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史诗一样的电影,国家,民族,理想,忠贞,博爱,自由,平等,暴力,残酷……这些就是那个时代许多的的爱尔兰青年的短暂一生的关键词。
他们都是榜样,他们都是爱尔兰民族的骄傲和灵魂。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所谓的正义从来就不是绝对和永远的光环笼罩,生活和斗争永远都是具体而复杂。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有点这个路子吧,大时代是最好的熔炉,每个人都会受到考验。
想想也许有朝一日的收复了台湾?
……另,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汪伪政权呢?
嗯,又想多了。
下面这些都是导演的评论音轨在电影中谈到的一些细节,我摘一些出来,希望对喜欢这个电影的人有所帮助。
1、电影开场的曲棍球赛在当时是被禁止的。
倒不是因为这项运动本身,而是这项运动造成年轻人的聚会,而聚会,在当时是禁止的。
所以开场的曲棍球赛,就是一种挑战。
而实际上,组织这个比赛的盖尔运动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对于爱尔兰的独立运动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它也在培养爱尔兰解放军新成员方面,把运动员和球会联系起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开篇的头戴黑贝雷帽的军人,叫做黑棕军,是那个时期臭名昭著的组织。
一开始是被作为警察部门的助手,警察就是军队,这些就是驻扎在当地的军警部队。
(编制和人员组成很像我们现在的武警,但是我感觉更像汪伪政权的伪军。
)其组成都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过冷酷无情的战斗,格外擅长在敌对环境下镇压人民。
他们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凶残的手法散布一种白色恐怖,其中一个军官下了一个很典型的命令,他说,所有杀了爱尔兰人的士兵都不会被追究责任。
你们杀得越多越好。
这个人后来在科客郡的一间酒吧里自杀了。
3、达米安在遗书中最后写道:丹说过一句令我挣扎不已的话,要了解自己反对什么是很简单的,但是要了解自己支持什么就很难。
我想我明白了,而且这赋予我力量……影片结束,在演职员表缓缓升起的时候,导演平静的说:英国某些极右媒体,比起外国其他媒体和评论,他们的反映完全不同。
我们被拿来和纳粹传道者莱尼·里芬施塔尔对比,拿电影和《我的奋斗》比。
这很滑稽,完全不相称。
媒体并没有涉及电影的观点,见解和实质,是纯粹的污蔑。
BBC专栏作家对我施以粗俗和幼稚的侮辱。
这表示一部分英国权势集团很清楚,英国……对爱尔兰的行为非常恶劣。
一直是这样,英国人否认他们的祖先对爱尔兰使用暴力,他们不承认签订条约以来,北部出现的各种问题。
只要条约没有被重新审查,持久的和平就很难实现。
显然,对于当时的共和党来说,是否承认条约是件艰难的选择。
但是退一步来看,不管站在哪一边,都很难断言,北爱尔兰就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实体。
当电影在英国反映时,英国人对我们的侮辱恰恰体现了,他们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幸运的是,其他国家的人们和他们的观点不同。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
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
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
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
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
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
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
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
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
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
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
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
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
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
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
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
”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
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
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
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
”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這是片中最後被槍決的主人公Damien的絕筆之句。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内心被犬儒所佔據,總是看不上所有作出犧牲的人——無論是為了愛情、道義還是民族國家……我認爲生命最重要,爲了那些“虛無的主義”而丟了性命,實在是“不值得”,卻始終未能懂得,何謂“殺身成仁”的奧義。
退一步而言,我也從未懂得那些犧牲的人,心中懷著的有時不是大而空的口號思想,而是切實的一股熱血與激情,再有身在運動其中的身不由己,越陷越深。
本來我以為《風吹麥浪》會是一部愛爾蘭式的主旋律電影,講述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獨立運動中,共和軍抗擊英國殖民者的英勇故事。
主角Damien原本打算到英國讀醫科,後來屢次親歷英軍對愛爾蘭人民的暴行之後,毅然棄醫從戎,加入了愛爾蘭共和軍,從此便走上了戰鬥、流血的犧牲之路。
最後功成身退,或是入殿晉爵,種種如是……若然真是如上所說,我也沒有寫這篇東西的想法了。
因爲它不是一部中國意義上的主旋律戰爭片,而更有種歷史與記錄的味道。
我不說它還原了多少真實的歷史場景,而是講述了民族獨立運動中一些專屬歷史的波譎雲詭。
其中最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那群青春壯士的戰鬥與犧牲。
第一個是堅持用愛爾蘭的蓋爾語而不是英語講出自己名字的一個小青年,結果被殘暴的英國士兵拖入暗處折磨死了,他才只有十七嵗,正是應當如花般綻放的年齡。
不知天高地厚也好,他是如此頑固地要維護自己的民族語言;在英國殖民的影響之下,當時愛爾蘭國内會使用蓋爾語的人只有百分之十五。
小青年當然是壯士,無奈他的血並未立即震撼到男主角,只是之後在火車站見到英國士兵毆打駕駛員和站長,才激起了其反抗之心。
(這裡也是我認爲處理得稍有些急進之處,明明之前還那麽“理智淡定”的主角,怎麽突然之間轉變就這麽大了?
