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到华仔定妆照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担心,悲情恐怕要往苦情方向拍了。
为了拍出真实感,真是吃了不少苦头,造型、演技、气场不断往下沉,然而即使是农民,雷泽宽看起来也是一个精瘦而精致的处女座。
而接过雷泽宽手中传单的群演又很难掩饰眼中的粉丝目光,于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越用力越出戏的局面。
一边是爸爸找孩子,一边是孩子找妈妈,在路上相遇,重新出发。
找雷达和曾帅的旗代表不随时间流逝的执着,周天意的旗则代表新的伤害随时都在重复。
导演在过去现在之间努力构建层次,着力于每个人的痛点,然而遗憾的是,正是这种过分的“努力”让片中每个人看起来都显得孤单而不搭。
倪景阳饰演的妈妈更像是老公出轨导致的精分,雷泽宽可以是执着讨薪的农民工,曾帅则可能饱含着从电影中看来的流浪情怀。
这种概念化表现人物孤单的方式是陈可辛在《亲爱的》里费心避免的,丢掉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悲伤,震碎一个核心家庭的痛苦将触及整个家族及其所延伸的社会接触面。
要根除作为社会问题的“拐卖儿童”需要多方努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大众及社交媒介等。
目前我们放到电影中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在社交媒介不断发达的今天,动员大众用相机和网络来救人与自救。
但这里的“网络”绝不仅仅是键盘和屏幕,雷泽宽的执着和拼图般的好心人,反而使得生活层面的痛苦显得生硬。
又要表现雷泽宽和曾帅的寻找和失望,又要塑造半路父子情,观众的情绪也变得有点尴尬。
倒是井柏然的俏皮显得越来越可爱,在《等风来》这样沉闷的片子里偶尔也能提提神。
曾帅记忆中的铁索桥和竹林,十之八九是不会在了,但这种断裂并不是导演用色彩交替来展示的童年/记忆/寻找,而是九十年代城市建设进程加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瞥。
越处在底层位置,越无以改变身份和处境,越贫困道德的成分越复杂。
同样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亲爱的》倒是精明地设计了一场伦理困境,李红琴不惜通过法律讨要“拐来的”孩子,田文军甚至要扛着亲儿子丢垃圾,每个人都在挣扎。
但曾帅的回家之路却很精致,一如他的白衬衣。
踏在铁索桥上的闪回也显得很突兀,倒下的竹林和断裂的铁索仿佛预示着急转直下的悲伤,然而层层围住的拥抱所揭示的答案却不过是为了说明,桥断绳裂人变心还在。
近几年社会题材、公益话题类作品越来越多,从艺术项目、小短片到院线作品,观众得以借用艺术的眼光来重新发现被遮蔽的弱势群体,很让人感动。
但如何审视这些作品又带来了新问题。
2014年我和朋友之间曾经有一场严肃地争论,源起就是群星零片酬公益电影《有一天》。
出于对公益的支持,我按正常票价买票,并且“违心”地做出了五星好评的推介。
而朋友则坚持只打一星,并且强烈不推介,原因有三。
第一,哪怕只作为一部微电影合集,也有至少一半作品完成度不够;第二,公益不该有门槛,但艺术也不该被绑架;第三,与其立意不高地教小朋友如何关心弱势群体,不如让孩子们把时间省下来读读《我是猫》,或更懂得生活之美。
说得这么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永远不要指望用题材保护一部烂片。
不得不说,我对《失孤》的期待很高。
但是自从片头土掉渣的转场效果,我就有点担心后面的影片会不会受到影响。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首先是影片的人物非常脸谱化。
没有任何原由的,井柏然演的角色就踏上了找妈妈的路,显然在影片中,他负责吸引年轻观众,但是作为一名年轻观众,我没有受到任何吸引。
