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可跟你上床 也不想变成你电脑里一块该死的芯片妈 你得承认这项技术不错 别这么吹毛求疵 技术当然是永远不会有人性的你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傀儡 所以 那该死的自由选择 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要剥夺我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不想别人替我决定 我该在什么时候扮演什么角色 我想自己决定 那是我的选择这是你通往自由的关键对我来说 你太完美了 如天使般美好 但却有着作为一名演员不该有的致命缺点:恐惧 你是那么恐惧 发自内心的恐惧 恐惧让你在追求渴望的路上裹足不前 每次重要的试镜前你总会感到恐惧 每当有机会扮演有影响力的角色时 恐惧总会让你错失良机 而我 总会在这种时候伸出援手 我就是依赖你的恐惧和弱点 来赚取生计的心魔 归根结底 万物皆为真实 万物皆为我们脑中的想象 很快 现在的整个体系就会不复存在 小小的一瓶安瓿药剂就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犹如上帝再一次创造了世间万物 我只想告诉你们 你们这么做 终将会舍弃自己的良知 而你们的良知将会把你们吞噬 你们将会死于愧疚 看看我 我已经预知了你们的末日我们制造的那个你才是象征 你在台上的那番讲话无异于自杀 你让我们没得选择 你想怎么个死法?
对称与艺术相互矛盾时间成了一种主观的概念 你可以自己在心中设定 黎明何时来临 月亮何时消失不见 过一段时间以后 估计我们连曾经用的日历 都不在需要 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他们想要变成的那个人 当他们服下全新人格的药剂后 全身都会散发出信息激素 刺激他人经由大脑转换为图像 我无法想象亚伦在这个世界里的模样 罗宾啊 一切都没有真正改变 对吗 过去 我们使用抗抑郁药 和其他药物 来撒谎 来掩盖真相 如今 我们重新定义真相 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药物确实比以前强大了许多 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唯一的选择就是 要么留在这边 再不堪的现实中等死 要么就是留在另一边 终日活在幻觉中 或许待在那边做梦会更好一些 ps:所以在哪边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们会选择自己想要的。
对科技发展走向偏离的一种诘责,演员带来的娱乐被数据化,被标签化,被物化成为了人们逃离现实的精神食粮。
被困在精神世界的女主毅然选择回归现实找寻儿子,但不巧儿子正好又去了精神世界找她,当得知了精神世界形成的模样全在个人的大脑构成后,女主决定在精神世界里江现实世界线重走一遍,这个选择应该是想要说明现实再怎么操蛋还是值得过的吧,不过还是觉得这是部亲情占比重太大的奇幻片。
未来学大会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真人拍摄与动画相结合,我们将从女主角罗宾所代表的符号内涵与鲍德里亚的理论结合,来分析电影的深层内涵。
女主角罗宾是个曾经非常成功的女演员,曾出演过公主新娘和阿甘正传等经典电影,夺取过影后桂冠,不过由于整个产业革新,未来的拍摄工作不再需要真人演员了,而是启用电脑合成演员“形象”拍摄,从而规避真人演员本身出现问题,并且一次买断,相较之下还可以节约成本。
所以,电影公司要求女主角出卖自己的“形象”继续用作公司安排的演艺生涯...
