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说得清,一个男人的春天会在什么时候来临呢?
有的人,像是曾经的皇马七号,劳尔冈萨雷斯,十几岁时就犹如旭日初升,被人称为金童,名扬欧洲;有的人,像是湖人的24号,科比布莱恩特,三十而立,带着自己的球队卫冕成功;也有的人,四十几岁才找到自己的路,然后在这条路上稳步向前,哪管前方的是否已是夕阳余晖,像是甄子丹。
但是,当男人们的春天还没有来临,或者已经过去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的呢?
就像03年之后的劳尔,金童的光环已然褪去,他只是在球场上无助地奔跑,追寻着不会到来的冠军,人们批评他对着他叹息,人们说你走吧,你在这里只是阻碍着年轻人的发展,你已经配不上身上的白色七号,你是球霸是毒瘤,他们说,劳尔,你老了。
又像是那年的科比,官司缠身身败名裂,球场上与鲨鱼闹翻,最豪华的湖人被平民活塞掀翻,第二年人生中第一次无缘季后赛,继而被太阳神奇逆转,那绝杀太阳的豪情犹在,布莱恩特却已如身在荒野,茫然不知出路。
又好比是当年的甄子丹,那一身雪白中山装的陈真迷倒了多少观众也迷住了风华正茂的万绮雯,但转瞬之间,陈真不再,伊人已去,当他想贯彻自己的道,排出自己的电影时又赶上金融危机,他是甄子丹,而那时的甄子丹不是李连杰不是成龙,他只是大漠里的曹少钦是黄飞鸿里面的提督,所以他一个人黯然远去,只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自己的路。
这时的男人们好比白门楼上的吕布,城下是敌方千军万马,城上我自独守孤城,眼望城下,不禁心有茫然。
我是谁?
我是吕布,人中吕布,正当壮年,要奋力维护自己的路。
然后呢?
其实我想,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是有一个留给自己的角落的,当身陷迷途,眼望前方漆黑一片,回首过去已无路可退时,男人总是会弯下腰拾起自己的长刀,跨上自己的战马向着前方冲锋,哪管前面的敌人是否只是一架风车。
是的,男人总是活在十八岁,活在一个点燃起热血就全然忘记一切的年龄,活在一个热血一点就燃的年纪。
活在一个思考永远比不上一口气的年纪。
嗯,就像电影里的洪震南。
一个身体有病还不轻的胖子,面对着比自己高比自己壮的拳王,一个只剩了一口气还紧紧握着绳索不肯倒下的男人,虽然家里还有着五六七八个闺女和一个胖儿子,一个宁可被人一拳一拳打死也不愿输了心里那一口气的武术家。
其实,如果他放开手又会怎样呢,没人会因此而看不起他,他还是能天天看到自己的老婆看到自己的几个闺女,劝自己的胖儿子多吃东西,他还是有他的徒弟开他的武馆,他或者还会和叶问成为朋友一起切磋,在酒桌上来一场洪拳战咏春。
但只有男人自己知道,一旦放手会怎么样,他可能也会想到老婆女儿胖儿子,也会想到家里温暖舒服的床家人一起的饭桌,但有的时候,真的是分胜负比和家人吃饭还要重要。
因为这场胜负是男人和自己的决斗,去他的英国拳王中国武术。
擂台上只有我和我自己,现在的我,四十几岁年老带病的我和十八岁风华正茂浑身意气的我,我们两个,终究要有一场了断。
所以叶问会把老婆孩子送到房东太太家里,会站上那个理智的他本不想站上的擂台。
是分胜负重要,还是和家人吃饭重要?
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没有答案,因为你不知哪一场胜负会触动你心底连你自己都不要触碰的角落,会逼着你拿起刀剑,会让你鼓起最后的意气,只为吐出心底浊气一口。
其实这个世界上活着这样一种人,他们面目平常混迹于人群之中,每日为了吃食奔波劳作,对着上级低声下气,会到家里顺着儿子让着老婆,他们没有什么多余的嗜好,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着儿子开心不用听到老婆抱怨。
但如果有一天,这个男人趁着某一日风雨如晦,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如平时一样出门。
然后持刀伤人/持刀被伤/成为亿万富翁/赌场上输光家底/和女人私奔/什么都不为一个人离家出走/辞掉工作重新想起儿时的梦想/变成超人/回到火星。。。。
你都不要奇怪,他会做出这一切不过是因为他在那一片荒野之中看到了他的风车,然后男人觉得身体里什么东西忽的热了起来,然后他就想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他觉得全身的血随着那一点点热都沸了,于是他拾起刀剑,向着风车,冲锋。
终于,皇马的七号又拿到了两个冠军,然后在又一次的巨星风潮中脱下了穿了一生的白色球衣,去了别的国家;紫金的24号看着海的那一边的迈阿密组成了金色的三角形,他等着迈向三冠;而那个曾经活在李连杰成龙阴影里的年轻人却没有随着岁月一起老去,他逆着时光向前,迎来了自己生命里的春天。
