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唐朝兄弟》讲的是一个村的农民如何配合官府抓捕两名强盗,两名强盗是如何暴力抗法杀死杀伤多名官兵,村民们如何机智地与强盗周旋然后暗中报案,结果被官兵误伤导致全村死光的故事——嗯,我说的当然是《大唐日报》上的正规报道版本。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一个现实:官比匪还可怕。
匪只是要你一点钱,实在没有就算了;官是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而且以正义的名义。
匪还有人性,官没有人性。
匪拿你当人,官拿你当猪狗。
以里正为代表的普通百姓,是没有善恶观的,他们只是在两个匪(官和匪)之间选择谁有更大的危害性,谁对他们的伤害更厉害更长久,来选择倒向谁。
保护他们不如伤害他们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效忠。
还有,百姓终究是怕官的,就算明知道官会抢他女儿伤他家人夺他财产,就算亲眼看着官颠倒黑白强取豪夺,就算你替他做了主给了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一样不敢反官——可见顺民观比善恶观更深入人心,还可见有组织的社团比无组织的流寇要更厉害。
最后还捎带脚讲了一个道理:知识就是生产力,你要是像李白一样有了知识会作诗,会比做强盗更方便快捷和安全地挣钱。
李白桥段在电影中只是个小插曲,所以这个道理算是附赠的。
当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万恶的唐朝,这个朝代因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
现在的和谐社会人民都安居乐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这部电影就是用旧社会的黑暗来衬托今天的光明的。
关于影片的风格,我需要指出:这是一部喜剧片,荒诞风格的喜剧,很多地方都是用一个夸张的pose来表达一堆过程。
因此有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多看一点漫画会对解决这种理解障碍有帮助。
顺便说一句,片中有几处电脑动画,做的太烂了,没那么多钱就不要学《阿甘》了。
在下不是什么所谓的托,也不是什么五毛dang,也不是什么学院派的专家在下只是草民一个。
说什么抄这个仿那个的的所谓技术论的也别进来,读到这里就别往下看了,浪费时间在下看这片子的时候想起一个“混乱”的人和事儿来,这个是本人读书不深,瞎联系的,说出来这些事和人来也没有实在意义,这里且不提这片我给了五星,不是因为技术,不是主要因为什么三位明星的表演的什么理由在这个电影重新定义的今天电影不再是一个就TM那一个玩意儿那么简单。
要不不会有那么多人士花大把时间来说“赤壁”不合常识,常识已经和真实不再划等号了。
说我是赤壁dang的人别骂我,我是拿赤壁来说事儿能斗胆说这部片子看明白了的,可以进来读我这篇拙文。
如果说能和我一样,看明白了电影里有自己想说的而却不能用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某种力量的话,如果更能感觉是有呐喊的冲动的话那么我们紧握一下手来,一起喝一点旱稻酿的好酒,撞一下我们的胸膛,然后默默的各走各的``那我就会很会意的明白至少我知道我的兄弟们满天下
这个算是去年电影中,难得能看的一部片子了。
至少以认真讲故事的态度,讲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故事。
虽然,有些时候会让人想起七武士,三船敏郎……不过中国人在里面增加了戏虐的成分。
据说喜剧导演都是悲观主义者,我有点相信。
碰到官府,我想谁都会比较悲观,现在好像也是这样。
大概可以算《七武士》+《鬼子来了吧》。
看完《我的唐朝兄弟》,很郁闷。
为什么郁闷?
因为我没看懂。
要是欧洲的文艺片,没看懂我也认了;一中国电影让我没看懂,实在是少见。
别误会,什么官即是匪匪即是官政治的隐喻现实的荒诞等等我也能说出一堆,但电影的细节安排上有太多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任何电影的每个镜头安排都是有用意的。
即使是安排演员们无厘头的互砍乱杀,这安排也有其用意。
但这部电影有太多的地方我看不出用意。
最后我不禁开始疑惑:究竟是我理解能力太差,还是导演也不明白他要表达什么、如何用电影语言表达?