)其後有一個場景,共和軍中的幾個成員被某人問到歲數,十七、十八、十九……你可以說他們年少氣盛,暴躁無知,妄想憑著幾千支槍對抗強大的英軍。
但正是這樣一群人(包括另一些年紀大些的),遭受過搜捕、關押、酷刑、家人的被騷擾折磨,最終用鬥志與戰術和敵人周旋到底,換取了和平與相對獨立——愛爾蘭政府與英帝國簽訂了協議,後者给予前者大部分自治權,但主權上前這仍屬於後者。
影片的分水嶺正是在此,對協議的不滿成爲愛爾蘭共和軍内部分裂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Damien的兄弟Teddy,那個曾經被敵人鉗掉所有指甲的男人,那個在戰鬥中表現得最勇敢最突出的男人,穿上了愛爾蘭政府軍的制服,成爲了維護和平、維護好不容易簽定的條約的自由邦人。
而他的兄弟則指責這個曾經的勇者為懦夫、叛徒,他選擇繼續戰鬥,直到愛爾蘭完全獨立爲止。
各方面協調不能的情況之下,愛爾蘭1922年爆發了内戰,英國人在其中的攪是攪非功不可沒——這是歷史上的結果,而在片中結尾,Teddy逮捕了共和軍小頭領Damien,在懇求其合作、供出武器所在無果後,前者無奈下令處決後者,最後以其一封遺書與妻子的慟哭收場。
妥協以換取和平並沒有錯,繼續戰鬥追求純粹的民族獨立似乎也沒有錯。
那到底是哪裏出了差錯?
兩派的互不信任乃至相互對抗,只是給予了殖民帝國更大的攫取利益之機……但這一切都只能是歷史的旁觀者才能總結出來,身在其中的人,除了沿著自認為正確的道路一往無前,直至撞破南墻、撞死自己之外,還能作何种選擇?
