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黑莓之夏”,就是指2020年5月25日米国“跪杀黑人事件”后,带来的全美骚乱与抗议活动。
这个名词是俺仿照“XX之春”生造的,“黑莓”的寓意就不用多说了。
如果今年5月前看到《誓血五人组》这部电影,也许还不会有什么感觉。
但是,在米国警察跪杀弗洛伊德后,全美掀起轰轰烈烈的“黑莓之夏”运动,就会让人突然一惊,心思这部《Da 5 Bloods》怎么就像是为“黑莓之夏”拍摄的。
俺曾经去过越南,从南到北走过,在以前的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待了好些日子,在影片中看到西贡河、战争纪念馆、胡志明市街景等,都觉得非常熟悉。
还有几位黑人老兵在《女武神》的音乐中坐船去的两旁满是丛林的小河道,俺也去穿行过。
这一切多少有些故地重游的感觉。
此外,俺曾经写过一部中篇小说《美山塔》,写的恰好也是一位越战老兵回到越南南方重温旧梦的故事。
应该说,这些都是让俺对这部影片格外感兴趣的原因。
影片一开始采用的纪录片,展现了米国黑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遭受歧视、迫害以及黑人组织反抗、抗争、参加越战等的历史,其中有些镜头让人特别震撼。
比如近距离枪杀越共那段视频,以前只看过那张照片,这次看到现场视频,真的是相当震惊。
片中说到,当时米国黑人占全美总人口11%左右,但参加越战的黑人士兵,却占整体的30%左右,可见黑人真是“同军不同命”。
这几个越战老兵还算命大,战后多年终于回到了越南。
他们可不是只想故地重游,他们是想拿回越战时掩埋在战地的一箱金砖,并找到战死的兄弟遗骨。
寻找金砖和遗骨的过程还算顺利,找到遗骨那段拍得也很感人。
不过,金砖得手后,故事的走向有些出人意料,出现了误踩地雷、当地人来抢金砖以及让-雷诺扮演的法国大佬带人来与黑人老兵火拼的情节,倒是十分精彩,让整个故事越来越有看头。
这其中反复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一顶写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红帽子,被人换来换去,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戴着红帽子回到越南的米国老兵,一心想找到并带走那些留在战场上的金砖,说白了就是一直想几个人独吞这些财宝。
如果强行解释一下,似乎可以暗喻特朗普那种“米国优先”的想法,就是想独霸世界的财富。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可是在一个雷区,踩雷的风险不说,还有当地人也想分一杯羹,另外看似与他们合作的法国人也毫不手软,也想拿走一份。
其实,这就是米国现在的状况,米国佬为了拿走金砖,也是毫不留情,大开杀戒,连法国大佬也照样往死里整,一点也没有盟友之情。
当然,影片最大的预言还是揭示了米国黑人的骚动,连最后喊的口号和标语“Black Lives Matter”都跟现实中“黑莓之夏”运动中出现的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斯派克-李一开始就算好了2020年5月要出“黑莓之夏”这一幕,还是“黑莓之夏”运动的参与者观看了《Da 5 Bloods》这部电影受到了启发。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其中几位黑人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影片对《现代启示录》、《第一滴血》等几部越战片的致敬或嘲讽也都蛮有意思。
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捎带了解一点米国黑人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抗争历史。
伍越战老兵,40年后重返越南丛林,以寻找埋葬在此的战友诺曼尸体作为幌子,实际上来挖掘曾经埋藏在此金条的故事。
影片以1978年2月26日,默罕默德阿里的采访开始,我的良心不会允许我,为强大的美国射杀同胞,或者有色人种,以及在泥泞中饱受饥饿折磨的穷人,我有什么理由朝他们开枪呢,他们从没有叫过我“黑鬼”,没对我动用过私刑,没有放狗来咬我,没有剥夺我的国籍。
1967年4月28日,穆罕默德·阿里拒绝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武装部队体检报名处进行入职,因此被判处监禁5年,还被取消了拳击执照。
