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人类社会的性格塑造充满了很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事件,举几个例子。
1、狼孩回归事件,一个在狼群护佑下野外生存的狼孩被人类发现以后识图让他回归人类社会,经过了数年的行为纠正,就在人们慢慢认为他可以回归的时候,他死了。
此后人们对狼孩是否应该回归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展开了讨论。
2、洛阳性奴事件,在经过案发之后的调查发现,人们会在统治者的控制下逐渐的丧失自我主导,比如其中2个被困女孩因为谁能跟犯罪者更亲近而争风吃醋(其实这种现象我们现今的社会当中到处都存在,任何政权统治本来就是利用这一规则来实施的,不要觉得自己很吊,很难被控制,人类在心理学上来说是最容易控制的动物之一,其他动物有猪和羊等)3、多起斯德哥尔摩事件。
正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被囚禁十三年的少女重现社会与众人面前,在家人、朋友的努力下重新融入社会故事,讲的就是一个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人格崩坏这个词汇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通过心理暗示、环境塑造、行为约束等等心理学手段将受控者本身的三观和行为全部抹除的过程,这在第5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青少年受控成功率更高,因为三观越不稳定越容易被消除,严格意义上说在控制权足够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可以被人格重塑,高高在上的人可以沦为牲畜,卑微的人也可以被建立起足够的自信走向成功。
很多人都好奇曾经为什么不逃,其实剧中说的很清楚了,不选择逃跑是因为她曾经的逃跑经历会让自己关心的人遇害,而且经过长期的洗脑他渐渐的对未知的外界生活产生了一些恐惧,不完全是斯德哥尔摩也有威逼利诱等综合因素。
最后当她经历过真实的现实家庭 父母妹妹周围的人对她的包容 关爱之后 才激发了她内心的种种渴望,才让她明白了过去自己被灌输的认知以及三观是错误的,假如说她开始逃跑回归之后家人都不见了或者对她没那么热心,也许她的三观还会维持原样甚至可能回到犯罪者的身边。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童话原型:美女与野兽:野兽囚禁了贝儿,虽然没有肢体殴打,但是他在心理上恐吓了她。
贝儿用她的美貌与善良,把野兽从怪物变成了一个好人,这暗示着一个女人只要美丽而且天性善良,她们就有能力将坏男人变成好人,换句话说,被家暴的女人都是自己不好。
小美人鱼:为了让她的外表对男人来说变得更迷人,宁愿自己从此以后不能说话。
灰姑娘:被一个王子从糟糕的环境中拯救出来,不是因为她很努力,而是因为她很美。
出现最早的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诞生于美国女权运动的萌芽时期,他们的统一特点就是傻白甜,里面的男人们也都是好人,王子小矮人猎人之类的。
他们的重点是在于怼坏女人,坏后妈邪恶女巫之类的,这些坏女人是利欲熏心的代表。
后来到贝儿和小美人鱼,公举们才算进入女权时代。
贝儿小公举一改以往只知道做家务玩耍的公举形象,她热爱知识,是村里唯一会读书的人;她敢爱敢恨,有独立的思想,有反抗的精神。
而小美人鱼其实是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女,敢于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男神,即使在社会观念下,他们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小美人鱼敢于冲破这层桎梏。
虽然在过去的故事里,公举们都逃不出爱情故事的束缚,但2009年末的《公主与青蛙》出现了第一位黑人公举,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也变成了打工创业、个人奋斗;2013年《冰雪奇缘》里的王子,不再是过去的救美英雄,而是个大坏蛋。
当有了孩子后,女人就会被家庭囚住,心甘情愿被压榨索取新闻原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05653/#comments http://www.sohu.com/a/300699187_120022643力量(武力、脑力)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基于生存欲,在长时间的相处依赖后,适应环境并被环境改变为了生存,人可以做出多少改变呢,或者说,做出多少被动的改变呢人只知道自己要活着,不问自己为何活,如何活所以,自然会被某些无形或有形力量支配控制只要能保持基本的生存,就不再问,不再反抗就像心中一直有个小孩形象,不论到了过了多久,仍感受到那个自己的无力,仍认为自己无力羽翼何时丰满?
