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评论,几年来陆陆续续看了几百部电影,第一次有了写点东西的欲望,现在凌晨快三点了,这破电影让我在工作日的凌晨硬是打开手机骂娘。。
1主角最早发现了这个手机号码的凶手不对劲,然后打电话给手下的小妹让她不要找机会逃跑而是先进贼窝然后发短信告诉他。。
2当车祸后被带到局子里以后,在确认这个就是导致他两个手下小妹先后被消失的人时,男主从来就没有一句好话试图跟警察说清楚,反而是不断骂警察和挣扎动手来激化矛盾,生怕别人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3在面对一个脸上衣服上都是血,被人指控和女性失踪有关,开着来路不明车辆并且车主根本就已经失踪了,还在警局里把自己所有作案细节除了地址都说清楚以后,警察直接决定12小时内查不出来就立马放人(韩国警察破案都这么极限吗)况且杀了十多个人的变态你们也敢放?
不怕再出事?
4男主在寻找被关小妹的过程也非常迷幻,先去拜访凶手的亲戚,再去找其他几家按摩店了解情况,得出结论,这个人确实有问题。。
你两个小妹两辆车先后停在一个地方,凶手也就在这个地方和你撞车,你难道就不会觉得凶手可能就住在这个地方?
再说你叫小弟挨家挨户捅钥匙结果捅错方向(凶手在富人区小弟去了贫民区),自己去调查些有的没的,对剧情一点都没有起作用,最后还是靠着小妹自救跳窗逃出来的。。
5男主全片就在发飙追人打人骂人和狂奔上面,好像这个角色就不会说话和思考,快到最后突然智商上线指着地图说可能他住在离车5里附近的地方。。
我就???
6警察就纯粹是离谱,凶手说的全都信,自己没有一点调查,办案方向全靠想当然和狂揍,凶手不说就上山挖,说了就去工地挖,嘴上说着做伪证也要先抓了,然后转身干脆放人好像凶手上面有领导罩着一样,你这还没找到证据电视机那个嫌疑人就已经找到了?
放完人盯梢的女警还不如不安排,看着人进了商店,又过了会贼头贼脑关了门,然后等啊等,最后进去收尸还在那掩面痛哭。。
可真有你的7最后就更是莫名其妙,先不说为什么警察在车上睡觉居民报警都没能醒,小妹经历了这种事还要给自己老板留言辞职,街上总是一个人没有(明明这里住户很多,前面也有过大堵车镜头),小卖部老板娘在里面有一个明显濒死状态的姑娘时还能正常做生意,柜台里面还正好有一把凶手的趁手兵器,两个女人都没有发出尖叫。。
换一个正常人肯定得至少得多叫个救护车吧。。
或者在街上大声叫个救命都比死等警察来的靠谱。。
8主角最后到底是怎么确认凶手家的也没交代,只见他犹豫半天,捅了一下就开了,要是你前面有这直觉电影早就结束了。。
然后打了半天警察来了就更玄学了,他们又是怎么冒出来的。。
凶手又是怎么用榔头分尸,撬开铁栏杆钻那么小窗户带着人头从还是没有一个人的大街上回去的。。
小女孩到后面直接在医院躺到最后,你以为前面铺垫是伏笔,其实是巨坑。。
电影不是一定要较真,但是每个地方都用无限巧合来凑,每次一切镜头就只有果没有因,里面的角色行为和思维极其荒诞,肯定就是有问题。
当把所有巧合凑在一起然后告诉你,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你说巧不巧?
我觉得这还挺侮辱人的。。
全片给我感觉就是又拖又烂还蠢,看了一众韩国高分片,这部是最差的,主要是巨大的逻辑硬伤太过侮辱智商。。
这是第一次给了力荐这样的评价,第一次在豆瓣有了想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最近看了好几部韩国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回家的路》《孩子们》《杀人回忆》等等,皆是感触深刻。
觉得韩国的电影拍的比韩剧好看多了。
提起杀人回忆更多的是觉得惶恐无力而绝望,没有丝毫线索根本不知从何去追击凶手,好不容易握住的希望之光被一纸公文狠狠打碎,一切又沉寂回黑暗,没有方向。
而这部追击者是一开始就将犯人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下,但即便如此,警察的无能 玩忽职守,执法司法的盲区似乎都在助长着凶手的气势。
影片末尾的小卖部大妈无疑是一个意外,至少在我看到美珍破窗而逃时是以为她终于能够活下来了,然而对危险感知迟钝对人情错意理解的大妈就这样赔上了自己无辜的性命,也许诸多人看到此会气愤难当觉得大妈未免太愚蠢,我却只觉得悲凉而可怜。
有时候我们在身处恐惧弱势之时会想要伸出手获得丝丝安全感,但回应我们的未必就是温暖也有可能是更残酷的伤害。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在当今一次次犯罪中渐渐分崩离析,冷漠开始成为面具,好似惟有时时戴着才能安全擦身而过每一张陌生的脸。
当我看到忠浩一个人在最后的案发现场听美珍的电话留言时,那一席满满的血那墙上喷溅的血渍都在不断冲击着心里的承受底线,那触目惊心的暗红仿佛是在嘲笑所有人的无能..末尾看着凶手与追击者的厮打,竟忍不住捂住了眼睛,看不下去又不愿快进,只觉得分外沉重。
最后伤痕累累的忠浩回到了医院,看着沉睡中美珍的女儿,终于可以卸下自己疲惫的身躯,但窗外的世界依然是一片黑暗。
这本来就是看着安然有序实则藏满了腐臭漏洞的社会,看完电影也不是对这个世界有了失望情绪,只是大概我们更需要勇敢现实的继续活下去。
1美珍的车在那里停着,警方去山上找死人2。
人家都承认了怎样杀人,随便就放出来了3。
拿着一堆钥匙,不就近原则去试。
4。
身上的血迹斑斑抵挡不住警察放人。
5。
最后破门而入的警察之前干嘛去了,咋这会儿又找到地方了?