此时的罗宾由一个拥有内在表达的演员变成了一个具有商业价值和受人崇拜(象征意义)的符号,电影与观众的交流、演员的表达化为商品关系,也暗示着未来社会的本质是拜物质主义的,并且由符号所统治。
在《消费社会》中,除了马克思提出的价值(Value)、交换价值(exchange-change)、使用价值(use-value),鲍德里亚提出了第四种价值——符号价值(sign-value)即商品在物体系中通过区别自身并获得奢侈地位的价值。
而就目前来看,符号价值确实已经超越了其他价值,成为当下社会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0年后,罗宾受邀来到“阿巴拉哈玛”参加“未来学大会”
人们可通过服用致幻药物进入了一个自己创造的动画化的AR世界(罗宾的阿巴拉哈玛是80年代的迪士尼动画,根据演员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的乌托邦)
在这里罗宾还被强行看了一会自己形象制作的电影的广告阿巴拉哈玛向我们展示了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的第三序列「仿真」即一个类似于“主题公园”或者“二次元”一样的与现实区别的虚构世界,在这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药品消解。
而罗宾受邀来参加这个大会,因为麦拉蒙要为罗宾的形象版权再续二十年
这次甚至懒于委婉表达未来学大会的目的就是将“阿巴卡哈玛”这个主题公园彻底内爆,麦拉蒙集团推出他们最新的产品:可以变成他人的一种致幻药剂,也就说你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此举也标志着电影的淘汰,因为每个人只需要一份药剂就可以自导自演自己的电影。
(实际也讽刺了当代电影已经由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变成娱乐大众的工具)
事实上,在消费主义社会中,资本会通过广告的方式,将物品与生活方式挂钩,比如喝红酒代表我很有情调,买LV代表我很高贵,媒体使我们生活在一种拟态环境中,让我们认为我们拥有这样东西,我们就可以想电视明星或者社交媒体明星一样生活。
人们通过物品也就是通过获得某类符号来假性获得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来象征我们是处于一定的社会阶级上,而获得满足感。
集消费社会大成的符号莫过于卡戴珊家族了而这种新型药剂使消费隐喻的目的直接一步到位了,我们不需要通过物品、符号来模仿那些人了,我们可以直接成为他们。
我们通过药品不停地替换自己身份,自我也在不断的被替换,我们迷失在不同符号与文化为我们制造的海洋中,自我与真实不断内爆,最糟的部分是:也许我们会变成没有自我,只是用符号堆砌装点自身而成的一个幻影。
不过也正因如此,人们间的纷争也消失了,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来讲,这里就是一个乌托邦。
不过罗宾还是能明白这里并非一个真实的世界。
故事发展至此就变成了经典的黑客帝国问题——蓝色药丸还是红色药丸,即在面对超真实比现实更加真实的时候,我们价值观到底会朝哪个方向偏转呢?
当迪兰问罗宾,你想变成什么的时候,罗宾选择了Usher Syndrome(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症)这是罗宾儿子的所患病症,他还是想和儿子Aaron在一起,并回到现实世界寻找Aaron,得知Aaron也已经服下药剂,又义无反顾地再次服下药剂,寻找Aaron。
电影主创在这里给了我们答案,“自己所在意的人去了哪一方,我们就去哪一方”,这个结局可能会被觉得俗套,但是却是我能想到的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局了。
女主最后服下致幻药剂后,回到自己的子宫,作为Aaron出生,这样就可以照着Aaron的足迹,最终找回Aaron
既然超现实比现实更真实,那么真实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End -关注伊卡洛斯的新世界,让我们一起靠近太阳
中年女演员Robin因为步入中年,将要过气,在经纪人劝说下签署一份合约,扫描一份自己的三维形象,成为一个数字演员。
也就是将自己的形象卖给了公司,自己不能再出席在任何舞台荧幕上,不能再参与任何表演。
考虑到儿子的糟糕情况,Robin签下了这份合约。
二十年后,Robin受邀去了封闭动画区参与未来学大会。
(从进入动画区开始,我的思维就已经跟不上了)在动画区里每个人都是动画形象(这一切是致幻剂造成的)之后女主又与公司签订了一份新合约,数字时代已经过去,公司将大地区发行一种新型致幻剂,喝下后可变成任何样子。
这一举措,导致了不同意这一方案的反叛军登场,交战后,女主逃到地下昏迷。
被解救后,说女主吸入太多致幻剂,被冷冻了20年。
之后在醒来时,发现全世界几乎都成了动画区。
在动画区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但女主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儿子,在帮助下,服用药物,回到了现实世界。
在现实世界大家都衣衫褴褛(有点类似 头号玩家),然后女主坐上了风筝热气球来到了天上,见到了儿子的医生,询问后得知,女主儿子一直在等她,但在前几个月服了致幻剂去了动画区,最后女主也服用了致幻剂回到了动画区。
太难懂了。
1. 我认为女主从头到尾都是在动画区,在进入之前,门卫就说过离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路返回。
之后的一切都是进入了一层层更深的幻想,驱动幻想一层层更深入的就是想要见到自己的儿子的心。
2. 在诊断儿子病情时,医生说她儿子的病很神奇,这部分应该怎么理解?