棱角何时打磨?
思想何时进步?
或许,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独立有识的个体对于受害者,对于社会,我们只能说声无可奈何,说声sorry抱歉不知道如何解救你们,解救这个社会当你认为这些实属正常,当你认为人性自私,容易受伤又容易报复你就不会想要解决这些正常了对于这些不可确实回答的问题,信之则有,不信则无所以,我选择相信人性,相信美丽心灵,相信人的无限可能
一天刷完这部剧,感觉深深懂了什么叫做英剧的阴冷恐怖。
虽说是惊悚篇,但全剧不是那种感官上的惊悚,而是心理层面上对你慢慢的渗入而感到寒冷。
前四集进度还行,最后一集突然跟开了挂一样。
结尾有点烂尾,但自己想也说不出应该有什么样的结尾。
很多人说很多人设都是多余的,其实感觉还好。
因为这部篇主要打的就是心理战,她回归社会后身边碰到的种种人际关系,和学着去处理等等。
看完后不禁让我想起,如果我是那个女主,我又会怎么面对这阔别十三年的社会,或者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这阔别十三年的社会。
最后还是不得不说,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真的很重要。
多少罪犯就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导致的心理扭曲,当你没有做好那个准备去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好前二十年的时候,请你别让它存在啊。
还有就是看好自己的孩子,社会真是太奇怪了。。。
把俩警察谈恋爱的戏份用来讲Ivy十三年的经历不好吗,我真的始终get不到为什么非得谈恋爱?
最后一集节奏崩坏,转折非常莫名其妙,前面都很细腻,最后强行一切都正好。
不喜欢男警察这个角色,太自恋了,有点职业素养行不行,不要和victim建立个人感情,妄想拯救她,成为她的朋友,你的职业要求你在某些时候就是会跟她的利益冲突,你会辜负她的信任,而受害者好不容易培养的信任就此崩塌,很难再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你这样就是在伤害她,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救世主情结还说着是在帮她。
同时也很蠢,把搭档带进ICU,强行干预刚刚被解救的小女孩,逼迫她回忆创伤事件,对儿童心理治疗非常有害。
警察可以说一堆废物,毫无作用,没有一点实质性贡献,四十个便衣眼皮底下把人丢了。
无论Ivy怎样表现,一个成年男人绑架囚禁十三岁女孩,错的就绝对是这个男人。
在认知系统形成发育阶段受到这样的“教育”,基于肉体惩戒规训的行为“矫正”,影响了她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她无论做出怎样的事,罪魁祸首都是绑架犯。
俩警察设定也挺有意思的,男警察意气用事,女警察过分冷静多疑,其实也很符合现实,现实中很多女性观察者调查者更倾向于相信女性受害者有罪论,我认为一部分是女性处于一个父权的被凝视地位,被要求是完美的,当受害者表现出一点inconsistency,她们下意识要割席,生怕她损害了女性受害者和女性的声誉,自己也变得不完美了,一种“她不能代表我们女人,我们不都是这样的”恐惧心理。
同时,女性调查者一旦与女性受害者共情,就会被冠上感情用事,主观臆断,缺乏冷静判断的名声,所以有时候会太刻意压制主观情感,适得其反。
对于Ivy的家庭和朋友刻画得很好,那种无法挽回的无奈,很细微无法言说的悲伤情绪,生活中无可名状的感伤瞬间,都被捕捉到了。
女主角艾薇被怀特关了整整十三年都没被一大堆警察找到,这倒也算了,可是之后怀特又绑架了第二个女的(菲比),最后还是怀特自己把菲比放了的,英国的警察们若是真的有这么愚蠢的话,早就全部都死光了,而且还让怀特连绑了两个人,警察审问女主角艾薇的时候倒是比谁都猛!