当然他很好看,而且牙齿白得让人出戏,但好像他只负责将剧本里支离破碎的情感表现出来,一段不搭一段,令人费解。
德华大叔的造型很突破——但也只有造型突破。
他的言语和行动,仅仅停留在找孩子的阶段,没有犹豫,没有挣扎,甚至绝望都是浅的。
加上采海带的大娘施暴刘天王时故意放慢的节奏和浮夸的配乐,我突然想给开场前跟我说《失孤》比《亲爱的》好看的那个人一个淡菊姐的眼神。
其次,故事结构很凌乱。
《失孤》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
是因为失去而变得孤独,还是失去孤独找回某种慰藉,影片并没有讨论。
我猜测导演可能想要通过对这一个寻子一个寻亲的人物之间的交流,表现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旨。
可是,就算把中华田园风光和铁索桥拍得像风光大片,也对叙事本身没有任何帮助。
还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德华叔叔看见面包车里面的小孩恍然失神的剧情,删除了这一段浓墨重彩的表演,毫不影响往后的剧情走向。
第三是糟糕的剪辑。
我觉得除了砍竹子变色调那一段稍有新意,其他的很多地方,比如把失去女儿的那个臆想症姐姐和德华叔叔用平行蒙太奇的方法表现,还有小井同学铁索桥暴怒的转身一段,以及极力想煽情实则无力至极的拉伸镜头等等,让人感觉粗糙又刻意,如鲠在喉。
影片的苍白让人如坐针毡。
耗费掉一个多小时的注意力,我在座位上换了大概四五种姿势,然后感谢刘德华和井柏然的字幕淡入淡出(原谅我这几天剪片子有字幕强迫症)。
影片就在这种任意的混乱中结束了,没有一个出彩的配角,除了吴君如小姐,我甚至觉得那个好心的胖姐姐另有图谋。
除了影院我和小果说,早知道看《灰姑娘》了,她说女主翘着个嘴,有什么好看。
虽然一直在说“好看”和“不好看”,但在我看来,“好看”就是剧情合理,角色丰满,逻辑通顺,剪辑流畅,最好能留给观众讨论和反思的余地,而不是时时刻刻不忘告诉观众,“嘿,该哭了啊”,或者是“这儿笑一下”。
《失孤》中泼水那场莫名其妙的戏就是个例子。
如果说《亲爱的》我会给四星的话,《失孤》我只会给两星。
因为它的浅薄与刻意。
对于看新闻联播都会流泪,玻璃心一戳就碎成渣的我来说,生活中总是有意避免接触像《失孤》这类能叫我分分钟哭成狗的电影。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看《亲爱的》。
我讨厌心房被揪起来反复揉捏的感觉,害怕看到善良人的脸上露出无助、绝望和悲苦的表情,因为每每看到那样的场景,我便会被酸痛、涩然、悲伤和无奈逼进死角无法逃离!
看过《失孤》的剧照,也知道刘德华在影片中扮演的是一个饱经风霜雨雪、被思念和愧疚日夜折磨的老父亲形象:花白的胡须,粗糙的掌心,两颊凹陷,眉头总是深深地皱着,眼角的每条皱纹仿佛都是一个故事,佝偻的后背却叫人看出生命的重量……这一条条,一点点,简直全是能刺痛我、让我的热泪瞬间决堤的利器。
因此在走进影院看《失孤》之前,我给自己作足了心理准备。
我告诉自己,就去大哭一场吧,不是说哭泣也是一种能够排解压力、舒缓情绪的方式么?
然而,没有预料中的大哭一场,没有想象中的痛彻心扉,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是温情脉脉后的酸痛暗涌,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悲伤入体、泪眼盈盈。
在评价《失孤》是否为一部合格的电影时,我们不能忘记这部电影一直以来的定位。
从宣传来看,导演似乎一直强调本片主打温情牌。
希望不了解这点而急匆匆冲去影院想要来一场惊涛骇浪般的情感宣泄、最终却失望而归的观众,不要急于对这部电影产生“泄愤”式的评价。
本片的画面干净大气,没有乱七八糟毫无意义的东西入镜来分散观众的焦点;色调和光影偏向温暖和明亮,一路上许多明明很普通的景致都被处理得清新漂亮,让人眼前一亮。
叙事风格舒缓,难得地没有急躁和浮夸,虽有时候会略显沉闷,但是好在身为主演的华仔总能通过细腻的表演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戏份吃重的井柏然,台词、演技略显生涩,不过毕竟电影新人?