或者,每个男人,都是堂吉诃德,区别不过在于,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风车。
要塑造人物,外型衣着是关键,所以鲁迅先生描写孔乙己的第一句话便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真可谓点睛之笔,上大人的性格境遇,寥寥数语全带而出。
不知黄百鸣、叶伟信们读没读过《孔乙己》,反正看完《叶问1》接着再看《叶问2》,我就对甄子丹一身长衫布鞋的打扮印象最深,大约的确可以说“叶问是跟人斗殴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而且,放在如今时尚化的商业电影里,叶问也颇得007的精髓:詹姆斯•邦德与克格勃或恐怖分子战天斗地,素来发型与皮鞋一丝不乱;叶问则不管是在鱼档横扫千军,还是在圆桌上与显然超过200磅的洪师傅大跳双人舞,长衫与布鞋均不显分毫皱褶。
当然,商业电影几乎总是在塑造着不食人间烟火或者假模假式食两下人间烟火但骨子里还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好莱坞做得,华语影人自然也做得。
甄子丹虽是武行出身,但举手投足间有股书卷气,《建国大业》里田汉都演过了,《叶问》里拿捏一个儒生状的中国武师,腔调绝对足够。
总的来看,《叶问2》就四场主要戏分:开馆收徒;鱼档群殴;圆桌切磋;拳台打斗。
别的不讲,单就武打设计来看,《叶问》系列很让我受用,子丹哥那句“咏春,叶问”并辅以伸掌的自我介绍姿势,已然成为与Jet•李“佛山黄飞鸿”然后做大鹏展翅状相提并论的经典桥段。
至于过招的部分,圆桌上那场甄洪战才是正儿八经的中国功夫Solo,我一直以为洪金宝的武打设计远在他的师弟成龙之上——不愧是七小福的大师兄,身形胖硕的洪师傅与儒雅但绝不瘦弱的甄子丹居然能在方寸之地辗转腾挪,立马让我回想起《醉拳2》里刘家良与成龙在火车底下的那一场花枪拳脚。
看来,这银幕上的香港拳脚,功夫在戏台上全已奠定。
从剧情来看,《叶问2》显得十分勉强。
其实《叶问1》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好歹有个大时代背景,怎么勉强也讲得通。
《叶问2》则完全是为洒狗血而洒狗血,情节之间的联系气若游丝。
譬如黄晓明的出场,这就有些莫名其妙,叶问怎么就收了这么群憨徒?
还死乞白赖的替师傅做广告?
除了打架斗狠,就是听师傅谈人生谈理想谈哲学,人物的叙事作用苍白无力(更可怜的是释小龙,未到中年已经发福的这位少林小子连场像样的打戏都没捞着)。
之前媒体恶炒《叶问2》找了李小龙的特型演员,反正陈国坤我没看着,也就片尾来了个装腔作势模仿李小龙的小屁孩,实在差强人意。
至于叶问本人——其实他不是人,叶问之完美,已经与神无异:这位比成龙高挑、比洪金宝瘦削、比灰太狼更顾家的完美男人,岂不让海量恨嫁女欲取熊黛林而代之?
如果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要找形象代言人,叶问最合适。
不是不能塑造神话般的英雄,但是,好歹让英雄有个成长过程吧?
叶问呢?
甫一出场就是一代宗师,武功独步华夏。
金山找在第一集里被打了个结实,第二集里就沦为彻底的插科打诨角色,但不管怎么说,金山找还是有心路历程和个人境遇的变化。
叶问则不然,全天下的道理他都懂,全天下的武功他都会,全天下论道德修养他最高。
功夫熊猫还有个克服困难追寻自我的过程,叶问不用,银幕上的叶问过去处于现在处于将来永远处于人生的顶点。
但看起来如此缺乏戏剧冲突的无趣作品为什么会受到内地观众的一致热捧?
(我估计《叶问2》票房当破两亿)无非就在于片中民粹式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
《叶问1》里的日寇不消多说,一个打十个,打就打了,明知是国人集体YY,民族气节还是摆在那里的。
《叶问2》则娇柔做作过甚,脸谱化的英国恶警察腌臜透顶,叶问不打,大英帝国的权力制衡机制——片中主要体现为独立运行的媒体监督体系——还是会让这厮身败名裂。
好嘛,第一集打日本人,第二集打英国人,接下来第三集打美国人第四集打纳美人,一直打下去,咏春拳必然打遍宇宙无敌手。
1840年后,中西之争就成为国人意识中挥之不却的梦魇。
作为“国粹”象征的武术,便成为众多文艺作品中的意淫对象。
当然,霍元甲擂台挑落外国拳手,李小龙撕碎“东亚病夫”的条幅,振奋民心,应当传诵。
但是,停留在中华武术天下无敌的迷梦中,跟拿着《黄帝内经》包治百病没什么区别,骨子里都是义和拳的思维。
叶问与花名“龙卷风”的英国拳手对垒,胜负有何意义?
