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西到幼儿园问家庭情况军人没有及时发现逃亡者而遭到整肃主角之一无法上大学去学习物理完全是因为他爸在他五岁时逃往西德酒店大堂的斯塔西美国领事馆门囗的警察毕业生宣誓爱国而校长要继续管教他们布行职员要报警精神分裂的秘密警察一方面忠于职守一方面又要看西德电视人们的恶梦
这篇影评很简短,它只想通过一个关于家庭的视角来看待世道的匮乏。
在一个xyz的坐标系统里,一枚升空到1800米的ballon会使得作为第三维的z轴凸显;而人作为三维动物,这是他本身能够进入的维度,因此本片不是科幻。
外头的夜照样是漆黑,但知道自己在更高处的人们,是有希望的人。
东德的反派,尚余基本的人性,而人性渴望从前后左右都受阻的世界里突围。
“不许升空”构成了地球人对地球人的统治,上升就是革命与爱欲。
而发动革命的最小单元是家庭,国安局忙不过来对付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却能随时“升空”的家庭。
同样的道理,《农民宇航员》中的FBI照样不给力,美国对于企图升空的家庭也是毫无办法。
气球升空,火箭腾空,对地上的每一个还没忘记上升的灵魂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希望与鼓舞。
幼儿园老师的选择比所谓的“反派不给力”更微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到这个田地,“和平演变”也就是以10年计了)。
可是,只要家庭被瓦解,只要孩子背离亲爹亲娘,那ballon式的计划就会失败。
于是,家庭被以一种新的方式所瓦解了,当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被学校和各自的手机所瓦解,孩子们不再明白何谓重要,而家庭计划只剩下度假方案、换房规划以及孩子的出国读书的计划……这个时候,人就弄破了气球,不再升空,他们就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维的人”,one-dimensioned man。
没有爱欲,没有革命,没有理想。
如今的气球,都是淘宝同款,它不再来自地下室的缝纫机,而是来自快递送来的纸箱。
父母亲高高兴兴打开纸箱,为里面的气球充气,有些讲究的还专门买了氦气罐。
另外还有些气球,它们被充气后会变成标语:“Happy Birthday”,“Merry Christmas”。
就用这些ballon为孩子的party张灯结彩,GDP稳定增长,一切都很好。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影片基本上与实际事件差不多。
相关纪录片:- Netflix「White Rabbit Project」 episode 2, "Jailbreak"- PBS「History's Great Escapes」(2004)- BBC「Outlook: Fleeing Communism in a Hot Air Balloon」
玛妮最近看了《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去缅甸坐一次热气球!
节目第一期,大S、小S、阿雅和范晓萱到达缅甸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一趟“天空之旅”,四个相识二十年的闺蜜互相依靠在空中哼着小曲欣赏夕阳,实在太浪漫了!
现在我们提到热气球,第一反应大概是土耳其美丽的热气球谷,或者《飞屋环游记》里用气球带起整座房屋飞去大瀑布的老人。
总之,在我们的印象里,热气球总是和浪漫、希望等美好的词汇相关联。
但是,在40年的东德,“热气球”三个字和以上唯美浪漫的场景绝缘,它代表着一个刺激惊险的真实故事:1979年9月16日的东德,两个家庭,八个人,冒着被捕、被枪杀的威胁,决定孤注一掷,搭乘自制的热气球飞越柏林墙,他们飞行了18公里,28分钟,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逃亡”。
史上最伟大的逃亡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再次沦为战败国的德国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
德国一分为二,东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西德则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
《气球》的主角们都生活在东德,他们原本过着吃穿不愁的简单生活。
直到彼得参加大儿子的毕业典礼,校长在台上发言,带头宣誓誓死效忠,并扬言要继续对孩子们进行管控。
学校压抑的氛围让彼得下定决心逃离东德,他觉得,他的孩子们应该有一个更加自由、轻松的童年。
彼得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带着全家坐热气球飞去西德。
对硬核的德国人来说,做气球并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跨进气球吊篮的决心,那需要破釜沉舟的决绝,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当等了两年的北风终于吹起的时候,和彼得约好的邻居甘特一家退却了。
彼得没有放弃,连夜带着全家登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热气球,乘着北风飞往西德。
然而,气球上升到云层后,气温骤降,瓦斯冻住了,根本点不了火,气球变得越来越潮湿,越来越重,疾速下坠。
彼得一家不得已在林间降落,无意间落下的甲状腺药和处方却引起了东德国安部的注意。
秘密警察开始根据药方顺蔓摸瓜,想在最短的时间找到他们,并以叛逃罪处决全家……
故事节奏陡然加快,为了躲过秘密警察的追捕,彼得一家向美国大使馆申请政治避难。
好不容易发出求救信号,美国人却没有来。
冷清的柏林,每个人都像秘密警察的眼线,彼得不得不带着一家人逃回家乡,却听到了另一个噩耗:邻居甘特接到了征召令,六周后就将入伍。
如果不离开,他就会被迫加入军队,向同胞开枪。
两家人如果想逃离,必须在六周内再造一个热气球,还得躲开国安部的天罗地网。
接下来这段是全片的最高潮,彼得和甘特打起了游击战,和国安部展开了一场无形的较量。
至于他们怎么在绝望处收获希望,得到最终的救赎,玛妮就不剧透了,留待大家去电影里看……
为了翻墙东德人有多硬核?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自制热气球绝不是当年东德人最硬核的逃亡办法,自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建起,到1989年倒塌,有5043东德人成功“飞跃柏林墙”,包括办假证的、挖地道的、游泳的,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961年8月15日,就在柏林墙建起三天后,西柏林一辆巡逻警车在经过柏林墙时,警车上的人向守卫柏林墙的东德士兵大喊:“过来!