6。
如果是你逃出来你会先去哪里?
去小卖部还是别人家?
7。
如果你是警察在跟踪嫌疑犯你会多久进去小卖部看情况?
8。
别人报警说有人要杀他,你接警后会不会睡觉?
9。
你打斗制服别人后是先把他绑起来还是先观赏下他的家?
10。
你从没有信号的卫生间出来后为何不发短信了?
11。
杀人犯嫌疑人可以在警局里面带个手铐随便走走?
12。
不让手下开个车过来接他,打不到车就要自己跑过去,到底是着急还是不着急?。
13。
比对口供和之前的案子信息高度一致,警察内心毫无波澜,毫无紧张感,知道是在拍电影。
14。
老板娘话真多,买盒烟么,你卖就对了,可能我没有碰到话多的老板娘。
15。
原来是耶稣在安排。
好吧,你赢了。
16。
打高分的人图了什么?
是因为没看过好电影吗?
一部风格残忍黑暗,但远不如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残忍黑暗的影片,其社会抨击性与商业娱乐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但这并不是韩国电影的第一遭。
有别于中国和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首先就是在数量上制胜,由量变引起质变,这跟好莱坞是一个道理,因此韩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与名导大师才远远超出亚洲其他国家,而《追击者》不过是其每年例行推出的年度佳片,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影评人。
对于那些个别揪着剧情不放的影迷,如果该片能在韩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与热情,说明该片反映的问题绝对是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意义,越是难以置信,越是显出体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荒谬,如此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到?!
是的,也许就是因为做不到,才使本片背负了一层黑色的官僚主义外皮,如此发人深省,如此振聋发聩。
看完《追击者》很愤怒,有导演对观众的强烈的游戏感和操控感,冰冷无聊,令人厌恶。
这是部显然并非 happy ending 的片子。
看到高潮戏美珍被男主角乱锤砸死的时候,我的内心基本上是崩溃的。
但我崩溃的原因不是因为美珍没有逃掉好痛心,而是这锤子最后是怎么一步步砸下去的?
我自己的观影口味其实完全不偏好 happy ending,相反我是更喜欢悲剧的。
那我有这种愤怒和疑惑的原因在哪呢?
片子里的主要行动是营救美珍。
但里面的所有人都是混蛋和智障吗?
不怎么在乎营救美珍的普通警察们也就罢了,连一心想要营救的忠浩竟然是这样?!
营救者拼尽一切没有达成目标,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比如表现营救者的混蛋和智障,批判警察、人性冷漠或者是善良的无力感,但前提是得把故事和人物给讲圆了。
导演明明给忠浩早早就营造了一个全力营救美珍的设定,但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人物的演进线,贫乏从头到尾没有改观。
根本还是因为故事讲得太过刻意,刻意让忠浩不断失败、不断巧合,前后的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
这种刻意直白点说,就是玩弄了观众的感受。
我相信看到高潮戏的时候,观众大都会觉得虐心,一锤一锤脑浆四溅,美珍内心品尝着恐惧和绝望,身体瑟瑟发抖。
这场戏用的是升格,很标准的镜头语言。
编剧明显是想用波折创造更好的虐心效果,让美珍终于爬出了魔窟,刚见着太阳,又让她偏偏撞进杀手的魔爪。
从皮条主忠浩出去找开始直到美珍被杀手重新得手,编剧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忠浩的手差那么一点,然后让变态杀手得逞。
可是有一个常识。
剧作中越关键的节点,就越忌用突如其来的无谓巧合,那是偷懒的玩法(可以稍微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
《追击者》不知道用了多少牵强的人工佐料才揉到了这个结尾,所以这场戏越惨,越矫情得让人受不了。
抛开直观的感受,回到影片表意。
虚弱的故事和人设,直接导致了影片表意的无意义。
批判社会、怜悯弱者,还是赞赏正义和求生的欲望?