3. 扫描形象后,突然就二十年,我感觉有点跳脱,是从这里就开始进入幻想了吗?
4. 回到现实世界时,要去天上用了一个他儿子标志的红色风筝是什么寓意?
5. 最后女主再次回到动画区,是采用了她儿子视角吗,还是说这次她选择成为她儿子?
故事从一个知名女演员签下最后一份合约的事情开始,把自己的演员身份卖了。
只是看这个开始你会觉得这个电影到底在说啥,我也是带着这个疑问往后看去。
原来买走的公司不满足于买走演员的身份,甚至开发出了药物可以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期望的幻想中。
这又是一部让我感到目眩神迷、分不清现实与虚构电影。
由人们幻想建立的世界用动画的表现形式,在那里你看到的他人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样子。
而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现实世界。
女主是在《阿甘正传》中扮演珍妮的演员。
她进入幻想世界,又费劲力气离开,最后又为了找到儿子回去。
在她出来的那一段,我们看到了活在幻想世界中的人真实的样子。
每一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乞丐,衣衫褴褛,好像难民一样。
他们为了幻想世界的欢乐,抛弃了现实的自己。
现实的身体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而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却说他们在这里也只是等死。
世界发展到了最后,人们只有两个选择——在现实世界等死和去幻想的世界。
但是在幻想世界就真的有活路吗?
幻想世界的根基在哪里我真的没看到。
偌大的幻想世界中只有一小撮信奉自然主义的人还履行着为人类这个物种延续基因的人物。
看完电影细细思考过,我觉得幻想世界也许会比现实世界崩塌的更快一些。
在女主又一次接过药物准备前往幻想世界的时候,在我心中我是多么不希望她回去。
最开始她被作为公司给世界的象征,她目睹了这些。
她知道幻想世界的自由都是虚假的,就像她自己以前一样都是被困在自己的思想中的人。
在幻想世界女主遇到了爱慕她的人,然而这个人对女主的爱慕却起源于用女主的虚拟形象进行电影创作。
我不觉得他能够真的理解女主,女主也不觉得。
而最后女主的回归应该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唯一精神依靠在那边吧,真的希望电影最后在幻想世界中的一家团圆是真实的。
其实电影从第一部分开始就在探讨自由。
女主把演员的身份卖给公司,她不再能自己选择自己想演什么。
由于女主的美丽,公司用计让女主困在自己的思想中。
这个看似自由的幻想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残酷的牢笼。
女主走出去的那段,路人眼中的无神,管理者全套防护服,手持机械。
让我觉得这些人就像被圈养的猪。
《楚门的世界》中楚门发现了真相以后凭自己的力量离开了虚假的世界,而这部电影中幻想世界的人却是自动投身到虚假当中。
这让我感到很沉重。
在幻想世界中也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期望成为别人。
让自己成为女主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这到底是对自我的妥协还是对自我的背叛呢?
女主儿子的飞机风筝贯穿全片,除了作为人物的象征以外应该也意味着其他东西。
我想感谢豆瓣这次的“春日影展”活动。
感谢它让我遇见了这部电影。
我想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
作为科幻电影,它有足够的脑洞。
它利用了真人和动画交替,动画的部分的画面优美、极富想象力。
细节部分处理的也很好,比如女主在幻想世界幻想和儿子一起随着飞机风筝滑翔的部分,女主没有穿鞋,女主划过的部分有清晰的血迹。
我想起了女主第一次进入幻想世界的时候,那个给她药的守门人和她说,“如果你要回来就要原路返回”,但在电影中这条路却再也不存在了。
而我则希望我们永远不会走到那样一条路上去。
这是一部总令我不自觉想起今敏红辣椒的电影。
科幻与真人交织,大半的内容非常的意识流。
但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经纪人的那一段表白,而最令我震撼的则是虚幻与现实切换的那一瞬间!
大脑中的世界
客观真实的世界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大半剧情处在一种如梦似幻的好似60年代美式动画的世界,而缺乏客观世界的信息,因此导致其基础世界观其实并不清晰。
很多诸如意识世界如何影响现实之类的问题也不明,时间流也很诡异……两段没结果的爱铺设的只是去向患病的儿子的路,然而之前的呼吁又算啥?
