使得西班牙的托莱多成为翻译运动的中心之一,基督徒将古希腊经典从阿拉伯文翻译为拉丁文,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直到1505年由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的《几何原本》在威尼斯出版,而这正是希帕提娅的父亲赛翁修订的希腊文版本,其中亦有希帕提娅的贡献。
最后,感谢这部西班牙电影,感谢导演的用心。
Agora一词意指古希腊的“广场”,那时候的Agora肯定不会像我所在城市的广场,白天标语口号铺天盖地,黑夜老太太们问乐起舞。
那时的广场是人民的聚集地,他们在那个地方谈论政治,也许还会召开“公民大会”。
周围的廊下应该穿插了些许聪明人,他们谈话、学习、交流思想。
不过,用Agora来命名一部女哲人生命历程的电影,却注定了希帕提娅的悲剧命运,别忘了,希帕提娅的前辈苏格拉底正是死于公民大会的审判。
如果剥离掉《城市广场》这部电影中的宗教因素,那么偌大的广场上就会只剩下一个必死的哲人和一帮必然要她死的民众。
哲人必死,是因为哲人的智识。
毫无疑问,希帕提娅正是位哲人,因为古典时代并没有现在乱七八糟的学术分科,你就别把希帕提娅当做一位少有的才貌皆备的理科美女了。
所谓哲人,古代的含义是爱智慧的人,就是指运用智识探究万物的人。
不过,就像薇姿把希帕提娅一不小心扮演成了僵化的女武神,哲人的傲慢也容易被智力平平的人一不小心理解成傲慢。
正如影片一开始,甚至还是在画外音中,希帕提娅就高姿态的说,有多少傻瓜会问自己,为什么星星不从天穹上坠落呢?
被她当做傻瓜的人们当然不会这样问自己,黑夜天空中的星宿,除去被哲人们探究外,在古代人眼中更多的是象征神灵与命运,天空就是神性的世界,是人力无法达到也无法了解的范围,从帕修斯到赫拉克勒斯的形体,从英雄到凡人的命运,天空、星象都是神意给平凡人们的指引。
希帕提娅对星象的解释只有科学的精确度,却没有世俗化的美感,前者只能在教室中发生,学生老师传道授业,如此而已。
而后者却要在广场上兴盛,对传统、神意的相信,都是穷苦民众赖以生存的理由。
浩瀚无垠的天空对应着希帕提娅的学堂,单纯到不染一丝尘埃,他们争论的是万物本源,但是万物本源却和万物要生存及如何生存无关。
喧嚣的广场肮脏杂乱,熙来攘往均是人间烟火。
黑衣传教徒凭借信仰走过火坑,呼声四起,这才是民众最想要的东西。
在苦难和贫穷的双重夹击下,人们要么选择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劳苦一生,祖辈先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别无他法;要么把希翼寄托于超自然的神恩,祈求外在力量的救赎和改变。
传统和神恩,是广场上的民众所能想到的办法。
所以,广场上从来无法生长万物本源的理论,只有讲明如何生存的戏法才能吸引群众的围观,广场上的人们什么都需要,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哲学。
哲人必死,还因为哲人拥有怀疑。
影片的背景是基督教和异教徒之间的冲突,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统治。
从早期的罗马统治者屠杀基督教徒到君斯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个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说到底都是为了统治。
开始是为了维护罗马宗教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将基督教视为异端,后来因为基督教壮大,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然后加以笼络。
基督教徒成为主流后,反过来用异教徒的鲜血为自己的势力铺路。
当时希帕提娅所在的亚历山大港,基督教徒已经占据了上风,一神教的主旨容不得有信仰其他神的人存在。
政治的场域本身就是各种力量的角力,当基督教徒一尊独大,名义上的总督也要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求宗教上的支撑。
希帕提娅能够在前一天发现地球运转轨道的真理,第二天在议事厅中却无法洞悉政治领域的奥义。
她对成为主教的学生说,她必须怀疑。
没错,怀疑是哲人的动力,没有怀疑,哲人永远无跨出研究万事万物真相的第一步。
但她的学生回答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教导我们的那些愚蠢的真理,比如太阳运转的规律之类的,但是接下来是什么呢?
哲人永远怀疑,却永远不知道他们犯下了人世间的大忌。
探求真理是永恒的第一步,但关键在于第二步是什么?
因为哲人的哲学是危险的,他们探究万物的秘密,告诉人们星星不坠落不是因为诸神存在,而是因为他们一直依照自己的轨道在旋转。
当哲人把神灵逼退后,又不能给出比传统和神恩更好的解释来保障平凡人生活中所要求的平安和希望!
哲人第二步当然是继续追求真理,但是人们却不能靠此而继续生存。
就算我们熟知星辰运转的秘密,难道凭这个就能慰藉下层人民穷困的心灵?