什么都没有做到。
片子唯一在做的就是,倾其所有想要观众虐心。
这是赤裸裸的情感贩卖,贩卖的是弱女子美珍和七岁女儿的无助与绝望。
这种感觉和曾经看《七号房的礼物》时的反感是相像的,但相比而言,似乎尤有甚之。
下面我把这部犯罪悬疑片重要的叙事推进捋一捋,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变态男的住宅。
简单来说就这么一件事。
警察蠢点我觉得完全ok,韩国社会批判片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倾向,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就不是程度的问题了,而是违背人性的基本逻辑,然后显得非常刻意。
比如忠浩的前同事吉宇。
他跟忠浩很熟,但他对忠浩不断强调的反常关切完全不理会,他俩就像是完全处在两个世界的人。
尤其是即便吉宇跟忠浩撞到了一起,也偏偏碰巧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信息。
比如忠浩看到变态男的衣角有血迹,但就是“被”不了了之了。
这不是说警察不称职就通的,而是人之为人的反常,人物的感觉不对劲,而从片子里找不到对这个反常的解释。
还有,半道把市长的破事儿搅进来。
这个段落的引入从叙事来讲非常突兀,社会批判的意图浮于表面,本质上还是暗度陈仓,好让变态男能够逍遥法外。
一部电影中可以有漠不关心的人,但不该有真蠢的人——除非这个人蠢就是剧作的元素之一。
所以如果是显得过于蠢,那一定得交代背后是什么特殊的原因所致,那样也就是落在了社会批判的维度。
但是《追击者》并没有。
一开始,忠浩对美珍的事情的确漠不关心,办事情蠢一点没什么毛病。
但随着叙事的进展,忠浩的人设是慢慢开始真心想要救美珍,努力查出凶手。
因此这之后肯定是不蠢的。
但是他都已经看到了美珍的车,锁定了“五分钟”的范围,并且拿到了变态男家里的钥匙,开了一堆门、问了一堆人,并且进展非常有效。
然而在他知道时间极其紧迫、美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调查就是没有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下去。
准确说,是编剧刻意不让他进行下去,而这个阻碍的处理非常突兀。
忠浩第一家打开的门不是凶宅,这算是调查进展的正常障碍;但变态男被暴打招供了一个假地址,忠浩很快知道被骗了,但就是慢、慢、慢。
这个慢体现在对角色行动的处理上,还体现在视听语言节奏的处理上,这的确让观众对时间的流逝感到焦虑,但这是一种单纯的影像延宕带来的焦虑,而不是让人感觉到一个火烧火燎要找到凶宅的人绷紧了心弦,要赶紧找到目标(尽管目标的确不那么容易找到)。
忠浩作为一个最有心想找到美珍的人,他整个查凶的过程是很不自然的。
而高潮戏的到来,更是牵强得触目惊心。
美珍那么不容易逃离了魔窟,刚刚出来,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偏偏跟刚释放的变态男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重逢。
那家小店的时间、空间都那么巧合,并且编剧并没有给出一个带有任何“必然性”的来由,相反是配合了很多方面的设计促成了这次巧合。
我不是说这个巧合不可能,事实上生活中真正发生的巧合往往超出观影的经验,而且真正的巧合就是纯粹偶然性的。
但正是因为作为一部影片,一个纯粹偶然的巧合(暂时撇开巧合设计的牵强)在最关键叙事节点上被运用,会极大地削减影片所要表达的态度。
一个极其残忍的凶杀案,如果是因为天大的偶然的巧合所致,其残忍所要承载的批判性就所剩无几了,就只剩下一个奇观性的躯壳。
试想一下,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听到诸如一个人被雷劈了这样极其巧合的事件,当然会感到惊异,但也是仅此而已,因为这只是单纯的奇观;而那些因果非常复杂的凶杀案,因为凶杀背后复杂的纠葛所体现出来的必然,才让我们感受到悲剧性和伴随而来的批判性。
抽象一点讲,这是艺术表达上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
然后说说高潮戏的巧合设计有多么人为和牵强。
先是老板娘。
面对一位带墨镜和帽子的男子,而且脸上有明显的淤血,她如何能够这样百般信任?