看豆瓣上的影评,文艺青年们一个劲地想502黑泽明、七武士,可是人家黑泽明好像不是这样的吧,人家黑泽明当年拍的可是彻头彻尾的商业片。
又听说此片的票房极为惨淡,有点替它可惜,不管怎么说我还支持电影形式多样化的,不希望国内银幕被张艺谋之流霸占。
其实胡军演这种轻喜剧挺合适,比他以前的那些角色倒更让我喜欢些。
开始两人的兄弟情感觉也不错的。
这片如果不那么想装X,而是老老实实拍,也许各方面成绩反而会更高些。
没看懂的片子,影评写起来没劲,就让我大喊几声吧: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服装道具像日本呢?
日本传统的服装、建筑、文字、器具等大部分都是跟中国学的,难道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了吗?
日本传统的服装、建筑、文字、器具等大部分都是跟中国学的,难道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了吗?
日本传统的服装、建筑、文字、器具等大部分都是跟中国学的,难道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了吗?
李白不是职业诗人!
李白的理想是像范蠡、张良等人那样,辅佐明主平定天下,然后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对于写诗他就没怎么上过心,只是兴之所至随手涂抹而已。
只是他才气太大,随手乱写就是流传千古的佳作,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可不是成心的。
说他是职业诗人,简直跟骂人一样,小心人家跟你急:“你才是职业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职业诗人!
”
冲三个老戏骨看的《我的唐朝兄弟》。
本着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的江湖道义,虽然是从网上看的盗版,可好电影还是应该帮着吆喝一下。
当然,电影的好坏向来淫者见淫,贱者见贱,豆瓣网上的评分是6.7分,朕就认为本片被严重低估了,也有不少人把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
话说回来,电影这东西和观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喝三鹿长大的孩子你要端给他杯雀巢,他也喝不惯啦。
反正朕对《我的唐朝兄弟》的调调是喜欢的不得了————贼比兵好的乱世,万物皆刍为狗。
打打劫,采采花,偶尔英雄救美,有什么职业比做贼更过瘾的?
抛开无聊的正义感,天大地大,爽字最大。
什么?
教坏小盆友?
麻烦跟我念一遍:【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
看完电影你会懂,愚民真是害死人。
1 老村长最该死,全村人都该死。
2 别被女人困着。
3 没脑子的人最可怕。
死脑子的人更可怕。
4 该死的人迟早该死,那就别拖着,尽早杀。
5 弱智、死脑筋、懦弱的人,没有存在的价值。
他们活着,只能拖累身边的人。
6 永远别信官兵。
以上================本来想给5星,但是画面太差
对于电影里的激情戏,葛优曾发感慨:“看起来是那么一回事,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
”这话乍听起来有点扯淡:要真是那么一回事,那哪里还是激情戏,直接成A片了。
细一琢磨,这话里又透着点儿苦涩: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得脸红心跳欲拒还迎的那些桥段,演员在拍摄的时候指不定多尴尬呢!
就拿葛优来说,拍《手机》的时候,刚跟范冰冰见面,人还没熟呢就要拍激情戏。
葛优心里七上八下的,当天中午一吃完饭就跑去刷牙漱口,严格遵循某牙膏广告里“每天两次,外加约会前一次”的教诲。
《夜宴》里跟章子怡的床戏,羡煞多少男影迷,可葛优后来说起来却满脸尴尬:“和章子怡拍激情戏实在是件很难受的事情”。
具体怎么难受葛优没说,可那位国际影星不好伺候倒是多有耳闻,拍戏的时候轻点重点、哪儿能碰哪儿不能碰,都得斟酌——技术活儿啊,全是学问。
新片《我的唐朝兄弟》中,女一号由新人王晓担纲。
首映式上,王晓欲语泪先流,说第一次拍片就要跟姜武演激情戏,压力很大,一场激情戏拍了四个晚上才通过,用王晓的话来说就是,“当时都绝望了”。
经过另一个主演胡军现场技术指导之后,王晓重新披挂上阵,结果又兴奋过头,把姜武眉心的一块皮肉都抓掉了,直接把姜武变成了灭绝师太的造型。
新人自然忐忑,老演员其实免不了要尴尬。
我遍寻花边新闻,发现化解尴尬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有一种,那就是喝酒。
拍《苹果》,范冰冰“在拍激情戏前,每次都要喝酒壮胆”;拍《做头》的激情戏,关之琳为了避免尴尬,特意拿来整瓶酒与霍建华畅饮;拍《千机变2》的时候,瞿颖看到吴彦祖脱衣服,吓得跑去休息室喝酒壮胆。
这些还算是“郎情妾意”、配合默契的,最惨的要属费雯丽。
《乱世佳人》中那缠绵一吻被法国人看作有史以来最浪漫的吻戏,可实际拍摄过程中,费雯丽与克拉克·盖博势同水火。
为了报复,盖博故意在拍吻戏之前狂吃大蒜,可怜费雯丽,一边闻着蒜臭味,一边还要作出沉迷的姿态,别说喝酒了,就算给她吃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内心的创伤啊。
要论最专业的,老牌007罗杰·摩尔绝对首屈一指,别人都要靠喝酒来放松心情,罗杰·摩尔则已经达到了盗帅楚留香“眼中有色,心中无色”的境界。
他说在电影中亲吻那些性感的邦德女郎时,闭上眼睛满脑子想的都是他的伟大祖国英格兰。
问题是——谁信啊!