在哲人的真理中,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是历史神话,我们的神话又成了对自然的多情幻想。
哲人才不会告诉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他们不闻不问,或许要为世俗的苦难皱一下眉头,但接着就去穷究数理了,我们却要面对传统的丧失和信仰的危机哲人必死,更因为哲与普通人相比就是异端。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解角度:爱情。
如果哲人连普通人的爱情都理解不了,我们还能希望他们带给我们什么?
俄瑞斯特斯大胆表达对她的爱情,希帕提娅的反馈不同常人,或是叫他去追寻缪斯女神,或是丢给他带经血的手帕,看吧,这就是哲人表达我对你没兴趣的方式。
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地方总督,却仍然在她周围。
夜凉如水的晚上,深情的握住她的手,缓缓表达爱意。
他想,此刻世界只剩你和我在传情达意。
她说,此刻世界只有你和我注意到地球正在转动。
希帕提娅无意间泼的不是冷水,是强酸,永远销毁了普通人理解哲人的途径。
虽然她自己也在感叹,这些年来,我一直研究,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可是她的感叹更像是一种誓言,一种发誓放弃世俗生活,把一切奉献给研究的承诺。
所以,当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时候,她要求学生们忘记争吵,静心思考,因为“我们不是奴隶或者暴民”,她居然会忽略身边那个得到表扬的人就是奴隶。
当俄瑞斯特斯提醒她,完美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分给我们一点时,她立刻联想到地球公转的轨道如果不是圆形又会怎样,全然不懂俄瑞斯特斯说的是理念世界不能带给世界一点点的公平和正义。
当基督教的势力如同“兵临城下”般危急,她还是回答地方主教,她信仰的是哲学。
她的确不同于常人,也就必须承担起她不同于常人的命运。
也许,希帕提娅的藏书中没有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写的《云》,不然,她会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她的生活和理想。
在喜剧《云》中阿里斯多芬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对“哲人”的劝解。
《云》里面的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思想所”,前来学习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只学会了打自己的父亲,因为他懂得了万物平等,传统和宗教的观念再也不能束缚他了。
阿里斯多芬用此来告诫哲人,哲人的工作不能不分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导一样,哲人要对民众讲述“高贵的谎言”。
作为新柏拉图学派的希帕提娅,全然不应该忘记这番事关生死的叮嘱。
即使希帕提娅的死亡被导演阿曼巴刻意杜撰成一个扭曲的爱情回应,她的坚持与消陨仍给我们以震撼。
是的,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才成为我们不能否决哲人的理由,他们的所犯的忌讳正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力量。
正是因为哲人必死,后世哲人才能够借此学会如何更好的在民众中言说和生活。
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杀害他们的庸众才更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是否真的是凭借杀戮就可以消弭。
想多了解這電影一點,遂上網查,找到一篇採訪導演的博文,頗為有趣:http://www.scottholleran.com/interviews/alejandro-amenabar.htm。
導演的夫子自道和許多觀眾的解讀有差異。
導演說,Hypatia無罪而磔,有似基督受難;為信仰赴死,有似基督宗教的殉道者;慈悲博愛,完全活出了基督教的真精神,哪是那些自稱護教的暴民可比。
導演說,雖然他是無神論者,但這電影卻是「a very Christian film」。
我姑且稱之為非典型的宗教片。
此片結尾出現了奔向宇宙的超遠鏡頭,觀眾津津樂道。
導演說,這有兩層用意,第一層是反思人類的渺小,但進一層也就映照出人類的偉大:人類固然渺若螻蟻,但憑著自由思想,竟能思騖八極,參贊造化。
當然了,電影的意義絕非導演或任何作者所能獨佔,更何況一般作者能提供的創作心曲,通常只達自我意識的表層。
所以這超遠鏡頭也未必就沒有第三層意義,例如,象徵了神的視域。
導演又說了一件軼事:教廷對Cyril藉由誦讀聖經壓制異己一場戲,稍微感冒,建議找個最不刺耳的譯本(softest version)來配這段經文,最後,在英語系國家上映時,電影配的是欽定本聖經。
我大致比較了一下幾個知名的英譯聖經版本,Cyril所誦讀最稱關鍵的是提摩太前書第2章第11節、第12節,各版本其實大同小異,欽定本應該是勝在古雅 –– 對某些觀眾而言可能已成古奧。
「古奧」二字說白話就是讓人聽不太明白,既然聽不太明白,自然也就不刺耳了。
可見譯事之難,何止信雅達啊。
現將Cyril所引的提摩太前書相關章節,英文欽定本與中文和合本文字對照抄錄如下:2:11 Let the woman learn in silence with all subjection.2:11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
2:12 But I suffer not a woman to teach, nor to usurp authority over the man, but to be in silence.2:12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有趣的是,提摩太前書,舊傳是保羅所作,但現代學者多已揚棄此說,而認為是保羅後學偽託。
姑不論校勘學考訂版本的家數,其實保羅他書之中就有旁證可為巾幗吐氣、反擊前述「女人閉嘴」之說。
例如羅馬書第16章第1節,保羅一開始就向眾人介紹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我們的姊妹菲比」,之後又介紹了好幾位女同工。
保羅在加拉太書第3章中又道:3:28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
3:28 There is neither Jew nor Greek, there is neither bond nor free, there is neither male nor female: for ye are all one in Christ Jesus. 引述這些經文,不是為了宣傳早期基督教已經充分實踐或鼓吹了男女平等。
重點是:基督教聖經裏絕非只有Cyril所引述的那種男尊女卑思想。
而且,就算是那段話語,其真偽仍待考辨。
可惜編劇與導演竟然放過了這個絕妙機會,未讓Orestes或Hypatia反詰質證,真是太可惜了!