在對抗的過程中,雙方都自以為正統,都以為自己可以用任何手段來達到正義的目的,甚至不惜殺死同胞。
誠如Damien親手“處理”年僅十七嵗的“叛徒”Chris之後所想,一旦越過底綫,就再難回頭。
在法理上更爲“正統”的自由邦政府軍,則堂而皇之地利用“維穩”之名,大肆進行各種搜捕,甚至騷擾平民,其行徑與當初殘虐的英國侵略者無甚區別……而正正是這種“兩者都沒有錯”,才顯出歷史的波譎雲詭之所在。
其中令人惋惜痛心的,不是流血與犧牲,而是所謂革命與戰爭中的種種吊詭。
壯士的鮮血,只是一個華麗的冠冕,甚至因爲内斗中敵對雙方的相互詆毀而變得骯髒、腥臭。
他們之中總有一方,要在歷史中背上某种程度的污名,被得勝的一方貶為“X逆”、“反動”與“不得人心”……在我們的歷史中尤是如此。
然而此片卻沒有給我這種感覺,畢竟是一部“非主流”的“主旋律電影”。
我在其中只讀到那些壯士的哀鳴與嘆息。
“壯士”在如今的娛樂時代,已變成一個可以搞笑的符號(諸如“壯士你有了……”的惡搞段子等),卻再沒有人願意回首去向他們致以敬意,哪怕只是淺淺地、鄭重地看一眼。
人們會說,“壯士”只是對“武夫”、“愚夫”的修辭,哪有“仁者”、“智者”、“政治家”那般高貴偉大。
但我想說,只有“壯士”,會為著一個信念、一個念頭甚至只是一股衝動,他可以不懂美妙的辭藻與演講,只是往前,付出青春、鮮血與生命。
而他們的鮮血卻是那麽容易就可以被歪曲被污衊,所以我說他們既可敬,又可憐。
波譎雲詭誠如是,最是可憐壯士心。
为什么我爱男人因为他们坚强而脆弱,天真又无畏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也迷茫但一旦做出了选择便义无反顾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是时代漩涡中的一粒麦子逆着风寻找方向任何战争,任何一个都是充斥着虚假谎言的地方到最后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遍地的坟冢与低吟的亡灵每一个人都痛苦着自己的痛苦硝烟在心里烙下深印要知道去对抗什么是简单的但困难的是明白这样的对抗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和平与幸福那为什么从前并肩作战的兄弟最后却自相残杀为什么到最后每一个人都在痛苦没有人得到幸福他们都是在战争中渺小的人以为自己能改变最后只是改变了自己但是这些渺小的人他们有那样的坚持有力量是的,他们有信仰能如此坚定得坚持着自己信仰的男人是值得尊敬的哪怕让信仰变成现实还有那么久的路要走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worth dying forlet the wind shake the barley=========================================回过头看看评论地太片面了导演其实并没有突出什么主题是用很客观冰冷的视角叙述历史这样也给了观者空间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枪决的画面一个是Damien给Reily执行枪决的时候他着急不安地踱着步说话快而突兀掩饰着内心即将杀死曾经朋友的惶恐与挣扎另一个是Damien被处决时候的画面他的喉头随着Teddy倒数的声音颤抖双眼紧闭,睫毛抖动,嘴巴也是紧紧地抿成一条线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最终他在他哥哥面前死得象个男人ps: Cillian Murphy的眼睛蓝得让人心颤我那么迷恋欣赏看似弱小细腻的人爆发出力量在28 days later里面也是
今天早上起来,看了今年嘎那电影节得大奖的片子--《风吹稻浪》。
这样的电影,我本来不感冒。
平淡的海报,稻田和一个看不清面孔的男人,没有太多视觉的刺激。
没有兴奋点的故事,战争和民族,被讲过千遍万遍。
于是这张DVD被压在其他片子下面,名列观看清单的倒数几位。
而今天看完,一些比例失调了...原来,在战争面前,我们的那些事情,渺小到可悲。
当一个具体的矛盾笼罩在上空,我们的那点私人恩怨突然显得卑微。
二十年代的爱尔兰,被英国人践踏,民族仇恨愈来愈激烈。
每天都是生与死,该不该反抗变成了怎样反抗。
这种题材的片子之前也有,不过这次,导演用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方式。
在节奏和力度上下足了功夫,让人亲身参与到这场混战中。
《风吹麦浪》。
爱尔兰青年。
英国侵略者。
一群为祖国而战的勇士。
一片绿。
影片的前半部分,英国人对待爱尔兰人的暴行是战争片里常常出现的那种,冷漠,麻木,直接,血腥,带着些被战争引发出来的神经质,那些人仿佛都不是正常人,而是一部部战争机器,机械、冷血,发狂的笑声。
泰迪和戴米恩是一对爱尔兰亲兄弟。
泰迪为了维护家园不受侵略者迫害,而与其他的朋友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戴米恩却对战争异常悲观,不相信弱小的爱尔兰能战胜不可一世的英帝国。