总之是一部极具特色的电影,但喜不喜欢就非常看个人口味了。
PS:动画部分的老太太都画那么性感……S
人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也是最不可控、极难捉摸的生物。
对于一个经纪公司而言,经济高效的方式,就是保存演员的电子生物特征,创造一个虚拟的人物,存在电脑的黑匣子中,它不会罢工、闹情绪,永远忠于公司,就像豢养一个美妙的电子宠物。
《未来学大会》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世界,罗宾怀特无需辛苦工作,以微小的代价,就可获取电子演员的片酬,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照顾家人,而公司也即刻拥有了一个不会任性毁约的“著名女演员”。
电影给了一个充满悬疑的开头。
世界是如此便利,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了“懒人”的标签。
博主安利酒精棉片,100片的价格只是区区几块钱,就可以综合一整瓶酒精喷雾和一块需要永葆洁净的眼镜布的优势。
塑料饭盒远比瓷碗轻便,特别是装上米饭和菜之后,还省去了后续沾着洗洁精、洗洗刷刷,作为社恐在水池旁与同事尴尬寒暄的烦恼。
出席一次舞蹈课,需要换上灰色运动裤、速干衣,提早吃晚饭,坐公交再走路,站在不熟的人群中,忍受着互相打量的目光,回到家要洗澡、洗头发,许久不运动的肌肉会酸痛一周,还不如窝在沙发上,安安稳稳地做个“土豆”。
在网页上浏览豆瓣,在小程序里点开微博,手指的刷新乐趣骤降,草草翻看,合上,与此同时关闭的还有不断追寻新奇、“上瘾”的大脑体验区。
现代人类的终极追问,不再是远古的:“我是谁?
”,而是“如何更便捷?
更有趣?
”一瓶充满魔力的安瓿,开启幻想世界。
掰碎瓶盖,在鼻底一嗅,眨眼就转换成任何想成为的人物、生物,以前的体验是单一维度的五感,现在是整个身体的革新,达到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的境界。
这也是虚拟穿戴设备的终极目标。
而这些场景在《未来学大会》的描述中,不再需要负载厚重的头盔、身体设备,一瓶化学药剂就可以搞定。
信息流在头脑中开飞船,横冲直撞,每一刻都有新的欲望和想法在实验室中诞生,微电流驮着快乐和悲伤,努力拉动面部肌肉。
身体真像个累赘,随着年纪增大,法令纹沟壑纵横,手部肌肤浮起老年斑,耳朵塞进“棉花”,脆弱的血管塌缩,安装支架,死亡的底色迫近。
所以电影最后,罗宾怀特从动画封锁区逃出来,回到现实世界里,看到的人,尺寸都不对吧。
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延伸,人可能会变成有趣的样子,头脑硕大,像个即将爆炸的菠萝蜜,眼睛突起,活像新鲜刚取的鱼泡,手指拉长,数量变多,操纵起打碟机不在话下,腿部肌肉萎缩,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是垂髫小儿刚刚学步。
因为一切都在大脑皮层得到满足和刺激,巴甫洛夫的狗,反射性地快乐。
拥有了极致的享乐之后,该怎么去适应戒断,面对被困在原地的现实。
一旦接受了夏季必须有空调的设定,炎热的沙漠,踩在粗粝的沙子,脚底板发烫,口干舌燥,就是在受苦。
罗宾永远不会抛弃惨淡的现实世界,走向步步生花的虚拟,是因为无论放多高,她都是红色的箱型风筝,会被儿子亚伦的病拉回来。
就像《盗梦空间》柯布手中握着的陀螺,有了它,才可以分辨幻境和真实。
结尾处她为了再次见到亚伦,投身幻境,成为他,以他所想到达他所在之地,心心念念所见到的,是真实的儿子,抑或是水中捞月,碎掉一地波光。
也许当人类有一天蜕掉壳般的身体,以思想穿越茫茫太空时,失去了锚点,是穿行在嵌套的模拟器中,还是勇攀太空高峰,也就不再重要。
混乱变成唯一真实。
电影在一开始似乎是在讽刺大制片厂的制度也探讨了观众想从电影中得到什么和演员个人情感之于电影的作用。
但到后半部分想象力开始狂飙,主题也由电影业直接上升到人类的精神意志本身。
虽然以动画的形式来展现这些命题很新颖效果也不错。
但仍觉得只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来展现在很早期就被反复讨论过的话题,也没有提出新的观点。
世界观的构建也比较浅。
如果就抓住电影之于人类这一个话题展开效果或许会更好。
影片确实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追求越来越完美,给予个人以真实的快感的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我们究竟想要从中获得什么?