要是我來編劇,我就讓Hypatia說:「我信哲學,君等共知,惟大教經書,亦稍涉獵。
有菲比者,身居執事,豈屬順服。
百基拉者,獻宅興教,夫儘從之。
此皆保羅所書,彰明較著。
又加拉太書,亦云教中男女,無所等差。
故知府君所誦,應非真經,分明偽竄」。
如此一來,豈不更加精彩?
如果Hypatia能在當日發現日心之說(還是橢圓軌道的日心說),則為何不能在當日暢論辨偽之學?
君不見,亞歷山卓城乃是古希臘文基督教聖經善本的淵藪,圖書館中必然多藏新約抄本,Hypatia縱屬外教,總該對基督教義有點起碼的瞭解與出於愛智之心的推求。
或許歷史真相正是如此:Hypatia被害死的真正原因,哪裏是因為她的學術活動,而是因為她敢挑戰當道。
她能而且敢憑著一顆愛智之心,推求真相,入室操戈,反擊當道思想。
這電影的缺陷,正在於霸氣不足,哲學得不徹底。
任何一种宗教或者思想或者某个人,当它们试图一统天下时,它将以摧毁另一种思想或宗教或其它的面目出现。
焚书坑儒、十字军、屠杀犹太人、亚美尼亚屠杀、文化大革命。
当人没有真正去认识一样事物,去理解一种观念时,她/他是愚昧而又无知的。
基督教在未被确立时,也曾遭受过打压。
像每个没被主流文化认同的思想或者群体一样,一旦主流,于是开始打压与其有异的思想、群体。
由于不断转换的视角,这部关于女哲学家希帕提娅的传记电影多少显得有些主旨不明。
起初是奴隶乌达斯的视角,他以一个暗恋者的身份默默注视着女主人【这个视角随故事推进过程中乌达斯的站队抉择而被迫中断,在随后他担任基督教圣战士的一些镜头里,我们看到当他在街头瞥见曾经的女主人时,目光是逃避的。
】;随着多神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矛盾的激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暴力事件的过渡中,导演倾向于采用一种超然物外、俯瞰长河般的宇宙视角;在有些场合,女主角终于站到了叙事的中心,她会关心这座城市日渐分崩离析的政治生态,更多时候她选择沉浸于对天体运行的谜题解答;偶尔有些时候,视角会聚焦到她的两个学生(奥利斯蒂斯和辛奈西斯)身上,但这样的场合为数不多。
在电影结尾部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们当作女巫俘虏并准备行以私刑,此时视角再度移回达乌斯身上,他选择在她遭到侮辱与伤害前将她杀死。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
但令我几乎热泪盈眶的似乎并非女主角为科学真理的「献身」,而纯粹来自于达乌斯的亲手葬爱。
画面插入了早年他守在女主角身边时一些极其细腻、温柔的时刻,这种人生美好瞬间的闪回让人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惨剧感到无比痛心。
但这种痛心无疑消解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喟叹,而使之完全局限于一个小我的爱恨痛苦之中。
【尽管它表现得是如此浓烈。
】在游移了大半部影片之后,导演似乎终于下定决心,在首尾相接的统一中完成自己最终的立场选择。
【关于这点我们最后再谈。
】
在电影开场希帕提娅讲授的第一堂课上,她表达了自己对地球中心论的信念,而最终她怀疑它并试图找出更为合理的解答。
在日后与自己的学生辛奈西斯的对话中,辛奈西斯指责她背弃了曾经对他们所做的谆谆教诲,而她的回答,面对各自的信仰「你是不能(怀疑),而我必须(怀疑)。
」听起来的确很像一名科学斗士所应秉持的豪情状语与行事原则。
她的另外一名学生——忠实的拥趸和仰慕者、日后常伴左右,对其保护有加的提督奥利斯蒂斯则似乎更看重情义与忠诚【不妨回想一下他在多神教徒与基督教徒首次冲突溃败后对平日里与自己争锋相对的辛奈西斯的维护。
】,在面对信仰之问时,他会像一个茫然无措的小孩,不明白自己何以犯错,并在辛奈西斯更为恳挚的劝诫下颓然跪地、痛哭流涕。
令奥利斯蒂斯无解的还有希帕提娅对天体星系的痴迷,她曾向他解释解开宇宙奥秘可获得到的那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快乐与荣耀。
「就在这一秒,整个世界都在移动,而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只有你和我知道。
」在我看来,她所追求的知识【至少在希帕提娅那里】是种极为实际的能力。
它隐含的是权力。
由这个角度来审视占比过重的乌达斯的视角选择,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由他的角度出发,恰好最能展现希帕提娅身处的权力地位。
