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导演吧,骗人说是个爱情文艺片,丫明明拍的是犯罪惊悚片。
我们在片中看到,女主时刻都在躲警察,而男主思密达却傻傻分不清楚的帮她给警官打马虎眼。
好,我们现在细细分析一下。
女主是个坐台小妹,经常不上路子受到客人的打骂,影片中途有一个胖子赏了她两个黑眼圈,后来那个胖子就消失了。
胖子为啥消失了呢?
答案很明显,被文老师演的女主炮友杀掉了呗。
影片给文老师设定的是一个富二代的角色,你觉得导演是煞笔吗?
会去找一个闰土模样的人去演富二代?
事实就是,文老师扮演的富二代真实身份是一名职业杀手,他在偶尔一次邂逅女主之后爱上了女主,但是碍于自己不能见光身份职业。
只能偷偷地保护女主,和女主在一起的大多时光都是在上床。
一个杀手的压力是很大的,他需要随时发泄兽欲。
女主就沦为了杀手的胯下之物。
当女主决定为杀手生个孩子的时候,文老师发话了,你自己买个家吧!
甩了一张卡,那显然是没有密码的卡。
这就是要交待后事了。
一般来说,职业杀手都是十分有钱的,而他们知道自己快死的时候就会把钱留给一些人。
而文老师扮演的杀手显然是个孤儿,因为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把钱留给眼前这个女人了。
文老师为了不让女主担心,选择隐瞒真相,不想影响到她的生活。
可惜还是被女主发现了,文老师被抓的时候,她就在现场。
夫妻本是同龄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还是露水夫妻。
女主这下吓尿了啊,这可咋办啊。
犯罪嫌疑人在外地犯事之后,一般先想到回老家,找爸妈!
于是她就赶紧买个车票回云南,还跑到丽江,丫原来还是丽江的,你住三房一照壁的纳西院子,纯粹是导演黑我们大纳西族啊,怪不得丽江电影城的服务员说,这片子就不会上,还是电影城老板有见识。
现在我们接着聊,女主上车之后就遇到了男主,男主是干啥的?
和老婆离婚了?
来丽江疗伤?
no!思密达的出现说明文老师不仅在大陆犯案,还跑去思密达国杀人放火,思密达警匪片里的警察不是比流氓还流氓就是比国际刑警还刑警,显然这货是个文艺范的国际刑警。
经过一系列的追查,长官锁定了和文老师关系最近的那个人,就是女主。
为啥这么确定呢?
从影片的几个细节可以观察到。
细节一,粗犷大妈,上车就和女主碰头了,而且住在了离厕所近的包厢里,这是为了方便监视女主,包括她上厕所的时候。
细节二,卖盒饭的,女主要两份盒饭,她却只有一份盒饭,本来是打算下药给女主吃的,没想到她要两份,如果把这份盒饭卖给她,很可能会威胁到偶吧的生命,这时,粗犷大妈就蹦出来要走了那份致命的盒饭!
细节三,乘务员来查票,还带着乘警,但是男主两句话就把乘务员搞定了,为什么这么轻松?
因为大家都是认识的,从男主的眼神可以知道,他告诉女乘务员一切尽在掌握中。
而女乘务员的会心一笑,也表示她会全力支持偶吧的工作。
细节四,粗犷大妈和男主的唯一一次会面决定了在下一站把已经掌握的信息传播出去。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一幕,当男女主各自把钱仍在了站台的小推车上之后,有两个穿制服的大姐就去走了上去,镜头并没有告诉我们结果,但是我们知道离收尾不远了。
最后,他们还是来到了女主的老家,丽江。
一下车,女主的父亲就开着农用三轮就来了,这是第一时间切断男主的监视。
到了古城之后,我就不说那古城了,空荡荡的连人都木有,丽江古城再淡也是一大坨一大坨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男主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利用女主讲的放河灯的故事,买下了很多河灯,放在了古城的臭水沟里,来告知女主,他再祭奠这些逝去的人。
更离谱的是,他一个思密达居然想到了用歌声去感化她,投案自首。
张胖子的解脱成了最后的选择。
偶吧联系易物店老板一起演了一场戏。
男主先是四处张贴小广告,用一种迷宫的心理暗示将女主诱到易物店,这途中,女主看了无数的河灯,无数的小广告,听了无数的解脱,你确定她听的不是(一瞬间)这首歌?
