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本书红的发紫,我看价格很便宜,少打一次车就买了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看完之后忍不住打给L大师说,兄弟,大事不好了,你的那套绝活被蔡康永出版了。
今年我和L大师结识整十年,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大学时期我还是个锋芒毕露,平不平都要鸣的小愤青时,L大师已经是个上善若水韬光养晦的半仙儿了,有次半夜两点多,我们俩在夏夜的月光下洗衣服和聊天时,他对我讲了说话和倾听之道。
相当时,校园广阔,而我们像两个黑点儿一样定于一隅,夜阑人静,只有哗哗的流水声和虫鸣的天籁合而为一,和谐的要命,对于大师的苦口婆心,我当然嗤之以鼻啦。
那些我嗤之以鼻的东西,曾令我深思,给我带来成熟和圆融的成分。
我看到蔡康永说话之道时,神秘如蒙娜丽萨般的微笑浮现在我脸上,没几天,我就看了《社交网络》。
大卫.分奇终于将一部校园片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同时也和他一贯故弄玄虚的风格一致,把一个好好的故事,故意讲的支离破碎。
这是对成功学最好的反讽影片,未来世界,年轻人就像上帝一般牛B,世界属于你们,八九点钟的太阳们。
年轻人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要有钱,于是就有了钱,要牛B,于是就牛B到开裂,要妞爱我,对不起,不在服务区,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我讨厌成功学,讨厌成王败寇的价值观,讨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这就是为何我一如既往的讨厌大卫.分奇的故弄玄虚却喜欢这部电影,它告诉我:神马成功学,全是扯淡,假如你想成功,你只需要把一件事情疯狂的做到极致就好了,神马懂得倾听呀,尊重别人呀,全是扯淡。
它还告诉我,追求成功就能取得成功,其它的不要奢谈,有钱不一定有妞儿,有钱有势有实力有名头,仍是恶棍一只,傻b一头。
片中生在美国中产家庭的扎克伯格,几乎无师自通的掌握了中国厚黑学的全部精髓:忍辱负重,唯目的论,阴险狡猾,心狠手辣。
这样的人在中国,是要当皇上的,最不济也是权倾一时的大富大贵。
当然,和刘邦不同的是扎克伯格还是个技术狂人,有一项扎扎实实的真才实学。
所以更加如虎添翼,迈向成功的速度不可思议。
他踩着许多人的肩膀往上爬,终于超过了所有曾帮助过他的人。
他的成功看来是不经意的结果,他自己也有些懵懂,正如上帝之手搭在他肩膀上。
他对前景的把握和嗅觉无比的灵敏,对现状的控制也超乎寻常的精准,一切都像神作,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Facebook会是个死在沙滩上的前浪还是聚沙成塔可持久的帝国雏形?
年轻人应该看这样的电影并从中得到勇气:世界属于年轻人,年轻人不需要遵循规则,需要做的是创立规则,你看,那些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哪个会有扎克伯格一般的成就?
年轻人不要有老年人的心态,伸展个性即可取得立足之地。
但同时它也在无意中告诉大家,信息时代是强盗时代,什么都要快,彬彬有礼谋定而后动的绅士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本来它几乎要像个普通的电影一般落入以成败论英雄的俗套了:受了失恋的打击,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IT男建立了最赚钱的社交网络。
只要结果是成功的,过程如何龌龊都无所谓的,就对人类的进步推进作用而言,那些不堪和无良算得了什么呢?
但大卫.分奇没有这样处理,结尾处,曾给他巨大刺激的初恋女友出现了,她们都长大了,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也许还不是混蛋,但你正狂奔在通往混蛋的道路上。
扎克伯格阖上电脑,打开的网页上是初恋女友的头像,你可以征服全世界,却征服不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儿,这就是人生的遗憾。
现实中的扎克伯格的确很有头脑,天才般的深明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对技术与商业的把握也极有天分,不仅擅长技术还擅长用人,他是最喜欢挖Google的员工了,据说,连Google的厨师都被他高薪挖走了。
他的个人生活也是幸福的,童年时有个美满的家庭,现在有个深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华裔女友。
前一阵子看《社交网络》,看完就给评了个五星,我想这部电影入选很多人私人榜单的年度佳片是应该没问题的。
其实大师也谈不上多么大师,但主要就是让人喜欢。
有时候一个人对电影的评价就是这样,技术指标也好,艺术指标也罢,再怎么专业,也不可能完全从这些很理性的方面去评价,一部电影来说,是否讨人喜欢还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
后来有人问我为啥同时看的《让子弹飞》给了四星,而《社交网络》却给的五星,我当时没回答上来,现在想来,无非就是这样,《社交网络》从整个技术角度价值观这种硬指标来说,其行云流水的表现手法和缜密的故事结构,是惯常的好莱坞架构,虽然从艺术角度来说惊喜不大,但基本没有大的缺点和漏洞,但是通常这样的一部电影,只要能达到这样的拍摄水准,然后能够再做到讨人喜欢这四个字,就很容易让人给出五星了。
而《让子弹飞》对我个人理解来说,算是讨人喜欢的,但是也有比较大的价值观的质疑和缺点,所以就只能差这么一星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评价。
不说这些标准,还是只说说“讨人喜欢”这四个字吧,前两天和朋友聊天,朋友是做网站的,我们在聊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朋友就很疑惑的说,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从他业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讲一个网站是如何起家的,还有故事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比较行业内的事情,外行是不会感兴趣的,似乎只有业内的人会更感兴趣才对,但是没想到,大家不仅看懂了,而且还评价这么高。
我说,可能是因为故事比较励志吧,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啊,而且哈佛这种氛围也比较吸引人,朋友就笑,我想他是觉得我说的不对,我也觉得我说的哪儿不对,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
后来有一天,我独自在街上走,我看着冬天的阳光里这个灰扑扑的城市以及来来往往的日常的平凡的人们,看着我们这庸俗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就突然又想起这个故事来,并且想到了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故事不过是老故事,它真正的内核,不过是旧瓶装了新酒而已,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你是蒸汽时代也好,网络时代也罢,人性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梦想的渴望,还是和从前一样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从来就是最能打动人人的故事之一。