她平时的关爱【为他涂敷药膏】、称赞【声称乌达斯的聪明智慧超过课堂上她的学生们】都或多或少出于某种位居其上者的仁慈与施舍【这么说似乎有些不妥,但想想在基督徒意图攻陷图书馆的紧要关头,在气急败坏之下她对乌达斯的咒骂,正是这一点让乌达斯感到悲愤,随即立刻倒戈相向】;而当乌达斯意图强暴她旋即又跪倒在她脚下失声痛哭时,她从起初的恐惧也旋即恢复了冷静,并以一种神衹式的宽容「归还」了乌达斯的自由【而不是像一个被企图强奸自己的暴徒惊吓到歇斯底里、手足无措的女人】。
希帕提娅在解开日心说公转圆锥曲线之谜时所露出的胆怯和谨小慎微,看上去都要比她在几乎遭到侵犯后的神态复原来得更加真实且充满「人气」,因为相比她所掌握的知识的权力,宇宙【或者可以说造物主】的创世之谜无疑更为强大,而对于这种远远凌驾于自己的未知事物,哪怕是带着挑战的勇气,也会流露出某种不可置信的退缩【或者说,对于即将攫取智慧果实的激越与恐惧】。
她在惊觉自己可能真的获得了真相【通过另一位年迈的仆人的认同】之后,快乐地拥抱了老仆人,随后略显尴尬地重新摆正姿态。
这里的失态要比她面对乌达斯时更接近一个天真的女性,在这一刻,她更像是一个索取者【获得某种启迪、得到某种奖赏,像是刚刚收到主人表扬的谦卑而自鸣得意的曾经的乌达斯】,而非身居权位的施予者。
选择乌达斯的叙事立场是安全的,因为他身处新旧两个阵营,即不具有精英主义的傲慢,也不属于乌合大众的盲从,并可以选择在权力更替之时,带着一种不忍且缅怀的心情抹去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欲望。
《城市广场》的故事好似由女主角希帕提娅的命运开展到死亡徐徐进行,实则,就如我们看到的这个电影的史诗性远远高于女主角的个人命运一样,希帕提亚无论在千年以前的真实人生,还是在电影中,也都是男人互相角力外的一个微渺的,不相干的看客。
如同《城市广场》这个名字本身代表的是一种古希腊思辩精神一样,希帕提亚命运的衰弱是古希腊精神的落下,当然在罗马,这样的精神早就衰弱了,从亚历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里,罗马社会的团结既不是靠哲学,也不是靠古代的忠诚,而是靠强力,更后来则是依靠着行政机构的强力,才获得保障,罗马的构成中从来不靠哲学,而是罗马军队、罗马道路、罗马法和罗马管理,这个强大的中央集权里,从没有罗马哲学的地位。
电影中当希帕提亚的一句“我相信哲学”遭来群攻的嘲笑时,哲学已经落幕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自由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并不是凭空消失了的。
罗素这样分析过,他认为那些赋予宗教色彩的观念,获得了重要性,而那些更为理性主义色彩的观念则因为他们不再符合时代精神,被人抛弃了,而“后来的异教徒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整理了希腊的传统,使它终于能被吸收到基督教的教义中来。
”希帕提亚连接着一个即将到来的,在西方长达几个世纪的基督教高度统一的世界,一个主观主义彻底遭到封杀的时代。
在那时,神性远远高于人性,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远比他对自己和国家的责任更为重要。
而最重要的是,希帕提亚代表的哲学精神成了从遥远的教廷传来的单声部的虚渺声音。
Agora,西班牙Goya奖上,这部电影大出风头。
初看预告片,以为这又是一部被古典主义外表包装的俗烂的英雄美人故事,看过以后才发现,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一)这个故事里,女人终于不再是历史的配角。
Hypatia,她不是海伦,即使挑起一场史书上浓墨重彩的战争也不过是胜利者用来炫耀的战利品。
她是一个真正征服了男人的女人,用智慧,用学识,用思想,但讽刺的是——她最后还是要死于被她征服的男人之手,即使以爱的名义。
当战场上的男人可以用一场壮烈的死被纪念时,不输于任何斗士的她却只能被剥光衣服,屈辱的死去。
男人,在他们无法从精神上征服一个伟大的女性灵魂时,他们永远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自己的对手。
有罪的不是她的学识,而是她的性别,是她高于男人的智慧。
女人不该有思想,女人是这个世界的附属,于是Cyril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判她的罪过——因为这写在了基督教的经典上。
呵呵,经典!