接着影片出现了登月以及流落在街头的黑人,出现了马丁路德金、西贡死刑以及越南凝固汽油弹女孩潘金淑,这个被汽油弹溅中的女孩,绝望的裸体奔跑在大街上。
阿里和马丁路德金和黑人民权运动以及黑人自豪感密不可分。
而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也非常可能与他反对越南越南战争有关。
所以本片通过历史资料,以及喋喋不休的四名黑人对话,揭示了越南战争中非裔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美国黑人士兵占越南前线部队的30%以上,欧迪斯、艾迪、麦尔文、鲍尔以及战死的诺曼都是黑人士兵,曾经在越南丛林并肩战斗。
他们再次回到胡志明市,回到了一个他们从未离开过的地方。
因为4人皆有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战争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这四人的日常生活。
欧迪斯的女儿被叫做蟑螂、黑鬼,一直受歧视。
而鲍尔经常做噩梦,梦中再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鲍尔说,他梦中看到了诺曼带领着他战斗。
战争就像幽灵,从未在每个士兵的生活中离去。
影片后半段看似是寻宝运动,实际上在寻宝的过程中,强化了战争从没有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水上集市上,卖蛇卖鸡的商贩故意上来挑衅,咆哮,你们杀了我的父母。
寻找的金条,是战争的延续,同样的使人丧失理智,几十年前埋藏的地雷,照样杀死了现在的队友。
越南共军和四名队员的厮杀,象征战争的延续,鲍尔被枪杀在了亲自挖好的坑中。
法国白人又一次骗了这四个黑人,就像不停插入的越南电台嘲弄他们,你们为什么要为返回时把你们当成二等公民对待的国家而战,结合最近轰轰烈烈的BLM运动,I can’t breath 席卷美国,影片在这个节骨眼上映,非常具有深意。
再次返回的丛林没有什么变化,黑人的地位依然如故,种族不公依然如故。
(文中图片来源《誓血五人组 永不停止的战争》,侵删。
)
受全球疫情的影响,戛纳电影节被迫停办,而斯派克·李出任戛纳评审团主席的事也因此顺延到了2021年;但这并没有影响斯派克·李持续活跃在公众视野之中。
斯派克·李无论是记录疫情下的纽约的短片,还是关于美国“弗洛伊德”事件的发声,现年63岁的斯派克·李都展现出了一种“年轻人”的难得的热情, 我们又或许可以说,斯派克·李正是那类永远不会害怕“说错话”的导演。
斯派克·李拍于疫情期间的短片《纽约纽约》而斯派克·李对于广大影迷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2018年摘得大奖但又饱受争议的《黑色党徒》,还是年仅32岁时所带来的天才之作《为所应为》,都给影迷留下了有趣的银幕记忆。
2018《黑色党徒》
1989《为所应为》可以说,斯派克·李从当年的“叛逆小子“慢慢步入到当下的好莱坞主流,依靠的正是其激进、大胆的创作态度和对黑人群体细致入微的描摹。
而在如今因疫情而千疮百孔的电影创作环境下,他却依然为观众带来了他的新作《誓血五人组》,或多或少也给全球电影业带来了鼓舞。
2020《誓血五人组》但无论如何,电影本身才是最首要的,《誓血五人组》和斯派克·李自己创作生涯中那些佳作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虽然本片依旧刻画了深刻的黑人角色群像,并以媒介自反的形式回溯越战,但是却没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反馈到表达之上,并且还在“反类型”叙事上栽了跟头。
影片《誓血五人组》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越南,四个黑人越战老兵时隔四十五年后再度重返越南,本来愉快的寻金之旅却遭遇到意外的阻碍。
从故事上来看,《誓血五人组》依旧是斯派克李近些年最拿手的那一套:“观察一组特定群体的生活,并让他们在一个传统的类型片故事中通过戏谑与杂耍来达成一定的反讽。
”而往往其对于人物群像的构建也正是在这些日常或是戏谑中来达成。
影片《誓血五人组》开场的前几段,斯派克·李延续了其一贯以生动黑人社会生活场景为序的传统,如同《黑色党徒》那样,一上来就为黑人群体赋予了直观的共性,紧随其后又安排四个主角坐在一起闲聊,四个主要人物也正是由这场戏开始被逐一赋予个性。