他只想着快些回到伦敦去念完医学课程,成为一名医生。
影片的第一个转折点在火车站。
戴米恩预备坐火车返回伦敦,却在车站目睹了一次英国人的暴力。
瞬间,他改变了想法,回到朋友身边,成为一名为爱尔兰独立而战斗的勇士。
兄弟并肩作战,历经生死。
战争的残酷还使得他不得不亲手结束了一个由于背叛组织的队友,同时亦是儿时的好友。
第二个转折点在一次爱尔兰法院的内部审判上。
一个商人对一个农妇放高利贷,法院裁决商人返还农妇利息。
兄弟第一次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
泰迪希望利用商人的财富而为战斗提供物资上的便利,戴米恩却不希望拉拢一个压榨那么多贫苦百姓的商人来资助这场纯粹为正义和独立而发起的战争。
第三个转折点是兄弟的彻底决裂。
和平协议的签订只是一次带着独立外表掩饰下的变相妥协。
爱尔兰依然臣服于英帝国的淫威之下。
坚持爱尔兰独立信仰的戴米恩显然被政府的怯懦与英国的伪善所激怒。
泰迪面对现实的态度却与爱尔兰政府一样软弱,他投靠了英国殖民者控制的自由政府,却永久地告别了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
谁说得清谁更加地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一种荣誉,两人几乎同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风静静吹过麦田的时候,谁听得见那些绿得浓重的麦叶在低声地哭泣。
独立的信仰,自由的信仰,只为守住爱尔兰一抹宁静的信仰,一一都在麦浪中翻涌过。
自尊被践踏的时候,国土被征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趋向一种战争下狂躁的状态的时候,谁还在愿意默默坚持那一份信仰。
戴米恩临死之前对爱的人倾诉:他曾经最敬爱的哥哥,在慢慢地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正是泰迪,亲自下了枪决弟弟的命令。
准备,瞄准,开枪,完毕。
生命的消逝被分为这样四个过程。
泰迪在最后一刻泣不成声。
他背弃了革命理想,理应遭人唾弃。
可是,在他潸然泪下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泰迪这样的叛变者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必然产生的副产品。
是战争成就了戴米恩的对国家的忠贞,也同样是战争分裂了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二人。
我们以为战争摧毁了家园,摧残了文化与经济。
而战争最持久的影响却是磨灭了人性,使得原本亲密和睦的家庭支离破碎,有时甚至不得不面对背叛与冷酷。
谁能在磨灭人性的残酷中还能一如当初立在麦田里那样守着最初的信仰,谁能在颠倒黑白的混乱中而不沾染上一丝杂色保持着最初的那抹纯净绿色。
风吹过麦田的时候,一同吹来了一份孤独的信仰,而信仰有没有被留下抑或是随风而逝,那便是人性的较量。
百年前,英格兰与爱尔兰签订的停火协议《英爱条约》正式生效,爱尔兰民众满心欢喜地以为他们在爱尔兰独立战争(即 英爱战争)中胜利了,爱尔兰取得了独立自治权。
然而,民众们没有认识到,英王乔治五世的演讲不过是一个缓和游击战的手段,不代表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独立的反对态度产生了根本变化。
根据《英爱条约》,南爱二十六郡,成立拥有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大英帝国自治领同等地位的爱尔兰自由邦。
自由邦名义上享有自治自决的全权,拥有一个有权制定法律的议会,以及向议会负责的行政机构。
英军从自由邦撤出。
但是,爱尔兰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北爱六郡归属联合王国,单独实施地方自治。
英王仍是爱尔兰的国王,当一名爱尔兰人加入自由邦议会时必须向英王宣誓效忠。
自由邦如同所有大英帝国自治领一样,地位低于联合王国。
爱尔兰从此失去了北爱尔兰的土地,这也是北爱问题的诞生。
爱尔兰走的仍然是君主立宪制,不过因为没有国王,所以由英国国王兼任。
自由邦不能直接与英王联系,而必须通过英国政府;所有政府文件上只能使用英国国玺;外交委托英国政府,即不能公开同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发生关系等等。
另外,英国政府还借口防务需要,在条约中规定三个自由邦港口由英国皇家海军控制。
因此,对于爱尔兰来说,这份协约只保证了“相对独立”,而不是共和军追求的“事实独立”。
条约信息传到爱尔兰岛内,举国哗然。
经过短暂的震惊后,爱尔兰的民意迅速分裂了。
爱尔兰民众也因此大致分成了四派:强硬的反条约派、温和的反条约派、“踏脚石”派、支持条约派。