男人就只剩下这样的武器来挽回自己的颜面了么?
曾经敬重她的学生因此而背叛了她,曾经的爱慕者因此而无法再保护她,一切却只是因为写在一本书籍上的几行可笑的字句。
Hypatia,她所信仰的书籍所传承下来的智慧和思想,这一次却终结了她的生命。
这,算不算一个更大的反讽?
和许多历史上智慧的女性一样,她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个女人。
(二)人类每天都在制造着不同的荒诞,忙碌的为世界划分各种集团。
男人,女人;基督徒,穆斯林;有神论者,无神论者;黑人,白人……而集团与集团之间则永远重复着征服、打压、屠杀、侵略、毁灭的主题。
一个信仰抹杀另一个,一个种族奴役另一个,人类的历史,说白了不过如此。
即使到我们自诩为已高度进化了的今天,人这种生物的本性依然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进化。
战争仍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行,大国仍然可以决定小国的生死,极端XX组织——不管是以宗教还是动物保护为名——仍然在强制性的向人们倾销他们的思想。
不论如何粉饰,这个世界,骨子里就容纳不下多元。
我相信所有神被创造出来的时刻都是出于善意,但我也相信所有的善意最后必将被恶意利用。
宗教从最初的心灵慰藉到最后的政治武器,往往要背离了创始者的初衷。
《Agora》里,基督教与异教的冲突一如既往地是矛盾的导火线所在。
当Davus把面包分给信仰基督教的穷苦人们,当他第一次在这个宗教身上看到了平等和关爱,他的喜悦是真诚的。
然而,当狂热的基督信徒占领并毁灭曾经的讲堂,当那些代表着文明和智慧的书稿与模型被付诸一炬,分享了破坏者狂热的他却无法拥有相同的喜悦。
一个精神世界的建立却伴随着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消亡,心灵的一块地方被填满,另一块却只能重新陷入空虚。
于是当人们问他天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答案了然于心的他却只能模棱两可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有上帝才能解答。
”也许他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但当两种信仰已势成水火,他仍然徘徊在两极之间无从选择。
无法回应自己内心的他最后还是没有挺身而出拯救Hypatia,但他也不能绝对的忠于宗教,选择了私下帮助她更快的解脱于痛苦。
我相信,做这一切的时候,他所感到的不是懦弱的痛苦,只是更为深刻的迷茫。
但这种迷茫已经决定了他终将成为两种信仰的叛徒,终生背负更为沉重的心灵枷锁——所有的从前化为乌有,所有的未来已成苍白。
当你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这,是否也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谁说宗教是为了救人?
谁又说神爱众生?
就像电影里所描绘的画面一样,那些原本应该成为和平和进步的指导思想却带来杀戮和疯狂,带来愚昧和倒退,这是谁的错?
明明看到一切已经背离了初衷,我们却仍然不肯放弃信仰,因为我们孱弱,我们不敢奉自己为神,我们需要崇拜别人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而这便必然给了别人以煽动和蒙蔽的借口,那么当错已酿成有罪的人又该是谁?
也许,错的不是宗教,而是这种东西注定与人类本身气场不合——人类的悲剧,莫过于此。
看Luc之前的评论,我其实是把这个片子当作好莱坞黄金时代“罗马大片”东山再起来期待的,结果相当出乎意料。
尽管都有满银幕的宽袍大袖和大理石建筑,可当年的好莱坞,决不可能拍出这种电影。
新意之一,是女性的视角。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世上有什么铭刻在女性DNA里的“女性视角”,虽然很多女性主义很爱讲这个,我只是说这片子是从一个女性的眼光来反映时代的。
希帕提亚根本不在乎肉身的性别,她把沾满经血的碎布丢在Orestes面前,用肉身的丑陋击碎了少年的痴心妄想。
她认为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导向完美的唯一途径,这就是古希腊理性精神一脉流传的魅力。
我说的女性视角的新意,是指用女性角色来担纲一部史诗大片。
这在当年的好莱坞大片里,是极少出现的(除了《埃及艳后》和《圣女贞德》等有限的几部)。
男人古铜般的肤色和晶莹的汗水,照罗兰·巴特的话来说,是罗马神话永恒的组成部分。
而《城市广场》讲述的,却不是男性彰显荷尔蒙的history,而是一个女性追求和谐与完美的herstory。
新意之二,是对基督徒的刻画。
发生在庞大的罗马帝国的故事,总让人联想起《宾虚》、《十诫》、《圣袍千秋》等宗教传说。
实际上,居住在当年的罗马帝国的,还有摩尼教、犹太教和罗马多神教的信徒。
那些好莱坞宗教故事反映的,只不过是被基督教化的西方社会对自身历史的想象而已。
早年对这些民间故事的影像化,跟《孔夫子》、《武训传》一样,都是在利用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道德故事来与大众接轨,以完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再生产。
而《城市广场》对基督徒不但没有一点美化,还揭开了历史上他们偏狭残暴的一面。
当然,多神教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毕竟罗马多神教已经随风远去,对基督教的批评,才是与现下相关的。
联系到欧洲今日的种族和宗教冲突,阿曼巴的诉求可谓用心良苦。
