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电影充满了日本电影特有的琐碎和温馨,从上世纪开始叙事,贯穿一本辞典成书的全过程,并且摄影特意采用了35mm胶片,充满了古典气息,初看就像电影中那位男主角,呆嘴笨舌、一脸木讷、土里土气,可是只要你试着了解他你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他,最后我才恍然这是一曲对日本匠人精神的赞歌。
匠人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所以,拥有匠人精神的人终究是少数,通常被称为怪人,这可能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过于专注于某一事物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事情,如人情事故、物质追求……等。
若非如此,谁能花费15年时间,一日不缀地收集整理数十万词条,再逐词编撰释义,最后五遍校对,完成一本辞典?
耗时靡烦,却收入微薄,皓首穷经,却不与人闻。
这些“怪人”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从工作中发现了意义,甚至发现了美!
松本编修这样解释《大渡海》辞典的意义:“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 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 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 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 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 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 那就是「大渡海」”廖廖数语道尽了万千心意,他们发现了语言之美,他们爱上了语言。
这些匠人们有时也非常可爱,如呆头鹅马谛向厨师林香具矢求爱,他竟然像战国时代将军们下战书一样用毛笔写了厚厚一封求爱信,美女自然看不懂,还得求主厨来翻译。
但马谛并不怯懦更不敷衍,当他看着林香的眼睛轻轻地说“我喜欢你”时,他是无比坚定和确定的,就如同他轻轻地说“我要完成《大渡海》”时一样。
一言即出,此生不悔。
他们以匠人之精神编舟,这舟可以是《大渡海》辞典,以渡语言之海,也可以是做人,以渡人生之海。
人生之海与语言之海何其相似,人生似有涯却又无限,常遇急风劲浪,时处浪峰谷底,有万千选择却只能择一端,遇万千之人却知己难求,已万千烦恼却明天更多。
若不能找到渡海之舟则难免一生庸庸碌碌或彷徨无依,以匠人精神编舟的人,如松本编修,荒木编辑,马谛光也却不会如此。
这舟虽不能载人到大海之极外,尽览无限之风光,却自有风采,更为后来人指明一条航路,他们一生不富不贵无名无利,却生活充实幸福,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了人生之美。
我禁不住想,这是否就是日本这个小小岛国却能在文明之海中鼓帆急行不落人后的原因呢?
本电影是一曲匠人精神之赞歌,而并非挽歌。
电影故事跨越近20年时光,匠人精神总能传承不息——最老的松木编修担心找不到如荒木编辑这样的人,荒木就找到了继承人马谛光也,马谛光也辛苦支撑辞典编辑部后又发现了新的怪人女编辑岸边绿,岸边绿之后的年轻人们也能和这些前辈们一样为校对辞典而吃苦受罪不喊累……虽然“日本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常见于报端,但匠人精神还是一棒接着一棒地传承了下来。
匠人前辈们大概会很欣慰吧?
有趣的是,匠人精神不再只是男人的荣誉。
辞典编辑部的新人是一位女性,马谛的妻子也不输于丈夫,她不顾家人反对要成为日本料理厨师,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料理屋——与前辈松本的妻子不同,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们不再只是丈夫的附庸,以丈夫的追求为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这不是很好吗?
马缔光也:“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
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编舟记》将代表日本角逐the 86th Oscar(2014.3.3)的是石井裕也的《编舟记》,一部从画面到剧情都充满陈旧质感和味道的日本电影。
一如影片中西冈正志的扮演者小田切让所说:“当我看完剧本之后,感觉这部电影充满浓郁的旧时代印记。
”而事实上,这部“充满浓郁旧时代印记”的电影所设定的故事发生时间是1995年——2008年。
这一时间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与其说“旧时代印记”是故事发生时间所带来的,倒不若说是故事的内容所赋予的。
所有人都以为玄武书房的旧楼早已成为了公司的仓库,直到松本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提出辞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原来旧楼里还蜗居着辞书编辑部——这是一个早已不能为出版公司带来任何利润,甚至是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抛弃的部门。
在这样一个因为互联网而让社交变得轻便简省的年代,人们忙于不停地创造一个个“新词”,还有谁回去翻动一本笨重的大辞典呢?