最终从内心深刻醒悟!
当她来到易物店的时候,店主要用她的鞋子换歌碟。
这煞笔居然换了,当店主乐呵着,拿鞋换歌碟,看古城的石板路硌死你,小样还往哪跑!
这时候,男主出现在了易物店,影片到此结束,卧槽,这是留了多大的一坨悬念啊!
总的来说,对于本片的评价,和和。
烂片之尤,看了浪费时间。
开始是女主一个人在走路,走了几分钟。
然后就是上火车,文章送女主上火车,女主回忆了下当年做小姐的经历,以前混迹KTV,第一次遇到文章就在厕所搞上了。
(我脸盲,就认识个文章,其他男主、女主不认识)女主一进火车软卧,靠,有个帅哥在里面(男主),男主从头到尾保持一个忧郁的神情。
在火车上一起过了两天三夜,加起来台词不超过20句,中间夹杂着男主的回忆(男主结婚后,老婆与自己分手,后来莫名其妙死了,貌似是他老婆早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以初恋回来了为借口,与他离婚)。
男主到地方了下车,女主一个人空虚寂寞冷,又坐了半天的火车,到站回家。
女主老爸出现,从头到尾就是捧个10人都吃不完的草莓给女主。
女主此时再回一下她奶奶与老妈。
男主下车后,悔恨莫及,又来找女主。
话说,隔了半天的火车路程,又不知道双方联系方式,怎么还能遇上呢?
这么狗血的巧合,就是双方都去买张惠妹的决裂CD。
于是结尾就在观众听了两遍决裂歌曲后,男女两角遇到了一起,就这么在一起了。
看惯了爱情电影里的浪漫求爱过程,从没见过这样一部电影,在爱情结束的时候开始,在爱情开始的时候结束,爱情的过程并没有多么浪漫,结局我并不在乎,在乎的是女主崔水晶这一路的情感心理历程。
女孩子看爱情电影,痴迷于恋爱过程中一路作到底、闹到底的过程,有笑有泪、结局完美,这是大多数偶像剧的一贯套路,也骗取了一堆女孩子的芳心及口袋里的钞票。
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爱情都是不美好的,就像女主水晶,爱上了她的嫖客文章,说到底文章只是看上了她的身材与美貌,想要占有她的身体,而且是把她当作一个妓女去占有,等到自己厌倦了,摆摆手就让她离开,再继续去寻找另一个这样的女子。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残酷,男人就是这样,更何况,水晶本身也没有留得住文章的魅力。
我一直不懂,为何那么多女孩子都信仰着这样的故事:一个平凡卑微的女孩子,遇到了一个又高又帅又多金的富家公子,最要命的是,这个富家公子还无比钟情,扯淡的是,他放着那么多极品美女不要,偏爱一个土包子,没钱没脸蛋没身材,但就是勾住了富少爷的心。
纵观现实生活,男的都爱白富美,女的都爱高富帅,为何总有那么多不白不富不美的女孩总以为自己不努力做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天真无知朴实烂漫的少女就能俘获富少爷的芳心呢?