过来!
”。
不料,年仅19岁的东德士兵舒曼突然甩掉步枪,扔掉香烟,大步跨过铁丝网,奔入了西柏林。
他“飞跃”铁丝网的翻墙瞬间被摄影师雷宾拍下,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
此后,为了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柏林墙开始不断加高、增厚,最后变成了高3.6米,厚1.2米的混凝土高强。
沿墙还有265个警戒塔,137个碉堡和274个能养警犬的屋子。
但是,高压政策没有阻止东德人逃走的决心,彼得和甘特两家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为了“翻墙”,东德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谍影重重”。
柏林墙建起初,东西德交界处还留有许多矮式楼房,所以东德人采用的办法相当简单粗暴:跳楼。
其中最高纪录是有一名77岁高龄的老妇人,她在四层楼上迟迟不敢往下跳,直到东柏林的秘密警察冲进家门,老妇人才鼓起勇气跳下窗口……
就凭这个信仰之跃, 老妇人平安地活了下来。
除了跳楼,躲在汽车后备箱、偷偷开飞机都是基本操作,随着东德警察检查加强,人民的逃亡办法也越来越硬核。
最有创意的是自制潜水艇。
德国虽然分家,但种族天赋不会消失,作为“机械制作最强的种族”,东德一个哥们,使用钢板、摩托车马达,还有自制的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居然造出了一艘小型潜水艇!
有人可能会怀疑质量过关吗,总之,这个哥们在水下航行了5个小时,期间没有发生任何故障,顺利达到西柏林。
这次奇迹的逃亡被西德记者报道后,各大机械公司抢着聘用他。
玛妮不得不感叹,果然真正的天才是不会被环境埋没的。
最霸气的要属27岁的火车司机哈利·德特林。
1961年,东德所有开往西柏林的列车将陆续停驶,哈利知道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哈利驾驶着载有妻儿和另外32名乘客的火车,加速驶向东西柏林交界的终点站,终点前把心一横眼睛一闭,火车就这么撞进了西德。
车上32名乘客中,有8人对此完全不知情,一脸懵逼地被迫来到西柏林。
最机智的是一位美妆大佬,搞来几个模特道具,让这些道具穿着苏联军服坐在汽车后排,他给自己贴上小胡子,化装成苏联人,就这么开着吉普车,大摇大摆地通过了关卡。
东德的这群逗比警察,根本不敢检查苏联人,敬个礼就让美妆大佬过去了。
谁以后再说学化妆没用,玛妮一定拿这个例子打脸!
最传奇的是一条叫做“57号工程”的地道。
1964年,成功逃到西德的富克斯为了帮助更多东德人,他以西德一家面包店作为起点,耗时整整6个月,挖出一条长145米、深12米的地道,出口通向东柏林一套公寓的浴室。
57个人成功通过这条地道成功逃走,因此得名“57号地道”。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翻墙者都能成功,更多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法到达向往的自由世界。
1962年8月17日,一名叫做彼得·费希特尔的东德青年在翻过柏林墙顶部时,被东德警察开枪击中,在血泊中停止了呼吸。
彼得也成为了柏林墙建造以来第一名死于枪击的东德市民。
柏林墙建起的整整28年间,有六万多人因试图出逃被关进监狱,3221人因翻墙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直到1989年11月9日,东西德迎来历史性的一刻,东柏林的市民合力推倒了柏林墙,两德市民疯狂地拥抱在一起,成千上万被迫分开的亲人得以团聚。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关于柏林墙,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
那就是监狱的围墙。
在这样的墙里面生活,那不就是在监狱吗?