而《社交网络》之所以这样的被人喜欢,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是描写了一个人,而是描写了一代人,在故事中的每一个年轻人,他们都具有这个时代的少年英雄的特质。
马克也好,马克的朋友们也罢,即使是和马克作为对手的两兄弟。
尽管他们各有各的问题,有的过于傲气凌人,有的缠绵于情爱,有的生活放浪形骸,但是他们青春,阳光,朝气蓬勃,有杰出的头脑和开辟疆土的魄力以及勇气,却是共同拥有的特性。
他们每一个人,都让人喜爱,而这些少年英雄之间发生的故事,至于所谓故事中的那点儿儿女情长,那只是一个点缀罢了。
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宣传和贩卖成功学,精英价值观,给老百姓讲一夜暴富的故事,这样的暴发户看得多了,有时候让人觉得甚是讨厌。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希望成功,但是比成功更让人渴望的,是可以干干净净的成功。
成人世界的成功,总是伴随着臭气熏天的腐朽,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在我们这个特殊的国家里,更多的人的成功,是靠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换来的。
人们宣扬成功,崇拜成功,伴随着沾沾自喜的宣扬着丑陋的厚黑学。
而少年们则不屑参与成年人的游戏,他们以不可阻挡的傲然之势,在成人建造的巴别塔的旁边,直接开疆破土,改变世界,建立了自己的新王国。
这摧枯拉朽的颠覆,赢得实在是漂亮且干干净净。
哪怕他们自己之间的竞争,斗争的故事,也都是可以放到阳光下来讨论的,并不像成年人之间那样阴暗和龌龊。
你不能不承认,他们的确是英雄,只不过昔日的他们身骑白马,而今的少年们凭借的是他们超人的头脑,才华,魄力和勇气。
成功者的天分才气等等素质已经被无数成功教科书罗列过无数遍,但我想说,只有内心还有梦想的少年,内心对靠自己的实力干干净净的成功怀有着信念成功的少年,才会打破旧世界,建造一个新世界。
而《社交网络》给我们这些成年人讲的这个故事,无疑是告诉我们,我们的那些所谓成年人的妥协,厚黑学,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经验,和各种所谓的游戏规则,看上去很正确,也不是不管用,但它其实也一样可以翻天覆地的被改变。
少年们带给我们的是新的世界,也是新的经验,这新的一切,因为它是干净的,所以也就更加的美好。
由此,我也想到我上文提到过的那位朋友,他从旧的世界走出来,正在致力打造属于他自己的新世界,我曾经也怀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太过冒险。
但现在却又觉得理解,朋友的心,是干净的,单纯的,有所坚持的少年的心,在旧有的世界中,终究是做不得那些世故的成年人。
既然这样,不如索性义无反顾的走自己的路,毕竟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用他们自己的经历像我们证明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未必是输,也许反倒会赢。
谁知道呢,不做怎知道,这世界的精彩结局,你总是无法猜测。
我所希望的,不过是干干净净的成功。
《社交网络》里的少年们如是,我朋友如是,我亦如是。
我想这部电影,最根本的打动人的地方还是在于此吧,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永远是荡气回肠,震人心魄的故事,更何况,这一次它还是真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实在是这腐朽冷漠,庸俗不堪的丑陋世界里的一道亮光,一个鼓励。
说的有点早,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凯恩》。
明年学院奖的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改编编剧奖,最佳主演,最佳配角(Justin)提名和其中至少两个奖项能够拿到,可以完全灭掉《盗梦空间》,如果年底之前没有其他好片,那么它就是大赢家。
但是如果说以上这些电影人“创造”了这个故事,实在对Mark Zuckerberg和他的social network 是不公平的——他和所有Facebook相关的人才是创造这个故事的人, 你我和其他有facebook的用户,也参与了一小手。
然后把这个故事带入文学,随之带入影像殿堂的就是《偶然的百万富翁——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的作者Ben Mezrich. 这个纪实文学已经是他第二部被好莱坞买走的故事,上一步是关于MIT 学生击败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故事,由凯文石牌西主演的《21》。
Ben 这次写书的起因其实是Eduardo Saverin, 公司创始人之一找到他诉苦。
在众多官司的烟雾中,Ben 作为一个记实作者为了确证真实性和公正性,无数次尝试想要接触Mark Zuckerberg,但屡次被拒绝,Ben只好曲线救国接触到很多其他当事人了解实情.幸运的是,作者在调研这本书的时候,那些facebook的庭外和解都没有达成,一旦达成,保密协议一签,没有人能够和作者交代实情了。
也是因为这个,2009年此书公之于众之时,在纽约新书榜上升到第四,在波士顿上到第一,但是Mark 和 facebook 公开抵制,说这是个虚构的“小说”,表示自己绝不会阅读。
这个故事从商业潜力上说:最表层, 全球有5亿人——facebook用户 都能够联系到这个故事。
进一层,这个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十亿万)的创业故事。
再进一层,这是讲人应该如何对待朋友和信任你的人的。
最深层,这是讲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
所以这本书出来的时候,一线制片人对这个故事的价值应该是信心十足的。
早在2008年,书一送到出版社就被好莱坞买了期权, 一直被制片人Scott Rudin 雪藏着 Scott Rudin 可能是好莱坞最靠谱,最重视故事的制片人了,他做的东西,无论片型,没有媚俗的,也少有失败。
从《祖蓝德》,《 南方公园》 到 《革命之路》,《血色黑金》,有娱乐,也有深度——爱电影的人,信rudin没错。
详情:http://www.imdb.com/name/nm0748784/Scott Rudin 憋到在2009年六月David Fincher 决定加盟,业界才有公开的消息放出来 Aaron Sorkin 做他编剧.所有主创一至的地方在于,一个毫无“社交能力”的天才,才会没有女人,没有社团,没有不良嗜好的打搅,从而做出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
这个矛盾是影片最核心的故事。
这个人自明清高到极点,敏感,非常争强好胜,对目标执着到忽视所有人的存在。
如果这是一个智利和洞察力差的人,可能会成为地方一霸,但是Mark是个天才的程序员——这个组合在一年(2003-2004)之内把哈佛和全美高校搅了个天翻地覆。
全部“涉案”人员,都在这一年之内,矛盾趋向白热化。
故事胜在人物刻画,简练而有力,说话恨,口味重。
如此多平行故事讲得行云流水,我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戏是两个孪生子去找Larry Summers背校训,这位哈佛前任校长是何许人也呢?