38年来一心一意编写辞典的松本乃是荒木部长的最得力助手,因而当松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辞书编辑部另谋一份稍微丰厚一点儿的工作时,荒木一边饮酒一边落寞地说“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被砍走了一半”,“再也不可能有像松本这样的编辑了”。
也正是因此,松本在临走前走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马缔光也。
马缔的名字,在日文中与“认真”同音,马缔君就是认真君。
满身书呆子气质的光也与销售部门的工作格格不入。
扮演者松田龙平的表演堪称精准,仅仅是光也在销售部与同事的几句交谈和在书店推销时的几个动作,这些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一幅鱼沉闷地陷在淤泥里的景象,扑腾不懂,掣手掣脚,满身都是扭捏和不自在。
辞书编辑,随身携带采集卡片,在宴会上或是饭馆里将听到的所有新词都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以分门别类,交给不同的人来释义……而“《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语言是活的。
它们决不像沙滩上的鹅卵石,停在那里等着你去拾拣。
它们是不断流动的水,或许有始,却永无终。
然而,一旦被写在纸上,词语就再也不会变动。
“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究竟是怎样的?
《大渡海》如何才能追赶上生活的变化?
一如荒木所言,“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与其说荒木和光也等人是在整理词语编纂成册,不若说他们是在与加速前行的时代做抗争,用笃定和坚持去抓住变动不羁的时间脉搏。
“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花了28年。
”当听到松本的这一举例时,浮躁的西冈正志先是为自己无望而寡淡的未来人生大呼哀哉,接着却又不禁感叹松本的持守——“38年一心一意编辞典,真是难以想象,明明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事。
”编辞典,尤其是编一本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的辞典,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正因此,正志向光也发问:“你怎么那么有干劲?
拼上20年都不一定完成的哦。
”然而,光也的回答是什么呢?
在与房东竹奶奶吃饭时,光也这样说道:“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如此开心:“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
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是呀,“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然而,词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编辞典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光也作为一个编辞典的人,却完全没有与人共同的能力。
为了热爱的事业,光也开始尝试与人共同……沟通的变化发生在光也与正志之间,然而却通过光也和香具矢的爱情展现出来。
木讷的光也写了一封文言情书给香具矢,正志拿来要做指点却完全看不懂,而香具矢也只能让餐厅的老板帮忙翻译……这可爱的尴尬渗透出影片背后的力量,似乎沉闷的图像之下一种绵密、隐约却又亘久的韧性。
波折依然来自于变化的时代。
玄武书房决定关闭已经长久亏损的辞书编辑部,然而,《大渡海》却还遥不可及。
浮躁的正志已经慢慢地开始平静和投入,一方面将确定要收录的词语交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开始释义,生米做成熟饭;同时,找到村越局长,说服其继续保留《大渡海》项目,而条件则是自己要被调至销售部。
这是被《大渡海》改变的有一个人,西冈正志。
竹奶奶去世了,正志离开了,荒木老师生病住院……时光不紧不慢日复一日地又走过了14个年头,在对抗内心的疲乏、时代的变化和不时发生的意外之后,“国语大辞典”《大渡海》终于浮出海面。
然而,光也还是晚了。
在能透过窗户望见海的房间里,荒木部长离世了,他未能看到自己曾经命名并付出了几乎一辈子心血的《大渡海》。
但每个人或许都会相信,他徜徉过词语的海洋,将撑着那“一叶扁舟”继续泅渡。
辞典发布会上,光也和松本不约而同地掏出衣兜里的采集卡,词典刚刚发布,修订却已经开始,这两代人将继续做着“这辈子想做的工作”,这无疑是幸福的。
而辞典是“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的人们”,这是人类的事情,大概人类也会是幸福的。
词语不断地出生和成长,时代的加速度愈来愈快。
松本在离开前将自己的袖套送给了光也,光也戴着它继续“扁舟渡海”。
新人岸边绿,这名字充满寓意,似乎乘舟渡海终于抵达海岸,那一抹绿色让人感动。
无论“编舟记”,抑或“大渡海”,这译名都让人不自觉有种沉静的感觉。
编纂辞典,像是一件如陆上行舟般的事情,当翻动那厚厚的辞书,薄软却质地密实的纸页产生似有似无的粘连感觉,这怎会不令人感动,继而油然生爱?