编剧大人的解释是男人撒了个谎,老板娘信了,因为老板娘认为总不会巧到美珍说的那个“疯子”就是面前的男人吧。
而且编剧又写了两句台词,表示老板娘以为这个脸上有血污的神秘男子说不定跟美珍一样,也是那个“疯子”的受害者。
这之后,老板娘就能够“水到渠成”地主动把躲难的美珍供了出来,然后还搭上了自己的命。
这个“水到渠成”我一万个不服,剧作上的设计感昭然若揭,而且设计的一点不平滑。
这个过程就一场对话的戏,几句台词,但是承载了密集的情节和心理变化的内容,真的太牵强了。
请让不冷静的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老板娘真能蠢成这样,这条命搭得不冤,就是可惜了美珍。
再是那位成功盯梢的漂亮女警官。
片子花很长的篇幅,写了这位漂亮女警官跟在变态男后面成功盯梢,距离不到二十米,大白天的一路盯到小店,结果一点作用没起。
这里编剧也在一个重要细节上做了手脚——变态男探头关门这个如此关键的动作,她也刚!
刚!
好!
没看到?!
这是一个小便利店,显然不是变态男自己开的,而他进去店里买东西,片刻之后却要左顾右盼把店门关上,这嫌疑再明显不过。
但给盯了那么久,一步一步都挺负责的,你跟我说偏偏——就这一眼没看到??!
还有。
美珍躲进小便利店,给忠浩打求救电话的时候,偏偏——忠浩正在飞奔!
而且偏偏——铃声设得太小没有听到!
而忠浩之所以飞奔,是因为偏偏——他这么十万火急的时候,就是弄不到一辆车,打车也完全打不到!
于是愣是就这么奔了一路……美珍给忠浩打电话是合理的,但是,美珍竟然再没有打第二次电话??
不说给忠浩,也没有给任何她可能求助的人。
她的求生欲望呢?
她的恐惧呢?
是电话费太贵还是手机偏偏没电了?
还是说美珍在这世上孤身一人,到要死了连第二个打电话的人都没有?
最后居然给忠浩电话留言??!
这TM是给忠浩留言求救,还是给观众留言卖惨??
片尾,在还没冷掉的血案现场,忠浩悲伤绝望地听着手机里美珍临终留言……这样的煽情戏码,让我恶心得发指,感觉到作为观众被羞辱的愤怒。
还有,这整个高潮段落,大白天的小便利店里,美珍和老板娘两个人都不声不响地被杀了,老板娘和美珍在被杀之前,偏偏都没有发出任何的喊叫……美珍没有喊,我看得出导演是故意想表现美珍对于逃难不能营救不得的绝望(但讲道理,这种绝望感由于处心积虑的设计过于浓重而被消解殆尽了)。
那老板娘呢?
我没有面对杀手的经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编剧一定考虑到了这一点——“老板娘当然不能喊出来,不然凶手就被人知道了”。
美珍遇害的一场戏不但牵强,而且严重超载了。
这种牵强和超载贯穿全片,只是说在高潮戏表现得最为鲜明。
看完《追击者》,我马上去查了影片男主角的原型柳永哲。
柳永哲是韩国有史以来最变态的杀手之一,看完他的真实故事,人设、环境、事件各方面我都是充分信服的。
而比较来看,《追击者》的改编,情节上最显著的改动有两点。
一是杀手的动机,二是杀手落网的过程。
而这两点正是片子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正是尤其重要的地方。
变态杀手的动机,片子改成了阳痿。
除此之外,通篇能够找到的其他动机线索寥寥无几(基本都是简单重合原型的经历,而未做立体描画,比如入狱、有一个哥哥,等等)。
阳痿是可能构成变态杀人狂的杀人动机的,但这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在《追击者》中这个动机支点的使用过于孤立,显得空洞和符号化,人物看不到具体的人格画像(而原型的经历是有充足说服力的,尽管没有阳痿)。
而且,揭示这一动机的一场戏质量下乘。
审讯室的警官老头子在一番主观推测之后,猜测变态男是阳痿,脸上挂着得意的神情。
而且他显然以这种羞辱为乐(有可能这个警官性能力存在问题),审讯中三番两次地强调。
这激怒了变态男,然后对老头子警官成功实施了暴力。
审讯室中,老头子警官和这位犯人不是隔着玻璃而是面对着面,杀手是移动自由的,而警官对于变态男明显被激怒的状况却毫无防范,羞辱不断变本加厉,竟然被他近身施加暴力得手。
这段戏的刻意和牵强也昭然若揭,显得特别空洞和符号化,看得我很无奈。
而杀手落网的过程,片子花了大工夫改出了很有“戏剧性”的高潮桥段,可能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