打到第三回合编剧才意识到规则的Bug,忙不迭的让裁判告诉叶问不能用腿——这不算赢,真正战胜外国拳手,应当是在人家的规则体系里战胜人家,譬如邹市明(举国体制是另一个大话题,在此不论)。
但是,如果你承认人家的规则体系,那么意味着,你丫还是被“后殖民”了,这个萨义德式的东方学悖论从逻辑上几乎无法颠扑。
李小龙的意义在于,他把不具实战作用的中国武术发展成了披坚执锐的“截拳道”,可放在现代竞技体育系统里,中国武术的改良还是乏善可陈,2008都过了,Kung Fu还是奥运表演项目,即为明证。
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人的柔道和韩国人的跆拳道做得都比中国武术要好。
至于前段时间媒体恶炒的少林功夫VS泰拳,在我看来完全是不自信的弱者心态使然。
徐克在《狮王争霸》里让黄飞鸿学外语、了解蒸气机,冯骥才笔下的傻二则在《神鞭》里剪了大清国的辫子后耍起了枪;而1950年的叶问,还在不合时宜的穿着长衫布鞋,做着天下无敌的迷梦——当然片中在他打完后还是加了段倡导和谐的说辞,而影片的煽情技法亦很好莱坞:众人收听广播拳赛的情形让我想起《独立日》里美国总统反击外星人前的全球演讲,长时间的慢镜头处理又与《勇敢的心》极为类似。
不过,打败英国拳手并不能改变香港被英国殖民的事实。
《叶问2》里任达华饰演的疯子说:霍元甲、黄飞鸿、叶问和他并称“佛山四小龙”。
我一直觉得这句台词才是《叶问2》的题旨。
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什么一代宗师,穿长衫的义和拳罢了!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4月29日)
《叶问2》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虽然故事稍显平淡了些,但是扎实的人物塑造和漂亮的动作戏相当出彩,使影片整体水准较之第一部有增无减。
作为国产电影的续集,又是以和洋鬼子打擂这样的滥桥段来作为核心剧情,确实有太多理由让大家表示质疑,但是《叶问2》最终还是成功突围,一路稳妥走到最后,得到观众的一片掌声。
我个人觉得《叶问2》能够出彩,几乎一半原因是得益于人物塑造上,延续第一集,续集里依然坚持不遗余力地将叶问的形象往寻常人的路子上做,一个谦虚、谨慎、善良又顾家的男人,而不是动不动就出头的莽撞英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场黄粱问他,能不能一次打十几个人,他说,最好不要打架,黄粱逼问,要是真有十几个人要打他呢?
他说,跑。
但随后我们就在鱼档的戏里看到了叶问以一抵众的场面,武侠里,以少林为代表的各路英豪,也常常会教导弟子,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持强凌弱云云,但是都不如这一个“跑”字来的真实、舒服。
故事上,虽然新意无多,但是节奏控制的比较好,那么多场打戏,完全没有给人情绪断裂的感觉,人物态度的转变也都四平八稳,不突兀。
唯一的缺憾是,打擂之前叶太生孩子,这桥段有点俗得令人发指了。
再有就是影片的台词很精准,除了郑则仕“爆料”一词引来一阵并无恶意的大笑,片中鲜有与年代脱节的雷人词汇出现,更难得是,作为一部很“慷慨激昂”的片子,片中台词处处收着,将说教的意味降到了最低。
叶问传授黄粱关于中国武术的要义,完了问他明白吗?
到了黄粱这边,不是若有所思、郑重点头,而是滑头地接了一句:我在想。
大家一笑,大义隐于幽默之下,完全没有粘腻的恶感。
尤其擂台结束,叶问的访问,干净利落,既契合了人物本身的气质,又没有因为刻意强调而将之前积蓄的感染力削弱,棒。
影片的重场戏有叶问和洪震南的圆桌比武和与英国拳王的擂台赛,相对于前者比较单纯的动作戏,后者因为情节过于常见而更难处理一些。
霍元甲、黄飞鸿,中国观众对于民族英雄痛殴外国佬的故事个个耳熟能详,但是叶问打败英国拳王的那场戏还是具有极好的感染力,因为叶问那一刻并没有被神化,洪震南被打死的镜头交叉剪辑进来,表明他更多的是出于对人的敬重和惋惜而出手,而不是空空大义,当他一番陈词之后,一干英国人起立鼓掌时,还是有人甩身离去,这些细节都很真实,使人而为人,方能动人,此话非虚。
最后说一下表演,不得不说甄子丹的表演真实越来越纯熟,把握角色的能力也超越了一般武打明星的水准。
我个人看甄子丹,总觉得他是个戾气过重的人,板起脸来扮酷耍帅,演狠角色都不费吹灰之力,要演一个慈眉善目的隐世高人,还是有难度,不过这样的担心被证明多余了,即使在片尾看到叶大侠真身,你也不觉甄子丹的形象与之相差太多,至少气质上,很贴近了,我以为,在甄子丹众多影片里,叶问一角,或可垂名。
托ED2k的福,總算跟上祖國人民的步伐看了《葉問2》。
甄叔前些年去了好萊塢又回來,在打片上總算修成了正果,要說重振了大中華地區的功夫片也不過份。
尤其是和洪老爺合作的幾部片,從《殺破狼》、《導火線》到《葉問》,綜合格鬥是打得拳拳到肉,傳統武術也練得一絲不苟,煞是好看。
《葉問》作為中國武術一代傳奇,本身又是李小龍的授業恩師,當然大獲成功,甚至都有引得其他片商眼紅以致慫恿廣電打壓一說。
頂著前作大賣的光環,《葉問2》的陣容就更為華麗了:洪老爺不單祗繼續擔任武指,也將有跟甄叔對打的戲份;除了洪老爺的洪拳,其他各門各派也都有跟詠春對決的機會;秉承前作優良傳統,本作也會繼續展示葉師父以一當十的絕技……怎麼看都覺得跟前作相比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鐵桿擁躉,當然得要第一時間一睹甄叔的風采。
然而——嗯,“然而”之後才切入正題——這片就讓我大失望了。
雖然打戲都差強人意,但是這劇情也太雞血了吧?
即便是對於看打片從來不顧情節只看打戲的我,這劇情也太雞血了吧?