在对话的最开始,斯派克·李就让人物在生活层面上迅速抛出话题:“关于麦尔文18岁的儿子。
”然而,就在几句简单的交谈间,开篇所展现的“亲密无间”的四人关系便已透露分歧。
鲍尔看着照片,却反过来问麦尔文有没有备枪,这里无疑巧妙铺垫了鲍尔的激进主义倾向。
其后残疾越南小孩的出现和关于特朗普政策的闲聊,在明确了鲍尔激进主义倾向的同时,更是将另一位主要人物艾迪划分到了鲍尔的对立面,埋下了人物之间分歧的种子。
但紧随其后,影片却忽然转变画面宽高比,并且变为了胶片拍摄的画面。
与此同时,更是响起了《现代启示录》中的经典配乐《女武神的骑行》。
主线故事短暂停滞,插入的是五人组当年在越南的战斗回忆。
事实上,这种看起来相当突兀的做法,也正是斯派克·李刻意设计的“戏谑”时刻。
中途掐断类型片叙事,拿出独立时间来呈现与主要人物群体息息相关的“历史影像”(此处可以理解为是斯派克·李自行复刻的历史影像),以媒介上的跳脱来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群像的认知。
而《誓血五人组》的这一段由于其内容明确的指向性,无疑呼应了影片开头的历史影像,从而直截了当地引出越战议题。
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影像也依然属于主要人物黑人群体的生活片段,展现的还是主要人物群体关于越战记忆的共性。
显然,一组完整的人物群像除了共性,还需要有差异。
而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的四人群体内部逐渐树立起身份对位的“工具”显然正是鲍尔这一人物。
在影片的中后段,斯派克李俨然将鲍尔作为了主角来对待,甚至可以说鲍尔成为了影片中的“公民凯恩”。
在寻金之旅中,鲍尔激进的态度、古怪的言行使其与外界(这里的外界指黑人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不断产生碰撞,并反过头来为主人公群体制造麻烦。
而主要人物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正从另外几人对“疯狂”的鲍尔的态度来展开。
麦尔文和欧迪斯显然保持中立态度。
面对鲍尔,他们一方面表示反对甚至发生冲突;而另一方面却依旧重视着战友、同胞的感情,对鲍尔投来关怀。
而艾迪则是站在了鲍尔的对立面,正如影片开始不久的酒吧闲聊戏铺垫的那样,艾迪显然保持了他温和的作风。
但有趣的是,它却并不意味着艾迪与鲍尔之间会频繁冲突。
相反,艾迪恰恰是与鲍尔冲突最少的人,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没有直接参与到另外三人的纷争之中去。
更巧妙的是,斯派克·李让这个人物带着一台胶片摄影机,并且在故事的进行中时不时地短暂插入艾迪摄影机的视角。
媒介上的显著差异,寓意着这个人物被隔绝在了群体之外,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断审视着这一群体关系。
可以说,艾迪其实是站在鲍尔对立面、又远离麦尔文和欧迪斯的旁观者,并且由于其媒介的独特性,这一人物站在“复古”视角审视越南面貌,亦承担起向观众回溯战争的职责。
由此在主要人物之间便构建起了具有同一性但又立体分层的关系框架。
框架建立之后,想要为人物群像添加内核显然需要更多导演表达层面上的东西。
而在《誓血五人组》中,始终“不在场”的彪汉诺曼,则正是影片中这组黑人群像的灵魂所在。
在影像层面,斯派克·李多次利用明显的打光、道具甚至是富有宗教意味的出场,来将诺曼的人物形象神化;同时在叙事层面,诺曼这一角色也被设置为事件的重要动机之一;最后,回归人物关系本身,诺曼也在主要人物的这组“多层”关系中起到某种维系作用。
而经由回忆片段和历史影像的交织,诺曼也由此成为了本片中完美黑人精神的化身。
他被斯派克·李定义为是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的集合体,在暴力和“爱与和平”之间维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他也正是以诺曼所象征的这种完美精神为参照,才在主要人物的群像内部划分出多个派别出来。
或许,斯派克·李正是想在等片中通过对完美精神的辩证思考,来探求能付诸于实际的黑人平权最优解。
但诺曼这一角色的设置最重要的还是对比到艾迪和鲍尔这两个极端上。
这是两个富有寓言性“戏谑”桥段,艾迪作为回溯战争的“和平媒介”却暴毙于越战遗毒。
媒介的死亡,无疑代表着站在“完全和平”角度来反思战争的失败。