这上面已经说过,编剧的苦心孤诣,对巧合神出鬼没的使用,不用再赘述。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个处理就是这部电影的新意所在,突破了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类型片逻辑而改成了一出悲剧。
但这出悲剧完全没有支撑住,大量重要的叙事节点的推进和转折几乎都有明显的仓促和用力过猛,几乎是生怕观众看不出来编剧的意图。
这个过程中,巧合的使用犯了大忌。
我认为就这部片子而言,这种创新只是形式和表象上的改变而已。
通俗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主要是时间节奏上的巧妙设置,并且得益于通俗浪漫的形式和 happy ending 的结局,观众相对而言不会太去纠结这种暗渡陈仓的小手脚。
而比起浪漫通俗喜剧来说,悲剧产生的观感同喜剧有很大的不同,必须有扎实的铺垫才能产生真正相称的力量,否则想让观众虐心却适得其反。
《追击者》是一个比较通俗的类型片,但这里的设置有诸多牵强和不合理,根本谈不上巧妙。
这是电影叙事本身不够好,而不是叙事方式取舍的问题。
内容方面谈了很多,总体来讲是很不服的,观影体验也很不舒服。
但说回来,《追击者》在形式技巧上还是优秀的,画面、节奏、声音、灯光等各方面都非常扎实,尤其是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作品来说,真的很棒。
打开电影刚看片头一段就充分感受得到。
河正宇的表演,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角色设定的情况下已经做到很不错了。
但比起内容来说,这些就只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电影从来不是一个工艺品。
同是犯罪悬疑类型片,《杀人回忆》8.6,《追击者》竟然有8.4。
然而平心而论,《追击者》跟《杀人回忆》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档上,尤其是人物和主题的功力。
可豆瓣评分竟然这么高,我也很无奈啊,说明这个导演的手法迷惑性很强,忽悠那些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的观众。
我已经谨慎地怀疑过自己了,但最终还是很明确是电影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
我要对自己诚实,也是对电影和对大家诚实。
以上一己之见。
尤其推荐把这片子奉为经典的人看看,说不定你们会有点新的思考。
2014.02.26
文/阑夕 http://blog.sina.com.cn/foxshuo韩国电影业的两极分化让人瞠目,即使它一年内可以拍出海量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一败涂地的烂片(尤以爱情片为甚),但它也总能冒出几部让人惊喜交加的优秀之作,即使是在姜帝圭、金基德陷入低迷时,也会有一两个鲜有耳闻的毛头小子一鸣惊人,罗宏镇就是其中一个。
严格来讲,罗宏镇并非由无名小卒而横空出世,在拍出《追击者》之前,他一直是韩国短片电影界的梁柱之一,但是导演之于电影讲究的是风格旗帜的树立,文艺点儿的词叫“鲜明的烙印”,每年都有无数导演遭遇转型之痛——仅仅是在电影类型之间的转换就折腰无数,很难想像罗宏镇在拍惯了以创意和手法为主的短片电影后能够在其第一部长片电影的执导上就大获成功,将2008年的大钟将变成了自己的个人专场。
很多地下导演在往上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能力上的瓶颈,与才华无关,而是当他们一旦面对一个有着长度要求、需要在意结构的完整性的题材后,会丧失对节奏的把控力,不同以往只需要提炼出内容诉求和个人技巧来满足小众的欣赏,镁光灯下的红地毯和喝彩声向导演索要的是完整故事的表现,罗宏镇拍摄《追击者》的理由都灌输着短片电影的思维:“我有一次晚间走在人迹罕至的街道,偶然间看到一个步行女子,突发奇想——如果此时,这个女人突然消失,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和目击者,那么是不是还能够找到她呢?