可以原谅。
剪辑稍显凌乱。
为了突出新媒体对于打拐工作的重要作用,手机和网络的画面切入太过频繁和生硬。
吴君如和年轻母亲那条线显得多余,强行的穿插反而起到了打断观众情绪的反作用。
父寻子、子寻亲、母寻子,父子情、母子情,导演似乎想要面面俱到,但终究因为掌控能力不足而使得母寻子这条线与其他两条相比显得单薄和苍白了太多。
而本片最大的缺点在于,剧情的推进稍显刻意,主旨立起来了,但内容却不够厚重深刻,感情从积累到释放,达不到波澜壮阔、倾泻而下的程度。
因此通过本片,观众只能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却无法对人贩子以及拐卖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产生深恶痛绝之感,当然就更无法被愤怒所牵引着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据说本片是彭三源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因此我认为还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至少从本片中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相对踏实、规矩的导演。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本片导演在给自己的电影定好了基调和主题后,便老实安分地在预设框架内、向着主旨前进。
没有华丽的炫技,没有急迫地将自己所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一下子全塞给观众,更没有故作深沉高大叫人摸不着头脑。
不像其他很多初次执导甚至已经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导演那般,拍着拍着就好似黄河决堤,冲到哪便拍到哪,最后泛滥成灾、不知所云!
《失孤》作为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能看出来并没有贪心太多,简单的运镜,简单的故事构架,简单的人物关系。
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作为一部主打温情的电影,免不了用煽情营造氛围,但基本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刻意追求让观众的情绪积累到达顶点然后瞬间释放的快感。
(倒也不是她不想,而是可能她清楚自己目前还达到那样的掌控能力,勉强追求的话最后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她想要通过《失孤》所带给观众的,不是撕心裂肺般的痛楚,而是时刻用温暖和希望轻轻撞击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点酸、有点胀,却不尖锐,因为它不是湍流急瀑、疾风骤雨,而是涓涓细流,缓慢流过心房,却仍旧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因此,从本片一直以来所订立和强调的主体基调来看,我说它是相当合格的。
因为你不可能要求一部小成本生活片带给你波澜壮阔的史诗级视听享受。
通过本片,能看到导演对于自身社会责任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觉悟。
而从《桃姐》到现在的《失孤》,也能看出来,现在的华仔在接片的时候对于传递人文关怀方面有了更加侧重的考虑。
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人活这一世,基本都逃不开对于功成名就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有些人会在功利和虚荣中沉沦迷失,而有些人则会回过身来,以博大的胸怀和慈悲温柔的眼光审视普罗大众,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善良百姓和弱势群体出一份力,让他们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拂。
很明显,华仔属于后者。
回到影片中。
曾经的我以为,上天一定会对肯努力、够坚持、心存善意的人温柔以待,但是现实生活却好似总让人无奈唏嘘。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明明已经够坚强、明明已经拼了命努力,他也分明从未心存歹念、伤害他人,但是却仍旧要尝尽悲伤苦楚疼痛煎熬。
雷泽宽便是这样一个叫人无奈、叫人唏嘘的人。
无需影片花费一笔一墨来着力渲染雷泽宽的人格魅力及高尚情操,光从他清澈的眼神、一言一行中散发出来的敦厚憨态便能叫人相信,他必定是个朴实无华、心机淳朴到叫人心疼的男人。
为什么偏偏是他的儿子?
为什么偏偏是他这么一个人畜无害的人,要遭受这生离死别、蚀骨思念的折磨?
如果当时没有将儿子交给年迈的母亲而是自己狠狠看住孩子该有多好?
这些问题在雷泽宽的寻子路上想必已问了自己无数遍。
15年的寻子之路,除了孤独,无以为伴。
但是仍旧坚持了下来。
雷泽宽就像是苦行的僧人,这15年,是雷泽宽的修行之路,亦是他自我救赎、自我惩罚之路。
对儿子的愧疚和思念,是套在雷泽宽心上的沉重枷锁,却也是支撑着他活下去、默默走过漫漫长路的唯一动力。
因此在找到儿子之前,他从未想过放弃。
就像他自己说的,只有在路上,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父亲。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很少出现晦涩、阴暗的场景,所有画面用的几乎全是光亮温暖的色调,就像井柏然饰演的儿子最终找到了双亲,就像高速路上为雷泽宽指引道路并留给他200元钱的警察,就像那一个个不求回报的志愿者,整部片子总是在给人以希望,因为它不是以社会的冰冷灰暗面来震撼人心,而是力图用人间真情来触动人心。
我喜欢华仔在影片中每一个无言的镜头,在安静的镜头中,那样一个悲怆、孤独,却又倔强、坚守的父亲形象总能分分秒秒击中我的心房!