2012年12月4日
伪中年是讲本片编写新词流行语的行为志在讨好年轻观众,又不愿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流连纸笔,隔离出一片不染俗尘的世外桃源。
这样一个累积知识的空间必定是有男性谱系的,因为女性要么肤浅,如时尚杂志编辑,要么平庸,只能做临时工打字员,要么,必定是贤良淑德的男性仰慕者,如宫崎葵小姐,为自己看不懂松田的信而自责流泪,戏里却除了让她做饭端盘子外毫不留意。
当然,松田这样的继承人要以振聋发聩的知识分子的事业为重,但总要有人做饭洗碗吧,于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于是戏里戏外都是一道道美丽的毫无意义的花边。
古典爱情便是,女性默默的献祭,完成男神的功成名就。
这倒还并不是利害之处,问题是人物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可能得以品尝一点点蜜糖便脱胎换骨死心塌地,这一点,导演尤其天真。
我们当然可以推测圣人出,以身作则化育万物,于是众生有情,迷途知返。
但究竟为什么女人们可以对自己甚至不能理解的事业如机器人一般无欲无求,片尾学生们为了同样的原因热病般数月不眠。
但毕竟,导演的努力,大家都感觉到了,此时的确是令人振奋和骄傲的既定高潮。
偏门的主题反而更讨巧,因为知道自己面向的哪一类人群。
但如果想要寻找微妙的情戏,代入某种前现代的古典剧情,还是罢了。
毕竟,这里只是中年男人的字典癖,没有爆米花的爆米花电影。
致中文系研究生博士生的男生们电影看了不到一半,忍不住过来说两句。
语言,是我们的工具以及研究对象。
然而中文系里面又分很多专业。
有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影视戏曲文学,文艺学,文字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等。
有些专业还要再分很多具体的方向。
语言学和文字学以及文献学其实跟中文或者说文学没太大关系。
如果做一个定位,他们其实是很枯燥很理性的专业。
特别是语言学,几乎就是一个理工科专业。
招生时候,懂电脑语言,数学建模这些的都优先录取。
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他们最看重的是稳定,谨慎,细心,持之以恒。
小光给我的印象很熟悉,因为我周围很多这样的人。
当然他们没有小光这么戏剧化的夸张,但相比常人,的确木讷,不善言辞,重实际,谨慎。
其实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这样?
研究生博士生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理论上面。
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论自身的辨析以及从作品抽绎出理论出来。
那些常常运用的语言,理性,枯燥,深刻。
小光的苦恼也是我们的苦恼。
不善交际,不会心机,不善言辞。
但这个社会很残酷。
我们往往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一辈子能做精一件事是很幸福的事情。
就像我们学院有些学者能把一部古书的所有版本找齐,并且校对注释一遍,花了十几年啊。
我们都很敬佩,他自己也很骄傲。
我们又是正常人,有正常的反应和想法。
但在表达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形式扭曲了,即使别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他们也不会否认你所带来的形式并没有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
熟悉的人会进入你的语境,会原谅你,纵容你。
但在社会,一次没成功,你就失败了。
于是,这种痛苦是巨大而无法摆脱的,也许只有时间能让我们逐步适应社会,钝化自己,钝化感受,痛苦也就能减轻。
文科男不是文青,他们不会说甜言蜜语,他们不会浪漫。
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美丽的语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知道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已表达就杀死了更过未表达的东西。
这部片子,有着浓重的禅味和积极的感受。
这是电影,是理想。
但真实的社会不可能这样。
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那些有限的事物,你不抢就被别人抢了,你抢不到任何东西,到最后你连抢的资格都失去了,只能捡拾别人不要的废弃之物。
文科男表面会表面没什么反应,但他们的心却是清晰和健动的,更是敏感的。
越发觉得,隔一两个月,就应该找一部日本电影来看看,放慢节奏,磨练一下耐性。
我已经不记得看过两个小时以内的日本电影了,情节的进展似乎总是有点慢吞吞的,感情的表达也总是淡然内敛的;然而每每回想起来,又是余味绵密而悠长。
辞书编修部里几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要编一本活在当下的字典,叫做《大渡海》,于是便有了这部叫做《编周记》的电影。
编一本字典有多难?