所以水晶顺理成章地被抛弃,她的被抛弃是必然且真实的,后来至于到底有没有和韩国男发展成为恋人关系我不知道也不关心,因为这不是重点,爱情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
我觉得水晶的心路历程才是电影的核心。
爱情失败,决定回到老家的水晶,在火车上邂逅了韩国男,两个不同国度的人都有着一段悲伤的恋情和一颗寂静的心,一路上相互照应、关心,渐渐熟络,就好比你在陌生的城市遇到一个好心的陌生人,而你们正好同路,这样的事情是有的,我自己也经常遇到,在火车上,在候车厅列车晚点,都会遇到陌生的好心的可以聊天解闷的人。
虽然导演是有意撮合他们,不过还好没有像一般打了鸡血的偶像剧一样,立马发展到打情骂俏你侬我侬的桥段。
水晶下了火车,朴实的父亲来接她,水晶要打的,父亲坚持拖一辆小板车,在板车上,父亲看了一眼水晶高跟鞋上裸露的细白腿,表现出不满。
忽然想到自己大学回家穿着丝袜小短裙时父亲皱起来的眉头,都是一样的意义。
接下来讲到水晶的家庭环境:父母离异,奶奶有病。
水晶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戴起眼镜看相片,有微风吹动她的长裙,父亲进来问她想吃什么。
水晶回忆妈妈,回忆奶奶,生活是孤苦的,而她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因为她除了长得好看点没有其他什么优势,没有背景没有学历,忽然想起身边好多中学甚至小学没毕业的同学,出去打工挣钱,有家庭经济也有重男轻女也有读书太蠢等原因,几年后回来都是穿着花花绿绿的时髦衣服,脸上擦着浅浅的脂粉,弯弯的细眉、长长的睫毛、黑黑的眼睛、红润小巧的嘴唇,身姿也轻盈了许多,而正在继续读书的我,依然是浓眉小眼、面黄唇厚、不修边幅。
那时候好羡慕她们,美丽又年轻,苗条轻盈、青春活泼,而自己还是一个满山跑的野孩子。
后来待到自己读大学,她们就都陆陆续续地出嫁了,大多嫁得并不好,生了孩子后更是叫苦,仿佛自己还是孩子就要承担起抚养另一个孩子的重任,所以她们大多并没有一个母亲该有的母性形象,反而整天像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一样任性而多愁善感,我觉得水晶的真实命运也应该差不多吧,多少女孩子幻想着和温柔深情的王子来一场浪漫爱情,然而现实中专情的男子太少,专情于你更少,专情且有钱少,专情有钱长得帅又年轻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女孩子该去奋斗啊,因为自己的永远都是自己的,你无法肯定你爱的人永远不背叛你,何况别人没有理由要养着你,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去争取,不要等别人施予。
否则就只能像水晶一样被抛弃。
本来不喜欢黄圣依,这部电影反而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女孩子失恋不可怕,被人抛弃不可怕,亲人离去不可怕,生活凄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念,生活在继续,我们还得抬起头看阳光,还得聊天吃饭睡觉,还要好好活下去,轻松愉快地活下去。
电影的画面不得不提,唯美清新,自然流畅,丽江小镇的古朴宁静像一阵风拂过脸庞,青石板上绿油油的青苔,溪流上飘着的莲花灯,水晶飘动的秀发和长裙,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喜欢那种感觉,静静的,忧伤的,温柔的
我们习惯批判这个时代爱情的廉价和贬值,但总会忽略或者误判两个概念,一个是时代,一个是爱情。
爱情有价吗?
其本质是没有的,都是人赋予的,有的爱情坚贞不渝,我们认为那是高尚的;有的则水性杨花,我们觉得那是低劣的。
可是,爱情都是人来经营的。
即使在这个被大家公认为物质至上、光怪陆离的时代,高尚的、低劣的爱情都有,更何况,不管哪个时代,爱情都是如此。
再者,时代的性质也是由其中的人来催生的。
这样我们便容易认知,从北京到丽江的列车上,崔水晶(黄圣依饰)和郑周焕(池珍熙饰)能有白居易和琵琶女一样的境遇,自然也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这趟列车上的故事来自韩国导演金丰起的新片《我在路上最爱你》,影片是中韩两国合资拍摄的文艺爱情影片,采用影片《龙门飞甲》技术团队3D全景拍摄,由《晚秋》制作人金容德、《红高粱》美术指导曹久平、《老男孩》 灯光师朴娟苑、《狄仁杰》后期制作,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得奖者李庸基、《蓝色生死恋》导演尹锡湖等中韩两国豪华幕后团队强联手打造。
不得不提及的是特别演出文章,这个大时代的小男人这一次颠覆了之前的所有形象,扮演了一个了一个冷面无情的豪渣男。
他不再是《裸婚时代》里爱童佳倩更多一点的刘易阳,也不是《失恋33天》中外表轻浮内心真情的王小贱,而成了这些角色的对立面,当他拿出信用卡(或者银联卡,没有看清楚,总之是一张卡),让黄圣依买一个家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章。
当然,文章的特别出现(包括在某周刊主编在微博上的预告,由此引发一系列媒体与网友的接力猜想),只是黄圣依北京爱情的结束,而我们的影片在讲述一段发生在路上的爱情的开始,也让更多的故事有了新的诠释和解读空间,尽管都未必准确。
事实上,普通人和既得利益者会在某些时刻渴望转换身份。
黄圣依离京前拒绝了文章的所有好意,也拒接了他最后的一通电话,火车启动,镜头对准铁轨越来越远的时候,这段充满肉欲和金钱的爱情告一段落。
而在火车上也有一个离婚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池珍熙,他的老婆车秀妍“通奸”,二人离婚。
两个人的故事都穿插着三年前彼此的爱恋。
韩国电影习惯使用这样的讲述方式,一句话或一件道具转场,继而跌入回忆,而且两个时空接连在一起,比如《阳光姐妹淘》(2011)、《建筑学概论》(2012)。
两个陌生人何以容易贴近呢?
