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影评,文笔粗鄙,见识浅薄,还望见谅~也许是我偏好犯罪和黑色电影的缘故,在我看过的许多香港电影里,黄暴的元素始终不缺,而吴镇宇,也是其中的熟面孔。
在他还没有因为“爸爸去哪儿”大量圈粉的时候,娱乐知识贫乏如我,也忍不住多关注他两眼——一是因为长得不错,二是因为他演的特别。
然而,当我真正关注他的事业经历之后,才发现,由他主演的影视剧寥寥可数,评分好的电影虽然也不少,但他绝大多数都是惹人讨厌的角色。
他也做过几回导演了,作品都说不上多出彩,但看下来倒也觉得细腻。
纵观吴镇宇前数十年的事业和生活,都有许多坎坷,但最终也收获了成功和幸福,而且依然乐观热情。
好吧,说白了,开场前,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就是对这个导演兼主演的期待。
电影当然是部喜剧,只是节奏不够紧凑,现场收音也直接暴露了各方演员口音上的特点,有些出戏。
黑帮片的情怀自然是占了主要篇幅,但不像很多所谓致敬的电影那样情节生硬又尴尬,也许是因为吴本身就是这类角色的神级人物,也许这部分因为经费问题不能做得更加震撼细腻,只是动作场面夸张了些——无妨,本身剧本就是个夸张的故事。
其次就是电影行业的业内状况,但其中的一些情节实在是只有行业内人士才能有所共鸣和理解,作为普通观众,笑点和感情都感觉有所距离。
然后说说我对这电影中一些情节的理解吧。
一开始交代人物的时候,就说吴镇宇的身份是个过气明星,而且处于转型阶段,但因为爱情文艺片的口碑,地位尴尬。
这就不得不提起当年的“冲上云霄”,吴曾在受采访时说过,之前有记者问他最擅长什么戏,他回答感情戏,引来一片嗤笑,结果他在冲上云霄中的表现成功地回应了他们。
这也许就是向那些自以为是、小看别人的想法的嘲讽。
然后是文松饰演的小导演为了电影效果几乎走火入魔想造成流血事件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是我多心,立马想到了当年那部“巴黎最后的探戈”臭名昭著的假戏真做。
不的不说,真正内心温柔正直的人,即使再濒临绝境,也不会利用伤害别人来成就自己,人性的善恶在这种环境下尤其突出。
最后是对费曼小朋友的演技感受,呃,很真实地表现了演的效果(笑哭),除了打游戏和老爸打闹那部分相当自然以外(应该是因为这些来源于真实生活,不必费力),果然这孩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演员啊~但最后呈现出的效果至少让他一众的阿姨粉们可以开心一下了。
吴说过不想让儿子进娱乐圈的。
当初爸爸去哪儿,费曼的人气之高是有目共睹,但和其他明星家庭接代言上节目的趁热打铁相比,他的父母还是保护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孩子的安静童年。
也许会有人举出种种例子来说明他也去过哪哪增加曝光度,只是没成功而已。
但就费曼的父母原本就是娱乐圈摸爬滚打的情况而言,培养下一个谢霆锋也不是没有机会。
于是我就联想到之前杭州女童模的话题,小小年纪背负上工作和金钱名利,真正觉得那些比童年欢乐更重要的,到底还是怀有更深心思的大人吧。
PS.费曼的普通话说的真心不错哦,尤其是在一众港普的衬托下。
文松也着实惊艳了一把。
蓄上了胡子演一个固执不服输的文艺青年,虽然不算完美,但他的确也是个认真且敢于尝试的演员。
中间那段偷拍的桥段,应该是源自“楚门的世界”,不过也借的挺有特色,毕竟是得他作为导演hold住才有感觉。
对比乔杉,文松的转型更明显。
最后,我只想说,果然好看的电影场面都是得烧钱的,资金对全世界都是头等大事,所以,去电影院支持下喜欢的人吧!