他2005当上了小布什的财政部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就是他和格林斯潘一红一白唱出来的。
这场戏毫无遮掩给他来了个中指。
但是原作和影片都没有把Mark 说成一个小偷,骗子——他的天才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眼界和判断也让人佩服。
但是影片最核心的东西,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这部分,留下了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社交网络能把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带给你,但是它不能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 尤其是对人的态度: 平时喜好恶语相向的人,在网络上只会变本加厉的口无遮拦, 平时心高气傲的人,也绝不会尊重其他人的想法和言论。
世界上只不过多了一个新的5亿人花时间接触新东西的方式。
中国有仨社会化网络的践行者,中国话说这叫领头羊。
陈老师创立Chinaren在先,收购5Q、校内在次,最终合并成今天的人人,后又山寨Kaixin001,终究却只是个商人。
王老师,创立校内网,赔本卖给上面那位,创立饭否,被火星人带走,搞起团购,面对满地大大小小的抄袭者,泪流满面,终究他连个商人都不算。
至于程老师的Kaixn001,不就是偷菜吗?
这些段子可能大多数人都很听说过点儿。
可您知道他们有个不为人知的爹吗?
你知道他们悲惨的童年嘛?
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爹先生在他们还没出生就被他们的娘赶出了家门。
苦孩子从小没见过自己的爹,只能背着娘瞧瞧趴在自家墙头,偷偷看看自己的爹穿什么衣服,怎么说话,喜欢吃什么,然后躲在卧室的门后偷偷的模仿。
话说,没爹的孩子都有点伪娘,虽然穿了爹的旧衣服,学着爹说话,吃着爹喜欢的菜长大,可终究一副阴柔之气。
娘还三天两头变相体罚,一犯错误就关小黑屋,弹小鸡鸡。
虽说在娘外面的时候也偶尔向邻居夸耀自己的孩子多像他爹,可是自己孩子自己清楚,爹才是真牛逼,自己是大傻逼。
孩子们成长的路上,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争论谁长的更像他们爹。
吵不过就掐,掐不过就打,还有最没出息的孩子为了一个像爹的名字将兄弟告到了娘那,让娘给每出息那个撵出家门。
娘想了想,这么多年弹小鸡鸡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说撵就撵呢?
撵出去以后弹谁小鸡鸡呢?
就给孩子们叫过来,说你们听话,没出息的这孩子做的不对,所以他这个月零花钱扣40块,赔给人家。
我们相亲相爱,还是吉祥的一家。
另一个有点出息的有自己的小心思,心想你们都学爹 ,我不和你们抢,我学我二叔。
从此以后开始穿二叔的衣服,可惜二叔这个货老是调戏他们的娘,伤了娘的心,娘一把火给丫衣服都烧了个干干净净。
从此以后这最有出息的,只好今穿穿姑姑的衣服,明儿穿穿二大爷的裤衩,整成了犀利哥,街坊邻居觉得好,天天学着他穿,倒真成了大院里的时尚领袖。
当爹的被赶出了娘的家,一点也没有可惜的。
心想就这么个变态老娘们,天天琢磨着割我小鸡鸡,没了就没了吧。
反正世界这么大,优秀的姑娘哪儿哪儿都是,还怕没了老婆?
另一面,没了这个倒霉的娘,当爹的果真还混的不错,工资也涨了,发展也顺利了,还落了个宁死保护小鸡鸡的名儿。
大家都夸真爷们,绝B铁血真汉子。
有人问,你真高啊。
当爹的笑笑,高个屁。
我还不是看见当娘的当年那谷姓前男友,被那老娘们折腾的,今儿撵出去,明儿叫回来,终于同居了,躲家里天天弹丫小鸡鸡。
弹的丫受不了自己跑了。
我就心想,不如干脆不回去。
又有人问,那你那仨儿子呢?
当爹的怒了,狗屁仨儿子,那还不知道是那老娘们跟谁生的野种!
你看那仨长得那揍性,哪个有我的样?
好吧,其实这电影我没看懂是说什么的,电影里说的网站我一个也没见过,以上所写的我也一个字也不认识。
所以,还是洗洗睡吧。
chapter 1我不是坏人i'm not a bad guy影片大幕将落时,扎克伯格对漂亮的律师助手说:“我不是坏人。
”她回答:“我知道,我猜有85%的证词是夸大的。
”扎克伯格问:“其他15%呢?
”她说:“伪证,神话里少不了恶魔。
”我手头有一份2009年5月28日的[社交网络]剧本,与最后的上映版有九成相似,那一成的不同,就包括“我不是坏人”之后的对话。
后来加上这一段,第一反应是为了平复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可能的)怒火,但更可能,因为编剧阿伦·索尔金爱上了他的角色,才给予过分的同情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因为就算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句句属实,扎克伯格也依然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但在影片上映后,观众对电影的误读,反证索尔金的补救远远不够,人们对影片的关注,完全集中在“他偷了别人的点子,把朋友踢出公司,他是个bad guy”上面但事实正如扎克伯格所说的,“i'm not a bad guy”至少,他不是个贪财的人,“马克不在乎钱,他需要被保护起来。
”这话是爱德华多说得,就是后来被踢出公司的,扎克伯格的好友好吧,天真善良的爱德华多被老谋深算的扎克伯格给骗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跟女友,在开头,说:“光会赚钱不会让人对你另眼相待。
”在找到投资公司之后,他的份额从60%降到了51%。
在高中的时侯,他拒绝了一份年薪200万美金的工作。
200万!!!!!!
你见过这么多钱吗?
大多数人的唯一希望,就是人民币快快升值。
以及有房的爹妈快点死。
在片中,你看不到这个数字,但你可以知道,他把一款被微软报价的软件免费上传了。
当印度佬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
”时,他耸了耸肩膀这是什么意思?
剧本上写着“MARK gives a short shrug that says both "I don't know" and "Fuck you" at the same time.”就是“我不知道”&“操你妈”的意思哦,还忘了一条。
双胞胎兄弟找到他时,说:“需要你架构网站,写代码,我们会提供……”然后扎克伯格说:“我加入。
”提供什么?