狭小的空间把人聚在一起,尤其是影片中两人在同一车厢的卧铺,小空间将两人的距离拉近到亲密距离,当然最初的尴尬的,黄圣依坐立不安,尤其男女共处一室,总有不便。
再者,陌生人总觉得到站后不会再相遇,不管说什么话都不会有负担,因为这些话会像被窗外的风带走一样,飘落在各个角落,无人捡拾。
如果这两个陌生人再有些相似之处,那就会有多一点的情绪、情感出现。
比如黄圣依和池珍熙,都是面对失去的爱情或婚姻,而且都是夜晚工作为主。
所以他们聊过去,彼此宽慰,这种陌生人的陪伴有些暧昧,却极为奏效。
既然采用3D技术制作,这种狭小的空间自然不能对观众做出交代。
所以随即出现了玉龙雪山、油菜花地、丽江古镇和莲花灯池等地,唯美的风景既为这部爱情影片创造了浪漫的氛围,同时也让观众一起跟主演们享受了一次“在路上”的美好旅程。
在路上,我们发现自己。
这条路,对黄圣依来说是回家的路,家里还有为戏痴狂的奶奶,而对池珍熙而言,算是对过去婚姻的解密和交代。
影片最后,两人出现在同一时空、同一地点,“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信一定是一段美好爱情故事的开始。
很可能是我太过于肤浅。
这部电影的情节都很模糊,零碎的对白,大多都要靠猜测使之连贯以说服自己细碎的感动。
开场白的画面很美,绿色的春景,红装女主角的背影,不过好像有点俗套。
火车途经的黄昏、黎明、深夜...同行的大妈很唐突,女主角为什么要躲避例行公事检查车票的列车员?
易物的音乐小店的女孩也很奇怪...丽江的婚礼,游客放莲花灯,突然的烟火,都好奇怪...应该是我过于浅薄,没有领会编剧和导演特意营造的意境。
可是也没有再看第二遍的心兴...说实话,真有点无趣,都是老套的对接与画面。
按说,作为被赠票提前观影,我应该宽容一点,但是这个片实在是差的跌破我底线。
最近烂片也看过不少,但是如此没剧情、没故事、没帅哥、没美女、没演技的电影还是近两年的第一次 。
所以,我写的只是前一个小时的影评,因为实在看不下去走了。
如果后来它反转了,那算我打脸,但看片子的节奏推测,故事神仙难救。
这片子的出品方还是负责《致青春》的营销公司麦特文化,片头字幕的几个人还认识,实在是太出乎我意料了。
夜场女、偷情、跨国恋、分手旅行,俗套的剧情都用上了。
黄圣依真心无任何演技可言,文章一直在吊兮兮的耍酷。
想学习黑洞频率等很多片子的双场景,回忆与现实交叉剪辑,但是表现的太生硬。
最雷的是,火车临时停车让乘客下车,于是黄圣依,在油菜花田前伸懒腰,然后就开始做广播体操了,你没看错广播体操,更雷的是,其他乘客开始整齐划一的学了啊!!
最最雷的是,上车韩国人跟她聊天,她说自己学过舞蹈,于是韩国人说,我看出来了,天啊,你是怎么看来的啊!
广播体操啊!
黄同学在车上吃草莓,突然刹车,身体晃动的那个假啊,你当观众傻子嘛?
最雷的伏笔是,百度了下影片里女主做的火车,t51,这货居然有自己的百度词条!
从乌鲁木齐到上海。
列车缺点:晚点不定。
据列车员说,开着开着就晚点了,我也不知道为啥。
“就这个吧”,“这个可以吗?