强硬的反条约派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他们认为“共和国”是底限,一旦越过这个底限,那就继续战斗;温和的反条约派则是更为务实的共和主义者,不会采取暴力反对。
“踏脚石”派的构想是先接受条约,等做好准备后,再撕毁条约,武力夺取北爱六郡,重建一个完整的爱尔兰共和国;支持条约的多是大商人、大地主、大工厂主等上流阶层,以及南方统一派分子和爱尔兰天主教会人士。
于是,1921年7月11日之后,南爱地区虽然基本实现了战争停火,但在同一时间段,北爱地区不仅没有实现停火,冲突反而还有所升级。
共和派与统一派、共和军与英军、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北爱尔兰的人们依旧在互相袭击、互相绑架、互相暗杀、互相报复。
爱尔兰内战(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由此展开。
《风吹麦浪》围绕的就是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
影片通过讲述一对爱尔兰兄弟于英爱战争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却在《英爱条约》签订后分道扬镳的故事。
因《英爱条约》反目成仇的共和军数不胜数,但导演肯·洛奇将这种矛盾的立场转变缩放在一对兄弟身上,便更令人倍感唏嘘:就连同样保持着爱国心、流着相同血液的亲人都不能互相理解,还剩下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暴力便成了最后选项。
影片中的人物就像是深陷历史漩涡被无情嘲弄的弱小者,反抗着自己的命运、拥抱着自己的理想,最终却面对理想的破灭与亲人的自相残杀。
或许导演也想从中告诉我们一种青年身处独立大潮、战争大环境下的困惑与无奈,战争吞噬了人性,却也反衬出人性坚持信念的可贵。
达米安最后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
(I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电影的片名来自爱尔兰的著名民谣: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
听起来是一派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也是影片中主角一行几十人,指挥、隐藏、出击的匍匐之地。
电影中无处不见大英帝国对于爱尔兰人民的压迫、肆虐,甚至屠杀的暴行,还有当中对于勇敢的爱尔兰共和军追求自由、不畏牺牲、有情有义的刻画,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由英国导演和演员拍摄的电影。
也因此,当《风吹麦浪》在2006年戛纳电影节上首映时,虽然凭借内容感动了不少观众,却也震撼了英国保守派的媒体,引起了口诛笔伐。
当年,不等影展结束,英国媒体就将原本对肯·洛奇的期待转成辱骂,说这位英国大导演出卖英国,甚至说他污蔑英军、扭曲历史。
这使得肯·洛奇不胜感慨,当《风吹麦浪》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时,他说:“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
”
大师的笔触和缓惆怅,通篇是一种我们永远学不会的宽广,抛却战争的政治性立场,娓娓道来一场人类历史不断重演的宿命,一片土地仿佛命中注定要经历的二次伤害。
当枪口由对手瞄向了曾经的战友,当你变成了曾经殖民者的模样,当曾经的为自由而战也开始以暴力维护统治的稳定,方知战争的底色只有无尽的忧伤,成王败寇都不值得歌颂,硝烟过后的世界只有两败俱伤。
那年一群年轻人放下了球杆拿起了枪,如今微风再度吹过山谷,掀起阵阵金色麦浪,他们却已不再归来。
镜头下的世界诗意而惆怅,这一次无关输赢、无关正义,人文情怀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回望这一路的聚散离合,再宏大的历史变革,也终归是小人物背负了牺牲的代价,再争议斐然的内战,也终归追求的目标不再同路。
“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民的恐惧”“人们往往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大师对于政治性的把握简练、克制而一击即中。
当现实的千头万绪绊住了理想主义的脚,是选择忍痛迈向未知,还是保守胜利果实,特定时代下无解的命题,却就这样带走了那些年轻的生命。
战争是无情的,政治是无情的,这一切都不该被歌颂,都不该为和平让步。
老文,略做小修被牺牲的理想主义者:爱尔兰历史之殇 历史和革命题材的电影,更何况还是国人对之完全陌生的爱尔兰历史,使得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