电影里没说,我又要显摆我看过旧版剧本了,上面写着“the money”。
扎克伯格处心积虑塑造自己不贪财的光辉形象,所以才抢在人家报出工资之前,就表示同意。
连同在女友面前的漂亮话,降低股权,拒绝微软,为的是一旦有机会创建价值500亿的公司,可以当上老大。
如此妙算,诸葛亮都哭了。
扎克伯格不是坏人,他只是个想获得认可的孩子,因为别人的误解,因为自己的不善沟通,因为facebook的众人皆知而被推到风口浪尖,变成了神话中的恶魔最后,请回忆肖恩·帕克(贾斯汀)在吵闹的舞厅里说得故事,那个“爱上一女孩,女孩喜欢曲棍球队长……”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对这个故事,扎克伯格最关心的是什么?
他问肖恩·帕克:(后来)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女孩?
说这么可爱的孩子是坏人,你们真得疯了。
chapter 2空手道小子Karate Kid双胞胎是绅士,“你不知道那会有多难看,就好像我和我的兄弟在高中校园里追打空手道小子。
”[空手道小子](Karate Kid)是一部电影,因为威尔·史密斯的儿子演了一部重拍版,所以理解起来毫无困难——就是每个学校都有的,被所有人欺负的倒霉鬼你知道最好笑的是什么吗?
双胞胎完全没搞清楚他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地位,他们才是被追打的Karate Kid他们找宿舍管理员、找校长、找律师、找老爹的时侯,我看到的不是身高1.9米的运动健将×2,而是0.9米的瘦弱小孩,把头塞到妈妈的奶子里,哭诉:“扎克伯格抢走了我的棒棒糖。
”扎克伯格是存心拖延双胞胎的网站吗?
也许。
这是双胞胎的网站无法建立的唯一原因吗?
未必。
“我们上一个程序员毕业以后进了谷歌,第二个程序员学业太紧张抽不开身”扎克伯格,甚至只是他们的第三选择。
老天啊,既然别人不靠谱,你们干嘛不自己做呢?
可惜,他们不会。
这个,是区分21世纪的学校霸王与Karate Kid的新标准。
那些懂得编程的人,他们能在与扎克伯格相处时找到自己的位置,牛逼如肖恩·帕克,扎克伯格恨不得suck his dick其余那些呆头呆脑的家伙,在硅谷附近的大公寓里,在每天25小时的马拉松式工作中,轻松融入,工作入魔(wired in)爱德华多,很遗憾,他虽然是扎克伯格的好友,但他不懂编程。
他当然是个好孩子,但他能帮到什么忙呢?
在得知自己的股份近乎为零时,他把扎克伯格电脑给砸了,然后反问:“现在呢,你还入魔(wired in)吗?
”你瞧,他无法wired in,只会wired out在美国青春片里,你会看到一群橄榄球运动员聚在一起,在这个群体中,容不下扎克伯格这样的nerd,反过来也一样爱德华多的出局,正是所谓[社交网络]的时代隐喻,“facebook的创始人不会修改他的facebook情感状态”,这明显是胡扯,却是有目的的胡扯时代变了,This is our timechapter 33000磅的马林鱼3,000-pound marlin但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是它带来的全新价值观,如同嬉皮和摇滚一样,让人菊花一紧无论final club的“光会赚钱不会让人对你另眼相待”还是扎克伯格的“facebook很酷,广告不酷”,传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你如何在一群高考满分的怪物中让自己与众不同?
”——你如何在装逼青年汇聚的豆瓣让自己与众不同?
然后就有了14条鲑鱼和3000磅(约2700斤)马林鱼的比喻,一家成功的酸奶连锁店,只属于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叔大爷辈,在某些标准之下,这些“卖饭的”一点都不酷,还不如做字幕我们需要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6亿注册用户,尤其当你想证明买房子很白痴时,如果你处于买不起厕所的状态,雄辩无意义,还不如直接说“扎克伯格值500亿,他还在租房子。
更理想的情况是,如果奥斯卡选择[社交网络]为最佳影片,我们可以说:“你瞧,代表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奥斯卡选择了[社交网络],就是说美国选择了[社交网络]。
美国即全世界,所以全世界即[社交网络],全世界都是怪胎,全世界都穿不知道是卫衣还是运动衫的外套,和拖鞋。
”如果你是那些热衷做怪事的群体中的一员,[社交网络]应该成为藏在身后的老虎(或者咕噜牛,取决于你是否听说过咕噜牛),可惜,奥斯卡放弃了3000磅的马林,选择了14条鲑鱼无所谓,我们只要像扎克伯格那样,耸耸肩,就好。
当我还不需要爬墙的时候,我就没怎么使用过FACEBOOK。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对私隐有着很大的忌讳。
我常常觉得身边的人都活得很坦荡。
他们不但可以把今天吃了什么上传,可以把今天穿了什么上传,甚至把很多话赤裸裸地写出来——而我做不到。
后来我发现,不过是我比较诚实,不愿意撒些给别人看的小谎。
而他们,则会把化了妆的图上传,PS过的样子上传,粉饰过的快乐上传,掩饰过的话上传(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的)。
FACEBOOK有BLOG的功能。
我也曾经有过BLOG,但后来我发现,BLOG对我的意义甚少,因为我总是在写些无病呻吟的话。
于是我把BLOG改成分享我对某部动画,某部电影,某些音乐的看法。
但FACEBOOK的BLOG功能又让我很尴尬,因为这些看法往往不适合让那些在现实中跟我很接近的人——譬如家人、同学、同事等——了解。
因为我很喜欢引申,也很爱吐槽。
当然我可以设置隐私。
哦,你应该很清楚,中国有句古语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尤其是那些你很不屑,又必须装作关系很好的人,他们会根据你是否开放了浏览权或者加了好友来衡量你跟他们是否真的是好友。
你开放了,于是又造就了你再一次的造假行为。
所以我很少使用社交网站,开心网、校内网乃至腾讯的那个不知道什么东西。
当然,豆瓣除外。
虽然豆瓣也曾让我面临以上的那些尴尬。
但最终我还是坚决地维护了自己的隐私。
上面只是个人的小小偏好,而我这微不足道的偏好,是丝毫不会影响FACEBOOK作为全球第三大浏览量网站的存在的。
就像其他知名网站一样,全世界人都很想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尤其当这个网站的创始人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因为被一个女生甩掉而喝醉酒并一夜之间创建了一个衡量女生吸引力的网站的天才,借此契机创造了FACEBOOK。
很吸引是吧?
爱情的力量何其伟大,让我不禁想起《BAKUMAN》里真城最高。
不过他们一个是为了在前女友面前耍帅,另一个为了与未来女友结婚。
因为爱情而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是不是听着很熟悉?