”说着,她脱下了脚上的红色高跟鞋。
她是来自山区到大都市追寻梦想的人,她为了生计却沦为陪酒女,她是水晶。
“我的梦想是个舞蹈家”。
她离开疯癫的奶奶,离开清贫的家,只为去那外面的世界寻她的梦,寻她想要的生活。
“擦了吧,显得肤浅”,这就是她在这个繁华都市的第一次爱情。
她寄满无限幻想与希望的爱情。
列车缓慢行驶,在回家的路上,三天两夜的火车上,她遇见的陌生男人,这个沉默少语坐在她对面的的男人,不问姓名不问职业与她慰藉的这个男人,在他的动作中满怀柔情与理解,她不禁回忆她的那个爱人。
他们相遇在她工作的酒店里,后来想想也许就因为他们是相遇在这里,注定这是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吧。
两个同样疲倦的人,一个懒于应酬,一个是对工作的身心厌倦,所以她可以默契的理解他一个手响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微微的默契,让他对这个陪酒女产生兴趣,让他把满心的寂寞发泄给这个同样疲惫的女孩。
她以为,这就是她需要的长长久久的爱情,在这个纸迷金醉的繁华都市里这个与她邂逅在欢愉场上的男人,她爱他,即便前一分被客人羞辱,但只要看见他,她就还是会开心的笑。
做陪酒女久了,她都觉得自己本就是个见不得光的人了,甚至在火车上去洗手间她都要带上墨镜,是不安,是内心的惶恐?
在黑夜里呆久了的人,在看见光明时都会害怕那光穿透自己已经腐蚀的内心。
又比如那个在列车上叽叽喳喳、穿着睡衣走在车厢里并不有多高贵的中年妇女,当她看见带着墨镜的水晶时,她以一种女人独有的第六感审视着这个面容姣好略带神秘的女孩。
人就是这样子的,有很多东西不是一时掩盖你就可以掩盖得了的。
贫穷如此,自卑亦如此。
“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吃早饭?
”“因为习惯了晚上工作不习惯白天吃东西。
”很多东西、障碍,不是你想,就可以横跨得了的。
还记得那个下雨天她特意去他的公司前去接他,可他远远的看见她,只是微怔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的坐进他的宝马车。
明明那么近的距离,却像隔了天涯一样远,她从来没想过他们之间原来隔了那么、那么远。
“我想要一个家,在海边,和你永远在一起”,“拿这个去买一个家吧,你要的家我给不了你。
”他把卡递到她面前,“我不要,我有家”,她要的不是这样的家,是有他,有爱情,有永恒的家。
“带我去大堂吧”,“你先下去,我要去拿车”,这是她对这段爱情最后的挣扎,最后的一点点希望。
她想要他带着走进大堂,她要的是他心里的承认,她想他带着自己离开黑夜走向光明,她想他带自己一起横跨他们之间遥远的距离。
但他没有想过带着这个女孩去翻阅千山万岭的距离,没有想过带着她走在白日里。
我想,不能否认,他是爱着她的,在他走的时候看似果断决绝,但你不难发现他的眼神里有心痛有不舍,也许他自己都不曾发现心里那一丝丝的隐痛。
后来,他是有回过头去看她的,但却也只是回过头而已。
可是这个在列车上萍水相逢的男人,为了帮她解脱于尴尬,对着列车员说“是我的朋友,女朋友”。
人生很奇妙,也许正是因为萍水相逢才毫无顾忌,没有闪躲。
男人对水晶说,“他会后悔的”。
影片之后虽然没再有他的戏,但是回头看看,水晶上车时他一直拨着打不通的电话|、、、、也许,唯有她离开时他最爱她,唯有她离开时他才开始后悔。
“我的梦想是舞蹈家,但我也靠别的养活自己”。
要不起的爱情,支撑不起的梦想,经历了都市的浮躁不安、爱情的自私与挣扎,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带着梦想的行李出走不知如何自然回归的女儿,一直带着女儿最爱吃的草莓等在车站里的父亲,水到渠成的搭配。
家,没有距离,你不用翻越,便可到达。
坐车的时候,父亲没有随着女儿坐出租车而选了村里普通的小车,看着女儿开心的吃着草莓,他则望了望女儿的红色高跟鞋迟疑了许久。
那是从大都市里穿回的红色高跟鞋。。。
后来,他只是告诉女儿奶奶去世了。
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辛酸,经历积淀,水晶终于可以在灿烂的阳光下微笑着行走,就像火车上的男人送给她的胶片,透过它看世界会很美。
在某一天她走到一个易物店去找张惠妹的解脱,店主要她拿一样东西交换,她说“我要拿什么呢?