雖然我都能想像——後來也從祖國人民那裡求證到了這一點——葉師父絕地反擊車翻了英國拳王的時候,每個場次的觀眾必定都會熱淚盈眶地起立鼓掌,同時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心中激盪著無比崇高的愛國情懷……“愛國武術家痛打白人大力士/拳擊手”的段子自清末開始流行至今已經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了快一百年了,如果單論其中所包含的那種美好願望的話,就我所知甚至能追溯到“李太白醉草嚇蠻書”那個時候。
其中心思想是:蠻夷韃虜每過一段時間,就能通過基因突變生個把能人異士出來,要么就是會拽幾句文,要么就是能打幾手拳,總之有那麼點能在蠻夷中鶴立雞群的功夫。
然後這些變種蠻夷就被送到天朝上國來挑戰,不是出言不遜,就是設台打擂,一言以蔽之,找抽得很。
英明神武,勇敢勤勞的天朝人民當然不能容忍這種目中無人的自我炒作行為,於是乎毫不客氣,派出我國的各種高級人才,彈指間,強虜灰飛煙滅,保障了天朝社會的充分和諧。
不過,“李太白醉草嚇蠻書”和“霍元甲怒打白力士”細究下來,內涵其實大不一樣。
李白所在的盛唐之時,當真是四夷賓服,萬國朝宗,在國際上橫得跟現在的美國一樣,羞辱個把外國使節就是日常娛樂。
霍元甲那時候呢?
外憂內患雙管齊下,官修歷史都寫道:“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人民便盼望一個“大救星”,哪怕只是在精神上出口惡氣也行。
這個時候四處羞辱中國武師的蠻夷力士和霍元甲的出現,簡直是歷史的必然,充分迎合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自然是大快人心,有詩為證。
從此,“愛國武術家痛打白人大力士/拳擊手”的敘事模式就定了下來,愛國青年打了這針雞血,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恨不能自己在街上拖一個洋人過來痛毆一番而後快。
常言道“SY強身,YY強國”,YY不死人家,自己高興一下總行吧?
但是這種先為人羞辱而後再報復的情結,已經不是盛唐時候那種睥睨天下的自信,而是蛻變成一種家道中落的自卑了。
這樣的一針雞血打下去,見效倒也迅捷,只是這種偽高潮來得快退得也快,最後留下的還是骨子裡的自卑感罷了。
前年的《霍元甲》、去年的《蘇乞兒》、今年的《葉問2》,無不是這針百年雞血屹立不倒的明證。
怕的不是雞血,哥對雞血免疫。
可怕的是以後拍電影還繼續走這路子,功夫片就算是毀了。
各位打片導演行行好,以後還是繼續拍熱血暴力警察打犯人吧,別挖那廉價感動的墳了……是為記。
零散吐槽:金山找在《葉問》港版不是被日本人一槍了結了麼?
香港同胞看的原來是鬼片……彭總對此的評論是:我們看《終極無間》不也是個平行空間科幻片麼。
葉太太喜得貴子都不想打擾問哥練拳,我不禁想起了那些為了正常教學秩序都不去參加父母葬禮、不去醫院看自己病重孩子的模範教師們。
其他模範事蹟請大家自行補充。
沒想到釋小龍已經長成一個不說我都認不出來的龍套角色了。
其實編劇想說外國人不光打不過我們,而且還無腦。
從始至終堅持戴拳套比賽說明了這一點。
聽到那歐巴桑反复問問哥“葉師傅今天還是沒收到徒弟呀”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趙先生你又來建設國家呀”……
《叶问》可以说是2008年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凭借独到的功夫场面和精彩的人物刻画,硬是从强敌环绕的贺岁档中抢出了一亿票房。
对于一向题材匮乏偏好跟风的国产电影来说,这样的电影显然是模仿的好对象。
但是在众多跟风之作中,最根正苗红的自然是《叶问2:宗师传奇》(以下简称《叶问2》)这部原班人马打造的“叶问电影”了。
作为商业类型片,如果前作在市场上大卖之后,续集的开拍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在中国商业类型片中,特别是在内地市场中,这种续集电影的出现还是很少见的。
《叶问2》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在商业性方面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如果《叶问2》也能够大卖的话,对于功夫片这个中国独特类型片的市场前景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我们将会看到诸多卖座商业电影的续集出现在市场上,这种整合优势资源、借力打力的创作趋势,对于目前还稍显浮躁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是福是祸都尚待观望,但从大的电影市场趋势来说,这肯定是一种值得祝贺的现象。
叶问作为一个电影形象,成功地在《叶问》中被塑造成一个“富二代,爱老婆,懂武功”的完美男人,特别是这个男人的内心还有深厚的爱国情操,这样的男人简直是新时代好男人的完美翻版。
到了《叶问2》,制作方无疑认识到了这个电影形象的商业卖点所在,于是在《叶问2》这部电影中,几乎是照猫画虎地又来了一遍,除了一些背景的变化外,整个故事的结构和人物设置,尤其是最后的高潮戏,几乎可以说是完美地复制了一次《叶问》中最后和日本人打擂台的场面。
从目前的观众反应来看,内地观众对于这种“中华武术发奋自强,扬我国威痛扁鬼子”的模式还是百看不厌,不管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鬼子,只要是我中华神功大展国威,观众就一定用热烈掌声回应。
