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看《二弟》睡着的经历,因此不敢多碰王小帅的电影,直到看了《青红》——一个关于青春戛然而止的故事。
王小帅的电影背景总是清清冷冷的色调,《青红》大片大片的青灰色,《二弟》里边也是从头到尾黝蓝黝蓝的光线。
而在这长段长段的阴霾里,他却总是诡黠地安排人物的青春如暗夜中的山茶花,在黑夜中绽放美好,再在浓重的墨色中染上哀伤的颜色,凋零。
于是,一夜之间,年华枯萎。
那些不时出现的红色,讲诉着韶光贱,流年把人抛的细散琐事,就好像青红垂下去的眼眸。
高圆圆眼神纯净,神情倔强,像模像样的踩着红色高跟鞋笃笃笃地踏在石板上。
那双鲜艳的女鞋,被父亲狠狠的扔掉,这个家庭只是悬浮于这个小县城的飘萍,他们注定离去,和其他的知青们以及知青的后代们一起,留给大山深处一个带着些许黯然的三线工人群像,压抑得就像总是潮湿阴沉的天空,凉薄的空气。
电影中的另一条暗线是大人们从头到尾都在反复讨论的去留。
上一辈人的青春在上山下乡,支援三线建设时便消失殆尽。
在下一代人的青春即再次将被埋没于此时,他们纷纷选择离去,拖家带口。
万万没想到,有人比他们更勇敢——小珍。
小珍之于《青红》相当于高跟鞋之于吴青红。
她大红色的口红,茜色的纱巾,那么明艳,唇红齿白,动若脱兔。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小珍比她的父辈们更加急切地离开了深山,尽管那个男人不见得是真的爱她。
我以为影片后来她会和吕军衣锦还乡地回来,但是王小帅不想。
于是,当小珍再次走进青红的房间时,伴着脚踏缝纫机呼呼作响的声音,我知道,她们的青春结束了,所谓花季只是在幽暗的夜里努力而绝望的绽放了一宿,还未天明,已经枯败。
命运多舛从来不是形容罗曼蒂克的词语。
如果《青红》里边有爱情,那却是残酷的。
小根最后是被枪决了么?
青红坐的车子在盘旋的山路上渐行渐远,她的少女时光也正在远去,她不会再听到,亦不会再看到,神情没有哀恸与悲喜。
青红多舛的青春终究是结束了,小珍的,吕军的,那位农场少女的,都在这部电影里边结束了。
不管曾经多么的放浪形骸,他们的,我们的,父辈们的,儿女们的,所有人的青春都总是在刹那间戛然而止,我们隐秘地对其中的波折讳而不语。
但是我们都知道,经历过多舛的青春,我们在一夜之间统统长大,疲惫地展开双臂迎接人世的悲凉。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能持有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皆因为孩提时代的邻居、同学中有很大一半都是上海人。
如今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多半都顺利返沪,而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却影响了整整一个少年时代。
《青红》这部电影发生的地点虽然很陌生,可是故事里的那群人却很熟悉。
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穿戴整洁,女孩洋气男孩帅气,而令我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是一种距离;他们多半待人客气有礼貌,可是无形中又保持着一种刻意疏远的距离。
中学时班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生就是上海知青子女,男同学为了远远地护送她回家或者更进一步的帮她修理一下自行车,常常打得头破血流,这样的待遇换了别的女孩可能早就慌了手脚,可她从来就没乱过方寸。
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到《青红》,我明白了个中的原因。
他们从来都没属于过这里,只有上海才是他们的故乡。
类似的影视剧也不乏呈现:《孽债》、《天浴》……要说剪不断理还乱,那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属《孽债》为优;再论戏剧矛盾冲突的厉害关系就是《天浴》占了上风。
《青红》的世界是冰山里最狭猝的一角。
虽然很多人都反映这部电影过于沉闷,但是舞厅里的一场戏还算是沉闷之中的一点新鲜空气吧。
类似条件的舞会在今天看来也许比嚼蜡还无味,而无味背后的驿动却是今天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
李滨的表演没有突破,高圆圆怎么摆都只能是个大花瓶(对不住她的影迷了),而王导演如果你是冲着嘎那才拍电影的,劝你歇一歇再拍下一部吧。
自古以来,传统思想文化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使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的青年人不得不停下脚步。
本片《青红》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吴青红一家为例的,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政策号召,到西部贫瘠地区帮助其发展的故事。
片中是以高圆圆饰演的“青红”的青春时代为视角来展现社会问题的。
片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
“青红”是家中的长女,她即勤劳又懂事,虽外表文静柔弱,但却藏着一颗渴望自由,渴望挣脱束缚的心;青红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颇具时代特色的人。
他为回到上海,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待女儿的学习十分严厉,对待其生活一丝不苟,可他却犯了一个错误,为了自己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除此之外,本片用了华丽的视听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青红因为父亲对自己监视而不满跑到小珍家,父母就此激烈争吵的戏中,运用了长镜头来拍摄,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以暗色调,侧面拍摄的方法来记述父母吵架过程,深刻表现了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母亲始终重复一句话“你教育孩子也得讲求个方式方法吧!