”彼得两家人自制热气球的行为看似荒唐,却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正常”的追求,因为向往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无论是三千年前摩西带着以色列人出埃及,还是四十年前彼得拼死逃离东德,人类终究不能、也不甘心永远生活在监狱当中,不自由,毋宁死。
没有人有权利阻碍另一个人追求自由,国家元首也不行。
所以当彼得一行人最终顺利降落在西德时,玛妮瞬间流出了眼泪,这不仅仅是因为成功而激动,也是被彼得一家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始终心怀希望的信念所打动。
柏林墙建起的28年,东德人刚开始痛恨这座高强,慢慢地,适应了活在其阴影下,最后,这座高墙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这个变化,实际上就是内心逐渐摒弃希望的过程。
但在这座高墙铁网下,执着的彼得始终心怀对自由的追求与憧憬,即使是约好出逃的甘特打退堂鼓,即使是美国大使馆拒绝他们的政治避难,即使是第一次“飞跃柏林墙”以失败告终,彼得都没有放弃“逃”的希望。
也正是这份“希望”的指引,让他们面对斯塔西和秘密警察的追捕,也能坚持下来,冒着气球坠毁和被枪杀的生命危险,进行一次豪赌,一次命运的冒险。
所以,无论面对何种绝境,人,一定要有希望。
微博&微信公众号:玛妮的自我修养
不得不说,导演非常会讲故事。
按一般套路就是先交代一下政治环境,主人公的背景,性格,动机,心理转变,然后开始计划,落实,挫折,最后成功。
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一头一尾两次升空都扣人心弦,两次尝试中间的那些惶恐,惊惧,新的尝试,被追捕,振作,继续逃亡也叙述得很到位。
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一气呵成看了80%,最后实在太晚第二天要上班不得不关了。
第二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补充完整。
换在以前我妥妥得给五星,还会推荐给别人。
可现在看完,总觉得哪里不对,我总觉得五星高了,七点多应该比较合适。
直到我看了一位豆友的影评,我恍然大悟。
如果这电影是在再见列宁和窃听风暴那时拍的,我也会给高分。
这样的电影在如今的语境下很容易得高分,收到表扬,因为首先zz上无比正确。
有追求的导演是不是应该给予更高层面的反思和分析?
所以这部影片就是一个被zz和历史包裹的惊悚谍战片。
写在前面。
东德与西德的历史背景:东、西德是二战时根据盟军和苏联各自的占领区分的,定为美、法、英、苏四方各占一份。
因为二战结束时英、法元气大伤,而美国实力大增,所以实际上等于是美苏双方占领德国。
战后东欧各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工人工资得不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东德人员逃亡西德。
故事梗概。
两个在东德的家庭,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环境,历经艰难自己造了一个热气球,企图越过边界线逃到西德,很德国!
逃亡人的逃亡计划和秘密警察的追踪调查两条线同时展开,节奏紧凑抓人眼球。
全剧唯一的槽点:大儿子居然将自己家人的计划暴露在秘密警察的女儿面前,实属坑爹。
全剧的两处温情:一是秘密警察的女儿并没有出卖他们。
二是幼儿园老师也没有出卖他们。
细思极恐的细节,已经有几位网友补充过了。
军人因未及时发现气球而被审查,上街买布会被举报,从儿童口中说出来的“叛徒”,路上看到一辆小车会被拉去盘问,秘密警察喜欢看西德电视节目,大使馆附近的各种秘密警察,。。。
补充一些细节:①晚上在朋友家待到太晚会被怀疑;②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③从东德到西德是可行的,如果是朝鲜脱北,那主角面临的将会是膝盖穿刺;
柏林墙见证冷战,更见证德国的分裂。
后来柏林墙塌了,两德实现统一。
精神上的分裂,经济上的分裂仍然存在。
宁静的东德被富有的西德席卷。
这对德国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每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突然间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总之,不能有碍于他人的视线,我并不存在,我是一阵虚无缥缈的风,是一场虚空。
每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突然间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总之,不能有碍于他人的视线,我并不存在,我是一阵虚无缥缈的风,是一场虚空。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
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
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出发之前,妈妈抱着小儿子在看相册。
大儿子一边玩小人,一边喊着:“去死吧,叛国贼!