”这个从没拍过长度在一个小时以上的电影导演为了一个突发的念头而自己编写剧本,然后用尽人脉去拉来一线演员,本身就充满了无法不叫人担心的惊悚性,和电影里的男主角忠浩相似而不同,罗宏镇赌上的是自己的天分,较量的是事业的前途,最终表情轻松的赢得盛誉。
淅淅沥沥的雨夜,被妓女们称为人渣的皮条客忠浩愤怒的寻找着那个被他认为拐卖了自己的员工、害自己还不上贷款的混蛋,随着真相的一点点剥落,这个漫长的夜晚成为了忠浩狼狈不堪的一次固执,成为了拯救一个女孩母亲的一次机会,成为了有关仇恨和胜负的一场较量。
将猎物和猎手的角色予以混淆和弱化,然后放在荒芜的街头和住宅,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没有规则的棋局,做了这些规划后,罗宏镇自己则置身事外的坐到了观众席上,任由剧情发展延续,那团因他点燃的火焰不断被冷漠的社会和冰凉的雨点打击和刺激,烧不掉什么东西,却也难以熄灭,精疲力竭,功亏一篑。
以悬疑片而言,第三人称远比不上第一人称要更容易将观众引进“扣人心弦”的升降机上,《追击者》偏偏采用的就是讨厌的第三人称,把所有线索都明白的放上台面,愤懑、扭曲、笨拙、混乱、巧合、绝望、无助、崩溃、失去……几十道菜肴纷呈别出,酸甜苦辣自由评说。
没有犯罪头脑的杀手,缺乏秩序和系统的警方,仓皇无计的追击者,三方的博弈在观众看来是无比的愚蠢和浪费,但那根死结就没有人去试图打开,杀手在被捕后被再度安然释放,警方将力量用于内耗和错误,追击者以最笨的方法来完成迟到的拯救,当美珍的头颅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装饰在游有热带鱼的鱼缸中时,电影真正的残酷之处方才突如袭来的决堤而出。
《追击者》是继《老男孩》后又一部选择“榔头”为行凶器具的韩国电影,在英文中,“Hammer”有着“强迫灌输”的及物意义,类似于它在《追击者》中的精神意义,阳痿的男人将榔头当作自己的生殖器,瞄准女性的脑袋一下一下的砸出血浆,以此来获得高潮。
联想到杀手窃据之所本为教会的忠实信徒所有,而杀手在杀掉女人后喜欢将尸体吊挂于墙,从脚踝处(影片中警察称之为阿基琉斯之踵)开洞放血,榔头的象征则成为了另类的“朗基努斯之枪”。
当装扮一新、正打算离开杀手池英民遇到顺着蛛丝马迹摸索而来的追击者忠浩,电影的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忠浩的伞扔在门外,前一刻他刚刚推门而入,池英民打着同样的黑伞,脸上挂着突兀的苦笑,一张一弛,罗宏镇抹掉了撞见的过程,将迎面而来的对立过渡得非常出色,整部剧集的力量在瞬间被离弦放射,精彩二字,当之无愧。
在影片中,可以明显看出罗宏镇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和诉求,包括那段市长被扔大粪的插曲都对剧情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地区检察官怀疑警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逮捕“连环杀人犯”是为了掩盖在市长身上发生的丑闻从而导致了杀手池英民被释放,然后本来已经逃离魔窟的美珍被杀手再次发现,魂归异世。
如果不是《追击者》的上映日期,我几乎要将它视作是韩国“姜浩淳连环杀人案”的记录片了:(2008年12月19日,韩国发生一起绑架命案。
在对案件调查过程中,韩国警方发现姜浩淳(男,38岁,居住在京畿道安山市八谷洞)有重大犯罪嫌疑。
2009年1月30日,姜浩淳被韩警方逮捕并被移送至检察署。
姜浩淳在审讯中交待其从2006年12月开始至2008年12月期间,在军浦、华城、水原等京畿道西南部地区共杀害了8名女性的事实。
他向警方交代称自己在冲动的情绪下于2006年把在军浦市山本洞某练歌房认识的裴某杀害之后就开始实施了一系列连环杀人案。
负责调查姜浩淳连环凶杀案的韩国水原地方检察厅安山支厅2009年2月22日公布了其最新调查进展动向。
连环杀人犯姜浩淳为诈骗保险金,纵火杀害了第四任妻子及其岳母。
此外,韩检察厅还在警方扣押并转交的锄头上发现了另外两名女性的DNA。
至此除姜浩淳交代的8起案件以外,此连环凶杀案又增加了多名遇害者。
)而忠浩没能落下的榔头也体现出罗宏镇对以暴易暴的犹豫,这也和“姜浩淳连环杀人案”曝光后韩国132名刑事法学教授联合签名反对恢复死刑执行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1997年之后,韩国已有超过10年没有执行过一起死刑,被纳入“事实上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
统计数据显示,停止执行死刑后杀人犯数量有所增加。
1994年至1997年执行死刑的4年里,平均每年有607人因杀人罪而被起诉。
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期间,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
这是很难理解的局面,公众为保障犯罪者的人权却最终得到了更多犯罪率,在电影中,忠浩的表现也是全体韩国人的意志体现,他作为受害者无比仇恨犯罪者,当他有机会复仇时他会坚决的剥夺掉犯罪者的生命,然而他的行为却还是被赶来的警察所制止,警察再如何无能,依旧是法制的执行者,遍体鳞伤的忠浩只能被压着眼睁睁的看着杀手池英民被抬上担架。
(偏题一下,关于中国的死刑制度,我是支持废除的,具体理由贺卫方教授都说出来了,详见:“九大问题拷问中国死刑制度”)《追击者》阐明了导演对人性的立场,一个品性不良的皮条客疲惫的靠在病床前,轻轻的握起那个小女孩的手——她的母亲被自己派出去接客而丧失了生命,这个脾气暴躁的“人渣”也会显现出温柔的一面,虽然略显无奈,但也是救赎。
月光如洗,基督不语。
电影其实只有两种评价:好电影和坏电影。
好电影其实只有三种归属:一种是属于技巧的,一种是属于艺术的,另一种则是属于心灵的。
毫无疑问,《追击者》是属于心灵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忠浩是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他被警队开除,也许只是为了生存,他变成了卖淫者的吸血鬼,他逼迫重病在身的女孩继续接客,当一个又一个女孩失踪之后,他却只关心自己收不回来的好处费,他是TM的龌龊世界的又一个恶棍!