查了一下维基,历史上的希帕提亚死得比电影中凄惨百倍,据说是被基督徒从马车上劫走,拖到Caesareum教堂,活活剥皮斩碎,死后肢体还被火焚。
片中让她被达乌斯闷死,算是稍微照顾了一下观众的神经。
影片在Orestes求爱那场,伴着笛声将镜头一直拉大宇宙的“超大全景”,乍看觉得奇怪,后面看多了,才明白这是导演在对比宇宙的浩渺、有序与人间的自大、纷扰。
包括多神教徒与基督徒冲突那一场,也多用高空俯瞰的视角。
与黑泽明的《乱》一样,是在悲悯世间的残忍。
不一样的,是阿曼巴没有相应加入个人仰望天空的主观镜头,高调的用意表达得急躁了些。
这片子里的CG技术用得既承载用意,又不脱离实况,算是比较好的。
不过能撑起“史诗电影”名号的,远不止这些技术层面。
影片对罗马人的生活表现之细致,令人赞叹。
饮食、体育、教育、娱乐都有精细的表现,足见西方罗马史学的发达。
中国要做到这一步,还早得很。
我们忍受古装烂片的骚扰之路,看来还遥遥无期。
在我看来,影片唯一的不足,是对希帕提亚的学术先进性强调得过了一些。
古时候的学术照现在的眼光看,往往是巫术、数术、科学混杂的,即使在理性昌明的希腊哲人中,也是这样。
过分强调她取得的成就与今日科技的合拍,固然可以加强用今日理性破除宗教执念的诉求,却反而可能埋没历史的真相——难道一个绝不出卖自己信念的巫婆,就不如一个女科学家高贵了么?
实际上,科学理性正是今日最大的邪教。
蕾切尔据说是剑桥大学毕业,尽管如此,或许是《木乃伊》里面那种胸大无脑的印象太深了,对她出演这种知识分子角色,我总会产生屠妇绣花的不雅联想。
其实她沉静的一面表现得还不错,只是在人前阐述观点的时候,总表现得有点女高中生般的手足无措。
这可能是有意设计的,但历史上据说希帕提亚可是“懒见生人,但是在一群男人面前也落落大方”啊!
片中多次出现了埃及科普特教会的象征,我忍不住想象,欧洲宗教界会不会因为这部电影是批评科普特“异端”的,就能稍稍放开一点胸襟呢?
待考。
我一直认为,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
从这部电影在欧洲票房飘红,已经可以看出欧洲观众素质之高。
妇女运动、后现代史学、多元文化观,已经在电影市场上开花结果,足以容纳这种气味独特的“人文史诗”。
而对宗教偏执的反思,说明导演对如今欧洲的族裔冲突不但关注,而且跟希帕提亚一样,有自己坚定的立场。
这部批判宗教偏执的电影,却在历史上宗教审判为祸最烈的西班牙诞生,岂非一个奇妙的耦合?
那我们呢?
难道说,别人已经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刺,我们却还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么?
希帕提娅(Hypatia,公元350年与370年间-415年),西方古代著名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活跃于罗马帝国晚期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
据说拉斐尔名画《雅典学园》中的那位白衣女子便是她。
希帕提娅的父亲及导师席昂(Theon),是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后一位名传史册的数学家。
大约在公元400年时,希帕提娅凭借卓越的学识成为了亚历山大城柏拉图学派的领袖。
她除了进行个人的研究之外,也热心于教学,其声名之大既招来了外国热切求知的学子,也引来了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
虽然她本人的著作全都亡佚,但她智慧的形象却得由同时代人的记载而流传千载。
与之一同流传的还有关于她美貌的传说,以及悲剧性的死亡。
《城市广场(Agora)》正是一部以希帕提娅为主角并着力刻画其悲剧结局的西班牙电影。
Agora是一个希腊词,直译为城市广场。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广场是公民聚集议事之所,因此agora含有公共政治空间的意义。
在影片中,正是聚集在城市广场上的狂热群众最终导致了作为希腊文明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与希帕提娅的毁灭。
影片以Agora为题,其意大概就在于此。
电影所展现的是亚历山大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社会图景,其中群众的狂热源于迅猛发展的基督教信仰。
自草创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迫害并没有瓦解基督教,反而不断刺激了其时而松弛的神经并帮助其克服了内部的分裂。
到了四世纪晚期,罗马帝国原来的国家宗教多神教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而基督教却如旭日东升大有席卷帝国之势。
最后一位信仰多神教的罗马皇帝尤利安于公元363年死于波斯战场,而狄奥多西大帝终于在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异教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及希帕提娅所教授的哲学,难以见容于宗教激情日渐高涨的基督教信众。
尽管希帕提娅的学生中不乏著名的基督徒(比如后来成为托珞麦斯地方主教的辛奈西斯Synesius),但狂热的群众从不愿屈服于逻辑,更何况她对埃及总督欧瑞斯提斯(Orestes)(在影片中他是希帕提娅的学生与爱慕者)的影响已成为主教西里尔(Cyril)扩张自己势力的障碍。
于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终被摧毁,而希帕提娅也难逃暴民的毒手。
