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洪伯豪
主演:小戽斗,喜翔,黄嘉千,曹晏豪,李友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简介:八旬老翁金茂独自住在平溪的透天厝里,老伴已先行离世,儿女皆已各自安身立命于台北。尽管健康走下坡,台北仍是一个金茂永远都亲近不了的地方,医院几乎是他对这城市的唯一印象。某日,金茂又因胃痛住院。病房里,步入壮年的儿女再度因他的照护问题争吵。然而,一场意外让金茂辗转住进了安养院,就算孙子凯凯捎来结婚喜讯,也丝毫没有消弭..详细 >
台湾问题以后可能都是大陆的问题,闽南语系的同样风俗习惯和思维定式使得更容易理解影片中的困境。
这部电影可以很多解读方式,我看到的是老人性格缺陷导致的人生悲剧,不是人间不值得,而是像他这样性格的不值得人间,不应该养儿育女。有这样的父母,人生好惨,就像电影中的儿女一样,包括孙子,每天看他老人家脸色过日子。早死早好,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前死。
现实主义,现实题材,主角一家选择得特别典型化。守旧、难以融入都市的爷爷辈,上下为难的父母辈,在大城市崭新生长而依然面对压力的年轻一代。有效仿《步履不停》的意思,但这确实不是一个水平级了。
很寫實的長照問題,以老人的視角出發來描寫現況,情感深厚! 人物很飽滿,雖然有一些象徵符號比較模糊的概念,但畢竟這就是電影,有很多創作者自己的意念和想法是一件好事!看完之後很期待洪伯豪導演之後的長片作品,因為這部給我一種侯孝賢導演的慢鏡頭加上是枝裕和導演鄉村紀實的感覺,很喜歡!!
在孩子們還在為如何照料父親的晚年爭執時,父親已經提前為自己拍好了遺照,並且西裝革履地躺下,獨自排練了一遍告別式,他已經見證了太多同齡人的離開,他很清楚,死亡有時候是解脫,偏執著,也通透著。在兒子已經決定將父親送去養老院時,女兒還在想方設法要盡孝道,卻被重男輕女的父親一再推開,再心甘情願,也難免會有一刻付之以蜜糖、回之以毒藥的刺痛。在兒子將父親留在養老院開車離開時,兒子哭了,他很清楚,即便每月付出幾萬新台幣,在諸多的中年煩惱中,父親終究是被選擇拋棄放下的一個問題。三個人各自的問題最終都沒能說開,那也就不了了之吧,而父親發現即便自己不在了,家還是會繼續溫柔延續時,嘴角那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最美好,而電影最後,兄妹倆一步步爬台階去祭拜父母時的背影,則是最好哭的一個鏡頭。
题材是好的
当什么阿祖。。。
對台語的偏愛其實還挺好感這部電影的,講的是很現實面的問題,成長、老去、死亡,三代人的交流與無奈。看完很想去平溪放天燈。
第三代的戲特別差。《愛・慕》梗沒必要,有點太想在這個平淡故事裡藏點「什麼」了。
议题不错,但剧本剧情应该更戏剧化一点,有点像电视剧的感觉,太家常了
演员演技都不错,父亲在养老院病友灵堂里大哭那一段很动人。怎么才能体面地老去?不敢想。
真是功利心十足,但是资源配置到位,不好也不坏,最后强行cos步履不停
好剧本,好题材,好人物。声音扣一星。阿珍是被家族中的性别结构和权力动态边缘化的女性,是"孝女-贤妻"双重角色绑架的典型缩影,是东亚家庭中千千万万个女性的缩影。
台湾的年轻人离大陆再远,我们仍然能看懂这部电影,家族繁衍生息,一代照顾一代人,欠的是父母,孝为先,尽孝难,原本是因为生活很难。想起我的父母,很惭愧,生我养我,但是我能为他们所做的实在有限,愧疚难受。
顽固倔强的父亲,有心无力的儿子与不被领情的女儿。随着父亲逐渐老去,一家人面对现实问题的矛盾逐渐显现。这是一个非常东方式的困境,亦用了内敛的表达进行了诠释
- 我老了, 我活着, 我走了
老一辈的那种执拗,黄嘉千的表现也不错,老头有点意思
拍得也太真实了,堪称台湾版《樽山节考》,黄嘉千演得很好,曹晏豪这里看上去很幼齿嘛。只是看得让人忧伤,养老问题真是让人无可奈何。
亲情的羁绊真的太深了。人越老,对死亡越淡定越“向往”越释然。(我姥姥本来是16号的生日,今天14号提前过,因为周日,孩子们都休息,只盼聚齐吃顿饭。今天才突然发现,今年姥姥80岁,姥爷88岁,两人都高寿了……震惊,因为尽管这两年衰老变化明显,但我始终觉得他们“还小”。想起我妈经常说得一句话“幸亏有两个老的在,这一大家子2/30口人才能聚齐,四世同堂了,以后只会越来越难。”)
属于应该有的主题,但演绎过于松弛了,不是所有的看似“平淡”就是真诚,导演有点不够实在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台湾问题以后可能都是大陆的问题,闽南语系的同样风俗习惯和思维定式使得更容易理解影片中的困境。
这部电影可以很多解读方式,我看到的是老人性格缺陷导致的人生悲剧,不是人间不值得,而是像他这样性格的不值得人间,不应该养儿育女。有这样的父母,人生好惨,就像电影中的儿女一样,包括孙子,每天看他老人家脸色过日子。早死早好,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前死。
现实主义,现实题材,主角一家选择得特别典型化。守旧、难以融入都市的爷爷辈,上下为难的父母辈,在大城市崭新生长而依然面对压力的年轻一代。有效仿《步履不停》的意思,但这确实不是一个水平级了。
很寫實的長照問題,以老人的視角出發來描寫現況,情感深厚! 人物很飽滿,雖然有一些象徵符號比較模糊的概念,但畢竟這就是電影,有很多創作者自己的意念和想法是一件好事!看完之後很期待洪伯豪導演之後的長片作品,因為這部給我一種侯孝賢導演的慢鏡頭加上是枝裕和導演鄉村紀實的感覺,很喜歡!!