杀猪网http://shazhude.net
我早就说过一句话:“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大的绊脚石”。
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发展出了傲视全球的动作类型片美学,也贡献出了第一流的武指人才,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
可也正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拍不出《大杀阵》、《御用金》那样高度写实的古装动作场面,也拍不出《天国王朝》那样兼具凝重和狂放的古代战阵之美。
我们的古装动作场面,始终摆脱不了杂耍式的夸张风格,摆脱不了虚假的兵器系统,尤其到了拍战争场面,更是惨不忍睹,登峰造极的例子是《画皮》和《赤壁》。
都说西方人的打斗笨得象熊,好像就我们聪明,懂得上蹿下跳,可是你看看西班牙的《佣兵传奇》,人家右手佩剑,左手断剑器,一样打得又干脆又可信。
所以我说,要么是香港武指们换换脑筋,要么是中国导演们换换武指,否则中国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内地电影的武打体系发展得不如香港完善,所以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譬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
而香港的武侠体系走到尽头之后,其实也在返璞归真,例如《七剑》、《墨攻》和《投名状》。
现在的中国动作电影,就处在一个旧模式已经走到尽,新模式尚未清晰的境地,需要有新的人才,实施新的想法。
《苦竹林》(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好处,就在这里。
杨树鹏说他不想拍武侠片,这就对了!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全尊重个人体能,尊重地心引力,尊重对手实力的古装动作电影,就凭这一点,就很难得!
杂耍需要功夫,其实拍不玩杂耍的动作场面更需要功夫。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片末的屠村之战里,出动了多少马匹。
我看不超过10匹,大多数的场面里,只有两匹马在跑动而已。
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千军万马在来回践踏,要把村庄夷为平地。
这就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功劳。
整个格斗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得当,最难得的,镜头并不追着两个强盗狂拍他们如何杀人,而是把一场战斗中各个主体的反应都展示了出来,推动了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
要我说,品质无非中等,可就这中等的动作场面,在国产电影里,也足以傲视群伦了!
要说不足,那很明显。
首先道具就有问题,片中十三腰间挎的日本刀,怕是于史无征吧?
唐刀的形制并不是那样的。
鹦哥手里拿的一把曲背小刀,似乎更像是西亚的产物,不过放在盛行胡风的大唐,倒还说得过去。
其次是演员佩戴和使用武器的法子也有问题,总的感觉就是其实演员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手中的武器,还出现了十三拿着刀鞘挖土这种很有想象力的场面。
慌里慌张的动作可以掩盖掉一些瑕疵,但是人与物之间的隔阂始终是个问题。
其实也不单是武戏了,整个片子的人与物之间都有这个问题。
导演抓住了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是要吃饭做爱骂娘的这些基本需要,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细节并未得到很好地展现。
当然这也不是《苦竹林》一个片子的问题,国产电影没文化,搞艺术的和搞学术的该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个缺点属于苛责,那就是《苦竹林》并没有树立起一种特殊的动作美学来。
成熟的动作片体系都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美学特征。
例如功夫片里的好汉摆出南拳功架,观众自然就会运足目力坐等好戏,剑戟片里大杀阵爆发的先声总是一片从前到后掀起的“笠浪”——武士们甩掉斗笠,准备拔剑了!
西式斗剑开始前,剑手总是一撩黑色斗篷,露出猩红的衬里和银色的剑柄。
《苦竹林》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什么野心,只停留在初步借鉴日本剑戟片的层面上。
说完武戏,对我而言就已经说完一大半了。
不过还是要评价一下全片的其他部分。
正如我在标题里说的,《苦竹林》此片“元气十足”!