当这些技术发展到可以满足人一切想要得到的体验时这些感受还和我们现在各种感官的延伸受限时所体验到的无法预料的感官体验是一样的吗?
我不知道前者是否真的给人以极乐的享受,我只能说这种体验是没有意义。
当那些体验只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或着难能可贵时你才会去憧憬去渴望。
就好比电影,那些对于奇观世界短暂的一瞥慰藉了我们好奇的内心。
那些创作者惨淡经营,铺陈渲染所达到的情感的高潮使我们体验到我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所不能体验到的情感。
尽管只是光影短暂构筑成的幻梦但它们的确使我们赞叹使我们回味。
要获得与影片的情感共鸣需要调动个人以往的经验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补充,而这也造就了这些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所以我们要的不单是结果最后那一霎那情感高潮,真正有价值的是这一整个过程,创作者的建构以及观众主观的接受。
但现在的电影或者是说科技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摒弃这一过程。
它们让烟火直接在眼球爆开而在你头脑中没有丝毫停留。
所以人们怀念过去时代的电影,怀念创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观众能动的接受而不是被动的。
这也让我疑惑科技以给人带来便利为宗旨,不断拓宽人的感官体验,最终是要达到什么效果?
让人在幻觉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体验,最终所有人迷失在精神荒漠中。
而这样人类文明也就真的走向尽头。
因为刚接触这些技术的那一辈人他们还可以以以往的现实体验为基础在精神世界中构筑幻梦而下一辈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只剩下一片虚空我并不想去探讨影片十分反乌托邦的体制。
一来影片的世界观建构的不是很完整,二来这也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
最后想说的是,事物的可贵是在于它的不可得,若一切都变为可得那也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了
将真实演员的形象扫描重组,进而进行电脑演绎,演绎各种现实生活中,被“人”拒绝选择和饰演的内容,从而颠覆人类电影未来的体系和走向。
这个着实令观者惊叹的奇幻想象,居然又出自于莱姆的同名短篇《未来学大会》。
与《索拉里斯星》由无法预测的胶状海洋制造出的“类人”物不同的是,这一次,克隆人由人类本身所尼酿就。
前四十分钟尚未转变为动画时,娓娓道来的剧情节奏,再一次带来关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究竟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的哲学拷问。
未来世界,诸多不可思议的离谱,当前看来,又是那么容易诠释。
虚拟世界的话题,在后疫情时代,被再一次唤醒。
人类脑洞中匪夷所思的灵感和幻觉,本就是模拟另一种智慧生命的母体,而科幻读物抑或科幻影像所带来的开拓性和好奇心,早已超越娱乐的的维度,能够自圆其说上升至哲学层面,探究宇宙及意识的谜团,不得不说,莱姆的伟大,引领科幻话题的讨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而改编的这部电影,融合了剧情演绎及二维动画为一体,不得不说,这般扭曲诙谐,亦真亦幻的糅合,本就是人类主动沉浸于科技技术所带来的虚幻想象的一种现实呈现。
作为读过原著的观众,失望之余不免严厉。
该片是仿佛很努力很用心还是做出了残次品的垃圾。
论故事有那么强那么适合动画发挥的底本原著,论范例红辣椒珠玉在前,却搞得原著不像原著,原创又没创出什么,连基本内在逻辑都没有,沉闷黯淡、转场极其生硬,动画真人交替毫无逻辑,书中那么多奇思居然都浪费掉,简直浪费时间。
线索太杂了
赞~
动画很酷炫,突然意识到动画里可以重新定义物理运动规则,物体形态和颜色也可以随自己的想法来决定,比如这个里边的海浪,就很酷炫