逐梦演艺圈我给了一星,这个片子我意识到一件事,为什么不能给半星,编剧不及格,演员不及格,完全没法看,尴尬到极致,说实话免费给我看我都觉得浪费时间,毫无逻辑,毫无结构,编剧是投资方亲戚吧,建议这种编剧永世不得录用,直接进入圈子黑名单,这不院线电影还不如一部网大,这编剧是特么的小学生吧,还居然有编剧助理,编剧我真的很想说,我吃柠檬,你们商量,简直是乔杉演绎生涯的一大污点
CCTV6竟然放这种烂片?
是因为版权便宜,还是老百姓好忽悠?????????
文松和乔杉不意外,竟然还有吴镇宇,竟然是吴镇宇导演的,竟然还有那么多尴尬的古惑仔桥段,他们拍的时候不尬吗?
看样片的 时候不尬吗?
送审的时候不尬吗?
公映的时候他们不忐忑吗?
实在不可理喻,难以理解!
黑帮素材的动作家庭伦理爱情喜剧小品!
这电影是怎么能放出来的,这是个什么电影?
不符合逻辑,太假!
演技太差讲谁谁清楚我以前都不会去评价电影这是真的第一次让我特别下一个豆瓣来吐槽这部电影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能拍出来的放映的???????????????
我真的是看得想吐真的要吐了为什么会那么想让我死??????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张亚(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131221本来是想去逛街买衣服的,看到旁边有个小吃街,就抑制不住美食的诱惑,点了一份黄面条,吃完以后又点了一杯鲜榨果汁,结果溜溜哒哒走到电影院,一个人去看个电影也不错呢,然后就看到了这个电影的宣传海报,去前台买了电影票,看完感觉不错,推荐大家可以去看,其实看电影不光是为了当时激情澎湃,而是看完这个电影以后,你个人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了解,你的人生或者是价值观有没有因为这部电影而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电影《转型团伙》讲述一段过气影帝与当红童星因一场拍摄意外而陷入黑帮纷争的奇妙故事。
吴镇宇饰演的过气明星宇哥和童星费曼搭档新电影,但拍摄过程中两人却矛盾不断,谁料期间宇哥受伤失忆,醒来后宇哥以为自己是老大坤哥,并坚定认为费曼是自己的儿子。
不靠谱的导演为了按时完成拍摄,将错就错要求全剧组陪宇哥“假戏真做”,上演“戏中戏”,没想到拍摄时剧组却意外卷入一桩真抢劫案中,“假剧组”遭遇“真劫案”,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即将上演。
刚刚过去的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无双》成为最大赢家,当晚摘获七项大奖。
其次是《红海行动》,拿下了三个奖项。
本届的金像奖提名由于“竞争影片太弱”在开始就被不断质疑,而这一局面侧面突显了近年香港电影在本土市场的衰退。
当大多数纯港片已不符合现实需求时,港片的当务之急便是“北上转型”。
港味的多元文化,“反黑帮”类型片是香港电影内地化浪潮的典范提起近期香港本土市场的逆袭之作,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由吴镇宇主演的那部《逆流大叔》。
该片在上映首周末票房四天收入138万港元。
从商业价值上讲是成功的,可堪称港片本土化的上乘之作。
如今能感受到的是,“港味”已不再是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娱乐狂欢,也不单纯是古惑仔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
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做了多层面的渗浸改造。
时隔8个月,吴镇宇自导自演的电影《转型团伙》与大家见面了。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反黑帮”的喜剧电影。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大量“枪战、杀手、鲜血、兄弟、墨镜、音乐”等黑帮电影惯用的元素,并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再现了《古惑仔》的黑帮套路。