与情节相似的《麦田》比较,矛盾更集中,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紧凑,人物也更有人味儿。
全片的线索分为一明一暗两条,明的那条营造冲突,悬念有财宝、女人和府军的威胁,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小村里,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和渲染,开掘得相对深入。
而且佐以各种笑料,比起《麦田》一本正经地勾兑出一碗白水来,更显游刃有余,更符合人性真实。
暗的一条线索通过竹林、阳光的空镜头,夜吟和插秧等场面一直在暗暗使劲,最后停留在女人和稻田的意像上,挑明全片其实是一首生命的礼赞。
这样,明线的生机勃勃和暗线的柔情涌动在片尾汇成一处,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
《苦竹林》里的这种活力,不同于《疯狂》类型喜剧里的那种神经抽搐,也不同于《麦田》那样的拧巴矫情,是回归到人与世界关系深处的那种和谐与美。
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
用动作片的视角来看,当然能看到动作之美,但全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望这样的电影以后会越来越多。
镜头繁仄,节奏断裂,主题暧昧,年轻导演能犯的错本片几乎一样都没落下。
但其中如野草一般随意而顽强的生命爆发力对当下讲究公正的电影创作犹如一记重拳,它出格、张扬、有冲劲儿,天生反骨,绝非善类。
剪辑上全盘现代化,多中景和特写,根本没有长镜头。
快速变焦提升紧张感,基本上颠覆了观众印象中那个肥硕雍容的唐朝。
竹叶 桃花 萤火虫等简陋特效,更加强了影片的荒诞感。
从一个个唐代小民身上,看到了命运到来时人的矛盾,将人被“选择”二字拖累的境地刻画的十分充分。
在癫狂的外表下,具有合理的情绪线索。
卖身太苦啊!
一句台词,两个匪徒,三种身份,四人恋情……匪是匪吗?
不是!
匪是侠,是(农)民!
官是官吗?
不是!
官才是匪!
民是民吗?
是的!
民就是民,那种愚昧的,背负着国家律令,想反抗却又无力反抗的民!
还有诗人呢?
诗人也就是诗人,卖诗为生。
“卖身太苦!
”“不是卖身,是卖诗为生!
”可是?
世间谁不是在卖身呢?
或许全片最不需要掩饰自己的,只有那个去长安卖《静夜思》的诗人了。
故事应该有爱情吧?
爱情?
那必须有!
鹦哥喜欢十三吗?
喜欢!
罗娘喜欢陈六吗?
未必!
那罗娘喜欢十三?
也许吧!
那为什么罗娘跟了陈六,因为十三死了?
或许十三没死,她也会跟了陈六。
自从《太阳照常升起》之后,中国大陆的电影已经没有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了。
也许几个月前还有一部让我小激动的《麦田》,可惜在《唐朝》面前它完全无招架之力,瞬间溃败……色彩很好,暗黄色的镜头让整部影片显得非常真实。
夜间一轮夸张的巨大的明月悬挂天边,凄美中带着一丝无奈。
演员很好,我认为姜文姜武兄弟比起国内某些所谓的一线演员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对于人物的塑造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洗澡》中的傻子,《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
此次姜武出演的陈六是一个满身痞气气息的强盗,这对于本身就以痞气闻名的(姜文的痞气比姜武更甚)他来说,可谓是驾轻就熟。
相比之下,胡军饰演的十三却依旧没有摆脱大侠风范,整体而言过于正派,使得后期帮村名杀官兵时人物身份的反差变小了。
不得不称赞的是老戏骨李立群以及那帮村民,他们把作为村民所具备的懦弱、纯朴、愚昧展现到了极致,或许这部电影能成为我心中认可的好电影,有一半的功劳要归结于饰演村民的甲乙丙丁们。
故事很好,匪来了,劫了民;官也来了,意图强暴民女,于是匪杀了官;村民绑了匪报了官,官说民勾结匪,屠村,匪和民一起把官杀了。
最后匪死了一个,官和民几乎死绝,另一个匪走了。
40年后回来了,给他死去的兄弟扫墓。
村里又再度人丁兴旺,早已忘了旧事。
细节很好,从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导演是用心在拍这部电影的。
两匪徒手中的刀,是陌刀和朴刀,并非每每看到武侠片中武士用的大片刀,而几乎是按照唐刀的模型做的。
夜间的时候,林间飞舞的萤火虫从来没有消失过,它们不管人世间生死,它们只是就这样安静地飞舞着。
诸多悬念,罗娘到底爱谁?