《大渡海》编了10年——试想目前我们周围有谁10年一直做同一份工;还有一个细节,荒木对刚入社的马缔说,在这里工作久了,指纹就磨没有了...似乎也理解了辞典为什么都那么贵——有时候它真是一个人全部的职业生涯,甚至是终生的梦想。
词典即将付梓之时,一屋子人昼夜不分的住在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的校订。
蓦然就忆起当年做auditor检查AC paper和annual report,数字也是一遍一遍的check,各处rounding、不同口径、各种勾稽关系,然后到字体、格式、标题高度都要一致美观...恩,感同身受。
角色设定也蛮有意思;一个社交能力为0的学霸宅男(看了松田的照片才发现马缔这个角色完全掩盖了演员本人的妖气),一个决心要当料理大厨的女主;款曲之中一个时不时查字典,一个时不时磨刀,首次约会也是居然是逛刀具店。
另一个很添彩的角色是临时工佐佐木,虽然言语不多,但句句直切重点,雷厉风行的大姐。
再说回词典。
有多久没有翻过实体的字典了?
看片的一直在想自己那本现代汉语辞典(1996年版)正在哪个角落躺着。
片里一个小小的问题似乎让我体会到些词典的魅力:什么是“右”?
“右”是面对钟表时1到5的方位,是数码10中0的方位,是你打开这本词典、偶数页的方位。
忽然间想到,能编录一本自己人生的词典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就用自己一天天真实而独特生活经历,去解释某个物件儿、某个地方、某个人。
词语在不断产生 有些正慢慢消亡 且部分词语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想明白词语的意思 就是希望正确了解 某个人的想法和心情 这是出于想与人有所关联的愿望吧 所以我要面向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 编辑这本辞典 《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 辞典是那边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人类靠着着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 找寻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 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 献给想与人关联 期望渡过浩渺大海人们的辞典 那便是《大渡海》。
《编舟记》讲的是编辞典的故事,听起来有些老土,典型的日本式故事内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辞典名叫《大渡海》,编舟渡海,再贴切不过。
松田龙平在里面演一个梳着中分头,木讷、不通人情世故的出版社职员——马缔光也,被调到编撰辞典部门,这个职位再适合他不过了。
马缔这个姓相当少见,日文读音和“认真”一样,然而他,还是那种宅男式傻傻的认真。
宫崎葵饰演房东家的孙女,是位日式料理的板前厨师,穿着一身白色制服,带着白帽子站在吧台前,周围的空气是凝固的,但她那种小动物似的长相,艳《NANA》里的花枝招展的无脑妹子还行,实在和会席料理的雅致气氛不搭。
看到时候就一直在想,要是让菊乃井厨房里那位宝塚风的姐姐来演,一定赞爆!