”父亲却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这还不是为了她好”可父亲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使青红的青春时代注定是黑暗的,他剥夺了青红的思想和自由,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
青红就像一只笼中的鸟,渴望自由又无可奈何。
当父亲得知青红与小根间暧昧关系时,持坚决反对态度,父亲认为小根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父亲与小根在澡堂的那场对话中,充分反应出中国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那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婚嫁讲求“门当户对”,生活中讲求“男尊女卑”。
而小根送给青红的那双红色高跟鞋,就像一粒炽热的种子,悄悄地落到了青红的心里,而父亲绝不允许女儿唯一学习机会时做其他没用的事。
那双高跟鞋被父亲扔了,那小小的爱的火苗刚在青红的心里一闪便永远消失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训斥青红,用全景拍摄坐在床上沉默的青红,表现出青红的无助;第二次训斥青红是在那次舞会后。
事先小珍骗青红的父亲说北京来了个教授要讲关于学习的事,实则小珍要带青红去参加舞会。
当父亲得知后又一次大发雷霆。
作用长镜头,全景拍摄屋内坐在床上的青红,使故事更加真实,更能表现出在父亲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下,青红内心的压迫感再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红却无力反抗,她选择用绝食两天来回应父亲。
在拍摄这场戏时,影片运用了两个空镜头,渲染了周围没有生机的环境,隐喻青红又要发生什么事,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具体。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不知不觉间都有了爱意的萌生,小珍也不例外。
她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舞会中认识了一个男生,互相许下承诺以为永远不会分离,可最后男生却娶了另一个女孩,小珍卧在青红的怀里痛哭。
男孩结婚的晚上,小珍一人站在院墙的下面,周围一片黑暗,只有头顶上的一盏灯。
这场戏运用了大全景侧面拍摄的方法,表现出小珍的孤独无助。
同时运用声话蒙太奇中的“声画对立”,周围的配乐是结婚的欢乐的乐曲,而小珍却一个人伤心,在黑暗中站着。
这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真正的自由而言,在这封建顽固的思想中,留给孩子的只有压迫。
最后小珍失踪了。
小根的口琴声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根送给青红鞋后,用暖色的灯光,斜侧拍摄小根吹口琴的背影,表现出小根心里对青红的热烈及期盼之情;口琴声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小根要给青红口琴后吹响的;最后一次口琴声的响起,是在影片结束时。
家庭观念及时代背景的限制束缚中,小根终于爆发了,他强奸了青红。
青红受不了自己内心的谴责,选择自杀,但最终抢救过来了。
而小根在得知青红自杀的消息后,选择招供,被判了死刑。
在青红一家回上海的途中,随着第三声枪响,青红在这里的一切都结束了。
她的友情,他的爱情,包括她的青春,都随着这一声枪响被深深地埋葬了。
她也是这时代的牺牲品,在她之前,不知又有多少如同她这般亲手将自己为时代做了奠基。
青红没有一次与家人平心静气的交谈,没有一次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件事,更没有一次为了自己真正的做主。
最后一次口琴声响起了。
小珍,青红,两人的爱情故事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亘久的传统思想如同现实一样的残酷严峻,深深地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小根,大名樊红根,男,19岁,本地农民后代,技校未毕业。
刚接替出了事故的父亲,进了山区小城三线厂冲压车间,农转非。