拦怀特的车怎么不见你们俩这么积极?
艾薇被13岁被抓,自此在地窖里过了13年,她的时间已经被绑匪偷走了。
她应该也被无数遍洗脑,她的心灵也失落了。
她的身体和灵魂否呗囚禁了13年。
无法言说哪个名字更好。
其实只有5集,很短。
适合一口气看完。
强烈建议不要开弹幕,会令人失望,看到更多人性的丑陋。
(嗯(´-ω-`)有些页也确实想笑,都多多少少畸形吧,心理上)。
前后两次都事艾薇自救的。
第一次回来,她努力证明一都没有变,努力想依靠一个人,后来却一一被打破。
爸爸出轨,妈妈精神出轨,妹妹订婚,初见结婚了,男警察一开始相信“给了一颗糖”后来又诘问,看到评论,有人说相信就相信到底啊。
其实她只有13岁,另外13年遗失了,掉进了深渊。
无法设身处地,但某些行为完全可以理解。
包括她说谎,另一个小孩的走丢,都来问她,当然,她应该回答,也不是绝对。
她不是普通的证人,她是受害人,受害13年。
她也需要一点点时间缓冲吧。
不可否认,她和绑匪有感情的。
但后来发现她们变化,不是他们错了。
而是绑匪错了,这点从最后结局可以看出。
第二次还是艾薇自救。
这就涉及到两个bug,我觉得,一个女主太善良,太聪明了,适应稍微有点快。
二个是警察都没什么用啊。
男警察太感性,女警察太理智。
这里的无用不是指剧情设定上,而是指就处理问题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当然,推动了剧情。
最后,这个当然是正能量的。
艾薇不用说,爸爸听到她回来的消息立刻回家,第二次被抓找到一辆车和人打起来的崩溃,这是父爱。
初恋耐心的守候以及帮助。
妈妈的保护。
最感动的是妹妹,和她说话,和她做一样的事(艾薇想和她一起睡,她还把未婚夫赶了出去)。。
这一切的爱本质上并没有变啊。
幸而,她们没有放弃,听到你的消息还是很开心。。
幸而,警察也有尽力。
幸而,你很善良,很聪明。
(虽然觉得bug)关于剧,慢节奏,细节好评,演技都挺好,真实。
这不是BBC版《房间》,乍看剧情简介易让人误解,其实这是一部犯罪惊悚剧,探讨的不仅是受害者逃离后如何融入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是如何寻找罪犯揭露真相,以及受害者与绑匪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愈接近真相却愈发扑朔迷离。
【以下满满剧透,没看慎入,后果自负。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世界各地,毫无人性的连环杀手却有大批拥趸追捧的现象并不鲜见。
这是一种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疾病,患者与绑匪共同生活,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感,亦称为“人质情结”,得名于1973年发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起震惊世界的银行劫案,获救后被劫持者不仅为绑匪辩护,其中一名女人质甚至爱上劫匪,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六天之中。
同本剧更接近的一起案件是:1998年十岁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坎普希上学途中神秘失踪,直到2006年侥幸逃脱,由此揭开了长达八年多的地窖囚禁生活。
坎普希逃出后绑匪随之自杀,然而,当她听到绑匪去世的消息时却失声痛哭,随后为躺在停尸间的他点燃一支蜡烛,她不认为自己因为被囚禁失去很多常人的快乐,她说:“我的童年是和别人的不一样,可是我觉得我没有错过任何东西。
我已经原谅了他所做的一切。
我想,他小时候曾经受过很深的伤害,扭曲了他的心,这让我可怜他并同情他,他曾是我生活的中心,所以我会为他的死而感到难过。
”后来她甚至搬回那所房子居住,“不管怎么样,这里曾经是我的家。
”【疑团重重】上面提及的那套理论与案件有助于解开萦绕在Ivy身上的几大疑团。
一、Ivy为什么没有逃走?