走过那么多的路,看过形形色色的人,有人对他冷眼相待,有人对他嘲弄讥讽,却总有人,愿意对陌生人伸出温暖和关心的双手。
他在进行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不知道结果,看不到终点,一次次的升起希望,又一次次在希望被打碎后痛苦得无法自拔!
我不敢去想象这一路上他受到的冷眼,不敢去想每个风雨交加的夜,他从商铺的雨檐底下惊醒,眼角那滴无法控制的热泪……我对于这样的父亲形象感到无比的心疼。
因此,我希望上天能对这样的父亲温柔以待,希望命运不要折磨善良、纯真、踏实生活的人们,希望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父母之爱、每对父母都能有子承欢。
母爱如海,深厚博大;父爱如山,坚定沉稳。
孤独不苦,无爱才苦…… (影片值三星半,为华仔多加半星)
对失孤的痛苦和家长的癫狂描绘得不够深刻,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大量的原始绿色,风景很美,展示了乡村田地真实的风貌。
原本是刘德华饰演的农民去寻子,中间却乱入了井柏然饰演的孩子去寻母,剧情有点跑偏,影片应该改名叫《失母》了。
另外觉得井柏然的角色有点过于自我,不够尊重前辈,不太喜欢这个角色的塑造。
农民终究没有找到儿子,只好在最后用佛教因缘来解说,愿天下无拐。
剧情: 农民雷泽宽(刘德华 饰)驾着一台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祖国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奢求何时是个尽头。
1998年的一天,他年仅两岁的儿子雷达被人拐卖,从此下落不明。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老雷的人生,他带着有限的家当以及满满当当的寻人启事,踏上看不见终点的征程。
这一日,老雷因修车邂逅了俊朗的小青年曾帅(井柏然 饰)。
仿佛是命运安排的一般,曾帅竟和老雷的儿子有着相似的遭遇,曾帅知道自己是被拐卖的孩子,印象中有小时候的铁索桥和母亲长长的辫子。
以此为契机,曾帅请老雷结伴到四川寻找亲生父母。
曾帅是幸运的,真的在四川圆梦了,这离不开寻亲志愿者的帮助。
还有一个叫周天意的女婴,也是志愿者发现她的踪影,报警后警察在火车上逮住了人贩子,周天意也是幸运的。
只剩下老雷,继续骑车走在迷茫的道路上。
宝贝回家网站:https://www.baobeihuijia.com/Index.aspx
第20分钟,眼泪在眼眶里呼之欲出。
当曾帅被雷拦住的时候,再也忍不住眼泪了。
无论是老雷被打,还是曾帅想要放弃,以及那个跳河的妈妈,都恰到好处,都那么的真实,真实的打动我的内心。
整个故事在一堆摩托车潮中开始吸引我,中间那个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人,真的是刘德华?
当看雷泽宽给周围的人散着传单,眼神中的期盼,我很想冲过去对他说,别找了,开始新生活吧。
而这是真的有个人出来这么说,当然更多的人是理解寻找,于是开始发生冲突。
多么中国式的多管闲事的真诚的朴实的老百姓啊。
这个故事三条线,看起来有些凌乱,但散文也不是这样吗,有根主线就行。
更何况,雷泽宽的车上的3面旗子,不就是把故事连在一起的那个扣吗?