可惜,这个只是电影的一个伏笔。
现实中的MARK一直跟他的亚裔女友相处得很好,而且正有结婚的打算。
那些希望靠爱情的力量成就一番伟业的宅男们,你们可以心熄了,现实并没有那么戏剧化。
虽然开头是虚构的,然并不影响Mark Zuckerberg是一个传奇性人物的事实。
当然从哈佛退学这件事,历史上已经有一个比尔·盖茨了,所以多一个MARK也没什么。
比尔·盖茨让世界方便和快速起来,而马克·扎克伯格则让世界连接起来。
比尔·盖茨不一定会预料到他的公司这么值钱,而马克·扎克伯格坚信他的网站很值钱。
REALLY COOL, DOESN'T IT?
如果你认真看完了整部剧,会发现它很COOL,很HUMOROUS,很FASION,然后,它跟FACEBOOK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没有太大关系。
观众也不需要知道FACEBOOK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想知道的人应该去查文献——他们只想知道Mark Zuckerberg有多神奇。
The social network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FACEBOOK的建立,它创立的波折,它名字的更替,它惹来的官司。
而Mark Zuckerberg本身的NERD属性,又让整部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如电影的剧照一样,文字仿如他的面纱,他躲在文字的后面。
电影以有趣的方法给我们讲述这个关于MARK ZUCKERBERG的故事。
其实也不是那么新颖,不过是以前后时间拼接的蒙太奇手法,以声音过度来讲述故事。
不过它就是那么吸引人,小说永远做不到这种奇妙的手法。
加上快节奏的语速,会让人紧跟其后,生怕错失任何一句精彩的对白——正如我们看The Big Bang Theory一样。
有朋友开玩笑说,关于Facebook已经这么快了,关于Twitter估计连字幕都来不及看。
故事大打友情牌,还有性、金钱等,反正他们是永远的主题,永恒不灭。
如果导演给你讲述FACEBOOK吸引人的原因,分析个中的人际关系架构,那他大概已经改行拍纪录片了。
所以你不得不接受MARK是个天才,FACEBOOK起源于爱情的幻灭,它招惹了两宗官司等等一点都不励志的情节,还要接受最后主人公被判断为“努力成为混蛋的人”的说法。
所以,这只是一个人的传奇故事。
这个人有才华,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而且心高气傲,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真是不适合励志。
估计一下子就在你心中降级到“有趣”的范畴了吧?
我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什么样的性格,造就了什么样的人。
我想如果Mark Zuckerberg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技术宅,他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功。
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他的另一个特质造就了他的成功:Just Do It。
他想到了一个主意,于是他花一个晚上去完成它;他需要扩展他的网络,于是他马上招聘实习生,搬到加州去工作;他需要管理他的网站,于是他中途辍学。
这期间他没有想过这个网站难不难做,没有想过去加州有没有困难,没有想过辍学了有什么麻烦。
你也很羡慕他的勇气和一根筋是吧?
我在大学里学到的很重要一件事,就是当你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就马上着手去做。
这往往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把自己的害怕和犹豫不决当作心思缜密,深思熟虑不会让你的事业更成功。
正如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瞧,我又开始找典型吐槽了),她说希望成为一名时尚杂志的编辑。
我问她都看什么时尚杂志,除了可乐之流的,她竟念不出一本高端时尚杂志的名称——你想做,却连基本的了解都做不到,谈何做?
想想就好了。
所以Mark的故事对我还是很励志的——只要想到了,就动手去做。
最后说一下,我对电影里的那对双胞胎真是乐此不疲。
那两个哈佛的绅士,体育好又不缺乏幽默感,刚出场时的对话就把我逗乐了,在校长办公室里的行为更是让我笑翻了。
本来以为不过是电影的小插曲,想不到真有这么对双胞胎,竟然真的创建了这么个东西,竟然真的告了MARK,竟然真的和解并得到赔偿——最神奇的是,他们竟然真的参加了08年的奥运会,并获得第六名。
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又真实得这么戏剧,很有趣。
把《社交网络》称为最有力的年度之作应该说是当之无愧。
它可以被看做是这个网络时代的寓言,在不动声色之中,大卫·芬奇给这个时代的潮流人物做了一次精彩的侧写,让克里斯托弗·诺兰多年苦心打造的《盗梦空间》掀起的热潮都显得黯然失色。
《社交网络》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赢得众多影评人大奖?
影片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下面,我将以关键词的方式,从六个部分来解读影片。
SOCIAL for Sex(欲望)Facebook拥有超过5亿的用户,甚至比Twitter还要有影响力,有人总结说,原因很简单:性。
影片中,Facebook第一次成功亮相,就是扎克伯格把全校女生的图片上传来让大家(自然主要是男生)打分,一夜之间,网站就得到了大量点击,甚至造成校园网络堵塞。
这使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看到了“性”带来的强大驱动力。
Facebook让宅男把妹(get laid)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欲望/性由此变得赤裸、透明,同时又很安全和无责任。
这也就是影片为何开始于男主角扎克伯格与女友的约会,或者说辩论的缘故——从一开始,女性就从这部电影里退场了,她们成了欲望的对象。
导演大卫·芬奇并没有把视角放在主角与女人的关系上,Facebook所象征的性的欲望与成功的欲望混杂在一起,影片的三位主角看起来全都野心勃勃但又不知何往。
肖恩·帕克在酒吧里对扎克伯格讲过“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故事:这个品牌的创造者只是想讨好老婆,最终品牌被人卖去,自己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没有足够强烈的欲望,你只能成为loser。
甚至短暂的成功都已经不足重要,欲望就是生命,就是一切。
从这一点上说,《社交网络》可以称作“不是青春片的青春片”,“不是成人电影的成人电影”。
于是,我们看到《社交网络》中的扎克伯格渴望成功,但原因却非常模糊:为了钱?
为了成名?
为了女人?
为了虚荣?
他只是不断地快速前进,把一切都扔在后面。
影片对欲望以及崇拜欲望带来的一切做了不动声色的呈现、反思。
SOCIAL for Online(在线)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在线的时代。
但好莱坞对此的反应却显得迟缓笨拙,除了像《黑客帝国》那样的寓言游戏,剩下的只有《剑鱼行动》、《反托拉斯行动》等片中摆摆样子的黑客形象和极其皮毛的互联网展示。
网络时代的人内心在想什么?
他们如何看待互联网?