2013年7月5日,Ivy曾被绑匪带到商场,有充分的时间逃走,可她没有选择那么做。
长期的囚禁生活令她恐惧人群,对绑匪产生依赖,这点在剧中有多处表现,然而还有一点剧中并无明确指出,只在最后一集中两句话带过(P.S.最后一集的信息量极大),“我们的孩子现在都该3岁半了,你哭了好久”“把一个孩子带到那种地方”,时间往前推算,恰好是13年她被带到商场那段时间,由此推测,很可能是那一天绑匪带着她将他俩的孩子遗弃到某个地方,可能是收容所。
在环境简陋的地下室抚养一个婴儿非常不切实际,她自身已艰难存活,何况婴儿,营养无法满足,患病无法医治。
之所以带她到商场,可能是绑匪需要购买东西。
二、Ivy为什么逃走?
她对绑匪处理孩子的方式极不认同,“把一个孩子带到那种地方,有你这样的爸爸”,孩子被带出房间对她来说是种解脱,同时也对“那种地方”表示愤怒,这令她觉得绑匪根本没有打算“组建家庭”,不过是一个谎言。
此外,2009年绑匪弟弟因帮她逃跑而死已令她清醒许多,绑匪身上“唯一的优点”由此消灭。
一如坎普希究竟还是逃了出来,对外面世界的模糊记忆,对家人的渴求,千载难逢的逃生机遇,诸多因素促使Ivy选择逃离。
这是Ivy第一集逃离的原因,在成功之前有过多少次失败的逃离不得而知,最后一集她选择回到绑匪身边,是想取代Phoebe重新夺回自己的位置,亦是对父母挚友的种种谎言的失望与逃离,可是两人的关系已不复从前。
在外面的世界,她叫Ivy,她被重新训练用刀叉吃饭,躺在床上睡觉,学习使用触屏手机,她的亲人好友以及这个社会要求她重拾正常人的生活模式,一如十三年前她被训练习惯房间里的生活,如今新的习惯再次改变了她,这个世界不会因她而停止改变。
当她再次穿上旧衣服,看到柜子里的过往,她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三、Ivy为什么不道出真相?
寻找绑匪的过程中,面对警方询问,Ivy始终有所保留,即便发生Phoebe被绑的突发事件,她仍然隐瞒她与绑匪之间的过去,她对Phoebe有着矛盾的情感,一面希望找回小女孩,一面又为绑匪担忧,同时疑虑小女孩是否就是自己的替代品,自己是否已被绑匪抛弃。
Ivy多年来都恨自己,担心家人知道真相后不会原谅她,她以为是外面的世界变了。
Ivy不是绑匪的性奴。
绑匪说过“完美需要时间”,等到Ivy成年,才与其发生性关系,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性,还有对家的渴求,对爱的憧憬,在十三年中,他如父母一般照顾她,记录她的成长,活在一个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与《狗牙》里的父母圈养孩子有所相似,只是后者的世界呈现出乌托邦景象,满是对现实的反叛,而前者更切合现实,满溢扭曲的悲情与剧痛的绝望。
在房间的世界里,她叫Alison,就像《千与千寻》一样,她被剥夺了原本的名字,封存了十三岁之前的记忆,可这不是童话故事。
直到最后Ivy举起枪,可并不想伤害绑匪,他也是她的家人。
四、绑匪为什么绑架Ivy?