也是那个精神“为爱不放弃”当雷泽宽找错了孩子被打的时候,曾帅的出现让故事更加立体。
这世界上不仅仅是父母要找孩子,还有孩子要找爹妈。
曾帅其实是被关爱长大,但这不能改变他要找亲生父母的信念,当然也是因为他要一个合法的身份。
这一切把生活的无奈,那么直接的摔着观众面前,但又不是摇尾乞怜。
全片无论是海边、还是高速、还是铁索桥,包括曾帅的修车店、摩托车,都是美美的,让人觉得生活其实还是美好的,这算是全片正能量的一个体现吧。
所有的这一切,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
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努力寻找的过程不是颓废、不是纠结、不是哭诉,而是心有希望,美在身边,爱在人间。
没有炫技,只有那朴实的笑脸,坚定的眼神。
为里面所有的演员们喝彩,我没认出的刘德华、梁家辉、吴君如,永远朴实的孙海燕,第一次看他演戏的井柏然,真的都让人忘了他们原来的样子,而只是认为他就是雷泽宽、曾帅、交警、人贩子……
看之前,很多人会想到《亲爱的》,同样的打拐题材,本以为会有不少的泪点,看完才发现,全片几乎没有泪点,倒是有不少的笑点。
影片以温情和坚持来打动人,并没有刻意采用悲情来创造泪点。
《失孤》拍得很唯美,很精准,很细腻,也很大气,没有刻意的苦情催泪,却有一种真实的悲怆溢满银幕,没有故作的艰深或宏大,却有一番对尘世的唏嘘。
当雷泽宽说出“我只有在路上时,才不会觉得对不起我儿子”时,突然便觉得很感动,却又充满着心酸和无奈。
是啊,一个孩子的失去,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破碎,意味着所有人的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成了一种受罪。
雷泽宽的摩托车轮,最终在绿色的大地上一往无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寻子海报迎风招展,就像京剧中名将背后的靠旗,象征着不肯妥协的信念。
那一刻,所有对寻找还是放弃的执念、悔恨、焦急、绝望,都随风散去,如诗般从容。
坚持寻找,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结果是喜还是悲,一切都不必再执着于结果,他的生活便是坚持下去,一路前行并满心期待缘分的出现。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受过饿,挨过打,上过当,打过工,借过钱,却始终没有过放弃,也许是冥冥中的亲情在召唤。
只有在路上,他也许才觉得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
影片充满着对现实的思考,曾帅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如何面对,养父和姐姐的情义让他纠结于心,与此对照的是他对生父生母的生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这是我们的基本情感逻辑。
可是当孩子丢失,亲人离散之后,该如何面对?
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顺其自然?
这是没有对错的选择题。
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吧。
当打拐从近年成为热词时,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的就是当下人们的性格命运。
如果是说艺术来自于生活,那么生活就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的鲜活。
电影运用光影,向人们传诉这一问题,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且不论这部电影如何,就以他当初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一种人世间反射。
刘德华以他一以贯之的勤奋和努力,用心的诠释着一个寻子父亲的落魄角色。
这是最普通的中国农民在失去自己儿子后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光一看剧照,那神似农民的着装和表情,像极了,也浑然天成了农民最本真的一面。
这是本色吗?
也许是吧,主演刘德华本来就出生于香港农村,长时间深耕于中国内地,对内地的社会也有自己的了解。
所以演起来也肯贴切,更因为他已荣升爸爸角色,更能体会那一份父子之情吧。
或许十年之前,刘德华演起来并不会如现在这么好。
导演编剧出生,很好的把控了电影的情节张力和戏剧冲突,李屏宾的摄影风格很好的契合了影片的基调。
穿插几个新生代演员,整体格局不失活力。
看好!
希望电影错过了2014的上映,在2015获得一个社会的关注,并再次唤醒社会对打拐这一事件的普遍关注!
黝黑的面颊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民雷泽宽(刘德华 饰)驾着一台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祖国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奢求何时是个尽头。
1998年的一天,他年仅两岁的儿子被人拐卖,从此下落不明。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老雷的人生,他带着有限的家当以及满满当当的寻人启事,踏上看不见终点的征程。
期间的苦辣辛酸,更有几人得知。
这一日,老雷因修车邂逅了俊朗的小青年曾帅(井柏然 饰)。
仿佛是命运安排的一般,曾帅竟和老雷的儿子有着相似的遭遇。
以此为契机,曾帅和老雷结伴同行。
一个为了找到失踪的儿子,一个为了找到梦回的故乡。
从题材上来说,这部电影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但是社会意义拯救不了影片的质量,不忍心说差,但是,这确实是一部差片。
本片导演彭三源以编剧出身,之前主攻电视剧编剧,算是有着不错的战绩,贡献了不少热门剧集,可如今转战电影,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这部影片的编剧真是硬伤。
这个题材的电影,是很容易拍得抓人的,你可以选择不哭诉,你可以挖掘你自己关注的东西,你可以放弃戏剧冲突,但是你起码要讲一个说得通的故事,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情感上。
故事原型的行为可能异常,但是你要通过影像的功能来展现出其内在的合理性。
做不到这些,剩下的都谈不上。
影片中的人物行为莫名其妙,情感也莫名其妙,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过渡,随便举个例子,井柏然拉着受伤的刘德华回来,两个陌生人一句话不说,一个修车,一个旁边待着,一直待到晚上,我只想问是个什么情况。
再比如,刘德华托着被海水浸泡过的摩托车在沙滩上挪动,井柏然说着说着,突然就怒了!