在我看来,罗娘是爱十三的,和陈六在一起的时候,她始终一副臭脸,而和十三在一起,她笑了。
陈六拿到财宝了吗?
其实他拿到了,之前的他和十三埋财宝的时候,包裹上有个铃铛,而后在长寿那见到了那个铃铛。
那是谁告诉他财宝在哪的呢?
其实十三死的时候想说,可惜陈六没让他说,但罗娘知道财宝在哪,十三偷换藏宝地的时候,罗娘在树林里看见了……这部片子,很是过瘾。
暴力与血腥,其实都只是点缀。
影片寓意的东西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生命、浪漫、爱情、手足之情。
看片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你应该是在笑的,搞笑的对白和演员到位的诠释有一种黑色有幽默的基调,无奈看到最后,心中是有一些抑郁的。
你会开始思考,人性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
生存又是什么?
40年前的血雨腥风苦竹林的人们都忘却了,如今依旧是轻风、绿田、微笑的姑娘。
那?
死去的人呢?
一场争斗谁赢了?
很多人觉得民赢了!
我觉得都输了,输给了命运……卖身太苦啊!
人活着,哪个不是卖身,不同的是怎么卖以及卖多少钱罢了……
我觉得是本好电影,但给四星五星太扯淡了。我不喜欢不积极向上的东西,哪怕觉得是杀烧打劫,强奸完了女人归心这样的事实。 有意思也没用,这不是人类所谓的“内涵”。还不如看A片的内涵呢
黑色幽默,还行,不过两位主角实在太程式化,那位小妞在片尾笑的我鸡皮疙瘩骤起。再看那帮小农们,恨的想抽他们,但仔细想想,自己还不是个没啥主见,唯上级命令是从,生怕犯错的?就当嘲讽一下自己好了。卖身太辛苦,这句话还算经典,呵呵~
特此记录:此片已超越《三枪》,成功成为本年至今为止看得最晕的一部电影。没啥想不开的,千万别看。
硬伤太多,剪辑太烂,胡军大片演多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南方周末上剧组人等侃侃而谈,不过与其说募仿黑泽明,不如说是偷师《鬼子来了》,偷梁换柱手法的皮毛级表现。想从恶搞的泥沼中抽身,却依旧没有解决语境的问题,视角、台词、表演、镜头语言,很难说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使出浑身解数,想象力和技巧还是稍显匮乏。不过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多点,三星激励
镜头忽远忽今,忽快忽慢,看得人头疼,4分中结束。
这片一直没看,原来是跟那个隋朝来客搞混了,非常好的作品。李立群,姜武演的很好
剧情不错,姜武越来越像姜文了,胡军看着还是像大侠。
单从外形来看,姜武就是一加肥版的三船敏郎
我是来打一颗心的,而且发现两个惊人事实,一南方周末已经堕落,给钱就上稿子,我就是看了报纸看电影的,二豆瓣网国产电影好评基本是托,中国电影败坏钱,看一部失望一部,“危难时相互利用,太平时又相互排挤的中国人特质”然后反问:中国人不是这样吗?操你妈,你丫这样!
陈六:“你他娘的是啥玩意儿啊?!”
缺的就是偏才怪才,里边的村姑一律东方神韵
1.惨遭压榨的小制作电影 2.很可惜,被淹没了 3.换个名字把,兄弟实在很恶搞
拍得没吸引力,看不下去了
★★★☆其实想法挺好的,就感觉话讲了一半又咽回去了,导演功力还是不够啊
法大情大,还不您里正爷说了算!很黑泽明的电影。
第一部让我看了说不出他差在哪里又或者好在哪里的电影。。。给我们自己和这部电影一点时间
浪费了姜武胡军
看点还是很多的
模仿鬼子来了的公知腔,政治隐喻得太刻意了。剧情黑色幽默感不够,镜头语言学《七武士》还不到位,人性情感浮于表面,制片人胡大爷这片扑得太理所应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