而鲍尔在一段伊甸园式的经历之后,终于被揭晓了其癫狂的“玫瑰花蕾”,他如今的激进、古怪到头来却是因为自己在战争中的温和、感性所致。
这其中的反差无疑正是一种对越战的极大讽刺,而诺曼在片中对于越战和黑人平权关系的长远思考,显然才是斯派克李在面对这一议题时所要推崇的态度。
鲍尔儿子这一角色与诺曼在前后“五人组”中的对位似乎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黑人的年轻未来,斯派克·李似乎在期许他们能拥有诺曼那样的精神。
影片《誓血五人组》虽然刻画了层次鲜明的黑人群像来讲述平权问题,又用大量利用媒介回溯越战检讨战争,但这二者最终却呈现为各自独立,并没能结合起来让表达更上一个台阶。
正如上文所提,斯派克·李要将两个议题结合到一块的关键是鲍尔这一人物,但他选择将鲍尔的“玫瑰花蕾”留到影片的最后才揭晓,其实是有些不妥的。
结合前面鲍尔“闪灵”式的不断癫狂和不断的意外,影片整体看下来显得戏剧性过于强烈。
前两个小时内的影片信息,都将鲍尔古怪行为的来源指向了其对金子的极度渴望,但到了最后半个小时,又忽然揭晓一个并没有丝毫铺垫的反转,将鲍尔这个人物在全片的行事动机强行扭转了过来,对于观众来说这实际上显得过于牵强。
更重要的则是影响到了鲍尔这一人物的清晰定位。
如此天差地变的反转下,观众其实很难再把鲍尔的悲剧和黑人平权、战争创伤这两方面牵扯上太多的关系。
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下,似乎更像是出于鲍尔对于误杀朋友的内疚自责,而这想必应该也不是一贯热衷于追求对现实层面问题发出声讨的斯派克·李最终所想要表达的。
同时,在鲍尔、艾迪两个对位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斯派克·李的考虑也有失严谨。
艾迪这个旁观者与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距离过远,甚至在中间关键性的酒吧戏中几乎完全缺席,这造成了艾迪这一人物与主线叙事之间产生明显脱节,由此完全沦为了一种媒介视角。
而艾迪在袒露破产事实之后没过多久就草草死亡,让这一转折变得缺乏意义的同时,也完完全全浪费了艾迪这一个本可以站在鲍尔对立面做出深度的人物。
而鲍尔这一人物的种种古怪也显得有些过头了。
无论是面对白人、墨西哥移民、黄种人甚至是自己的黑人同胞,他都或多或少的表露出恶意,但却又并未在他的身上看出他对黑人群体本身有多少的感情。
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尔更像是被塑造为了一个反社会典型,用来嫁接对特朗普和“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讽刺。
过度的“戏谑性”,显然是削弱了这一人物和黑人平权议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
另一个问题,则是斯派克·李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和过火的”反类型”的策略。
作为本身嵌套了经典淘金故事的《誓血五人组》,斯派克·李选择在主线叙事的进行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影像或是五人组的越战回忆。
在影片前中半段,这一设计也确实达到了叙事上“反类型”并且强化主题促进剧情推进的作用;可到了影片中后半段,主线叙事发生重大转折来到情节高潮的时候,叙事过程中依旧是不间断地切换到历史影像以及回忆部分。
但由于在前半部分已经出现了大段的回忆和历史影像,导致至此再出现的这些历史影像和回忆在内容上和之前所出现的产生雷同。
这非但没有和主线结合起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反而间接性打断了主线高潮部分的叙事节奏,让主线整体看来异常凌乱拖沓,两个半小时片长与实际内容厚度有些不成正比。
至于《誓血五人组》“反类型”叙事上的失败,其实可以对比前作《黑色党徒》看出端倪。
《誓血五人组》和《黑色党徒》同样,在类型片框架的主叙事下,掺杂日常和历史影像来弱化情节性并服务于导演个人观点表达。
但不同的是,《黑色党徒》中每一场看似和主线叙事脱节的日常、对话,实际上都和主线叙事的前后或是人物关系有所关联,而对于历史影像的使用也是如此。
影片《黑色党徒》中,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段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平行蒙太奇,在完成导演个人的政治讽刺之余,与主线叙事也依然相勾连着;甚至,在两个时空的摄影技法上也彼此关联。