然后两人突然就撕扯起来了!
这种冲突的设计符合本片贯穿始终的气质——突兀。
编剧还试图插入一些幽默元素,实现二人情感上的递进,于是有了那个响亮地“拍大腿”、还有二人的车旁戏水等等,可是安排得都十分不合适。
一方面,这些内容都出现得十分突然,设计感太强。
另一方面,把本就聚不起来的情绪,进一步破坏掉,彻底打散,给人一种极其不严谨、完全是在扯蛋的感觉。
情感的递进,是可以从细节见的,幽默的方式有很多种,此类题材,点到为止就够了,小幽默可润情,太过了就成瞎胡闹了。
(在这里说点题外话,读者可直接略过括号里的内容。
我那场是周五晚黄金时间,除了第1排基本都坐满了。
期间在很多“非笑点”、甚至是很严肃的地方,都出现了大范围的观众笑场。
我倒是没笑过,这电影之差,让我越看越生气,是笑不起来了。
同行的人觉得这种笑场很没有素质。
但或许,这也可以算是对影片N多“自以为是”的最讽刺的回应吧。
很多地方,台词和人物动机都设计得欠考虑,也难免出现笑场的结果,且这种地方多了以后,影院中的笑场会出现一种“惯性”。
)表演上,虽然能看出刘德华很努力,可是那张面孔无论弄得多脏,都容易让人出戏,再加上口音,基本达到了让人无法入戏的地步。
总之一句话,刘德华不适合这个角色,这个跟你用多少功是无关的。
井柏然,也很努力,很认真,可是由于角色(编写得)差,其它都是徒劳,刘德华其实也同理。
说到这儿,请各位粉丝们冷静,无论是谁,都会遇到一些差角色(有时是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角色),况且,刘天王可是有着《富春山居图》垫底的,这部片都还完全没到那种程度。
当然,找来刘德华来演,也有好处,但都在社会意义上了,他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关注,直接的是对影片,然后再是促进对影片拐卖儿童的主题的关注。
于是我们很难回避还没过去多久的《亲爱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看了《失孤》后会说,好吧,《亲爱的》还是不错的。
我倒是当初就推崇过《亲爱的》,有人说他滥情,我看到的却是克制以及对内容限制的突围。
再反观《失孤》呢?
虽然主题还是打拐,但是它留下了什么呢?
几乎一无是处。
看完电影,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本片导演的访谈,大致读完后,让我很是无语。
导演面对这样质量的作品,聊得头头是道,自信心爆棚,不认同所有指责(缺点都能解释成优点,如口音问题)。
认为自己的作品很高级,还顺带着贬低了第六代导演,好似这些导演都瞎,只有她才能看到“第二眼、第三眼”。
麻烦这位导演,首先,具体的想法和设定,要用在合适的影片题材上,乡土不代表“土”,高级也不是生拉硬扯,片子质量也跟你什么欧化不欧化没半点儿关系,欧化了又怎样?
影片最后生硬地插入宗教元素,想实现导演自以为是的升华,可却继续把影片推向分裂。
人为的悲剧,跟缘不缘有个什么关系?
你连基本的内容还没讲好,就想升华?
你不想就事论事就不要触碰这个题材,强调“上帝的悲悯”,简直是对被拐儿童亲人的精神强暴!
那悲痛是一生无法释怀的,你个本质上的局外人,做什么道德仙人,劝他们走向悲悯众生?