在保留了传统港式风格的基础上,杂糅了不同地域的文化。
本片比较突出的是港式人文风情与东北特色方言的融合。
片中吴镇宇、吴志雄领头的“香港团伙”与乔杉带头,文松、衣云鹤等北方喜剧人组成的“东北团伙”相互对峙时,画风顿时从过往正经严肃的帮派斗争变成了南北两地的“神仙打架”,虽然有打打杀杀却让人忍俊不禁。
对于本土化的再现,和反形式的表现手法让南北风格有了良好的融合。
这本质上是一种对“港味”内容、形式多元化的包容和探索。
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电影结构来讲,《转型团伙》这部“反黑帮”类型电影都有别于传统香港黑帮电影。
作为一部典型的“戏中戏”电影。
片中的导演(文松饰)和制片人(乔彬饰)致力于拍摄一部向《教父》致敬的电影,宇哥(吴镇宇饰)被忽悠进了一个不靠谱的剧组演“古惑仔”,在拍摄过程中陷入了一场黑帮纷争,导演为完成拍摄,要求全剧组陪宇哥“假戏真做”。
因此影片被描绘为一场荒诞的大型拍摄现场。
在以黑帮大佬为视角,展现黑帮精神的精髓之余,还通过宇哥的娱乐圈背景,拍戏日常,和父子情层面加强烘托影片的“黑色幽默”的气质,达到“反黑帮”之核心目的。
这是导演对黑帮文化天马行空的大胆表达。
“反类型”黑帮电影,是香港文化对现实的追问吴镇宇是一个不想被贴标签的人,他一直在挑战自己。
从黑色犯罪片《9413》里精神错乱,狂躁抑郁的警察。
到校园搞笑片《自从他来了》中的怪咖江老师以及武侠片《追影》中背负国仇家恨的叶赫长,对于题材的选择导演在手法上独出心裁。
而本次《转型团伙》中他颠覆反派形象,出演了“过气影星”宇哥,又因戏结缘与儿子费曼上演了一段“黑帮父子情”。
为了表达“港味”的“地方感”营造。
影片在选角、取景上都进行了重新的塑造,但依旧保留了香港黑帮题材的经典。
片中我们所熟悉的球场、大排档和旺角街头都悉数出现。
更符合港片长久以往的“热血”基调,让那些关于英雄、打斗、兄弟的情怀都体现在剧情中。
同时影片采用隐喻式的叙事手法来探讨“流量之痛”这个社会话题。
片中流量童星费曼演戏滥用替身,把片场搞的像巴厘岛度假,与前辈对戏态度恶劣。
而“过气影帝”宇哥神经兮兮,沉浸在自己表演世界里的状态里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或写实或魔幻的方式,展示着影视圈的生存面貌。
片中拍摄“黑帮父子情”这段戏,费曼骑着“儿童车”来接出狱的宇哥回家,宇哥感动到痛哭流涕却遭到了费曼的强烈嫌弃。
借此故事契机,用喜剧片这样一个叙事外壳表现影视圈问题——“流量霸屏,戏骨不再”。
现实的创伤参与香港精神与身份的重建,同样驱动着香港电影的历史进程。
该片虽然没有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让人满怀期待的是,“港味”还在,香港文化对现实的追问正在渗透和演绎,并不断警醒着电影人。
港片的自我救赎,和吴镇宇的求生欲20世纪70-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犹记当年,香港影坛群星璀璨,你方唱罢我登场。
时至今日,奈何浮生一片草,香港电影沉寂多年。
2018年首轮上映的香港电影一共53部,与2017年持平。
虽然市场整体上映的电影总数上升,票房总数在逐年增长,但香港电影总票房却在逐年降低,本土化的占有率在不断下滑,甚至是五年来最低。
总体票房收入也仍然依赖内地市场。
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的艰难求生,香港人北上也在不断的挣扎和适应。
简单的类型移植和元素借鉴渗入国内电影体系的方法已失效。
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在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中初见成效,也标志了“港式主旋律”在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刻板和公式化。
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是《无双》这部香港内地合拍电影。
它尽管是一个现代的故事,但“港味”十足,尤其是经典港式警匪片的节奏风格,主人公对过去的重构和历史的追寻,都值得北上的“港片”借鉴。
归其所有,想在“港味”上表现一种新的类型,需要找到本土化的落脚点,方能彰显独特的生命力。