影片《黑色党徒》中,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由此,《黑色党徒》中的影像运用和添加日常情节在帮助影片脱离死板类型片叙事框架的基础之上,又不至于让主线陷入断裂。
并且,在这些“额外的”影像、日常和主线叙事之间也围绕着同一个社会议题搭建起了互通的桥梁。
2018《黑色党徒》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践行了类似的想法,但却并没有达到《黑色党徒》的和谐。
大段大段的“私货”对话和重复率较高的历史影像资料,再加之剪辑上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过于跳脱,使得整部影片叙事松散又冗长。
反过来,本是为戏谑、反讽而设计的“额外内容”,也正因为过于无聊的主线而变得充满说教意味。
足足两个半小时片长,但最终导演个人表达的提炼,却绝大部分来自于后半段的三次短暂的打破“第四堵墙”,而其费劲心思所设计的“反类型”却反倒有了无用功的意味。
可以说,《黑色党徒》在国际上的成功,无疑给了斯派克·李不少继续发扬其类型叙事+反讽议政并行风格的信心。
结合当下美国正在发生的剧变,斯派克·李也或许是想通过这部《誓血五人组》来评析时政、声援同胞。
但过于旺盛的表达欲望到头来反而却令成片的质量有所下降。
在《誓血五人组》之后,斯派克·李或许需要在先锋创作意识和观众的观影体验之间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而《誓血五人组》虽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斯派克·李对于时代的声援显然已经传达到位。
结尾处北越女播音员打破“第四堵墙”脱口而出的那句“祝你好运”,或许也正是斯派克·李要献给如今依然坚持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上,为黑人权益而摇旗呐喊的广大同胞的祝福。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男主角多年以前参加过一场战争,在战斗中他不小心误杀了自己的战友。
当时他们刚找到一大堆金子,还没来得及运走就发生了这个不幸。
几十年过去了,男主角决定把战友的尸体送回家并且带走这一大笔钱。
男主角和儿子的关系有些紧张,因为他的老婆就是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的。
所以男主角把罪过算在自己孩子身上。
他的儿子也偷偷的跟来了,并且还认识了在当地排雷的女主角。
男主角的计划是把金子卖给大魔王,但是大魔王却黑吃黑想要吞掉这一大笔财富。
于是火拼在所难免,男主角被大魔王的手下杀了。
死的很惨,自掘坟墓那种。
大魔王被男主角的儿子杀了,也算为他父亲复仇了。
女主角喜欢这个小伙子,也许他们之间能够擦出爱的火花。
他们把这些钱分给了和他们一样颜色的穷人。
这也是男主角战友生前的遗志。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一把年纪了就不要做这么冒险的事情了。
岁数大了还是要求稳啊,别一不小心你把自己的棺材本都输光了。
还有就是人都是得寸进尺的,得到了一些还会想要更多,更多,更多。
就算现在比100年前获得的多的多,可他们永远不会满足。
即使没有目前美国如火如荼上演的BLM(Black Lives Matter)运动,Spike Lee 的《誓血五人组》也值得颁奖季瞩目。
它不仅是一部反战、探讨种族主义的电影,也非常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并用历史讽刺了当下美国时政,而且还是通过一个有趣、血腥、充满意外的存林冒险故事。
Spike Lee的电影一般都具有四个特点:1)肯定很政--治 2)肯定很具有讽刺性幽默 3)角色话比较多 4)音乐选得特别好。
这基本上就是他本人的特色,本片也同样在这四点上很突出。
《誓血五人组》的前一个多小时稍微有点闷,让人感觉是另一部讲述退伍老兵战争后遗症的反战作品,但从1个小时20分钟开始,就变成了一部冒险动作片,仿佛在看印第安纳琼斯类型的绝地寻宝电影,观众开始猜谁能活到最后。