所以,从这点来说,影片的无理与愚笨,是“何不食肉糜”式的。
这是部让人又哭又笑,边哭边笑,边笑边哭,不知是笑是哭的电影;是一个关于寻找,关于呼吁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社会关于网络的描述。
现在,有太多的妇女儿童被拐,他们幸运的会被廉价卖掉,不幸的可能不知道在哪一刻已经不在人世,留下他们的子女、丈夫、父母为他们担心,为他们自责,为他们盼望。
他们的家人盼望着他们的回家,他们的家人等待着他们的消息。
这是一个父亲寻子的故事,也是一个儿子回家的故事,更是一个社会共同协助的故事。
雷泽宽15年前2岁的儿子被拐,一直寻子15年,毛雪松4岁时被拐,一直寻家15年。
在共同寻找的过程中,年轻的照顾年老的,年老的开导鼓励年轻的,是一个温馨而又心酸的历程。
最让人难忘的,是雷和毛在路边睡觉的场景,就像一个爸爸在照顾儿子,为儿子盖被子,为儿子调整坐姿希望他睡的舒服,这是一份久违的天伦之乐,无论是对雷还是对毛。
还有一个场景,两人帮人洗车时的嬉戏,更是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
看着他们在剧中笑,我却在幕前哭。
在寻子寻家的过程中,别人在拐孩子,别人在寻孩子,别人在帮助他人寻子捉凶。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社会、志愿者、警察相互协助,相互配合,相互连接,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是各个社会因素一起进步,社会和谐更是需要各个因素共同承担。
拐卖妇女儿童,虽法律会有相应惩罚,但还是屡禁不止,需要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助,相互协作,打击拐卖、帮助被拐着回家。
另外,刘德华不亏是影帝,扮演失孤农民工手到擒来。
而井柏然虽演技青涩,但不失清新,与天王搭戏毫不怯场,接戏也相对流畅。
加油,看好你哦。
爸爸看完说了一句话 若不是刘德华演的 谁会来看
配乐摄影加分,刘华不错。其他没了。
剪辑有问题。意料之外但是不算俗。刘德华真是捡破烂都帅啊……
1.没亲爱的好看,为啥,没人家那么狗血啊!2.一半的时间在无聊,一半的时间尴尬症发作!3.刘德华和井柏然是一对吧,一定是的。。。睡一起,洗车玩水play,只差捅破那层窗啦啦啦!
井柏然是gay啊 三星给梁家辉
孩子都是父母心上的寶,丟了孩子就跟失去心頭肉一樣的痛.該說寫實還是矯情???讚賞的是劉天王裝扮成標準農民,太接地氣了.這電影分數這麼低~不科學啊.
其实我觉得这片的设定是比亲爱的优秀的,但是槽点太多了竟不知从何下口,不煽情我理解,但是为什么可以把这个题材拍得这么差!?剧情太散,中间那段打情骂俏戏到底想干嘛?灾难性的演技,从井柏然到路人甲。我本来是真的想吹一波我老刘,但是实在开不了口,这样吧,他造型真的挺好的。。。
片子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摄影,编剧功力太薄弱,各种出戏,几乎拍成了忘年爱情故事。不过还是为了刘德华多打两颗星。
立意很好,拍的很烂。
失真。
全场靠听配乐撑着看下来的,想说编剧在干啥,一看编导一体,那就没啥可奇怪了……男二什么来头,ws+蠢到不忍直视,分分钟都在告诉观众:快看,哥要演戏了!相比之下刘德华真是本片的大山楂丸了……
问题多多,有些想法不错,可惜落实下来就是生硬的让人发指,还自我感觉倍儿良好,除了题材,简直一无是处了。
嗯,比《后会无期》要好,因为加上了类似《亲爱的》那样的寻找被拐儿童的亲情元素,多少还是有点受用。。。整部片下来,主题曲从《亲爱的小孩》逐渐变成《平凡的路》也真的是醉了。。。
因为最近的新闻才看的这部电影。觉得两个主角经常吵架吵得莫名其妙,这部电影的风格是写实主义,但是还是更多偏向意识流。女婴周天意那条暗线完全去掉也一点也不影响剧情。井柏然有些角度,特别是正脸长得像任素汐。刘德华的演技真的好,光是眼神都特别有戏。
井柏然其实很有演技的,这也是和好心看的片子呢
每一个桥段甚至每一个镜头都在诠释什么叫导演的力不从心或者力所不逮。
剧本差点意思,但刘德华和孙海英演的真好。
「我在路上才會覺得對得起兒子, 不管他在哪兒我都希望他知道他爸爸在找他.」
缘起缘灭,摄像和配乐都被剧情和表演毁了,围观的群众都是既定设置好的傀儡,一致排排站行走木讷。铁索桥竹林那段闪回还不错。 难走心也便成为了噱头而选的题材。
大家都说井柏然的出现让剧情跑偏了,但是刘德华寻亲的过程中遇上一个寻亲的孤儿,很明显把对儿子的感情投射到了井柏然身上,所以也不能说是跑偏了,也是是刘德华光芒太大。吴君如的人贩子也算是个小惊喜。导演确实没有故意煽情,但是也未能很明白导演的意图,三个失孤两个找到了,也许讲的就是寻亲之悟