想象力最厉害。演员与导演,真实与虚幻,哲学与生活。都怪动画太天马行空,和前面的部分形成两个极致。果然一面处处禁锢,一面自由驰骋。看到最后居然不知道结尾啥意思?囧死。
太差了,禁欲主义bullshit。
★★★★
改编得太不行了…落脚点竟然是母爱和爱情,故事也由万花筒般的群像变成了女演员一生的故事,上午刚看完把全人类讽刺个遍幽默感爆炸的小说晚上看到这个真的窝火
非常的……看到动画部分就有点看不太明白了,在探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什么是未来什么是过去什么是选择什么是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把身为观众的我也卷入进去了,怀疑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本来觉得有点《西部世界》加《黑客帝国》,后来一想,科幻故事永恒讨论的不就是这些命题吗,而且人类的解法永远放在人类的情感上。
与原作氛围相比改编可以用『绝望』二字来形容。娱乐至上的社会以数码取代真人演员,二十年后在大区域内进行致幻药剂实验,四十年后人类缩回精神世界的壳里等待死亡。象征自由的风筝撞碎钢铁飞机只是梦境,或许此刻的我们都不是真实的。
太喜欢这个故事。简单可以看做诗意化的matrix再现。但它呈现的是一个比“AI用人类发电”可能性更高的未来。莱姆的原著据说是用恶毒的幽默感揣测人类的黑暗处境,于是电影里这场“由自我消亡的人类共筑的公众花园”(所谓集体梦境)绵里藏针,越绚烂越倾圮、越温柔越不安。所以在更多相同主题(赛朋)的演绎中相比较,第一次,动画成为了比CGI更适合的表达方式。(当虚拟比以往更抽象时,反而让现实的想象空间变得更大)以及故事飞呀飞、飞到云端但最终依然落回地面——即使“过去不复存在”但罗宾在梦中书写了自己的结局。这让我愈加喜欢了。
看到最后意识到这是一部恐怖片吧,真实与幻境已经完全分不清楚呢。
动画部分赞 真人部分太闷 哲思这些东西还是要靠人情来提 总觉得不够彻底
数字化演员时代。这个要比谢克纳的“人类表演学”要深刻得多。
半真人,半动画是噱头,故事其实真的很一般,但是搞得好像很梦幻,很高端。
以演员切入电影这个本就是一场盛大致幻的派对,在其间光鲜与噪声中讨论虚与真,相当自洽的一次改编。当现实一片荒凉绝望无可依靠而梦中斑斓瑰丽所愿皆有回应,你会怎么选?一次次走进电影院就是我的回答了。落脚于爱的底色不免有点缩小了格局,但那动人一击或许就是穿破所有虚幻最后的真实、人间唯一的值得。7/10
3.5。罗宾·怀特对自己职业生涯勇敢地自嘲,将派拉蒙化名为麦拉蒙后象征整个好莱坞,即便是影片前半段也完成了娱乐产业的自我指涉和对演员物化的讽刺。然而在进入感官超载的动画部分后,《未来学大会》则毫不掩饰地转入反乌托邦的叙事之中。模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视觉风格上承袭福尔曼之前的《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在真人与动画的有机结合下构建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五彩斑斓的寓言。尽管叙事层面有些让人困惑,甚至可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断裂感,但存在主义的发问又尽显人文关怀,当技术能够给予我们一个完美的世界,我们是否愿意放弃自由意志,无论痛苦或是欢愉?娱乐至死、精神控制、药物依赖等现实隐喻,《未来学大会》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厌烦、让人恐惧、又让人着迷。
好久之前看过,前几天还在微博上推荐,到头来自己都还没在豆瓣上点“看过”……关于这个片子可以说的太多,现在只说一句:这片子早晚被封为神作!
昨日看完是难以言表的激动。由电影过度到漫画毫无生涩滑稽之感,反而愈加迷幻而显得绝望。这是一部关于面对丑陋现实但掌握真相还是存活于精神世界逃离现实的抉择。亦是对愈加虚无缥缈的未来的无力展望。
構想優於實踐,眼高手低的作品,若動畫世界部分用3D表現應當比2D更好更震撼……
三星半。从对科技的嘲讽,到炫目的乌托邦。把形而上的东西表达的分外有趣,不过却在主题中迷失了,走向纯感性,匆匆以煽情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