”“就这个吧”“这个可以吗?
”于是她脱掉了自己的红色高跟鞋,坐在阳光下听到了解脱。
人生就是这样的,所有的不堪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丢掉,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只要你愿意,脱下你的红色高跟鞋。
电影《我在路上最爱你》试图用很小资的拍摄手法展现由黄圣依饰演的一个失恋外围女和由韩国演员池珍熙饰演的一个失婚男在去丽江的列车上共度三天三夜,从而萌发了一段新的感情,从旧日伤感中解脱走出来的故事。
软座车厢,忽明忽暗的车灯,丽江的蓝天白云,蜿蜒的山岚,清风和油菜花,黄圣依的长腿细腰,池珍熙稳重的外表和闷骚的内心,还有张惠妹的歌曲《解脱》,无疑都在为电影的情调代言。
但遗憾的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故事主体没讲清楚,隐喻太多但不精不透。
先说说我对故事本身的三个疑问。
第一问:女主黄圣依原本出生在丽江的一个小姑娘,从小学芭蕾。
怎么就好好的突然要回去跟姥姥住,之后又不得不离开丽江去闯世界做起了夜总会卖酒赔笑的外围女?
影片只有爸爸跟黄圣依对着吃饭时,说了一句,“都是爸爸不好,难怪你妈妈会离开我,难为你要去城里讨生活?
”可影片里头明明是两层小楼啊,房间里床上有白色纱幔,灶台上也堆满了青菜洋葱西红柿,就算是姥姥后来有点痴呆疯癫大小便失禁,那爸爸看起来也身强力壮的,怎么就生活难以为继,需要女儿出去闯江湖讨生活了?
第二问:在夜总会卖酒的黄圣依怎么就跟大老板文章一见钟情,那么快就在卫生间以身相许了?
按照影片想要表达的,黄圣依是因为爱情才会跟文章在一起,才会在文章给不了她一个家只能给她一张卡让她去买个家时,毅然决定离开,回自己的丽江老家疗伤。
所以,对黄圣依而言,爱情大过天。
但这爱情是从哪里来的?
影片并没有交待清楚。
我能记住的只有两人关于打响指对开灯暗号的那一场戏,之后两人就缠扭着进了卫生间。
这样的爱情来得太快也太突然了,跟电影后来渲染的黄圣依来自小山村跟姥姥相扶相伴这样的淳朴特质不吻合。
第三问:男女主角是何时又因为什么在火车上埋下了情种呢?
诚然,两个单身男女,三天三夜,同一节火车包厢,这样的相处环境的确容易暗生情愫,但仅凭两人聊聊天、听听歌就彼此爱上了?
还是说要去研究最具故事性那一幕——黄圣依看到火车乘警要来查票,池珍熙坐在床边,她一个鱼跃从门口窜到这个男人的铺位上,头埋在他身后,双手紧紧扯住他的衣襟。
能看出来黄圣依很害怕乘警查票,可是她为何如此害怕?
整部电影没有交待。
而此时两人只不过是刚上车没多久。
池珍熙见状连忙按照她的手指示意,帮忙从她的包里取出票给乘警。
这也倒还情有可原,但当乘警问他身后何人时,他直接说是朋友,还追加说是“女朋友”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也许电影制作者自己也觉得观众会奇怪,就紧接着又拍了一幕,让黄圣依问池珍熙知不知道“男朋友”是什么意思,呆萌状的他说是男性的朋友。
且不说池珍熙虽为韩国人,但跟黄圣依中文对话几乎没任何问题,后面到了丽江自行游览与易物店店主沟通也没问题,怎么会不知道男朋友的真正含义;即便我们假设这韩国男人是真傻,那铺位上躺着的是一个穿短裙的人,乘警一眼就能看到是个女的,还用他在回答完是朋友之后再特别说明是女朋友吗?
这个逻辑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
这样关键性的问题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都得不到答案,就好比是新认识了一个朋友,却不知道他的主业是干什么的,很难建立对他的身份认同。
再说说电影中的那些隐喻吧。
类似的物件和镜头在电影中出现太多了,出现的频率都在三次以上,能隐隐感觉到电影创作者要表达些什么,但遗憾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捕捉不到创作者的意图。
比如,黄圣依穿着制服式的短款套裙去坐火车,裙子短到一弯腰就要走光,还特意在黄圣依弯腰放行李时给了她一个自己觉得要走光了赶紧看一眼男主的镜头,是何用意?