当我们都认为这浑蛋就要照此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的时候,一个更加可怕的恶棍闯进了他的生活,那家伙是个实打实的恶魔,他杀害并肢解了忠浩手下所有失踪的妓女,忠浩的恶跟他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
忠浩以自己的恶来猜度真正恶魔的内心,结果他完全失算了,他错误的低估了恶魔的丑恶摸样。
当真正的恶魔出现时,我们才发觉了天使的存在,忠浩就是这样,尤其当美珍那孩子的眼睛透过破碎的玻璃窗是如此忧伤地望过来,就像一根刺一样扎进了他的灵魂。
忠浩的恶在这种注视下开始一点点消融,他终于发现,在内心深处,他离恶棍的距离还太远太远。
作为这种发现的证明,他开始驱使自己更加拼命地进行战斗。
可是他却不知道,这场战斗面对的不是变态杀手一个人,而是整个世界!
池英民在硬性的司法程序和弹性的执法政策双重庇护之下被放虎归山,忠浩像一条可怜虫一样跟着他,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的母亲能够活着回来,可是所有的人都在阻止着这个可怜虫实现这个简单愿望。
他像头困兽一样被激怒了,殴打自己曾经的同事,对追击对象以牙还牙,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用,就像那些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过的一样残酷,孩子的母亲被敲开了头颅,并且大卸八块之后被丢进了鱼缸。
你看见忠浩的绝望了吗?
他的腿被扎进了利刃却忘记了疼痛,因为他的灵魂所承受的痛楚早已令其无法忍受。
忠浩豁出了老命想要亲手砸死这畜牲,当他举起榔头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又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特拉维斯,可是若干秒之后他还是被无情的阻止了······真TM的浑蛋啊,美珍死去的脸孔上流下了泪水!
那可绝对不是幻觉!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冰冷而黑暗吗?
忠浩累了,当市长和喽啰们钻进车仓惶逃去之后,他精疲力竭地瘫倒在孩子的病床边,可是熟睡的孩子却不能给他以慰藉。
忠浩没有死,但却拼掉了半条性命,他合上眼,我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我也不知道这一切有没有改变世界的一根毫毛。
这是一部一黑到底的电影,我得承认。
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俗人,我不希望在最后美珍已经脱离危险的情况下再次被杀。
虐的一比。
可以说这是导演的风格,我们只能表达个人喜好,但是无法定夺对错。
总之看完不是很舒服。
但这并不是本片得到我差评的原因。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男主角的人物设定,个人感觉男主就是个神经病。
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说话和办事呢,每次男主一张口我就感觉好像他打了鸡血,而且动不动就抄家伙,我觉得即使是混黑道他也显得那么的没品,逼格low可以,很让人讨厌。
给我的感觉男主就是个傻X,那种让人看了很生气很生气的傻X。
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拿奖,这个人物有什么可表现的么?
再有就是情节的极度不合理,具体体现在对政府跟警察的夸张的刻画。
我不知道这位韩国导演跟政府有什么仇什么怨,但是这么玩我感觉是有点过分的,起码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公正跟客观。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部电影《举起手来》。
导演想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这一点问题没有,但是不能通过把鬼子都刻画成傻X来实现吧?
把自己的敌人刻画的什么都不是,那咱们的胜利到底该如何定位?
本片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不相信现实当中韩国的政府会这样的无能与低效。
过分的夸张让人感觉很不严肃。
同样是骂政府,韩国电影《辩护人》让人感觉相当的能接受。
这种题材想拍的经典不是太容易,但是想拍的很烂也不是很容易。
我感觉导演做到了。
最后要说的,是本片的仅有的让人看了有所触动的地方就是韩国的创作自由。
这就是追击者啊,怎么条目重复了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06309/
同一天看了两部韩国电影。
还有一部是《率性而活》。
当一个胖子的妈妈打电话过来,顶真男说:你儿子因公殉职了。
电话那头有心脏病的老妈轰然倒下。
当时笑得哽咽。
《追击者》则是冷的让人颤栗。
两个地方特别难忘。
一处是片头。
一辆原本只准备停一小晚的淫媒车在某个巷角一停就是数月。
一场大雨之后,贴满树叶和广告纸的汽车在雨中显得特别破旧。
当时我很触动,我们小区就有这样一辆车,一辆老式大宇的原装进口车。
不记得停了多久,里里外外都是脏乱不堪,车玻璃上除了贴满了广告纸,还有人用笔写上了卖车电话。
我想每个经过的小区居民都会有所好奇。
有一天上班,我看到警车停在了前面,几个警察开车检查了一番。
似乎没有什么结果,因为到现在,那辆车还这么停在那里。
还有一处是好不容易死里逃生了一回的徐英姬在小杂货店被变态杀人犯意外撞见,终究难逃一死。
她颤抖着,就像一个坐等被执行死刑的囚犯。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只是一个劲的抖,不理解。
我认为是因为生活所迫带病工作,加上在地狱门口转了几十个小时,滴水未进,她已经没有力气了。
是害怕吗?