小田切让一改《深夜食堂》里的神秘路人气质,出演了马缔大大咧咧、为人处世圆滑、公关能力很强的同事。
有时候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工作也好,交女朋友也好,但这种人,认准了一件事,认真起来也认真地可怕,和马缔简直是天生一对。
编一本字典,可能是关乎有些人一生的事,就是说,一辈子就做了那么一件事。
但比起碌碌无为的一生,能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事,也没有白活啊。
关于纸张的手感,要反复和供应商敲定,怎样在翻页的时候不粘滞,手指轻轻一带,恰好翻过一张纸,又不在纸上留下难看的痕迹。
对于和纸的美,来日本后才渐渐领悟到,不是死板的白,而是微微粗糙泛着纸浆原色的光,摸上去有股令人安宁的温柔感,像在抚摸爱人的皮肤。
如京都柿本纸司这样的老店,仍旧安于寺町通的一侧,卖着绘有四季花事的信封、信纸,架子顶端排着颜色艳丽的友禅纸,是的,真是老土,老土的日本人们还在新年到处寄贺卡,连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寄。
正是这种老土,让和纸的美一如既往地保留下来,就连怀纸,也没有成为橱窗里展示的老古董,京都城里有那么多穿和服的人,都需要往腰带里塞上一枚怀纸。
这种老土,就好像电影里马缔用毛笔手写的一封古文情书,幸好遇到的是个知音,假若黄头发超短裙的美瞳妹子,可能直接顺手丢进垃圾桶了。
这大概就是对于《编舟记》最想说的,在日本,居然还有人会拍摄如此落后于时代的电影,不可否认,影片的确有点沉闷,看完之后,甚至不知道该怎么为导演拍这部片子的目的辩白。
实在不有趣、也不吸引人,岁月就这么过了,仿佛有了一点成果,也有了爱人和家庭。
一生悬命的坚持的确让人肃然起敬,但看完电影,却反而变得迷惑了。
但我心里自有一套评价自己喜欢电影的标准,首先要“雁过留痕”。
看完至少要在心里留下些什么,有些电影,故事很丰富有趣的样子,看的时候也给足观众感官刺激,但看完就是空落落的,什么东西都没留下。
而有些电影,故事似乎寡淡,但有那么一两个场景、一两句台词历久弥新。
《编舟记》大概就是这么一部寡淡,却又能留驻心里的电影。
“慢”——《汉典》为“迟缓,速度小,与‘快’相对”,如慢车,慢腾腾,慢条斯理。
不知道让日本的马缔来编写“慢”,又将是怎番解释。
但他的“恋”是诠释得如此传神,是能让恋爱中人心领神会的。
“恋——喜欢一人,寤寐求之,除此之外,万事皆空之态,两情相悦,何须羡仙。
”虽然像《进击的巨人》片头曲的翻译一样,字幕组为显雅信达功底非凡且我大中华语言优美,做了过多的文饰,但矫情少女如我,还是感动到涕零。
为什么戴眼镜的乱发宅男马缔君能有这般体会?
除了他向倾慕的女孩表白成功,还因为,他就是编词典的。
虽然有人说《编舟记》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但我却情不自禁想到木心那首著名的《从前慢》,只为那里头90年代昏黄的气息,满满当当,就算过了15年都没有被潮流冲淡。
这可是2013年的新片啊。
岁月的故事其实就是简单的故事,整部片子慢悠悠的,也说惊心动魄,话到嘴边却唯有轻描淡写。
两个多小时只讲了一件事,那就是不善与人交际的怪咖青年马缔,花了15年的时间编了一部叫《大渡海》的词典。
马缔是语言学专业,却做了不适合自己的销售,永远把上司交代的任务弄砸,却能皱着眉头准确地思索出“右”的解释。
哎,这个日常生活里出现频率超高的词,也让我一愣,右就是右啊,还用得着解释?
怎么个解释法嘛!