《转型团伙》体现的“港味”的重点在于它延续了老港片的情怀与回忆杀,在追求复杂故事叙事和搞笑无厘头的惯常做法同时,融入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及类型桥段。
能够看到的是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黑色幽默”。
另人惊艳的还有“坏人专业户”吴镇宇的反差表演。
而“过气影星吴镇宇在电影里和儿子抢市场”天然就构成了笑料,恰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胃口。
这种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及类型手段,能让观众在追寻香港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余温。
片名里带“转型”,可将其视为某种期许:不光是香港电影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平衡,也是吴镇宇对自己的一种突破。
喜剧是最难拍的片种之一,要想拍的有趣不尬,且在黑帮题材上拍出喜剧的效果,更具挑战性。
在片中重大的社会事件被喜剧解构,与滑稽的犯罪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溢出尽情宣泄的情感愉悦机制和反形式的表现手法,“港味“的本土化风格溢于言表。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与其说这是一部黑帮文艺片,我会更愿意把它叫做内地产的香港电影。
这更加坚定了吴镇宇对本土影像生命的自我救赎,同时也是对“港片”北上转型的深入思考。
电影《转型团伙》喜剧元素丰富,剑走偏锋轻松上阵。
影片利用戏中戏的故事外壳,在台词和形式上都狂甩喜剧包袱,“笑果”优秀。
电影导演兼主演吴镇宇素以“香港大佬”形象被观众喜爱,此番撞上诙谐幽默自带笑点的“东北谐星”乔杉,令人期待二人之间的奇妙“喜剧”反应。
影片讲述了吴镇宇饰演的“过气影帝”在风云变幻之下发生的一场闹剧,故事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暗含着关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吴镇宇变了。
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毕竟这个擅演反派的港星,总给人一种神经兮兮的感觉。
像是《枪火》里略带神经质用眼神杀人的阿来,邪气逼人。
《无间道2》里“左手屠刀、右手圣经”的黑帮高层倪永孝。
《古惑仔》里丧心病狂的街头大佬靓坤,桀骜中带着几分邪气,情感压抑中呼之欲出的张狂。
吴镇宇“神经刀”这个称号不是一天两天了,思维跳脱,捉摸不定。
你永远想象不到他下一秒会怎样诠释角色。
就连黄秋生都吐槽,吴镇宇是个“怪人”,他演戏时是没有规律的。
不过冷酷严肃的吴镇宇也有嘻嘻哈哈的一面。
这个“坏人专业户”,也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拍电影。
如今他自导自演,拍了一部喜剧片《转型团伙》。
黑帮题材是他绕不过的,但黑色幽默外加无厘头神经质,有了趣味颠覆,有种“香港反类型黑帮电影”的味道。
影片讲述了“过气影帝”宇哥(吴镇宇饰)被忽悠进了一个不靠谱的剧组,导演(文松饰)励志要拍摄一部向《教父》致敬的“黑帮父子情”。
后来又因为宇哥因拍摄事故失去记忆,误以为自己是古惑仔阿坤,陷入了黑帮纷争中。
《转型团伙》开头就是险象环生的黑帮纷争,“大佬B”吴志雄铁着脸,带着一大群小弟,伴着《友情岁月》的BGM登场,在诉说“在我的BGM里你不可能战胜我!
”
大佬B拽着文松的头发叫嚣:“别叫我大佬B ,叫我B哥”。
影片以一种酷似铜锣湾约架的开场白咚咚响起。
文松弱弱的说一句:“头发是有尊严的给点面子,别薅我头发,留点面子”。
后来又他的一句:“我们是在拍电影”让人恍惚觉得是走错了片场,又被拉回了现实。
就知道这不是一部普通的黑帮电影。
而片中的导演为了完成拍摄,要求全剧组陪宇哥“假戏真做”,全程上演“戏中戏”。
探姐jio得,宇哥之所以能吸引到这么多迷妹的小心心,除了角色设定加持之外,还在于他在这部影片中“可吊炸天,可嘻哈”的精分气质,恩,真的蛮有趣。
(手动脸红)
来品品我们宇哥的气场。
出场的那一刻,探姐就被他的霸气所折服了!