由果逐因,回溯绑匪的童年经历,剧中并未交代,只借曾经的邻居之口说他母亲曾再婚,生下一个和他同母异父有智力缺陷的弟弟,并在他16岁(1986年)时将其赶出家门,后来可能是母亲02年死后弟弟找到他与其一同生活(06年弟弟曾到学校找他)。
而绑匪是03年绑架Ivy,不应只是巧合,Ivy极可能是他母亲的替身,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的残缺造成了他的人格缺陷,以致于他要亲自塑造培养一名女性家属,将恋母情结移植到她身上。
可以说,Ivy集母亲、女友、孩子三位一体。
他母亲说过弟弟是“一瓶杜松子酒喝出来的”,可见母亲酗酒,毫无责任感,生活在社会底层,推测其有暴力倾向,因为弟弟有智力缺陷,照看起来比常人更繁琐,也更容易惹麻烦,这种家庭在英国电影和英剧中常有展现。
Ivy说他永远得不到他母亲的原谅,他一直假装母亲活着,大胆推测母亲的死与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母亲住养老院期间,他应当一直保持联系。
由于绑匪是Ivy学校里的员工,警方怀疑Ivy早已认识绑匪,倒不见得,一来,若已认识何不找个理由诱拐,何必半路绑架,他应当早已密切关注Ivy一举一动,找准机会下手;二来,应当是母亲死后他才开始物色目标人选,时间上不会超过一年。
五、Ivy与绑匪之间发生过爱情嚒?
在2010年《卫报》采访中,坎普希拒绝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标签。
她解释说这病没有顾忌到人们在特殊情形下会做出的理性选择。
“我觉得你调整自己去认同绑匪是很自然的事,尤其是你花了很长时间和那个人待在一起的话。
这事关移情和交流。
身处一桩罪行里,寻求常态可不是一种综合症。
这是一种生存策略。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存在一个生理学上的条件反射原则,即面对外部强大的压力,尤其是死亡威胁,所有生物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服从。
这造成的结果是,每一种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有被驯养的可能。
基本需求是一个底线,有吃有喝,生命得以延续,面临暴力的强权,只有低头才能获得延续生命的可能,这或许是源于本能反应。
Ivy与绑匪之间的关系不能称之为爱情,她如同新生婴儿一样与最靠近的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她至少能生存的可能,甚至令其成为理想父母。
经过绑匪数年的驯养,或者说洗脑,Ivy逐渐形成了角色认同的防卫机制,绑匪取代了原来父母的角色,他训练她劳动,使她服从,用奖赏与惩罚机制塑造她的行为模式,一如父母教导孩子。
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施以驯养,另一方形成依赖,由此达成互相交流的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必将两败俱伤,根本不存在出路。
Ivy出逃后,对男警产生莫名信赖,就是将其视为绑匪的替身,以此修复之前被打破的平衡。
所以她不会信赖女警,甚至视女警为维持平衡的障碍。
【悬念留到最后一刻】绑匪一如《蝴蝶梦》中的幽灵,前四集中从未现身(除却照片和监控视频),却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牵动每一个人,甚至连对十三年生活的闪回都没有出现,即便最后一集绑匪终露真容,却始终以当下的时间线展开剧情,至多是Ivy重回绑匪身边时对过往的重现与二者对峙时只言片语的提及。
这十三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是不告诉观众,让观众猜。
其实,幻想比实践更刺激,你害怕的并不是鬼魂狰狞的面孔,而是你根本不晓得鬼究竟长什么样。
所谓无声胜有声亦是这个原理。
Ivy的身份在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多次反转,甚至被逮捕,极大地增添了剧情的复杂性,将悬念保留到最后一刻,给予观众极大的预留空间,并没有照顾观者智商讲得一清二楚,留下细节让观众自己思考。
最后一次逃离成功,别以为就此尘埃落定,Ivy脸上的表情,是笑,是解脱,是茫然,还是什么,一切在家人的拥抱中戛然而止,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根本不存在出路。
想想坎普希在绑匪死后的言行抉择,看上去还有戏可讲。
然而,没有第二季。
外面的世界就意味着自由嚒?