影片主线围绕希帕提娅的活动展开,主要包括她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及对宗教狂热(无论是多神教的,还是基督教的)的抵制。
在其中还穿插了她以月经布断然拒绝求爱者的著名传说,在影片中后来成为总督的欧瑞斯提斯充当了这位失败的求爱者。
影片的另一线索则围绕虚构人物达乌斯展开。
达乌斯是希帕提娅家的奴隶,一直偷偷地崇拜并爱慕着女主人,然而奴隶身份是他难以逾越的鸿沟。
与此同时,宣扬兄弟之爱的基督教逐渐吸引了他(这也正是基督教在下层群众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爱情与信仰的冲突,他终于选择了信仰。
然而,基督教信仰带给他自由的同时,也将他卷入不断的宗教仇杀。
当他对信仰日益困惑之时,他得知下一个谋杀的目标就是希帕提娅。
尽管他试图拯救她,但最后还是无能为力。
除此之外,达乌斯对希帕提娅的默默爱慕也与欧瑞斯提斯咄咄逼人的求爱形成对比。
影片以希帕提娅与达乌斯的两条线索彼此呼应,展现了剧变时代人们所遭遇的心灵冲突与现实困境。
从故事梗概来看,剧情发展理应颇富张力,然而实际观影的感受却并非如此,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影片情节稍显破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
贯穿影片始终的理性与宗教狂热的矛盾本应是影片主线的推动力量,然而电影中描绘希帕提娅探索地心说的部分虽然本身的铺垫及推进都很完整,却游离于主要矛盾的发展之外。
于是,电影一进入到希帕提娅进行科学探索的相关段落就好似进入了世外桃源,情节的时钟便静止不动了。
至于影片副线,其主要的问题则在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
影片中,无论是达乌斯的奴隶身份给他带来的痛苦,还是基督教兄弟之爱对他的吸引力,虽然都有所表现,但总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而且,希帕提娅对他的关心与欣赏,实际上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影片所给他设置的抉择的困难。
这些问题使得影片对他命运的安排显得过于刻意,而且也削弱了他内心冲突本该具有的强度。
另外,影片通过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他对希帕提娅的爱慕甚至还不如欧瑞提斯,毕竟欧瑞提斯还在西里尔面对面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拒绝背叛希帕提娅,而达乌斯所做的却只是帮助她痛快地死去。
电影着力表现的是基督教信徒的狂热与希帕提娅及其代表的理性的冲突,然而对此矛盾的刻画却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要知道,希腊哲学并非完全与宗教信仰无涉,亚历山大图书馆本身即承担着多神教的宗教职能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影片开始图书馆中举行的祭祀仪式也反映了这一点),而希帕提娅所属的哲学流派也很可能是富于神秘主义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希帕提娅所秉持的理性很难说没有摻杂宗教信仰的成分。
然而影片在对希帕提娅形象的刻画中回避了她对多神教信仰的态度,特别是后来她对辛奈西斯的表白——“我必须怀疑”——几乎使她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当然,电影并非历史著作,简化矛盾有时也有助于突出主题与人物,不过如果充分描绘现实矛盾的复杂性也可能为电影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意义。
尽管希帕提娅的理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理性,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希帕提娅与基督教狂热的对立完全理解为两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恐怕也简化了问题。
这种理解等于完全否认了现代理性的历史根源,并且也无法改变对希帕提娅所施加的暴行的恶劣性质。
关于希帕提娅的死,历史记载远比电影中的安排更加惨烈残酷。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关于希帕提娅有如下叙述:“数学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娅,受其父学说启蒙,她以渊博的评注,精准完备地阐释阿波罗尼奥斯与丢番图的理论;她也在雅典与亚历山大城公开讲授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
这位谦逊的处子颜如春花初绽,却有成熟智慧,她拒绝情人的求爱,全心教导自己的门徒。
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
而西里尔以忌妒之眼,盯视她讲学处门前云集的冠盖车马、随从奴隶。
于是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官方与大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唯一绊脚石。