在床铺上坐下,脱下外套,镜头特写了一下黄圣依扯下外套上的吊牌的动作,这一幕除了说明这衣服是新买的,平常她做外围女不穿这样的衣服,还有啥用意?
可黄圣依已经回忆过她的工作画面了,观众完全能自行脑补她生活中的样子,再强调这一点,不是画蛇添足吗?
还有那双黄圣依从开始一直穿到电影最后一分钟的红皮鞋。
黄圣依经历几天几夜的火车旅行终于回了家,换上了棉麻裙子,可脚底还穿着那双红皮鞋,哒哒哒地走在家里的木地板上,踩在大理涑水河边的石头路面上。
合理吗?
不别扭吗?
直到易物店主让黄圣依拿鞋子交换张惠妹《解脱》的CD,这双红皮鞋才离开了女主人的脚,被制成了花艺摆在店口的桌子上。
莫非电影创作者是用红皮鞋象征城市里的那些浮华过往,直到这一刻脱下,才是真的解脱?
那也没必要回了家还一直不换啊,出来找CD的时候再换上不行吗?!
还有出现了好多次的莲花灯。
在火车上男主角用铅笔画,黄圣依用红红的指甲油涂;男主角把这幅莲花灯复印了好多张,贴在大理的广告栏上找黄圣依,黄圣依擦肩而过愣没看见;黄圣依在河的这头放莲花灯,男主角在河的那头拿着相机拍莲花灯,两人也还是没遇上。
直到在易物店门口,在摆着那双红皮鞋花艺的桌子边上,两人才终于重逢。
《解脱》的歌声回绕,电影戛然而止。
按照黄圣依在戏里的说法,莲花灯是纪念死去的人的,是被商家炒作成了旅游商品和景点的。
所以,要用莲花灯来说明男女主角终于纪念了死去的过往吗?
如果是,偶买噶,要不要表达得这么简单粗暴?
如果不是,那为什么给莲花灯这么多戏份?
还有黄圣依在二层房间打开木箱,戴着黑框眼镜,穿着芭蕾舞鞋,爸爸推开门时,表情为何那么奇怪?
还有出现了三次的蝴蝶发卡,出现了四五次的红草莓……能不能请电影创作者说说清楚,您给这些物件这么多镜头和特写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呀?
我真的想领会,可是,您这么吞吞吐吐吐,云遮雾绕,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这样的感受就像你面前站着一个新朋友,你不仅不知道他主业是做什么的,还听他在你面前一会儿说说这个领域,一会儿说说那个投资,什么似乎都会,但什么都深入不下去,如此以来,你慢慢对这个人整个都失去了兴致,懒得再听,也懒得再去想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你只会在心里往这个人贴一个标签:不靠谱。
尊敬的电影创作者啊,能不能请您花心思先好好地把故事本身讲清楚,之后,再考虑给这个清晰的故事加些包袱做些延展?
能不能让观众在看完了电影之后,说,这是个好故事,这个说故事的人靠谱,而不是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近两小时!!
雪山前的莲花,再熟悉不过的四方街,那年夏天。
看完片子又去百度了一下某人的文章,那次的夏天和从前不一样。
镜头里每一个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每一条青石板路,每一座石桥,每一个拐角,每一座雪山,还有清脆的驼铃声。
一趟火车,三段感情;一家小店,两次相遇。
还记得有人说过想和我一起坐一次长途火车,最后也没有达成。
曾经和男主一样坐在石阶上看着顺流而下的莲花灯,却在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莲花灯是放给死人的。
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应该给你放上一盏?