就我来讲,完全是出于对戛纳的信任才选择观看的。
然而,这部我原以为艰深枯燥的电影却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男主人公身体心灵所承受的切肤之痛让我感同身受,而爱尔兰这块土地上曾有过的深重的苦难竟让我一时间艰于呼吸。
这不仅仅是爱尔兰历史的创伤,更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伤口。
是那些呼唤自由与博爱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挣扎中的血泪。
善良英俊才华横溢的男主人公丹民本来拥有去伦敦行医的灿烂人生,但在目睹英军在爱尔兰土地上犯下的罪孽,——年仅17岁的男孩出于青春的激愤不愿意用英语向手持铁枪的英军妥协而被残酷地处死,年老的火车司机因为没有按照英军的意愿运载敌军的器械而遭到对方的毒打……眼前的一幕幕像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善良而富于正义的丹民的心灵。
他毅然放弃了伦敦医师职衔所带来的光环,选择了跟随革命家哥哥特迪的爱尔兰国民军游击队。
正如丹民在临刑前留下的遗言,我从来没有想过卷入战争,直到走入,才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没有了退路。
对于一个内心柔软善良对生命充满悲悯的男人来讲,革命的残酷性和非人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如果说过去的他是以正义和善良来规划人生,那么现在,他必须不得不以军事革命的目标来要求自己。
当他浑身颤抖地把枪口对准从小看着长大的穷青年克里斯之际,——不,他不愿意去剥夺一个为了母亲不得不充当叛徒没有读过书的可怜孩子的生命。
但是,这是革命的命令,——领导者如是说道,要赶走英国人,要建立自由独立民主的爱尔兰共和国,我们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
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公正的博爱的爱尔兰民主共和国?!
——对,就是这个让理想主义者为之热血沸腾的目标。
——为了这个明天的来临,丹民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因叛徒出卖而被英军俘虏之后,英国人问,谁是革命头子特迪?
丹民站了出来,他无惧地注视着残酷的枪口——我就是特迪。
是的,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哥哥的理想。
因为,他相信哥哥为之奋斗的是一个正义的值得他去牺牲的爱尔兰人的未来。
然而,《风吹稻浪》这部电影的伟大意义并不在于阐释参与革命的正义性。
正如丹民最后觉悟到的,人们很容易知道要反对的是什么,但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当爱尔兰人民深陷在英国统治的辛苦磨难之际,他们奋起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但是,当有朝一日残暴的殖民统治被推翻之后呢。
革命和摧毁是容易的,但对于丹民来说,这不是他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目的,他一直坚持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重建。
他是为了那些受苦的贫穷的被侮辱被伤害的卑贱的人们而奋斗,对他来说,爱尔兰人民获取独立自主的尊严和生存幸福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他所努力的方向,不是推倒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官僚统治,他是要把命运抉择的自主权交给独立的自由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丹民和他哥哥特迪的区别。
特迪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是一个热爱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
他毕生致力于爱尔兰民族独立战争的奋斗,所以他可以在严酷的刑罚前不改颜色,表现出一个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
但是,革命之后,人民是否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他们能否真正获得人格的尊严以及人身的自由?
关于这点,特迪的大脑就比较模糊了。
在他看来,也许只要是爱尔兰人当政,就应该好过之前的殖民统治吧?