去那儿头两个月,领试工工资,除留给家里的吃穿用度,剩下的一个都没花,外加又吃了半个月馒头就咸菜省出来的8块,总算买下了那双来回看得商店台阶都快吐露皮了的红色牛皮高跟鞋。
小根妈皮鞋都没穿过,更甭提高跟的了。
小根家也没女孩儿。
买下这双鞋那天,小根是打家里出事以来心里最敞亮的一天,收工后就跟山坡气象站的篱笆外头看落日。
后来,又看了星空。
唯一可惜的是,想等的人又没来,还是找到从前一块儿念技校的哥儿们才送走了那双鞋。
小根真心喜欢青红。
打技校二年级那年,头一眼见到那个留着齐耳短发,不大言语,眼神总好似怯生生的姑娘,就喜欢了。
后来认识,知道了她叫吴青红,三线子女,两岁时候跟父母从上海来到贵州新建厂。
青红白净,那双鞋她穿着一定好看。
再后来小根爸出了事,家里除小根没谁能出去挣钱养家了,还是车间主任找了厂长几趟,才批下个农转非名额,小根这才顶替来到冲压车间。
不上学上班了,能挣钱养家是好事。
只是见到青红的机会少了。
只能在收工后,到气象站在的那片山坡空地上碰碰,哪天青红要能闪开她爸的盯梢,说上两句话。
其实,俩人平时话都不多,就是互相看看也好啊。
青红爸,组装车间吴师傅,上海人,三线厂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经他们那拨儿上海来的老工人建起来的,所以虽然也没什么学历职称,光凭这建厂的老资格,在厂里说话也够牛气。
吴师傅脾气不好,不过据说他跟家时候脾气更不好,青工们都怵他。
青红妈妈文文静静,不怎么说话,是厂区医务室大夫。
青红要穿上白大褂,就是她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吧。
小根喜欢青红的事,不知怎么让她家里知道了。
所以自从这学期开学,青红被她爸爸管教得更严了,天天下课后,青红爸都跟路口等着青红,然后一路跟着她,一同回家。
为这个,小根又有几个星期没逮到跟青红说话的机会了。
他想青红,可想起吴师傅……还是天天在气象站的篱笆空地儿等吧。
皮鞋送出去的转天,恰好车间临时来活儿,收工晚。
收工后没顾上回家吃饭,小根就绕到青红家那边的街角,心想万一青红会出来去小卖部买东西呢,问问她皮鞋喜欢么?
…… ……要王小帅是女的,电影会叫《小根》么?
看过青红高圆圆,对“女人”这一类目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一些时候,只要长得够美,就够了。
感谢中国一些电影导演,为我们记录下那些岁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做了不少,有的是记录(像顾长卫《孔雀》贾樟柯的乡愁三部)有的是还原(田壮壮的《蓝风筝》),王小帅的《青红》中,我第一次知道“支援三线”,在书上,在人们抒情的笔下,滔滔的口中,历史是多么宏大壮丽,而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历史又是多么具体而微。
前年WHFY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青红》讲了几个上海支援三线家庭在贵阳山区的故事,以技校里的广播体操始,以80年代后期的严D终,讲述了上一代人在历史洪流里的愤懑后悔,新一代在青春期的迷惘与哀愁。
片中青红的父亲老吴每天跟着女儿去学校和放学,不准她和男生交往,如果把他当成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不懂教育方法的中国家长,就太肤浅了。
在一次和太太的争吵中,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对太太吼:你一句对不起就过去了?
(当初是太太积极进步执意要到贵阳来支援三线的),十几年,好,好,好,我们是完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回上海,不能在这里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
我也理解他的愤怒和焦虑,住在深山里的上海人老吴,每天都努力的调整波段收听广播--人已经在这儿了,再不听一下就更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而且,他根据听到的消息对外部的判断也是准确无误的--将来就是一个只讲钱的世界。
他对青红的吼叫无疑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是对过去的后悔与对未来的担忧,事实上他给家庭的安排也没错,十八岁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呢?