这种观众反应背后的心理动机我不想评价,但对于一部商业类型片来说,主创者无疑是精确地把握住了内地观众的心理,发扬了中国服务业,特别是南方服务业的优良传统,贴心周到地照顾到了几乎每一处影片细节,功夫打斗、喜剧桥段、温馨场面、煽情落泪、民族情绪等等,诸多观众需求都被妥贴地照顾到了。
而且对于前作中大受欢迎的元素,《叶问2》中还特地进行了放大和强化。
功夫场面作为《叶问》系列的立身之本,在《叶问2》中进行了升级强化,动作导演洪金宝亲自上阵,和主演甄子丹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圆桌打斗,在沿袭前作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在摄影、剪辑、音效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可以说是近几年功夫类型片中的经典场景。
而在结尾的擂台大战中,因为前作是咏春拳对空手道,所以《叶问2》就升级为中华国术对西洋拳击,不但避免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在动作设计上做出了全新尝试,还捎带手提升了一下本片主题。
相比《叶问》中叶问几乎秒杀日本军官的打斗场面,《叶问2》中叶问大战英国拳王的场面就堪称跌宕起伏了。
其场面之暴力,以至于我要提醒观众,请不要带未成年观众去看《叶问2》。
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我还是比较偏好洪金宝和甄子丹的圆桌对决场面,因为从功夫片角度来说,这样两个功夫片的代表人物在银幕上的终极对决,估计以后是很难再见到了。
如同当面的《功夫之王》中李连杰对成龙一样,洪金宝对阵甄子丹不但噱头十足,而且确实是给观众,特别是喜好功夫片的观众提供了一次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
叶问作为一个尊敬老婆的好男人,到了《叶问2》虽然变得落魄无法再锦衣玉食,但是他继续发扬好男人标准,开始给老婆揉小腿了。
如果说商业类型片就是给观众在做足底按摩的话,那么《叶问2》这部电影就把观众给照顾的非常舒服,几乎无可抱怨。
就连前作中偶然显露的喜剧元素,《叶问2》都仔细地加以放大。
本片中很多喜剧元素的加入虽然稍显刻意了一些,但对于观众来说,能在功夫片中看到喜剧元素,简直就是买一送一的意外惊喜啊。
除了这些精准到位的商业元素之外,《叶问2》在电影层面的进步其实并不明显。
我本人作为功夫片爱好者,只要功夫打斗场面足够精彩,对于功夫片的故事层面其实要求不高,如果能顺带讲述一个结构完整、人物清晰、情感到位的故事,那我简直是喜出望外了。
《叶问》和《叶问2》作为商业类型片,就属于功夫打斗十分精彩,而在包括导演、剧本、摄影等电影技术层面的元素也都做到了足够精良。
虽然和《叶问》相比,《叶问2》只是准确地复制了前作成功的元素,但是对于商业类型片来说,续集能够保持前作的水准,甚至还略有进步,就已经是很大成功了。
相信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这样的一部电影足够激发他们的观影热情,并在5月份的电影市场上掀起一片风暴。
(电影中有一些小的瑕疵,无伤大雅,在这里提一下只是增加一点趣味而已。
)叶问的儿子叶准在第一部中貌似七八岁的样子,但是到了第二部后,在最少5年之后,他还是只有七八岁的样子。
看来老爹太猛了儿子就一定要倒霉。
不过叶准作为本片顾问他没提什么意见,咱们也就一笑而已。
另外,影片中有个时间的细节,第一部结束时是1945年,第二部开始时却是1950年。
叶问为什么要花5年时间从佛山逃到香港呢?
因为真实历史上的叶问曾经做过佛山警察局的局长或类似的职位,所以大陆解放后,他只身逃难香港,而且当时他已经五十六岁了。
第二部中又出现了樊少皇扮演的金山找,但是金山找在《叶问2》中并没有负责动作场面,只是负责了搞笑和打酱油,多他不多少他不少,估计是友情客串外加挣个人气。
在原来的《叶问》中,金山找当了汉奸后其实是被日本人一枪打死了,但是在内地公映审查时,这个细节被删除了,所以金山找到了第二部才有机会继续打酱油。
黄晓明扮演的黄朗(或是黄粱,配音有点大舌头,听不太准确),据说原型是叶问的徒弟“讲手王”黄淳粱,但是因为黄的遗孀还健在,并开了个让制片方无法接受的价格,所以只好虚着来了。
作为一部大卖的商业片,《叶问2》虽然是1950年的背景,但它还是成功地做了植入广告。
具体什么牌子我就不说了。
(媒体约稿,请勿转载)
现在总是听说中国失去了文化,没文化。
文化断代了。
以本人拙见,文化可能确实有点断代,但没文化或者说已经不是文化大国这就是完全扯淡了。
我觉得,文化这种东西是沉淀出来的,不一定要继承,不一定刻意去代代相传。
所以我的观点就很明确了,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国,不惧怕任何时代。
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南怀瑾说,美国人和我们讨论文化,做我们的徒子徒孙都不够资格。
这话一点也不假,千年的沉淀,根本不必刻意宣传,随便的寒暄就可以透露。
这些不知不觉的透露源自你小时候受到的教育,长大后领悟的心得。
如果非得传承,这种心得便是传承。
片中叶问只是一个普通人,唯一的不同是受到了好的教育和取得了自己的心得,于是中国的普通文化便被他良好的表现出来。
包括那些喊打喊杀的台下观众,包括那些因财而幡然醒悟的狗腿警官,包括那个乐于助人的报社编辑,包括一个大师的贫寒生活,和那些好勇斗狠的冲动青年。