这块绊脚石很快就被移开了,在一个致命的日子里,在四旬斋的神圣斋期里,希帕提娅被从她的两轮车中扯出,衣物给撕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并遭礼拜朗诵士彼得(Peter the reader)、一群蛮人与残忍的狂热分子们,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锐的蚌壳将她的肉从骨上刮下,还在颤抖的断肢则被投入火中。
正义的调查与惩罚最后因适时奉上的礼物而作罢,但希帕提娅的谋杀案,已在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
” (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此类谋杀尚被视作可耻的罪行。
不幸的是,当基督教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支配地位,对异端的残酷暴行也成了值得赞美的举动。
事实上,到了公元七世纪,教会人士关于希帕提娅的记载便已然将她描绘成了巫婆样的人物,并将对她的谋杀视为“摧毁了亚历山大城中偶像崇拜最后的余毒”(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
自然,宗教本身从不能杀人,但狂热的宗教信徒却可以。
也不止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很多打着“真理”、“科学”旗号的理论的狂热追随者同样在历史上犯下过累累罪行。
他们的狂热源自对所信仰对象的轻率肯定,这种轻率因而也轻松的肯定封闭了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成的解释而拒绝怀疑,更甚于此的是,他们不仅自己拒绝怀疑而且敌视一切异议。
于是乎,初衷再美好的宗教、理论,也难免种下龙种收获跳蚤。
尽管如此,对于背负沉重的现实生活的人们,形形色色真真伪伪的信仰依然以其种种许诺种种诱惑吸引着他们。
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著名小说《你往何处去》描写了在基督教横遭迫害的时代主人公艰难地追寻信仰的故事,其书名正仿佛坚定信仰对迷途羔羊发出的呼唤。
可是,迷途羔羊们要小心,当坚定信仰必需血腥来彰显,你也应该问它一句:你往何处去?
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战争,或以捍卫自己信仰为名的战争, 没有一场是正义的.基督徒对异教徒的憎恨佛教显宗教徒对密宗教徒的诬蔑和诋毁没有一种圣贤的教导,是让你去恨. 你被带到这个世上唯一的任务就是热烈的去爱. 爱你自己,爱别人,爱宇宙里的一切. 于是当你开始恨, 即便你认为那是正义的憎恨和嫌恶. 你都正在远离你心中的神.亲爱的孩子, 每一个来到世上都有他自己的功课要做.希望你下次来的时候, 不必再经历这一切没有道理的杀戮, 践踏, 所有存书被暴徒付之一炬希望你已经学到当你愿意用你毕生都将难忘的痛苦换来她的解脱时, 相信你已经学到了你看, 太阳不是已经成为了我们世界的中点了
不了解历史 宗教 信仰 女人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这是什么垃圾剧情。。。
不知道这个8分是怎么来的,非常不喜欢,从选角到故事情节以及内涵都是一团糟。这个人设莫名其妙,如果不想受到波及为什么不低调行事甚至是逃到另一个地方潜心下来做学问呢?而是高调的在议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所有男人听你的话,这不是女权癌吗,死的莫名其妙,被曾经的奴隶不仅占了便宜,每次见到他还一副疑惑的表情,这不是把自己的人头送到敌人手中吗?提督其实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也一直对女主角怀有爱慕之情,为什么每次都是冷冰冰的拒绝别人,所谓的两个基督教徒都听这位女数学家的话也是醉了,倒希望她有埃及艳后般的智谋玩弄男人于鼓掌之间,这样她也不会落得个尸首异地的局面吧,以为学数学的人都会聪明一些,没想到电影硬生生的把她塑造成了书呆子。不喜欢的还有奴隶的选角甚至是提督,反正很失望,读初中的时候就想看的电影结果却是这样。
古典世界的最后一场悲剧,痛彻心扉…
建筑五颗星
那些史诗俯拍。熟妇雷切儿的眉毛。
冲着罗马文明来的,剧情神马的很拖拉,原谅我没耐性!
但凡反宗教的鄙人先有三分好感,再一个故事拍出来感人,又要加分,虽然狗血,但主题给力。
节奏太慢
昔時天才的下場以悲劇為多。想起莫札特。
恩··看完感觉即使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人类也并没有进步
信仰与理想对抗时,你忠于哪个?
阿曼巴09年作品,有些空洞
遥远时代的智慧女性~
- -总想到程心 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她永远不会成为执剑者 豆瓣很多影评真是跟我三观不合
电影怎么敢叫成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夹杂着没有重点的大量混乱叙事试图重现Hypatia之死的前因后果,将更多篇幅等量分给一众愚蠢的男人,带着从根源上不可避免的男凝却试图讲好一个脱离宗教和性缘的女人的故事。呃,大场面更是看得我头痛。Weisz好美,RE那时倒是也挺清秀。
没羽箭张清原来是信基督的。。。
当商业大片都可以如此尖锐地探讨宗教与科学,突然感觉人类文明确实是在进步的,如果进步这词真的存在的话。向老前辈致敬。话说Rachel Weisz就是适合演这种气质女
也许导演想给你讲个好故事,然而却弄出来个蠢得要命的电影,其手法宛如在太空舱里给你画一幅乌龟驮大地的漫画并试图让你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