尤其是在这大山里,她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眼前的青春萌动就是生命中的一切,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就是她能理解的美丽与潮流的终极,情书就是她能感受的爱的终极。
老吴明确的看到了未来,如果孩子就这样在这里结婚开始营营役役的生活,他就真的毁了她们的一生--因为当初一个热血的决定。
但没人能理解他的预见,以至于最后他带着全家离开,奔向一个未知时,太太提出了离婚,女儿因为受刺激而精神失常,或许,他还是把儿子带到了上海,他儿子长大后回看,会感激他做的这一切。
幸福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吗?
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珍珍决定和吕军私奔前问青红。
然后她大胆的(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她)和另一个支援三线二代吕军私奔了,她们去了外面的世界,过了一些日子又被追回来了,吕军继续他不幸的早婚(因为把女方肚子搞大不得不娶了一个当地农场主的女儿),珍珍初恋梦碎跟着父母继续她在大山深处的生活,不同的可能是她不再梦想外面的世界,不再梦想美好的将来。
影片最后小根在严打中因为强建(可能都未遂)她被枪毙(导演好心的在大喇叭播放到小根的宣判时插了一声汽车的鸣镝,她们没有听到死刑宣判,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沉默寡言的青红,将所有青春的心事埋葬,以割腕自杀未遂完成对青春和这座小城最后的回眸。
老吴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离开三线建设的贵阳是正确的,尽管他太太会和他离婚,青红也留下了永远的心灵创痛,这是历史留给他们青春热血的烙印伤痕,老吴抓住机会做了人生又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以后会过上更正常的生活。
留在小城里听邓丽君的珍珍也许也会回到上海,但娶了农场主女儿的吕军怕是回不去了(他父亲因公伤残),尽管在双卡录音机动感的美国流行曲的节奏里,他屁股扭的最灵活,抽烟的样子最酷,但他的青春结束了,人生的辉煌也结束了,三线建设像中国其它国家计划一样,拨乱了无数人的人生,像棋子一样将他们撒落在中国这个硕大的棋盘上,由他们自生自灭自求多福了。
大山深处的小镇上,朝雾初升,红色的高跟鞋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紧张,兴奋,甜蜜,嗒嗒嗒,正是青春的心跳,悠扬的口琴声是甜蜜而忧伤的,邓丽君替她们抒发着心声:你曾经对我说过,永远地爱我,谁知道你的话儿,都是在骗我,你狠心抛弃我,也不管我死活,谁爱我谁爱我。
这歌曲抒发的正是青红和珍珍知慕少艾的青春期心情,也是支援三线的上海老吴们和他们又爱又悔的国家的纠缠。
老吴强硬的改变了青红的命运,正如十多年前,国家改变了老吴这代人的命运。
片尾王小帅献给他支援三线的父母们,他父母把他从贵阳带回武汉,他考上了美院,父辈的命运终于没有在他身上轮回。
父母成长的年代,有很多青红,很多“青红式父母”在那个女人失去处女膜、堕过胎就99%在婚恋市场被歧视的年代,做父亲的就得严防死守着女儿发生性行为。
否则女儿和男人发生性行为/怀孕只有结婚和“被歧视”两条路可以选。
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路,推推搡搡的把女人往结婚上面推。
看着看着就很同情“青红们”,想起了下乡的女性亲戚,如果她们下乡的时候社会观念像现在一样,即使情窦初开了,发生性行为了,也不用为此被社会舆论裹挟着18-9岁就结婚了。
没有异样的眼光,她们可以随父母回城时回城,有另一种人生了。
警惕“认可男人有拒绝处女、终止妊娠女的自由”,男人没有权力、理由歧视。
如果典型的青春之歌,是革命、是愛情、是理想的追求與失落、是強烈而游移的氣息,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電影,是否還需要重申「五四」激情?
要唱一首新的青春之歌,導演王小帥把《青紅》設置於特殊的處境之下:一群本生在上海的年青人去開發大西北,直至生了孩子,在西部度過半生,還是想著要回上海去,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何處是吾鄉?
沒有鄉的所在驟眼看來,《青紅》的故事是簡單的,一對少男少女,以不同的方式追求愛情,失望之後,走回家去。
不過典型的兩代矛盾顯然不是《青紅》的重點所在。
青春的革命家不只是年少的青紅和小珍,還有中年的老劉和美芬:他們年青的時候,離開上海,為的是建國的理想,開發西北,是社會國家的大熱情。
可是現在,在貧困的貴陽,他們有的是什麼呢?