除了科幻片略有象征性的表现,剧情类电影很少扎实地面对它。
好莱坞很少为还活着的人物拍传记片,怕的是把握不准,难以发掘。
而且传记片的主角也多偏重于政治家、科学家(《美丽心灵》)、歌手、商业大亨……《社交网络》的主人公马克·扎克伯格今年才26岁,大概可以算好莱坞传记片中最年轻的传主了。
大卫·芬奇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能代表时代的潮流人物,并准确地把握住了他们的独特特征。
《社交网络》没有着眼于展现主人公的传奇经历,没有走通常传记片的励志路线,摆脱了大多传记片先入为主地设定好立场、出发点,以此褒贬主人公的形式,而是采用去中心或者叫无中心的叙事态度来展现主人公的历程——主人公扎克伯格的是非善恶完全由观众来判断,影片不预设他的好坏。
要知道,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无中心化,如今方兴未艾的云计算、云存贮也是基于这样的特质发展而来的。
我们完全可以把《社交网络》和影史上的不朽经典《公民凯恩》相比较:同样是投身媒体的时代巨子;同样的多角度叙事;同样没有预设的立场;同样以一个争议人物来作为一个时代的寓言……只不过《社交网络》没有做宏大叙事,它只是细碎地呈现了很多生活碎片——这不也是在线时代的特征么?
SOCIAL for Communicate(交流)Facebook的成功,关键是着眼于人的交流。
第一代的互联网网站,还是搭建一个平台,然后在上面提供信息、服务或者商品;而现在最成功的网站,几乎全都是搭建一个平台让网友自己来玩——所谓WEB2.0,说白了就是从WEB1.0人与网络/机器的互动发展到了人与人的互动。
但颇为讽刺的是,在WEB2.0的背后,却都是一些不善于人交流的极客(Geek)宅男的影子。
《社交网络》就是一部关于交流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极客宅男的电影。
扎克伯格这样的极客,热衷于电脑、网络,智力高超,情商却可能很低。
他们宁愿与机器交流,崇拜技术,也不愿意费心与人交往。
扎克伯格在影片中始终在快速敲打键盘,他始终一意孤行,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在想什么,而他也不在乎别人的感觉——但这是真的么?
那为什么影片结尾他想在Facebook上把女友加为好友,然后一遍一遍刷新网页呢?
SOCIAL for Information(资讯)作为一部传记片,《社交网络》没有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没有热闹的动作元素,没有华丽的视觉效果。
它靠的是精巧的构造以及大量的信息抓住了观众。
影片的主体其实只有一场官司和一次讯问。
但大卫·芬奇用简洁平实的叙事风格,加入大量的闪回,配上编剧阿伦·索尔金信息量超大,极具智慧的台词,影片竟然具有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
举例来说,当扎克伯格的好友Eduardo Saverin被女实习律师讯问时,其对话非常简单直白,完全没有修饰——女实习律师:扎克伯格先生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莫斯克维茨先生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肖恩.帕克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彼得.提尔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没有稀释女实习律师:你的股份稀释到了多少Eduardo Saverin:0.03%在简单的对白之中,Eduardo Saverin强烈的不满以及扎克伯格冷漠的行为则显露无疑。
大卫·芬奇早期的影片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有些用力过猛,但从《十二宫》开始,他的风格越来越趋于克制、冷冽、平淡,不动声色之中显示出强大的冲击力。
《社交网络》通过多角度叙事(或者称复调叙事),让各个人物从不同角度来讲述故事,从而可以让观众更客观全面地去看待主人公。
而同时,各个配角的性格也表现了出来。
此外,自《十二宫》成功的使用了数字摄影机之后,大卫·芬奇这次使用RED ONE数字摄影机来拍摄影片,但避免了数字摄影机通常的弊病,无论是景深、明暗、质感、对比度都非常出色。
SOCIAL for Asshole(混蛋)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说话语速极快(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的表现),他的女友艾瑞克形容说“跟你约会就像和跑步机约会一样”,但问题却不在这里,她最后对扎克伯格说:“女孩子不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是书呆子,而是因为你是个混蛋。
”这句话正好和最后女实习律师对扎克伯格的评价形成呼应:“你并不是一个混蛋,马克,你只是极力想成为混蛋。
”影片海报上的宣传辞似乎也说着同样的意思:“你不可能在拥有5亿朋友的同时没有几个敌人。
”对影片的主人公扎克伯格,似乎很难用正确、错误、善或者恶来概括,他只是把别人都看做是傻瓜,于是自己变成了混蛋。
SOCIAL for Love(情感)《社交网络》不是一部爱情电影,但影片中充满了感情的元素(虽然导演没有去煽情)。
在三个男主人公中,你很难说清谁对谁有着真挚的友情,谁又背叛了谁。
影片里没有英雄和配角,只有金钱与技术、理想的矛盾。
每个人似乎都感到自己受了伤害,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怎样伤害了别人。
我们发现,不管影片中的主人公如何成功,不管他创造了什么样的东西,开创了什么样的时代,在内心里,这仍然是一个关于爱、理解、孤独、友情、背叛、英雄、成长、梦想的情感故事。
(注:本文于2012年10月原发于时光网,这里有修改)
我的名字叫Mark Zuckerberg,我是一典型卷发犹太人,我成绩优秀,高中最爱编程,造了几个有点小用的软件后,我考上了哈佛. 在大学我什么都不缺,社交?
那是上等社会有钱小孩的游戏,我羡慕但我不需要,女朋友?