”想起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总被大家欺负,给他取绰号卖国贼。
就因为他姓蒋。
叛国?
国是什么?
你连自由都不给我,还叫我爱你?
影片开头孩子们合唱的歌词,成人典礼上效忠国家的宣誓,不论妇孺逃跑者格杀勿论的军队,领事馆前白色恐怖的戒严,享受权力又想看西德片的官员,巴不得别人逃不出去的看客……唯一温暖的是幼儿园老师的谎言。
所谓教育,就是把你变成一颗国家机器螺丝钉的洗脑。
若有漏网之鱼,非把你推进手术室摘掉你的前额叶不可。
柏林墙倒了,这头的观众却泪流满面。
为什么要逃确实不用交代,早就是常识了。问题还是在剥削真实事件,基本看不到创作者的思考,只有动作没有人物,几乎纯靠节奏和情节套路顶着。
情节赶情节,赶到最后就只剩下类型化的节奏和情节了,其他的什么都赶没了。
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自由,需要渴望,更需要勇气。前年欧盟影展有一部类似的偷渡题材电影《三傻西行记》的台词是说“你感觉到冷是因为我们正在穿越铁幕”。那这里就是“你感觉到燃烧是因为我们正在贴近希望”。大时代背景下动人的家庭与友谊史诗,布、药、发动机的层层紧扣,以及于明于暗的追逐,流畅又紧张。
影片只是把背景设定在东西德分治时期的逃脱剧情片,至于前因后果以及生死攸关时的推动力是匮乏的。
为了炫耀资本主义而拍摄的电影,1星送上
只不过从一个围城跳进另一个围城。。。。
刻意营造惊悚,反而是下乘,这题材其实挺有料的
不太喜欢这种意识形态严重的片子,全片都在说全家人想要逃走,但是只字未提为什么要逃走,命题作文,柏林的Mauermuseum专用
除了二战和两德分裂就没别的题材
工整,无趣。两小时片长,两个家庭总计四口人,面目都很模糊,动机都背景交代浮光掠影,压抑的氛围不足够,自由的价值就难以彰显。安全局的讨厌邻居,领导搜捕的中尉都很脸谱。最失败的一点是妈妈安慰幼子讲的政治笑话(“原则上什么都能买到”),暴露了编剧搜罗素材的趣味和偏狭。
这抹黑的功力跟好莱坞比还是有差距,只可惜豆瓣上的自以为觉醒的被洗脑群众一如既往的又站在了不存在的道德高地上,拿着一篇拙劣的意识形态crap来满足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幻想
不说别的,这个节奏太舒服了吧,明明很简单的故事
朴素而真挚(单一而俗套)的主题:以勇气和智慧追求爱与自由。明显好于很多同为政治类型片的韩国电影:哪怕过多的巧合设计削弱了“真实感”,但难得人物始终处在自救的情境中而非逾矩试图肩负更多的使命,这种懂得分寸的聚焦也让影片更具感染性。尾声的逃亡戏几乎是零差错的感官调动,几乎可以和昨天巴黎圣母院塔尖烧毁的那幕一同用作衡量共情度的官方检测题了。
果然,豆瓣文青看到批判社会主义的电影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兴奋,条件反射的无脑舔。一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让他们以为电影中的就是现实中的,但稍微有一点脑子,稍微客观公正的思考一下就知道电影夸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恐怖,一股自由主义高高在上去阴阳怪气社会主义。诚然,东德确实不好,但还没有差到街上处处秘密警察,会为了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而出动军队,窃听是给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准备的,就一个无名小卒,你也配被窃听?话说回来,西德就没有窃听了?
3.5星。没有想象中好。在节奏上,中间部分开始拖慢了。但是感觉非常硬核,热气球就能跨国了。可见德国是多小。
为什么很多患有被害妄想症的豆瓣精神白左一提到所谓的“自由”就高潮呢?这很明显的就是西方人炮制出来的又一出政治洗脑片。意识形态输出工作真的是毫不遮掩。悬疑性大大折损了批判性,所谓“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不“自由”?逃离了就“自由”?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甚至不需要表现“不自由”,就能让人觉得“不自由”。害怕的不是荒谬,害怕的是荒谬变成了常理。
还好,成功了!
那些为了自由理想即使粉身碎骨也要飞跃藩篱的人
开场比较惊艳,后面也有某些比较出色的视听,总体节奏也比较好,但其实细想也有很多刻意的地方,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太多的戏剧性反而减弱了真实的力量。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