十级彩虹屁瞬间安排上了,一身的腱子肉,白色跨栏背心都掩不住宇哥浑身上下散发出那股子浓郁的港风气质……
吴镇宇真是好帅一男的!
活了二十年头一回有想当大哥女人的念头!
如果你以为失忆后的宇哥只是简单穿越到古惑仔时代,变身十恶不赦的大佬靓坤,那可就图样图森破了。
失忆前的宇哥,超耐撕 毕竟探姐已经hin久没有看到温柔大叔了~怪有新鲜感的。
经过在娱乐圈的摸爬滚打,和聚光灯的诱惑,小片场泡太久的宇哥终于内心萌生了“我不想演了”的想法。
内心OS不断:“除了黑帮片,我什么都没演过”。
不过这二十年如一日的铜锣湾扛把子,想转型比咸鱼翻身还难!
就在宇哥百般纠结时,乔彬一语命中宇哥: “我们拍的是黑帮父子情,爸爸父亲才是你真正的身份!
”
几分钟后费曼骑着“儿童车”来接被陷害坐牢8年的宇哥出狱。
作为父亲他感动的是痛哭流涕,大鼻涕狂甩,却遭到了费曼的强烈嫌弃。
记忆中的父子相见应该是温情,严肃的气氛。
按照剧本的安排宇哥会和儿子打拼,夺回自己一切。
现实中宇哥与费曼“父子互坑”,宇哥在一场恶作剧中失忆。
片场完全变了另外一种画风——
导演甚至让编剧改剧本,拍一部“黑帮小坏蛋”……What? 导演,老太太不服就服你。
更amazing的是宇哥失忆醒来以为自己是老大坤哥,还坚信费曼是自己的儿子。
编剧将此处描绘的无比沙雕而真实,也是整部影片我觉得最生动的地方。
想象一下,现实中,一位良民摇身变成大佬,还收获了一群小弟,之后他会做什么?
那大概是和地痞流氓干一样的事?
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们的宇哥并没有黑化,“开舞厅、开麻将馆、代客停车、收保护费”,盗亦有道,才是新时代黑社会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这显然不是《转型团伙》的终点,宇哥的全剧组人员誓将黑色幽默发挥到底。
费曼因为坤哥救了自己,由开始的厌恶转变为依赖。
越往下看,我愈发察觉到了小霸王费曼内心的柔软处。
他渴望感受父爱,慢慢的假戏真做,把宇哥当成了自己的亲爸。
一个假戏真做的功夫,费曼和宇哥就一笑泯恩仇了。
他不要宇哥做黑帮,要让爸爸做个好人,可以每天为自己煮餐蛋面,讲睡前故事。
是谁说黑社会里只有打打杀杀?
看《转型团伙》把父子情也拍得别有一番滋味嘛。
所谓“黑帮父子情”无非就是“江湖很乱,生活很苦,但至少还有最亲爱的人陪我一起度过”。
片中父子俩比赛谁先吃完餐蛋面的一幕温馨的像家庭片。
no no no,当冷面宇哥对小孩子温柔起来,真想在线魂穿宇哥!
明明混社会很多年,还是会因为儿子的“善意的谎言”,心中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费曼会以“为宇哥赚钱”为由搪塞他,为什么自己会出现在电视广告上。
宇哥也会哄骗费曼自己放弃了开麻将馆,实际上是开了家“双面餐厅”到了晚上就自动翻牌为麻将馆。
这意味着刚消除隔阂的父子双方又各个隐藏了小心思,这些预埋的父子冲突让剧情有了多重反转。
另一方面,爱搞事情的导演文松灵魂发问:“要是每天煮面吃面冲突在哪?