然而,各种对历史、现实的针砭时弊讽刺依然蕴含在有趣的故事中,特别是最后五分钟,仿佛是最近因为BLM活动再次高涨而重新拍摄的,与现实紧密相连,不得不令人感叹,这是当下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四个60多岁的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
然而,当宝藏被找到后,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被暴露出来,几个人的友谊受到挑战。
同时,在这个曾经上演战争的丛林里,依然藏有地雷、机关,还有当地歹徒和有毒的蛇,各种意外接踵而来。
让影片也变得越发有趣,仿佛又回到了生死难料的战场,吊足观众胃口。
更有趣的是四个老兵中其中一个还是老川支持者,戴着那顶写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小红帽。
而这顶帽子也被片中多个角色传戴,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在Spike Lee的电影里,戴上这顶小红帽显然不意味着有好运到来。
“豹哥”出演的死去的队长是五个人里唯一年轻的,只出现在其他四个人的回忆中。
导演在展示回忆段落时,也没有再把其他四个人换成年轻人,而是依然让四个老人出现在越战中,这样的做法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其实挺方便,免得观众还要再区别年轻版的演员。
大部分回忆的段落只是展示队长曾经是一个好人,并是剩下四个人多年来的精神支柱,就算死后也依然对他们影响巨大。
最有趣的就是大部分战争相关电影,血腥场面都用在战争的回忆中,而本片则是把这种如同战争中一样的血腥和残酷延续到今时今日,通过一场在原战场的寻宝冒险还原了战争的残酷。
相比起之前各种描述退伍老兵的电影,本片绝对标新立异,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同时会引发人们对战争,非裔在美国地位,及人性的思考。
表演也相当出色,特别是出演那位老川支持者老兵的Delroy Lindo,有很多机会展示出色演技。
唯一的问题就是前一个小时有点拖沓,导致整个影片长达2个半小时。
虽然今年尚未看到太多电影,但本片是目前最好的一部。
男主角多年以前参加过一场战争,在战斗中他不小心误杀了自己的战友。
当时他们刚找到一大堆金子,还没来得及运走就发生了这个不幸。
几十年过去了,男主角决定把战友的尸体送回家并且带走这一大笔钱。
男主角和儿子的关系有些紧张,因为他的老婆就是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的。
所以男主角把罪过算在自己孩子身上。
他的儿子也偷偷的跟来了,并且还认识了在当地排雷的女主角。
男主角的计划是把金子卖给大魔王,但是大魔王却黑吃黑想要吞掉这一大笔财富。
于是火拼在所难免,男主角被大魔王的手下杀了。
死的很惨,自掘坟墓那种。
大魔王被男主角的儿子杀了,也算为他父亲复仇了。
女主角喜欢这个小伙子,也许他们之间能够擦出爱的火花。
他们把这些钱分给了和他们一样颜色的穷人。
这也是男主角战友生前的遗志。
不键政,打鸡血式剧情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来讲观影时的一个趣事儿- - - - - - - - - -流水账警告- - - - - - - - - -我找新片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尽可能不让自己看到除了片名海报以外关于电影的所有信息:评分、标签、剧情简介、演职员表、制片方之类的,甚至连导演是谁也不会去看,目的是为了不被任何先入为主的东西影响观感(这个习惯貌似不少人也有)。
昨晚逛“片源网”找新片(就是有那个什么澳门新葡京广告的资源网站),被《誓血五人组》的海报吸引了,片名挺俗的但海报是真心漂亮啊,ok,就决定是你了,视线避开电影的各种信息、避开评分,下载完就开始看了。
大概到30分钟左右,儿子面对面四黑人的那场戏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摄影手法,这个机位,貌似是斯派克李在油管大师课上讲的“低强高弱”那个手法(这个名字是自己瞎起的😂,不懂求指正,斯派克李的讲解是“想衬托一个人强大,就从低处拍他,想衬托一个人弱小,就从高处拍他,因为镜头给的永远是对方视角所以可以营造一种气势上强者压倒弱者的感觉”大概是这个意思,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看过他那个大师课的广告)
从高处拍
从低处拍我当时心里就想:不会吧!