在他們的心中,抱著一定要回上海的信念,為的是孩子,權威地認為這是對他們最好的養育方法。
於是我們看到「鄉」的多重意義,一方面老劉和美芬的成長地是上海,但他們的孩子呢?
他們在貴陽出生,貴陽才是他們的家。
可是王小帥透過鄰舍之情來刻劃他們在這裡已經植根:在他們之間竟然沒有秘密,並演凙純真的友情和願望。
然而這個矛盾關係並不尖銳,上海夢(Shanghai Dream)以壓倒性的姿態,成為了美好生活的神話,或符號,貴陽,無處容身。
上海幽靈上海成為了這群人心目中的理想地。
而這幽靈彷似是有骨幹的:金錢、物質、美好生活、甚至快樂。
然而這些全都是想像,實際上是一場大賭博。
正如當初美芬來到貴陽,輸了自己的生命。
上海的意義在於令我們提出疑問:為什麼他們要賭博呢?
於是我們可以從空間的角度,理解這階級的陰霾。
上海、香港、北京、廣州在中國大陸正處於優越的位置,因為這裡是現代文明的窗口,是金錢物質的大城市。
再往上推,便是中國貧窮地方對農村鄉土的徹底離棄,他們只認同先進的城市,不顧後果,為的是「救救孩子」,導演認為這是值得尊敬的行為。
可是可悲的是,他們對上海一無所知,上海只是他們心中理想的幽靈,革命的宿命在老劉等生命裡第二次上演,中國的人民,總像走不出失落的困局。
何處是吾鄉?
然而電影最後的鏡頭值得深思。
老劉一家遠走與強姦青紅的小根被判死刑並置:死亡的陰影同時在兩群不同的人的上空盤旋。
這裡提出的反思是,如果真正的上海是如此完美的話,他們為什麼帶著如此沉重的面容?
他們還是在車子裡,車子繞過連綿的山路,死刑的槍聲響起,還有車窗外一大群好事的民眾──魯迅在賈樟柯、王小帥鏡頭之下依然陰魂不散。
上海夢似乎把城市提到一個不可壓抑的高度,然而真正的鄉愁正是在這個時候產生。
不要看漏青紅的弟弟,接近沒有對白(否定語言的能力?
),但從臉部表情看,他看通一切,他的率真和悵惘,正正就是導演的眼睛。
我还没看《青红》的时候,先看到王小帅携高圆圆走在戛纳的红地毯上。
我对伊的笑和伊肩上那朵硕大的黑白蘑菇(俺是粗人,就会这比喻)印象深刻:美女!
看完《青红》,惊于其对那个年代历史背景的营造:第六套广播体操、露天老电影、花格喇叭裤、怪模怪样的迪斯科步伐、手工稀煤、信号脆弱的收音机、邓丽君、天天改造思想的广播……瞅着这些东西比瞅着高圆圆的笑脸还要窝心。
《青红》的时代印记来自王小帅80年代初在贵州的童年记忆。
当然那个记忆距离我的这一辈可能更早些,但是在我们毗邻贵阳的什么都要慢半拍的老家,电影中的很多东西都不难看到。
尤其是高圆圆那身现在看来老土的打扮,挎一帆布书包,走乡间小路上,整个就是我小学同学。
不同的是由于电影拍摄的是贵阳城郊,虽是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状态比我童年的乡村记忆还要富足,可见城乡二元、贫富差距之源远流长。
当然了以上所说都不会成为你中意这电影的理由。
这样的一个电影,远去的时代,陈旧的题材,以艺术的名义,实在是太难让当下的年轻人中意了。
所以租碟的老板就会说,你的品位独特呀,专挑有深度的,今儿又要深沉一把?