”于是他准备送戏上门。
但没想到的是拍摄时剧组意外卷入一桩真抢劫案中,于此同时宇哥被通知作品获奖,还被唤醒了回忆,这真是让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啊。
可以说,从宇哥失忆到恢复记忆,《转型团伙》的“不走寻常路”一直不断升级。
更出其不意的是我们的费曼小可爱被掳走了。
正所谓演戏要演全套的,剧组全程拍摄宇哥营救“儿子”的过程。
宇哥为了假意要出钻石的下落,将枪对准了自己人,一瞄一个准。
估计是宇哥失忆期间没少看电视剧,这种举一反三“以万变应万变”的操作简直令人害怕,就连抢匪都看得目瞪口呆。
当然啦,抢匪被成功制服,宇哥也完成了他的“转型”,实现了影帝梦。
吴镇宇在即将奔六的时候自导自演了一部喜剧电影,这个被称为“眼神分分钟杀死你全家”的黑帮专业户,竟然颠覆了恶人的形象去演一个“过气明星”。
他贡献了出道以来性格反差最大的一场戏。
而对于观众笑点的拿捏简直是手到擒来。
放眼近年来的香港电影,像《转型团伙》这种反套路的黑帮片的确少见,是黑色幽默,但是是真暴力,严肃的黑帮题材,在电影中通过恶搞的手段,被展现为一场荒诞的大型拍摄现场,并区别与传统香港黑帮电影。
而在大银幕上给自己留了一个重要的“父亲”角色,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坏人专业户”,在人物塑造上还有N多可能。
别人问我,那你学佛跟演戏有什么关系啊?
我说,就是......应该都要忘记自己的存在吧。
对啊,就是随便乱掰嘛,掰中了就是赚了。
回忆起4次报考才进入艺员训练班的经历,吴镇宇笑着说道。
2009年吴镇宇参加《鲁豫有约》那年,由他自导自演的《追影》正要在大陆上映。
参加访谈节目时,吴镇宇讲了不少拍戏时的段子,演播厅里的氛围轻松欢愉。
时隔十年,他执导的《转型团伙》再次登陆银幕。
这回,同样也是男一号。
《转型团伙》剧照坦白说,这部片的质量没比《追影》高多少。
讲故事一会儿讽刺,一会儿煽情,一会儿又蹦出一票黑社会。
即便题材放在华语片里挺新颖,结尾收得也不错。
但前半段精分一样的跳跃情节,实在太赶客。
上一秒钟乔杉还捂着屁股往厕所跑。
下一秒吴镇宇的经纪人就看着费曼的视频,梨花带雨的哭了起来。
尴尬的无厘头,生硬的视角切换,烂俗的网络段子。
作为导演,十年之后的吴镇宇依旧没啥长进。
据说,为了影片宣传,他连金像奖典礼都没参加(拿了影帝提名),还在北京包了个K房安排各路媒体。
就目前的票房和口碑来看,那天八成是有人点了《凉凉》。
那吴镇宇在片子里演的怎么样呢?
当然是影帝级。
(片中自封的......)开个玩笑。
但靓坤在大银幕上的完美重现,的确让杀姐小小的激动了一把。
吴镇宇这些年导了不少烂片,更演了不少烂片。
可你挨部翻出来看看,没有一个烂角色。
《战国》里他是阴险狭隘的庞涓,时而残暴冷血,时而笑里藏刀。
《猎仇者》中他是游走在崩溃边缘的父亲,整部电影的口碑,全靠他撑着底线。
在大家开始怀疑——吴镇宇这是步了古天乐的后尘,要攒钱盖大学了?
他又凭借豆瓣5.5分的《脱皮爸爸》,提名金像奖跟东京电影节影帝。
想要探寻吴镇宇在烂片里一枝独秀的秘诀,我们可能要深究一下他的表演理念:所有的电影角色,从不以善恶区分。
《无间道2》的大反派倪永孝,温文尔雅、举止得体。
话事人父亲去世,整个家族都危在旦夕,他如果稍有仁慈,父辈的基业就将毁于一旦。
作恶是被逼的,行凶的动机是源于宿命的重担。
倪永孝是恶人吗?