马缔的回答是,“面向西方时,北方的方向就是右”,很经典呐。
于是即将退休陪老伴的老编辑,慧眼识珠,找来马缔当接班人。
马缔收集词汇,请人注释,校对,比红,再校对,再比红,再校对……一直到了五校,才出版。
而这中间,十五年如白驹过隙,趁着人一个不留神,在字里行间蹑手蹑脚就滑到过去的影子里了。
他伏在小小书桌前,戴着老编辑送的袖套,全神贯注,用红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头顶只悬一盏台灯。
要说马缔这十五年最大的亮点,就是娶了个清秀可人,又会做料理的老婆了吧。
恋爱的氛围也慢,马缔连对同事都无法表达感受,更别提讨好喜欢的女孩香具矢了。
他唯一擅长的就是解释字词啊,“切”有很多意思,斩断东西,还有断绝关系。
大概是马缔接到了香具矢前男友的电话,他对着烦闷不安的香具矢急匆匆地科普了一大通,让人摸不着头脑。
幸好她还是懂的,字句不重要,他胸膛里那份安慰的好意,她很了然。
女孩子,就是要哄的嘛。
可马缔口才不济,转战情书。
一封情书,竟用毛笔字写得毕恭毕敬,规规整整,同事嘲笑他,“你以为你是战国大将啊”。
文绉绉的最讨厌了,因为香具矢压根看不懂,只好拿去给老板解读,却将旖旎的少年情事暴露于他人面前,让她好生恼怒地责怪马缔,也终于逼得他表了白。
“我喜欢你。
”就这么苍白的四个字,用轻飘飘的音量、斩钉截铁的语气说了出来,而香具矢的回答更短,“我也是。
” 这十五年里从未见他们争吵。
马缔从眼神闪烁的自闭青年,打磨成沉稳内敛的编辑主任,香具矢从衣衫沾露的怀猫少女,出落成了料理屋里温和大方的女厨师。
岁月只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而不是心上。
马缔多了几丝白发,而香具矢已剪去她的长发。
他专心致志工作,而她在旁静静守候。
2005年,他们还是围着原木暖桌吃面,马缔的小房间四壁依旧是书,仄仄的只能容人转身。
钟还是那口钟,人还是这两人,这座小房子,就像被遗弃在了时光里。
唯一的新事物,是某个夜晚在门口喵喵叫的黄狸小猫,让他们捡着了。
喏,也许是之前猫咪小寅的孙女吧。
我在想,想上一辈的爱情。
看上你了,说出来,你同意了,于是我们就在一起,我对你好,你对我好。
那时怎会有“爱情精算师”这荒谬而嘲讽的角色。
我喜欢你,就连缺点一并包容了,全心全意维持一个家,柴米油盐酱醋茶。
爱情从来就是这么慢的,如今电石火光的悸动固然绚丽,突飞猛进的关系也能说是磨合期进展顺利,但不如说这种茁壮成长是加速燃烧吧,爱不会源源不断地长出来,它真的不是力气,它用完了,就没了,心里只有空荡荡的回响。
所以,爱我多一点,不如爱我久一点。
就这样,爱的安静和深邃可完美共存,对值得投其一生的工作也是。
我想编词典的人也是最寂寞的人,脑海里没有“吃苦”为何物的人。
与其说顶级的聪明人才有揽这活的金刚器,不如说愚人才有这份一根筋倔到底的匠心,费力不讨好,请问现在谁要干?
纸质书逐渐倦怠,而电子终端大势所趋,词典嘛,有那几本经典的就好,搞什么与时俱进。
但就是有一群人,会为了搜集新词汇而探访麦当劳,偷听女学生聊天,被人当做痴汉,也会为了按时出版而加班加点,困了就蹲墙角眯一会儿,办公室上空居然还出现了晾衣绳和T恤呢,连洗澡都舍不得回家了吧。
为了完美,为了严谨,更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苦用心。
当马缔和主编为最后一份校稿打上凝重的一勾,大家脸上那份小心翼翼的期待之情立马化为笑容,那些偷偷冒出来的胡渣,也有心情好好刮一刮啦。
说到同事,也是非常可爱的人,居然很轻松就能理解对方的苦衷,比如最后这批校对的同学,只是来当兼职的,完全没义务累死累活,共同奋斗,但稍稍抱怨后又埋头苦干了,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拼一把算了。
再比如活泼搞怪的前同事西岗,放到现在就是个中二病,开始还信誓旦旦说着不跟老土的马缔当朋友呢,一下就化为悲情英雄,为了《大渡海》出版审核而调走了,之后又无怨无悔为新词典做宣传。
要说原因嘛,大概只是这家伙一心一意想要编词典,真让人不忍,就这么单纯啊。
现在的人啊,自认机灵,怕被人算计,怕付出信任,最怕吃亏作牺牲,其实要一颗七窍玲珑心干嘛啊,何况你有吗?