有一个我喜欢无比的女生Erica,但她没我聪明,从她去波士顿大学就知道了. 我不会甜言蜜语,我向来直言直语,这就是为什么我女朋友会叫我*sshole然后和我分手. 我生气我愤怒,于是我在博客里说了她的坏话,我还专门因此建立一个叫走facemash的网站来表达我对所有女生的不屑. 我1小时内编程出来的网站在两小时内因为流量过大把哈佛的网络系统瘫痪,那又怎样? 我什么都不怕. 两个傻呵呵的兄弟俩找到我告诉我他们想建一个哈佛学生自己的社交网站,他们叫它The Harvard connection. 我觉得这主意不错,所以自己编了另一个网站叫做The facebook, 我和我的好朋友Eduardo Saverin一起合作,他出钱,我出力,我70%的股份他30%. 傻呵呵兄弟不爽了觉得我偷了他们的想法,但我觉得我没做错. 好朋友Eduardo Saverin也不爽了,因为我听信他人的流言蜚语最后把他的股份骗到0.03%而已, 他面对着我在律师的面前说,Mark Zuckerberg,我是你唯一的朋友. 而你背叛了我. 我无言,我坚信我不是坏人,但这一切为了什么. 最后我成为了全天下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用仅仅几百万美元封住了这些人的嘴. 但我孤单的只剩下facebook,还有钱陪着我。
当故事结束,我做在我的电脑前,通过facebook找到了那个我曾经深深喜欢的女孩子, 我一遍遍看着她的头像, 犹犹豫豫的加了她为好友, 又一遍遍的刷新,期待着她能通过我的好友认证. 但最后, 我知道我其实什么等待的希望都没有了. 她又怎么知道,这个价值6.4 亿美元的网站只是我当时因为她离开我伤心难过而建造的呢?
David Fincher最新的作品, 我有幸在openning day的凌晨欣赏到. 导演过
在北美的孩子我们每天都用facebook, 就和国内的校内一样,有一部分人会上瘾,会迷失方向. 我爱facebook,我可以每天去看我喜欢的人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有了怎样的聊天记录, 社交已经在空虚的网络上织了一层网,而我们都是未能逃脱魔网的人. 四月份的时候我和我的男朋友无聊间给Mark发了一封信,因为我们俩是在facebook上认识的,所以在交往一年的时候,我们觉得要告诉Mark我们很感谢他。
不要以为这种行为很反常,Mark经常回复别人在facebook给他发的私信,就像苹果公司老总总是回复顾客邮件一样. 他说: I'm glad that you guys found each other. Finding love and friends this is what the site is all about. 回复的最后有他经典的缩写,Mark Zuck. 对看着这部电影,我相信Mark是一个很孤独的人,或许当所有的人都在网上彼此寻找爱或朋友的时候,他找到自己的了吗?
今年很红的三部片子
一直都觉得慢镜头在运动中可以表现更加细腻的美,David果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出演Mark的Jesse Eisenberg是今年很红的另一部电影
这种呆呆的但很有想法的男生实在魅力无限!
还有JT演的Parker的塑造性很强!
每个人都栩栩如生,将故事情节塑造的超越完美. 话说,Mark在电影里赔了别人64million的钱只因为那些人觉得他偷了他们的想法,那国内的校内网要赔facebook多少钱才能回魂啊?
新浪微薄要赔twitter多少?
中国人的知识版权问题是个很大的漏洞, 或许有天当下载盗版电影能被警察抓住的时候,强大的祖国的电影界才会越来越出色,因为有付出才有收获,导演们也会更努力的拍好电影,而少一些匪夷所思的商业片,还有<赤壁>和<无极>的导演能够下下苦工少拍一些烂片了!
最后喊个口号!
我们都要闷骚,这样才能赚大钱!!
PS: Social network上映的一周后我才知道,科恩兄弟的电影<大地惊雷 >(True Grit)将年底圣诞节上映. 而并非传闻所说的2011年,所以我对奥斯卡的预言还要看<大地惊雷 >是否能让科恩兄弟的粉丝们欢呼. 当然还有汤姆·霍珀尔的<国王的演讲> 不出所料的话,应该是这三部片子之间的角逐. 值得期待!
其实原理源自国际象棋的排名计算公式,ELO rating System,以发明人Arpad Elo的名字命名,用来计算国际象棋选手的比赛积分和排名。
ELO排名体系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排名制度。
这个制度最大重点,在于强手打败弱手时,赚不了多少积分;反之就能赚比平常多的积分。
每位参赛者都有一个实力值,实力值越高则排位越前。
ELO排名体系的主要运算公式如下:新实力值 = 旧实力值+ K(胜负值 – 期望胜率)i.每位参赛者最初都被赋予相同的初始实力值,这个值在不同类别的系统中都不同,大概是由1300至1600不等。
ii.胜负值:胜为1、负为0、平手为0.5iii.K-value就是一局结束后增减的最大可能值。
iv.期望胜率:根据局前双方的实力值(旧),计算双方胜出的机率。
1(a)K-value在美国国际象棋联盟(USCF)的排名中,主要采用三级制,根据参赛者的实力值,分成三个领域来决定K-value:实力值0-2099者,K-value为32;实力值2100-2399者,K-value为24;实力值 >=2400者,K-value为16。
为甚么业余级别的K-value需要高一点呢?
有一种说法是避免偶发性的失算,例如一个人的实力值约有2500,但初始实力值是1600的话,升级至应有积分便需要对赛很多局。
调整K-value的话能加速达到应有的等级领域。
而另一个说法是,入门者的实力变化可能很急速,而相对来说专业级的稳定性较好……为了让刚加入系统的高手尽快得到应有的评级,世界国际象棋联盟(FIDE)索性让新加入者使用一个较高的K-value,在30局过后才降回一般水平。
FIDE对K值的设定如下: 首30局,K-value为25;实力值不足2400的,K-value为15;实力值到达2400并已进行超过30局的,K-value为10。
以后K-value不会再改变。
综合各说法,K-value的大小在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如下:i.低K-value的需要,是防止高级者以「打败低级对手」来赚取攀升的点值。
例如当双方的实力值相差几百点时,高级者胜出的得分不足一点,在不取小数点的系统下,高级者就连丁点的便宜也赚取不了。
ii.高K-value的需要,是让初加入者较能大幅度追赶高分者。
iii.由低实力值增长至高实力值,K-value理应逐渐变小。
其它根据ELO排名制调整的制度,包括一些网上的棋类竞赛,会订立不同的K-value,有些索性划一以相同的K-value处理所有赛局。
18thCandidate一篇有关Elo rating(thing) 的文章表示,赛事的重要性越高,K-value就越高。
原始的ELO制并没有纳入赛事重要性,而FIFA的排名制却有,所以姑且留在第二部分介绍FIFA排名制中再提及。
1(b)期望胜率期望胜率是指在赛局进行前,根据参赛者的往绩(实力值),估评双方在即将进行的赛局中,分别有多少胜出的概率。
期望胜率的运算方法如下:期望胜率 = 1/(1+10^(dr/400)) dr = 对手的实力值 – 自己的实力值400和10的设定,意思可大概解释为在相差400点实力值时,低级者的胜出机率就只有十份之一。
在各种调整过的ELO制度中,400和10的设定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的用意都是计算每位参赛者在局前的期望取胜率。
每位参赛者在该局进行前,只要知道对手的目前实力值,便可计算出胜、负或平手后双方的结果实力值。
ELO制度原本应用于国际象棋,后来逐渐被不同领域的赛事调整并广泛应用,例如足球及围棋等,现在已成为排名制度中的中枢方程式。
《社交网络》,一部急风骤雨般的电影。
它似乎在模仿着主人公的成功之路。
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急速上升之后,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创始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不过是个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的26岁年轻人。
那天在离Google总部不远的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片中当Zuckerberg决定将当时的the facebook推广到Stanford时,全场欢呼。
我忽然有种感觉,好像自己正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而那些因为某个想法就能改变世界——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奇客们正坐在附近某幢房子里猛敲键盘。
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先锋,因为在网络上发生的一切,比任何其他的技术革新都能更快速更深入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为什么让作家,电影人,媒体抓住不放的单单是Zuckerberg,而不是Yahoo, Google, Youtube, Twitter…的创始人和CEO?