可我却在某个地方又发现了你的踪迹,那是不是又不该放了。
这次我却不会再去惊扰,,毕竟早已是曾经的曾经,而我也会再去丽江。
最美的不过是奶奶的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那么久也没发现那家“易物”的屋子,方位清楚,回头再去看看吧。
不过我却不会换“解脱”。
一切的一切都在回忆,就算夜夜狂欢,哪能承诺一个家。
“擦了吧,显得肤浅”。
哪里有永远的爱情。
可他不后悔。
火车上,她用收音机放张惠妹的解脱,告诉遇见的男孩,这是自己买给奶奶的礼物,奶奶很爱听收音机。
女孩,一个人,从云南的乡下到北京打工,遇上爱的男人,最后,男人拿出那张卡,卡上的数额应该不小,说:“我给不了你想要的家,你去买个家吧。
“女孩:“我有家”。
想家了,想念目送自己离开然后一起默默流泪的奶奶了。
所以,她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男孩,从韩国到云南乡下,走曾经和爱的女孩一起走过的路,他也是火车。
他在火车上总是睡觉,她在火车上总是偷偷流泪。
他们同一个车厢,他给她滤光片,说透过它看世界更美。
他是韩国人,鲜少能听懂中文,她告诉他她会跳舞,他在脑海中想象出在中途下车伸展身体的样子,仿佛是理解了什么叫舞蹈。
他先下车,她有些怅然若失。
他记住了她放的“解脱”,她带走了滤光片。
他一个人,走了和曾经一起的女孩走的路,一路都是美景和欢声笑语,最后终于有了答案,女孩又一次“欺骗”,如上次骗他要和初恋的男子一起,这次骗他确实阴阳相隔。
总算是有了答案,是善意的,她是爱过他的。
释然,开始独自在丽江小城晒太阳,发呆。
爸爸在车站买草莓,每日,也许期待可以看见女儿回家。
站长都已经熟识,并不阻拦他在旅客都走了的时候再进站台看一圈。
终于,女儿,回来了,在站台上呆站着。
一句“爸爸”,爸爸便顺其自然接过行李,坐的三轮回家,一路吹着风,吃着草莓。
回家,就开始叫奶奶,并无人应答,爸爸也沉默,只是转身用盆打了水让女儿洗脸,在女儿洗脸时候说,奶奶是前几天睡觉时离开的,走之前她说你会回来的,就是那一瞬间,呆了,水盆倒影正是湛蓝的天和女孩难过的脸。
奶奶留下手镯让孙女找个好人嫁。
整理旧物,想念妈妈,怀念奶奶。
不会表达的爸爸送来草莓,却怕打扰女儿,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把草莓放在女儿门前,去给女儿买爱吃的菜。
虽有遗憾,还有爱自己的爸爸。
也开始在丽江小城晒太阳,发呆。
放莲花灯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遇见。
他到处张贴她看见他在火车上贴的画,留下联系方式,试图找寻她,她也没看见。
倒是一处旧物交换的地方,他们都去找张惠妹的解脱。
他先,她后,他们拍下的照片被放在同一个地方。
她以舒适的姿势躺在沙发上听音乐的时候,他回来了,画面就此定格。
就在这个安静的小镇,再次相遇。
有阳光,有美景,有欣喜。
我看见很多的差评,其实,我觉得并没那么差,景色不错。
还有影片也有有它的一个闪光点,关于奶奶,我确实流泪了。
也想念奶奶了,一直都在操心我们的奶奶,会因为一件小礼物很开心的奶奶。
那时候,她在我怀里告诉我,眼睛看不见了;她说想吃酸汤饭,我看着她吃下一大碗,正在欣喜终于可以吃下东西了。
可是,就是下午,奶奶走了。。
只能说只有电影里才有这样的故事情节了,池珍熙大叔中文说的不错啊
清新的感觉啊
期待黄圣依、文章、池珍熙跨国合作,一定很有看点!
腿不错....
最不喜欢中韩合拍!
韩国人拍的 3D风光清新文片。。。。
和相亲对象去看的,我俩非常愉快的吐槽整场电影。
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虽然故事情节有点断片,,,看完后,好想去丽江,好想开一家小店,好想有那么一个心灵契合的人陪伴左右
评论的太差了,赠票没抱希望去看的,其实没那么差,景不错,奶奶那段哭了
这是个文艺片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心灵鸡汤?……
跟风
我们都错过,遗憾过,后悔过,但也在等待,那些最纯粹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骂,感觉还可以。至少后面被感动
靠在我的肩膀上
好喜欢韩国导演拍的这种小清新电影。喜欢黄圣依。
好喜欢韩国导演拍的这种小清新电影。喜欢黄圣依。
文章?一星走你
免费看的,还不错,奶奶那段我有相似经历。
我只是想特别一点😂
偏文艺啊~文章怎么看都是一副装逼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