这些都是保留至今的中国文化因素。
这些东西都是让人感动的,或者无动于衷的。
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就在中间。
鹰击长空,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鱼翔深海,一往无前,迅雷不及掩耳;叶问一招一式,令对手胆寒不已,望而生畏。
在《叶问2》中,叶问成为最大的主角,虚怀若谷,以谦谦君子示人。
他武艺高超,师承陈华顺,领悟咏春拳之精髓。
但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他的功夫,而是他的做人,他的为人,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善良,朴实,有原则,担当,有智慧。
他善良,来到新的地方,作为一位武术师傅,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学拳,其他人可能觉得心里不平,如果有人言行冒犯,肯定如火山爆发,拿他出气。
可是叶问则不同。
当好长时间没有徒弟,隔壁的大婶要求借地方晒衣服时,他欣然接受。
他的善良成就了邻里的和睦,也显示了他的大度。
他朴实,当该交学费的时候,有几位钱不够,叶问没有勉强他们,而是说下次交。
而且在平时的传授中,他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子,平易近人是他的通行证,低调简单是他的圣经。
徒弟们因为他的朴实而使交流更加顺畅,眼界更加开阔。
是朴实拉近了师徒们的距离,朴实成就了一段师生情。
他有原则,圆桌擂台上,叶问接连战胜了两位师傅,战平了洪拳。
那是一场赤裸裸的肉搏战,不同的招式演绎各自门派的特点,而且都尽了全力。
在最后,那一炷香烧完,洪师傅尊称叶问一声“叶师傅”,但后面的话让叶问彷徨。
他要求每个月缴纳百元费用,但是叶问不惧恶势力,不向其低头,他说“如果哪位师傅觉得我不够资格,可以继续向我挑战,但是钱我是绝对不会给。
”是有原则的性质成就了叶问的正直与威武。
他担当,洪师傅被龙卷风打死,在洪师傅的灵柩前,一个念头应该闪现于叶问的脑海,向龙卷风挑战,当各位师傅畏手畏脚时,是叶问敢于担当,是叶问甘当出头鸟。
向龙卷风挑战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他狂妄,强悍,魁梧,有力,闻之列强惧他三分,但叶问不是没有惧怕,而是有惧怕,依然依然向前,我们看到了他的担当。
他有智慧,抓住对方的弱点,洪师傅整局都在和龙卷风拼拳,可对手的拳是更为出色,而且洪师傅身体不适,出于下风。
那时,叶问劝洪师傅不要喝他拼拳,尝试切其中路,可是洪师傅没有理会这个智慧。
最终被活活打死。
当叶问与之对抗时,忘记了这个智慧,前几局也出于下风,唯有腿击还有点威胁,可是偏心的裁判不允许在比赛中腿击。
当叶问吃了一拳,重重地倒在地上时,他集齐了这个智慧,在中路展开进攻,果然受到奇效,将拳王彻底击翻。
我还看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为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国武术就不行”,洪师傅一席话廓清寰宇。
而且在叶问挑战拳王时,之前相互提防的拳师们一致对外,化作长城,共同御敌。
叶问2一张金逸影城免费会员观影会的票,没有花钱本想对此片更容易给个高评。
然而,看完此片还是觉得俗了点,虽然算是俗得不讨人厌,俗也算是此片将票房和商业结合得不错。
片子本身与叶问一形成较为统一的色调,但绝对没有超越“一”。
可谓突破是很难的,这样宣传中庸之道及武术文化的片子如果突破得太多,很容易“雷”,就像结尾出现的那个不太像那个时代里的“李小龙”的小小“李小龙”,就让人很是突兀————类似看到一本小人书是翻版的,升级的精装版本没有了古古的残旧的味道,没有了怀念的欣喜。
跳出情节的设计,跳出镜头的编辑,跳出音乐、色调的渲染,总感觉有点刻意,刻意去弄玄乎了“中国文化”“武术精神”“中西方文化冲突”“爱妻和爱家的观念”“坏人会有恶报”“人总是要钱才能生活下去”的种种观念。
当一切有了刻意的痕迹,就觉得有点俗,觉得剧本都是安排好的,理所当然,没有悬念。
值得称道的还是甄子丹的演出,他较为成功的代言了“中国武术宗师”的头衔,话少、爱家、爱徒、爱国、 不高但还帅、有点幽默、淡定、武功高强、不爱显山露水、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部片子把他的打功诠释得不错,导演一直很注重镜头的把握,几次的打戏拍得还算细腻。
即使所有的人都知道叶问会赢,但导演把握着“赢也要赢得辛苦的”经验,把赢的过程与结果在合适的时间列出,节奏感还行。
和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来讲,这片子其实拿来了许多商业成功的经验,不知道有了李小龙的最后出场,会不会再来一个“三“呢?
或者直接改名,拍个“李小龙“好了!
黄晓明的演出也是让本片突兀的地方,从一开始的绚烂出场到后面忽悠的一群没有钱的穷学徒跟随叶问,而这些穷困潦倒的无业学徒一个都没有流失也一个都没有增加地追随着叶问宗师的身后,都很突兀。
黄晓明的整场演出只能说是“一般化”,相比《十月围城》的谢霆锋塑造的那个小人物,还是显得花瓶了一点。
可能整个片子里太高耸了甄子丹,其实称道的还是洪金宝的演出,感觉他演此戏很自信,撑起了一片天,此片中的他撇去剧本的瑕疵,演出还是值得称道的,就好像《杜拉拉》里的莫文蔚,能用自己的功力弥补剧本的不足,这就是好演员!