呵呵,我说,我是个俗人,听说拿奖才看的,而且要是国外的奖,不拿奖不看。
线性叙事,简单直接。
长短镜头结合运用。
节奏缓慢。
没有配乐。
原音录制——生活的真实不加修饰地呈现。
整部影片充分体现出导演还原历史本相的野心。
正如王小帅的同类贾樟柯所说:“我愿意做一个目击者,和摄影机站在一起,观看眼前的一切。
”这本身可不是大众化、现代化的形式。
而“第六代导演”坚持艺术的本质,他们的选择也有足够正义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国外屡获奖。
王小帅说:“我希望大家还能记得,电影是以艺术的名义诞生的。
我仍然会继续坚持在中国挖掘艺术电影生存的空间,为爱看艺术电影的观众提供艺术电影。
” 这其实就说出了艺术电影的命运:被有限的人保持关注,票房空间永远有限。
不过换句话说,扒掉《星战》之类电影的科技的“皮”,纵使有电影大师对卢卡斯的吹捧(这种吹捧往往是相互的,请不要忽视),也不过是一场快餐式的视觉盛宴而已。
说说演员的表演。
有人说电影中青红定位是“林黛玉”,其实被高圆圆塑造成了活脱脱的“周芷若”;有人说“小根”扮演者纯正的京片子跟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挨不着边;有人说咆哮着的不近人情的“父亲”一角形象单薄,以至于没有得到青红包括观众的理解和原谅。
王小帅如是阐述电影的矛盾冲突:“已经长大了的下一代不会理解父母的心愿,他们对故乡一无所知,他们热爱的恰恰是脚下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还有,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他们情窦初开,恋爱开始了。
这加紧了父母们的危机感,他们不想看到下一代继续他们的命运,于是两代人的矛盾开始了。
”——片中所有的矛盾都有一个悲情的结局,而一切看起来并没有被原谅。
尤其“父亲”一角。
胡兰成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看来,是青红还不懂得,观众还不懂得。
或者,是导演王小帅没有懂得?
影片以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空镜头结束,雾气中绿意盎然的山区全貌,半夜偷偷逃离的青红一家乘坐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盘旋,一切显得静谧而诡异,然后是刺耳的三声枪响。
越望后,镜头似乎越贪恋狭小的空间,一直不舍得伸出带着一家人逃离的车厢。
而车窗外面,人流倒退,一切幻化成空,车里的一家人都害怕窗外,逃离窗外——他们终于离开贵州逃上海去了,可惜他们内心没有办法逃离那三声枪响。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让一代人魂索梦牵的城市:上海。
人很多时候或许是最可怜的动物,不管他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他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上。
曾经一个不到二十岁如我的少年,对物质的所有替代物,随身听、钞票、女人、江湖地位等充满了狂想。
其实抛开这个电影,一代人的物质想象,都与那个叫做上海的地方紧密相关。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骄傲于他老“上海牌”的机械手表,而现已年过三十的小姑姑至今仍然津津乐道于她19岁那年的“上海头”、的确良衬衫和健美裤。
等到我梦想考大学进上海的那一年,我清贫的父亲开始害怕这个城市高高在上的物价。
你要是到上海去上学,听说那地方白菜都一块钱一斤,我怎么供得起你,父亲说。
到如今白菜卖一块的城市已经遍地开花,我还是害怕去上海。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不是怕上海白菜贵,而是上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高得有点不正常。
不管怎么样,我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决定不了上海,所以上海历来是人潮汹涌之所,去的已经去了,来的尽管来着,无数人颠沛流离,为了跟光荣的上海人分一杯羹,他们乐此不疲。
电影里,青红的上一辈们气急吵架的时候,就开始操起上海话来,你看,他们需要用有关上海的一种形式来表达出内心在别处的窝囊。
所以原本的上海人,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怀念上海,有足够的理由朝上海狂奔,狂奔不成有足够的理由后悔——我觉得这道理不仅适合《青红》那个年代,也适合现在。
希望不再适合将来。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总希望天地下苍茫一片都是故土,也便不再有乡愁和流离。
其实我们之所谓故乡,不也就是先人漂泊的最后一站吗?
如果我们可以在陌生的土地上让关于故土的念想自然死亡,那我们的下一辈也一定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大胆恋爱,繁衍生息;可是我同时又是现实的,我知道人们走多远都走不到家。
那里才是故土呢?