外面的世界是个相对概念,自由亦然,你眼中外面的世界也许就是别人的房间。
【未经作者本人允许,请勿转载,谢谢。
】
说朱迪·科莫在此剧中的演技比在《肥瑞》里提升了多少实在有失偏袒,因为在《肥瑞》中朱迪扮演的是女二,戏份和留给她自己发挥的时间并不多,虽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爱恨,但着实没有关注到她的演技。
然而《失落十三年》一开头,观众们的心里自然就会有个衡量演员演技的标准,因为此剧的角色很特殊,是需要一定功底的人才能诠释好的。
当然,我认为针对这部剧,朱迪演得不错,也肯豁出去,看出来为了演好这么一个特殊的角色也下了不少功夫。
《失落十三年》一共5集,每集将近60分钟,片长很长,细节也很繁琐。
其实故事并不难理解,主线也只有一条,但是剧中出现的一条又一条不知所云和疑似女主有可能在撒谎的情节让人始终觉得哪里不舒服,再加上一些无聊弹幕,总感觉谁都有可能是坏人,看谁都像有问题。
不过是什么支撑着我看完这部又长又烦的剧的呢?
(可能是我做事从不想半途而废的个性吧哈哈哈哈)我想知道结尾,我想知道这个剧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尾才对得起豆瓣上7.8的分数。
然而我还是等到了,结尾不能说完美,但对我而言却很美:一个迷失过的女性在厄运在自己背后结束时扬起自信迷人的微笑之美。
结尾很棒,很多人都哭了,这也是为什么剧长要接近5小时的原因吧,前期平淡无味甚至冗长的铺垫会让结尾显得弥足珍贵。
这部迷你剧一共五个小时,我花了一个月才看完。
最初是看到毒舌电影的推荐,又正好刚刚看完《房间》,就兴致勃勃找来看了。
总体来说,及格分吧,对绑架案受害者Ivy的刻画绝对要比《房间》真实得多,但这种真实也主要是来自电视剧的更为宽裕的时间,至于“神作,”我觉得还远远算不上。
导演的野心很明显,绝对不是要讲一个勇敢少女逃出魔窟,有爱家人帮助她重建信心面对生活的故事。
第一幕就是主角Ivy逃出一栋房子,然后打电话报警。
这个看似惊慌失措的少女带出了一件十三年都没有破获的绑架案,下一幕就是她与亲人激动地相拥的情景。
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Ivy身上的疑点却越来越多,一直到另一个十岁女孩Phobe的绑架,让她与她的家人,帮助她的警官,她昔日的恋人都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
导演想通过一个被关在地下室十三年又归来的女孩的故事,折射出各种人性。
例如父母之间的裂痕,母亲隐秘的情人,自己与初恋男友之间的美好……我最喜欢的部分仍然是对主角Ivy的设定,她满身伤痕,脸色苍白,显然是受了很多折磨。
但是当警察的调查越来越深入的时候,竟然发现她曾经与嫌疑犯去过商场,在明明有机会逃跑的情况下又回到嫌疑犯身边。
其实这不是什么让人大跌眼镜的情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悬疑剧快要玩儿烂了的梗。
但是这部电视剧高明的地方在于从来没有直接提出过Ivy回到嫌犯身边的真正原因,就当所有的观众都和剧里的警察一样认为Ivy一直在骗人,甚至还有可能是帮凶的时候,Ivy的第二次绑架发生了。
同样的嫌疑犯,同样的手段,但这之后的情节完整地再现了Ivy这十三年来所过的生活。
嫌疑犯把她当成一只小狗那样训练,乖乖被绑在那里不动,就是“good girl;” 他们应该是一家人,她应该为他生个孩子,甚至还强迫她相信“她爱他。
”比起粗暴地展示受害人对嫌疑犯的感情,观众被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我们是旁观者,只能通过想象来揣测Ivy对嫌疑犯的真实感情。
所以,真实细腻,就是这部剧对这样一起长达十三年的囚禁的受害者的尊重。