让全世界都通过电影了解中国武术也不是坏事,对青少年儿童来说,习武可能又能盛行一阵,也不是坏事。
此片并没有传达过为偏颇的价值观,所以还是对此片不骂太多了!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说起。
《叶问2》期待了很久,之前也看了很多先睹为快者的评论,还有杂志的探班报道,网站的媒体场影评等等,评价大多高得令我心肝颤(请原谅我作为半个丹迷的诚惶诚恐患得患失吧)。
这导致了我进影院的时候心情很奇怪,一边想着“好期待洪叶对战”“听说洪师傅死得很煽情”“据说叶师傅和大徒弟有JQ,还是年下”(最后一句可以忽略= =),一边又不断提醒自己,看电影最要紧的还是放平心态,这样才看得出滋味。
但终究还是没能很HC很放开地看这个电影,像看第一部那样,充满着自然流淌的情绪——毕竟续集电影总背负着这样微妙的宿命。
忍不住去分析一场场打斗的设计,脑海里卡着时钟,又时时留意着有没有哪个人物是只废棋,当然更不可避免地,去比较影片主旨相比于第一部的传承和拓展。
甚至更过分的是,我忍不住开始YY有哪些镜头是被删掉了(掀桌!
第一部的那些删剪镜头实在太萌了!
)。
所以我有点相信,续集电影也是某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观者和创作者之间像在捉迷藏。
《叶问》在故事上先天就有着优势,前半段优雅阔绰的叶少爷,万人拥戴的佛山第一能打,在后半段落下凡尘,在烟火柴米之中挣一份生活。
这种情绪通过打十人之后落寞而疲倦的背影,以至胜日本人之后悲悯无奈的眼神达到一种极其悲壮的美感。
《叶问》说的是一个神变成一个人,但《叶问2》的任务是把这个人再推上去变成神。
要说难度,《叶问2》更难。
但《叶问2》也的确做到了,它要塑造的是一代宗师,于是结尾处我就真的看着丹哥变成了旧照片里那个传奇。
这当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上一部里最出色的人物是李钊,而这一部里有洪师傅。
李钊固然出彩,却一直都是叶师傅身后的一道阴影,叶问对他固然有理解有同情有感激,但他的价值观渗不进叶问的世界,他的苦衷不能被叶问感同身受。
下部的洪师傅却是真正的,也是两部电影里唯一一个能算得叶问“知己”的人。
以下开始剧透剧透啦剧透啦剧透啦剧透啦啦啦啦啦啦啦………………万众瞩目的洪叶一战(真的很精彩很精彩啊看得我都透不过气了要疯掉了),战后洪师傅的第一句话是“药”。
暗示洪叔叔身体已经不太好了。
对比叶叔叔教育大徒弟黄梁(记住他叫黄梁啊!!
)的话,“二十年后你很轻松就能打倒我”,我隐约看到那篇叫做《一块牛排》的小说。
于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衰老和压迫感。
当然少不了民族精神,但不及这两种情绪带给我的震撼深。
看着洪师傅精妙的招数却没有足够的气力支撑,再准的判断却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再看看西洋拳王不可一世的霸气,我脑海里一再闪现的是《一块牛排》里的描写。
年轻人没有经验,舍得用命去搏,哪怕伤重难愈要留下隐疾,他想的只是要赢。
而老拳手呢,你看看洪师傅便知。
于是拳王龙卷风也不过是一只过气便可丢弃的棋子。
英殖背景比起抗日时期的广东更多一点均衡感,反方不再一味为所欲为,一味要征服,而是要照顾大局,考虑民众情绪——尽管这民众情绪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老板交代的任务,而老板要的呢?
是殖民政府的外交形象,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的表象,表象就好了。
从上级到下级,一层层的指挥领导关系,压到下面,就是洪师傅这样的拳师大佬,然后他再指挥领导叶问。
等级森严,社会稳定。
不肯分钱给洪师傅的嚣张鬼头,照样被上级臭骂,然后他再回去殴打报社主编泄愤。
若不是郑则士这个理想主义之化身出来,报社主编真的还有勇气回去继续他的言论自由么?
当然,电影总得有些理想的成分。
最终贪婪的鬼头被郑则士揭发出来,被更高级的清廉的理想的终极上司法办了。
终极上司真是洋人中的包青天呀……扯远了,我是说,叶问在两部电影里其实都是某种秩序的挑战者。
但他偏偏又具有儒雅的气质,言谈温和,下手点到为止,更要命的是还超级顾家。
真是又传统又反叛啊,内牛,这人不萌什么人萌呢?
如果说叶问看上去过得很窘迫,但在精神上很少受谁压迫,甚至连会费都可以不交(哇哇哇洪师傅你太慷慨了,你怎么没把他露天教拳场所也一起端了?
殴),那么洪师傅就正相反。
就像《窃听风云》看似讲罪案,实际讲中年危机一样,《叶问2》也是如此。
假如将李钊是叶问身后一道阴影,洪师傅就是叶问这块硬币的背面(喂喂你这个比喻老不老套啊)。
洪师傅已然老去,而叶问正如日在中天,只是微微向西沉了一点。
他能望见那轮夕阳颓唐的影子,于是在他灵位前鞠躬,然后如他附体一般替他打趴了那个阴魂不散的对手。
这仗打完,他成了超级英雄。
他成了传奇宗师。
他的日头向西沉下,李小龙刮着鼻子出现,而《叶问》系列不会有第三部。
说起来也有点伤感,丹哥说会见好就收,打戏不能演一辈子。
但究竟那根“收”的线在哪里呢?
到那时候,我又会多么怀念此时此刻啊……到那时候,我又能否计算出我有“多久”没有兴奋呢?
(标题鸣谢周要飞同学)===============以下为PS============PS1:丹哥深深的双眼皮,丹哥挺拔的鼻子……亲爱的人你仿似花樽装满我的忠诚!