《黑色党徒》导演出新片了?
而且碰巧被我用淘新片的方式找到了?
虽然斯派克李的片我只看过《老男孩》和《黑色党徒》,还没打算补片,他到底是什么风格、都有什么梗我还稀里糊涂的,但对他在大师课上讲的这个手法印象最深,继续看下去赌一赌看看到底是不是他。
到了第100分钟,胖黑人一声超长音的sh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t~当时我激动的快鼓掌了,这不正是去年《黑色党徒》开头的那声夸张的“S word”的嘛,我当时被这个逗坏了,记忆犹新。
《誓血五人组》里的shiiiiiiiiiiiiiiit
《黑色党徒》开头的shiiiiiiiiiiiiiiit这个朗朗上口长音shit梗不知道在他以前的电影里是否也出现过,不过到这时我99%确定是老李新片了,结尾“director Spike Lee”一出,果不其然,这似乎代表我之前在看“低强高弱”这段戏的时候也猜对了噢(我好厉害😂)。
看完才发现竟然是出自同一个演员—Isiah Whitlock Jr.的口中。
《誓血五人组》演职员表后的彩蛋甚至也是这个超长音shit,而且是全体剧组一齐大喊,太会玩了。
sh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t~斯派克李貌似坐在中间抱着巨型手指夹真是又爽又神奇的观影体验~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有几个点看糊涂了:1.老兵的战争时间是1969-1971,去寻宝的时间2017-2020左右(川普露脸),50年了,最年轻的都得70了,儿子看起来才20多30?
2.妓女阿仙是那哥们越战时期的相好吗?
保养再好也得奔7了吧,女儿也是看着才20多30?
孩他爹离开越南50年,难道中间又回去啪的?
这个情节完全没交代,也可能是我中间出去撒尿没看见3.那个被乱枪打死的老大爷,本来为了一己私利才冒险自己走的,摔了一跤就大彻大悟,金子也不要了,还让人莫名其妙的抓苦力自掘坟墓了呢?
战斗力精神力都堪忧啊4.都2020年了,越南还能随便拿枪突突突吗?
又不是金三角。
让雷诺到底是黑社会还是什么官方背景的负责人?
轻飘飘就能搞一帮武装分子杀人越货?
虽然法国妞提了一嘴,还是有点懵逼5.cc家给了200万,黑人组织200万,排雷组织300万,还剩下差不多八九百万是自己分了吧?
本来分了也正常,一把年纪翻山越岭过去不就是为了钱吗?