对特迪来说,最重要的是革命本身,是以本民族的爱尔兰人来取代英国人的政治统治(至于这个政府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就不是他所关心的了),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不择手段,当别的革命者愤怒于他们流血流泪换来的革命果实被权贵所篡夺,愤怒于民众的意愿被既得利益集团和依附于上层政治的宗教势力所强奸之时,特迪想的,却是如何通过签订一个妥协的协定来换取政治上的利益,特迪对于权谋和政治的兴趣远远多过他对民生幸福和正义的谋求。
这是他和弟弟丹民最显著的区别。
这也是最终他和弟弟在刑台前分道扬镳的原因。
丹民最终死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不是死于他参加革命的死对头英国士兵的枪炮,而是死于爱尔兰“自己人”的枪下,死在他曾为之献身的哥哥的枪口下。
尽管如此,他没有恨过自己的哥哥,在给女友的信中,他依然对哥哥的未来充满关切和忧虑,他对女友请求道——请好好照顾特迪哥哥……他很清楚地看到了特迪这种大老粗的革命家在那些精于权术和阴谋的政治家的官场角逐中最后必然牺牲的命运。
雨果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应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丹民就是将这个人道主义永远置于自身生命和利益之上的身体实践者和行为艺术家。
而与之相反的特迪是把革命凌驾于生命的独立,自由,善良,正义之上,——抛弃了亲情乃至人性的特迪,即便他最终走到爱尔兰政治权利的核心,他又能为爱尔兰人民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又想起了电影《时时刻刻》里伍尔芙说的那句话,——那些满怀梦想的人,诗人,他们是注定要牺牲的。
丹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家或者政治家,他是一个用他的生命和心灵去拥抱爱尔兰土地和人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诗人和艺术家。
《风吹稻浪》这部电影让我和一个伟大诗人的心灵再次隔着遥远的时空紧紧拥抱,我爱丹民,我爱那些怀抱梦想的诗人,那些永远以纯真的心灵拥抱这个污浊世界的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受到万民景仰的,站在神台之上的,永远光芒万丈无比正确的——政治家。
骑着自行车颠簸在羊肠小道上,像一只无家可归的皮球在草丛中若隐若现。
在春秋不分的时间里,爱尔兰的美丽在低矮连绵的群山和质朴温馨的石房中绽放。
微风吹过高草,摇动黄白的草尖,绿色从眼蔓延至心,滴落在心湖,激起一片涟漪。
拨开草丛,人们匍匐在山坡上问好,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化为他们的武器,一切武器都只为了捍卫美好。
《风吹麦浪》讲述1920年前后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一段日子,两位主人公从并肩作战到立场对立、分道扬镳。
爱尔兰的独立运动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但仍未完成,现在离北爱战争烟火消散,也不过十个年头。
导演“将一段他认为是被贬低了的历史—爱尔兰和其他地区的被英国统治时期,搬上荧幕”。
他甚至将这场战争与现今的伊拉克战争相提并论。
影片在向人们极力展现“低人一等”的民族的生存状态,他们被无理由的审问、搜查、大骂、残杀,就像他们本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必须心怀怨恨离开不属于他们的地方。
讲述一个故事,从而说明一个道理,唤醒一些人的良知。
这是很多影视工作者之所以投身影视事业的原因,罗奇在“对历史说实话”,“用电影正视大英帝国主义历史”。
但有时候,我们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抛开一切政治隐喻,爱尔兰如人间仙境般美好,哪怕闭上眼睛只是深呼一口气,都可以感受到清爽的田园气息。
如爱尔兰民谣中所唱,风吹麦浪。
the old for herthe new that made me thinkon ireland dearly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en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twas hard the woeful words to frameto break the ties that bound us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and so i said the mountain gleni'll seek at morning early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en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这首歌的地址:http://www.rosenahoran.com/mp3/noartist/notitle/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mp3 来自鱼塘: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fish_ponds315
1.“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可是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2.平静中有一股力量在冲击着内心。
这片儿告诉我们,无论在哪,党内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没啥说的,两周以后我思考半天才想起是部什么电影。似乎有些小家子气。
6.5 “如果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的真相,那么我们就敢于说出今天的真相。” ——肯·洛奇
工整,多面,很早就给同一族群、同一政党、同一团体、同一家庭的内部分化埋了线,像写了一遍标准的革命演化流程。但是依然让我觉得单薄,怕不是因为输出全部靠吼吧。19.1.8 @中国电影资料馆
平庸刻板无聊,有一个好题材并不能决定质量
全片愛爾蘭口音重又難懂。愛爾蘭共和軍以暴力、炸彈攻擊為名,甚至在一些國家列為恐怖組織,本片完全美化成一群重情重義、為國為家、充滿浪漫情懷的年輕人。整部片已經為流水帳,蠻的還很悶,分了三次才看完,完全沒有一場驚艷的場面調度、攝影、表演,只有滿滿功能化的台詞如*我們現在去.....*、*現在要....*,情節也完全沒任何鋪陳,主角走到哪就發生了什麼事,沒頭沒尾就又怎了,這是小說的表達方式吧。技術面根本上沒有可取之處。再者作為簡單三幕劇,應為全片最衝突的部分,兄弟間立場轉為對立、政治理念不同,應該大書特書彼此間的磨合、關係的轉變、心理層面的變化,完全沒有!竟然淡化處理、倉促收尾?虎頭蛇尾、頭重腳輕,還有英軍凌虐手法是剪人頭髮、拔指甲,也太兒戲了吧?這種中庸之作,還囊獲金棕櫚,那年評審怎回事?