一路看来,“大渡海”原意是用渡人们经过那片语言的海洋,但这分明是马缔等人把自己摆渡到了理想的彼岸,能倾尽全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过程是异常充实的,隐忍的感情有了依附,不再漫无目的地飘着,如浮萍无根,什么人生呐,意义呐,不就如此嘛。
所以马缔的奶奶说,年轻时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多好呀。
怕就怕,什么事都看得开,淡然之余,也徒增无聊。
如果你也是马缔这样的怪人,不必担心,其实你很美。
我看电影不多,影志说“就这……”,大概无奈程度和“我都把裤子脱了,你就叫我看这个”一样。
一部电影从专业角度来说厉不厉害我很难知道,但它的温情脉脉结结实实打动了我,就当我是离题的愚人也罢,我就是看得热泪盈眶。
每个人都简单,一辈子的时间就做一件事,所有的爱情都给了一个人,这样又多好。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1995年不善表达,用毛笔写情书,对方看不懂,只能找别人翻译,又高兴又觉得是不是故意让人看不懂,还因为给别人看这么私密的信觉得难为情。
编字典的主编提议,最近既然陷入爱恋,那么“恋慕”这个词就你来解释吧。
【恋慕】:喜欢上一个人,无论是梦是醒,脑海中都萦绕着对方的身影,无心做任何事,烦恼苦闷的状态,一旦成功,则欣喜若狂如直冲云霄。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上的一片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那是发现独一无二话语的奇迹,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便是[大渡海]。
”
其实只是一篇影片中卡片词汇的不完整总结。
在家看电影一直有截图的习惯,无论喜欢的构图、衣服、表情还是台词,都会截一下,就好像阅读的时候随手用铅笔做标记似的。
在看完电影回顾截图的时候,发现了卡片里的玄机。
影片开始二十几分钟,有一串词汇卡片的镜头,卡片上出现的词,多多少少、或显或隐的,暗合了影片的情节和情绪,两个最重要字,是“哀”和“爱”。
毕生飘荡于时间之海,死生有命,聚散有时。
十二年后的第一个场景,从房东老奶奶抱着猫的遗像中开始,伴随着悠悠的钟声。
为马缔与香具矢的爱情做牵线人的老奶奶会离开,为马缔编《大渡海》做引路人的松本老师也会离开。
在获得的过程中亦不断失去,在成就的结果中亦总有遗憾。
哀是人生的底色。
【哀韵】诗歌或音乐中表现哀伤情感的语调或旋律。
【哀伤】悲痛、悲伤。
【哀情】悲伤的感情。
【哀愁】哀伤的情绪。
而对爱,影片则如词典释义一般从多个角度加以解释。
就伴侣之爱而言,马缔对香具矢的感情固然是“恋慕”的最佳阐释,但香具矢在漫长岁月中与马缔相敬如宾,故作潇洒的西冈醉酒后的求婚,荒木申请退休照顾妻子,乃至松本太太对松本老师无言的体贴,亦是人世恩情的种种呈现。
在对伴侣之外,对事业的执着、对工具和手艺的持守、对书和对猫的深情,亦是爱。
这种生命与书、与猫、与器具相联系、相接纳、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和生命发生联系,不断热爱生活的过程。
【爱诵】喜欢某首事而时常诵读。
【爱妾】宠妃。
【爱唱】喜欢某首歌而时常唱。
【爱听】因为喜欢而时不时聆听。
【爱猫】备受疼爱的猫,或指疼爱猫。
【爱执】执着追求异性,或指眷恋不舍、执着于性爱。
【爱称】本命以外的充满亲切感的称呼,昵称,绰号。
【爱情】恋慕异性的感情。
【爱书】很爱读的书籍,或很珍惜的书籍。
【爱器】十分喜爱和珍惜的乐器或用具。
还有一些并不是“哀”或“爱”字开头,然而与情节有涉的词。
【间子】将棋对弈中被将军时,用于阻止被将死的棋子。