可演着演着已经美版战狼了,那就和影片主旋律不符了啊,有点牙碜*最后让我想起了《喋血街头》,人李子雄不顾兄弟情义非得要金叶子的时候,你梁朝伟义正言辞的一顿臭骂,等人拼了老命带回HK了又理直气壮的去跟人要钱,感觉有点婊,当然不代表杀张学友就是对的(这段纯属画蛇添足,不同意此观点的也别分神,俺们主要还是聊五人组)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
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
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
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
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
相对于上一部《黑色党徒》通过“黑白配”形式,对种族歧视问题进行了辩证的探讨;“现时空与过去时空”交替穿插的这一部,就简单粗暴多了,都是张口就直怼“黑人为美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美国欠黑人的太多了”……若对话痨型电影喜欢的话,该片的娱乐性也是有保证的,不同时空的画幅变化也有点意思。
最特别的也是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该片俨然是为当下即时的美国定制的——“黑人的命也是命
斯派克李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得来的,因为他是给黑人讲寓言故事的。
影片里想要表达的60~70年代左翼运动风起云涌的那段历史的精气神,不是拥有足够历史知识储备的真正共产主义者的话很难看懂。里面的真实历史画面剪辑的棒,比影片本身更好。片子作为娱乐来说还不错,但主题表达在我们这样接受过共产主义教育的接班人看来无疑是隔靴搔痒,就像黑豹党的骨干Cleaver在去世前的采访中悟到的:美国政府砍掉了黑人解放运动的头,只留下了它全副武装的身躯。那些年轻的血液四处奔涌,他们豪言壮语,他们手持武器——但他们却没有政治纲领,只能被政府抓住破绽逐一击破。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好看!虽然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爽、敢说、搞笑、温情就够了
Why all the hate?
就纪录片部分比较好看。
十足拖沓。
无耻混蛋式黑版现代启示录,今年最糟糕的配乐
喜剧性比《黑色党徒》收敛了许多,pro-Trump的黑人角色更富有一种诗意的悲剧。想了解黑人电影人的视角,看斯派克李总归是没错的。
虽然剧情有些狗血,但是电影中间插入的历史素材很震撼人心
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走这么个黄金故事真的和前前后后那么多大的角度好不合……
【X】Spike Lee曾经用「为所应为」证明了自己能够最客观透彻,且掷地有声地借电影之手剖析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问题。而如今在BLM之际,他却前所未有的混乱和迷茫,大量臃肿的史料被塞进薄弱平庸的叙事里,他试图进行的复杂表达即便在这么长的电影篇幅下依旧凌乱不堪。他知道在黑人运动中的受害者的真实形象也许是恶的,但若是将恶带来的伤害随意升格到反战的普世层面则无比虚伪。老兵的丰满形象对应的是越共形象的粗暴与偏见,那么史料中呈现的越南人民所受的灾难意义又何在?
3.5分。从横向画幅变成方形画幅的过程,便是人性从文明到野蛮的过程,后半段的中间画幅,意味着主人公们从现代都市到历史遗迹。斯派克·李从不放过任何探讨黑人意识的素材,在这部电影中,则是越战背景和金钱考验。黑豹饰演的诺曼是个意味深长的角色,他在看到一大箱黄金之后,立马做出决定,没有将黄金按照任务上交,而是以黑人事业的名头,让大家埋在此处,等待战争结束后再挖,用于黑人事业。在他战死的几十年后,他的四个兄弟对待这箱黄金的态度分成两派:私吞或用于黑人事业。可影片隐藏的谜题是:如果诺曼一直活着,他真的会大公无私吗?民权是幌子还是信仰,斯派克·李始终在叩问。
勉强及格。可能就是因为《黑色党徒》的意外大成功,斯派克李才决定把那套思路弄的再极端一些,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造就了“单纯的难看”,就和去年金基德那部《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一样,诚心建议他俩一起交流一下如何收敛才气,说不定未来双双焕发第二春。
只有黑命贵,没有越南人民的命。反思不够,批判不够,草草了事而已。
把一个挺好的题材改编成了奇奇怪怪的杂交,黑人嘻哈说唱型战争,无厘头的越南民间武装,乱入黑命贵,全片充满着急于表达的虚弱。——只有纪念黑豹Chadwick Boseman的一刻感觉如此真实。
私认为,斯派克李在一个电影环境好点的时代,能成为新电影小子ps:无伴奏的what's going on
6.5/10
金钱惹的祸
制作跟发行这个时间点拿捏得…这就很厉害了
这故事像是网飞要搞一个商业片但是很不明智地找了斯帕克李来掺和*%@¥然后夹杂了各种私活,各种黑人身份外加歧视亚裔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