男主角竟就是《Breakfast on pluto》里的变装女皇。
2006戛纳金棕榈。尽管肯·洛奇在作者导演中可谓接近于零风格的存在,但沉稳、内敛、精准而简练的镜语却往往更能直击人心。苍郁的绿野,动听的爱尔兰民谣,却掩不住血雨腥风与无尽的仇杀争执。爱尔兰革命与内战的重重矛盾和创痛:医生的未竟之业与处刑人的碾碎生命之路-拯救vs毁灭,法庭高利贷案判决-现实顾虑vs道德准则/民族矛盾vs阶级矛盾,理想主义左派与现实主义右派间的分歧,亲兄弟的反目与背叛,似是每场革命难以脱离的宿命。两场处决戏情感饱满,唯有无语凝噎。原先引领革命的最后选择了妥协,身不由己被卷入的至终选择了死亡。(9.0/10)【2021.3.7.美琪 2K数字版重温】在大胆省略与细节描摹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运动长镜头(多用跟拍、变焦与摇镜),强化现实感,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不喧宾夺主。肯·洛奇说,本片有普适性,深以为然。
真实,复杂,难受到无话可说,谁能为中国的革命,为解放战争中那些盲目厮杀的灵魂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給三顆星並非片子本身不好,只是不合我個人的胃口。其實與其說是劇情片或者戰爭片,不如說是革命片。充斥著比戰爭中更赤裸裸的武器與肉體交接的暴力。看時渾身不舒服,過後只記得一片綠色,叢中閃爍著革命的灰褐迸發出血紅。拷過來的初衷本來是看萌與JQ,結果被劇情搞得萌魂全面收縮。
5 April, 2008, Cultural Center
看不明白 是文艺片吗
同一时间恰巧公映了《波斯语课》 私以为这部好了至少一分。虽然不是一个年代 但同为反抗背景下对自由的渴求,这一部因为群戏台词优秀而更抓人。尤其喜欢主角牺牲前,男男女女在屋里讨论是否接受协议的那一景,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言论自由。为这一幕,我多加一颗星星。
以为会很好,然而Ken Loach的小格局和大叙事并不兼容,很多场戏的叙事功能过载,给人一种不知节制之感。
个人在政治中的不适应。过于煽情, 拍的不错 不过不是那么喜欢。
在暴力革命这个题目下,导演手法已经有所节制。渐渐从外部进入内部,发现一群立体的革命主体,最终为影片的严肃性、理论性所折服——几乎是对霍布斯鲍姆的直接呼应,民族主义与阶级、语言问题。结尾的兄弟相残也是一个隐喻,被那莫大的悲哀煽到了。
电影是真正的电影。表达的东西是真东西。
人与人,国与国,双重意义的兄弟阋墙。英爱条约及爱尔兰内战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段陌生历史,但抱着同样目的却走向命运分岔口的事例如恒河沙数,战争不会让任何一种人走开,握枪的人几代更迭,这片土地至今依旧水深火热,唯有风还吹过山峦,吹拂麦浪。变焦的用法非常教科书。
虽然手法上来讲非常工整好莱坞,但应该看到肯洛奇在处理政治题材上较为中立的立场。影片对战争冲突,尤其是内战的核心矛盾进行了宝贵的审视与思辩(然而肯定没有答案)。不过戛然而止的结尾还是透露了导演在情感上的倾向。以至于最后,整部影片化作了吹过麦田的风浪,跌宕起伏但留不下什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