也许怕,也许也没那么怕。
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勇敢,对女儿的思念,都是让她有无比顽强的动力。
很真还是很假?
有人会说,这片子太假了。
变态都已经承认杀人事实,怎么会因为证据不足就给放了?
在小杂货店,怎么光天化日又陡添两条恶性?
其实挺真的,应该说是真得有点假。
我相信棒子国司法程序比我们更加机械和死板,我也相信棒子国的破案流程和我们一样落后和无奈。
《老无所依》和《杀人回忆》本片是作为《杀人回忆》的姊妹篇推荐的。
我觉得可比性不多。
除了都是讲述连环杀人的惊悚写实片以外,几乎没有可比较的内容。
《杀人回忆》到最后都没能找出凶手,几个小时的电影,就说了一件悬而未决的疑案。
《追击者》一开始就揪出了凶犯,结局也伴随着凶犯的落网而收场,但其中的过程,非常悲催。
如果以《老无所依》为一个过渡,可以发现,《老无所依》拥有和《追击者》一样扣人心弦的暴力过程,和《杀人回忆》一样无限开放式的收尾。
在这三部电影里,我们都能看到以警察为角度的无奈。
一般的刑事案件如何破获?
杀人案,我的理解,犯罪的关联性和流动性极度重要。
高三的时候,王宇超就提出了,你冲到观前街无动机的随便杀一个不认识的人,就很难破获的理论。
比如失踪人口,往往就是尸骨无存的事情。
比如一个确定性的凶案现场,确定了死者并开始从联系人排查之后,就再无线索了,这类的案件就会被挂号。
几年前听说,有一件灭门惨案。
其实是楼底下卖油条的人入室杀人抢劫,案发不久就回老家了,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回老家,所以警察就惯性的排除掉了他。
离得如此之近的人,都有可能不被抓获,何况变态?
在当今高速流动性的社会面前,老式的侦破思维往往显得异常无力。
《追击者》视角直击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性工作者。
警官问变态,是9个吧?
(很明显失踪的妓女名单经过统计就大概这个数),变态摇摇头:不对,是12个。
警察大吃一惊。
还有失踪了不报的,哪来那么多良心未泯的鸡头鸭头啊。。。
还是率性而活吧!
emmm,还是有些失望的,感觉没有太多亮点:)
为了反套路讲成这样就没意思了
压抑悲恸的气氛,让人同情悲伤的情节,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
反类型片,黑色到底。
大叔+杀人回忆
3.8
深沉的无力感
喜欢韩国这类的电影
可惜了一个好开头
开头不错,套路毁了一切
垃圾的棒子片,我曾经说过再也不看棒子片,都坚持3年了!!今天实在没别的电影看,恰巧网上有,看评价这么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下来了。我真是手欠!
SB电影,第一个应召女的车,第二次撞车的地方,都在望远洞,从那里为圆心辐射,找有地下室没信号的房子就那么难?女警跟犯人待在一起那么久,还让她去跟踪?SB警察,去买东西那么久没有察觉。之前都失踪过两个应召女了,还让美珍去的时候,不跟踪一下,犯人杀了那么多人还没被警察抓到,难道也是SB?
万恶的翻译啊~>_<~
如何恰到好处地描述悲伤,雨,钝器击打
试图做成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片子,但能力捉鸡,最后尽是展现剧本有多蠢。全都被杀光吧,看到第三幕真的烦了
十三条人命,比不上市长脸上一泡屎
淩厲無比但卻差強人意。結尾昰最大的敗筆. 故事發展到美珍逃生 就像一顆被膨脹到承受極限的氣球 那之後就開始洩氣了. 到了最後就隻剩下一副泄完氣的無精打采模樣。故事結構上儘管黑色到底但還昰欠充實 沒有《老男孩》的那種痛快. 整部電影就看見金允石沒完沒了的跑來跑去 打來打去。
韩国人越来越厉害了…但们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开放啊…
韩国在这一题材电影领域真是有一套,河正宇演的坏蛋真是让人恨到骨子里,咬牙切齿,刻骨铭心。(赶火车无聊只能靠着电影陪伴)
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