苏东坡云“此心安处是吾乡”,那是因为他的年代还没有诞生上海这样一处繁华,要不然苏轼老儿早心痒痒,买票飞上海签名卖诗去了。
说的《青红》,最后居然跑题了。
不爽,大叫一声:故乡啊故乡,上海啊上海。
褒义性文字:(此处省略333字)《青红》观后我认为可有所品的些许细节:1。
买皮鞋时,一双鲜亮红色的束之高阁,而男角的视线只在下方寻寻觅觅。。。
(***)2。
青红在与其父争吵时,背景是一大一小颜色有些许寓意的葫芦。。。
(****)3。
青红与其父赶路时,借口方便之际溜走后,其父掏出烟抽。。。
(**)4。
青红与那人约会之地选址在气象台。。。
(***)5。
地下舞会时,青红带了一把伞(注意其某个片段的动作细节)。。。
(**)6。
其父国语与上海方言的交错演绎。。。
(***)7。
青红自个儿煮饭,被烟熏时,抹了下眼睛。。。
(***)8。
放露天电影《阿西门的街》时,字幕放倒。。。
(****)9。
某些镜效的处理。
譬如众人在青红家聊天,青红帮忙倒完茶后,在夜色中走出家门,那时的画面宛如一张照片。。。
(**)10。
全家乘吉普车离开,一些当地人在车后猛追,同时广播里传出宣传报道之时,高园园的表情演绎体现出的角色内心细腻活动之到位之处可谓可圈可点。。。
(*****)11。
片尾技术蹩脚的口琴演奏:《南海姑娘》。。。
(*****)“*”的个数是本人对其寓意深度的主观理解。。。。。。
贬义性文字:(此处省略111字)想说的一些话:1。
小孩分娩后,众人评价在所难免。。。
其父母和小孩照样得生存下去。。。
2。
电影的优劣之度,在我看来无非几项:a.寓意;b.情节 c.潜细节的安排 d.演员对角色的演绎 e.画面背景的观赏度 f.音乐的选择与配置。。。
而针对《青红》在这些方面的处理的个人打分分别是:a:****;b:**;c:*****;d:****;e:***;f:*(可能是剧组考虑到整个剧情的需要)此类电影正符合本人观片的喜好度,所以我个人比较喜欢《青红》这部片子!。。。
无关乎世俗的出于个方面考虑的评价文字。
一直没看《青红》,因为我怕艺术片。
但是,我又非常喜欢高圆圆。
所以心里很矛盾,又无法解决,于是每天洗了就睡。
今天接到通知,从明天起我调入“保先办”半年。
下班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径直走进碟店,买了《青红》就走。
顺路,我还买了一瓶酒。
电影开始,我的酒就没有停过。
我没有办法停止,必须不断地喝。
抽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手在剧烈地抖。
这是我最不愉快的观影经历,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欣赏,倒不如说是磨难,极为痛苦的磨难。
因为昔日的噩梦又回来了。
影片用破败深邃的道路引领,越过山坡上的菜畦,把我带回了八十年代初。
中国有无数我这样的孩子,因为父母下放,因为父母建设三线,因为父母修筑秘密军事基地,离开了大城市,在山沟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那个时代里的一切都冰冷、粗糙、劣质而且伴随着剧烈的伤害。
我的一位女同事给我说了她童年在三线企业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父亲教她缝纫,希望她有一门日后谋生的手艺。
因此,她经常被她父亲打到跪在地上无法站起来。
我今年三十岁了,自己独居,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当看到《青红》里“父亲”的咆哮时,我在沙发上浑身发抖,恐惧得无法自已。
我曾经被如同一条狗一样暴殴过,只因为那时的家长无路可去,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从今天的眼光看,很难理解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忍受那样一个乏味、压抑、粗暴的时代。
正如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
但是,我们真的是从那么一个时代里走过来,并且满意于今天的空调和席梦思的柔软舒适。
好像今天躺在我的沙发上,生活就一直如此似的。
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我不愿意去那么想。
至多,我在心里下重誓,等我有了孩子会给他/她最好的教育,并且终生不碰他/她一指头。
但是,《青红》又把我拉了回去,迫使我去面对那些我早以为自己忘记了的事情。
2003年,广州珠江边,我和一个叫乔治的人在喝酒。
不知道为了什么,谈到了各自的童年,谈到了各自早年在各种山沟里的流浪。
饭店豪华安适,我们却同时觉得全身发冷,最后说不出话来,碰杯的时候泪光闪闪。
我们本不该过那样的生活的,生活从来也不应该是如此艰辛的一件事。