亲爱的人你仿似雕塑比我更加晶莹!
(要飞我对不起你)PS2:为什么叶师傅总是叫“阿梁”而不是“黄梁”呢?
黄梁组给的赞助费不够啊……PS3:初步判断周清泉同学是一只废棋。
难道是任达华档期合不拢?
那为毛把叶问爬到他床上(= =+)卧谈一夜的情节也剪了?
我的MV啊我的《三千年后》啊,还我素材啊……一定要收进DVD里啊……
这是这几个人凑在一起能做出来的最差的一种结果,情感戏粗糙,动作戏没有新意,当然结构简单是好的。
我在想给一星是不是过低了,但是如果有点追求的电影,有点心意以及新意的电影都不应该是这样子。
这只是最标准的圈钱续集电影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说在港片如此烂的日子里面,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但我就服了那些不用脑袋也能想出来的情节了,还有就是打斗哪有新意在?
看到叶问跟洪老大拼拳那段,叶问说是比胜负重要,还是陪家人吃饭重要的时候,我还觉得还真不错。
可是转眼一个外国人出现了,洪老大为了面子,当然你可以叫他民族尊严,活活被外国人打死。
(而且肯定是因为身体或者某方面原因惜败了)那么我非常想知道这样的带来家破人亡的民族尊严要他何用。
紧接着就有一个叶问不顾孩子出生跑过去跟人家比武,你丫干嘛不能等孩子生完了再去比武?
如果没打赢呢?
比胜负重要还是陪家人吃饭重要?
还有就是凭什么老是让外国人玩赖,然后裁判还一直向着外国人,最后咱们还是赢了就牛逼?
那么凭什么你说一堆话我们外国人还要站起来鼓掌?
我作为民族英雄就不能偷个乖耍个滑?
偏要打得头大了之后,突然就明白了就把对方打倒了?
那还不如日本那剑道好玩呢!
这种卖艺的电影,明星到位了大家自然来看,武侠片,歌舞片,日本武侠片,日本文艺片,日本文艺武侠片,大家都是看封面人物是啥明星再买票来看的。
就算他没有新花样,看看他也是值得了。
好像人家也没说非得创新不可,找两个现在香港最能打的人都上场了。
可能我还是想看到《精武英雄》式的武侠片吧。
那里面的陈真,可以找个日本女朋友,可以为了他退出师门,却也最后为了师门跟那个残暴的日本军人决战。
至于武学方面,更是引众家之长,打的更加快捷有力。
这种灵魂才造就了他跟船越那场武侠史上堪称最伟大的比武了。
现在的甄子丹已经在武学上达到一定的造诣了,能不能碰到那有追求的导演,把灵魂灌入甄子丹的武功中。
李小龙的《精武门》李连杰的《精武英雄》在前,而他的《精武风云》马上就要上映了,看看在陈嘉上监制刘伟强导演下,到底会是什么一个样子。
虽然对比起来,1更能让人感动,但2的中规中矩外加一些幽默也让人看得畅快舒服。排除掉一些过于煽情的地方,整部电影在动作、音效、情节上都不错。★★★☆
最开始就该叫金山找来打洋人,一拳一个透明窟窿——力王嘛
十多年前精武门霍元甲打洋人 十多年后换了个人 还是一样的东西
黄晓明真2
作为叶问一的续集 叶问开始在香港开武馆 受到洪门联合众武馆的排挤 比武亮点是洪金宝和甄子丹的桌上比试 以及龙卷风对甄子丹的打斗戏(这一部分其实一般 因为有些相似于霍元甲中李连杰对俄罗斯力士 那种原谅)另外郑则仕饰演的洋探长 报社主编等等情节中规中矩 更证明前传是一部别传
3.5星~~
剧场内,一声声叫好,一次次鼓掌,一句句骂人,都说明了这个电影的可看性,赶紧看把。
= =
甄子丹负责叶问,黄晓明负责二。。哈哈
对不起 飞机上实在太无聊了 给看完了 我不是故意要看的
有一些瞬间能给5星,总体来说4星差不多。 音乐配合的也挺到位,真的很喜欢国人自己的功夫电影。 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压阵就是不一样。 老外再怎么耍都感觉不太对。。。
中国观众的G点永远是中华武术暴扁洋鬼子……《IP2》在对观众G点的把握上确实是非常到位的,方方面面的观众都照顾到了,连女观众都喜欢IP人,因为丫给老婆揉小腿……
勾起人们的爱国情怀!!
1.比起1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精神鸦片还有胡乱篡改历史来说,2略好点,不过很有限。2.抛开用屁股就能想出来的剧情不谈,打斗也很有问题。鱼市战粗略看,至少有2处明显的等打现象。3.冯克安神似久多良木健,那转身异常销魂。。。4.利用黄晓明来宣传很无语,这片子最2是任达华的最后一句台词。。。。
黄晓明负责2
我觉得就是一个特俗特腻味的武打片。虽然有些武打还不错,但始终觉得配不上豆瓣上这么高的评分。
总是这样,中国人自己没事的时候就自己找自己的事,比如和谐社会啊,互相看不顺眼,挑衅等等,一旦矛盾可以转移了,就一起拿着棒子嚷嚷着对外,你说,你一开始和和气气的多好,一致对外真的很假,很难相信真正遇到这种情况中国人会不会跟电影一样,团结一致,我认为肯定会窝里反
其实不如第一部好看...黄晓明演的不好
负责2的人着实很出彩啊!
编剧导演负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