(影片中的“间子”当然是小田切然扮演的西冈,在局长提出要撤换一个人作为保留《大渡海》的条件时,西冈主动调换到宣传部,才保全了马缔和大渡海。
) 【对酌】没有侍从在旁,两人互酌对饮。
(香具矢去筑地之前和马缔的对饮,马缔借酒壮胆送出情书。
) 【投缘机缘】人与人是否投缘全由缘分而定。
【暧气】打嗝。
(不知道是否与松本的食道癌有关。
) 【体恤】怜悯体谅。
【相携】两方携手合作。
【衬纸】为防止污损而夹在物与物之间的纸张。
【相仕】一起工作的同伴。
【咬接】将木板连接处各去掉半数厚度再拼接起来。
(指的可能是马缔和西冈在工作中相互砥砺,两种性格各得其所吧。
) 【大放异彩】发出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光彩。
【意气冲天】气势高昂、干劲十足的状态。
【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特立独行的人。
(当然是“认真君”这样的怪咖了) 【生存】存活、生活、度过人生等意。
松田龙平让我没有快进没有拖延的看了2个小时他怎么编字典。。。。我想他的角色之所以能专心十五年如一日编完字典,不仅是因为他习惯了与文字相处的无声缄默,更因为他背后有个能够在他的沉默里安静守候的女人。。。
god, 编辞海为什么也要拍成电影,闷
呃啊呃啊
坚持做一件一生最爱的事。
关乎传统与现代,但是传统与现代间的碰撞不够激烈,看起来还蛮轻松(好多年没翻过词典了)
在纷繁嘈杂的世界,我们需要找一个执迷不悟的方式去迎刃而解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偌大世界 萬千言語 編舟渡海 一時之念 一生所求。能夠年紀輕輕就找到畢生所熱愛的工作 真是難得;踏實認真從容不迫地去追逐夢想 真是難得;一輩子平心靜氣一貫始終地去做一件漂亮的事 又是多奢侈而又幸福。很“日本”的電影 描繪生活 那種不急不趕的坦蕩與瀟灑 真是少有。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温润而克制。漫长的时间里专注在一件事上需要怎样的耐心和毅力。大渡海渡人渡己,主人公用十数年完成了人生的历练。龙平可塑性真的强,书呆子气质找不出太多瑕疵,只是全场禁欲苦瓜脸演技难辨。
还以为会很感动。。之前看的动画,现在看电影只觉得你们开心就好,男主演得好木
日本人这个民族太合适编写字典了,他们应该为每一个国家都编写一份自己才觉得过瘾吧。十五年的真善美合集,醇醇的味道,当然是算有趣。故事本身拼凑地还好,告白那段有爱
电影无爱,但是喜欢这个故事。也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就会喜欢吧,就像一辈子下一盘棋一样。
男主性格不是很讨喜,后面的加班也怪怪的,莫名其妙地都爱上做词典
松田龙平小田切让我都好喜欢 这个片挺无聊的
关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延续,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情感,对于自我局限的突破,以及那份执着的干劲,以一种最为纯朴真挚的初衷呈现,不动声色中娓娓道来,让人深刻的体会其中看似波澜不惊实际博大深远的主旨思想,这是日本电影始终保有的纯粹核心和谦和态度,却也是华语片日渐严重散失的影像根本与灵魂。
把编辞典这样枯燥的工作拍得如此趣致生动,只因为有太多平凡而美好的人生细节蕴含其中。
也太慢太平淡了伐⋯⋯导演有义务拍的更别致些。
温情剧,导演真厉害,这样的主题
果然宅,看睡着了好几回,但是回过头来看,反而记忆很深他找到了一辈子要坚持的事情,在20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了,我觉得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