至少从他临死前一直宽慰二五仔弟弟的眼神里,没人看的出来。
拍处女作《9413》时,警察烂头(吴镇宇 饰)因为错杀人质,精神错乱、内疚自责。
但作为主角,他却狂躁滥交、古怪阴暗。
就算塑造《古惑仔》里的靓坤,没事也要谈谈黑社会的基本法。
吴镇宇银幕上的角色,是灰色的。
早年总是演反派的他,因为脾气不好经常在片场怼导演。
拍到影片高潮部分,吴镇宇的角色应该死了。
导演说,你的角色是个悲情人物,死之前挤两滴眼泪吧,这样观众才能哭。
吴镇宇却反驳:我不想哭了,知道自己会死的人是不会哭的。
导演拗不过,只好顺着他的意思拍。
但吴镇宇没来得及说明的是:他在分析人物时,结合过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资料,托人询问过监狱关押的死囚。
结论是,明知将死的人并不会感到害怕跟悲伤,但在等待死的过程中确实会紧张。
到后来,无数港片的经典桥段,也在向我们证明:感动观众,并不一定要演员哭。
《英雄本色》里的mark反而是那些情绪单一,生气只会咆哮,卖惨只会哭到肝肠寸断的演员,永远拿不到奖。
吴镇宇演戏不仅要分析人物的善与恶,还要精确所有行为的情绪跟动机。
杀姐知道,提到吴镇宇,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倪永孝、靓坤、阿来。
走路横冲直撞,眼神邪魅犀利,张口闭口就是“丢雷老X”。
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吴镇宇在还叫吴志强的时候,是个经常逗笑全班同学的开心果。
连续三年艺考落榜的他,也曾万念俱灰,觉得人生没有出路,跑到佛堂剃去一头烦恼丝。
刚刚出家的吴镇宇在当光头和尚的短短七天里,吴镇宇却学会了——忘我。
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年都要钻到庙里待一阵子,短则几天,多则一个月。
为的,或许就是告别那些,已经被他钻透了的光影人生。
吴镇宇的确不是个好导演,总是直言不讳的他,也因为人缘太差,至今都没上过电影节的领奖台。
凭借《枪火》拿到金马影帝的那年,因为觉得自己没戏,他压根就没去台北身为一名出道30多年的香港演员,想保证不接烂片,难于登天。
而吴镇宇这些年选片的标准,也的确低到,让大家担心他的经济状况。
但这位演员,自始至终只做了一件最简单也最难的事,那就是:把戏演好。
…………………………………突然想起来看过这个鬼片,那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感受到百爪挠心的滋味。
用力过度的搞笑
补
也许一开始就指望着是个烂片,看完反而感觉没呢么烂
吴镇宇为什么对着香港演员说普通话,又对着大陆人说粤语?费曼真的一言难尽,也不知道爹咋想的。“文松饰导演,导演是吴镇宇,吴镇宇饰坤哥”
其实idea并不差,就是成色不好。小男孩的演技太差了。吴镇宇还不错。全片的笑点不够,我只在最后的冲锋枪那段笑了。其实可以拍的更好看。用古惑仔的梗比较克制,我觉得还挺好。至少用梗不烂俗。
拜托镇宇兄踏踏实实挑本子,扎扎实实拍戏,本就拥有影帝的光环啦,就千万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是每个人跨界都能成功的。人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呈现出来的就是十三不靠,一通乱套,真心对不住一票实力演员啊。
我是个好人,一般不打负分,用了这么久的豆瓣,第一次用上了烂片这个tag,这得拜镇宇所赐。
感觉真的跟纪录片似的 真的是过气明星啊 唉 宇哥还是接点好片吧
我只能说费曼完全没有童星的气质,还是别走这条路了。虽然处处透出一股烂片的气质,但其实耐着性子的话也能看。
过气老腊肉和当红小鲜肉
真是太可怕了吴镇宇导演
太彪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实莫名觉得还是挺好笑的
前有小沈阳和台湾黑社会,今有文松和香港黑社会,东北人真是太worldwide了
没啥深度,纯爆米花 但也没有评分这么低,三星半吧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特别好看😊
不知道为什么 我就是喜欢这部电影🎦
看到大家的评价 。我就放心了。还以为只有我自己这么认为的。不过主题曲我很喜欢。中文版的。
位于烂片梯队里的上游,结尾段落的段子随意的反倒很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