你不必离开你的北京,他不必离开他的上海,我不必离开我的昆明。
我们应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而不是眼泪,同时吞下麻得发苦的绝望、屈辱、伤痛。
有人说高圆圆在戏里演得不好,我不那么看。
她是那么的美,盛开在如此灰暗的背景之下,仿佛在等待着摧残和毁灭。
事实也是如此,一如我们纯真美好的童年。
这片子只需要她的美丽安祥,只需要她的柔弱无助。
于是,我们能想起那些插翅难飞,那些苦海无涯。
《青红》不受欢迎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看了都很难受,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如此善于遗忘苦难。
追风 无趣 幼稚可笑的表演 我喜欢男演员
这个年代有太多纯粹和神秘感,喜欢这个年代的历史
看不太懂,高圆圆还是花瓶
整个片浓浓的优越感,不觉得父亲那么偏执过分,不觉得歧视当地人的年轻人过分,不觉得乡下小伙一激动强奸了爱人最后被枪毙过分。只觉得导演好过分。整部电影不就是出生得优越,年轻时自己选择的路到头来后悔吗,所以拼了命要重回故土吗。不知道片尾的致敬用来干嘛,总觉得片中的弟弟就是王导。
照片电影!
再看《青红》 一直觉得 青红的父母 似曾相识 整部片子笼罩的气氛 像是一只无形的巨手 把我从现状的浑噩阴霾瞬间扯回到了旧日的真实直面。 恰若片中清冽的空气 这是真实的中国。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王小帅驾驭镜头的能力还是很强的。8.6。
没经历那样的时代背景,所以并不是十分理解。难为高圆圆,电影中扮相那么土气,却还那么美。
青红,真没意思,我只能说自己不懂艺术。想起孔雀,至少能耐下心来看。看青红时,我起来喝水,如厕,再喝水。高圆圆演什么都一样的呆。青红,真没意思,我只能说自己不懂艺术。想起不久前的孔雀,虽然一样没有太多的感触,至少能耐下心来看第二遍。青红,第一遍时,我起来喝水,如厕,再喝水。坦诚说,怀旧的只能是给有经历的人看。象我这般没经历的,情节上自然没有共鸣,也就难有感动。表演上,高园园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无论笑还是恨,都看不出高中女生的活生生。难道纯情是和呆滞划等号的?
反映文革期间的电影,影片最后的一声枪响,现在还在脑海里回荡。
从平淡中要咂摸出人生的滋味 年轻还是做不到啊
2005/11/15 730pm STAL L D14 @ Film Archive
一个只重画面故事能力超级薄弱的导演加一对儿面瘫主演,尽管故事发生地在贵州乡下,尽管有很多喜欢的场景,还是平庸,不像科长总是直逼人心。
王小帅的自然主义有时候真是离电视剧就只有那么一小点的距离。
原来王小帅真的一直在拍知青,感觉他属于没什么天分的导演,这部胜在诚恳及细节丰富,但是大概有些自传的成分站的太近了,反而不如闯入者后半部的知青鬼城有意思。高圆圆那时的气质形象与青红太符合了。秦昊一出场那个骚劲就认出来了
佩服自己把它看完了
迷惘的一代只会造就更加迷惘的下一代。中国版的《革命之路》。
青红是个历史的符号,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曾经在中国的那一代人很多人发生过。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信仰背井离乡远离城市来到乡村。很多年以后,热情渐渐冷却,现实无情的打击着这些曾经的热血少年,于是思乡的情绪蔓延起来。青红这个女孩与小根的青涩爱怜,与这个大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青红的父亲,而是上海到贵州的距离。小根的爆发以伤害青红为价,得不到我便要毁了你,充满自卑感,这便是他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而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贵州便是她的家,父亲却在灌输着她不是这里的人,她茫然无助,找不到自己的根。
不只是当年……青红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悲剧仍旧在上演。挺喜欢王小帅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第五代其他导演大角色大环境大格局的书写,而是聚焦小人物,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与恒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去让读者形构出那个没有出路时代的沉重、苦闷、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