在孩子們還在為如何照料父親的晚年爭執時,父親已經提前為自己拍好了遺照,並且西裝革履地躺下,獨自排練了一遍告別式,他已經見證了太多同齡人的離開,他很清楚,死亡有時候是解脫,偏執著,也通透著。在兒子已經決定將父親送去養老院時,女兒還在想方設法要盡孝道,卻被重男輕女的父親一再推開,再心甘情願,也難免會有一刻付之以蜜糖、回之以毒藥的刺痛。在兒子將父親留在養老院開車離開時,兒子哭了,他很清楚,即便每月付出幾萬新台幣,在諸多的中年煩惱中,父親終究是被選擇拋棄放下的一個問題。三個人各自的問題最終都沒能說開,那也就不了了之吧,而父親發現即便自己不在了,家還是會繼續溫柔延續時,嘴角那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最美好,而電影最後,兄妹倆一步步爬台階去祭拜父母時的背影,則是最好哭的一個鏡頭。
题材是好的
当什么阿祖。。。
對台語的偏愛其實還挺好感這部電影的,講的是很現實面的問題,成長、老去、死亡,三代人的交流與無奈。看完很想去平溪放天燈。
第三代的戲特別差。《愛・慕》梗沒必要,有點太想在這個平淡故事裡藏點「什麼」了。
议题不错,但剧本剧情应该更戏剧化一点,有点像电视剧的感觉,太家常了
演员演技都不错,父亲在养老院病友灵堂里大哭那一段很动人。怎么才能体面地老去?不敢想。
真是功利心十足,但是资源配置到位,不好也不坏,最后强行cos步履不停
好剧本,好题材,好人物。声音扣一星。阿珍是被家族中的性别结构和权力动态边缘化的女性,是"孝女-贤妻"双重角色绑架的典型缩影,是东亚家庭中千千万万个女性的缩影。
台湾的年轻人离大陆再远,我们仍然能看懂这部电影,家族繁衍生息,一代照顾一代人,欠的是父母,孝为先,尽孝难,原本是因为生活很难。想起我的父母,很惭愧,生我养我,但是我能为他们所做的实在有限,愧疚难受。
顽固倔强的父亲,有心无力的儿子与不被领情的女儿。随着父亲逐渐老去,一家人面对现实问题的矛盾逐渐显现。这是一个非常东方式的困境,亦用了内敛的表达进行了诠释
- 我老了, 我活着, 我走了
老一辈的那种执拗,黄嘉千的表现也不错,老头有点意思
拍得也太真实了,堪称台湾版《樽山节考》,黄嘉千演得很好,曹晏豪这里看上去很幼齿嘛。只是看得让人忧伤,养老问题真是让人无可奈何。
亲情的羁绊真的太深了。人越老,对死亡越淡定越“向往”越释然。(我姥姥本来是16号的生日,今天14号提前过,因为周日,孩子们都休息,只盼聚齐吃顿饭。今天才突然发现,今年姥姥80岁,姥爷88岁,两人都高寿了……震惊,因为尽管这两年衰老变化明显,但我始终觉得他们“还小”。想起我妈经常说得一句话“幸亏有两个老的在,这一大家子2/30口人才能聚齐,四世同堂了,以后只会越来越难。”)
属于应该有的主题,但演绎过于松弛了,不是所有的看似“平淡”就是真诚,导演有点不够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