也许是他们的发家史太波澜不惊了吧,不像Facebook几年来不断在官司和关于网络隐私的讨论中挣扎。
《社交网络》的故事也正围绕着直指Facebook原罪的两场官司,在听证会和凌乱的过去间跳跃闪回。
Zukerberg到底有没有窃取Winklevoss兄弟的创意?
他是不是有意背叛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合伙人?
就像《社交网络》的编剧,大名鼎鼎的Aaron Sorkin所说,Facebook早期的故事囊括了艺术作品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友谊、忠诚、嫉妒和背叛。
在鲜明的时代感之下,它其实有着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子。
Zuckerberg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
他的动机不明,似乎永远躲藏在密不透风的语言背后。
Sorkin给这部电影奉献了异常凌厉的台词。
词句与词句的短兵相接,往往比拳打脚踢的动作场面还过瘾。
大卫·芬奇似乎也回到了他拍MV的早期时代,剪辑快速利落,一扫《本杰明· 巴顿奇事》的故作深沉。
在这样的节奏下,每一个人物似乎都被卷入了难以阻挡的漩涡中,每一个人的道德和能力都一样接受审视。
如果Zuckerberg是个混蛋,那么与他对簿公堂的人也都得为自己的平庸付出代价。
一个“混蛋”与他周围人的关系始终是这部电影的中心。
其实,让Zuckerbeg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那些争端,而是那些争端在Facebook编织的巨大社交网络的笼罩下形成的反讽意味。
Facebook之所以比Google更能引起话题,是因为Google旨在改变我们接触事物的方式,Facebook却直接插入了我们的人际关系。
不论科技的发展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都是一个社会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Facebook的横空出世似乎扰乱了很多东西。
当一个人动不动就能拥有几百一千个“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人际交往越来越变成单方面的展示与观看时,我们是不再孤独还是越发孤独?
Zuckerberg拥有五百万个“好友”,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这部电影随处可见这样的黑色幽默。
对于这样一个略显阴暗的故事,它甚至都有点过于好笑了。
无奈,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
讽刺正成为唯一可信的时代精神(相比起纯情和悲壮)。
《社交网络》一方面似乎在反省,可在某种程度上,它与它试图呈现的对象如出一辙,终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影像制造机器的一部分,超高速地记录、展示人类的历史。
今天,Zuckerberg会坐在黑漆漆的戏院里看着几年前自己说过的话被另一个自己念出来。
我们或许也会面对那样一天when we are taking the picture even before the event has happened.
哥 完全看不下去
Andrew Garfield萌得无可救药。剧情严谨跌宕,思考有深度。一部IT界和商界碰撞出的奇迹。爱情、友谊和利益争执之下的勾心斗角和人性角力。所谓好电影,无非也是艺术和商业的肉搏和合体。
真不觉得好看,既不励志,整部片子也没啥灵魂。要表达什么?绅士无用论?还是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
很普通嘛╮(╯▽╰)╭
对于程序届麻瓜来说,近期看得比较累的一部电影,当然刷脸书也很累,比这些更累的是美国人的社交方式比如party、dating、撩妹撩名校生……如果扎克伯格知道他发明的这个网站后来给多少人带来社交焦虑抑郁,他这点失恋与背叛的烦恼真的不算什么了……
反正不咋用facebook,期待个豆瓣背景吧。。
片子拍得如游戏通关般畅快,却让人觉得扎克伯格只是堆能自动运行的冰冷代码。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由这样一个人创造出来,真是讽刺。在这个时代草根能凭创意打败大集团又怎样?只是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毫无美好可言,金门大桥下的水依然冰如寒潭。
喜欢Fincher,但他的风格完全不适合拍主角是机器人类型的人物片 ╮(╯_╰)╭
整部电影都是讲Facebook成立的过程,难道叫我们创业么?
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形而下的片子,钱钱钱,技术技术技术,天才天才天才、我讨厌男主角,那个boya的主演一定会火的。
天才说话都很快吗?还是为了显得天才必须很快?
我去了 真TMD浪费时间
节奏,那是相当快!为什么快,抢节奏呗。为什么抢节奏,慢了谁看啊!
THE best motion picture I&#39;ve seen since I don&#39;t remember when.
这货很好看吗?这货很好看吗?
年轻的时候看这部片,内心还是倾向于扎克伯格的,总以为他心存善意情有可原。可现在再刷时发现,虽然结尾一定要往深情浪子的方向洗,可扎克伯格实在就是个自大的人渣。向喜欢的女孩口出恶言,对所有女性毫无尊重,偷别人的idea理直气壮,对识于微时的朋友背后插刀,即使有nerd光环护体,这个人品实在是配不上最年轻的世界首富title,大概这就是杀人放火金腰带的现实版吧。
不就是个暴发户嘛,跩个屁啊!在中国都上球不了你们facebook!而且主角狂妄自大又阴险,说话又快,一副挨打相,看到就恶心!
三星半。面面俱到,所有都点到即止,人物都个性鲜明,娱乐性挺强,吸引人的故事。虽说力求从传记片中脱颖而出,但跟很多此类名人的传记片还是很多相似之处,并无特别过人之处。
一切都轻飘飘,虚拟世界——欺骗、背叛、财富也都不像是真实的,主人公始终恍惚与孤独。
个人不喜欢这部片子,看得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