Ivy重新回到社会后处处格格不入,有时甚至有点儿绿茶婊,在最后两集嫌疑犯出场后都变得可以理解。
导演没有一味煽情来博取观众的同情或者眼泪,而是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受害人被洗脑十三年,回到社会后重新开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这非常艰难,十三年,早就足矣摧毁一个人,但Ivy的第二次逃跑象征着她的胜利,她终于摆脱了恶魔的控制,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比起奥斯卡电影《房间》,这部剧才是真正地在讲一部关于囚禁与解放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房间》这部电影如果要靠表演获奖,那应该是给那个小男孩最佳男主角,而并非最佳女主角。
片中有一个片段,是母子二人获救后躺在医院的床上,电话铃响起,母亲很自然地就接起来。
这一幕当时甚至刺痛了我,我觉得这非但不真实,甚至还体现了导演的一种傲慢。
一个在地下室与世隔绝七年的人,怎么会如此自然地面对电话铃声。
导演或许只是太着急地去呈现走出房间这个主题,却没有在细节上下足功夫。
如果说起Thirteen的缺点,我觉得也是细节的物极必反。
导演设置的人物关系有点儿复杂过头,到最后有点儿覆水难收的感觉,例如Ivy母亲和Ivy以前就读的中学校长之间的暧昧,没有对情节起到任何帮助,无非就是说明了“每个人都有罪”,实在有点儿多余。
这样一来,整部剧每个人的形象都过于立体,反倒削减了戏剧张力。
或许,现实就是很无趣吧。
第一眼还没认出是doctor foster里的小女生…还没看room所以也没有对比可言~感觉最近BBC迷你剧都有点主要往人物内心深处钻研其他就由我们自己发挥想象来弥补的设定,这部片子也是各种细节各种线索各种欲盖弥彰,从Ivy扩散出去到父母妹妹闺蜜男友,所有人都在这13年里好像塑造了另一个自我逃避着失去Ivy这一痛楚,所以当已经成年的她回来后,各种爆发出来,其中我是最中意Tim他的心路变化的原本的最爱不见了回来的还是她吗?
曾经的感情还是爱情也或是愧疚…总之各种bug以及Eli的轻信等等都可以用各种人性弱点来掩盖…看完还是有点抑郁的…
节奏真的太慢了。
太细腻克制,人物关系的铺排大过对于真相的追寻,里面所有人都不紧不慢的。从人文关怀和视听的角度,可以有四星,但是对剧情而言三星足够。人物都立起来了,尤其是智慧冷静的女警察形象。前面铺了很多细节,但直到最后也没有好好利用起来,说好的反转黑化复仇真相呢?或许这就是英剧不同于美剧的地方吧
前三好评,后边两集。。。很失望
又压抑又丰富
傻逼女警惹我生气扣分不看了
无聊冗长,500次想弃剧。
有很出色的地方。顺带明白jodie会被选中饰演villanelle的原因了。
不要想太多。一直都在想太多。
专注黑警察5集,救命靠自己~近来BBC灰色片子好多,女主演技大挑战~
烂尾
看的过程中老是和Room串戏..姑娘演技不错,其他配角有点差。
全程压抑 女主演技一般~喜欢女警,男警虽颜值有智商不在线全程卡壳:)剧情感觉一般般$%#\看过没感觉……
剧情有问题,很有问题,女主角表现出来的不像一个被囚禁十三年的女孩。
冲着对房间的好感看的,你们说节奏慢,三集就能够演完,又说女主恢复的太快,话都给你们说了。但是我想象不出来,这种生活,情绪应该是什么样,所以我知道。
很早看的记不清了,就记得前面挺好的后面拍的不行
比电影房间节奏更舒缓因此故事讲得更细腻的被绑架人的故事,看多了这题材整个人都不好了。女主角朱迪·科默!从肥瑞一路看过来的演技大增,成长很快的姑娘,相貌也有点特殊,看好你~
不是一个简单的“逃离”故事,也没法说女主应该怎么怎么样。
这剧情 白瞎了我啾这么好的演技
开篇紧凑,细节精致,结尾草率
大学看的,女主角是肥瑞的女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